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耳内镜水下操作双腔灌流吸引管的制作方法

2022-02-23 21:32:46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耳内镜水下操作双腔灌流吸引。


背景技术:

2.耳内镜是外耳道、鼓膜、中耳等进行检查或手术的一种内窥镜。耳内镜可以观察到手术显微镜不易观察到的部位,如较深的鼓室窦、后鼓室等,及时发现中耳病变,降低病变复发率;耳内镜检查无创、图像分辨率高使临床医师可以发现耳内细微病变;耳内镜手术一般为微创手术,磨骨减少,患者术后恢复快,减少对工作生活的影响;耳内镜术野清晰,类似手持显微镜,甚至可以看清毛细血管中的红细胞;耳内镜易于操作,不用经常调整视野。
3.目前常规的耳内镜操作需要冲洗灌注系统进行生理盐水灌注,减少内镜镜头起雾,降低耳部电钻的温度;同时需要吸引器吸取清洗术腔的生理盐水、区域出血或者磨骨后的骨质。而手术区域需要同时容纳耳内镜,冲洗灌注系统的冲洗管,吸引器的吸引管,电钻等手术器械。
4.现有技术存在以下问题:术者一手持镜,另一手操作,需要助手辅助持续进行冲水和吸引,难以保证冲水方向和视野一致性,会降低手术效率;而且术野器械太多会影响手术操作。
5.前面的叙述在于提供一般的背景信息,并不一定构成现有技术。


技术实现要素:

6.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耳内镜水下操作双腔灌流吸引管,该双腔灌流吸引管可以为内镜操作区域提供循环流动的液体,提供清晰的术野;进水管及吸引管一体设计减少了外耳道的器械数目。
7.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耳内镜水下操作双腔灌流吸引管,包括进水管及吸引管;所述进水管一端和输液皮条连接、另一端设有出水口;所述吸引管一端和吸引器连接、另一端设有吸引口;所述出水口和所述吸引口错位设置,水流可以循环进出,所述进水管包括进水前端管及连接管,所述进水前端管一端设有出水口、另一端连接有连接管,所述连接管上安装有水流调节旋钮,所述连接管的尾部设有输液皮条接口,所述吸引管包括吸引前端管、吸引调节装置、手柄及尾座,所述吸引前端管一端设有吸引口、另一端连接有吸引调节装置,所述吸引调节装置上安装有吸引调节滚轮;所述吸引调节装置的尾部连接有所述手柄,所述手柄的另一端连接有尾座。
8.进一步地,所述尾座沿远离所述手柄的方向直径逐渐减小。
9.进一步地,所述进水前端管的侧壁和所述吸引前端管的侧壁相连接;所述出水口和所述吸引口之间的距离为1cm。
10.进一步地,所述出水口和所述吸引口均为圆钝状。
11.进一步地,所述吸引前端管和所述吸引调节装置之间为可拆卸连接,所述手柄和
所述吸引调节装置之间为可拆卸连接。
12.进一步地,所述吸引前端管和所述吸引调节装置之间为螺纹连接,所述手柄和所述吸引调节装置之间为螺纹连接。
13.进一步地,所述手柄和所述尾座之间为一体成型连接。
14.进一步地,所述进水前端管和所述吸引前端管的管径均为1mm。
15.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耳内镜水下操作双腔灌流吸引管,可以为耳内镜操作区域提供循环流动的液体,将术腔的血液、渗出液及冲洗液及时吸除;可以保证耳内镜在水下进行操作时镜头不起雾,提供清晰的手术视野;循环流动的液体可以为手术中的电钻降温;进水管及吸引管一体设计减少了外耳道的器械数目;同时,因为冲水部位在手术区域,使外耳道口不再留有冲洗液。
附图说明
16.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耳内镜水下操作双腔灌流吸引管的结构示意图。
17.图2为图1中双腔灌流吸引管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18.图3为图1中双腔灌流吸引管中进水管的结构示意图。
19.图4为图1中双腔灌流吸引管中吸引管的结构示意图。
20.图5为图1中双腔灌流吸引管中吸引管的吸引前端管的结构示意图。
21.图6为图5的a部放大图。
22.图7为图1中双腔灌流吸引管中吸引管吸引调节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23.图8为图1中双腔灌流吸引管中吸引管手柄和尾座的结构示意图。
24.图9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提供的耳内镜水下操作双腔灌流吸引管的结构示意图。
25.附图中涉及的附图标记和组成部分如下所示:
26.1、进水管
27.11、出水口
28.12、进水前端管
29.13、连接管
30.14、水流调节旋钮
31.15、冲水装置接口
32.2、吸引管
33.21、吸引口
34.22、吸引前端管
35.23、吸引调节装置
36.24、手柄
37.25、尾座
38.26、吸引调节滚轮
具体实施方式
39.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
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40.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
41.第一实施例
42.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耳内镜水下操作双腔灌流吸引管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双腔灌流吸引管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请参照图 1、图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耳内镜水下操作双腔灌流吸引管,包括进水管1及吸引管2;进水管1一端和冲水装置(图中未示出)连接、另一端设有出水口11,吸引管2一端和负压吸引器(图中未示出)连接、另一端设有吸引口21;出水口11和吸引口21错位设置,具体地,出水口11和吸引口 21之间的距离为1cm,以使水流可以循环进出。
43.当进行耳内镜操作时,进水管1上连接的冲水装置(具体可以为输液器),通过冲水装置为进水管1提供生理盐水灌注,生理盐水从出水口11流出,从而对手术术野进行冲洗,提供清晰的术野;耳内镜在水下操作时镜头不易模糊;同时流动的生理盐水可以对电钻降温;此外,吸引管2上连接的负压吸引器,为吸引管2提供负压吸引力,通过吸引口21可以将术野的血液、渗出液及冲洗液及时吸除;最后,进水管1进水、吸引管2出水,进出形成水流循环,使得术腔保持清晰干净。
44.图3为图1中双腔灌流吸引管的进水管的结构示意图。请参照图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进水管1包括进水前端管12及连接管13,进水前端管12一端设有出水口11、另一端连接有连接管13,连接管13上安装有水流调节旋钮14,连接管13的尾部设有冲水装置接口15。冲水装置接口15用于和冲水装置上的输液皮条连接,此外旋转水流调节旋钮14可以调节水流在进水管1中的流速。
45.图4为图1中双腔灌流吸引管的吸引管的结构示意图。请参照图4,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吸引管2包括吸引前端管22、吸引调节装置23、手柄 24及尾座25,吸引前端管22一端设有吸引口21、另一端连接有吸引调节装置23,吸引调节装置23上安装有吸引调节滚轮26;吸引调节装置23的尾部连接有手柄24,手柄24的另一端连接有尾座25。尾座25用于和负压吸引器上的吸引皮条连接,吸引调节滚轮26用于调节吸引口21处的吸引力大小。
46.图8为图1中双腔灌流吸引管的手柄和尾座的结构示意图。请参照图4,尾座25沿远离手柄24的方向直径逐渐减小。从而使得尾座25可以连接不同管径的负压吸引器上的吸引皮条。
47.如图1图2所示,进水前端管12的侧壁和吸引前端管22的侧壁相连接;使得进水管1及吸引管2为不可拆卸的整体,从而减少了外耳道的器械数目节省了手术空间。
48.图5为图1中双腔灌流吸引管的吸引前端管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图5 的a部放大图。请参照图5、图6,出水口11和吸引口21均为圆钝状。圆钝状的设计减小了出水口11和吸引口21对手术部位的伤害,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
49.图7为图1中双腔灌流吸引管的吸引调节装置的结构示意图。请参照图 7,吸引前端管22和吸引调节装置23之间为可拆卸连接,具体地为螺纹连接;手柄24和吸引调节装置23之间为可拆卸连接,具体地为螺纹连接。
50.如图8所示,手柄24和尾座25之间为一体成型连接。
51.需要说明的是,进水前端管12和吸引前端管22的管径均为1mm。
52.第二实施例
53.本实施例提供的耳内镜水下操作双腔灌流吸引管和第一实施例提供的耳内镜水下操作双腔灌流吸引管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进水前端管12和连接管13之间的连接方式。
54.图9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提供的耳内镜水下操作双腔灌流吸引管的结构示意图。如图9所示,进水前端管12和连接管13之间为可拆卸连接,具体地,进水前端管12和连接管13之间为螺纹连接。
55.需要说明的是,连接管13上的螺纹孔型号和吸引调节装置23上安装吸引前端管22的螺纹孔型号相同,从而使得进水前端管12和吸引前端管22在使用时可以进行互换,进水管与吸引管互相转换。
56.基于上文的描述可知,本实用新型优点在于:
57.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耳内镜水下操作双腔灌流吸引管,该双腔灌流吸引管可以为内镜操作区域提供循环流动的液体,可以将术腔的血液、渗出液及冲洗液及时吸除,可以保证内镜镜头在水下进行操作不易起雾,提供清晰术野;
58.2、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耳内镜水下操作双腔灌流吸引管,循环流动的液体可以为手术电钻降温;同时,因为冲水部位在手术区域,使外耳道口不再留有冲洗液;
59.3、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耳内镜水下操作双腔灌流吸引管,进水管及吸引管一体设计减少了外耳道的器械数目,同时可以进行持续水下操作,进行连续灌注循环冲洗,可以始终保持视野清晰,无需其他辅助装置,无需中断手术操作,从而提高了手术效率。
60.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