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低压智能断路器塑壳的制作方法

2022-02-23 03:51:02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断路器塑壳,具体为一种低压智能断路器塑壳,属于断路器塑壳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2.低压智能断路器在电力系统中,应用十分广泛,低压智能断路器外部设有用塑料绝缘体制造而成的外壳,用来隔离导体之间以及接地金属部分的塑壳。
3.传统的低压智能断路器两个塑壳之间大多是通过多个紧固螺钉进行安装,当工作人员需要对低压智能断路器塑壳进行拆装的过程中,均需要借助辅助器械才能完成拆装,且操作复杂,增加工作人员操作难度。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在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供一种低压智能断路器塑壳,通过设置拆装结构,当工作人员需要对该装置进行拆装的过程中,均无需借助辅助器械,便能直接完成拆装处理,且操作简单快捷,降低工作人员操作难度。
5.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上述目的,一种低压智能断路器塑壳,包括第一塑壳和第二塑壳,所述第一塑壳和第二塑壳相互贴合,所述第一塑壳上设有安装结构,所述安装结构包括卡接块,所述第一塑壳上滑动连接有两个卡接块,所述卡接块与第二塑壳卡接,所述第一塑壳上固定连接有两个滑杆,所述滑杆与卡接块滑动连接,所述卡接块上缠绕有第一弹簧,所述第二塑壳上设有拆装结构,所述拆装结构包括挤压杆,所述第二塑壳上滑动连接有两个挤压杆,两个所述挤压杆上固定连接有同一个连接板,所述连接板上设有复位结构和调节结构。
6.优选的,所述连接板与第二塑壳滑动连接,所述连接板通过两个挤压杆驱动两个卡接块进行移动。
7.优选的,所述复位结构包括连接杆,所述第二塑壳上固定连接有连接杆,所述连接杆的数量为两个。
8.优选的,所述连接板与两个连接杆滑动连接,所述连接杆上缠绕有第二弹簧。
9.优选的,所述第二弹簧的一端与连接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弹簧另一端与第二塑壳固定连接。
10.优选的,所述调节结构包括受力杆,所述连接板上固定连接有受力杆,所述受力杆与第二塑壳滑动连接。
11.优选的,所述受力杆上滑动连接有挤压块,所述挤压块与第二塑壳滑动连接。
12.优选的,所述挤压块上固定连接有连接架,所述连接架与第二塑壳滑动连接,所述连接架的截面形状设置为“l”形。
13.优选的,所述连接架上固定连接有螺纹杆,所述螺纹杆上螺纹连接有螺帽,所述螺帽与第二塑壳转动连接。
14.优选的,所述第一塑壳上固定连接有卡接杆,所述卡接杆的数量为两个,所述第二塑壳与两个卡接杆滑动连接,所述卡接块的端部设置为弧形。
15.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当工作人员需要对该装置进行拆卸时,直接调节调节结构,使得调节结构解除与第二塑壳的固定状态,工作人员再调节调节结构,使得调节结构对连接板进行调节,连接板做靠近第一塑壳的运动时,推动两个挤压杆进行同步运动,两个挤压杆同时对两个卡接块进行挤压,使得两个卡接块做相互靠近的运动,当两个卡接块均与第二塑壳脱落卡接状态后,工作人员直接拉动第一塑壳,即可使得第一塑壳与第二塑壳完成拆卸,当工作人员需要对该装置进行安装时,将第一塑壳对准第二塑壳,按压第一塑壳,两个卡接块受到第二塑壳的挤压后,做相互靠近的运动,并且同时挤压两个第一弹簧,当卡接块插入第二塑壳内部,并移动到合适位置时,在两个第一弹簧的作用下,使得两个卡接块自动做相互远离的运动,从而完成对第一塑壳与第二塑壳的安装固定,通过设置拆装结构,当工作人员需要对该装置进行拆装的过程中,均无需借助辅助器械,便能直接完成拆装处理,且操作简单快捷,降低工作人员操作难度。
附图说明
16.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17.图2为图1所示的第二塑壳和第一塑壳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18.图3为图2所示的a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19.图4为图2所示的b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20.图中:1、第一塑壳;2、第二塑壳;3、安装结构;301、卡接块;302、滑杆;303、第一弹簧;4、拆装结构;401、挤压杆;402、连接板;5、复位结构;501、第二弹簧;502、连接杆;6、调节结构;601、受力杆;602、挤压块;603、连接架;604、螺纹杆;605、螺帽;7、卡接杆。
具体实施方式
21.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2.请参阅图1-4所示,一种低压智能断路器塑壳,包括第一塑壳1和第二塑壳2,所述第一塑壳1和第二塑壳2相互贴合,所述第一塑壳1上设有安装结构3,所述安装结构3包括卡接块301,所述第一塑壳1上滑动连接有两个卡接块301,所述卡接块301与第二塑壳2卡接,所述第一塑壳1上固定连接有两个滑杆302,所述滑杆302与卡接块301滑动连接,所述卡接块301上缠绕有第一弹簧303,所述第二塑壳2上设有拆装结构4,所述拆装结构4包括挤压杆401,所述第二塑壳2上滑动连接有两个挤压杆401,两个所述挤压杆401上固定连接有同一个连接板402,所述连接板402上设有复位结构5和调节结构6。
23.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技术优化方案,所述连接板402与第二塑壳2滑动连接,所述连接板402通过两个挤压杆401驱动两个卡接块301进行移动,通过设置连接板402,便于工作人员同时通过两个挤压杆401对两个卡接块301进行调节,提高工作人员的操作便捷性。
24.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技术优化方案,所述复位结构5包括连接杆502,所述第二塑壳2上固定连接有连接杆502,所述连接杆502的数量为两个,所述连接板402与两个连接杆502滑动连接,所述连接杆502上缠绕有第二弹簧501,所述第二弹簧501的一端与连接板402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弹簧501另一端与第二塑壳2固定连接,通过设置第二弹簧501和连接杆502,在两个第二弹簧501的弹力下,使得连接板402始终受到恢复原位的作用力,保证该装置的稳定性。
25.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技术优化方案,所述调节结构6包括受力杆601,所述连接板402上固定连接有受力杆601,所述受力杆601与第二塑壳2滑动连接,所述受力杆601上滑动连接有挤压块602,所述挤压块602与第二塑壳2滑动连接,所述挤压块602上固定连接有连接架603,所述连接架603与第二塑壳2滑动连接,所述连接架603的截面形状设置为“l”形,通过设置受力杆601、挤压块602和连接架603,便于工作人员调节连接板402的位置,从而便于工作人员对该装置的拆卸处理。
26.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技术优化方案,所述连接架603上固定连接有螺纹杆604,所述螺纹杆604上螺纹连接有螺帽605,所述螺帽605与第二塑壳2转动连接,所述第一塑壳1上固定连接有卡接杆7,所述卡接杆7的数量为两个,所述第二塑壳2与两个卡接杆7滑动连接,所述卡接块301的端部设置为弧形,通过设置螺纹杆604和螺帽605,便于工作人员移动连接架603的同时,使得工作人员能在螺纹杆604和螺帽605的配合下,对连接架603进行固定处理,保证该装置的稳定性。
27.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当工作人员需要对该装置进行拆卸时,直接转动螺帽605,使得螺帽605在螺纹杆604外壁进行移动,当螺帽605解除与第二塑壳2的紧密贴合状态后,使得螺帽605解除对连接架603的固定,工作人员再拉动螺帽605,使得螺帽605通过螺纹杆604带动连接架603进行移动,连接架603带动挤压块602进行移动,挤压块602通过受力杆601对连接板402进行调节,连接板402做靠近第一塑壳1的运动时,推动两个挤压杆401进行同步运动,两个挤压杆401同时对两个卡接块301进行挤压,使得两个卡接块301做相互靠近的运动,当两个卡接块301均与第二塑壳2脱落卡接状态后,工作人员直接拉动第一塑壳1,即可使得第一塑壳1与第二塑壳2完成拆卸,当工作人员松开对螺帽605的调节后,在两个第二弹簧501的弹力下,使得连接板402自动带动两个挤压杆401恢复原位,当工作人员需要对该装置进行安装时,将第一塑壳1对准第二塑壳2,按压第一塑壳1,两个卡接块301受到第二塑壳2的挤压后,做相互靠近的运动,并且同时挤压两个第一弹簧303,当卡接块301插入第二塑壳2内部,并移动到合适位置时,在两个第一弹簧303的作用下,使得两个卡接块301自动做相互远离的运动,从而使得两个卡接块301与第二塑壳2完成卡接状态,此时两个卡接杆7也插接到第二塑壳2内部,从而完成对第一塑壳1与第二塑壳2的安装固定,工作人员再反向旋转螺帽605,螺帽605在螺纹杆604外壁做靠近第一塑壳1的运动,当螺帽605与第二塑壳2紧密贴合后,完成对连接架603的限位处理。
28.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实用新型。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实用新型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
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29.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