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织带支承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02-22 17:35:57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支承部能够支承织带的织带支承装置。


背景技术:

2.在日本特开2010-23688号公报所述的安全带装置中,在带扣能够安装织带的舌部,带扣与滑块连接,并且滑块旋合于旋转轴体。并且,在旋转轴体固定有旋转齿轮,并且在旋转齿轮啮合有输出齿轮,输出齿轮旋转,旋转齿轮以及旋转轴体一体旋转,从而带扣移动。
3.此处,在这样的安全带装置中,假设在旋转齿轮成为蜗轮并且输出齿轮成为蜗杆的情况下,优选蜗轮与蜗杆能够稳定地啮合。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发明考虑到上述状况,目的在于获得蜗轮与蜗杆能够稳定地啮合的织带支承装置。
5.本发明的第1方式的织带支承装置具备:支承部,其能够对安装于乘坐者的织带进行支承;卡合体,其与上述支承部连接;蜗轮,其与上述卡合体卡合;以及蜗杆,其与上述蜗轮啮合,通过旋转而使上述蜗轮旋转而经由上述卡合体使上述支承部移动,并且在从上述支承部侧对上述卡合体作用向上述蜗轮的轴向一侧的移动力时通过旋转而使向轴向一侧的移动力作用于上述蜗轮,并且在从上述支承部侧对上述卡合体作用向上述蜗轮的轴向另一侧的移动力时通过旋转而使向轴向另一侧的移动力作用于上述蜗轮。
6.在本发明的第1方式的织带支承装置的基础上,对于本发明的第2方式的织带支承装置而言,上述卡合体对基于上述蜗杆带来的上述蜗轮的在轴向上的移动进行卡止。
7.在本发明的第1方式或者第2方式的织带支承装置的基础上,对于本发明的第3方式的织带支承装置而言,具备卡止体,上述卡止体对上述卡合体进行支承,并对基于上述蜗杆带来的上述蜗轮的在轴向上的移动进行卡止。
8.在本发明的第1方式~第3方式中任一项的织带支承装置的基础上,对于本发明的第4方式的织带支承装置而言,具备移动体,上述移动体与上述支承部连接并且与上述卡合体旋合,通过上述蜗轮旋转而使上述卡合体旋转,从而上述移动体移动而使上述支承部移动。
9.在本发明的第1方式的织带支承装置中,支承部能够对安装于乘坐者的织带进行支承,卡合体与支承部连接,并且蜗轮与卡合体卡合。并且,蜗杆与蜗轮啮合,通过蜗杆旋转,从而蜗轮旋转,经由卡合体而使支承部移动。
10.此处,在从支承部侧对卡合体作用向蜗轮的轴向一侧的移动力时,蜗杆通过旋转而使向轴向一侧的移动力作用于蜗轮,并且在从支承部侧对卡合体作用向蜗轮的轴向另一侧的移动力时,蜗杆通过旋转而使向轴向另一侧的移动力作用于蜗轮。因此,在对蜗轮作用向轴向一侧的移动力时以及对蜗轮作用向轴向另一侧的移动力时,蜗轮能够稳定地与卡合
体卡合,蜗轮与蜗杆能够稳定地啮合。
11.在本发明的第2方式的织带支承装置中,卡合体对基于蜗杆带来的蜗轮的在轴向上的移动进行卡止。因此,能够降低另外设置对蜗轮的在轴向上的移动进行卡止的构件的必要性,能够简化结构。
12.在本发明的第3方式的织带支承装置中,卡止体支承卡合体,卡止体对基于蜗杆带来的蜗轮的在轴向上的移动进行卡止。因此,能够降低另外设置对蜗轮的在轴向上的移动进行卡止的构件的必要性,能够简化结构。
13.在本发明的第4方式的织带支承装置中,移动体与支承部连接,并且移动体与卡合体旋合,通过蜗轮旋转而使卡合体旋转,从而移动体移动而使支承部移动。因此,不需要使卡合体在轴向上移动来使支承部移动,能够缩小卡合体的设置空间。
附图说明
14.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升起带扣装置的从后斜右方观察的分解立体图。
15.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升起带扣装置的从右方观察的剖视图。
16.图3a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升起带扣装置的带扣收存时的主要部分的从前方观察的剖视图(图2的3-3线位置剖视图)。
17.图3b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升起带扣装置的带扣延出时的主要部分的从前方观察的剖视图(图2的3-3线位置剖视图)。
18.图4是表示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升起带扣装置中带扣收存时以及带扣延出时的蜗杆的旋转方向、蜗轮的移动方向以及驱动螺杆的移动方向的表。
具体实施方式
19.图1中,将作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织带支承装置的升起带扣装置10通过从后斜右方观察的分解立体图而示出。此外,附图中,箭头fr表示升起带扣装置10的前方,箭头rh表示升起带扣装置10的右方,箭头up表示升起带扣装置10的上方。
20.如图1所示那样,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升起带扣装置10构成车辆(汽车)的安全带装置12,安全带装置12应用于车室内的座椅(省略图示)。在座椅设置有就座传感器14,就座传感器14对车辆的乘坐者就座于座椅的情况进行检测,并且与控制装置16电连接。
21.安全带装置12具备卷取装置(省略图示),卷取装置固定于座椅后部的车宽方向外侧并且下侧。卷取装置从基端侧卷取有长条带状的织带18(安全带),将织带18从卷取装置拉出。在卷取装置设置有施力机构,施力机构对织带18向卷取装置的卷取侧施力。在卷取装置设置有锁定机构,在车辆的紧急情况时(例如碰撞时),锁定机构对织带18从卷取装置的拉出进行锁定。
22.织带18在比卷取装置靠前端侧,能够移动地贯通贯穿锚固件(省略图示),贯穿锚固件被支承于座椅后部的车宽方向外侧并且上侧。织带18的前端固定于锚固件(省略图示),锚固件固定于座椅后部的车宽方向外侧并且下侧。另外,织带18在贯穿锚固件与锚固件之间,能够移动地贯通作为中间构件的舌部20。
23.升起带扣装置10固定于座椅后部的车宽方向内侧并且下侧,升起带扣装置10的前
方、右方以及上方分别朝向车辆的前方或者后方、车宽方向外侧以及上方。
24.如图1以及图2所示那样,在升起带扣装置10设置有作为收容体的大致箱状的箱体22。在箱体22的上侧设置有作为卡止构件的金属制的壳体24,并且在箱体22的下侧设置有作为卡止体的树脂制的罩26,箱体22将壳体24与罩26组装而构成。另外,对于升起带扣装置10而言,壳体24固定于车身侧而设置于车身侧。
25.在箱体22的前侧部分形成有大致长方体状的收容室22a,收容室22a形成于壳体24与罩26之间,并且轴向与前后方向平行地配置。
26.在箱体22的后侧部分形成有大致圆柱状的支承室22b,支承室22b形成于壳体24与罩26之间,并且轴向与上下方向平行地配置。在支承室22b的下壁(罩26的下壁)一体形成有作为第1卡止部的圆筒状的卡止筒26a,卡止筒26a与支承室22b配置在同轴上,并且内部向上侧敞开。在支承室22b的上壁(壳体24的上壁)贯通形成有大致圆柱状的插通孔24a,插通孔24a与支承室22b配置在同轴上,并且直径小于支承室22b的直径。
27.在箱体22的收容室22a收容有作为驱动装置的马达28的马达主体28a,马达主体28a嵌合并固定于收容室22a。马达28的输出轴28b从马达主体28a向后方延出,输出轴28b从箱体22的收容室22a能够旋转地向支承室22b延出。马达28与上述控制装置16电连接,马达28通过控制装置16的控制而被正向驱动以及反向驱动,输出轴28b向正向(图1等的箭头a的方向)以及反向(图1等的箭头b的方向)旋转。
28.输出轴28b在同轴上支承有树脂制的蜗杆30,蜗杆30配置于箱体22的支承室22b,并且能够与输出轴28b一体旋转。蜗杆30相对于输出轴28b而能够在轴向上滑动,蜗杆30在轴向上的滑动能够通过支承室22b的前壁以及后壁而卡止。在蜗杆30的外周,在同轴上形成有螺旋状的蜗杆齿30a,蜗杆齿30a向随着朝向正向而朝向后方的方向倾斜。
29.在箱体22的上侧固定有树脂制且长方体形箱状的导轨32,导轨32与箱体22的支承室22b配置在同轴上。在导轨32的左侧设置有截面u字形板状的导轨主体32a,在导轨32的右侧设置有大致长方体形箱状的导轨罩32b。导轨罩32b内向左侧敞开,在导轨罩32b内嵌合有导轨主体32a的状态下,将导轨主体32a与导轨罩32b组装,构成导轨32。导轨罩32b内向下侧敞开,导轨32内向下侧敞开,经由箱体22的插通孔24a而与支承室22b连通。
30.在箱体22的支承室22b、插通孔24a以及导轨32内,在同轴上设置有作为卡合体的金属制且大致圆柱状的驱动螺杆34,驱动螺杆34能够向延出方向(图1等的箭头c的方向)以及收存方向(图1等的箭头d的方向)旋转。在驱动螺杆34的上端部,在同轴上形成有圆柱状的上轴34a,上轴34a被导轨32的上壁支承为能够旋转并且能够沿轴向移动。在驱动螺杆34的下端部,在同轴上形成有圆柱状的下轴34b,下轴34b嵌合于支承室22b的卡止筒26a内,并被卡止筒26a支承为能够旋转并且能够沿轴向移动。下轴34b的轴向尺寸大于卡止筒26a的轴向尺寸,驱动螺杆34向下方的移动使下轴34b的下表面与支承室22b的下壁抵接而卡止(参照图3b)。
31.在驱动螺杆34,且在下轴34b的正上方,在同轴上形成有作为被卡合部的大致矩形柱状的卡合柱34c(参照图3a),对于卡合柱34c而言,最小径大于下轴34b的直径,并且配置于上述蜗杆30的左方。在驱动螺杆34,且在卡合柱34c的正上方,在同轴上形成有作为第2卡止部的圆柱状的凸缘34d,凸缘34d的直径大于卡合柱34c的最大径。
32.在驱动螺杆34,且在上轴34a与凸缘34d之间,在同轴上形成有大致圆柱状的螺杆
36,螺杆36的最大径大于上轴34a的直径,并且小于凸缘34d的直径。在螺杆36的外周,在同轴上形成有螺旋状的螺纹牙36a,螺纹牙36a向随着朝向延出方向而朝向下方的方向倾斜。
33.驱动螺杆34在螺杆36的下端部,在同轴上贯通并且嵌合于树脂制且圆筒状的间隔件38内,间隔件38相对于驱动螺杆34的向下方的移动通过驱动螺杆34的凸缘34d而卡止。间隔件38配置于箱体22的支承室22b,间隔件38向上方的移动通过支承室22b上壁的插通孔24a周围部分而卡止,卡止驱动螺杆34向上方的移动。
34.在驱动螺杆34的卡合柱34c,在同轴上卡合有树脂制的蜗轮40(斜齿轮),蜗轮40的轴向尺寸与卡合柱34c的轴向尺寸相同(参照图3a)。在蜗轮40,在同轴上贯通形成有作为卡合部的大致矩形柱状的卡合孔40a,在卡合孔40a嵌合(卡合)有卡合柱34c,蜗轮40被支承为能够与卡合柱34c一体旋转且能够沿轴向移动。蜗轮40向上方的移动通过驱动螺杆34的凸缘34d而卡止,蜗轮40向下方的移动通过箱体22的卡止筒26a而卡止(参照图3b)。
35.在蜗轮40的外周,在同轴上形成有螺旋状的倾斜齿40b,倾斜齿40b向随着朝向延出方向而朝向上方的方向倾斜。蜗轮40(倾斜齿40b)与上述蜗杆30(蜗杆齿30a)啮合,蜗杆30对蜗轮40的旋转进行限制,并且对蜗轮40向下方的移动进行限制而对驱动螺杆34向下方的移动进行限制。在蜗杆30向正向旋转时,蜗轮40向延出方向旋转,驱动螺杆34向延出方向旋转,并且通过蜗杆30(蜗杆齿30a)对蜗轮40(倾斜齿40b)作用向下方的移动力(参照图3b)。另一方面,在蜗杆30向反向旋转时,蜗轮40向收存方向旋转,驱动螺杆34向收存方向旋转,并且通过蜗杆30(蜗杆齿30a)对蜗轮40(倾斜齿40b)作用向上方的移动力(参照图3a)。
36.在驱动螺杆34的螺杆36,在同轴上卡合有作为移动体的金属制的滑块42,对于滑块42的上侧部分以及下侧部分各自,其外形成为大致矩形柱状以及圆柱状,并配置在同轴上。在滑块42,在同轴上贯通形成有大致圆状的螺孔44,并且在螺孔44的周面,在同轴上形成有螺旋状的螺纹沟44a,螺纹沟44a向随着朝向延出方向而朝向下方的方向倾斜。在螺孔44(螺纹沟44a)旋合有螺杆36(螺纹牙36a),在滑块42贯通有螺杆36。在滑块42的上侧部分的前部以及后部形成有大致矩形状的贯通孔42a,前侧以及后侧的贯通孔42a在上下方向上贯通滑块42的上侧部分,并且分别向前侧以及后侧敞开。
37.滑块42收容于作为连动体的树脂制且大致长方体形箱状的包套46内,包套46内向右侧敞开。在包套46内,滑块42的上侧部分在前后方向上嵌合,并且滑块42在上下方向上大致嵌合,在包套46的上壁以及下壁能够沿上下方向移动地贯通有驱动螺杆34的螺杆36。包套46在前后方向以及左右方向上嵌合于导轨32内,包套46绕上下方向的旋转被导轨32限制,滑块42绕上下方向的旋转被包套46限制。因此,驱动螺杆34向延出方向旋转,滑块42以及包套46向上方移动(滑动),并且驱动螺杆34向收存方向旋转,滑块42以及包套46向下方移动(滑动)。
38.在滑块42以及包套46连接有一对作为连接构件的金属制且长条的线材48,线材48具有挠性。线材48能够沿上下方向移动地贯通于滑块42的贯通孔42a以及包套46的上壁,线材48能够沿上下方向移动地贯通于导轨32的上壁,并向导轨32的上侧延出。在线材48的下端部(基端部),在同轴上固定有金属制且外形六边形筒状的零件48a,零件48a在滑块42的上侧部分与包套46的下壁之间在上下方向上嵌合。因此,零件48a与滑块42以及包套46一体地能够沿上下方向移动,一对线材48(包括一对零件48a)因滑块42以及包套46向上方移动而向上方移动,并且因滑块42以及包套46向下方移动而向下方移动。
39.在一对线材48的上端部(前端部)固定有作为支承部的带扣50,带扣50经由一对线材48(包括一对零件48a)、滑块42以及包套46而与驱动螺杆34连接。带扣50通过一对线材48而直立,在带扣50能够拆装地设置有上述舌部20。在带扣50设置有带扣开关50a,带扣开关50a对在带扣50安装有舌部20进行检测,并且与上述控制装置16电连接。
40.接下来,对本实施方式的作用进行说明。
41.在以上结构的升起带扣装置10中,在座椅没有就座有乘坐者时(就座传感器14没有检测出乘坐者就座于座椅),包套46的下表面与箱体22的上表面抵接,带扣50配置于下方的收存位置(参照图2)。
42.在乘坐者就座于座椅时(就座传感器14检测出乘坐者就座于座椅时),通过控制装置16的控制,将马达28正向驱动,马达28的输出轴28b以及蜗杆30向正向旋转,从而蜗轮40以及驱动螺杆34向延出方向旋转,滑块42以及包套46向上方移动。因此,一对线材48(包括一对零件48a)向上方移动,从而带扣50向上方移动(延出)并配置于上方的延出位置。并且,克服施力机构的作用力而将织带18从卷取装置拉出,在带扣50安装有织带18的舌部20。另外,由于在配置于延出位置的带扣50安装有舌部20,所以容易在带扣50安装舌部20。
43.在带扣50安装有舌部20时(带扣开关50a检测出在带扣50安装有舌部20时),通过控制装置16的控制,将马达28反向驱动,马达28的输出轴28b以及蜗杆30反向旋转,从而蜗轮40以及驱动螺杆34向收存方向旋转,滑块42以及包套46向下方移动。因此,通过一对线材48(包括一对零件48a)向下方移动,从而带扣50向下方移动(收存)并配置于收存位置。由此,舌部20与带扣50一起向下方移动,在通过施力机构的作用力除去了织带18的松动的状态下,在乘坐者安装有织带18。
44.然而,通过蜗杆30向正向旋转,从而蜗轮40以及驱动螺杆34向延出方向旋转,在滑块42向上方移动时,滑块42使驱动螺杆34向下方移动,并且驱动螺杆34向下方的移动通过箱体22的支承室22b下壁而卡止(参照图3b以及图4)。另一方面,通过蜗杆30反向旋转,从而蜗轮40以及驱动螺杆34向收存方向旋转,在滑块42向下方移动时,滑块42使驱动螺杆34向上方移动,并且驱动螺杆34向上方的移动经由间隔件38通过箱体22的支承室22b上壁而卡止(参照图3a以及图4)。
45.此处,在蜗杆30正向旋转,滑块42使驱动螺杆34向下方移动时,蜗杆30(蜗杆齿30a)使蜗轮40(倾斜齿40b)向下方移动(参照图3b以及图4)。另一方面,在蜗杆30反向旋转,滑块42使驱动螺杆34向上方移动时,蜗杆30(蜗杆齿30a)使蜗轮40(倾斜齿40b)向上方移动(参照图3a以及图4)。
46.因此,在滑块42使驱动螺杆34向下方移动时以及滑块42使驱动螺杆34向上方移动时,能够使驱动螺杆34的基于滑块42的移动方向与蜗轮40的基于蜗杆30的移动方向一致,蜗轮40(卡合孔40a)能够稳定地卡合于驱动螺杆34(卡合柱34c),蜗轮40(倾斜齿40b)与蜗杆30(蜗杆齿30a)能够稳定地啮合。
47.并且,在蜗杆30正向旋转,滑块42使驱动螺杆34向下方移动时,蜗轮40的基于蜗杆30的向下方的移动通过箱体22的卡止筒26a而卡止(参照图3b)。另一方面,在蜗杆30反向旋转,滑块42使驱动螺杆34向上方移动时,蜗轮40的基于蜗杆30的向上方的移动通过驱动螺杆34的凸缘34d而卡止(参照图3a)。
48.因此,在滑块42使驱动螺杆34向下方移动时以及滑块42使驱动螺杆34向上方移动
时,能够抑制蜗轮40(卡合孔40a)与驱动螺杆34(卡合柱34c)的轴向上的卡合量变小,能够抑制蜗轮40相对于驱动螺杆34的径向上的摆动。因此,能够减少蜗杆30的旋转载荷向蜗轮40的传递损失,能够减少马达28的驱动力。并且,能够减少产生于蜗杆30与蜗轮40之间的声音的声压,并且能够减少因该声音的声压变动引起的波动。
49.并且,如上述那样,蜗轮40的基于蜗杆30的向下方以及上方的移动分别由箱体22的卡止筒26a以及驱动螺杆34的凸缘34d卡止。因此,不需要另外设置对蜗轮40向下方以及上方的移动进行卡止的构件,能够简化结构。
50.另外,在驱动螺杆34(螺杆36)旋合有滑块42(螺孔44),带扣50经由滑块42以及线材48而与驱动螺杆34连接。因此,不需要使驱动螺杆34沿上下方向移动而使带扣50移动,能够缩小驱动螺杆34的设置空间。
51.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蜗杆30的蜗杆齿30a向随着朝向正向而朝向后方的方向倾斜,并且蜗轮40的倾斜齿40b向随着朝向延出方向而朝向上方的方向倾斜,并且,驱动螺杆34(螺杆36)的螺纹牙36a以及滑块42(螺孔44)的螺纹沟44a向随着朝向延出方向而朝向下方的方向倾斜,从而蜗轮40在向下方以及上方移动的状态下分别向延出方向以及收存方向旋转,并且通过驱动螺杆34向延出方向以及收存方向的旋转而使滑块42分别向上方以及下方移动。然而,也可以是,蜗杆30的蜗杆齿30a向随着朝向正向而朝向前方的方向倾斜,并且蜗轮40的倾斜齿40b向随着朝向延出方向而朝向下方的方向倾斜,并且驱动螺杆34(螺杆36)的螺纹牙36a以及滑块42(螺孔44)的螺纹沟44a向随着朝向延出方向而朝向上方的方向倾斜,从而蜗轮40在向下方以及上方移动的状态下分别向收存方向以及延出方向旋转,并且通过驱动螺杆34向收存方向以及延出方向的旋转而使滑块42分别向上方以及下方移动。
52.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蜗轮40以能够一体旋转的方式卡合于驱动螺杆34。然而,也可以是,通过蜗轮40旋合(卡合)于驱动螺杆34,从而蜗轮40旋转,驱动螺杆34在轴向上移动。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带扣50与驱动螺杆34连接,从而驱动螺杆34沿轴向移动,带扣50移动。
53.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蜗杆30与蜗轮40分别为螺纹状的齿轮和与其啮合的齿轮即可,蜗杆30的形状从圆筒形状、鼓形状等适当地选择即可,并且蜗轮40的齿的形状从直线形状、凹状的圆弧形状等适当地选择即可。
54.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支承部成为带扣50。然而,也可以是,支承部成为卷取装置、贯穿锚固件、锚固件或者舌部20。
55.2019年7月4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2019-125362号的公开其整体通过参照而引入本说明书。
56.附图标记说明
57.10...升起带扣装置(织带支承装置);18...织带;26...罩(卡止体);30...蜗杆;34...驱动螺杆(卡合体);40...蜗轮;42...滑块(移动体);50...带扣(支承部)。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