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园林工具控制电路及园林工具的制作方法

2022-02-23 03:51:53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园林工具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园林工具控制电路及园林工具。


背景技术:

2.用户在采用园林工具对草坪进行修剪时需要蹲下操作,因此需要在园林工具的壳体上设置延长杆,使园林工具具有更广的操作使用空间。同时为便于控制,延长杆上设有开关单元,当延长杆与壳体插接时需要设置附件接口,使开关单元与壳体内的控制电路连通,当壳体内的电池包与外部充电设备连接时需要另外设置充电接口。用户在使用时,无法对两个接口进行正确区分,容易导致插错的情况,严重的如果将充电设备直接插到附件接口,使园林工具内部形成回路,造成机器误启动,可能会引发安全事故。


技术实现要素:

3.鉴于上述的分析,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园林工具控制电路及园林工具以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
4.本实用新型主要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5.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园林工具控制电路,包括控制器、设备识别电路及电池,所述设备识别电路包括驱动控制电路、充电电路、充电检测电路、稳压电路、共用接口,所述驱动控制电路与充电检测电路并联后,一端与稳压电路电连接,另一端分别与共用接口的第一端部及充电电路电连接,所述共用接口的第二端部分别与充电检测电路及电池的正极电连接,所述驱动控制电路、充电电路、充电检测电路分别与电池的负极电连接,所述电池、驱动控制电路、充电电路、充电检测电路、稳压电路分别与控制器电连接,所述共用接口用于连接充电器及控制附件。
6.进一步地,所述充电电路包括第一单向充电导通电路,所述第一单向充电导通电路分别与共用接口的第一端部、电池的负极及控制器电连接。
7.进一步地,所述驱动控制电路、充电检测电路分别与稳压电路之间设有第二单向导通电路。
8.进一步地,还包括电机驱动电路,所述电机驱动电路分别与电机、电池的负极、控制器电连接。
9.进一步地,所述充电电路还包括第一级充电保护电路,所述第一级充电保护电路分别与共用接口的第二端部、电池的正极、负极及控制器电连接。
10.进一步地,所述充电电路还包括第二级充电保护电路,所述第一级充电保护电路通过第二级充电保护电路与电池的正极电连接,所述第二级充电保护电路分别与电池的负极及控制器电连接。
11.进一步地,还包括第三单向导通电路,所述第三单向导通电路分别与充电电路、充电检测电路、共用接口的第二端部、电池的正极电连接。
12.进一步地,还包括第一开关,所述第一开关分别与共用接口的第一端部、电池的正
极电连接。
13.进一步地,所述共用接口为dc接口。
14.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园林工具,包括机身及可拆卸安装在机身上的控制附件,所述机身上设有容置空间,所述容置空间内安装有电机及所述的园林工具控制电路,所述机身上安装共用接口和第一开关。
15.与现有技术比较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为:
16.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园林工具控制电路及园林工具,通过将并联设置的充电电路与驱动控制电路与共用接口连接,使充电器、控制附件适配一个共用接口,当充电器或控制附件插入共用接口,控制器通过对插入设备信号的电压差进行识别,判断共用接口插入的设备类型是充电器还是控制附件,并对应导通充电电路或驱动控制电路,对园林工具的电池进行充电,或通过控制附件上的第三开关实现对园林工具的控制,避免因设置多个不同的接口,导致插错而可能引发的安全事故。
附图说明
17.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8.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园林工具控制电路的电路原理图;
19.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控制器的电路原理图;
20.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设备识别电路的原理图;
21.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机与电机驱动电路的原理图;
22.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池与指示灯电路的原理图。
23.附图标记如下:
24.1、控制器,2、设备识别电路,3、电池,4、驱动控制电路,5、充电电路,6、充电检测电路,7、稳压电路,8、共用接口,9、第一单向充电导通电路,10、第二单向导通电路,11、电机驱动电路,12、电机,13、第一级充电保护电路,14、第二级充电保护电路,15、第三单向导通电路,16、第一开关,17、指示灯电路。
具体实施方式
25.为了使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从而对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的范围作出更清楚地限定,下面就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以下仅是本实用新型构思的某些具体实施方式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其中对于相关结构的具体的直接的描述仅是为方便理解本实用新型,各具体特征并不当然、直接地限定本实用新型的实施范围。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构思的指导下所作的常规选择和替换,均应视为在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的范围内。
26.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27.实施例1
28.如图1-4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园林工具控制电路,包括控制器1、设备识别电路
2及电池3,设备识别电路2包括驱动控制电路4、充电电路5、充电检测电路6、稳压电路7、共用接口8,驱动控制电路4与充电检测电路6并联后,一端与稳压电路7电连接,另一端分别与共用接口8的第一端部及充电电路5电连接,共用接口8的第二端部分别与充电检测电路6及电池3的正极电连接,驱动控制电路4、充电电路5、充电检测电路6分别与电池3的负极电连接,电池3、驱动控制电路4、充电电路5、充电检测电路6、稳压电路7分别与控制器1电连接,共用接口8用于连接充电器及控制附件。共用接口8的两端并联有电容c8。
29.当共用接口8连接充电器,充电电路5导通用于对园林工具内的驱动装置进行充电,例如修枝机内的电机进行充电。当共用接口8连接控制附件,驱动控制电路4导通使得控制附件对园林工具内的电子元件进行控制,控制附件为设置在修枝机上的延长杆。
30.具体的,共用接口8为dc接口。电池3有两节,每节3.6v。
31.优选地,充电电路5包括第一单向充电导通电路9,第一单向充电导通电路9分别与共用接口8的第一端部、电池3的负极及控制器1电连接。当共用接口8插入的是充电器时,第一单向充电导通电路9导通。
32.本实施例中,第一单向充电导通电路9包括二极管d9、二极管d10、电阻r28、电阻r32、电阻r24,二极管d9的正极与电阻r28的第一端部电连接,二极管d10的正极与电阻r32的第一端部电连接,二极管d9的负极、二极管d10的负极分别与共用接口8的第一端部、电容c8的第二端部电连接,电阻r24的第二端部分别与电阻r28的第二端部、电阻r32的第二端部及电池3的负极电连接,电阻r24的第一端部与控制器1电连接。
33.优选地,驱动控制电路4、充电检测电路6分别与稳压电路7之间设有第二单向导通电路10。
34.本实施例中,第二单向导通电路10分别为二极管d5、二极管d6,二极管d5的正极与驱动控制电路4电连接,二极管d6的正极分别与充电电路5、充电检测电路6电连接,二极管d5的负极、二极管d6的负极通过电阻r10分别与稳压电路7电连接。当共用接口8插入的是充电器时,二极管d6导通经稳压电路7给控制器1供电。
35.具体的,驱动控制电路4包括电阻r35、电阻r36、电阻r42、电阻r46、电阻r47、电阻r48、三极管q11、三极管q12、二极管d11、电容c7,共用接口8的第一端部、二极管d11的正极、电阻r46的第一端部、二极管d5的正极分别与三极管q11电连接,二极管d11的负极分别与电阻r35的第一端部、电阻r48的第二端部电连接,电阻r47的第一端部分别与三极管q11、电阻r46的第二端部电连接,电阻r47的第二端部、电阻r42的第二端部、电容c7的第一端部、电阻r35的第二端部、电阻r36第一端部分别与三极管q12电连接,电容c7的第二端部、电阻r36的第二端部、电阻r48的第二端部、三极管q12分别与电池3的负极电连接,电阻r42的第一端部与控制器1电连接。
36.具体的,充电检测电路6包括电阻r14、电阻r15、电阻r17、电阻r19、三极管q4、三极管q5、电容c6,电阻r14的第一端部、电阻r15的两端、二极管d6的正极、电容c6的第一端部分别与三极管q4电连接,电阻r14的第二端部、电容c6的第二端部、电阻r17的第一端部、电容r19的第一端部、三极管q11分别与三极管q5电连接,电阻r17的第二端部与电池3的负极电连接,电容r19的第二端部与控制器1电连接。
37.具体的,充电检测电路6还包括电阻r13、电阻r44、电阻r45、三极管q3,电池3的负极、电阻r45的两端、电阻r13的第一端部、电阻r44的两端分别与三极管q3电连接,电阻r44
的第一端部与控制器1电连接,电阻r13的第二端部分别与二极管d6的正极、三极管q4电连接。
38.如图4所示,优选地,还包括电机驱动电路11,电机驱动电路11分别与电机12、电池3的负极、控制器1电连接。
39.具体的,电机12的两端还反接有二极管d8。二极管d8起续流作用,用于释放电机12急停时的反向电动势。
40.较佳地,二极管d8与电机12之间设有第四开关s1。
41.本实施例中,电机驱动电路11包括电阻r20、电阻r23、电阻r25、电阻r29、电阻r31及mos管q6,电阻r20的第一端部与控制器1电连接,电阻r20的第二端部、电阻r23的第一端部、电阻r29的第一端部、电阻r25的第一端部、二极管d8的正极分别与mos管q6电连接,电阻r23的第二端部、电阻r29的第二端部分别与电池3的负极电连接,电阻r25的第二端部、电阻r31的第一端部分别与控制器1电连接,电阻r31的第二端部与vss电连接。
42.优选地,充电电路5还包括第一级充电保护电路13,第一级充电保护电路13分别与共用接口8的第二端部、电池3的正极、负极及控制器1电连接。
43.本实施例中,第一级充电保护电路13包括电阻r21、电阻r26、电阻r30、电阻r33、mos管q7、mos管q9、二极管d12,电阻r30的第一端部、电阻r21的第一端部、mos管q7分别与共用接口8的第二端部电连接,电阻r30的第二端部、电阻r33的第一端部、mos管q9分别与二极管d12的负极电连接,二极管d12的正极、mos管q9与电池3的负极电连接,mos管q9与mos管q7之间串接电阻r26,电阻r21的第二端部、电阻r26与mos管q7的连接处、电阻r33的第二端部分别对应与控制器1电连接。
44.优选地,充电电路5还包括第二级充电保护电路14,第一级充电保护电路13通过第二级充电保护电路14与电池3的正极电连接,第二级充电保护电路14分别与电池3的负极及控制器1电连接。当共用接口8插入的是充电器时,第一级充电保护电路13、第二级充电保护电路14导通给充电电路5两端提供电压,对电池3充电进行双重保护。
45.本实施例中,第二级充电保护电路14包括电阻r18、电阻r22、电阻r27、电阻r34、mos管q8、三极管q10,电阻r22的第一端部、电阻r18的第一端部、mos管q8分别与mos管q7电连接,电阻r18的第二端部与电池3的正极电连接,电阻r22的第二端部、电阻r27的第一端部与mos管q8电连接,r27的第二端部、电阻r34的第一端部、电池3的负极分别与三极管q10电连接,电阻r34的第二端部与控制器1电连接。
46.优选地,还包括第三单向导通电路15,第三单向导通电路15分别与充电电路5、充电检测电路6、共用接口8的第二端部、电池3的正极电连接。当共用接口8插入的是控制附件时,第三单向导通电路15导通经二极管d5、稳压电路7给控制器1供电。
47.本实施例中,第三单向导通电路15包括二极管d7、电阻r16,电阻r16与二极管d7并联,二极管d7的正极与电池3的正极电连接,二极管d7的负极分别与电阻r15的第二端部、共用接口8的第二端部电连接。
48.优选地,还包括第一开关16,第一开关16分别与共用接口8的第一端部、电池3的正极电连接。
49.本实施例中,第一开关16为开关s2。
50.如图5所示,还包括指示灯电路17,指示灯电路17分别与控制器1、电池3的负极电
连接。可显示电池3电量及出现异常提示告警。
51.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园林工具,包括机身及可拆卸安装在机身上的控制附件,机身上设有容置空间,容置空间内安装有电机12及上述的园林工具控制电路,机身上安装共用接口8和第一开关16。
52.其中,园林工具为修枝机,控制附件为延长杆,当修枝机上未安装延长杆,且第一开关s2闭合时,控制修枝机启动。当机身上连接延长杆或充电器时,第一开关s2被dc座常闭触点自动弹起断开,第一开关s2无法控制修枝机正常启动,只能通过延长杆上的开关启动修枝机。
53.当电池3没电,需要对修枝机进行充电时,在共用接口8上插入充电器,外部供电设备对电池3进行供电,此时共用接口8的第一端部为负极,共用接口8的第二端部为正极,mos管q7、mos管q8、mos管q9及三极管q10先后导通,共用接口8的第二端部经电阻r18将电流传输给电池3正极,从电池3负极流出,分别导通二极管d9、二极管d10,部分电流回到共用接口8的负极,使得q5、q4两端存在电压从而导通,另一部分电流经三极管q5、三极管q4、二极管d6、电阻r10、稳压电路7给控制器1供电,控制器1通过充电检测电路6对充电电路5进行实时检测,当电池3的电量充满时,控制器1控制q7、q8断开,停止充电。
54.当电池3有电,在共用接口8插入延长杆,且延长杆上的开关闭合时,共用接口8相当于导线,电池3对控制电路供电,三极管q4、三极管q5、mos管q7、mos管q8、mos管q9、三极管q10及二极管d9、d10均断开,电流从电池3正极经二极管d7、共用接口8,一部分经导通的三极管q11、三极管q12,控制修枝机启动电机12,另一部分经二极管d5、电阻r10、稳压电路7给控制器1供电。
55.以上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