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多功能阀体的制作方法

2022-02-22 20:53:16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属于阀体技术领域,特别涉及到了一种阀体结构。


背景技术:

2.现有的气动阀体在进行工作时,一般具有抽真空和破真空的过程。其中抽真空过程是通过负压气口与吸盘等结构上的工作气口接通,以进行抽真空;破真空过程是通过将吸盘等结构上的工作气口与外界大气接通,以进行破真空。但是这种阀体的破真空过程缓慢,且破真空效果差。为了解决这种问题,存在有阀体对现有技术进行了改进,在破真空时,将吸盘等结构上的工作气口与正压气口接通,进行破真空,以提高工作效率;但是这种阀体只有两种功能,负压与正压,然而这种阀体的吸盘的工作气口在切换工作状态过程中,破真空存在不稳定或延时,导致切换效率低,且能源损耗严重。


技术实现要素:

3.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首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多功能阀体,该阀体可提高工作效率,并且节省能源消耗,节约成本。
4.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多功能阀体,该阀体结构简单,便于生产加工。
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6.一种多功能阀体,该阀体包括有壳体、阀芯,所述壳体内设置有容纳空腔,所述阀芯活动设置在壳体的容纳空腔内,所述壳体内还设置有用于控制阀芯在容纳空腔内上下移动的控制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上设置有正压气口、负压气口、大气气口和工作气口,所述阀芯上设置有第一连接结构、第二连接结构和第三连接结构,所述控制组件控制阀芯在容纳空腔内移动时:第一连接结构与壳体配合形成有将负压气口和工作气口接通的第一腔体,或第二连接结构与壳体配合形成有将正压气口和工作气口接通的第二腔体,或第三连接结构与壳体配合形成有将大气气口和工作气口接通的第三腔体。在该阀体中,在进行抽真空时,通过阀芯的移动,使得第一连接结构与壳体配合形成有将负压气口和工作气口接通的第一腔体,进而使得负压气口可以通过第一腔体对工作气口所接入的位置进行抽真空。在需要破真空时,通过阀芯的移动,使得第二连接结构与壳体配合形成有将正压气口和工作气口接通的第二腔体,进而使得正压气口可以通过第二腔体对工作气口所接入的位置进行吹气,以进行破真空。在破真空完成至一定程度时,通过阀芯的移动,使得第三连接结构与壳体配合形成有将大气气口和工作气口接通的第三腔体,外界通过大气气口与工作气口接通,达到稳定破真空的作用,直至工作气口所接入的位置内的气压与外部大气压相等。其中控制组件可以是手动控制的结构的,也可以是电动控制的结构。该阀体可以快速、稳定进行切换三种模式,相较于现有技术而言,既可提高工作效率,又能节省能源消耗,节约成本。
7.进一步的,负压气口、正压气口、大气气口均位于壳体的侧面处,所述工作气口位
于壳体的底端处,且所述壳体内设置有将工作气口接通至容纳空腔侧面处的工作通道。
8.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连接结构为环绕设置在阀芯上的第一凹槽,第一凹槽与壳体配合形成有将负压气口和工作气口接通的第一腔体时,第一凹槽上/下端一侧与负压气口接通,所述第一凹槽下/上端另一侧与工作通道接通。
9.进一步的,所述阀芯在第一凹槽的上下两侧处均固定套接有密封件。
10.进一步的,所述第二连接结构为环绕设置在阀芯上的第二凹槽,第二凹槽与壳体配合形成有将正压气口和工作气口接通的第二腔体时,第二凹槽下/上端一侧与正压气口接通,所述第二凹槽上/下端另一侧与工作通道接通。
11.若第一凹槽与壳体配合形成有将负压气口和工作气口接通的第一腔体时,第一凹槽上端一侧与负压气口接通,第一凹槽下端另一侧与工作通道接通;则当第二凹槽与壳体配合形成有将正压气口和工作气口接通的第二腔体时,第二凹槽下端一侧与正压气口接通,所述第二凹槽上端另一侧与工作通道接通。若第一凹槽与壳体配合形成有将负压气口和工作气口接通的第一腔体时,第一凹槽下端一侧与负压气口接通,第一凹槽上端另一侧与工作通道接通;则第二凹槽与壳体配合形成有将正压气口和工作气口接通的第二腔体时,第二凹槽上端一侧与正压气口接通,所述第二凹槽下端另一侧与工作通道接通。
12.进一步的,所述阀芯在第二凹槽的上下两侧处均固定套接有密封件。
13.进一步的,所述第三连接结构为设置在阀芯的大气通孔,所述阀芯底端处设置有与大气通孔接通的大气通道,所述大气气口与大气通道接通,所述容纳空腔内对应工作通道设置有环形凹槽;所述控制组件控制阀芯在容纳空腔内移动时,大气通孔与壳体、环形凹槽配合形成有将大气气口和工作气口接通的第三腔体,大气气口、大气通道、大气通孔、环形凹槽、工作通道和工作气口依次接通。
14.进一步的,所述负压气口、正压气口、大气气口由上至下依次接通与容纳空腔的一侧,所述工作通道与容纳空腔的接通处位于通纳空腔的另一侧,且该接通处位于负压气口和正压气口之间。
15.进一步的,所述阀芯侧面上由上至下依次设置有第一凹槽、第二凹槽和第三凹槽,所述阀芯在第一凹槽、第二凹槽和第三凹槽上下两侧处均固定套接有密封件;大气通孔与壳体、环形凹槽配合形成有将大气气口和工作气口接通的第三腔体时,第三凹槽、第三凹槽上下两侧的密封件和壳体共同隔断正压气口,第一凹槽、第一凹槽上下两侧的密封件和壳体共同隔断负压气口。第一凹槽、第二凹槽之间的密封件为共用的密封件,第二凹槽和第三凹槽之间的密封件为共用的密封件。与一般常规气动开关不同,阀芯在切换过程中,可以实现破真空和自动切断所有正、负压进气口,达到提高工作效率,和节省能耗损失,有效降低成本。
16.进一步的,所述控制组件包括有拨片把手、弹簧,所述拨片把手铰接设置在壳体内,所述拨片把手底端抵持在阀芯顶端,所述拨片把手顶端穿出壳体显露于外,所述弹簧套接在阀芯上,且弹簧两端分别抵持在阀芯和壳体上。
17.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相较于现有技术,在本实用新型中,在进行抽真空时,通过阀芯的移动,使得第一连接结构与壳体配合形成有将负压气口和工作气口接通的第一腔体,进而使得负压气口可以通过第一腔体对工作气口所接入的位置进行抽真空。在需要破真空时,通过阀芯的移动,使得第二连接结构与壳体配合形成有将正压气口和工作
气口接通的第二腔体,进而使得正压气口可以通过第二腔体对工作气口所接入的位置进行吹气,以进行破真空。在破真空完成至一定程度时,通过阀芯的移动,使得第三连接结构与壳体配合形成有将大气气口和工作气口接通的第三腔体,外界通过大气气口与工作气口接通,达到稳定破真空的作用,直至工作气口所接入的位置内的气压与外部大气压相等。其中控制组件可以是手动控制的结构的,也可以是电动控制的结构。该阀体可以快速、稳定进行切换三种模式,相较于现有技术而言,既可提高工作效率,又能节省能源消耗,节约成本。
附图说明
18.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轴测图。
19.图2是本实用新型阀芯的轴测图。
20.图3是本实用新型第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21.图4是本实用新型第二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22.图5是图3的a-a剖视图。
23.图6是图4的b-b剖视图。
24.图7是该阀体的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25.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26.参见图1-7,一种多功能阀体,该阀体包括有壳体1、阀芯2,所述壳体1内设置有容纳空腔3,所述阀芯2活动设置在壳体1的容纳空腔3内,所述壳体1内还设置有用于控制阀芯2在容纳空腔3内上下移动的控制组件4,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上设置有正压气口12、负压气口11、大气气口13和工作气口14,所述阀芯2上设置有第一连接结构、第二连接结构和第三连接结构,所述控制组件4控制阀芯2在容纳空腔3内移动时:第一连接结构与壳体1配合形成有将负压气口11和工作气口14接通的第一腔体,或第二连接结构与壳体1配合形成有将正压气口12和工作气口14接通的第二腔体,或第三连接结构与壳体1配合形成有将大气气口13和工作气口14接通的第三腔体。
27.在本实施例中,负压气口11、正压气口12、大气气口13均位于壳体1的侧面处,所述工作气口14位于壳体1的底端处,且所述壳体1内设置有将工作气口14接通至容纳空腔1侧面处的工作通道15。
28.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结构为环绕设置在阀芯2上的第一凹槽21,第一凹槽21与壳体1配合形成有将负压气口11和工作气口14接通的第一腔体时,第一凹槽21上端一侧与负压气口11接通,所述第一凹槽21下端另一侧与工作通道15接通。
29.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阀芯2在第一凹槽21的上下两侧处均固定套接有密封件5。
30.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连接结构为环绕设置在阀芯2上的第二凹槽22,第二凹槽22与壳体1配合形成有将正压气口12和工作气口14接通的第二腔体时,第二凹槽22下端一侧与正压气口12接通,所述第二凹槽22上端另一侧与工作通道15接通。
31.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阀芯2在第二凹槽22的上下两侧处均固定套接有密封件5。
32.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三连接结构为设置在阀芯2的大气通孔23,所述阀芯2底端处设置有与大气通孔23接通的大气通道24,所述大气气口13与大气通道24接通,所述容纳空腔3内对应工作通道15设置有环形凹槽31;所述控制组件4控制阀芯2在容纳空腔3内移动时,大气通孔23与壳体1、环形凹槽31配合形成有将大气气口13和工作气口14接通的第三腔体,大气气口13、大气通道24、大气通孔23、环形凹槽31、工作通道15和工作气口14依次接通。
33.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负压气口11、正压气口12、大气气口13由上至下依次接通与容纳空腔3的一侧,所述工作通道15与容纳空腔3的接通处位于通纳空腔3的另一侧,且该接通处位于负压气口11和正压气口12之间。
34.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阀芯2侧面上由上至下依次设置有第一凹槽21、第二凹槽22和第三凹槽25,上述三个凹槽均为环绕在阀芯上的环形凹槽,所述阀芯2在第一凹槽21、第二凹槽22和第三凹槽25上下两侧处均固定套接有密封件5;大气通孔23与壳体1、环形凹槽31配合形成有将大气气口13和工作气口14接通的第三腔体时,第三凹槽25、第三凹槽25上下两侧的密封件5和壳体1共同隔断正压气口,这里的隔断所指的是隔断正压气口与工作气口之间的连接,第一凹槽21、第一凹槽21上下两侧的密封件5和壳体1共同隔断负压气口11,这里的隔断所指的是隔断负压气口与工作气口之间的连接。第一凹槽21、第二凹槽22之间的密封件5为共用的密封件5,第二凹槽22和第三凹槽25之间的密封件5为共用的密封件5。其中,大气通孔23为设置在第二凹槽22内的通孔,当正压气孔12与工作气口14接通进行破真空的时候,虽然大气通孔23没有对准环形凹槽31,但是大气通孔23仍然通过第二凹槽22与工作通道15之间有连通,此时大气气口13与工作气口14也是接通的,可以辅助进行破真空;此时第一凹槽21、第一凹槽21上下两侧的密封件5和壳体1共同隔断负压气口11。而当大气通孔23对准环形凹槽31时,第三凹槽25、第三凹槽25上下两侧的密封件5和壳体1共同隔断正压气口12,此时仅有大气气口13与工作气口14接通。而当第一凹槽21与壳体1配合形成有将负压气口11和工作气口14接通的第一腔体时,也就是负压气口11与工作气口14接通时,此时第二凹槽22、第二凹槽22上下两侧的密封件5和壳体1将正压气口12和大气气口13隔断。
35.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控制组件4包括有拨片把手41、弹簧42,所述拨片把手41铰接设置在壳体1内,所述拨片把手41底端抵持在阀芯2顶端,所述拨片把手41顶端穿出壳体1显露于外,所述弹簧42套接在阀芯2上,且弹簧42两端分别抵持在阀芯2和壳体42上。阀芯2在壳体1的容纳空腔3内向下运动时,会压缩该弹簧42.
36.在本实施例中,工作通道15包括有第一工作通道151、第二工作通道152、第三工作通道153、第四工作通道154,其中第一工作通道151一端接通工作气口14,第一工作通道151另一端竖直设置在壳体1底端内,第二工作通道152一端贯穿壳体1外侧,第二工作通道152另一端与第一工作通道151另一端接通,第四工作通道154一端贯穿壳体1外侧,第四工作通道154另一端贯穿至容纳空腔3内,第三工作通道153两端分别与第二工作通道152和第四工作通道154接通;其中,第二工作通道152一端内和第四工作通道154一端内均设置有密封钢珠155,以避免第二工作通道152和第四工作通道154直接与外界接通。上述工作通道和密封钢珠的设置,在壳体在进行加工时,方便在壳体内加工处工作通道。在其余类似工作通道的结构,也可以采用上述原理进行加工,并通过密封钢珠进行密封。
37.工作过程:
38.抽真空:拨片把手往右边拨动,此时拨片把手底端将阀芯下压,此时第一凹槽与壳体配合形成有将负压气口和工作通道(工作气口)接通的第一腔体,正压气口、大气气口均不与工作气口接通,此时负压气口外接的负压设备开始通过工作气口进行抽真空,此阶段为抽真空阶段。
39.破真空:拨片把手往左边拨动一些,此时拨片把手底端往上升,阀芯在弹簧的回弹下上升,此时第二凹槽与壳体配合形成有将正压气口和工作通道(工作气口)接通的第二腔体,负压气口、大气气口均不与工作气口接通,此时正压气口外接的正压设备开始通过工作气口进行破真空,此阶段为破真空阶段。
40.接通大气:拨片把手继续往左边拨动,此时拨片把手底端继续往上升,阀芯在弹簧的回弹下继续上升,此时大气通孔与壳体、环形凹槽配合形成有将大气气口和工作气口接通的第三腔体,负压气口、正压气口均不与工作气口接通,达到稳定破真空的作用,直至工作气口所接入的腔体内的气压与外部大气压相等。
41.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相较于现有技术,在本实用新型中,在进行抽真空时,通过阀芯的移动,使得第一连接结构与壳体配合形成有将负压气口和工作气口接通的第一腔体,进而使得负压气口可以通过第一腔体对工作气口所接入的位置进行抽真空。在需要破真空时,通过阀芯的移动,使得第二连接结构与壳体配合形成有将正压气口和工作气口接通的第二腔体,进而使得正压气口可以通过第二腔体对工作气口所接入的位置进行吹气,以进行破真空。在破真空完成至一定程度时,通过阀芯的移动,使得第三连接结构与壳体配合形成有将大气气口和工作气口接通的第三腔体,外界通过大气气口与工作气口接通,达到稳定破真空的作用,直至工作气口所接入的位置内的气压与外部大气压相等。其中控制组件可以是手动控制的结构的,也可以是电动控制的结构。该阀体可以快速、稳定进行切换三种模式,相较于现有技术而言,既可提高工作效率,又能节省能源消耗,节约成本。
42.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