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心血管内科康复训练护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02-22 13:24:53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康复护理器械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心血管内科康复训练护理装置。


背景技术:

2.心血管内科,即心内科,是各级医院大内科为了诊疗心血管血管疾病而设置的一个临床科室,心血管内科主要医治高血压、心律失常、房颤、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心衰、心肌炎与冠心病等,心血管内科患者大多通过手术治疗,患者术后需要在保证心率正常的情况下接受锻炼,避免因长期卧床导致手臂与腿部肌肉萎缩,因此需要对患者手部与腿部进行针对性锻炼,但现有装置不能在病床上直接使用,需要移动患者到指定位置,部分患者在术后康复过程中也可以适当的下地行走,现有的方式为医护人员或患者家属搀扶患者进行行走,这种方式不进浪费大量人力同时患者行走姿势也不正确,对康复作用很小,同时人为搀扶稳定性差,一旦摔倒患者将受到严重的二次伤害,因此需要一种可在病床上锻炼患者肢体且可辅助患者下地行走的康复训练护理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3.针对上述情况,为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心血管内科康复训练护理装置,本实用新型结构新颖,构思巧妙,操作简单方便,有效的达到了可在病床上使用的目的,新增了可辅助患者行走的功能,优化了调节训练强度的功能,达到了可使患者坐下休息的功能,优化了根据高度调节的功能,降低了患者使用时产生压疮的可能性。
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包括左撑架与右撑架,所述左撑架与右撑架之间设有一个可拆卸的锻炼架,锻炼架中部滑动连接有多个牵引机构,所述右撑架的左侧转动连接有多个连接轴,每个连接轴的左侧均固定连接有一个定位块,所述左撑架的右侧开设有多个l形槽,每个连接轴、定位块与对应的l型槽相互配合形成左撑架与右撑架的限位结构,所述右撑架的中部转动连接有一个第一座板,所述左撑架的中部转动连接有一个第二座板。
5.优选的,每个所述牵引机构均包括有一个与锻炼架滑动连接的牵引架,每个牵引架的前后两侧均转动连接有一个滚动轮,每个所述牵引架的上端均转动连接有一个调节螺杆,每个所述牵引架的上方均滑动连接有一个u形架,每个u形架均与对应的调节螺杆螺纹配合,每个所述u形架的下端均转动连接有一个挤压轮,每个u形架、调节螺杆与对应的牵引架相互配合形成对应挤压轮的限位结构,每个所述牵引架内均设有一个牵引带,每个所述牵引架的右侧均设有一个管夹。
6.优选的,所述第一座板的右侧设有一个联动杆和一个拉簧,所述第一座板的右侧转动连接有多个插杆,每个插杆的上端均与联动杆转动连接,所述拉簧的上端与第一座板固定连接,所述拉簧的下端与联动杆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座板的左侧固定连接多个u形板,每个u形板、插杆、联动杆与拉簧相互配合形成第一座板与第二座板的限位结构。
7.优选的,所述左撑架与右撑架的前后两侧下端均滑动连接有一个延长杆,所述左撑架与右撑架的下端均滑动连接有一个定位杆,每个定位杆的外侧均套装有一个复位弹簧,所述每个延长杆的外侧均开设有多个定位孔,每个定位杆、支撑弹簧与对应的定位孔相互配合形成对应延长杆的限位结构。
8.优选的,所述左撑架与右撑架的上端均设有一个海绵垫,所述锻炼架的左右两侧均设有多个挂钩。
9.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本装置具有锻炼架、牵引机构、左撑架与右撑架,有效的达到了可在病床上使用的目的,使用时将左撑架与右撑架分别放置在患者病床的左右两侧,然后将锻炼架放置在左撑架与右撑架的上端,随后推动牵引架到适当位置,然后通过管夹将牵引架位置固定,此时让患者手部拉住牵引带后侧的拉环,然后将牵引带前侧的拉环套在患者的腿部,此时患者拉动牵引带可达到锻炼腿部与手臂的目的。2.本装置具有左撑架、右撑架、定位轴、定位块与l形槽,有效的新增了可辅助患者行走的功能,使用时调整连接轴使定位块与l形槽对应,然后将左撑架向右推动使左撑架的右侧与右撑架接触,然后转动连接轴使定位块沿l形槽滑动,此时左撑架与右撑架相对位置固定。3.本装置具有牵引机构,有效的优化了调节训练强度的功能,使用时转动调节螺杆使u形架向下滑动,此时牵引带在牵引架内的弯曲程度增大,牵引带滑动受助力增大,当向上调节u形架,牵引带滑动受阻减小。4.本装置具有第一座板、第二桌板、联动杆、拉簧、插杆与u形板,有效的达到了可使患者坐下休息的功能,使用时手动向前拉动联动杆,然后将第一座板与第二座板翻转,随后松手拉簧拉动联动杆向后移动,同时每个插杆的左侧均转动至对用的u形板的上侧,此时患者可坐在第一座板与第二座板的上端。5.本装置具有定位杆、支撑弹簧、定位孔与延长杆,有效的优化了根据高度调节的功能,使用时拉动定位杆使定位杆的端部从对应的定位孔内滑出,然后调节延长杆位置,随后松开定位杆使定位杆插入适当高度的定位孔内。6.本装置具有海绵垫,有效的降低了患者使用时产生压疮的可能性,使用时将患者的腋下放置在海绵垫的上端。
附图说明
10.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图中:
11.图1为本实用新型在病床上使用时的状态示意图。
12.图2为本实用新型患者坐下时的状态示意图。
13.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左撑架与右撑架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14.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牵引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15.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延伸杆的位置示意图。
16.图6为本实用新型中第一座板与第二座板限位原理示意图。
17.图7为本实用新型图5中a区域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18.下面结合附图1-7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19.实施例一,由图1-3给出,本实用包括左撑架1与右撑架2,为了达到可锻炼手臂与
腿部的目的,所述左撑架1与右撑架2之间设有一个可拆卸的锻炼架3,锻炼架3的左右两侧均呈平板状,分别与左撑架1、右撑架2接触,在使用时避免左右倾倒,为了达到可辅助患者行走的目的,锻炼架3中部滑动连接有多个牵引机构4,所述右撑架2 的左侧转动连接有多个连接轴5,每个连接轴5的右侧均设有一个凸起,右撑架2对应凸起的位置开设有槽,使用时通过凸起使连接轴5转动,每个连接轴5的左侧均固定连接有一个定位块6,所述左撑架1的右侧开设有多个l形槽7,每个连接轴5、定位块6 与对应的l型槽相互配合形成左撑架1与右撑架2的限位结构,使用时调整连接轴5使定位块6与l形槽7对应,然后将左撑架1向右推动使左撑架1的右侧与右撑架2接触,然后转动连接轴5使定位块6沿l形槽7滑动,此时左撑架1与右撑架2相对位置固定,所述右撑架2的中部转动连接有一个第一座板8,所述左撑架1的中部转动连接有一个第二座板9。
20.实施例二,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由图4给出,为了达到可调节锻炼强度的目的,每个所述牵引机构4均包括有一个与锻炼架3滑动连接的牵引架41,每个牵引架41的前后两侧均转动连接有一个滚动轮42,每个所述牵引架41的上端均转动连接有一个调节螺杆43,每个所述牵引架41的上方均滑动连接有一个u形架44,每个u形架44均与对应的调节螺杆43螺纹配合,每个所述u形架44的下端均转动连接有一个挤压轮 45,每个牵引架41的左右两侧对应挤压轮45的位置均开设有长圆槽,方便u形架44 推动挤压轮45同时避免u形架44前后晃动造成调节螺杆43变形,每个u形架44、调节螺杆43与对应的牵引架41相互配合形成对应挤压轮45的限位结构,每个所述牵引架41内均设有一个牵引带46,牵引带46的前后两侧分别固定连接有一个拉簧11,前侧的拉环直径较大可使套装在患者小腿部位,后侧拉环便于患者拉动,每个牵引带46 均呈s形缠绕在对应的滚动轮42与挤压轮45之间,每个所述牵引架41的右侧均设有一个管夹47,管夹47为现有技术,在此不做过多描述,使用时推动牵引架41到适当位置,然后通过管夹47将牵引架41位置固定,此时让患者手部拉住牵引带46后侧的拉环,然后将牵引带46前侧的拉环套在患者的腿部,此时患者拉动牵引带46可达到锻炼腿部与手臂的目的,当需要增大锻炼强度时,转动调节螺杆43使u形架44向下滑动,此时牵引带46在牵引架41内的弯曲程度增大,牵引带46滑动受助力增大,当向上调节u形架44,牵引带46滑动受阻减小。
21.实施例三,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由图2和图6给出,为了增加可使患者进行休息的功能,所述第一座板8的右侧设有一个联动杆10和一个拉簧11,所述第一座板8的右侧转动连接有多个插杆12,每个插杆12的上端均与联动杆10转动连接,所述拉簧 11的上端与第一座板8固定连接,所述拉簧11的下端与联动杆10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座板9的左侧固定连接多个u形板13,每个u形板13、插杆12、联动杆10与拉簧 11相互配合形成第一座板8与第二座板9的限位结构,使用时将左撑架1与右撑架2 连接,同时手动向前拉动联动杆10,然后将第一座板8与第二座板9翻转,随后松手拉簧11拉动联动杆10向后移动,同时每个插杆12的左侧均转动至对用的u形板13的上侧,此时第一座板8与第二座板9位置相对固定。
22.实施例四,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由图1、图2、图5和图7给出,为了达到可根据患者身高进行调整装置高度的目的,所述左撑架1与右撑架2的前后两侧下端均滑动连接有一个延长杆14,所述左撑架1与右撑架2的下端均滑动连接有一个定位杆15,为了便于操作,定位杆15的端部呈圆环状,每个定位杆15的外侧均套装有一个复位弹簧16,所述每个延长杆14的外侧均开设有多个定位孔17,每个定位杆15、支撑弹簧与对应的定位孔17相互配合形成
对应延长杆14的限位结构,使用时拉动定位杆15使定位杆15的端部从对应的定位孔17内滑出,然后调节延长杆14位置,随后松开定位杆15使定位杆15插入适当高度的定位孔17内。
23.实施例五,在实施例二的基础上,由图1和图4给出,为了避免患者使用时产生压疮,所述左撑架1与右撑架2的上端均设有一个海绵垫18,为了达到便于拆卸的目的,所述锻炼架3的左右两侧均设有多个挂钩19,挂钩19呈圆弧状,挂在对应的左撑架1、右撑架2的上端。
24.本实用新型使用时,当患者需要进行手臂与腿部肌肉锻炼时,将左撑架1与右撑架 2分别放置在患者病床的左右两侧,然后将锻炼架3放置在左撑架1与右撑架2的上端,随后推动牵引架41到适当位置,然后通过管夹47将牵引架41位置固定,此时让患者手部拉住牵引带46后侧的拉环,然后将牵引带46前侧的拉环套在患者的腿部,此时患者拉动牵引带46可达到锻炼腿部与手臂的目的,当需要增大锻炼强度时,转动调节螺杆43使u形架44向下滑动,此时牵引带46在牵引架41内的弯曲程度增大,牵引带 46滑动受助力增大,当向上调节u形架44,牵引带46滑动受阻减小,当需要辅助患者进行行走时,将锻炼架3拆下,然后调整连接轴5使定位块6与l形槽7对应,随后将左撑架1向右推动使左撑架1的右侧与右撑架2接触,然后转动连接轴5使定位块6沿 l形槽7滑动,此时左撑架1与右撑架2相对位置固定,然后拉动定位杆15使定位杆 15的端部从对应的定位孔17内滑出,然后根据患者的身高调节延长杆14位置,随后松开定位杆15使定位杆15插入适当高度的定位孔17内,然后将患者的腋下放置在海绵垫18的上端,此时装置可辅助患者行走,当患者需要坐下休息时,手动向前拉动联动杆10,然后将第一座板8与第二座板9翻转,随后松手拉簧11拉动联动杆10向后移动,同时每个插杆12的左侧均转动至对用的u形板13的上侧,此时第一座板8与第二座板9位置相对固定,患者可坐在第一座板8与第二座板9的上端进行休息。
25.本实用新型结构新颖,构思巧妙,操作简单方便,通过本设计有效的达到了可在病床上使用的目的,新增了可辅助患者行走的功能,优化了调节训练强度的功能,达到了可使患者坐下休息的功能,优化了根据高度调节的功能,降低了患者使用时产生压疮的可能性。
26.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