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电机冷却装置、离心压缩机、空调及控制方法与流程

2022-02-22 19:06:33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公开涉及电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机冷却装置、离心压缩机、空调控制方法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2.离心式压缩机的电机在运行时会产生很大的热量,需要持续对电机进行冷却,以防止电机温度过高而产生退磁、烧毁等失效现象。
3.在一些相关技术中,离心式压缩机采用单侧进液、单侧回气的电机冷却结构。即在电机壳体内部开设环形流道来实现对电机均匀冷却的功能。冷媒不断地沿环形流道流向电机的另一端,对电机进行持续冷却,最后从电机回气孔排出。


技术实现要素:

4.发明人经研究发现,相关技术中的这种单侧进液、单侧回气的电机冷却结构在小负荷工况下时,电机发热量不是很大时,能起到很好的冷却效果。但是,当离心机运行在大负荷工况下时,电机发热量特别大,单侧进液的液态冷媒在环形流道中通过时,很快被气化,这样在电机另一端的部分环形流道中气态冷媒对这一段的电机没有冷却效果,将导致电机出现局部高温,严重时将导致机组高温停机保护,甚至电机烧毁等,影响电机的可靠运行。
5.有鉴于此,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电机冷却装置、离心压缩机、空调控制方法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能够改善电机的冷却效果,提高电机运行可靠性。
6.在本公开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电机冷却装置,包括:
7.电机,具有筒状外壳,所述筒状外壳具有在轴向上的第一端和第二端;
8.第一换热流路,与所述筒状外壳导热连接,且具有与所述筒状外壳的第一端连通的第一进口和与所述筒状外壳的第二端连通的第一出口;
9.第二换热流路,与所述筒状外壳导热连接,且具有与所述筒状外壳的第二端连通的第二进口和与所述筒状外壳的第一端连通的第二出口;和
10.冷媒循环系统,与所述第一换热流路和所述第二换热流路连接,被配置为分别向所述第一换热流路和所述第二换热流路提供用于与所述筒状外壳进行热交换的冷媒。
11.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换热流路和所述第二换热流路中的至少一种设置在所述筒状外壳之外。
12.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电机冷却装置还包括:
13.导热层,包裹在所述筒状外壳的外表面上;
14.第一换热管,缠绕在所述导热层外,被配置为形成所述第一换热流路;和
15.第二换热管,缠绕在所述导热层外,被配置为形成所述第二换热流路。
16.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导热层包括导热硅胶层。
17.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电机冷却装置还包括:
18.保温层,套设在所述导热层之外,并覆盖所述第一换热管和所述第二换热管。
19.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保温层包括:
20.筒形支撑壳,套在所述导热层之外,并与所述筒状外壳固定连接;
21.海绵层,包裹在所述筒形支撑壳的外表面上。
22.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筒状外壳的第一端具有第一法兰,所述筒状外壳的第二端具有第二法兰,所述第一换热流路的第一进口和所述第二换热流路的第二出口分别与所述第一法兰上开设的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连通,所述第一换热流路的第一出口和所述第二换热流路的第二进口分别与所述第二法兰上开设的第三接口和第四接口连通。
23.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接口和所述第三接口分别到所述筒状外壳的轴线的垂直线呈180度;和/或所述第二接口和所述第四接口分别到所述筒状外壳的轴线的垂直线呈180度。
24.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冷媒循环系统包括:
25.第一冷媒泵,与所述第一换热流路的第一进口连通,被配置为向所述第一换热流路提供液态冷媒;
26.第二冷媒泵,与所述第二换热流路的第二进口连通,被配置为向所述第一换热流路提供液态冷媒;和
27.冷媒回收装置,与所述第一换热流路的第一出口和所述第二换热流路的第二出口连通,被配置为回收所述第一换热流路和所述第一换热流路中换热后的气态冷媒。
28.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电机冷却装置还包括:
29.温度传感器组,包括多个温度传感器,被配置为检测所述电机冷却装置的多个不同位置的温度;和
30.控制器,与所述温度传感器组和所述冷媒循环系统信号连接,被配置为根据所述温度传感器组的检测信号对所述冷媒循环系统的工作参数进行调整。
31.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冷媒循环系统还包括:
32.第一压力传感器,与所述控制器信号连接,被配置为检测所述第一冷媒泵的出口压力;
33.第二压力传感器,与所述控制器信号连接,被配置为检测所述第二冷媒泵的出口压力;
34.第一调节阀,与所述控制器信号连接,设置在所述第一冷媒泵到所述第一换热流路的第一进口的冷媒流路上;和
35.第二调节阀,与所述控制器信号连接,设置在所述第二冷媒泵到所述第二换热流路的第二进口的冷媒流路上,
36.其中,所述控制器与所述第一压力传感器、所述第二压力传感器、所述第一调节阀和所述第二调节阀信号连接,被配置为根据所述温度传感器组、所述第一压力传感器和所述第二压力传感器的检测信号,对所述第一冷媒泵、所述第二冷媒泵、所述第一调节阀和所述第二调节阀的工作参数进行调整。
37.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多个温度传感器包括:
38.第一温度传感器,设置在所述筒状外壳的内部空腔;
39.第二温度传感器,设置在所述筒状外壳的外表面;
40.第三温度传感器,设置在所述第一换热流路和/或所述第二换热流路的冷媒出口。
41.在本公开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离心压缩机,包括:前述的电机冷却装置。
42.在本公开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空调,包括:前述的电机冷却装置,或前述的离心压缩机。
43.在本公开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基于前述电机冷却装置的控制方法,包括:
44.根据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的检测信号获得第一温度,根据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的检测信号获得第二温度,根据所述第三温度传感器的检测信号获得第三温度;
45.根据所述第一温度和所述第二温度的差值以及所述第二温度和所述第三温度的差值获得温度变化梯度;
46.根据所述温度变化梯度对所述冷媒循环系统的工作参数进行调整。
47.在本公开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中,该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前述的控制方法。
48.因此,根据本公开实施例,通过设置第一换热流路和第二换热流路对电机的筒状外壳进行热交换,并使第一换热流路和第二换热流路相对于筒状外壳的冷媒流向相反,以实现冷媒双进双出的冷却方式,使得冷媒的换热过程能够覆盖到电机整体,提升电机的冷却效果,避免因电机局部高温而带来的停机保护、烧毁等危险,提高电机运行的可靠性。
附图说明
49.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的附图描述了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且连同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的原理。
50.参照附图,根据下面的详细描述,可以更加清楚地理解本公开,其中:
51.图1是根据本公开电机冷却装置的一些实施例的电机的筒状外壳的结构示意图;
52.图2是根据本公开电机冷却装置的一些实施例的冷媒循环关系的示意图;
53.图3是根据本公开电机冷却装置的一些实施例的包裹筒状外壳的相关结构的示意图;
54.图4是根据本公开电机冷却装置的一些实施例的保温层的叠层示意图;
55.图5和图6分别是图1在左视角度和右视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56.图7是根据本公开电机冷却装置的另一些实施例的冷媒循环关系的示意图;
57.图8是根据本公开电机冷却装置的一些实施例的控制关系示意图;
58.图9是根据本公开电机冷却装置的控制方法的一些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59.应当明白,附图中所示出的各个部分的尺寸并不是按照实际的比例关系绘制的。此外,相同或类似的参考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构件。
具体实施方式
60.现在将参照附图来详细描述本公开的各种示例性实施例。对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公开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本公开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实现,不限于这里所述的实施例。提供这些实施例是为了使本公开透彻且完整,并且向本领域技术人员充分表达本公开的范围。应注意到:除非另外具体说明,否则在这些实施例中阐述的部件和步骤的相对布置、材料的组分、数字表达式和数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
例性的,而不是作为限制。
61.本公开中使用的“第一”、“第二”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不同的部分。“包括”或者“包含”等类似的词语意指在该词前的要素涵盖在该词后列举的要素,并不排除也涵盖其他要素的可能。“上”、“下”、“左”、“右”等仅用于表示相对位置关系,当被描述对象的绝对位置改变后,则该相对位置关系也可能相应地改变。
62.在本公开中,当描述到特定器件位于第一器件和第二器件之间时,在该特定器件与第一器件或第二器件之间可以存在居间器件,也可以不存在居间器件。当描述到特定器件连接其它器件时,该特定器件可以与所述其它器件直接连接而不具有居间器件,也可以不与所述其它器件直接连接而具有居间器件。
63.本公开使用的所有术语(包括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与本公开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理解的含义相同,除非另外特别定义。还应当理解,在诸如通用字典中定义的术语应当被解释为具有与它们在相关技术的上下文中的含义相一致的含义,而不应用理想化或极度形式化的意义来解释,除非这里明确地这样定义。
64.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方法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所述技术、方法和设备应当被视为说明书的一部分。
65.在一些相关技术中,离心式压缩机采用单侧进液、单侧回气的电机冷却结构。即在电机壳体内部开设环形流道来实现对电机均匀冷却的功能。冷媒不断地沿环形流道流向电机的另一端,对电机进行持续冷却,最后从电机回气孔排出。
66.发明人经研究发现,相关技术中的这种单侧进液、单侧回气的电机冷却结构在小负荷工况下时,电机发热量不是很大时,能起到很好的冷却效果。但是,当离心机运行在大负荷工况下时,电机发热量特别大,单侧进液的液态冷媒在环形流道中通过时,很快被气化,这样在电机另一端的部分环形流道中气态冷媒对这一段的电机没有冷却效果,将导致电机出现局部高温,严重时将导致机组高温停机保护,甚至电机烧毁等,影响电机的可靠运行。
67.有鉴于此,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电机冷却装置、离心压缩机、空调及控制方法,能够改善电机的冷却效果,提高电机运行可靠性。
68.图1是根据本公开电机冷却装置的一些实施例的电机的筒状外壳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根据本公开电机冷却装置的一些实施例的冷媒循环关系的示意图。参考图1,在一些实施例中,电机冷却装置包括:电机10、第一换热流路20、第二换热流路30和冷媒循环系统40。电机10具有筒状外壳100,所述筒状外壳100具有在轴向上的第一端和第二端。电机10还可以包括设置在筒状外壳100的内部空腔中的转子、线圈、定子等部件,由于非本公开重点,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69.第一换热流路20与所述筒状外壳100导热连接,且具有与所述筒状外壳100的第一端连通的第一进口i1和与所述筒状外壳100的第二端连通的第一出口o1。第二换热流路30与所述筒状外壳100导热连接,且具有与所述筒状外壳100的第二端连通的第二进口i2和与所述筒状外壳100的第一端连通的第二出口o2。这里的换热流路指的是可以与筒状外壳100进行热交换的作为冷却液的冷媒流经的通道。
70.冷媒循环系统40与所述第一换热流路20和所述第二换热流路30连接,被配置为分
别向所述第一换热流路20和所述第二换热流路30提供用于与所述筒状外壳100进行热交换的冷媒。这里的冷媒循环系统40是指能够向第一换热流路20和第二换热流路30分别提供冷媒,并驱动冷媒在第一换热流路20和第二换热流路30内流动的工作系统。在一些实施例中,冷媒循环系统40可包括冷媒泵,还可以进一步包括调整冷媒温度和状态的相关元件。
71.本实施例通过设置第一换热流路20和第二换热流路30对电机10的筒状外壳100进行热交换,并使第一换热流路20和第二换热流路30相对于筒状外壳100的冷媒流向相反,以实现冷媒双进双出的冷却方式,使得冷媒的换热过程能够覆盖到电机10整体,使电机壳体的两端据能够很好地被冷却,提升电机10的冷却效果,避免因电机10局部高温而带来的停机保护、烧毁等危险,提高电机10运行的可靠性。
72.第一换热流路20和第二换热流路30可以设置在筒状外壳100的壳壁内部,即采用内流道换热的形式,也可以设置在筒状外壳100的壳壁外部,采用外部换热的形式。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换热流路20和所述第二换热流路30中的至少一种设置在所述筒状外壳100之外。设置在筒状外壳100之外的第一换热流路和/或第二换热流路可以通过热传导的方式与筒状外壳100进行热交换。
73.通过将第一换热流路20和所述第二换热流路30中的至少一种设置在所述筒状外壳100之外,可简化筒状外壳100的制造过程,而且便于换热流路的更换和维修。
74.图3是根据本公开电机冷却装置的一些实施例的包裹筒状外壳的相关结构的示意图。参考图3,在一些实施例中,电机冷却装置还包括:导热层50、第一换热管200和第二换热管300。导热层50包裹在所述筒状外壳100的外表面上。第一换热管200缠绕在所述导热层50外,被配置为形成所述第一换热流路20。第二换热管300缠绕在所述导热层50外,被配置为形成所述第二换热流路30。
75.为了使筒状外壳100的冷却效果更均衡,导热层50可以尽量覆盖筒状外壳100的主要表面,例如整体覆盖图1中筒状外壳100两端法兰之间的部分,相应地导热层50形成为圆筒形状。为了提高导热层的热传导能力,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使导热层50包括导热硅胶层。
76.第一换热管200和第二换热管300均可采用导热能力强、延展能力较好的材料制成,例如铜等金属或合金等。第一换热管200和第二换热管300的中空流道分别形成了第一换热流路20和第二换热流道30。以铜管作为第一换热管200和第二换热管300为例,操作人员可沿筒状外壳100的轴向将铜管密绕在导热层50上,并与导热层50紧贴,从而使得导热层50与铜管之间形成更大的接触面积,提高导热效果。
77.本实施例通过缠绕在导热层50外的第一换热管200和第二换热管300分别形成第一换热流路20和第二换热流路30,可实现第一换热管200和第二换热管300中流动的冷媒与筒状外壳100之间的良好换热作用。
78.参考图3,在一些实施例中,电机冷却装置还包括:保温层60。保温层60套设在所述导热层50之外,并覆盖所述第一换热管200和所述第二换热管300。通过覆盖在第一换热管200、第二换热管300和导热层50上的保温层60,可防止因第一换热管200和第二换热管300及被冷却的导热层50因温度过低而发生凝露。
79.图4是根据本公开电机冷却装置的一些实施例的保温层的叠层示意图。参考图4,在一些实施例中,保温层60包括:筒形支撑壳61和海绵层62。筒形支撑壳61套在所述导热层50之外,并与所述筒状外壳100固定连接。海绵层62包裹在所述筒形支撑壳61的外表面上。
80.筒状支撑壳61可采用具有一定刚度的材料制成,例如采用铝等金属。筒状支撑壳61也能够对导热层50、第一换热管200和第二换热管300进行保护。海绵层62可以以粘贴或捆绑等方式固定在所述筒状支撑壳61的外表面。
81.本实施例通过筒形支撑壳61将实现保温作用的海绵层62可靠地固定在导热层50之外,有效地隔绝外部空气与位于保温层60内侧的导热层50以及换热管,防止温度过低而凝露。
82.图5和图6分别是图1在左视角度和右视角度的结构示意图。参考图1、图5和图6,在一些实施例中,筒状外壳100的第一端具有第一法兰110,所述筒状外壳100的第二端具有第二法兰120。所述第一换热流路20的第一进口i1和所述第二换热流路30的第二出口o2分别与所述第一法兰110上开设的第一接口111和第二接口112连通,所述第一换热流路20的第一出口o1和所述第二换热流路30的第二进口i2分别与所述第二法兰120上开设的第三接口121和第四接口122连通。
83.基于这种结构,从左侧第一法兰110的第一接口111进入的低温冷媒经由第一进口i1进入第一换热流路20,再经由第一出口o1从右侧第二法兰120的第三接口121流出;从右侧第二法兰120的第四接口122进入的低温冷媒经由第二进口i2进入第二换热流路30,再经由第二出口o2从左侧第一法兰110的第二接口112流出。
84.本实施例通过在法兰上设置与第一换热流路20和第二换热流路30连通的接口,可实现冷媒循环系统40的冷媒流路与第一换热流路20和第二换热流路30的可靠连接。
85.参考图5和图6,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接口111和所述第三接口121分别到所述筒状外壳100的轴线的垂直线呈180度。第二接口112和所述第四接口122分别到所述筒状外壳100的轴线的垂直线呈180度。通过使同一换热流路连通到两个法兰上的接口相差180度,可获得与冷媒循环系统40之间更大的管路装配空间,降低装配难度。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同一换热流路连通到两个法兰上的接口之间相差的角度也可以为其他角度,例如90度、120度、150度等。
86.图7是根据本公开电机冷却装置的另一些实施例的冷媒循环关系的示意图。参考图7,在一些实施例中,冷媒循环系统40包括:第一冷媒泵41、第二冷媒泵42和冷媒回收装置43。第一冷媒泵41与所述第一换热流路20的第一进口i1连通,被配置为向所述第一换热流路20提供液态冷媒。第二冷媒泵42与所述第二换热流路30的第二进口i2连通,被配置为向所述第一换热流路20提供液态冷媒。第一冷媒泵41和第二冷媒泵42可以被独立地进行控制。
87.冷媒回收装置43与所述第一换热流路20的第一出口o1和所述第二换热流路30的第二出口o2连通,被配置为回收所述第一换热流路20和所述第一换热流路20中换热后的气态冷媒。冷媒回收装置43可将回收的冷媒处理后(例如降温、过滤等)提供第一冷媒泵41和第二冷媒泵42,以实现冷媒循环。
88.本实施例通过第一冷媒泵41和第二冷媒泵42分别向第一换热流路20和第二换热流路30提供液态冷媒,并通过冷媒回收装置43回收换热后的气态冷媒,使得换热过程能够持续且可靠地进行。
89.图8是根据本公开电机冷却装置的一些实施例的控制关系示意图。参考图8,在一些实施例中,电机冷却装置还包括:温度传感器组80和控制器70。温度传感器组80包括多个
温度传感器。温度传感器组80能够检测所述电机冷却装置的多个不同位置的温度。控制器70与所述温度传感器组80和所述冷媒循环系统40信号连接,被配置为根据所述温度传感器组80的检测信号对所述冷媒循环系统40的工作参数进行调整。
90.为了使电机在被冷却的过程中温度更加均衡,本实施例通过设置多个位置的温度传感器对温度进行检测,并通过控制器调整冷媒循环系统的参数,以使得各个位置的温度尽量保持一致。这里的温度一致可以为温度相等,也可以为不同位置的温度差保持在允许范围。
91.参考图8,在一些实施例中,冷媒循环系统40还包括:第一压力传感器45、第二压力传感器46、第一调节阀43和第二调节阀44。第一压力传感器45与所述控制器70信号连接,被配置为检测所述第一冷媒泵41的出口压力。第二压力传感器46与所述控制器70信号连接,被配置为检测所述第二冷媒泵42的出口压力。第一调节阀43与所述控制器70信号连接,设置在所述第一冷媒泵41到所述第一换热流路20的第一进口i1的冷媒流路上。第二调节阀44与所述控制器70信号连接,设置在所述第二冷媒泵42到所述第二换热流路30的第二进口i2的冷媒流路上。
92.这里的压力传感器可以设置在冷媒泵的出口位置,也可以设置在冷媒泵的出口与对应的换热流路的连接的冷媒流路上。调节阀可以为流量调节阀,也可以为压力调节阀。调节阀可根据电流或电压信号进行控制。
93.控制器70与所述第一压力传感器45、所述第二压力传感器46、所述第一调节阀43和所述第二调节阀44信号连接,被配置为根据所述温度传感器组80、所述第一压力传感器45和所述第二压力传感器46的检测信号,对所述第一冷媒泵41、所述第二冷媒泵42、所述第一调节阀43和所述第二调节阀44的工作参数进行调整。
94.在本实施例中,控制器可根据压力传感器提供压力信号以及温度传感器组提供的温度信号对冷媒泵和调节阀进行控制,有效地提高电机冷却装置对温度变化的敏感度,从而提高系统的反应效率,进而提高电机的散热效果。
95.在图8中,多个温度传感器包括:第一温度传感器81、第二温度传感器82和第三温度传感器83。第一温度传感器81设置在所述筒状外壳100的内部空腔,能够检测电机线圈温度。第二温度传感器82设置在所述筒状外壳100的外表面。第三温度传感器83设置在所述第一换热流路20和/或所述第二换热流路30的冷媒出口。
96.这里的第一温度传感器81、第二温度传感器82和第三温度传感器83各自的数量可以为一个或多个。例如在筒状外壳的内部空腔可设置多个第一温度传感器81,在筒状外壳的外表面可设置多个第二温度传感器82,在第一换热流路20和第二换热流路30的冷媒出口分别设置两个第三温度传感器83。
97.对于同一区域的多个温度传感器检测的温度数据,可采用取均值的方式来获得平均温度,以便提高检测准确性。
98.本公开上述电机冷却装置的实施例可适用于各类含有电机的设备,例如压缩机等。本公开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离心压缩机,包括前述任一种的电机冷却装置的实施例。并且,本公开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空调,包括:前述任一种电机冷却装置或离心压缩机的实施例。
99.图9是根据本公开电机冷却装置的控制方法的一些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基于前
述的电机冷却装置实施例,参考图9,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基于前述电机冷却装置的控制方法。该控制方法包括:步骤s1到步骤s3。在步骤s1中,根据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81的检测信号获得第一温度ts,根据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82的检测信号获得第二温度te,根据所述第三温度传感器83的检测信号获得第三温度tw。第一温度ts、第二温度te和第三温度tw可以是单一温度传感器的测量值,也可以是多个温度传感器测量值的平均值。
100.在步骤s2中,根据所述第一温度ts和所述第二温度te的差值(ts-te)以及所述第二温度te和所述第三温度tw的差值(te-tw)获得温度变化梯度[ts-te,te-tw]。这个温度变化梯度能够体现出电机在冷却过程中各个位置的温度差异情况。
[0101]
在步骤s3中,根据所述温度变化梯度[ts-te,te-tw]对所述冷媒循环系统40的工作参数进行调整。该温度变化梯度可作为控制器的输入参量,通过预设的算法或模型来确定对冷媒循环系统中的各个被控元件的控制量,例如确定冷媒泵、调节阀的控制量。
[0102]
电机在运行过程中,第一温度ts、第二温度te和第三温度tw之间的温度差在一定的范围内波动,随着电机负载的变化,这三个参量之差会出现较大波动,通过将其变化(即温度变化梯度)作为控制冷媒流量和温度的依据,有效的提高电机冷却装置对温度变化的敏感度,从而提高系统的反应效率,进而提高电机的散热效果。
[0103]
本公开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中,该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前述任一控制方法的实施例。
[0104]
在一个或多个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功能可在硬件、软件、固件或其任何组合中实现。如果在软件中实现为计算机程序产品,则各功能可以作为一条或更多条指令或代码存储在计算机可读介质上或藉其进行传送。计算机可读介质包括计算机存储介质和通信介质两者,其包括促成计算机程序从一地向另一地转移的任何介质。存储介质可以是能被计算机访问的任何可用介质。作为示例而非限定,这样的计算机可读介质可包括ram、rom、eeprom、cd-rom或其它光盘存储、磁盘存储或其它磁存储设备、或能被用来携带或存储指令或数据结构形式的合意程序代码且能被计算机访问的任何其它介质。任何连接也被正当地称为计算机可读介质。例如,如果软件是使用同轴电缆、光纤电缆、双绞线、数字订户线(dsl)、或诸如红外、无线电、以及微波之类的无线技术从web网站、服务器、或其它远程源传送而来,则该同轴电缆、光纤电缆、双绞线、dsl、或诸如红外、无线电、以及微波之类的无线技术就被包括在介质的定义之中。如本文中所使用的盘(disk)和碟(disc)包括压缩碟(cd)、激光碟、光碟、数字多用碟(dvd)、软盘和蓝光碟,其中盘(disk)往往以磁的方式再现数据,而碟(disc)用激光以光学方式再现数据。上述的组合也应被包括在计算机可读介质的范围内。
[0105]
至此,已经详细描述了本公开的各实施例。为了避免遮蔽本公开的构思,没有描述本领域所公知的一些细节。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上面的描述,完全可以明白如何实施这里公开的技术方案。
[0106]
虽然已经通过示例对本公开的一些特定实施例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理解,以上示例仅是为了进行说明,而不是为了限制本公开的范围。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理解,可在不脱离本公开的范围和精神的情况下,对以上实施例进行修改或者对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本公开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来限定。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