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人员无菌技术采样试剂盒的制作方法

2022-02-22 17:05:38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操作规范考核用器材,尤其涉及中级无菌操作考核用人员无菌技术采样试剂盒。


背景技术:

2.目前我国在无菌技术的考核中,各行业都有操作的指南与规范,以保证无菌操作的过程符合应用要求,例如:制药厂制药时,通过各种技术,尽力保证药品的无菌,护士在医院配制药品时,在药品的溶解,液体转移等过程中进行无菌操作,以保证配制的药品合格。目前考核时,仅仅核查每一步的“动作”是否符合操作规范,没有人员无菌操作的结果进行测试。
3.为了进一步提高操作的规范性,国外提出了一种方法,用培养基模拟灌装,让人员进行操作,配制完成后进行培养,观察是否有细菌生长,来判定无菌技术是否合格。这种方法是用培养基模拟实际的药品来测试人员的操作过程是否规范,其涉及到多种不同或相同的组件,以及各组件的使用顺序。
4.尤其是利用该方法对无菌人员的操作规范进行资格考试时,组件的规格以及格式需要严格统一。现有技术中并没有与之配套的试剂盒,每次考试时需要购买组件临时组装成考试用材料,无法确保各次考试之间的一致性。
5.另外,资格考试涉及到大量人员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进行,大量的考试用材料需要集中配送和保存,免不了堆叠以及碰撞。如果在堆叠或碰撞过程中,无菌包装的组件出现破损,就无法正确的测试考试人员的操作是否规范,而无菌包装的破损很难通过目测检查出。
6.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人员无菌技术采样试剂盒,能够提供统一的考核用材料,并确保堆叠或碰撞过程中,无菌包装的组件不发生破损。
7.第二目的在于通过简单的目测既能确定试剂盒中的组件的规格是否合格。


技术实现要素:

8.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人员无菌技术采样试剂盒,包括放置盘1、盒体2、多个注射器3、多个袋装培养液4、多个无菌导管7、多个无菌袋5和多个无菌瓶6,所述注射器3被封装在无菌注射器包装袋31内,所述无菌导管7被封装在无菌导管包装袋71内,所述放置盘1注塑成型,包括矩形板15及由矩形板15的四个侧边向下弯折形成的环绕矩形板15四周的裙板16。
9.所述矩形板15上形成有多个向下凹陷的第一注射器放置槽11,用于放置所述注射器3,所述第一注射器放置槽11的开口大于注射器3,小于无菌注射器包装袋31,用于使注射器3通过其外侧的无菌注射器包装袋31的被挤压变形卡在第一注射器放置槽11内,第一注射器放置槽11的底面112位于裙板16的底边的上侧,第一注射器放置槽11的深度大于注射器3平放时的高度,用于注射器3放置在第一注射器放置槽11内时,使注射器3外侧的无菌注
射器包装袋31不凸出于矩形板15平面。
10.所述矩形板15上与第一注射器放置槽11相邻另一侧的位置,形成有与无菌袋5对应的无菌袋放置槽14,用于放置无菌袋5,无菌袋放置槽14的开口大于无菌袋5,无菌袋放置槽14的底面141位于裙板16的底边的上侧,无菌袋放置槽14的深度大于多个无菌袋5重叠放置时的高度,用于使多个无菌袋5重叠放置在无菌袋放置槽14内时,位于上方的无菌袋5不凸出于矩形板15平面。
11.所述矩形板15上与无菌袋放置槽14相邻的另一侧的位置,形成有与袋装培养液4对应的多个培养容器放置槽13,用于放置袋装培养液4,培养容器放置槽13的开口小于袋装培养液4,用于使袋装培养液4通过被挤压变形卡在培养容器放置槽13中,培养容器放置槽13的底面132与裙板16的底边齐平,培养容器放置槽13的深度大于袋装培养液4平放时的高度,用于使袋装培养液4放置在培养容器放置槽13内时,使袋装培养液4的上部不凸出于矩形板15。
12.所述矩形板15上与培养容器放置槽13相邻的另一侧的位置,形成有与无菌瓶6对应的无菌瓶放置槽17,用于放置无菌瓶6,无菌瓶放置槽17的开口等于无菌瓶6,用于使无菌瓶6卡在无菌瓶放置槽17内,无菌瓶放置槽17的底面171位于裙板16的底边的上侧,无菌瓶放置槽17的深度大于无菌瓶6放置时的高度,用于使无菌瓶6放置在无菌瓶放置槽17内时,不凸出于矩形板15平面。
13.所述矩形板15上与无菌瓶放置槽17相邻的另一侧的位置,形成有与无菌导管7对应的导管放置槽18,用于放置无菌导管7,导管放置槽18的开口大于无菌导管包装袋71,导管放置槽18的底面181位于裙板16的底边的上侧,导管放置槽18的深度大于多个无菌导管7重叠放置时的高度,用于使多个无菌导管7放置在导管放置槽18内时,位于上方的无菌导管7不凸出于矩形板15平面;所述盒体2为矩形方盒,盒体2的左右两端开口,开口处设置有盒盖21,盒体2内部形成有容纳放置盘1的空腔。
14.本实用新型中,包括放置盘1、盒体2、多个注射器3、多个袋装培养液4、多个无菌袋5、多个无菌瓶6和多个无菌导管7,将多个注射器3、多个袋装培养液4、多个无菌袋5、多个无菌瓶6和多个无菌导管7放置于放置盘1上,装入盒体2中,提供了人员无菌技术采样试剂盒。
15.设置第一注射器放置槽11的深度小于裙板16的高度,大于注射器3放置时的高度,使注射器3上下两个方向均不受压力,防止盒体2受挤压时损坏注射器3;设置无菌袋放置槽14的深度小于裙板16的高度,大于无菌袋5放置时的高度,使无菌袋5上下两方均不受压力,可以防止盒体2受挤压时损坏无菌袋5。
16.设置培养容器放置槽13的深度小于裙板16的高度,大于袋装培养液4放置时的高度,使袋装培养液4上下两方均不受压力,可以防止盒体2受挤压时损坏袋装培养液4。
17.设置无菌瓶放置槽17的深度小于裙板16的高度,大于无菌瓶6放置时的高度,使无菌瓶6上下两方均不受压力,可以防止盒体2受挤压时损坏无菌瓶6;设置导管放置槽18的深度小于裙板16的高度,大于无菌瓶6放置时的高度,使无菌瓶6上下两方向均不受压力,可以防止盒体2受挤压时损坏无菌导管7。
18.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第一注射器放置槽11的两侧壁上,各形成有一个向第一注射器放置槽11内凸出的夹持块111;两个所述夹持块111相对设置。
19.由于在第一注射器放置槽11的两壁上形成有相对设置的两个夹持块111,通过两
个夹持块111的配合,可以将注射器3固定,防止注射器3移动碰撞损坏。
20.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培养容器放置槽13的侧壁上设置有多个竖向延伸的第一加强筋131,第一加强筋131与培养容器放置槽13等高,向培养容器放置槽13外侧凹陷,多个第一加强筋131沿培养容器放置槽13的侧壁等间距设置。
21.所述裙板16上设置有多个竖向延伸的第二加强筋161,所述第二加强筋161与裙板16等高,向裙板16内侧凹陷,多个第二加强筋161沿裙板16等间距设置;所述导管放置槽18的侧壁上设置有多个竖向延伸的第三加强筋182,所述第三加强筋182与导管放置槽18等高,向导管放置槽18外侧凹陷,多个第三加强筋182沿导管放置槽18的侧壁等间距设置。
22.由于在培养容器放置槽13的侧壁上设置多个第一加强筋131,可以增强培养容器放置槽13的强度,防止盒体2倾斜时,受袋装培养液4重量的影响,培养容器放置槽13变形而损坏,在裙板16上设置第二加强筋161,可以增强裙板16的强度,从而防止盒体2及内部的耗材损坏。
23.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裙板16与矩形板15之间呈大于90度的夹角,呈下大上小的台型结构。
24.由于设置裙板16的各个侧面由垂直状态略微向外侧倾斜,整个裙板16形成下大上小的台型结构,可以增强裙板16的支撑力,防止裙板16受上下方向的压力过大或者侧向压力过大损坏。
25.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相邻的两个第一注射器放置槽11之间形成连通的第一取放口113;所述第一取放口113呈半圆形,开口向上;相邻的两个导管放置槽18之间形成连通的第二取放口172;所述第二取放口172呈半圆形,开口向上;相邻的两个培养容器放置槽13之间形成连通的第三取放口133;所述第三取放口133呈半圆形,开口向上。
26.通过设置第一取放口113,可以方便注射器3的取放,通过设置第二取放口172,可以方便无菌导管7的取放,通过设置第三取放口133,可以方便袋装培养液4的取放。
27.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裙板16的底边均设置向裙板16外侧翻折的折边;所述裙板16的四个侧面相互之间的交接处呈圆弧过渡;所述圆弧过渡部分的厚度大于裙板16其余部位的厚度。
28.由于裙板16四周的底边处均设置向外翻折的折边,增强了裙板16的支撑强度,防止裙板16受挤压时,裙板16的底边变形或损坏,防止拿取放置盘1时裙板16的底边伤人;设置盒体2由透明材料制作,可以观察盒体2内的耗材规格是否一致。由于四个侧面的交接处呈圆弧过渡,并设置裙板16的弯折处的厚度大于裙板16其余部位的厚度,不但能增强放置盘1的结构强度,还能防止拿取使用时棱角伤人。
29.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矩形板15上与第一注射器放置槽11和导管放置槽18之间的位置向下凹陷的第二注射器放置槽12,所述第二注射器放置槽12的大小和深度与注射器3相同,用于放置所述注射器3。
30.在矩形板15上与第一注射器放置槽11和导管放置槽18之间的空隙设置第二注射器放置槽12,可以放置注射器3,布局合理,节约空间。
31.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注射器3有六个,所述无菌袋5有六个,所述无菌瓶6有三个,所述袋装培养液4有三个,所述无菌导管7有三个;所述矩形板15被划分成四个矩形区域。
32.第一区域q1位于矩形板15的一侧,第二区域q2、第三区域q3位于矩形板15的另一侧,第四区域q4位于第二区域q2和第三区域q3之间,一个无菌袋放置槽14和两个培养容器放置槽13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区域q1内。
33.所述培养容器放置槽13为矩形,一个培养容器放置槽13横向设置于第一区域q1后方,另一个培养容器放置槽13纵向设置于第一区域q1左侧,所述无菌袋放置槽14为矩形,纵向设置于第一区域q1右侧,所述无菌袋放置槽14与所述另一个培养容器放置槽13并排设置。
34.五个第一注射器放置槽11设置在所述第二区域q2中,所述第一注射器放置槽11呈条形,纵向设置,五个所述第一注射器放置槽11呈一字型横向排列;三个无菌瓶放置槽17和一个导管放置槽18设置在所述第三区域q3中。
35.所述无菌瓶放置槽17呈条形,横向设置,三个无菌瓶放置槽17呈一字型纵向排列于第三区域q3左侧;所述导管放置槽18呈矩形,横向设置于第三区域q3的右侧;所述第二注射器放置槽12设置在所述第四区域q4,所述第二注射器放置槽12呈条形,横向设置,第二注射器放置槽12的左侧壁上设置有半圆形的第四取放口121。
36.培养容器放置槽13和无菌袋放置槽14均为矩形结构,培养容器放置槽13和无菌袋放置槽14呈矩形分布设置于矩形板15右侧,第一注射器放置槽11、第二注射器放置槽12、无菌瓶放置槽17和导管放置槽18均较小,整体呈矩形分布设置于矩形板15的左侧,布局合理,可以充分利用空间。
37.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第一区域q1的左侧边与矩形板15的左侧边的间距为第一间距l1;所述第一区域q1的后侧边与矩形板15的后侧边的间距为第二间距l2;所述第一区域q1的前侧边与矩形板15的前侧边的间距为第三间距l3;所述第二区域q2的右侧边与矩形板15的右侧边的间距为第四间距l4;所述第一间距l1、第二间距l2和第三间距l3均大于第四间距l4。
38.设置第一区域q1和与之相邻的裙板16、第一注射器放置槽11、第二注射器放置槽12及无菌瓶放置槽17的间距较大,使支撑培养容器放置槽13的矩形板15的面积较大,可以对培养容器放置槽13提供更强的支撑力,由于袋装培养液4的重量较大,搬运时,袋装培养液4对培养容器放置槽13及矩形板15的冲击力较强,提高矩形板15对培养容器放置槽13的支撑强度,可以防止培养容器放置槽13及放置盘1损坏。
39.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放置盘11和盒体22由透明材料制作。
40.盒体2设置为透明材料,可以直接看到盒体2内的注射器3、无菌瓶6、无菌导管7、无菌袋5和袋装培养液4的情况,比如规格型号、是否完好等。
附图说明
41.图1为人员无菌技术采样试剂盒的正面示意图(盒体被去除状态);
42.图2为注射器及无菌注射器包装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43.图3为袋装培养液结构示意图,图3(a)为主视图,图3(b)为侧视图;
44.图4为无菌袋的结构示意图,图4(a)为主视图,图4(b)为侧视图;
45.图5为无菌导管及无菌导管包装袋整体结构示意图;
46.图6为无菌瓶整体结构示意图;
47.图7为放置盘立体结构示意图;
48.图8为放置盘的变形例示意图;
49.图9为图8的局部放大图;
50.图10为盒体的结构示意图。
51.图中,图中,1.放置盘、11.第一注射器放置槽、111.夹持块、112.第一注射器放置槽的底面、113.第一取放口、12.第二注射器放置槽、121.第四取放口、13.培养容器放置槽、131.第一加强筋、132.培养容器放置槽的底面、133.第三取放口、14.无菌袋放置槽、141.无菌袋放置槽的底面、15.矩形板、16.裙板、161.第二加强筋、17.无菌瓶放置槽、171.无菌瓶放置槽的底面、172.第二取放口、173.主体部、174.前盖部、18.导管放置槽、181.导管放置槽的底面、182.第三加强筋、2.盒体、21.盒盖、3.注射器、31.无菌注射器包装袋、4.袋装培养液、41.袋装培养液袋体、42.输液管、5.无菌袋、51.无菌袋袋体、52.无菌袋输液管、6.无菌瓶、61.瓶体、62.瓶盖、7.无菌导管、71.无菌导管包装袋、q1.第一区域、q2.第二区域、q3.第三区域、q4.第四区域、l1.第一间距、l2.第二间距、l3.第三间距、l4.第四间距。
具体实施方式
52.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进行详细阐述,参考标号是指本实用新型中的组件、技术,以便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特征在适合的环境下实现能更易于被理解。下面的描述是对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具体化,并且与权利要求相关的其它没有明确说明的具体实现也属于权利要求的范围。
53.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前”、“后”、“左”、“右”、“上”、“下”、“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54.以下对人员无菌技术采样试剂盒(以下简称试剂盒)进行说明。
55.试剂盒由六个注射器3、三个袋装培养液4、六个无菌袋5组成、三个无菌瓶6、三个无菌导管7以及收纳用的放置盘1和盒体2组成。试剂盒用于高规格无菌操作规范考核,具体使用方法下面说明。
56.首先对试剂盒进行说明。
57.图1示出了出了试剂盒的正面示意图(盒体被去除状态)。
58.如图1所示,放置盘11上形成有五个并排排列的第一注射器放置槽11、一个第二注射器放置槽12、两个培养容器放置槽13、一个无菌袋放置槽14、三个并排排列的无菌瓶放置槽17和一个导管放置槽18。
59.六个注射器33分别放置在第一注射器放置槽11和第二注射器放置槽12中;三个袋装培养液44分别放置在培养容器放置槽13中,其中一个培养容器放置槽13放置一个袋装培养液4,另外一个培养容器放置槽13放置有两个袋装培养液4,六个无菌袋55重叠放置在无菌袋放置槽14中,三个无菌瓶66分别放置在无菌瓶放置槽17中,三个无菌导管7重叠放置在导管放置槽18中。
60.本实施方式中,注射器33选用10ml无菌独立包装注射器,袋装培养液44选用100毫升含3%培养基溶液的无菌培养液,无菌袋55选用50ml无菌袋,无菌瓶66选用10ml无菌瓶,无
菌导管7选用有机硅材质的导管。
61.以下,对注射器3、袋装培养液4、无菌袋5的结构进行说明。
62.图2示出了注射器3及无菌注射器包装袋31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63.如图2所示,注射器33为条形,注射器33前端设置有针头和针套,注射器33封装在透明无菌包装袋31中,用于从袋装培养液44抽取培养液,再转移到无菌袋55以模拟罐装。注射器33为透明塑料材质,可以看清注射器33内部液体的位置,注射器33上设置有刻度(未图示),用于精确测量抽取的培养液。当注射器33放入第一注射器放置槽11内时,注射器3外的无菌包装袋31发生变形,使注射器33在第一注射器放置槽11内保持固定,防止移动。
64.图3示出了袋装培养液4结构示意图,图3(a)为主视图,图3(b)为侧视图。
65.如图3所示,袋装培养液袋体41由两层矩形的透明塑料膜在侧边压边密封形成,内部是容纳培养液的腔体,装有培养液(无菌),腔体向两侧凸起(参见图3(b))。在袋装培养液袋体41的一侧设置有与袋体内部的腔体连通的出液管42,出液管42的端部设置有橡胶密封盖,当需要抽取培养液时,撕开橡胶密封盖表面的无菌封装,将注射器33的针头穿过橡胶密封盖即可。
66.图4示出了无菌袋5的结构示意图,图4(a)为主视图,图4(b)为侧视图。
67.如图4所示,无菌袋55在结构上与袋装培养液袋体41相同。即,由无菌袋袋体51和出液管52组成,无菌袋袋体51为矩形(参见图4(a)),由两层透明塑料膜在侧边压边密封形成,内部为无菌状态,没有空气,呈压扁状态(参见图4(a))。输液管52设置在无菌袋袋体51的一侧,与内部的空腔连通,输液管52的端部设置有橡胶密封盖,撕开橡胶密封盖表面的无菌封装,将注射器33的针头穿过橡胶密封盖即可向内注入培养液。具体模拟罐装和采样以下具体说明。
68.图5示出了无菌导管7及无菌导管包装袋71整体结构示意图。
69.如图5所示,无菌导管7为软管,卷绕后被封装在透明无菌导管包装袋71内,无菌导管7用于转移培养液,无菌导管7为透明材质,可以看清培养液在无菌导管7内部的位置和流动。
70.图6示出了无菌瓶整体结构示意图。
71.如图6所示,无菌瓶6有瓶体61和瓶盖62组成,瓶体61为透明结构,可以看到无菌瓶6内部情况,瓶体61为有底圆柱形,底部为半圆结构,开口由瓶盖62密封,瓶盖62的外径大于瓶体61直径,能用手打开。
72.以下对放置盘和盒体进行说明。
73.图7为放置盘的立体示意图。以下通过图7,并参照图1对放置盘的结构进行说明。
74.放置盘11由透明塑料注塑成型,如图7所示,包括矩形板15及由矩形板15的四个侧边处向下弯折延伸形成的裙板16。
75.如图1所示,矩形板15平面被划分城四个区域:第一区域q1、第二区域q2、第三区域q3和第四区域q4。第一区域q1位于矩形板15的左侧,第二区域q2、第三区域q3位于矩形板15的右侧,第四区域q4位于第二区域q2与第三区域q3之间。
76.一个无菌袋放置槽14和两个培养容器放置槽13位于第一区域q1内,三个槽分别为矩形,培养容器放置槽13横向设置在第一区域q1后侧,第二个培养容器放置槽13和无菌袋放置槽14并排纵向设置在第一区域q1前侧,其中无菌袋放置槽14位于第一区域q1右侧。
77.五个第一注射器放置槽11位于第二区域q2内,横向一字型排列。各个第一注射器放置槽11呈条形,纵向设置。
78.三个无菌瓶放置槽17和一个导管放置槽18位于第三区域q3内。无菌瓶放置槽17呈条形,横向设置,三个无菌瓶放置槽17呈一字型纵向排列于第三区域q3左侧。导管放置槽18呈矩形,横向设置于第三区域q3右侧。
79.第二注射器放置槽12位于第四区域q4,第二注射器放置槽12呈条形,横向设置,第二注射器放置槽12的左侧壁上设置有半圆形的第四取放口121(参见图1)。
80.裙板16的各侧面之间互相连接,形成一个稳定的结构,裙板16的各个侧面与矩形板15之间呈略大于90度的夹角,整个裙板16呈下大上小的台型结构,以增强裙板16的支撑力,防止裙板16受上下方向的压力过大或者侧向压力过大变形,而且生产时方便空的放置盘1重叠放置。
81.裙板16四周的底边处均设置向裙板16外侧翻折的折边(未图示),以增强裙板16的支撑强度,防止裙板16受挤压时,裙板16的底边变形或损坏,防止拿取放置盘1时裙板16的底边伤人。
82.裙板16的四个侧面的交接处呈圆弧过渡,裙板16的圆弧过渡部分的厚度大于裙板16其余部位的厚度,以增强放置盘1的结构强度,还能防止拿取使用时棱角伤人。
83.裙板16上设置竖向延伸的多个第二加强筋161,第二加强筋161与裙板16等高,多个第二加强筋161沿裙板16的侧面等间距设置。通过在裙板16上设置多个竖向延伸等间距分布的第二加强筋161,可以增加裙板16的刚度,使裙板16可以承受更大的压力。
84.本实施方式中,培养容器放置槽13和无菌袋放置槽14均为矩形结构,培养容器放置槽13和无菌袋放置槽14呈矩形分布设置于矩形板15右侧,第一注射器放置槽11、第二注射器放置槽12、无菌瓶放置槽17和导管放置槽18均较小,整体呈矩形分布设置于矩形板15的左侧,布局合理,可以充分利用空间。
85.本实施方式中,横向是指沿矩形板15的左右方向,纵向是指沿矩形板15的前后方向,竖向是指沿矩形板15的上下方向。
86.相邻的两个第一注射器放置槽11之间形成连通两个第一注射器放置槽11的取放口,取放口的开口向上,取放口的形状可以设置为任意方便取放的结构,比如方形、半圆形及三角形等。
87.以下对矩形板15表面的各个槽的具体结构进行说明。
88.如图1所示,第一注射器放置槽11的大小大于注射器3,小于注射器3外的无菌注射器包装袋31。注射器3装入第一注射器放置槽11内时,软包装的无菌注射器包装袋31被挤压变形,与注射器3一起被保持在第一注射器放置槽11内,防止搬运时注射器3移动、碰撞损坏。
89.第一注射器放置槽11的底面112位于裙板16的底边的上侧,第一注射器放置槽11的深度大于注射器3的高度,因此注射器3放置在第一注射器放置槽11内时,外侧的无菌注射器包装袋31不凸出于矩形板15平面,注射器3与盒体2的底面和顶面均不接触,防止多个试剂盒重叠或搬运时,注射器3受上下方向压力损坏。
90.第一注射器放置槽11的底面112位于裙板16的底边的上侧,是指第一注射器放置槽11的深度小于裙板16的高度。
91.第一注射器放置槽11的深度大于注射器3的高度,注射器3的高度是指注射器3平放于第一注射器放置槽11内时,注射器3的高度。
92.第二注射器放置槽12的形状、大小和深度与第一注射器放置槽11均相同,此处不在赘述。
93.无菌袋放置槽14的开口大于无菌袋5,无菌袋放置槽14的底面141位于裙板16的底边的上侧,无菌袋放置槽14的深度大于多个无菌袋5重叠放置时的高度,用于使多个无菌袋5放置在无菌袋放置槽14内时,上方的无菌袋5不凸出于矩形板15平面。使无菌袋5与盒体2的底面和顶面均不接触,防止多个试剂盒叠放或搬运时,无菌袋5受上下方向压力损坏。
94.无菌袋放置槽14的底面141位于裙板16的底边的上侧,是指无菌袋放置槽14的深度小于裙板16的高度。
95.培养容器放置槽13的开口小于袋装培养液4,用于使袋装培养液4通过被挤压变形卡在培养容器放置槽13中,培养容器放置槽13的底面132与裙板16的底边齐平,培养容器放置槽13的深度大于袋装培养液4的高度,用于使袋装培养液4放置在培养容器放置槽13内时,使袋装培养液4的上部不凸出于矩形板15平面。
96.培养容器放置槽13的开口小于袋装培养液4,是指培养容器放置槽13的长度小于袋装培养液4的长度,小于袋装培养液4的宽度,即指袋装培养液4装入培养容器放置槽13内时,通过其变形收纳在培养容器放置槽13中,利用其变形卡在培养容器放置槽13内。
97.培养容器放置槽13的侧壁上设置多个竖向延伸的第一加强筋131,第一加强筋131与培养容器放置槽13等高,多个第一加强筋131沿培养容器放置槽13的侧壁等间距设置,由于袋装培养液4的重量较大,对培养容器放置槽13的压力较大,特别是在放置盘1倾斜时,培养容器放置槽13的侧向受到袋装培养液4的力的作用产生变形。
98.在培养容器放置槽13的侧壁上设置多个竖向延伸等间距分布的第一加强筋131,可以增强培养容器放置槽13的强度,防止培养容器放置槽13变形以及受到侧向冲击力时损坏,培养容器放置槽13还可以起到支撑矩形板15的作用,利用培养基的重量,使整个试剂盒平放时,更平稳,防止叠放或搬运时的变形。
99.相邻的两个培养容器放置槽13之间形成连通的第三取放口133,第三取放口133呈半圆形,开口向上,第三取放口133的形状可以设置为任意方便取放的结构,比如方形、半圆形及三角形等。通过设置第三取放口133,可以方便袋装培养液4的取放,将第三取放口133设置成半圆形,与手指尖的形状相似,不但方便取放袋装培养液4,而且不影响培养容器放置槽13的结构强度。
100.无菌瓶放置槽17的开口大小等于无菌瓶6,用于使无菌瓶6被卡在无菌瓶放置槽17内,无菌瓶放置槽17的底面171位于裙板16的底边的上侧,无菌瓶放置槽17的深度大于无菌瓶6放置时的高度,用于使无菌瓶6放置在无菌瓶放置槽17内时,无菌瓶6不凸出于矩形板15。使无菌瓶6与盒体2的底面和顶面均不接触,防止搬运时,无菌瓶6受上下方向压力损坏。
101.无菌瓶放置槽17具有与无菌瓶6对应的形状,包括相互连通的主体部173和前盖部174,主体部173呈条形,主体部173一侧端部设置为半圆形,另一侧端部与前盖部174连通;前盖部174为方形,与主体部173连通,前盖部174的宽度大于主体部173宽度,设置无菌瓶放置槽17包括相互连通的主体部173和前盖部174,使无菌瓶放置槽17的开口大小与无菌瓶6的结构和大小均相同,可以使无菌瓶6卡在无菌瓶放置槽17内被固定,防止无菌瓶6晃动损
坏。
102.无菌瓶放置槽17的底面171位于裙板16的底边的上侧,是指无菌瓶放置槽17的深度小于裙板16的高度。
103.相邻的两个导管放置槽18之间形成连通的第二取放口172,第二取放口172呈半圆形,开口向上,第二取放口172的形状可以设置为任意方便取放的结构,比如方形、半圆形及三角形等,通过设置第二取放口172,可以方便无菌导管7的取放,将第二取放口172设置成半圆形,与手指尖的形状相似,不但方便取放无菌导管7,而且不影响导管放置槽18的结构强度。
104.导管放置槽18的开口大于无菌导管包装袋71,导管放置槽18的底面181位于裙板16的底边的上侧,导管放置槽18的深度大于多个无菌导管7重叠放置时的高度,用于使多个无菌导管7放置在导管放置槽18内时,上方的无菌导管7不凸出于矩形板15;使无菌导管7与盒体2的底面和顶面均不接触,防止搬运时,无菌导管7受上下方向压力损坏。
105.导管放置槽18的侧壁上设置有多个竖向延伸的第三加强筋182,所述第三加强筋182与导管放置槽18等高,向导管放置槽18外侧凹陷,多个第三加强筋182沿导管放置槽18的侧壁等间距设置。
106.导管放置槽18的底面181位于裙板16的底边的上侧,是指导管放置槽18的深度小于裙板16的高度。
107.图8为放置盘的变形例示意图。
108.变形例的放置盘1a与上述放置盘11的区别仅在于第一注射器放置槽11的侧壁上形成有向槽内凸出的两个凸起(夹持块111);两个凸起相对设置。
109.即,第一注射器放置槽11的左侧壁和右侧壁上分别形成向槽内凸出的两个凸起,凸起之间的距离略小于注射器3的直径,防止注射器3离开第一注射器放置槽11。其余结构与放置盘11,不在赘述。
110.以下以变形例的放置盘为例,对矩形板表面的各个区域之间的距离进行说明。
111.图9为图8的局部放大图。图9(a)、(b)、(c)分别为图8中a部分、b部分、c部分的放大图。
112.如图9所示,所述第一区域q1的左侧边与矩形板15的左侧边的间距为第一间距l1;所述第一区域q1的后侧边与矩形板15的后侧边的间距为第二间距l2;所述第一区域q1的前侧边与矩形板15的前侧边的间距为第三间距l3;所述第二区域q2的右侧边与矩形板15的右侧边的间距为第四间距l4;所述第一间距l1、第二间距l2和第三间距l3均大于第四间距l4。
113.设置第一区域q1和与之相邻的裙板16、第一注射器放置槽11、第二注射器放置槽12及无菌瓶放置槽17的间距较大,使支撑培养容器放置槽13的矩形板15的面积较大,可以对培养容器放置槽13提供更强的支撑力,由于袋装培养液4的重量较大,搬运时,袋装培养液4对培养容器放置槽13及矩形板15的冲击力较强,提高矩形板15对培养容器放置槽13的支撑强度,可以防止培养容器放置槽13及放置盘1损坏。
114.图10示出了盒体结构示意图。
115.如图9所示,盒体2为矩形方盒,盒体2的左右两端开口,开口处设置有盒盖21,盒体2内部形成有容纳放置盘1的空腔,盒体2由透明塑料制作。
116.设置盒体2为两端开口的矩形盒,通过放置盘1和盒体2配合,形成类似抽屉的机
构,盒体2的结构稳固,即便侧面盒盖21被撞开,盒体2内的耗材也不会掉落,可以使防置板上放置的耗材更稳固,防止耗材抛撒掉落,而且方便将放置盘1上的试剂和耗材抽拉取放。
117.设置盒体2为矩形方盒,在盒体2的左右两端开口,开口处设置有盒盖21,在盒体2两端开口,相对于向盒体2上方开口,可以提高盒体2的紧固性,提高盒体2抗跌落摔打的性能,提高盒体2的保护能力,而且方便放置盘1的抽拉取放。
118.盒体2设置为透明材料,可以直接看到盒体2内的注射器3、无菌瓶6、无菌导管7、无菌袋5和袋装培养液4的情况,比如规格型号、是否完好等。
119.盒盖21与盒体2可以通过现有的连接方式进行连接,本实用新型不做限定,比如盒盖21的底边与盒体2转动连接,盒盖21的顶边与盒体2卡接,使盒盖21可多次重复开合,卡接方式可以设置为在盒体2顶面左右两侧边设置可转动卡片,在盒盖21顶边设置折边,在折边处设置与转动卡片匹配的卡口,当通过将卡片插入卡口内将盒盖21固定,卡片从卡口内拔出时,打开盒盖21。
120.在盒盖21折边处设置与转动卡片匹配的卡口,匹配是指,卡口的设置位置与卡片的位置对应,卡口大小与卡片大小相同,即盒盖21闭合时,使卡片正好能够插入卡口内。
121.在盒体2的两侧开口,将第一注射器放置槽11、第二注射器放置槽12、导管放置槽18和无菌瓶放置槽17设置于放置盘1的左侧,将培养容器放置槽13和无菌袋放置槽14放置于放置盘1的右侧,使用时可以通过向盒体2左侧拉取放置盘1将注射器3、无菌导管7及无菌瓶6取出,向盒体2右侧拉取放置盘1将无菌袋5或袋装培养液4取出,而不需要将放置盘1完全取出,方便拿取。
122.实施例1
123.本实用新型的试剂盒适用于中级无菌操作规范的资格考核。以下对利用试剂盒对操作人员进行考核的操作规程进行说明。
124.如上所述,试剂盒中有6个10ml无菌独立包装注射器、3个100毫升含3%培养基溶液的无菌培养液、6个100ml无菌袋、3个无菌导管、3个10ml无菌瓶,分别收纳在放置盘的各个槽中。
125.操作步骤:第1步:在iso 5级的空气质量环境中(10万级),打开盒体2的盒盖21,将放置盘1从盒体内拉出,从培养容器放置槽内将3个100ml含3%培养基溶液的无菌培养液,分别编号:1到3号,从无菌袋放置槽中,将6个100ml空无菌容器取出并编号:1号到6号,再从导管放置槽中将3个无菌导管取出,使用3个无菌导管分别将3个100ml含3%培养基溶液的无菌培养液通过重力转移到6个密封无菌袋中,每个无菌袋中导入50ml培养基溶液。
126.第2步:从第一注射器放置槽和第二注射器放置槽中将6个10ml无菌独立包装注射器取出;将6个注入培养基溶液的无菌袋分为三组,每组2个,每组用一个10ml无菌独立包装注射器从第一个无菌袋中抽取5ml溶液添加到同一组的第一个无菌袋中后,搅拌第二个无菌袋10秒,然后从第二个无菌袋中抽取5ml溶液添加到第一个无菌袋中,搅拌第一个无菌袋10秒,重复4次。完成第一组2个无菌袋的操作。重复上述步骤,完成剩余2组的操作。
127.第3步:将3个10ml无菌瓶编号,t1,t2,t3。从混合后的无菌袋中用10ml无菌独立包装注射器转移5ml的培养基溶液进入空的、无菌的、密封的3个10ml无菌瓶中。
128.第4步:然后将3个10ml无菌瓶放置在20-25℃或者30-35℃中培育至少14天(如果需要两个培育温度用于培养基模拟灌装实验,这些容器至少在每个温度下培养7天)。检查
微生物生长情况,用于判断操作人员的技术是否合格。
129.本实用新型中,包括放置盘、盒体、多个注射器、多个袋装培养液、多个无菌袋、多个无菌瓶和多个导管,将多个注射器、多个袋装培养液、多个无菌袋、多个无菌瓶和多个导管放置于放置盘上,装入盒体中,提供了人员无菌技术采样试剂盒。
130.通过放置盘和盒体配合,形成类似抽屉的结构,通过盒体底面支撑放置盘,通过盒体顶面将放置盘内的耗材进行固定,可防止盒体内耗材移动碰撞;在矩形板的四周侧边向下弯折延伸形成裙板,可以支撑矩形板,设置培养容器放置槽的深度与裙板的高度相同,使培养容器放置槽内放置的袋装培养液的重力施加于盒体底面上,可以防止矩形板和裙板受压力较大变形损坏。
131.设置第一注射器放置槽的深度小于裙板的高度,大于注射器放置时的高度,使注射器上下两个方向均不受压力,防止盒体受挤压时损坏注射器;设置无菌袋放置槽的深度小于裙板的高度,大于无菌袋放置时的高度,使无菌袋上下两方均不受压力,可以防止盒体受挤压时损坏无菌袋。
132.在培养容器放置槽的侧壁上设置第一加强筋,可以增强培养容器放置槽的强度;将裙板的各侧面倾斜设置,可以增强裙板的支撑力,防止裙板受上下方的压力过大或者侧向压力过大变形;在裙板底边均设置折边,在裙板四周底边均设置折边可以增强裙板的支撑强度,防止裙板受压较大时损坏。
133.将裙板的各侧面之间的连接处设置为圆弧过渡,裙板的弯折处的厚度大于裙板其余部位的厚度,不但能增强放置盘的结构强度,还能防止使用时棱角伤人;在裙板上设置第二加强筋,可以增加裙板的强度,使裙板可以承受更大的压力。
134.应该注意的是,上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说明而不是对本实用新型进行限制,并且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所附权利要求的范围的情况下可设计出替换实施例。在权利要求中,不应将位于括号之间的任何参考符号构造成对权利要求的限制。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