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包括用于制动衬块的至少一个弹性复位弹簧的盘式制动器、弹性复位弹簧、更换套件和安装方法与流程

2022-02-22 19:57:14 来源:中国专利 TAG:

包括用于制动衬块的至少一个弹性复位弹簧的盘式制动器、弹性复位弹簧、更换套件和安装方法
1.本发明涉及一种包括用于制动衬块的至少一个弹性复位弹簧的盘式制动器、一种弹性复位弹簧和一种用于所述弹性复位弹簧的安装方法。本发明的领域是机动车辆的制动系统领域。
2.本发明提出一种制动衬块的轴向弹性复位弹簧,该轴向弹性复位弹簧包括用于通过塑性变形补偿制动衬块的摩擦制动衬片的磨损间隙的装置。本发明提出了一种用于将盘式制动器的制动衬块从启用位置轴向返回到停用位置的轴向弹性复位弹簧,所述弹簧旨在插入在制动衬块与固定支撑件之间,所述弹簧包括弹性变形部分、设置成紧固到盘式制动器的固定支撑件的承载部分和衬块部分。承载部分包括支撑部和连接部,该连接部包括至少一个连接折叠部,该连接折叠部设置和构造成按压在固定支撑件的锚固部上,并且与所述锚固部配合以防止所述连接部的提升。


背景技术:

3.机动车辆的盘式制动器一般包括:
[0004]-制动盘,其在横向于所述盘的转动的轴向取向轴线的平面中延伸,“轴向”取向在此是指与车轮和盘的转动轴线平行的取向,
[0005]-称为承载件的支撑件,其相对于车辆的车架固定,
[0006]-称为卡钳的转动固定的元件,其由承载件保持并在盘的周缘的一部分上覆盖该盘,
[0007]-至少一对制动衬块,所述至少一对制动衬块中的每个包括摩擦制动衬片,所述摩擦制动衬片的摩擦面与由盘的面中的一个所承载的相关联制动轨道配合。
[0008]
这种制动衬块在称为“向前”位置的启用位置与称为“撤回”位置的停用位置之间轴向滑动地安装在由承载件承载的壳体中,在该启用位置中,所述摩擦面压靠在盘的相关联环形轨道上,在该停用位置中,所述摩擦面以确定的工作间隙轴向地远离盘的所述相关联环形轨道。这种制动衬块或衬片对的两个衬块设置在卡钳的臂内侧、在盘的任一侧上并且面向彼此。
[0009]
为了执行制动,容纳在卡钳中的一个或更多个活塞朝向盘移动以施加使同一对衬块彼此靠近的夹固力,这导致了衬块在盘的摩擦轨道表面上摩擦从而减缓其转动。衬块通常在其周缘上各自配备有两个凸耳,这两个凸耳进入到平行于盘的平面中并且设置在基本上相对的两个位置中,每个凸耳在设置在承载件中的壳体中轴向滑动。
[0010]
制动衬块在由一个或更多个活塞按压时滑动到该制动衬块的启用位置,这使该制动衬块彼此靠近。然后两个制动衬块紧密地夹紧盘,从而对该盘施加制动扭矩,这减慢了盘的转动。因此,制动操作是一种能够被称为“主动”的操作,因为其是由致动器(活塞)引起的。
[0011]
当活塞不再按压在制动衬块上时,该制动衬块由转动的盘和由围绕活塞的密封件的弹性排斥到该制动衬块的停用位置。因此,这是一种在本文被称为“被动”的操作,其在先
存应力的作用下自然发生。
[0012]
然而,可能的是盘没有以足够的力排斥制动衬块以将该制动衬块远离盘足够距离。例如,当制动衬块的滑动不够质量或卡住时,就会发生这种情况。
[0013]
尽管制动衬块不再主动夹靠盘,但该盘的环形轨道中的每个仍然与由相关联制动衬块所承载的摩擦制动衬片持续摩擦。因此,摩擦制动衬片会经受过早的非操作磨损,这增加了噪声和灰尘排放。此外,该持续摩擦能够导致发热,该发热可以损坏盘式制动器的某些元件。
[0014]
该持续摩擦还会产生与盘的转动相反的残余扭矩。这会增加车辆的消耗,同时降低其性能。
[0015]
因此已经提出在承载件与制动衬块之间插入至少一个弹簧,该至少一个弹簧使制动衬块弹性返回到其停用位置。
[0016]
为了解决这些无用的磨损和发热问题,文献fr 3 004 500a1(如图1所示)提出了一种盘式制动器,其中弹性复位弹簧(48)包括在制动衬块的行程大于工作间隙时发生塑性变形的部件。因此,该塑性变形修改了衬块的静止位置,从而产生了磨损补偿。
[0017]
该弹性复位弹簧具有折叠成具有轴向取向的多个部件的叶片形式,并且连接制动衬块(18)之一和盘式制动器的固定支撑件(14)。弹簧的一端部紧固在衬块的边缘上。另一端具有轴向取向并且滑入到承载件中的凹口中,该凹口呈具有轴向取向的凹槽的形式,并处于衬块的滑动壳体的底部。
[0018]
根据从文献fr 3 027 080 a1已知并如图2中示出的另一种设计,固定支撑件上的弹性复位弹簧(48)的紧固部(50)由片(52)构成,该片在正交于制动衬块的轴向滑动方向的平面中延伸,并且包括通孔以便通过铆接在构成固定支撑件的承载件上来紧固所述弹簧。
[0019]
根据从文献fr 3 033 012 a1已知并如图3中示出的又一种设计,用于将弹性复位弹簧紧固在固定支撑件上的紧固部形成类似的紧固片(52),该紧固片设置成紧固在销(350f)上,该销具有轴向取向并轴向强制配合在形成在固定支撑件中的互补孔中。该固定片(52)包括配备有内齿(366)的孔口(53),当该孔口通过轴向装配安装在销上时该孔口发生弹性变形,然后通过与该内齿偏心来轴向保持销的头部。
[0020]
然而,仍然期望的是,有利于安装并降低制造成本,同时保持或改进复位力的稳定性。
[0021]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减少残余制动的持续时间和/或强度,同时保持或改进制造、维护和操作的简单性和可靠性。


技术实现要素:

[0022]
根据第一方面,本发明提出一种用于将盘式制动器的制动衬块从启用制动位置轴向返回到停用位置的轴向弹性复位弹簧。该弹簧旨在插入在盘式制动器的固定支撑件与制动衬块之间。所述弹簧包括:
[0023]-弹性变形部分,其设置成在启用位置按压所述衬块期间产生反作用力,以便以轴向平移将所述制动衬块返回到停用位置,
[0024]-承载部分,其设置成紧固在盘式制动器的固定支撑件上,并与变形部分成为一体,
[0025]-衬块部分,其设置成呈紧固片形式紧固到制动衬块上,与变形部分成为一体并且在正交于制动衬块的轴向滑动方向的平面中延伸。
[0026]
根据本发明,承载部分包括具有第一支撑部段的支撑部分,该第一支撑部段:
[0027]-与变形部分成为一体,
[0028]-在正交于制动衬块的轴向滑动方向的平面中延伸,例如借助于包括在这种平面中的线性接触的平坦面或至少一个区域,并且
[0029]-设置成在衬块离开其停用位置时在弹簧的变形作用下轴向按压在固定支撑件上。
[0030]
此外,承载部分包括连接部,该连接部包括至少一个连接折叠部,该至少一个连接折叠部设置和构造成按压在由固定支撑件的横向面承载的锚固部上,并且与所述锚固部配合以防止所述连接部的提升。
[0031]
根据本发明的弹簧可以在活塞不再压在衬块上时将该衬块远离盘,从而减少残余制动的持续时间和/或强度,同时便于该弹簧的安装、降低制造成本、简化该弹簧的结构和制造以及在制造、安装和可靠性方面改进优化折衷方案。
[0032]
制动衬块的“启用位置”是指称为向前位置的位置,其中所述衬块的摩擦面压靠制动盘的相关联环形轨道。制动衬块的“停用位置”是指在制动器未被致动时衬块采用的被称为撤回位置的位置,其中所述摩擦面以预定的工作间隙轴向地远离制动盘的所述相关联环形轨道。
[0033]“轴向方向”尤其是在轴向滑动或轴向按压方面是指平行于制动盘的转动轴线的方向。
[0034]“横向方向”是指(除了提及弹簧的折叠)横向于转动轴线从而平行于盘的平面并正交于该盘的转动轴线的方向。因此,固定制动支撑件的横向面将是该固定支撑件的基本上平行于盘的平面(例如与该平面形成小于10
°
或20
°
的角度)的面。
[0035]“径向方向”是指形成盘围绕该轴线转动的半径(即穿过盘的转动轴线并垂直于该轴线)的方向,或者与该半径形成小于45
°
甚至小于20
°
或10
°
的微小角度的方向。切向方向在给定点处定义为将围绕盘的转动轴线产生的相切于该点的转动的方向,或者与该切线形成小于45
°
或甚至小于20
°
或10
°
的微小角度的方向。
[0036]“销钉”是指从给定表面突出(诸如能够容纳在凹槽或凹部中)的部分或形状。
[0037]
轴向弹性复位弹簧优选地呈细长带的形式,例如矩形,其包括多个横向折叠部以便形成弹簧的不同部分或部件。“弹簧的部分或部件”是指在所述带内的一个或更多个连续的弹簧部段;弹簧部段由两个连续的折叠部界限定。
[0038]
优选地,弹性变形部分是弹性和塑性变形部分,设置成在按压所述制动衬块期间经受产生反作用力的弹性变形,以便将所述制动衬块平移地返回到停用位置,在所述弹簧中产生的塑性变形超过所述变形的预定幅度的作用下,所述反作用力在衬块磨损期间保持基本恒定。反作用力是在衬块通过卡钳的活塞压靠制动盘时的弹性复位力。当制动衬块的按压行程(即其在停用位置与启用位置之间的行程)增加直到其超过预定的弹性工作间隙从而超过确定的弯曲应力时,变形部分发生塑性变形,这修改了该变形部分的静止形状以便减少所述行程,从而保持该行程基本等于预定的弹性工作间隙。因此,尽管衬块磨损,弹性工作间隙在该衬块的使用寿命期间稳定在一个基本恒定的值。
[0039]
因此,弹性和塑性变形部分可以补偿制动衬块的衬片的磨损影响,并防止在该磨损的影响下复位力增加。
[0040]
根据弹簧的第一类实施例,连接部包括第二连接部段,该第二连接部段的近端部通过至少一个连接折叠部连接到第一支撑部段,该第二连接部段的折叠轴线正交于制动衬块的位移的轴向方向。第二连接部段基本上平行于第一支撑部段延伸,以便能够插入呈销钉形式的锚固部的突出部下方,从而经由在所述突出部下方施加轴向按压来防止提升。弹簧的连接部与固定支撑件的锚固部之间的接触基本上是线性的或表面的。
[0041]
优选地,突出部在与制动衬块的位移的轴向方向和弹簧的折叠轴线均正交的方向上突出。
[0042]
该布置可以有利于弹性复位弹簧的放置和保持就位。
[0043]
根据弹簧的第二类实施例,连接部包括至少三个连接部段:
[0044]-第二侧向连接部段,其近端部通过连接折叠部连接到第一支撑部段,所述第二侧向连接部段的折叠轴线正交于制动衬块的位移的轴向方向,
[0045]-第三连接部段,其近端部通过连接折叠部连接到第二侧向连接部段,所述第三连接部段的折叠轴线正交于制动衬块的位移的轴向方向,
[0046]-第四侧向连接部段,其包括远端部和通过连接折叠部连接到第三部段上的近端部,所述第四侧向连接部段的折叠轴线正交于制动衬块的位移的轴向方向。
[0047]
至少三个连接部段和/或三个折叠部设置成基本上形成“u”,使得连接部能够装配在呈销钉形式的锚固部上,从而通过挤压所述销钉来防止所述提升。
[0048]
在该实施例中,锚固部呈销钉形式,其可以存在或不存在突出部。
[0049]
此外,连接折叠部能够是仅弹性变形的,或者能够是弹性和塑性变形的。
[0050]
例如,第二侧向连接部段和第四侧向连接部段基本上是直的并且垂直于第一支撑部段以便形成直的“u”。
[0051]
根据另一个示例,连接折叠部、尤其是位于靠近第三连接部段的近端部和远端部的那些连接折叠部是可弹性变形的。第二侧向连接部段和/或第四侧向连接部段是倾斜的或弯曲的,使得第二连接部段的近端部与第四连接部段的远端部之间的距离小于第三连接部段的长度,以便呈ω或半ω的形状(例如面向彼此的两个对称的“s”)。该特征可挤压呈销钉形式的锚固部的底部。因此,该挤压通过摩擦和/或接合产生了与挤压表面配合的横向按压以提供轴向抗提升力。
[0052]
优选地,连接部包括在侧向连接部段的方向上突出的柱状件。根据一个实施例,侧向连接部段具有在相对连接部段的方向上突出的柱状件。柱状件产生弹性夹具,该弹性夹具设置成例如通过偏心来夹紧锚固部。优选地,连接部段具有“u”形状的切口以产生柱状件。柱状件可以有利于将弹簧的连接部保持就位在固定支撑件的锚固部上。
[0053]
在弹簧的第二实施例的背景下,连接部能够包括第五连接部段,该第五连接部段包括远端部和通过连接折叠部连接到第四部段的近端部,该第五连接部段的折叠轴线正交于制动衬块的位移的轴向方向。
[0054]
第五连接部段可以按压在固定支撑件上并且有利于将连接部夹在所述固定支撑件的锚固部上,和/或有利于将弹簧的连接部保持就位在固定支撑件的锚固部上。
[0055]
例如,第五部段在与第一支撑部段的方向相反的方向上延伸,从而有利于例如将
连接部夹在锚固部上。根据另一个示例,第五部段基本上在第一支撑部段的方向上延伸,从而形成例如有利于夹紧到锚固部的壁和/或夹紧在锚固部的突出体下方的夹具。
[0056]
根据弹簧的第一实施例或第二实施例,该弹簧通过切割和成形(例如通过冲压和折叠)例如恒定宽度的材料片或材料条以单个部件制造。例如,弹簧由钢制成。
[0057]
可选地,弹簧包括至少一个肋部,所述至少一个肋部跨折叠部设置和/或设置在两个连续的折叠部之间。“肋部”是指突出以便局部增加阻力或机械刚度的突出体。例如,肋部能够通过弹簧的冲压来产生。
[0058]
根据第二方面,本发明提出一种组件,该组件包括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中描述的一个或更多个特征的制动衬块和轴向弹性复位弹簧。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轴向弹性复位弹簧的衬块部分以不可拆卸的方式紧固到制动衬块上。例如,弹簧能够铆接或焊接到制动衬块上。弹簧也能够用力来装配。
[0059]
优选地,组件包括制动衬块和与所述制动衬块配对的两个轴向弹性复位弹簧。
[0060]
根据第三方面,本发明提出一种用于机动车辆的盘式制动器的制动卡钳的固定支撑件,其中支撑件具有从固定支撑件的按压面轴向突出的呈销钉形式的锚固部,该按压面优选地在平行于盘的平面中。这种销钉例如以从按压面突出的肋部的形式制成。呈销钉形式的锚固部与所述固定支撑件以单个部件模制,以便能够接收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的轴向弹性复位弹簧或根据本发明第二方面的组件的轴向弹性复位弹簧的承载部分并与所述承载部分配合。
[0061]
优选地,固定支撑件具有由所述固定支撑件的横向面承载的锚固部并且包括横向突出的至少一个突出部。突出部与所述固定支撑件以单个部件模制,以便能够接收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的轴向弹性复位弹簧或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的组件的轴向弹性复位弹簧的承载部分并与所述承载部分配合。
[0062]
根据第四方面,本发明提出一种用于机动车辆的盘式制动器,其包括:
[0063]-制动盘,其在横向于制动盘的转动的轴向取向轴线的平面中延伸,
[0064]-固定支撑件,其相对于车辆的车架固定,所述支撑件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设置,
[0065]-至少一个制动衬块,其在启用位置与停用位置之间轴向滑动地安装在固定支撑件中,在该启用位置中,至少一个制动衬块压靠制动盘的相关联制动轨道,在该停用位置中,至少一个制动衬块以非零工作间隙轴向地远离所述制动轨道,
[0066]-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的至少一个轴向弹性复位弹簧,其以相对于固定支撑件可拆卸的方式安装在至少一个制动衬块与固定支撑件之间,以便对所述至少一个制动衬块施加朝向其停用位置的复位力,
[0067]-制动卡钳,其设置和构造成由固定支撑件保持并且朝向至少一个制动衬块的启用位置作用在该至少一个制动衬块上。
[0068]
根据第五方面,本发明提出了一种用于将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的所述弹簧的第二实施例的至少一个轴向弹性复位弹簧安装在根据本发明第三方面的固定支撑件上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69]-将制动衬块安装在固定支撑件中或固定支撑件上,
[0070]-通过将连接部夹在由固定支撑件承载的呈销钉形式的锚固部上来通过轴向装配
安装所述轴向弹性复位弹簧。
[0071]
根据第六方面,本发明提出了一种用于将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的所述弹簧的第一实施例的至少一个轴向弹性复位弹簧安装在根据本发明第三方面的固定支撑件上的方法,该固定支撑件包括配备有横向突出部的锚固部,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72]-将制动衬块安装在固定支撑件中或固定支撑件上,
[0073]-通过将所述弹簧的连接部横向地插入与制动衬块相对的固定支撑件的锚固部的突出部下方来安装所述轴向弹性复位弹簧。
[0074]
附图列表
[0075]
本发明的其他优点和特征将从非限制性的实施例模式的详细描述以及附图中变得显而易见,其中:
[0076]-图1、2和3是现有技术的不同弹性复位弹簧的视图:
[0077]-图1是包括两个弹簧的盘式制动器的分解立体视图,所述两个弹簧中的每个包括具有轴向取向的端部,
[0078]-图2是弹簧的立体视图,该弹簧包括在正交于制动衬块的轴向滑动方向的平面中延伸的端部,所述端部包括通孔,
[0079]-图3是弹簧的组装立体视图,该弹簧包括在正交于制动衬块的轴向滑动方向的平面中延伸的端部,所述端部包括配备有内齿的孔口;
[0080]-图4a和4b是盘式制动器的立体视图,该盘式制动器包括根据第一类实施例的两个轴向弹性复位弹簧,所述两个轴向弹性复位弹簧设置在制动衬块的任一侧上,每个弹簧一方面紧固到制动衬块的端部上,并且另一方面通过装配连接到制动器的固定支撑件:
[0081]-图4a示出了在车轮侧上的制动器,
[0082]-图4b示出了在车架侧上的制动器;
[0083]-图5a、5b、6a、6b、7a、7b示出了尤其是根据弹簧的第一类实施例的固定制动支撑件的三个实施例,固定支撑件的每个端部包括呈销钉形式的锚固部:
[0084]-图5包括图5a和图5b,
[0085]-图5a是固定支撑件的立体视图,其示出了轴向突出的锚固部的第一实施例,并且该锚固部具有在轴向方向上基本恒定的横截面,
[0086]-图5b是固定支撑件的端部的俯视图,其示出了根据第一实施例的锚固部,
[0087]-图6包括图6a和图6b,
[0088]-图6a是固定支撑件的立体视图,其示出了轴向突出的锚固部的第二实施例,并且该锚固部具有来自锚固部的轴向端部的横向突出部,
[0089]-图6b是固定支撑件的端部的俯视图,其示出了根据第二实施例的锚固部,
[0090]-图7包括图7a和图7b,
[0091]-图7a是固定支撑件的立体视图,其示出了轴向突出的锚固部的第三实施例,并且该锚固部具有来自锚固部的轴向端部的两个相对的横向突出部,
[0092]-图7b是固定支撑件的端部的俯视图,其示出了根据第三实施例的锚固部;
[0093]-图8a、8b、9a、9b、10a、10b、11a、11b、12a、12b、12c、12d、13a、13b、14a、14b示出了根据弹簧的第一类实施例的轴向弹性复位弹簧的七个实施例,弹簧中的每个设置成与根据图5a、5b、6a、6b、7a、7b的一个或更多个固定支撑件配合:
[0094]-图8a、9a、10a、11a、12a、13a、14a是弹簧的立体视图,图8b、9b、10b、11b、12b、13b、14b是弹簧的轮廓视图,该轮廓视图从右到左示出了:衬块部分、变形部分和承载部分,承载部分包括支撑部和连接部,
[0095]-图8包括图8a和图8b,
[0096]-图8a是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弹簧的立体视图,其中连接部成“u”形状。
[0097]-图8b是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弹簧的轮廓视图,
[0098]-图9包括图9a和图9b,
[0099]-图9a是根据第二实施例的弹簧的立体视图,其中连接部成“r”形状。
[0100]-图9b是根据第二实施例的弹簧的轮廓视图,
[0101]-图10包括图10a和图10b,
[0102]-图10a是根据第三实施例的弹簧的立体视图,其中连接部呈ω形状,
[0103]-图10b是根据第三实施例的弹簧的轮廓视图,
[0104]-图11包括图11a和图11b,
[0105]-图11a是根据第四实施例的弹簧的立体视图,其中连接部呈ω形状并且包括两个肋部,
[0106]-图11b是根据第四实施例的弹簧的轮廓视图,
[0107]-图12包括图12a、图12b、图12c和图12d,
[0108]-图12a是根据第五实施例的弹簧的立体视图,其中连接部呈ω形状并且包括切口柱状件,
[0109]-图12b是根据第五实施例的弹簧的轮廓视图,
[0110]-图12c示出了根据图12a和12b的弹簧的连接部与根据图5a和5b的锚固部的组装,
[0111]-图12d是根据图12a和12b的弹簧的连接部的立体视图,
[0112]-图13包括图13a和图13b,
[0113]-图13a是根据第六实施例的弹簧的立体视图,其中连接部呈ω形状,
[0114]-图13b是根据第六实施例的弹簧的轮廓视图,
[0115]-图14包括图14a和图14b,
[0116]-图14a是根据第七实施例的弹簧的轮廓视图,其中连接部呈ω形状并且包括外包裹部,
[0117]-图14b是根据第七实施例的弹簧的轮廓视图,
[0118]-图15a和15d是盘式制动器的立体视图,该盘式制动器包括根据第二类实施例的两个轴向弹性复位弹簧,所述两个轴向弹性复位弹簧设置在制动衬块的任一侧上,每个弹簧一方面紧固到制动衬块的端部,并且另一方面通过装配连接到制动器的固定支撑件:
[0119]-图15a示出了在车轮侧上的制动器,
[0120]-图15d示出了在车架侧上的制动器,
[0121]-图15b和15c是根据图15a的固定支撑件的端部的俯视图:
[0122]-图15b是根据图15a的固定支撑件的端部的俯视图,该固定支撑件包括轴向突出的呈销钉形式的锚固部,并且该锚固部具有来自锚固部的轴向端部的横向突出部,
[0123]-图15c示出了根据图15b的锚固部与根据弹簧的第二类实施例的弹簧的组装,
[0124]-图15e和15f是根据图15d的固定支撑件的端部的仰视图:
[0125]-图15e示出了固定支撑件,其包括轴向突出的呈销钉形式的锚固部,并且该锚固部具有来自锚固部的轴向端部的横向突出部,
[0126]-图15f示出了根据图15e的锚固部与根据弹簧的第二类实施例的弹簧的组装,
[0127]-图16包括图16a和图16b,
[0128]-图16a是根据弹簧的第二类实施例的轴向弹性复位弹簧的立体视图,该轴向弹性复位弹簧设置成与根据图15b或15e的一个或更多个固定支撑件配合,
[0129]-图16b是根据图16a的弹簧的轮廓视图,其从右到左示出了:衬块部分、变形部分和承载部分,承载部分包括支撑部和c形状连接部,
[0130]-图17是在第一类实施例的背景下示出了用承载件和衬块施加在根据本发明的弹簧上的机械作用的示图,
[0131]-图18是在第二类实施例的背景下示出了用承载件和衬块施加在根据本发明的弹簧上的机械作用的示图。
具体实施方式
[0132]
在此相对于被制动的车轮轴线定义了不同的方向:“轴向”方向a是平行于该轴线的方向。在此所示的盘式制动器的背景下,为了简化起见,应当认为,夹紧盘的机构占据了位于盘的周缘上的区域并占据了有限的角度段。在该区域中,“径向”方向r将因此是接近盘的轴线的方向,而“切向”方向t将是基本上平行于盘在其与衬块接触的区域中的位移的方向。
[0133]“横向方向”是指(除了提及弹簧的折叠)尤其是与横向挤压或固定制动支撑件的横向面有关的平行于盘的平面的方向。切向方向t和径向方向r都是横向方向。三个方向(轴向、径向和切向)在此通过三面体a、r、t示意性地示出。
[0134]
图4a、4b、15a、15d示出了滑动卡钳类型的机动车辆的盘式制动器100。以已知的方式,盘式制动器包括制动盘(未示出),该制动盘围绕具有轴向取向a的转动轴线转动地安装。制动盘与机动车辆的车轮(未示出)转动地成为一体。
[0135]
盘式制动器100包括固定支撑件140(也称为承载件),该固定支撑件相对于车辆的车架(未示出)固定安装。固定支撑件140包括旨在跨越制动盘的周缘段的两对支腿。固定支撑件140包括彼此连接以形成“u”的两个外或前支腿142;以及彼此连接以形成“u”的两个内或后支腿141,并且这两个内或后支腿通过两个孔固定到车架的悬挂部。这些支腿基本上沿制动盘的段径向延伸。每个外支腿142经由跨越盘周缘的轴向梁143连接到内支腿141。这些梁143设置成根据轴向滑动连杆接收卡钳,并且在此各自具有中空形式(因为其在后支腿141一侧上开口,所以不可见)该中空形式旨在接收制动卡钳的滑动柱(未示出)。
[0136]
盘式制动器100还包括称为后制动衬块和前制动衬块(也称为内制动衬块和外制动衬块或者车架侧制动衬块和车轮侧制动衬块)的两个相对的制动衬块118(图4b),这两个相对的制动衬块在制动盘的任一侧上轴向滑动地安装在固定支撑件140中。参照图4b,制动衬块118呈横向板的形式,用作摩擦制动衬片的支撑件。最常见的是,两个制动衬块118(后制动衬块和前制动衬块)在固定支撑件140上具有围绕中间横向平面彼此对称、通常相对于道路垂直的结构和布置。
[0137]
参照图5a、6a和7a,固定支撑件140包括四个衬块壳体11,所述四个衬块壳体设置
在四个支腿中、设置在这四个支腿的面上并且面向所述四个支腿的衬块(两个壳体在图中可见)。这些壳体11设置和构造成以转动固定和轴向滑动的方式接收制动衬块。制动壳体11设置成接收“凸耳”或两个制动衬块的纵向端部,并引导它们轴向平移。
[0138]
盘式制动器100包括制动卡钳36,该制动卡钳包括两个臂,所述两个臂旨在利用盘的每一侧上的臂来跨越制动盘的一段。卡钳36包括拱形部38和两个臂(后臂40和前臂42),该拱形部在固定支撑件140上方轴向延伸,从而覆盖该固定支撑件并跨越盘,所述两个臂从拱形部38的后端和前端朝向制动盘的转动轴线径向延伸。前臂42与其保持的前制动衬块118相对地延伸到盘(参见图4a),并且后臂40与其保持的后制动衬块118相对地延伸到盘(参见图4b)。内臂或后臂40包括活塞缸,该活塞缸设置和构造成接收滑动安装的轴向制动活塞(未示出),并且该制动活塞的横向按压面设置成面向后制动衬块118的支撑板(车架侧)。制动活塞设置成与所述内制动衬块118配合,以便例如但不一定是在液压的作用下将衬块衬片施加为压靠制动盘的内表面。
[0139]
卡钳36在此经由紧固在卡钳的两个孔中的两个平行引导柱(参见图4a和4b,仅以点划线示出其轴线)相对于固定支撑件140轴向滑动地安装,并且这两个平行引导柱中的每一个滑动地接收在与固定支撑件140的梁143相关联的轴向孔中。
[0140]
每个制动衬块118因此在轴向方向上、平行于制动盘的转动轴线、沿以下两个位置之间的操作行程来滑动地安装在固定支撑件140中:
[0141]-启用位置,其中制动衬块的摩擦制动衬片压靠与制动盘相对的面,以及
[0142]-停用位置,其中制动衬块118的摩擦制动衬片以预定的工作间隙轴向地远离制动盘的相关联面。
[0143]
在制动操作期间,制动衬块118从其停用位置到其启用位置的夹紧由盘式制动器100的制动卡钳36来控制。
[0144]
在制动操作期间,轴向制动活塞朝向盘轴向作用在制动衬块上,以施加摩擦制动衬片的轴向夹紧力,该摩擦制动衬片压靠制动盘的面(图4b)。作为响应,卡钳36轴向向后滑动,并且对称地,前臂42作用在前制动衬块118(车轮侧)上以夹紧压靠在制动盘的相对面上的前制动衬块118的摩擦制动衬片(图4a)。
[0145]
当在制动操作结束时,制动活塞停止作用在后制动衬块118上时,制动衬块118从其启用位置返回到其停用位置通常是由制动盘的转动引起的,这将每个制动衬块18“排斥”到其停用位置。
[0146]
然而,在某些情况下,应当注意的是,由制动盘施加的排斥力不足以将制动衬块118中每一个排斥到其相应的停用位置。因此,制动衬块118的摩擦制动衬片继续摩擦制动盘,而不需要制动动作。
[0147]
在制动操作结束时,为了保证每个制动衬块118返回到停用位置,盘式制动器100配备有用于使制动衬块118返回到其停用位置的弹性复位装置。这些弹性复位装置以弹性复位弹簧的形式制造,其将制动衬块118和固定支撑件140彼此连接。
[0148]
作为非限制性示例,盘式制动器100包括四个轴向弹性复位弹簧1(也称为“牵开”弹簧),所述四个轴向弹性复位弹簧中的每一个在此-非限制性地-设置成将固定支撑件140的支腿和与制动衬块118相关联的侧向凸耳彼此连接。
[0149]
因此,每个制动衬块118(后制动衬块或前制动衬块)在此与两个轴向弹性复位弹
簧1相关联,所述两个轴向弹性复位弹簧中的每个与形成衬块背部的板配合,并且该板承载摩擦制动衬片。
[0150]
在这种情况下,作为非限制性示例,同一制动器的四个轴向弹性复位弹簧具有相同的整体设计并且它们以相同的方式设置在固定支撑件140上。因此,这里将详细描述制动衬块18的这些轴向弹性复位弹簧中的一个的设计原理。然而,完全可以预期的是,不同类型的弹簧混用在同一制动器上,例如根据本发明的不同版本的弹簧混用以及根据本发明的弹簧与已知类型的弹簧混用。
[0151]
轴向弹性复位弹簧1呈金属带的形式、例如由钢制成、具有矩形形状并且例如通过切割、冲压和折叠恒定厚度的不锈钢板来制造。轴向弹性复位弹簧的所有材料都是弹塑类型的。举例来说,材料带的厚度为0.5毫米至0.8毫米,并且材料是作为参考x2crnbcu21或作为参考304l(x2crni18-9/x2crni19-11)的不锈钢。
[0152]
参照图4a、4b、15a和15d,每个弹簧1压靠横向面(称为轴向按压面141a、142a),该横向面在此基本上平行于制动盘的平面。
[0153]
根据任一实施例,每个轴向弹性复位弹簧以图8b中点划椭圆所示的方式包括:
[0154]-呈紧固片形式的衬块部分63,其设置成紧固在制动衬块上或接收对所述衬块的按压,
[0155]-弹性和塑性变形部分65,其设置成在对所述衬块轴向按压期间产生反作用力,以便将所述制动衬块平移地返回到停用位置。
[0156]
参照图8a、9a、10a、11a、12a、13a、14a和16a,衬块部分63在此包括通孔,以便能够在那里例如通过铆接在板的表面上将所述弹簧固定在衬块上,该板形成衬块背部并支撑摩擦制动衬片的材料。
[0157]
替代地,在有孔或没孔的情况下,衬块部分63也能够插入形成复位部的衬块部分下方,例如插入形成衬块背部的板下方,从而通过简单的轴向按压施加该衬块部分的复位力。
[0158]
衬块部分63通过肘部连接到变形部分65,肘部通过在横向于弹簧的方向上折叠来产生,使得承载部分与变形部分之间的角距离为60度至90度。
[0159]
优选地,参照图8b、9b、10b、11b、12b、13b、14b和16b,变形部分65通过折叠产生以便具有通过变形折叠部ci彼此连接的多个连续部段(在此为四个连续部段66、67、68和69)。每个部段66、67、68和69优选地是直线的并且基本上是刚性的(或至少是弹性的)。变形折叠部ci可以产生弹性,这引起制动衬块充分且必要的复位动作,而塑性可以建立足以跟随制动衬块摩擦制动衬片磨损的塑性变形。
[0160]
衬块部分63经由第一部段66的近端部刚性地连接到变形部分。第一部段66的远端部连接到第二部段67。第二刚性部段67通过第一可变形的变形折叠部c1连接到第一刚性部段66。
[0161]
为了使成肘部形状的第一折叠部c1构成既可弹性变形又可塑性变形的区域,该部分在此借助于窗口或开口f1而被机械地削弱,该窗口或开口在此为矩形贯穿切口。
[0162]
以相同的方式,第三刚性部段68通过可弹性变形且可塑性变形的第二变形折叠部c2连接到第二刚性部段67,该第二变形折叠部包括材料带中的窗口f2。
[0163]
最后,第四部段69通过可弹性变形且可塑性变形的第三变形折叠部c3连接到第三
刚性部段68。第三折叠部c3包括类似于窗口f1和f2的窗口f3。
[0164]
第四并在此也是最后的刚性部段69是直线的并且具有轴向大体取向并且刚性地延伸穿过承载部分。
[0165]
举例来说,对应于最大磨损的最大塑性位移通常等于约14毫米。最大位移基本上对应于制动衬块的摩擦制动衬片的最大磨损厚度。当制动衬块118通过制动活塞朝其启用位置作用时,制动衬块118带动复位弹簧的衬块部分63,这导致弹性复位弹簧的第一部段66,使得轴向弹性复位弹簧1在紧固到固定支撑件140的承载部分70与连接到制动衬块118上的第一部段66之间弹性变形。
[0166]
弹性复位弹簧及其折叠部ci首先弹性变形直到其最薄弱部(折叠部ci)的弹性极限。选择并确定这些折叠部ci的弹性和阻力,使得该弹性行程对应于所寻求的工作间隙。
[0167]
当到达该弹性极限时,如果制动衬块118的摩擦制动衬片的前横向面仍远离制动盘的相关联面或环形轨道,则制动衬块118继续其轴向行程直至其与盘接触的启用位置。
[0168]
在行程的第二部分期间,弹簧中的应力超过折叠部ci的阻力,然后该折叠部发生塑性变形。
[0169]
当制动操作结束时,制动衬块118通过恢复其静止状态的弹性可变形部返回到其停用位置,但是处于由折叠部的塑性变形带来的更靠近盘的位置。
[0170]
制动衬块118然后在轴向弹簧1的弹性复位作用下再次与制动盘分离,但仅以等于唯一确定的工作间隙的距离与制动盘分离。磨损间隙已经由可塑性变形的折叠部ci的塑性变形吸收。
[0171]
因此,弹性复位弹簧1可以确保制动衬块118返回到停用位置,尽管衬块磨损,该停用位置仍然与盘保持相同的距离。
[0172]
此外,通过保持处于停用位置的制动衬块118与制动盘之间的恒定工作间隙,制动系统的响应时间保持恒定,而不受摩擦制动衬片的磨损以及致动衬块所需的力的影响。
[0173]
该塑性变形还可以防止在磨损增加时由制动活塞施加以便朝向其启用位置致动制动衬块118的夹紧力增加。
[0174]
在摩擦制动衬片完全到达最大磨损时,轴向弹性复位弹簧1发生塑性变形,并且随着制动衬块被用坏,该轴向弹性复位弹簧必须更换。
[0175]
参照图8b、9b、10b、11b、12b、13b、14b和16b,轴向弹性复位弹簧包括设置成紧固在盘式制动器的固定支撑件140上的承载部分70。承载部分70包括以图8b中的点划椭圆所示的方式的支撑部71和连接部72。
[0176]
支撑部71包括第一支撑部段s1,该第一支撑部段:
[0177]-经由肘部与变形部分的第四部段69成为一体,
[0178]-在正交于制动衬块的轴向滑动方向的平面中延伸,并且
[0179]-设置成在衬块朝向启用位置离开其停用位置时和在衬块朝向停用位置离开其启用位置时轴向按压在固定支撑件140的按压面141a、142a上。
[0180]
连接部72包括至少一个连接折叠部p1,该至少一个连接折叠部设置和构造成按压在由固定支撑件140的横向按压面141a、142a承载的锚固部145上。连接部72与锚固部配合以防止弹簧1的所述连接部的提升m2(参见图12c、17和18)。
[0181]
第一类实施例
[0182]
图4a至14b示出了轴向弹性复位弹簧的第一类实施例,其中承载部分70的连接部72夹紧承载件140的锚固部145。
[0183]
图17更详细地示出了弹簧与承载件以及与衬块的相互作用模式。在此所示的衬块部分63在构成衬块118的背部的板下方滑动,因此该衬块部分在无需紧固在那里的情况下将该衬块朝向盘移动。替代地,如图18所示,衬块部分也能够例如通过铆接紧固在衬块的板的顶部上。
[0184]
在制动衬块118朝向盘位移(由箭头m1所示)期间,衬块部分63由衬块118移动。支撑部71按压在承载件的按压表面142a上以便施加轴向按压力(由箭头t1所示)。在该按压t1的另一侧,连接部72挤压锚固部145的销钉的相对面以便施加挤压力(由箭头t3所示),因此该挤压力对抗该连接部的提升(由箭头m2所示)。通过围绕穿过支撑部71的径向方向的杠杆作用,由于轴向按压力t1,弹簧的弹性因此在承载件上施加轴向提升力(由箭头t2所示)并在制动衬块上施加轴向复位力(由箭头t0所示)。
[0185]
在这些示例中,该连接部72包括至少三个连接部段:
[0186]-第二侧向连接部段s2,其近端部s2p通过连接折叠部p1连接到第一支撑部段s1上,所述第二侧向连接部段的折叠轴线正交于制动衬块118的位移的轴向方向a,并且其沿锚固部145的第一面向上延伸;
[0187]-第三连接部段s3,其近端部s3p通过连接折叠部p2连接到第二部段s2上,所述第三连接部段的折叠轴线正交于制动衬块118的位移的轴向方向a,并且其在锚固部145上方延伸并跨越该锚固部;
[0188]-第四侧向连接部段s4,其包括远端部s4d和通过连接折叠部p3连接到第三部段s3上的近端部s4p,所述第四侧向连接部段的折叠轴线正交于制动衬块118的位移的轴向方向a,并且其在锚固部145的另一侧上沿该锚固部的与该锚固部第一面相对的第二面向下延伸。
[0189]
三个部段s2、s3、s4和/或三个折叠部p1、p2、p3设置成基本上形成“u”,使得连接部72能够装配在呈销钉形式的锚固部145上,从而通过对所述销钉的挤压t3来防止提升m2(参见图12c)。连接部s2、s3、s4是刚性的。折叠部p2和p3是可弹性变形的,使得侧向连接部段s2和s4能够进一步分开。
[0190]
连接部72挤压t3呈销钉形式的锚固部145的底部以便防止弹簧的提升m2。
[0191]
参照图8a和8b,第二侧向连接部段s2和第四侧向连接部段s4基本上是直的并且垂直于第一支撑部段s1以便形成直的“u”。该类的其他示例将仅描述其差异。
[0192]
参照图10a至12d,第二侧向连接部段s2和第四侧向连接部段s4基本上是倾斜的,使得近端部s2p与远端部s4d之间的距离小于第三连接部段s3的长度,从而连接部呈ω的形状。
[0193]
根据两种前述类型的实施例的第一混合实施例变型,并参照图9a和9b,第二侧向连接部段s2是直的并且垂直于支撑部段s1,而第四侧向连接部段s4是倾斜的,使得连接部呈半ω的形状。
[0194]
根据第二实施例变型,其能够被视为两种前述类型的实施例的混合,并且参照图13a和13b,连接部包括五个连接部段:
[0195]-第二侧向连接部段s2
[0196]-第一中间连接部段s2’,其近端部连接到第二连接部段s2,所述第一中间部段是直的并垂直于支撑部段s1,
[0197]-第三连接部段s3,其近端部连接到第一中间连接部段s2’,
[0198]-第二中间连接部段s4’,其近端部连接到第三连接部段s3,所述第二中间部段是直的并垂直于支撑部段s1和/或平行于第一中间连接部段s2’,
[0199]-第四侧向连接部段s4,其近端部s4p连接到第二中间部段s4’。
[0200]
应当注意的是,图13b示出了处于两个不同位置的弹性部件65,在某种程度上,其以类似方式应用于所有其他实施例。虚线轮廓示出了安装前的静止位置。实线轮廓示出了已经变形的位置,其中可以看到衬块部63具有轴向偏移位置,该轴向偏移位置在图中较低并且对应于更靠近盘的衬块。
[0201]
根据一个特定实施例,连接部72包括侧向柱状件73,该侧向柱状件设置成从侧向连接部段s2、s4朝向相对的侧向连接部段突出。参照图12c,柱状件73产生弹性夹具,该弹性夹具设置成夹紧或偏心在固定支撑件的锚固部145上。
[0202]
参照图12a、12b、12c和12d,连接部72包括四个柱状件73:每个侧向连接部段两个柱状件。优选地,通过来自弹簧金属带的“u”形状切口获得柱状件73。参见图12d,产生切口,使得“u”的底部位于侧向连接部段s2、s4中,“u”的臂延伸到折叠部p1和p4的水平。
[0203]
此外,参照图8b、9b、10b、11b、12b、13b和14b,连接部包括第五连接部段s5,该第五连接部段包括远端部s5d和通过折叠部p4连接到第四部段s4上的近端部s5p,该第五连接部段的折叠轴线正交于制动衬块118的位移的轴向方向a。
[0204]
根据一个特定实施例并参照图8b,第五连接部段在第一支撑部段s1或第二连接部段s2的方向上延伸,以便与锚固部产生夹紧片或偏心片。
[0205]
参照图9b、10b、11b、12b、13b和14b,连接部包括第五连接部段s5,该第五连接部段s5在与第一支撑部段s1方向相反的方向上延伸,以便产生能够按压在固定支撑件的按压面上的支撑片,使得第一支撑部段相对于锚固部。
[0206]
根据另一个特定实施例并参照图14a和14b,第五连接部段s5在与第一支撑部段s1方向相反的方向上延伸,产生折叠环并且在连接部的整个外表面上将该连接部加倍,以便形成外包裹部或额外厚度。该特征可以在不改变用来制造弹簧的金属条的厚度的情况下机械地加强承载部分。
[0207]
第二类实施例
[0208]
图15a至16b示出了轴向弹性复位弹簧的第二类实施例,将仅描述其相对于第一类的差异。在这些实施例中,承载部分70的连接部72包括第二连接部段s2,该第二连接部段的近端部s2p通过连接折叠部p1连接到第一支撑部段s1,该第二连接部段的折叠轴线正交于制动衬块的位移的轴向方向a。折叠部p1基本上形成半圆柱体。
[0209]
第二部段s2基本上平行于第一支撑部段s1延伸,以便能够插入呈销钉形式的锚固部145的突出部146下方,参见图15c和15f,从而通过在所述突出部下方施加轴向按压t2来防止提升m2,参见图18。
[0210]
图18更详细地示出了该类实施例中弹簧与承载件以及与衬块的相互作用模式。在此所示的衬块部分63例如通过铆钉紧固到衬块118的背部上。替换地,例如如图18所示,衬块部分也能够在构成衬块118背部的板下方滑动,因此该衬块部分在无需紧固在那里的情
况下将该衬块朝向盘移动。
[0211]
在衬块朝向盘位移m1期间,衬块部分63由衬块118移动。支撑部71按压在承载件的按压表面142a上以便施加轴向按压力(由箭头t1所示)。在该按压t1的另一侧,连接部72按压锚固部145的突出部146下方以便施加轴向提升力(由箭头t2所示),因此该突出部对抗该连接部的提升m2。通过围绕穿过支撑部71的径向方向的杠杆作用,由于轴向按压力t1,弹簧的弹性因此在承载件上施加轴向提升力t2,并且在衬块上施加轴向复位力,如图所示箭头t0。
[0212]
根据任一实施例,轴向弹性复位弹簧能够包括至少一个肋部74,该至少一个肋部跨折叠部设置和/或设置在两个连续的折叠部之间。参照图8a至12b、13a至14b,弹簧1包括在变形部分的底部处的肋部74。
[0213]
参照图9b和11b,弹簧1在此包括在支撑部71与第二侧向连接部段之间的肋部74。
[0214]
参照图8a和11a,弹簧1包括在第三连接部段s3的顶面上的肋部74。
[0215]
参照图13a和13b,弹簧1包括设置在连接折叠部p2和p3上的肋部74。
[0216]
锚固部
[0217]
现在将描述固定支撑件140的锚固部145,该锚固部设置和构造成与轴向弹性复位弹簧配合。锚固部分具有大体销钉的形式,该销钉从固定支撑件140的按压面141a、142a轴向突出。根据任一实施例,锚固部优选地与所述固定支撑件以单个部件模制,以便能够接收上面定义的轴向弹性复位弹簧的承载部分并与该承载部分配合。
[0218]
优选地,设置在每个支腿141或142上的按压面141a、142a在与制动盘的平面平行的平面中延伸。
[0219]
根据一个实施例,尤其是根据轴向弹性复位弹簧的第一类实施例,图5b、6b和7b更详细地示出了为该锚固部145设置的不同形式,其能够与连接部72的不同形式组合。
[0220]
参照图5a和5b,锚固部呈销钉形式,其所有边缘都是被倒圆的。例如,锚固部具有基本上呈半圆柱体形式的横截面。
[0221]
优选地,但不是必须地,锚固部145包括至少一个突出部146或从轴向远端部横向突出的卷边,以便在所述突出部与固定支撑件的按压面141a、142a之间限定悬垂部。突出部与所述支撑件以单个部件模制,以便能够接收所述弹簧的承载部分并与该承载部分配合。参照图6b和7b,突出部146从锚固部的一侧或两侧延伸。例如,每个突出部以锚固部的宽度的10%至30%、优选锚固部的宽度的15%至20%的相等长度横向(并且尤其是切向)延伸。特别地,突出部的尺寸根据连接部的弹性容量、尤其是由于连接部的弹性变形而在折叠部p1与p4之间的最大可能距离来选择。锚固部设置成由弹簧的连接部围绕。在挤压作用t3下,这些悬垂部146中的每一个都允许弹簧的连接部72的更好的抗提升约束m2。
[0222]
根据一个实施例变型,尤其是根据轴向弹性复位弹簧的第二类实施例,并且参照图15a至15f,锚固部包括横向(并且尤其是切向)延伸至其端部的突出部146,该突出部具有锚固部的宽度的40%至100%的、优选锚固部的宽度的50%至60%的相等长度。特别地,突出部的尺寸根据变形部分的弹性容量、尤其是折叠部c2弹性变形的容量,使得部段67和68一起更加靠近地移动以便将连接部72引入在突出部146下方,参见图15c和15f。因此,在该实施例中,弹簧由于在锚固部145的突出部146下方的按压t2而被保持就位。
[0223]
当然,本发明不限于刚刚所描述的示例,并且在不超出本发明的范围的情况下能
够对这些示例进行各种布置。
[0224]
词汇列表
[0225]
背景技术(图1、图2、图3)
[0226]
14
ꢀꢀꢀꢀꢀ
固定支撑件
[0227]
18
ꢀꢀꢀꢀꢀ
制动衬块
[0228]
48
ꢀꢀꢀꢀꢀ
弹性复位弹簧
[0229]
50
ꢀꢀꢀꢀꢀ
弹簧的紧固部
[0230]
52
ꢀꢀꢀꢀꢀ
紧固片
[0231]
53
ꢀꢀꢀꢀꢀ
孔口
[0232]
350f
ꢀꢀꢀ
具有轴向取向的销
[0233]
366
ꢀꢀꢀꢀ
内齿
[0234]
本发明
[0235]aꢀꢀꢀꢀ
轴向方向
[0236]
t
ꢀꢀꢀꢀꢀ
切向方向
[0237]rꢀꢀꢀꢀꢀꢀ
径向方向
[0238]
盘式制动器
[0239]
100
ꢀꢀꢀꢀ
盘式制动器
[0240]
36
ꢀꢀꢀꢀꢀ
制动卡钳
[0241]
38
ꢀꢀꢀꢀꢀ
拱形部
[0242]
40
ꢀꢀꢀꢀꢀ
卡钳后臂
[0243]
42
ꢀꢀꢀꢀꢀ
卡钳前臂
[0244]
118
ꢀꢀꢀꢀ
制动衬块
[0245]
固定支撑件
[0246]
140
ꢀꢀꢀꢀ
固定支撑件、承载件
[0247]
141
ꢀꢀꢀꢀ
固定支撑件的内支腿或后支腿
[0248]
141a
ꢀꢀꢀ
固定支撑件的后支腿的按压面
[0249]
142
ꢀꢀꢀꢀ
固定支撑件的外支腿或前支腿
[0250]
142a
ꢀꢀꢀ
固定支撑件的前支腿的按压面
[0251]
143
ꢀꢀꢀꢀ
固定支撑件的梁
[0252]
145
ꢀꢀꢀꢀ
固定支撑件的锚固部
[0253]
146
ꢀꢀꢀꢀ
锚固部的突出部
[0254]
11
ꢀꢀꢀꢀꢀ
衬块壳体
[0255]
轴向弹性复位弹簧
[0256]1ꢀꢀꢀꢀꢀꢀ
轴向弹性复位弹簧
[0257]
63
ꢀꢀꢀꢀꢀ
弹簧的衬块部分
[0258]
65
ꢀꢀꢀꢀꢀ
弹簧的弹性(和塑性)变形部分
[0259]
66
ꢀꢀꢀꢀꢀ
变形部分的第一部段
[0260]
67
ꢀꢀꢀꢀ
变形部分的第二部段
[0261]
68
ꢀꢀꢀꢀ
变形部分的第三部段
[0262]
69
ꢀꢀꢀꢀ
变形部分的第四部段
[0263]
c1
ꢀꢀꢀꢀ
第一变形折叠部
[0264]
c2
ꢀꢀꢀꢀ
第二变形折叠部
[0265]
c3
ꢀꢀꢀꢀ
第三变形折叠部
[0266]
70
ꢀꢀꢀꢀ
承载部分
[0267]
71
ꢀꢀꢀꢀ
承载部分的支撑部
[0268]
s1
ꢀꢀꢀꢀ
支撑部的第一支撑部段
[0269]
72
ꢀꢀꢀꢀ
承载部分的连接部
[0270]
s2
ꢀꢀꢀꢀ
第二侧向连接部段
[0271]
s2p
ꢀꢀꢀ
第二连接部段的近端部
[0272]
s2
’ꢀꢀ
第一中间连接部段
[0273]
s3
ꢀꢀꢀꢀ
第三连接部段
[0274]
s3p
ꢀꢀꢀ
第三连接部段的近端部
[0275]
s4
ꢀꢀꢀꢀ
第四侧向连接部段
[0276]
s4p
ꢀꢀꢀ
第四连接部段的近端部
[0277]
s4d
ꢀꢀꢀ
第四连接部段的远端部
[0278]
s4
’ꢀꢀ
第二中间连接部段
[0279]
s5
ꢀꢀꢀꢀ
第五连接部段
[0280]
s5p
ꢀꢀꢀ
第五连接部段的近端部
[0281]
s5d
ꢀꢀꢀ
第五连接部段的远端部
[0282]
73
ꢀꢀꢀꢀ
柱状件、连接夹具
[0283]
74
ꢀꢀꢀꢀ
加强肋部
[0284]
f1
ꢀꢀꢀꢀ
窗口或开口
[0285]
f2
ꢀꢀꢀꢀ
窗口或开口
[0286]
f3
ꢀꢀꢀꢀ
窗口或开口
[0287]
m1
ꢀꢀꢀꢀ
衬块启用时的位移
[0288]
m2
ꢀꢀꢀꢀ
弹簧提升趋势
[0289]
t0
ꢀꢀꢀꢀ
施加到衬块的复位力
[0290]
t1
ꢀꢀꢀꢀ
弹簧在承载件上的复位按压
[0291]
t2
ꢀꢀꢀꢀ
弹簧施加在承载件上的提升力
[0292]
t3
ꢀꢀꢀꢀ
锚固部的挤压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