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斗轮减速机轴窜调整结构的制作方法

2022-02-22 21:52:58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斗轮减速机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斗轮减速机轴窜调整结构。


背景技术:

2.现有技术中,火电厂储存煤场斗轮堆取料机的主设备斗轮减速机在故障检修或大修过程中,需要对高速轴的轴窜量进行重新调整,如果轴窜量调整不当,会导致斗轮减速机在投入使用时出现高速轴的轴承温度高,甚至出现高速轴抱死等现象,导致电机过载跳闸。在故障检查分析中发现高速轴的轴承游隙偏小,轴承容易在运行中受热膨胀发生抱死现象,而轴承游隙偏大,则容易导致减速机的运行噪音过大,齿轮易发生打齿现象。
3.目前,在对斗轮减速机检修时,需要在轴承套与减速机壳体处增加垫子,以调整轴承套与减速机壳体的间隙,进而调整输入轴与圆锥齿轮的啮合间隙,另外,还需要在轴承套与端盖处增加垫子,以调整轴承套和端盖处的间隙,进而调整轴承的轴向间隙。当检修后试转时,多次出现输入轴温度过高现象,常用的处理办法是增大轴承套与端盖处的垫子厚度,以增大轴承的轴向间隙,但增加垫子厚度存在盲目性,往往容易增加的过大,导致减速机运作的噪音振动过大。
4.传统的用于测量输入轴的轴承游隙方法为压铅丝法,即在端盖结合面和轴承外圈放置铅丝,再紧固端盖螺栓,而后松开螺栓,分别测量端盖结合面及轴承外圈的铅丝厚度的均值,根据测量结果增加端盖和轴承套处的垫子。当高速轴部位出现轴承运行温度过高或轴抱死现象,则说明轴承游隙实际调整值小于标准游隙范围值。由于斗轮减速机的结构特殊性,从检修实践经验可知,仅用压铅丝法测得的轴窜数值存在误差,未能真实的反应出间隙大小。也即斗轮减速机在检修时,需要在采用压铅丝法测量后,再利用打表法(对轴窜量打百分表测量)进行验证,发现打表法与压铅丝测得的数据不一致。
5.为了提高检修质量,对压铅丝法测量轴承间隙时存在误差的原因进行分析和探讨。在斗轮减速机的装配过程中,首先,将两盘圆锥轴承安装在轴承套内周部,再将轴承套组件安装至减速机壳孔内。圆锥轴承外圈与轴承套为过盈配合,安装时采用铜棒敲击安装,当第一圆锥轴承外圈安装到位后,再将输入轴从轴承套底部孔穿出,将两圆锥轴承内圈部件成对正向安装后,再安装第二个圆锥轴承外圈,但该轴承外圈的到位情况不易掌握,如果铜棒敲击安装力较大,轴承外圈的内斜面会对滚珠造成一定的压力形变,在间隙调整完成后,随着滚珠压力形变的回弹,轴承间隙实际值会变小,导致预留轴承间隙小于规范间隙值,在投入运行后容易出现轴承膨胀受阻而引起温度高或输入轴抱死现象;再者,因轴承外圈与轴承套配合较紧,有时会出现轴承外圈安装不到位情况,即轴承外圈接触不到轴承内圈上的滚珠,在压铅丝测量过程中,虽然铅丝被压扁,但轴承外圈并未移动,导致采用压铅丝法调整出的轴承间隙值偏大。
6.综上所述,如何避免两个圆锥轴承出现过度配合或配合不到位现象,以提高斗轮减速机轴窜量的调整效果,是目前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7.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斗轮减速机轴窜调整结构,可避免第一圆锥滚子轴承和第二圆锥滚子轴承出现过度配合或配合不到位的现象,从而有效提高斗轮减速机轴窜量的调整效果。
8.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9.一种斗轮减速机轴窜调整结构,包括:与圆锥齿轮啮合的输入轴、与所述圆锥齿轮的端部配合设置的内圈单挡边轴承、定距套、第一圆锥滚子轴承、与所述第一圆锥滚子轴承相对设置的第二圆锥滚子轴承、定距环、端盖以及壳体,所述内圈单挡边轴承、所述定距套、所述第一圆锥滚子轴承、所述第二圆锥滚子轴承、所述定距环以及所述端盖依次套设于所述输入轴的外周部,所述第一圆锥滚子轴承和所述第二圆锥滚子轴承的外周部套设有轴承套,且所述第一圆锥滚子轴承和所述第二圆锥滚子轴承均与所述轴承套过盈配合,所述壳体套设于所述输入轴的外周部;
10.所述壳体的端部、所述轴承套的端部以及所述端盖的端部依次贴合设置,所述第一圆锥滚子轴承的外圈和所述第二圆锥滚子轴承的外圈之间夹设有隔环,所述隔环与所述轴承套过盈配合,所述隔环设有与所述轴承套的进油孔连通的通孔。
11.优选的,所述第一圆锥滚子轴承的外圈和所述第二圆锥滚子轴承的外圈的间隙为零时,两个所述外圈的距离值与所述隔环的宽度值相等。
12.优选的,所述隔环沿周向均匀设有多个所述通孔。
13.优选的,所述通孔的端部设有油槽,所述油槽的尺寸大于或等于所述进油孔的尺寸。
14.优选的,所述隔环为耐磨材质件。
15.优选的,所述轴承套和所述壳体之间夹设有第一垫圈,所述第一垫圈用于调整所述输入轴的锥齿与所述圆锥齿轮的啮合间隙和啮合长度。
16.优选的,所述端盖和所述轴承套之间夹设有第二垫圈,所述第二垫圈用于调整所述第一圆锥滚子轴承和所述第二圆锥滚子轴承的轴向间隙。
17.在使用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斗轮减速机轴窜调整结构时,隔环安装在第一圆锥滚子轴承的外圈和第二圆锥滚子轴承的外圈之间,且隔环与轴承套过盈配合,隔环可有效限制固定第一圆锥滚子轴承和第二圆锥滚子轴承的位置,避免在后续的调节操作过程中出现第一圆锥滚子轴承和第二圆锥滚子轴承过度配合或配合不到位的现象。
18.当各部件安装到位后,可利用铜棒敲击第二圆锥滚子轴承的外圈,确保第二圆锥滚子轴承与隔环紧靠,而后,采用压铅丝法测量端盖与定距环之间的间隙,该间隙为第二圆锥滚子轴承的轴窜量,可根据间隙的实际大小情况,在轴承套和端盖之间增设垫圈,以使轴窜量调整到标准范围内,调整操作完成后,在输入轴的一端向外侧撬动输入轴,使第二圆锥滚子轴承的外圈在轴承套内向外移动、并紧靠在定距环的侧面,从而预留出第一圆锥滚子轴承和第二圆锥滚子轴承的膨胀间隙。由于在第一圆锥滚子轴承的外圈和第二圆锥滚子轴承的外圈之间安装有隔环,隔环可有效避免敲击第二圆锥滚子轴承时出现过度配合或配合不到位的现象,以提高装置的调整精度和效果。且隔环的通孔可保证润滑油的持续流动,不会对润滑油的输送过程造成影响。
19.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斗轮减速机轴窜调整结构,可避免第一圆锥滚子
轴承和第二圆锥滚子轴承出现过度配合或配合不到位的现象,从而有效提高斗轮减速机轴窜量的调整效果。
附图说明
20.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1.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斗轮减速机轴窜调整结构的轴窜量检测示意图;
22.图2为图1中隔环的局部放大图;
23.图3为隔环的剖面图。
24.图1-图3中:
25.1为圆锥齿轮、2为输入轴、3为内圈单挡边轴承、4为定距套、5为第一圆锥滚子轴承、6为第二圆锥滚子轴承、7为定距环、8为端盖、9为壳体、10为轴承套、11为隔环、12为通孔、13为油槽、14为第一垫圈、15为第二垫圈、16为百分表、17为进油孔。
具体实施方式
26.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7.本实用新型的核心是提供一种斗轮减速机轴窜调整结构,可避免第一圆锥滚子轴承和第二圆锥滚子轴承出现过度配合或配合不到位的现象,从而有效提高斗轮减速机轴窜量的调整效果。
28.请参考图1至图3,其中,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斗轮减速机轴窜调整结构的轴窜量检测示意图;图2为图1中隔环的局部放大图;图3为隔环的剖面图。
29.本具体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斗轮减速机轴窜调整结构,包括:与圆锥齿轮1啮合的输入轴2、与圆锥齿轮1的端部配合设置的内圈单挡边轴承3、定距套4、第一圆锥滚子轴承5、与第一圆锥滚子轴承5相对设置的第二圆锥滚子轴承6、定距环7、端盖8以及壳体9,内圈单挡边轴承3、定距套4、第一圆锥滚子轴承5、第二圆锥滚子轴承6、定距环7以及端盖8依次套设于输入轴2的外周部,第一圆锥滚子轴承5和第二圆锥滚子轴承6的外周部套设有轴承套10,且第一圆锥滚子轴承5和第二圆锥滚子轴承6均与轴承套10过盈配合,壳体9套设于输入轴2的外周部;壳体9的端部、轴承套10的端部以及端盖8的端部依次贴合设置,第一圆锥滚子轴承5的外圈和第二圆锥滚子轴承6的外圈之间夹设有隔环11,隔环11与轴承套10过盈配合,隔环11设有与轴承套10的进油孔17连通的通孔12。
30.需要说明的是,在第一圆锥滚子轴承5的外圈和第二圆锥滚子轴承6的外圈之间增加隔环11,可避免两个外圈发生过度配合或配合不到位,而导致实际的轴承轴向间隙比测量间隙偏小或偏大的情况发生。也即在两轴承外圈之间增设一个隔环11,可有效提高轴承间隙的调整精准度,对工艺进行改进,提高检修质量。
31.还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圆锥滚子轴承5和第二圆锥滚子轴承6均与轴承套10过盈配合的前提情况下,在第一圆锥滚子轴承5的外圈和第二圆锥滚子轴承6的外圈之间增加与轴承套10过盈配合的隔环11,该情况下的隔环11才能够有效限制固定第一圆锥滚子轴承5和第二圆锥滚子轴承6的位置,避免第一圆锥滚子轴承5和第二圆锥滚子轴承6过度配合或配合不到位的现象。如果第一圆锥滚子轴承5和第二圆锥滚子轴承6均可相对轴承套10任意移动,会导致隔环11无法有效定位。
32.可以在实际运用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和实际需求,对输入轴2、内圈单挡边轴承3、定距套4、第一圆锥滚子轴承5、第二圆锥滚子轴承6、定距环7、端盖8、壳体9、轴承套10以及隔环11的形状、结构、尺寸、位置、材质等进行确定。
33.在使用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斗轮减速机轴窜调整结构时,隔环11安装在第一圆锥滚子轴承5的外圈和第二圆锥滚子轴承6的外圈之间,且隔环11与轴承套10过盈配合,隔环11可有效限制固定第一圆锥滚子轴承5和第二圆锥滚子轴承6的位置,避免在后续的调节操作过程中出现第一圆锥滚子轴承5和第二圆锥滚子轴承6过度配合或配合不到位的现象。
34.当各部件安装到位后,可利用铜棒敲击第二圆锥滚子轴承6的外圈,确保第二圆锥滚子轴承6与隔环11紧靠,而后,采用压铅丝法测量端盖8与定距环7之间的间隙,该间隙为第二圆锥滚子轴承6的轴窜量,可根据间隙的实际大小情况,在轴承套10和端盖8之间增设垫圈,以使轴窜量调整到标准范围内,调整操作完成后,在输入轴2的一端向外侧撬动输入轴2,使第二圆锥滚子轴承6的外圈在轴承套10内向外移动、并紧靠在定距环7的侧面,从而预留出第一圆锥滚子轴承5和第二圆锥滚子轴承6的膨胀间隙。由于在第一圆锥滚子轴承5的外圈和第二圆锥滚子轴承6的外圈之间安装有隔环11,隔环11可有效避免敲击第二圆锥滚子轴承6时出现过度配合或配合不到位的现象,以提高装置的调整精度和效果。且隔环11的通孔12可保证润滑油的持续流动,不会对润滑油的输送过程造成影响。
35.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斗轮减速机轴窜调整结构,可避免第一圆锥滚子轴承5和第二圆锥滚子轴承6出现过度配合或配合不到位的现象,从而有效提高斗轮减速机轴窜量的调整效果。
36.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优选的,第一圆锥滚子轴承5的外圈和第二圆锥滚子轴承6的外圈的间隙为零时,两个外圈的距离值与隔环11的宽度值相等。
37.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圆锥滚子轴承5的外圈和第二圆锥滚子轴承6的外圈的间隙为零时,两个外圈的距离值与隔环11的宽度值相等,是指隔环11的宽度为两个圆锥滚子轴承垂直放置时的外圈距离,也即两个圆锥滚子轴承间隙为零时测得的值。假定圆锥滚子轴承为30314轴承,查阅轴承手册可知,两轴承的外圈间距为16mm,因此,可以将隔环11的宽度加工为16mm,以确保调整操作之前,第一圆锥滚子轴承5和第二圆锥滚子轴承6的位置被隔环11有效固定。
38.优选的,隔环11沿周向均匀设有多个通孔12。
39.需要说明的是,隔环11上的通孔12可保证润滑油的持续流动,避免对润滑油输送过程造成阻碍。如果仅在隔环11上设置一个通孔12,则容易在后期使用过程中,因隔环11磨损而与轴承套10出现松动现象,导致减速机振动时隔环11的通孔12与轴承套10的进油孔17出现错位,进而阻碍润滑油的流动。因此,在隔环11的周向均匀设有多个通孔12,可有效避免上述问题,确保润滑油的持续流动输送过程。
40.例如,可以在隔环11上对称设置6个或8个通孔12,且某一通孔12在初始状态下与轴承套10的进油孔17对准连通。也即可以在实际运用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和实际需求,对通孔12的形状、尺寸、位置、个数等进行确定。
41.优选的,通孔12的端部设有油槽13,油槽13的尺寸大于或等于进油孔17的尺寸,以确保通孔12和进油孔17连通,保证润滑油的顺利流动,避免出现进油孔17被封堵的现象。
42.优选的,隔环11为耐磨材质件,以提高隔环11的使用寿命和使用效果。
43.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优选的,轴承套10和壳体9之间夹设有第一垫圈14,第一垫圈14用于调整输入轴2的锥齿与圆锥齿轮1的啮合间隙和啮合长度。
44.优选的,端盖8和轴承套10之间夹设有第二垫圈15,第二垫圈15用于调整第一圆锥滚子轴承5和第二圆锥滚子轴承6的轴向间隙。
45.需要说明的是,斗轮减速机输入轴2上安装有三盘轴承,前端安装有一盘内圈单挡边轴承3,内圈单挡边轴承3的内圈挡边与轴承滚动体的侧面需要具有一定的轴向间隙,该间隙要保证不小于某轴向间隙,且不小于0.15mm,否则会影响到同轴安装的两盘圆锥滚子轴承之间的预留间隙。因此,在后期的调整各轴承间隙的过程中,需要着重考虑该间隙。
46.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内圈单挡边轴承3的内圈挡边与滚动体的轴向间隙的调整方法如下所示:
47.首先,在端盖8与定距环7外侧面放置适当粗细的铅丝,再慢慢拧紧端盖8上对称分布的螺栓,使端盖8压紧铅丝及定距环7,因轴承套10内的两盘圆锥滚子轴承外圈之间装有隔环11,铅丝受力压扁后,此时两盘圆锥滚子轴承的轴向间隙为零;在拧紧端盖8螺栓的过程中,手动转动输入轴2直至无法转动时,停止螺栓的紧固操作,此时,内圈单挡边轴承3与滚动体侧面接触,二者无轴向间隙,再利用塞尺测量出第一垫圈14处的间隙值s,最终第一垫圈14处的加垫厚度应不小于(s 0.15mm),因此,加装隔环11后,可以为第一垫圈14处的加垫厚度提供依据,保证内圈单挡边轴承与滚动体侧面的轴向间隙。当确定了第一垫圈14处的加垫厚度后,再根据轴承套10内两盘圆锥滚子轴承的轴向间隙标准,利用压铅丝法确定第二垫圈15处的加垫厚度即可。
48.还需要说明的是,在两个圆锥滚子轴承的外圈之间增加隔环11,可确保两个圆锥滚子轴承外圈安装到位。如果不安装隔环11,两个圆锥滚子轴承外圈是否安装到位的情况会不太明了,如果两个圆锥滚子轴承的外圈配合较紧、安装不到位,将造成圆锥滚子轴承的实际轴向间隙减小,造成轴承温度升高的隐患。而增加隔环11后,可方便准确的调整两个圆锥滚子轴承的轴向间隙。
49.当隔环11安装到位后,可利用铜棒敲击第二圆锥滚子轴承6的外圈,直至第二圆锥滚子轴承6与隔环11靠实,即此时两个圆锥滚子轴承无轴向间隙。而后,采用压铅丝法测量端盖8与定距环7之间的间隙,即为轴承轴窜量,并计算出端盖8结合面铅丝均厚与定距环7侧面铅丝均厚之差值,以确定加垫厚度,从而根据间隙大小情况加垫调整到轴窜量标准范围值,以确保轴承的轴向间隙符合设备检修的技术规范要求。调整操作完成后,在输入轴2前端(锥齿端面)向外侧撬动输入轴2,使第二圆锥滚子轴承6的外圈在轴套内向外移动,并靠实在定距环7的侧面,从而预留出两个圆锥滚子轴承的膨胀间隙。
50.当圆锥滚子轴承的轴向间隙调整结束后,可以在轴端打百分表16进行数值复核。如图1所示,在输入轴2的端部打表,把输入轴2水平向内侧推动,直至无法推动为止,记下此
时的百分表16读数,再向外拉动输入轴2,直至无法拉动为止,记下此时的百分表16读数,两个读数的差值即为轴承的轴向间隙(轴窜量)。经实践检验发现,压铅丝法与打百分表16法测出的数据一致,也即证明了增加隔环11后,可提高调整操作的准确性。
51.因此,增加隔环11和采用新的检修调整工艺,可克服之前的安装第二圆锥滚子轴承6外圈时出现的安装过度或安装不到位现象,有效提高轴窜量的测量精准度。本装置在采用压铅丝法测量后,并利用打表法复核,实践证明二者数据基本一致,这为端盖8处的加垫厚度确定提供了可靠的数据支持。采用该方法对斗轮减速机输入轴2的轴向间隙进行调整,可确保轴向间隙符合检修规范值,使得斗轮减速机运行平稳,减少噪音污染,且输入轴2部位的温度正常,最终可有效提高了检修质量标准,延长斗轮减速机的使用寿命。
52.需要进行说明的是,本技术文件中提到的第一垫圈14和第二垫圈15、第一圆锥滚子轴承5和第二圆锥滚子轴承6,其中,第一和第二只是为了区分位置的不同,并没有先后顺序之分。
53.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的“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简化描述和便于理解,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54.本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所有实施例的任意组合方式均在此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在此不做赘述。
55.以上对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斗轮减速机轴窜调整结构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