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微生物培养盒的制作方法

2022-02-22 15:54:28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生物器材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微生物培养盒。


背景技术:

2.现阶段,常用的微生物计数检测方法有很多种,如平板计数法、菌落显色培养法和荧光染色培养法等。
3.若需保证微生物计数检测的精确性,需采用适宜的方式对微生物进行培养。现有一种适宜进行快速计数检测的微生物培养方式是将液体微生物样品滴加至重叠的滤膜和滤纸上,使滤膜充分吸收微生物,废液交由滤纸吸收;之后丢弃吸收了废液的滤纸,更换一张全新滤纸,使该张滤纸吸收足量的液体培养基,将承载有微生物的滤膜放置在吸收了液体培养基的滤纸上,对微生物进行培养。
4.然而,这种培养方式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依然存在一些客观因素,对计数检测结果存在较大影响,例如:第一,若是将滤膜单纯的轻轻放置在滤纸上,两者之间难免会存在大量气泡,这些气泡可容纳大量菌体生长而使这些菌体无法被观察到,导致计数结果比实际偏低,尤其是对于菌量较大的样品,其检出效果也会大打折扣,而若将两者死死压紧,则难免会将部分微生物样品或培养基挤出,影响培养与检测效果,普通的培养皿也不具有持续夹紧滤膜与滤纸防止两者之间出现气泡的作用;第二,使用普通培养皿进行培养,在培养过程中后续如果需要补充其它物质或添加一些试剂,必须将培养皿打开进行操作,导致菌落长时间大面积的暴露在外界环境中,不但会污染外界环境,还可能会引入杂菌,同样会影响后续的计数检测结果。
5.综上所述,需要一种可自动夹紧滤膜与滤纸、便于随时添加试剂而不污染菌落的培养器材。


技术实现要素:

6.为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微生物培养盒,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7.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8.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微生物培养盒,包括:
9.两个形状相同的半盒体,半盒体一面敞开、其余各面闭合,两个半盒体相互可拆卸连接、且敞开一面相对设置;半盒体与敞开一面相对的一面上设有若干通孔;两个半盒体靠近相互连接处的内侧壁处分别水平设有一个环形的限位挡板;
10.多个承接托盘,承接托盘为圆台形且三面均设有开口,承接托盘半径较大的底面与半盒体敞开一面相对一面的内壁固定连接、且承接托盘的数量与位置均与通孔一一对应;承接托盘半径较大的底面处的开口直径大于通孔的横截面的直径;
11.滚珠,其设于承接托盘内,其直径小于承接托盘半径较大的底面处的开口直径、且大于承接托盘半径较小的底面处的开口直径以及通孔的横截面的直径;滚珠无法自承接托盘侧面的开口处通过。
12.优选地,每个通孔的侧壁处均设有密封圈。
13.优选地,每个通孔内均水平设有橡胶膜,橡胶膜与通孔的侧壁固定连接,橡胶膜表面设有贯穿的裂缝。
14.优选地,两个半盒体之间通过螺纹相互螺接。
15.优选地,两个半盒体和限位挡板均由pe塑料制成。
16.优选地,滚珠由不锈钢制成。
17.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8.(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微生物培养盒,其分别两个半盒体上的限位挡板在两个半盒体闭合之后可自动将滤膜与滤纸夹紧,防止两者之间出现气泡而影响计数检测结果;同时,两个限位挡板均可起到承托滤膜与滤纸的作用,尽可能减少微生物在培养过程中与培养盒的接触,以免部分微生物粘附在培养盒上,影响计数结果,也可防止培养盒表面的细菌等微生物污染菌落。
19.(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微生物培养盒,其两个半盒体上均设有通孔,使用时,可先将滤膜与滤纸叠加并放好,闭合两个半盒体,之后通过一个半盒体上的通孔向滤膜上滴加微生物样品,再通过另一个半盒体上的通孔向滤纸上滴加液体培养基,并且后续如果需要添加试剂或其它物质时,也可通过通孔添加,可有效避免将欲培养的微生物长时间大面积暴露在外界环境中,引入其它杂菌而影响后续的计数检测效果,同时污染环境。
20.(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微生物培养盒,其设于承接托盘内的不锈钢质滚珠,可在颠倒向下时堵住通孔,这样一来,无论是添加微生物样品还是添加液体培养基,在翻转培养盒时均不会使培养盒内的液体流出而污染环境和影响技术检测结果。
21.(4)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微生物培养盒,其通孔侧壁处设置的密封圈可进一步提升滚珠堵住通孔时的密封效果。
22.(5)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微生物培养盒,其通孔内设置的带有贯穿裂缝的橡胶膜,在需要注入物质时,因外力的作用而打开,方便物质注入,物质注入完毕后撤去外力,又会重新闭合,起到进一步隔绝培养盒内外空间的作用。
23.(6)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微生物培养盒,其两个半盒体螺接,一方面可提升密封性,另一方面可增加两个半盒体闭合后,限位挡板对滤膜和滤纸的夹紧力度。
附图说明
24.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微生物培养盒的侧剖图;
25.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微生物培养盒的俯视图。
26.附图标记说明:
27.图中,1-半盒体,2-限位挡板,3-承接托盘,4-滚珠,5-密封圈,6-橡胶膜。
28.具体实施方法
29.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实施例及附图,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
30.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旨在区别指代的对象。
对于具有时序流程的方案,这种术语表述方式不必理解为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对于装置结构的方案,这种术语表述方式也不存在对重要程度、位置关系的区分等。
31.此外,术语“包括”、“具有”以及它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括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已明确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还可包含虽然并未明确列出的但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或者基于本实用新型构思进一步的优化方案所增加的步骤或单元。
具体实施方式
32.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微生物培养盒,其包括:
33.两个形状相同的pe塑料材质的半盒体1,半盒体1一面敞开、其余各面闭合,两个半盒体1相互通过螺纹连接、且敞开一面相对设置;半盒体1与敞开一面相对的一面上设有若干通孔;每个通孔的侧壁处均设有密封圈5;每个通孔内均水平设有橡胶膜6,橡胶膜6与通孔的侧壁固定连接,橡胶膜6表面设有贯穿的裂缝;
34.两个半盒体1靠近相互连接处的内侧壁处分别水平设有一个环形的限位挡板2;限位挡板2材质与半盒体1材质相同;
35.多个承接托盘3,其为圆台形且三面均设有开口,其半径较大的底面与半盒体1敞开一面相对一面的内壁固定连接、且承接托盘3的数量与位置均与通孔一一对应;承接托盘3半径较大的底面处的开口直径大于通孔的横截面的直径;
36.不锈钢材质的滚珠4,其设于承接托盘3内,其直径小于承接托盘3半径较大的底面处的开口直径、且大于承接托盘3半径较小的底面处的开口直径以及通孔的横截面的直径;滚珠4无法自承接托盘3侧面的开口处通过。
37.本实施例提供的微生物培养盒在使用时,首先打开两个半盒体1,将滤膜滤膜在上、滤纸在下叠加并放置在一个半盒体1内的限位挡板2上,然后将两个半盒体1重新闭合;从位于上方的半盒体1上的通孔向滤膜表面注入液体微生物样品,滤膜将微生物隔离在表面,废液自滤膜流入滤纸;然后将培养盒颠倒,使原本在下的半盒体1朝上放置,打开此半盒体1,取走吸收了废液的滤纸,换上一张全新的滤纸,后盖上此半盒体1并拧紧,通过此半盒体1上的通孔向新的滤纸表面注入液体培养基;注入足量培养基后,将培养盒放置在适宜的培养环境中进行微生物培养即可;中途若需要加入试剂等其它物质,直接通过通孔添加即可。
38.(两个限位挡板2在两个半盒体1闭合之后可自动将滤膜与滤纸夹紧,防止两者之间出现气泡而影响计数检测结果;同时,两者均可起到承托滤膜与滤纸的作用,尽可能减少微生物在培养过程中与培养盒的接触,以免部分微生物粘附在培养盒上,影响计数结果;
39.两个半盒体1和两个限位挡板2均采用pe塑料材质,也能够尽可能的减少对微生物的损害以及培养盒中物质对培养盒的腐蚀作用;
40.两个半盒体1螺接,一方面提升密封性,另一方面也可提升闭合后两个限位挡板2对滤膜与滤纸的夹紧作用;
41.通孔可便于使用者在不打开培养盒的情况下向培养盒内部添加物质,这使得无论是在培养前向滤纸滤膜中添加培养基和微生物样品、还是在培养过程中向培养盒中添加其它物质,均可避免将欲培养的微生物长时间大面积暴露在外界环境中,可避免引入其它杂
菌而影响后续的计数检测效果;
42.通孔内设置的橡胶膜6,在需要注入物质时,因外力的作用而打开,方便物质注入,物质注入完毕后撤去外力,又会因弹力作用自动重新闭合,起到进一步隔绝培养盒内外空间的作用;
43.承接托盘3内设置的不锈钢材质的滚珠4,可在颠倒培养盒去掉吸收了废液的滤纸并向新滤纸中添加液体培养基时,在重力作用下自动堵住被翻转向下一面的半盒体1上的通孔,防止内部的液体流失泄漏,对环境和计数效果造成影响;通孔内设置的密封圈5可进一步提升滚珠4的密封作用;
44.承接托盘3可限制滚珠4的移动,防止其滚落至培养盒内部而丧失密封作用,并且,承接托盘3侧壁处的开口还可保证不会对各种物质的添加造成阻碍;
45.滚珠4的不锈钢材质可防止因长时间受到液体浸润而产生的腐蚀。
46.以上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这些未明确写出的实施例,也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47.上文中通过一般性说明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了较为具体和详细的描述。应当指出的是,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显然还可以对这些具体实施例作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因此,本技术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