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软弱地基换填施工方法与流程

2022-02-22 17:30:24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地基施工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软弱地基换填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2.软弱地基处理一直是建筑施工中一大难点,处理措施方案不同,其造价也有很大的差异,并且产生的质量效果也有根本的区别。工业与民用建筑领域中的地基沉降问题是一个相当普遍的质量问题,近年来它已引起许多使用者的不满与投诉,是目前困扰广大工程技术人员的最大技术难题之一,严重地影响了工程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因此如何提供一种软弱地基换填施工方法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换填地基后,地基水稳定性、强度和韧性不好的问题,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需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3.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施工过程中施工效率低的技术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软弱地基换填施工方法。
4.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了一种软弱地基换填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包括以下步骤:
5.(1)地基处理:确定换填范围,将浮土杂物清理干净,清底后无积水;
6.(2)分段施工;根据换填地基深度将基土面挖成踏步和斜坡形,搭搓处夯实;
7.(3)分层回填:根据基底标高确定砂砾层数和厚度,分层铺设;其中上下两层接缝错开距离为0.5-1.om;每层所述接缝错开距离从下到上按照0.1-0.2m等差依次递减;
8.(4)分层夯实和检测:铺设完毕后洒水,以保持砂砾含水量为8%-i2%,后碾压、夯实;
9.(5)分层找平及密度检查;夯压密实后设置纯砂检查点,测定干砂的质量密度;重复步骤(3)-(5)至最后一层到规定的标高。
10.(6)清理场地并验收:清理施工现场,收回机具,登记入库。
11.优选的,步骤(5)中施工时应分层找平,夯压密实,并应设置纯砂检查点,用200cm3的环刀取样;测定干砂的质量密度。下层密实度合格后,方可进行上层施工。用贯入法测定质量时,用贯入仪、钢筋或钢叉等以贯入度进行检查,小于试验所确定的贯入度为合格。
12.最后一层压(夯)完成后,表面应拉线找平,并且要符合设计规定的标高,顶面标高表面平整度
±
15mm、20mm用水平仪或拉线和尺量检查用2m靠尺和楔形塞尺量检查。
13.优选的,步骤(6)中机具主要包括人工夯和机械夯、平板振动器、平头铁锹、喷水用胶管、2m靠尺、小线或细铅丝、钢尺或木折尺等。
14.本发明中分层回填根据地基标高确定填充物以及层数和各层厚度,其中上下两层接缝错开距离为0.5-1.om;接缝错开距离从下到上依次递减,各层接缝中点从上到下依次连接为折线形,从而防止因填充变形而导致表面开裂可进一步提高结构强度;且接缝错开距离从下到上依次递减,有利于应力分散,增加填充强度。
15.进一步的,砂砾为铺筑级配砂砾,砂砾配合比为3-4:7。
16.优选的,砂砾配合比为3:7。
17.天然级配砂砾或人工级配砂砾:宜采用质地坚硬(符合建筑用砂标准)的中砂、粗砂、砾砂、碎(卵)石粒料。颗粒级配应良好。其中不得含有草根、树叶、塑料袋等有机杂物及垃圾。用做排水固结地基时,含泥量不宜超过3%。碎石或卵石最大粒径不得大于垫层或虚铺厚度的2/3,并不宜大于50mm。
18.进一步的,步骤(1)地基处理之前还包括施工准备:具体包括(a)检验砂砾质量;(b) 设置控制铺筑厚度的标志;(c)检查基槽、管沟的边坡是否稳定。
19.对级配砂砾进行技术鉴定,如是人工级配砂砾,应将砂砾拌合均匀,其质量均应达到设计要求或规范的规定,级配砂砾配合比为3:7。
20.优选的,设置控制铺筑厚度的标志,如水平标准木桩或标高桩,或在固定的建筑物墙上、槽和沟的边坡上弹上水平标高线或钉上水平标高木獗。
21.优选的,检查基槽、管沟的边坡是否稳定,并清除地基坑内基底上的浮土和积水,在地下水位高于地基坑内底面的工程中施工时,应采取排水或降低地下水位的措施,使地基坑保持无水状态。
22.同时,铺筑前,应组织有关单位共同验槽,包括轴线尺寸、水平标高、地质情况,如有无孔洞、沟、井、墓穴等。
23.进一步的,步骤(3)地基坑内下方2.6米范围采用级配砂砾,上方采用纯净素土,级配砂砾每层厚度为150-200cm;其中纯净素土每层厚度为50-80cm。
24.优选的,铺筑的砂砾应级配均匀。如发现砂窝或石子成堆现象,应将该处砂子或石子挖出,分别填入级配砂砾。
25.进一步的,步骤(3)实施之前还包括在地基坑内设置垫层;垫层由级配砂砾铺筑实铺厚度不小于100mm。
26.进一步的,步骤(3)实施之前在地基坑内设置垫层之后,还包括查看地下水位;在地下水位以下的地基坑,其最下层的级配砂砾铺筑厚度增加30-50mm。
27.进一步的,步骤(4)每层级配砂砾和纯净素土铺筑后均先经过碾压后再夯实;其中碾压2-3遍;夯实3-4次。
28.进一步的,用水夯或蛙式打夯机夯实,保持落距为400-500mm,一夯压半夯,行行相接,全面夯实;边缘和转角处补夯密实。
29.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发明的技术效果为:本发明工艺简单,施工简便,造价低,能有效改善地基稳定性、增加其强度和韧性,接缝错开距离从下到上依次递减,各层接缝中点从上到下依次连接为折线形,从而防止因填充变形而导致表面开裂可进一步提高结构强度;且接缝错开距离从下到上依次递减,有利于应力分散,增加填充强度。
具体实施方式
30.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31.实施例1
32.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施例提出了一种软弱地基换填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33.(1)地基处理:
34.本实施例中,首先确定换填土层厚度:查看本实施例地质堪则报告显示地基坑基底以下湿陷性黄士层厚度为2.60-4.90米,具体湿陷性土层厚度应根据现场开挖情况及地勘单位确定,换填之前务必保证挖出全部湿陷性黄土层,取承载力不小于270kpa,地基变形模量不小于20mp。地基处理后需做复合地基承载力试验试验点数不小于3个点作为换填后砂垫层的地基承载层,同时考虑造价。
35.准备级配砂砾并检验砂砾质量;本实施例中级配砂砾为天然级配砂砾或人工级配砂砾: 宜采用质地坚硬(符合建筑用砂标准)的中砂、粗砂、砾砂、碎(卵)石粒料。颗粒级配应良好,其中不得含有草根、树叶、塑料袋等有机杂物及垃圾。级配砂砾中碎石或卵石最大粒径不得大于垫层或虚铺厚度的2/3,并不宜大于50mm。级配砂砾用做排水固结地基时,含泥量不宜超过3%。待级配砂砾配制之后,需对级配砂砾进行技术鉴定,如是人工级配砂砾,应将砂砾拌合均匀,其质量均应达到设计要求或规范的规定。
36.其次设置控制铺筑厚度的标志;如水平标准木桩或标高桩,或在固定的建筑物墙上、槽和沟的边坡上弹上水平标高线或钉上水平标高木獗。
37.最后,地基坑土方开挖:放设出开完基坑边线,采取自然放坡,采用挖土机清理需要换填的土层,做好地基坑内排水或降低地下水位的措施,防止地基坑泡水。施工时还应尽量注意避开雨天施工,开挖后地基坑不能长期暴露,以免地基土层受到雨水浸泡造成其承载力下降。开挖至换填土层标高后,清理地基坑基底松散的土方,在地基坑底部四周依据预先定设计的标高测设标高控制点并打木桩固定。先采用蛙跳式打夯机全部打夯两遍,然后采用压路机碾压夯实至预先设计标高处。地基坑周边隔断护壁施工防止回填层不被地下水洗刷松散,沿着换填砂层周边砌筑一道隔断护壁墙,最后检查基槽、管沟的边坡是否稳定。具体包括检查基槽、管沟的边坡是否稳定,并清除地基坑基底上的浮土和积水,在地下水位高于地基坑底面的工程中施工时,应采取排水或降低地下水位的措施,使地基坑底保持无水状态。同时,铺筑前,应组织共同验槽,包括轴线尺寸、水平标高、地质情况,如有无孔洞、沟、井、墓穴等。
38.(2)分段施工;根据换填地基深度将基土面挖成踏步和斜坡形,搭搓处夯实;如深度不同时,基土面应挖成踏步和斜坡形,搭搓处应注意压(夯)实。施工应按先深后浅的顺序进行。
39.(3)分层回填:先在地基坑内设置垫层;其中砂砾垫层下土层不应被扰动,垫层由级配砂砾铺筑实铺厚度不小于100mm。之后查看地下水位,在地下水位以下的地基坑,其最下层的级配砂砾铺筑厚度增加30-50mm。
40.根据基底标高确定砂砾层数和厚度,分层铺设;其中基底下方2.6米范围采用级配砂砾,上方采用纯净素土,级配砂砾每层厚度为150-200cm;其中纯净素土每层厚度为50-80cm,以地基开挖舍高度为标准;将分层标记线采用水准仪测设到周边护壁墙内表面,并用墨线弹射出来;其中上下两层接缝错开距离为0.5-1.om;接缝错开距离优选为0.1-0.2m,各层从下到上等差依次递减。本实施例中从下到上第一层厚度为150cm,(在地下水位以下的地基第一层厚度为180cm)其接缝为直缝,在第一层的中间位置处,第二层的接缝为直缝其位置为第一层接缝向右1m处;第三层接缝为第二层接缝向右0.8m处;第四层接缝为第三层
接缝向右0.6m处。
41.为进一步优化本实施例,其中如果第五层的接缝不能与第四层的接缝形成向右的等差,即第五层的接缝为与第四层的接缝向右1m处;第六层的接缝为与第五层的接缝向右0.8m处;第七层的接缝为与第六层的接缝向右0.6m处,等规律进行设置,其中本实施例中回填砂砾时,应注意保护好现场轴线桩、标准高程桩,防止碰撞位移,并应经常复测。
42.其中本实施例中砂砾为铺筑级配砂砾,砂砾配合比为3-4:7,为进一步优化本实施例,本实施例中砂砾配合比为3:7。为进一步优化本实施例,铺筑的砂砾应级配均匀。如发现砂窝或石子成堆现象,应将该处砂子或石子挖出,分别填入级配砂砾。
43.(4)分层夯实和检测:铺设完毕后洒水,以保持砂砾含水量为8%-i2%,后碾压2-3遍、用水夯或蛙式打夯机夯实2-3遍,保持落距为400-500mm,一夯压半夯,行行相接,全面夯实;边缘和转角处补夯密实;本实施例中每层后回填后均进行夯实,保证建筑物周边散水施工完毕后不得出现土层沉降现象。
44.(5)分层找平及密度检查;每层砂层回填碾压后拉线找平,其高度严格控制在分层厚度控制线上。夯压密实,并应设置纯砂检查点,用200cm3的环刀取样;测定干砂的质量密度。下层密实度合格后,方可进行上层施工。用贯入法测定质量时,用贯入仪、钢筋或钢叉等以贯入度进行检查,小于试验所确定的贯入度为合格;重复步骤(3)-(5)至最后一层压(夯) 完成后,表面应拉线找平,并且要符合设计规定的标高,顶面标高表面平整度
±
15mm、20mm 用水平仪或拉线和尺量检查用2m靠尺和楔形塞尺量检查。
45.其中,分层采用轻型圆锥动力触探检测合格后,整个换填地基砂层回填完毕后还需进行整体检测验收,整体检测主要采用载荷板试验检测,检测结果必须满足设计要求的地基承载力。载荷板试验检测抽查处不少50%以上的地基层部位。
46.(6)清理场地并验收:清理施工现场,收回机具,其中机具主要包括人工夯和机械夯、平板振动器、平头铁锹、喷水用胶管、2m靠尺、小线或细铅丝、钢尺或木折尺等,登记入库。
47.本发明中分层回填根据地基标高确定填充物以及层数和各层厚度,其中上下两层接缝错开距离为0.5-1.om;接缝错开距离从下到上依次递减,各层接缝中点从上到下依次连接为折线形,从而防止因填充变形而导致表面开裂可进一步提高结构强度;且接缝错开距离从下到上依次递减,有利于应力分散,增加填充强度。
48.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49.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50.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