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按键结构及输入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02-22 22:04:44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按键结构及输入装置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整合有感测模块的按键结构及包含所述按键结构的输入装置。


背景技术:

2.部分笔记本电脑会于键盘区的中央下方处设置独立的按键,上述按键的功能对应于鼠标,故用户在使用时能节省将手置于键盘区与鼠标之间切换的时间,透过仅将手置于键盘区便能轻松地完成相应于鼠标的操作,从而提升工作效率。然而,上述独立的按键需在有限的键盘区设计额外的空间来安装,对笔记本电脑的空间利用造成影响。
3.另一方面,随着用户对资料安全性有越来越高的要求,感测模组的设置需求也随之攀升,但感测模组因为是独立模组,需要在排列密集的键盘区设置额外的区域来设置,因此同样会对笔记本电脑的空间利用造成影响。
4.有鉴于此,如何将各自独立的按键与感测模组结合为单一模组,有效地节省笔记本电脑的键盘区的设计空间,增加键盘区周遭空间的运用灵活性,便成为本领域亟待解决的课题。


技术实现要素:

5.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按键结构,解决现有技术的按键与感测模组是各自独立模组而影响笔记本电脑的键盘区空间利用率的问题。
6.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是这样实现的:
7.提供一种按键结构,其包括第一壳体、感测模组及第二壳体。第一壳体具有第一侧、第二侧及容置空间,容置空间位于第一侧及第二侧之间。感测模组设置于第一壳体的容置空间。第二壳体设置于第一壳体的第二侧并连接第一壳体。
8.在一些实施例中,按键结构更包括电路层,电路层具有第一端与第二端,第一端设置于第一壳体的第二侧并与感测模组电性连接,第二壳体包覆电路层的第一端。
9.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壳体的第二侧还具有槽部,电路层的第二端自槽部露出并朝远离第一端的方向延伸。
10.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壳体具有第一开口及第二开口,第一开口设置于第一侧,第二开口设置于第二侧,容置空间与第一开口及第二开口连通,感测模组自第一开口露出。
11.在一些实施例中,按键结构更包含盖板,第一壳体具有第一开口及第二开口,第一开口设置于第一侧,第二开口设置于第二侧,容置空间与第一开口及第二开口连通,盖板设置于第一开口以覆盖感测模组。
12.在一些实施例中,按键结构更包含盖板,盖板设置于第一壳体的第一侧以覆盖第一侧及感测模组。
13.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一体成形。
14.本技术更提供一种使用于计算机的输入装置,输入装置具有键盘区,包括基板及
按键结构。基板具有底座,突设于基板的一表面。按键结构可动地设置于基板上方,按键结构位于键盘区内或邻接于键盘区。
15.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壳体更包括连接部,设置于第一壳体的相对侧,连接部耦接于基板的底座,使得按键结构可相对于基板上下移动。
16.在一些实施例中,输入装置具有触摸板,按键结构邻接于触摸板。
17.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按键结构及包含所述具指纹辨识的按键结构的键盘,其通过将感测模组设置于第一壳体的容置空间内,使原本需各自单独设置的中键及感测模组得以整合在一起,让按键结构中的中键具有指纹辨识的功能,节省了需额外设置感测模组的空间,借此解决笔记本电脑的键盘区的设计空间不足的问题。
附图说明
18.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19.图1a是本技术的按键结构装设于笔记本电脑的示意图;
20.图1b是本技术的按键结构装设于笔记本电脑的另一示意图;
21.图2是本技术的按键结构装设于基板的示意图;
22.图3是本技术的按键结构的第一实施例的示意图;
23.图4是本技术的按键结构的第一实施例的分解图;
24.图5是本技术的按键结构的第一实施例的另一分解图;
25.图6是本技术的按键结构的第二实施例的示意图;
26.图7是本技术的按键结构的第二实施例的分解图;
27.图8是本技术的按键结构的第二实施例的另一分解图;
28.图9是本技术的按键结构的第三实施例的示意图;
29.图10是本技术的按键结构的第三实施例的分解图;
30.图11是本技术的按键结构的第三实施例的另一分解图;
31.图12是本技术的按键结构的第四实施例的示意图;
32.图13是本技术的按键结构的第四实施例的分解图;以及
33.图14是本技术的按键结构的第四实施例的另一分解图。
具体实施方式
34.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35.如图1a所示,本技术的一种按键结构400例如是使用于计算机(如笔记本电脑)的输入装置500,其中输入装置500包含键盘区510、触摸板520及按键100。按键100可邻接于键盘区510或邻接于触摸板520,其例如可作为触摸板按键,供用户按压以进行点选或开启等操作,但并不以此为限。如图1a所示,按键100可以设置在键盘区510与触摸板520之间,或者是如图1b所示设置在触摸板520远离键盘区510的一侧。
36.在一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按键100设于基板530上方,基板530具有底座532。底座532突设于基板530的一表面,使按键结构400可动地设置于基板530上方。按键100与前述键盘区510可共同设置在同一个基板530上,但本技术并不限于此;或者,按键100设于基板530上,而键盘区510则机构独立地设置在另一基板(图未示)上。按键100包含三个并列的按键,其中本技术的按键结构400例如是应用于中键(即:设置于左键200与右键300之间)。本技术的按键结构400为整合有感测模块的按键,其中感测模块可以是指纹辨识模块、触控模块、近接感测模块、电容感测模块、电磁感测模块、无线通信模块或天线模块。
37.请参阅图3至图5,其分别是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按键结构400的示意图、分解图以及另一分解图。如图所示,按键结构400包括第一壳体410、感测模组420、电路层430及第二壳体440。
38.第一壳体410具有第一开口412、第二开口414及容置空间416。第一开口412设置于第一壳体410的第一侧410a,第二开口414设置于第一壳体410的第二侧410b,容置空间416位于第一开口412及第二开口414之间且与第一开口412及第二开口414连通。感测模组420设置于第一壳体410的容置空间416。电路层430具有第一端432与第二端434,第一端432设置于第一壳体410的第二开口414并与感测模组420电性连接。最后,将第二壳体440设置于第一壳体410的第二侧410b以包覆电路层430的第一端432。也就是说,当完成第一壳体410与第二壳体440的组装后,感测模组420与电路层430的第一端432将被夹设于第一壳体410与第二壳体440之间。
39.于第一实施例中,当感测模组420设置于第一壳体410的容置空间416时,感测模组420的一部份会自第一壳体410的第一开口412露出,使感测模组420的上表面与第一壳体410的第一侧410a齐平。亦即在第一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当用户欲进行指纹辨识作业时,用户可直接自第一壳体410的表面见到露出的感测模组420,从而清楚地辨识出可供进行指纹辨识的区域。
40.请再次参阅图4及图5,于第一实施例中,第一壳体410的第二侧410b进一步具有槽部418,且槽部418可通过第二开口414而与容置空间416连通。通过槽部418的设置,可使电路层430的第二端434自槽部418露出并朝远离电路层430的第一端432的方向延伸,进而与笔记本电脑的基板(图未示出)电性连接以进行指令信号或指纹辨识信号的传输。
41.请参阅图6至图8,其分别是本技术第二实施例的按键结构400的示意图、分解图以及另一分解图。如图所示,按键结构400除了相同于第一实施例,包含第一壳体410、感测模组420、电路层430及第二壳体440等组件外,尚进一步包含盖板450,且盖板450设置于第一壳体410的第一开口412以覆盖感测模组420。
42.详细而言,于第二实施例中,当感测模组420设置于第一壳体410的容置空间416,且感测模组420的一部份自第一壳体410的第一开口412露出后,可进一步将盖板450设置于第一壳体410的第一开口412,使盖板450的上表面与第一壳体410的第一侧410a齐平。如此一来,设置于第一壳体410的第一开口412上的盖板450将能够覆盖感测模组420,达到保护感测模组420的效果,提升其使用寿命。再者,盖板450的设置也有利于进行按键图案或字符的印刷或喷涂作业。
43.请参阅图9至图11,其分别是本技术第三实施例的按键结构400的示意图、分解图以及另一分解图。如图所示,按键结构400相同于第二实施例,包含第一壳体410、感测模组
420、电路层430、第二壳体440及盖板450等组件,而与第二实施例的差异则在于第三实施例的盖板450乃是设置于第一壳体410的第一侧410a以覆盖第一壳体410的第一侧410a及感测模组420。
44.详细而言,于第三实施例中,当感测模组420设置于第一壳体410的容置空间416,且感测模组420的一部份自第一壳体410的第一开口412露出后,可进一步将盖板450设置于第一壳体410的第一侧410a。如此一来,设置于第一壳体410的第一侧410a上的盖板450将同时覆盖第一侧410a及感测模组420,使盖板450除了可以覆盖感测模组420达到保护感测模组420的效果,并有利于进行按键图案或字符的印刷或喷涂作业外,还可进一步使第三实施例的按键结构400具有为一体化的视觉外观。
45.于上述第一实施例至第三实施例的结构中,感测模组420较佳地是以埋入射出方式形成于第一壳体410内,且电路层430是以表面贴焊或热压熔锡焊接的方式与感测模组420电连接,但并非以此做为限制。换言之,于其他实施例中,感测模组420也可透过卡合或接合等方式形成于第一壳体410内。
46.请参阅图12至图14,其分别是本技术第四实施例的按键结构400的示意图、分解图以及另一分解图。如图所示,按键结构400相同于第三实施例,包含第一壳体410、感测模组420、电路层430、第二壳体440及盖板450等组件,而与第三实施例的差异则在于第四实施例的第一壳体410与第二壳体440为一体成形。
47.也就是说,在第四实施例中,乃是先形成一体成形的第一壳体410与第二壳体440,再依序将电路层430、感测模组420及盖板450等组件装设于一体成形的第一壳体410与第二壳体440内。又或者,也可先形成一体成形的第一壳体410与第二壳体440后,将电路层430装设于一体成形的第一壳体410与第二壳体440内,接着将感测模组420黏贴于盖板450的下方,最后再将贴附有感测模组420的盖板450通过第一开口412与一体成形的第一壳体410与第二壳体440进行组装,从而完成第四实施例的按键结构400。
48.由于第四实施例的按键结构400乃是先形成一体成形的第一壳体410与第二壳体440后再进行其他组件的组装,故第四实施例的按键结构400能够以更加迅速的方式完成组装作业,从而缩短生产周期,增加生产效率。
49.于图示所绘示的第四实施例中,与感测模组420黏贴的盖板450虽具有完整覆盖第一壳体410的第一侧410a的态样,以提供较佳的视觉外观,但其并非以此做为限制。也就是说,盖板450也可具有如第二实施例,具有仅覆盖第一壳体410的第一开口412的态样,或可如第三实施例所示,具有覆盖第一壳体410的部分第一侧410a的态样。
50.需说明的是,上述第一壳体410可为按键结构中的外观件,第二壳体440可为按键结构中的结构件,且第一壳体410与第二壳体440的材质较佳为非导电材质(如塑料件),因此可降低感测模块受到干扰而提高感测效能。又或者,上述第一壳体410可为按键结构中的第一射出件,第二壳体440可为按键结构中的第二射出件,以使感测模组420透过埋入射出方式形成于第一壳体410或第二壳体440内。
51.如图5所示,第二壳体440更包括连接部442,连接部442设置于第一壳体410的相对侧。于一实施例中,连接部442可直接或透过连接件(图未示)耦接于基板530的底座532(如图2所示),使得按键结构400可相对于基板530上下移动。
52.此外,前述按键结构虽是以按键中所具有的中键进行说明,但并非以此做为限制。
换言之,于其他实施例中,也可将按键中所具有的左键或右键与感测模组进行整合,从而形成本技术的按键结构。又或者,也可将本技术的按键结构应用于键盘区内的按键,使其具有指纹辨识的功用。因此,本技术更可包括一种使用于计算机的键盘,其包含上述按键结构400。
53.综上所述,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按键结构,其通过将感测模组设置于第一壳体的容置空间内,使原本需各自单独设置的中键及感测模组得以整合在一起,让按键结构中的中键具有指纹辨识的功能,节省了需额外设置感测模组的空间,借此解决笔记本电脑的键盘区的设计空间不足的问题。此外,整合于中键的感测模组可依据不同的设置方式,具有如使用户从可清楚地辨识出可供进行指纹辨识的区域、保护感测模组以提升其使用寿命、并使其具有为一体化视觉外观、或是能以更加迅速的方式完成组装作业,进而缩短生产周期,增加生产效率等效果。
54.上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实施例进行了描述,但是本技术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仅是示意性的,而不是限制性的,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技术的启示下,在不脱离本技术宗旨和权利要求所保护的范围情况下,还可做出很多形式,均属于本技术的保护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