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临床医学急救辅助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02-22 14:21:03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急救辅助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临床医学急救辅助装置。


背景技术:

2.心搏骤停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在未能预计的情况和时间内心脏突然停止搏动,从而导致有效心泵功能和有效循环突然中止,引起全身组织细胞严重缺血、缺氧和代谢障碍,如不及时抢救即可立刻失去生命。心搏骤停不同于任何慢性病终末期的心脏停搏,若及时采取正确有效的复苏措施,病人有可能被挽回生命并得到康复。
3.心肺复苏术简称cpr,是针对骤停的心脏和呼吸采取的救命技术。是为了恢复患者自主呼吸和自主循环。当有人员突发病症休克或昏迷时通常需要拨打急救电话进行救助,医护人员赶到后第一时间会对患者进行心肺复苏急救处理,若遇到更恶劣的情况医护人员措手不及,同时要对其他病人进行急救处理,则可能出现人员不足或设备不够的情况,现有的急救心肺复苏按压的装置需要医护人员时刻关注病患情况,无法抽身,因此我们需要一种新的临床医学急救辅助装置,用于帮助医护人员对病患进行心肺复苏,减轻急救医护人员的工作量。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临床医学急救辅助装置,以改善相关技术中的问题。
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临床医学急救辅助装置,包括急救组件和监测组件。
6.急救组件包括夹持器、支撑架、支撑板、液压缸和按压板,支撑架设置在夹持器的上侧,支撑板设置在支撑架的底侧,液压缸安装在支撑板的底侧,按压板安装在液压缸伸出端的底侧;
7.监测组件包括导线孔、导线、监测器和触控屏,导线孔安装在支撑架的侧部,导线连接在导线孔和监测器之间,触控屏安装在支撑架的侧部。
8.在本技术的一种实施例中,监测器包括亲肤带、亲肤贴和脉搏传感器,亲肤贴设置在亲肤带内侧的两边,脉搏传感器设置在亲肤带的中部。
9.在本技术的一种实施例中,脉搏传感器设置为柔性薄膜脉搏传感器。
10.在本技术的一种实施例中,夹持器包括夹持框、螺栓和压板,夹持框设置为匚字形框架,螺栓螺纹贯穿夹持框的底部,压板与螺栓固定连接。
11.在本技术的一种实施例中,压板的上表面设置有挤压垫,挤压垫设置为海绵垫或橡胶垫。
12.在本技术的一种实施例中,螺栓的底端连接有旋钮。
13.在本技术的一种实施例中,按压板的底面设置有仿真软垫,仿真软垫设置为人体皮肤仿真硅胶垫。
14.在本技术的一种实施例中,支撑架包括立柱、外延柱和阻尼转轴,立柱焊接在夹持器的上侧,外延柱与立柱垂直连接,阻尼转轴设置在立柱和外延柱的连接处,外延柱通过阻尼转轴与立柱转动连接。
1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通过上述设计的临床医学急救辅助装置,使用时,将夹持器夹持在急救床板侧部,使用导线将监测器与支撑架连接,将监测器固定在病患的颈动脉处或腕部,此时液压缸反复舒张与收缩推动按压板模拟反复按压用户心肺部,使医护人员可以有精力进行其他的救助准备工作,同时监测器将病患的脉搏数据同步显示在触控屏上,当病患的脉搏数据恢复到正常数据范围内,液压缸复位停止。本方案通过液压缸和按压板代替人工进行心肺复苏按压,通过监测器和触控屏对病患的脉搏数据进行实时监测,实现对液压缸自动控制,进而减少医护人员需花费发体力和精力,以便医护人员可同时照看其他地方。
附图说明
16.图1为根据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临床医学急救辅助装置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17.图2为根据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临床医学急救辅助装置的监测器结构示意图;
18.图3为根据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临床医学急救辅助装置的夹持器固定后结构示意图。
19.图中:100、急救组件;110、夹持器;120、支撑架;130、支撑板;140、液压缸;150、按压板;160、仿真软垫;111、夹持框;112、螺栓;113、压板;114、挤压垫;115、旋钮;121、立柱;122、外延柱;123、阻尼转轴;200、监测组件;210、导线孔;220、导线;230、监测器;240、触控屏;231、亲肤带;232、亲肤贴;233、脉搏传感器。
具体实施方式
20.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21.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技术的实施例。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22.在本技术中,术语“上”、“下”、“左”、“右”、“前”、“后”、“顶”、“底”、“内”、“外”、“中”、“竖直”、“水平”、“横向”、“纵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这些术语主要是为了更好地描述本技术及其实施例,并非用于限定所指示的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必须具有特定方位,或以特定方位进行构造和操作。
23.并且,上述部分术语除了可以用于表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以外,还可能用于表示其
他含义,例如术语“上”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用于表示某种依附关系或连接关系。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这些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24.另外,术语“多个”的含义应为两个以及两个以上。
25.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技术。
26.实施例1
27.请参阅图1-图3,本技术提供了一种临床医学急救辅助装置,包括急救组件100和监测组件200,监测组件200安装在所述急救组件100侧部,急救组件100用于对病患进行心肺复苏按压,监测组件200用于对病患进行脉搏实时监测。
28.急救组件100包括夹持器110、支撑架120、支撑板130、液压缸140和按压板150,支撑架120设置在夹持器110的上侧,支撑板130设置在支撑架120的底侧,液压缸140安装在支撑板130的底侧,按压板150安装在液压缸140伸出端的底侧。
29.监测组件200包括导线孔210、导线220、监测器230和触控屏240,导线孔210安装在支撑架120的侧部,导线220连接在导线孔210和监测器230之间,触控屏240安装在支撑架120的侧部。
30.具体设置时,见图1,支撑架120包括立柱121、外延柱122和阻尼转轴123,立柱121焊接在夹持器110的上侧,外延柱122与立柱121垂直连接,阻尼转轴123设置在立柱121和外延柱122的连接处,外延柱122通过阻尼转轴123与立柱121转动连接,使得外延柱122可以根据病患的身体位置进行角度调整,进而便于液压缸140与按压板150按压位置更加准确。
31.监测器230包括亲肤带231、亲肤贴232和脉搏传感器233,亲肤贴232设置在亲肤带231内侧的两边,脉搏传感器233设置在亲肤带231的中部,其中亲肤带231设置为医用透气织带,亲肤贴232设置为表面封有薄膜的医用贴,脉搏传感器233设置为柔性薄膜脉搏传感器,便于监测器230与病患身体更加服帖,进而提高脉搏感应的准确性。按压板150的底面设置有仿真软垫160,仿真软垫160设置为人体皮肤仿真硅胶垫,使得按压板150工作时,对其进行缓冲,进而提高人体舒适感。
32.见图3,夹持器110包括夹持框111、螺栓112和压板113,夹持框111设置为匚字形框架,以便与急救床板的侧部卡合,螺栓112螺纹贯穿夹持框111的底部,压板113与螺栓112固定连接。螺栓112转动,使得压板113上升,进而与床板夹持固定。压板113的上表面设置有挤压垫114,挤压垫114设置为海绵垫或橡胶垫,便于增加摩擦,使得压板113将床板夹持更加稳固。螺栓112的底端连接有旋钮115,便于医护人员转动螺栓112。
33.具体的,该临床医学急救辅助装置的工作原理:使用时,将夹持器110夹持在急救床板侧部,使用导线220将监测器230与支撑架120连接,将监测器230固定在病患的颈动脉处或腕部,此时液压缸140反复舒张与收缩推动按压板150模拟反复按压用户心肺部,使医护人员可以有精力进行其他的救助准备工作,同时监测器230将病患的脉搏数据同步显示在触控屏240上,当病患的脉搏数据恢复到正常数据范围内,液压缸140复位停止。本方案通过液压缸140和按压板150代替人工进行心肺复苏按压,通过监测器230和触控屏240对病患的脉搏数据进行实时监测,实现对液压缸140自动控制,进而减少医护人员需花费发体力和精力,以便医护人员可同时照看其他地方。
34.需要说明的是:液压缸140、脉搏传感器233和触控屏240的型号规格需根据该装置
的实际规格等进行选型确定,具体选型计算方法采用本领域现有技术,故不再详细赘述。
35.液压缸140、脉搏传感器233和触控屏240其供电及其原理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是清楚的,在此不予详细说明。
36.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技术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