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建筑工程施工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02-21 14:08:57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具体涉及一种建筑工程施工装置。


背景技术:

2.混凝土是当代建筑工程的最主要材料之一,混凝土浇筑使把混凝土浇筑入模的过程。
3.由于社会的高速的发展,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在建筑行业建造建筑物时,必须得把建筑的框架先建设起来,待框架固定起来后,往框架内浇筑混凝土,第一次浇筑混凝土使其能够与框架连接在一起,使建筑框架能更加牢固,待框架牢固后,开始对建筑框架内的每个楼层框架进行二次浇筑混凝土,使其建筑物的里外都能被混凝土覆盖,使建筑更够更加稳定牢固。
4.由于每个楼层之间的空间小,大型浇筑设备进不区,只能通过人为的进行浇筑,需要消耗大量的时间和体力,来进行二次浇筑,并且浇筑进度慢。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能替代人为进行浇筑的建筑工程施工装置。
6.为了完成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筑工程施工装置;包括移动组件、升降组件和下料组件;
7.所述移动组件具有固定板和移动轮,多个所述移动轮设置在固定板的下方;
8.升降组件设置在固定板上,所述升降组件为一组相对对立设置在固定板上,所述升降组件具有固定框、丝杆、滑杆、滑动块和升降电机,所述固定框设置在固定板上,所述丝杆设置在固定框内,所述滑杆设置在固定框内,所述滑动块设置在丝杆和滑杆上,所述升降电机设置在固定框的上端,所述升降电机与丝杆连接,
9.下料组件设置在滑动块上,所述下料组件具有下料箱体、进料口、弧形板、旋转电机、旋转轴杆、第一螺旋输送叶片和出料口,所述下料箱体设置在滑动块之间,所述进料口设置在下料箱体的上端,所述弧形板设置在下料箱体内的底部,所述旋转轴杆设置在上料箱体内弧形板的上方,所述旋转电机固定在下料箱体的一侧,所述旋转电机与旋转轴杆一端连接,所述第一螺旋输送叶片设置在旋转轴杆上,所述出料口设置在下料箱体的另一侧。
10.在具体使用过程中,首先从进料口把混凝土装入下料箱体内,通过固定板下方的移动轮,移动至浇筑的地方,这时启动升降电机,带动丝杆转动,使得滑动块在丝杆与滑杆上进行升降,通过滑动块的升降,带动下料箱体进行升降,待下料箱体上升到混凝土浇筑口同高度时,把出料口通过移动轮推入浇筑口内,这时启动旋转电机,带动旋转轴杆旋转,相继的使第一螺旋输送叶片在旋转轴杆上旋转,通过第一螺旋输送叶片的旋转把下料箱体内的混凝土输送至浇筑口内,通过设置弧形板使下料箱体内的混凝土集中在一起,使第一螺旋输送叶片能够把下料箱体内的混凝土全部输送至浇筑口内。
11.一个优选方案是,还包括输送结构,所述输送结构设置在固定板上,所述输送结构
包括上料组件、上料箱体和上料口,所述上料箱体固定在固定板上,所述上料箱体内部为空腔,所述上料组件设置在上料箱体内,所述上料口设置在上料箱体的上端,通过输送结构的设置可以往下料箱体内输送混凝土。
12.一个优选方案是,所述上料组件具有第一上料管、第二上料管、第一连接杆,第二连接杆、第二螺旋输送叶片,第一驱动电机和第二驱动电机,所述第一上料管设置在下料箱体中进料口的上端,所述第一连接杆设置在第一上料管内,所述第一驱动电机与第一连接杆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上料管通过固定件可拆卸的与第一上料管一端连接在一起,所述第二连接杆设置在第二上料管内,所述第二驱动电机与第二连接杆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螺旋输送叶片分别设置在第一连接杆与第二连接杆上。通过上料组件把底部混凝土输送至下料箱体内,不需要在把下料箱体下降至底部,下料箱体在高空中通过上料组件把混凝土输送上去。
13.一个优选方案是,所述固定件设置在第二上料管的一端上,所述固定件具有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所述第一连接板与第二连接板均包括固定轴杆、弯曲板和耳部,所述固定轴杆设置在第一连接板的一侧上,弯曲板的一端铰接在固定轴杆上,所述弯曲板的另一端设置有耳部,所述耳部上设置有螺纹孔,所述螺纹孔通过螺栓可拆卸的把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连接一起。通过固定件的设置使第二上料管与第一连接管可拆卸的连接在一起。
14.一个优选方案是,多个所述第二上料管相邻的一端通过卡合组件连接在一起,多个所述第二连接杆相邻的一端通过旋紧件连接在一起,多个所述第二螺旋输送叶片设置在第二连接杆上。使多个第二上料管与多个第二连接杆通过卡合组件和旋紧件可拆卸的连接在一起。
15.一个优选方案是,所述卡合组件具有固定环和弹性连接部,所述固定环设置在相邻连接第二上料管一端上,所述固定环具有容纳槽体,所述容纳槽体的两侧具有缺口处,所述弹性连接部设置在相邻连接的第二上料管另一端上,所弹性连接部上设置有连接柱体,所述第二上料管相邻的另一端与容纳槽体配合,所述连接柱体与缺口处配合。
16.一个优选方案是,所述旋紧件具有旋紧孔和旋紧柱,所述旋紧孔设置在相邻连接的第二连接杆的一端上,所述旋紧孔的内端设置有螺纹,所述旋紧柱设置在相邻连接的第二连接杆的另一端上,所述旋紧柱的外端设置有螺纹,所述旋紧孔与旋紧柱配合。
17.一个优选方案是,所述第一上料管的两端具有第二开口处和下料口,所述第二上料管的上端与末端具有第三开口处和第四开口处,所述下料口设置在进料口的上方,所述第一上料管与第二上料管通过卡合组件连接在一起,使所述第二开口处与第三开口处相通,所述第二上料管的末端设置在上料箱体内,使所述第四开口处与上料箱体内相通。使混凝土能够流畅的进入下料箱体内。
18.一个优选方案是,所述第一上料管的两端为封闭结构,所述第二上料管的上端为封闭结构。
附图说明
19.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20.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建筑工程施工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21.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建筑工程施工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22.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建筑工程施工装置下料箱体内的结构示意图;
23.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建筑工程施工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24.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建筑工程施工装置第一上料管内的结构示意图;
25.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建筑工程施工装置第二上料管内的结构示意图;
26.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建筑工程施工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27.图8是图7中a区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28.图9是图4中b区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29.图10是本实用新型的建筑工程施工装置卡合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30.图11是图10中c区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31.图12是本实用新型的建筑工程施工装置卡合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32.图13是本实用新型的建筑工程施工装置旋紧件的结构示意图;
33.图14是本实用新型的建筑工程施工装置局部的结构示意图;
34.图15是本实用新型的建筑工程施工装置局部的结构示意图;
35.图16是本实用新型的建筑工程施工装置局部的结构示意图;
36.图17是本实用新型的建筑工程施工装置局部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37.下面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推广,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38.第一实施例;
39.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筑工程施工装置;包括移动组件10、升降组件20和下料组件30;
40.所述移动组件10具有固定板11和移动轮12,多个所述移动轮12设置在固定板11的下方;
41.升降组件20设置在固定板11上,所述升降组件20为一组相对对立设置在固定板11上,所述升降组件20具有固定框21、丝杆22、滑杆23、滑动块24和升降电机25,所述固定框21设置在固定板11上,所述丝杆22 设置在固定框21内,所述滑杆23设置在固定框21内,所述滑动块24设置在丝杆22和滑杆23上,所述升降电机25设置在固定框21的上端,所述升降电机25与丝杆22连接,
42.下料组件30设置在相对对立设置的升降组件20之间,所述下料组件30 具有下料箱体31、进料口32、弧形板33、旋转电机34、旋转轴杆35、第一螺旋输送叶片36和出料口37,所述下料箱体31设置在相对对立设置的滑动块24之间,所述进料口32设置在下料箱体31的上端,所述弧形板33设置在下料箱体31内的底部,所述旋转轴杆35设置在下料箱体31内弧形板33 的上方,所述旋转电机34固定在下料箱体31的一侧,所述旋转电机34与旋转轴杆35一端连接,所述第一螺旋输送叶片36设置在旋转轴杆35上,所述出料口37设置在下料箱体
31的另一侧。
43.在具体使用过程中,首先从进料口32把混凝土装入下料箱体31内,通过固定板11下方的移动轮12,移动至浇筑的地方,这时启动升降电机25,带动丝杆22转动,使得滑动块24在丝杆22与滑杆23上进行升降,通过滑动块24的升降,带动下料箱体31进行升降,待下料箱体31上升到混凝土浇筑口同高度时,把出料口37通过移动轮12推入浇筑口内,这时启动旋转电机34,带动旋转轴杆35旋转,相继的使第一螺旋输送叶片36在旋转轴杆35上旋转,通过第一螺旋输送叶片36的旋转把下料箱体31内的混凝土通过出料口37输送至浇筑口内,通过设置弧形板33使下料箱体31内的混凝土集中在一起,使第一螺旋输送叶片36能够把下料箱体31内的混凝土全部输送至浇筑口内。
44.第二实施例;
45.如图4至图17所示,还包括输送结构40,所述输送结构40设置在固定板11上,所述输送结构40包括上料组件50、上料箱体41和上料口42,所述上料箱体41固定在固定板11上,所述上料箱体41内部为空腔,所述上料组件50设置在上料箱体41内,所述上料口42设置在上料箱体41的上端,
46.所述上料组件50具有第一上料管51、第二上料管52、第一连接杆53,第二连接杆54、第二螺旋输送叶片55,第一驱动电机56和第二驱动电机57,所述第一上料管51设置在下料箱体31的上端,所述第一连接杆53设置在第一上料管51内,所述第一驱动电机56与第一连接杆53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上料管52通过固定件60可拆卸的与第一上料管51一端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杆54设置在第二上料管52内,所述第二驱动电机57与第二连接杆54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螺旋输送叶片55分别设置在第一连接杆53与第二连接杆54上。
47.所述固定件60设置在第二上料管52的一端上,所述固定件60具有第一连接板61和第二连接板62,所述第一连接板61与第二连接板62均包括固定轴杆63、弯曲板64和耳部65,所述固定轴杆63设置在第一连接板61 的一侧上,弯曲板64的一端铰接在固定轴杆63上,所述弯曲板64的另一端设置有耳部65,所述耳部65上设置有螺纹孔,所述螺纹孔通过螺栓可拆卸的把第一连接板61和第二连接板62连接一起。
48.多个所述第二上料管52相邻的一端通过卡合组件70连接在一起,多个所述第二连接杆54相邻的一端通过旋紧件80连接在一起,多个所述第二螺旋输送叶片55分别设置在多个所述第二连接杆54上,多个所述第二上料管 52与多个所述第二连接杆54分别通过卡合组件70和旋紧件80可拆卸的连接在一起。
49.所述卡合组件70具有固定环71和弹性连接部75,所述固定环71设置在相邻连接的第二上料管52一端上,所述固定环71具有容纳槽体72,所述容纳槽体72的两侧具有缺口处73,所述弹性连接部75设置在相邻连接的第二上料管52另一端上,所述弹性连接部75上设置有连接柱体74,所述第二上料管52的另一端与容纳槽体72配合,所述连接柱体74与缺口处73配合。
50.所述旋紧件80具有旋紧孔81和旋紧柱82,所述旋紧孔81设置在相邻连接的第二连接杆54一端上,所述旋紧孔81的内端设置有螺纹83,所述旋紧柱82设置在相邻连接的第二连接杆54的另一端上,所述旋紧柱81的外端设置有螺纹83,所述旋紧孔81与旋紧柱82配合。
51.所述第一上料管51的两端具有第二开口处91和下料口92,所述第二上料管52的上端与末端具有第三开口处93和第四开口处94,所述下料口92 设置在进料口32的上方,所述
第一上料管51与第二上料管52通过固定件 60连接在一起,使所述第二开口处91与第三开口处93相通,所述第二上料管52的末端设置在上料箱体41内,所述第四开口处94设置在第二上料管 52的末端上,所述第四开口处94与上料箱体41内相通。
52.所述第一上料管51的两端为封闭结构,所述第二上料管52的上端为封闭结构。
53.操作步骤为,首先把第一上料管51套设在下料箱体31上端的套筒98 内,这时第一连接杆53和第二螺旋输送叶片55设置在第一上料管53内,此时通过第二上料管52一端上的第一连接板61和第二连接板62通过螺栓连接在一起,使第二上料管52上端与第一上料管51的一端连接,这时第一上料管51上的第二开口处91与第二上料管52上端的第三开口处93相通,这时第二连接杆54设置在第二上料管52内,所述第二螺旋输送叶片55设置在第二连接杆54上,通过旋紧件80把多个第二连接杆54连接在一起,通过卡合组件70把多个第二上料管52连接在一起,所述多个第二连接杆54 上均设置有第二螺旋输送叶片55,把连接在一起的第二上料管52末端放置在上料箱体41内,这时第二上料管52的末端设置有第四开口处94,所述第四开口处94与上料箱体41内相通,当下料箱体31内的混凝土输送完毕后,这时启动第二驱动电机57,带动第二连接杆54旋转,相继的带动第二螺旋输送叶片55旋转,同时启动第一驱动电机56带动第一连接杆53旋转,既而带动第二螺旋输送叶片55旋转,这时通过上料口42往上料箱体41内加入混凝土,这时上料箱体41内的混凝土通过第四开口处94进入第二上料管 52内,通过第二上料管52内的第二螺旋输送叶片55输送至第二上料管52 上端的第三开口处93,之后混凝土从第三开口处93进入第二开口处91,从第二开口处91进入第一上料管51内,通过第一连接杆53上的第二螺旋输送叶片55输送至下料口92,通过下料口92进入下料箱体31内。
54.另外整个输送结构40方便于拆卸连接,使浇筑混凝土时不用在进行重复升降运动往下料箱体31内加入混凝土,直接通过输送结构40往高处输送混凝土,节省了大量的浇筑时间。
55.所述移动轮12具有自锁功能。
56.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