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新型的混合动力空气源热泵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02-23 02:49:25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属于空气源热泵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新型的混合动力空气源热泵装置。


背景技术:

2.热泵是一种利用高位能使热量从低位热源流向高位热源的节能装置,而空气作为空气源热泵的低位热源,获取方便,并且空气源热泵机组可任意放置屋顶或地面,不占用建筑的有效使用面积,施工安装十分简便,与传统的电加热或者燃煤锅炉相比,节省了制取生活热水的能量。
3.但是现有的空气源热泵装置还存在着不便于固定管路,遮挡效果较差和通风能耗较大的问题。
4.因此,发明一种新型的混合动力空气源热泵装置显得非常必要。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新型的混合动力空气源热泵装置,便于固定管路,提高了遮挡效果并且减小了通风能耗。
6.其中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7.一种新型的混合动力空气源热泵装置,包括热泵壳体,连接杆,磁铁片,支撑架,气液分离器,压缩机,过滤器,膨胀阀,蒸发器,检修盖,承重架,减震垫,可调节支撑管架结构,可转动遮挡板结构,空气动力输送网罩结构和冷凝器,所述的热泵壳体的左侧上部螺栓连接有连接杆,连接杆的前部左侧螺钉连接有磁铁片,热泵壳体的内部中下侧横向螺栓连接有支撑架,支撑架的上部从左到右依次螺栓连接有气液分离器,压缩机,过滤器和膨胀阀;所述的热泵壳体内部的上部后侧螺栓连接有蒸发器,热泵壳体的右侧开设的检修口的右侧螺栓连接有检修盖,热泵壳体的下部左右两侧分别螺栓连接有承重架,且承重架的下部螺栓连接有减震垫,热泵壳体的内部下侧螺栓连接有冷凝器;所述的可调节支撑管架结构,可转动遮挡板结构和空气动力输送网罩结构均连接热泵壳体;所述的可调节支撑管架结构包括固定架,固定支撑杆,连接管,活动支撑杆和弧形管架,所述的固定架的上部右侧螺栓连接有固定支撑杆,且固定支撑杆的上端螺栓连接有弧形管架,固定架的内部左侧开设的通孔的下部螺栓连接有连接管,连接管与活动支撑杆的中部螺纹连接设置,且活动支撑杆的上端轴承连接有弧形管架。
8.优选的,右侧所述的弧形管架设置在冷凝器左侧上部出水管的下部。
9.优选的,所述的固定架的右侧螺栓连接在热泵壳体的左侧下部。
10.优选的,所述的可转动遮挡板结构包括转动杆,固定管,紧固螺栓,l型连接架和遮挡板,所述的转动杆的左右两端分别套接有固定管,且转动杆与固定管通过紧固螺栓紧固连接设置,其中固定管的下部螺栓连接有l型连接架,转动杆的前部螺栓连接在遮挡板的上部。
11.优选的,两个相对设置的所述的l型连接架分别螺栓连接在热泵壳体的上部前侧的左右两侧。
12.优选的,所述的空气动力输送网罩结构包括网罩,电机,主动链轮,从动链轮,传动链条,空气输送扇叶和铰链,所述的网罩的前侧中部螺栓连接有电机,电机的输出轴贯穿网罩,且电机的输出轴前端螺栓连接有主动链轮,网罩的后侧左右两侧分别轴接有从动链轮,且主动链轮与从动链轮通过传动链条连接,其中从动链轮的后端螺栓连接有空气输送扇叶,网罩的后部左侧的上下两侧分别螺栓连接有铰链。
13.优选的,所述的网罩通过铰链安装在热泵壳体的前部上侧。
1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15.1.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固定架,固定支撑杆,连接管,活动支撑杆和弧形管架的设置,有利于固定外部管路。
16.2.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转动杆,固定管,紧固螺栓,l型连接架和遮挡板的设置,有利于提高了对网罩的遮挡效果。
17.3.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网罩,电机,主动链轮,从动链轮,传动链条,空气输送扇叶和铰链设置,有利于通过一个电机带动两个空气输送扇叶转动,减小了通风能耗。
18.4.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连接杆和磁铁片的设置,有利于固定打开的网罩。
19.5.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支撑架的设置,有利于对热泵壳体内部分隔,便于安装气液分离器等装置。
20.6.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气液分离器和压缩机的设置,有利于将蒸发器中的液体传输至冷凝器。
21.7.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过滤器和膨胀阀的设置,有利于将冷凝器中的液体传输至蒸发器。
22.8.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承重架和减震垫的设置,有利于支撑热泵壳体。
附图说明
23.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外部结构示意图。
24.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25.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可调节支撑管架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26.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可转动遮挡板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27.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空气动力输送网罩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28.图中:
29.1、热泵壳体;2、连接杆;3、磁铁片;4、支撑架;5、气液分离器;6、压缩机;7、过滤器;8、膨胀阀;9、蒸发器;10、检修盖;11、承重架;12、减震垫;13、可调节支撑管架结构;131、固定架;132、固定支撑杆;133、连接管;134、活动支撑杆;135、弧形管架;14、可转动遮挡板结构;141、转动杆;142、固定管;143、紧固螺栓;144、l型连接架;145、遮挡板;15、空气动力输送网罩结构;151、网罩;152、电机;153、主动链轮;154、从动链轮;155、传动链条;156、空气输送扇叶;157、铰链;16、冷凝器。
具体实施方式
30.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具体描述,如附图1、附图2和附图3所示,一种新型的混合动力空气源热泵装置,包括热泵壳体1,连接杆2,磁铁片3,支撑架4,气液分离器5,压缩机6,过滤器7,膨胀阀8,蒸发器9,检修盖10,承重架11,减震垫12和冷凝器16,所述的热泵壳体1的左侧上部螺栓连接有连接杆2,连接杆2的前部左侧螺钉连接有磁铁片3,热泵壳体1的内部中下侧横向螺栓连接有支撑架4,支撑架4的上部从左到右依次螺栓连接有气液分离器5,压缩机6,过滤器7和膨胀阀8;所述的热泵壳体1内部的上部后侧螺栓连接有蒸发器9,热泵壳体1的右侧开设的检修口的右侧螺栓连接有检修盖10,热泵壳体1的下部左右两侧分别螺栓连接有承重架11,且承重架11的下部螺栓连接有减震垫12,热泵壳体1的内部下侧螺栓连接有冷凝器16,蒸发器9吸收空气中的热能,气液分离器5和压缩机6将蒸发器9中的液体媒介传输至冷凝器16,蒸发器9中的液体媒介通过冷凝器16与冷凝器16中的冷水进行换热,从而将冷凝器16中的水加热,冷凝器16中的液体媒介经过过滤器7和膨胀阀8回到蒸发器9中,实现循环加热。
31.其中一种新型的混合动力空气源热泵装置,还包括可调节支撑管架结构13,可转动遮挡板结构14,空气动力输送网罩结构15,所述的可调节支撑管架结构13,可转动遮挡板结构14和空气动力输送网罩结构15均连接热泵壳体1。
32.其中所述的可调节支撑管架结构13包括固定架131,固定支撑杆132,连接管133,活动支撑杆134和弧形管架135,所述的固定架131的上部右侧螺栓连接有固定支撑杆132,且固定支撑杆132的上端螺栓连接有弧形管架135,固定支撑杆132和右侧的弧形管架135将冷凝器16的出水管进行支撑,固定架131的内部左侧开设的通孔的下部螺栓连接有连接管133,连接管133与活动支撑杆134的中部螺纹连接设置,且活动支撑杆134的上端轴承连接有弧形管架135,转动活动支撑杆134,活动支撑杆134沿连接管133转动,调节左侧的弧形管架135的高度,使得弧形管架135对外部管路进行支撑,减小了由于晃动导致的连接松动的情况。
33.本实施方案中,结合附图4所示,所述的可转动遮挡板结构14包括转动杆141,固定管142,紧固螺栓143,l型连接架144和遮挡板145,所述的转动杆141的左右两端分别套接有固定管142,且转动杆141与固定管142通过紧固螺栓143紧固连接设置,其中固定管142的下部螺栓连接有l型连接架144,转动杆141的前部螺栓连接在遮挡板145的上部,遮挡板145对网罩151进行遮挡,减小了雨水落入热泵壳体1的情况,通过放松紧固螺栓143,调节转动杆141的角度,从而便于调节遮挡板145的遮挡角度。
34.本实施方案中,结合附图5所示,所述的空气动力输送网罩结构15包括网罩151,电机152,主动链轮153,从动链轮154,传动链条155,空气输送扇叶156和铰链157,所述的网罩151的前侧中部螺栓连接有电机152,电机152的输出轴贯穿网罩151,且电机152的输出轴前端螺栓连接有主动链轮153,网罩151的后侧左右两侧分别轴接有从动链轮154,且主动链轮153与从动链轮154通过传动链条155连接,其中从动链轮154的后端螺栓连接有空气输送扇叶156,将外部设置的电源与电机152接通,电机152带动主动链轮153转动,主动链轮153通过传动链条155带动从动链轮154转动,从而带动空气输送扇叶156转动,实现空气传输的功能,网罩151的后部左侧的上下两侧分别螺栓连接有铰链157,通过铰链157便于将网罩151打开,在外部环境空气流动较快时,关闭电机152与外部电源的连接,打开网罩151,在外部
空气流动的动力下使得热泵壳体1内部空气流通,从而节省电能。
35.本实施方案中,具体的,所述的热泵壳体1采用前侧上部开设有长方形通风口且后侧开设有多个通风孔的不锈钢壳体;所述的气液分离器5采用sjl-8型空气源热泵气液分离器;所述的压缩机6采用涡旋式空气源热泵用压缩机;所述的过滤器7采用dml165s型热泵用过滤器;所述的膨胀阀8采用ukv系列的热泵用膨胀阀;所述的蒸发器9采用u型管式蒸发器;所述的减震垫12采用橡胶垫;所述的冷凝器16采用套管式冷凝器。
36.本实施方案中,具体的,所述的气液分离器5的入口与蒸发器9的出口管路连接设置,气液分离器5的出口与压缩机6的入口管路连接设置,压缩机6的出口与冷凝器16的液体介质入口管路连接设置。
37.本实施方案中,具体的,所述的过滤器7的入口与冷凝器16的液体介质出口管路连接设置,过滤器7的出口与膨胀阀8的入口管路连接设置,膨胀阀8的出口与蒸发器9的入口管路连接设置。
38.本实施方案中,具体的,所述的弧形管架135采用弧形不锈钢架。
39.本实施方案中,具体的,所述的遮挡板145采用镀锌钢板。
40.本实施方案中,具体的,所述的网罩151采用铁质网罩;所述的电机152采用sf-500型电动机;所述的主动链轮153采用双排不锈钢链轮;所述的空气输送扇叶156采用中部带有连接轴的不锈钢风叶。
41.工作原理
42.本实用新型中,蒸发器9吸收空气中的热能,气液分离器5和压缩机6将蒸发器9中的液体媒介传输至冷凝器16,蒸发器9中的液体媒介通过冷凝器16与冷凝器16中的冷水进行换热,从而将冷凝器16中的水加热,冷凝器16中的液体媒介经过过滤器7和膨胀阀8回到蒸发器9中,实现循环加热;操作人员将外部进出水管路分别与冷凝器16的进水口和出水口连接,固定支撑杆132和右侧的弧形管架135将冷凝器16的出水管进行支撑,转动活动支撑杆134,活动支撑杆134沿连接管133转动,调节左侧的弧形管架135的高度,使得弧形管架135对外部管路进行支撑,减小了由于晃动导致的连接松动的情况;遮挡板145对网罩151进行遮挡,减小了雨水落入热泵壳体1的情况,通过放松紧固螺栓143,调节转动杆141的角度,从而便于调节遮挡板145的遮挡角度;将外部设置的电源与电机152接通,电机152带动主动链轮153转动,主动链轮153通过传动链条155带动从动链轮154转动,从而带动空气输送扇叶156转动,实现空气传输的功能,通过铰链157便于将网罩151打开,在外部环境空气流动较快时,关闭电机152与外部电源的连接,打开网罩151,在外部空气流动的动力下使得热泵壳体1内部空气流通,从而节省电能。
43.利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技术方案,或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启发下,设计出类似的技术方案,而达到上述技术效果的,均是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