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杯垫的制作方法

2022-02-22 11:52:58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杯垫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杯垫。


背景技术:

2.在寒冷的季节,人们通常希望饮用热水以驱散寒意,在炎热的夏季,人们通常希望饮用冷水以驱散暑意,在杯中放入的热水或者冷水,常常因为人们忘记及时饮用而恢复成常温水,不再具有驱除寒意或暑意之功能,由此给人们带来麻烦以及造成水资源的浪费。而具有加热和/或制冷功能的杯垫的出现为广大消费者带来了福音,并因其能够使水温长久地处于合适的温度而受到广泛喜爱。
3.但是,现有中常见的杯垫也存在一些技术缺陷:在使用杯垫时,人们经常容易忘记将杯垫的触发开关关闭,即使杯垫上未放置杯体,杯垫也处于工作状态,造成能耗增加、能源浪费,甚至产生安全隐患;杯垫的散热结构设计不合理,无法对杯垫内部达到良好的散热效果,容易使内部电源板等电子器件温度较高而造成短路或者损坏。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杯垫,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中的至少一个技术问题。
5.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6.一种杯垫,包括外壳、用于承载杯体的杯托、以及设置于所述外壳内的调温单元,所述杯垫还包括用于控制所述调温单元运行的控制板、以及能够与所述控制板电连接的触发开关;所述杯托可升降地设置于所述外壳,所述杯垫还包括触发件,所述触发件随所述杯托同步升降,以具有触发所述触发开关的第一位置和解除触发所述触发开关的第二位置。
7.本技术中的杯垫还具有下述附加技术特征:
8.所述调温单元固连在所述杯托的下侧,所述调温单元随所述杯托同步升降。
9.所述调温单元包括半导体制冷片,所述半导体制冷片朝向所述杯托的投影覆盖所述杯托的至少部分区域。
10.所述杯垫还包括隔热件,所述隔热件围绕所述半导体制冷片的周侧延伸。
11.所述外壳设置有进风通道和出风通道,所述杯垫还包括散热风扇和导风罩;在空气流动路径上,所述导风罩位于所述散热风扇的下游侧并朝向所述出风通道延伸,所述触发开关位于所述导风罩的下方,所述导风罩构成所述触发件。
12.所述外壳包括底壁和与所述底壁相连的侧环,所述进风通道设置于所述底壁,所述出风通道设置于所述侧环。
13.所述导风罩内设置有散热格栅。
14.所述触发件与所述杯托一体成型,所述触发件具有与所述杯托固连的固定端以及朝向所述触发开关延伸以触发所述触发开关的触发端。
15.所述杯托和所述外壳两者之一设置有止挡翻边,两者之另一设置有与所述止挡翻边滑动配合的止挡槽,所述止挡槽的内壁间隔设置有多个凸筋,所述止挡翻边与所述凸筋
相抵接,以限定所述杯托沿所述外壳径向方向的移动。
16.所述外壳具有向内延伸设置的安装部,所述安装部和所述杯托两者之一设置有导向孔,两者之另一设置有导向柱,所述导向柱与所述导向孔插装配合;所述杯托和安装部之间设置有弹性件,所述弹性件具有被所述杯托向下压缩的压缩行程以及将所述杯托向上弹出的恢复行程。
17.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所取得的技术效果为:
18.1.本技术所提供的杯垫中,通过将所述杯托可升降地设置于所述外壳,所述触发件随所述杯托同步升降,且在所述触发件升降的过程中具有触发所述触发开关的第一位置和解除触发所述触发开关的第二位置,使得在容易实现的实现方式中,当将杯体上放置在杯托上时,杯托在杯体重力的作用下向下移动并带动触发件向下移动以将触发开关触发,杯垫开始工作,当将杯体从杯托上取走时,杯体施加在杯托上重力作用的消失使得杯托向上移动并带动触发件向上移动以解除对触发开关的触发,杯垫停止工作,从而避免了用户将杯体取走时忘记将杯垫电源关闭的情况,防止杯垫在使用制热功能时出现干烧现象,增加了杯垫启闭的智能化,有助于减少能耗、节约能源、降低安全隐患,使杯垫更具人性化。
19.此外,本技术中,调温单元的启闭(指调温单元的运行或关闭的开关状态的选择,而非制冷或制热的功能状态的选择)取决于触发件是否触发触发开关,而触发件是否触发开关又取决于杯托是否升降至能够使触发件触发所述触发开关的位置,杯托的升降取决于杯托上方是否放置杯体,因此调温单元的启闭无需用户需要手动触发相应的开关键即可实现相应的控制,减少了用户的操作步骤,愉悦了用户体验。
20.2.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通过将所述调温单元固连在所述杯托的下侧,所述调温单元随所述杯托同步升降,相较于将调温单元设置在其他位置(如外壳)以与杯托形成接触式能量传递的技术方案,能够避免由于加工误差、安装误差等因素的存在或者由于杯垫产品运输和使用过程中发生剧烈晃动造成杯托无法与调温单元紧密接触,因此,所述调温单元随所述杯托同步升降能够保证所述杯托和所述调温单元能够始终处于一种紧密接触的状态,进而保证了制热、制冷效率以及温度控制的精准性。
21.进一步地,所述调温单元包括半导体制冷片,所述半导体制冷片朝向所述杯托的投影覆盖所述杯托的至少部分区域,通过所述半导体制冷片即实现了制冷功能,又实现了制热功能,即通过一个片件就可以代替分立的加热系统和制冷系统,提高了集成性。而且,半导体制冷片还具有无运动部件的特点,可以应用在空间受到限制的场合,因此将其应用在本技术中的所述杯垫中可以使所述杯垫的结构更加紧凑、小型化。此外,还可以通过向所述半导体制冷片输入电流的控制,实现高精度的温度控制。
22.更进一步地,所述杯垫还包括隔热件,所述隔热件围绕所述半导体制冷片的周侧延伸。通过所述隔热垫围绕所述半导体制冷片的周侧延伸能够使所述半导体制冷片所释放的低温或者高温能量尽可能多地向所述杯托传导,减少沿着周侧向所述外壳内的流失,有助于提高加热、制冷效率。
23.3.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通过在所述杯垫还设置有散热风扇和导风罩,并将所述导风罩设置于所述散热风扇的下游侧并朝向所述出风通道延伸,可以将散热风扇吹出的气流更迅速地携带着热量流出杯垫外,可以加速所述杯垫内部与外界的气流循环,提高散热效率。而且,所述触发开关位于所述导风罩的下方,所述导风罩构成所述触发
件,换言之,将所述触发开关设置在了所述导风罩的背风侧,可以避免经所述散热风扇吹出的气流将热量传递至所述触发开关以及位于所述触发件下方的电源板,避免所述触发开关和电源板因温度过高而出现短路、损坏现象。
24.进一步地,通过将所述进风通道设置于所述外壳的底壁,所述出风通道设置于所述外壳的侧环,使得所述杯垫内部的空气流动路径为底壁进气、侧面排气,大大降低了排气阻力,提高了所述杯垫内外的换气效率,因此,也进一步提高了散热效率。
25.更进一步地,通过在所述导风罩内设置有散热格栅,能够与所述散热风扇配合以迅速降低吸热后的气流的温度,并对气流起到导向作用,加快气流的流动速度,以进一步提高所述杯垫的散热能力。
26.4.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通过所述触发件与所述杯托一体成型,所述杯托和所述触发件作为一个整体结构直接触发所述触发开关,简化了所述杯托至所述触发开关沿途所设置的联动触发结构,在安装和调试二者的相对位置时不受所述外壳内其他部件的限制。
27.5.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通过所述止挡翻边和所述止挡槽的滑动配合并通过所述凸筋与所述止挡翻边相抵,不仅能够对所述杯托形成径向限位,防止所述杯托发生偏移导致所述触发件无法正常触发所述触发开关,也能够防止所述杯托晃动造成杯托倾翻。此外,通过所述凸筋和所述止挡翻边的抵接,减小了所述杯托和所述外壳的接触面积,进而减小所述杯托和所述外壳之间的滑动摩擦力,提高所述杯托升降移动的顺畅性。
28.进一步地,通过在所述导向柱和所述导向孔的配合对所述杯托的升降移动起到导向作用,并通过设置所述弹性件能够在杯体从所述杯托上取走后实现所述杯托的向上复位,以解除对所述触发开关的触发,停止所述杯垫的工作。
附图说明
29.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30.图1为本技术中实施例所提供的杯垫的爆炸图;
31.图2为本技术中实施例所提供的杯垫的装配图;
32.图3为本技术中实施例所提供的杯垫的纵剖视图;
33.图4为本技术中实施例所提供的杯垫内空气流动路径的示意图;
34.图5为本技术中实施例所提供的杯垫去除外壳后的结构示意图;
35.图6为本技术中实施例所提供的杯垫去除外壳后的爆炸图。
36.附图标记:
37.1外壳,11底壁,111进风通道,12侧环,121出风通道,13止挡槽,131凸筋,14安装环,15安装部,151导向孔,16温度显示面板,2杯托,21止挡翻边,22导向柱,221防脱部,3触发开关,31电源板,4触发件,41导风罩,5半导体制冷片,6隔热件,7散热风扇,8散热格栅,9弹性件。
具体实施方式
38.为了更清楚的阐释本技术的整体构思,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以示例的方式进行详
细说明。
39.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技术,但是,本技术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40.另外,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顶”、“底”、“内”、“外”、“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41.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还可以是通信;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42.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技术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43.如图1至图6所示的一种杯垫,包括外壳1、用于承载杯体的杯托2、以及设置于所述外壳1内的调温单元,所述杯垫还包括用于控制所述调温单元运行的控制板、以及能够与所述控制板电连接的触发开关3;所述杯托2可升降地设置于所述外壳1,所述杯垫还包括触发件4,所述触发件4随所述杯托2同步升降,以具有触发所述触发开关3的第一位置和解除触发所述触发开关3的第二位置。
44.本技术所提供的杯垫中,如图1和图3所示,通过将所述杯托2可升降地设置于所述外壳1,所述触发件4随所述杯托2同步升降,使得在容易实现的实现方式中,当将杯体放置在杯托2上时,杯托2在杯体重力的作用下向下移动并带动触发件4向下移动以将触发开关3触发,杯垫通电并开始工作,当将杯体从杯托2上取走时,杯体施加在杯托2上重力作用的消失使得杯托2自动向上移动并带动触发件4向上移动以解除对触发开关3的触发,杯垫断电并停止工作,从而避免了用户将杯体取走时忘记将电源关闭的情况,防止杯垫呈制热功能时出现干烧现象,增加了杯垫启闭的智能化,有助于减少能耗、节约能源、降低安全隐患,使杯垫更具人性化。
45.此外,本技术中,所述调温单元的启闭(指所述所述调温单元的运行或关闭的开关状态的选择,而非制冷或制热的功能状态的选择)取决于触发件4是否触发所述触发开关3,而所述触发件4是否所述触发开关3又取决于所述杯托2是否升降至能够使所述触发件4触发所述触发开关的位置,所述杯托2的升降取决于所述杯托上方是否放置杯体,因此所述调温单元的启闭无需用户需要手动触发相应的开关键即可实现相应的控制,减少了用户的操作步骤,愉悦了用户体验。
46.而且,如图3所示,所述杯托2和所述外壳1围成一个容纳腔,所述触发开关3位于所述容纳腔内,相较于现有中触发开关穿过杯托裸露在杯垫外部的技术方案,能够避免外界的水汽、灰尘等进入触发开关内以及经过触发开关和杯托的配合间隙进入杯垫内而对杯垫内的电器元件造成污染和损坏。
47.此外,如图2所示,所述杯托2的顶面为平面结构,其可以适用于多种不同尺寸的杯体,所述杯托2在向下移动的过程中,所述杯托2的顶面所在平面低于所述外壳1的顶面所在平面,使得在所述杯托2的顶面和所述外壳1的侧部之间形成了一个杯体放置槽,因此,作为一种较佳的搭档组合,可以选用径向尺寸和杯体放置槽的径向尺寸大体一致、底面尺寸和杯托2顶面尺寸大致一致的杯体,将该杯体放置在杯托2上时,其可以非常安稳地坐落在该杯体防止槽内,不会自动发生移动。
48.具体实施时,还可以在所述外壳1处设置有温度显示面板16,用于显示当前杯体内水温和目标水温,而目标水温的调整方式包括但不限于触屏调整、按键调整、远端操控等方式。
49.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调温单元固连在所述杯托2的下侧,所述调温单元随所述杯托2同步升降。
50.将所述调温单元固连在所述杯托2的下侧,所述调温单元随所述杯托2同步升降,相较于将调温单元设置在其他位置以与杯托2形成接触式能量传递(例如,将调温单元设置在外壳1的底部,杯托2下降的过程中具有一个与调温单元相接触的位置,在上升的过程中与调温单元相脱离)的技术方案,能够避免由于加工误差、安装误差等因素的存在或者由于杯垫产品运输以及使用过程中发生剧烈晃动造成杯托2无法与调温单元紧密接触,因此,所述调温单元随所述杯托2同步升降能够保证所述杯托2和所述调温单元能够始终处于一种紧密接触的状态,进而保证了制热、制冷效率以及温度控制的精准性。
51.作为本实施方式下的优选实施例,如图3和图6所示,所述调温单元包括半导体制冷片5,所述半导体制冷片5朝向所述杯托2的投影覆盖所述杯托2的至少部分区域。
52.所述半导体制冷片5即实现了制冷功能,又实现了制热功能,即通过一个片件就可以代替分立的加热系统和制冷系统,提高了集成性,而且制冷和制热的切换非常简单,只需要调整冷热两极的电压以转换电流的方向即可实现冷热切换。而且,半导体制冷片5还具有无运动部件的特点,可以应用在空间受到限制的场合,因此将其应用在本技术中的所述杯垫中可以使所述杯垫的结构更加紧凑、小型化。此外,还可以通过向所述半导体制冷片5输入电流的控制,实现高精度的温度控制。
53.再者,半导体制冷片5易于与温度检测和控制手段结合,实现远程控制。而且,半导体制冷片5热惯性非常小,制冷制热时间很快,在热端散热良好冷端空载的情况下,通电不到一分钟,制冷片就能达到最大温差,半导体制冷片5的温差范围,从正温90℃到负温度130℃都可以实现,完全满足用户日常的水温需求。此外,半导体制冷片5无需添加制冷剂,无制冷剂污染,与相关环保政策一脉相承。
54.另外,在所述调温单元固连在所述杯托2下侧的基础上,将所述半导体制冷片5朝向所述杯托2的投影覆盖所述杯托2的至少部分区域,该区域即所述杯托2向杯体传递能量的主要工作区域。作为优选,所述半导体制冷片5可以覆盖在所述杯托2的中部区域,以保证所述半导体制冷片5向所述杯托2传递能量的均匀性。
55.进一步地,如图3和图6所示,所述杯垫还包括隔热件6,所述隔热件6围绕所述半导体制冷片5的周侧延伸。
56.通过所述隔热垫围绕所述半导体制冷片5的周侧延伸能够使所述半导体制冷片5所释放的低温或者高温能量尽可能多地向所述杯托2传导,减少沿着周侧向所述外壳1内的流失,有助于提高加热、制冷效率。
57.需要说明的是,所述隔热件6的结构包括但不限于隔热棉、气凝胶毡、真空板等。
58.进一步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技术中,对所述触发件4的设置位置不做具体限定,其可以采用以下实施方式中的任意一种:
59.实施方式一: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和图4所示,所述外壳1设置有进风通道111和出风通道121,所述杯垫还包括散热风扇7和导风罩41;在空气流动路径上,所述导风罩41位于所述散热风扇7的下游侧并朝向所述出风通道121延伸,所述触发开关3位于所述导风罩41的下方,所述导风罩41构成所述触发件4。
60.在所述杯垫还设置有散热风扇7和导风罩41,可以通过散热风扇7吹出的气流更迅速地携带着杯垫内的热量并经所述导风罩41的导向作用下流至外界,加速杯垫内部与外界的气流循环,提高散热效率。而且,所述触发开关3位于所述导风罩41的下方,所述导风罩41构成所述触发件4,换言之,将所述触发开关3设置在了所述导风罩41的背风侧,可以避免经所述散热风扇7吹出的气流将热量吹向所述触发开关3以及位于所述触发件4下方的电源板31,避免所述触发开关3和电源板31因温度过高而出现短路、损坏现象。
61.作为本实施方式下的优选实施例,如图5所示,所述散热风扇7和所述导风罩41均连接于所述杯托2以随所述杯托2同步升降,能够使所述散热风扇7、所述导风罩41与所述调温单元始终处于一个不变且稳定的位置关系,保证散热的稳定持续性。
62.作为本实施方式下的优选实施例,如图1和图4所示,所述外壳1包括底壁11和与所述底壁11相连的侧环12,所述进风通道111设置于所述底壁11,所述出风通道121设置于所述侧环12。
63.将所述进风通道111设置于所述外壳1的底壁11,所述出风通道121设置于所述外壳1的侧环12,所述散热风扇7的进风侧面向所述进风通道111,所述散热风扇7的出风侧面向所述出风通道121,使得所述杯垫内部的空气流动路径为底壁11进气,在流经杯垫内部后从侧环12排气,大大降低了排气阻力,提高了所述杯垫内、外的换气效率,因此,也进一步提高了散热效率。
64.需要说明的是,所述底壁11和所述侧环12可以采用一体成型或者采用胶粘、焊接的方式不可拆连接,而作为一种优选示例,所述底壁11和所述侧环12还可以通过卡接、螺接、限位配合等连接方式实现可拆卸连接,以方便了各部件在杯垫内的安装。
65.作为本实施方式下的优选实施例,如图3和图6所示,所述导风罩41内设置有散热格栅8。
66.散热格栅8能够给予气流更大的接触面积,以迅速降低吸热后的气流的温度,并对气流起到导向作用,加快气流的流动速度,以提高所述杯垫的散热能力。
67.实施方式二:区别于前述实施方式一中所述导风罩41构成所述触发件4的技术方案,在该未绘示的实施方式中,还可以所述触发件与所述杯托2一体成型,所述触发件具有与所述杯托2固连的固定端以及朝向所述触发开关3延伸以触发所述触发开关3的触发端。
68.所述杯托2和所述触发件作为一个整体结构在向下移动的过程中直接触发所述触发开关3,简化了所述杯托2至所述触发开关3沿途所设置的联动触发结构,而且在安装和调试二者之间的相对位置时不受所述外壳1内其他部件的限制,尤其在纵向方向上不受其他部件的干涉和限制。
69.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如图1和图3所示,所述杯托2设置有止挡翻边21,所述外壳1设置有与所述止挡翻边21滑动配合的止挡槽13,所述止挡槽13的内壁间隔设置有多个凸筋131,所述止挡翻边21与所述凸筋131相抵接,以限定所述杯托2沿所述外壳1径向方向的移动。
70.所述杯托2的外缘可以向下翻折形成所述止挡翻边21,在所述外壳1的上部设置有连接在所述外壳1内侧的安装环14,在所述安装环14上设置有所述止挡槽13,所述止挡翻边21和所述止挡槽13的滑动配合并通过所述凸筋131与所述止挡翻边21相抵,不仅能够对所述杯托2形成径向限位,防止所述杯托2发生偏移导致所述触发件4无法正常触发所述触发开关3,也能够防止所述杯托2晃动造成杯托2倾翻。此外,通过所述凸筋131和所述止挡翻边21的抵接,减小了所述杯托2和所述外壳1的接触面积,进而减小了所述杯托2和所述外壳1之间的滑动摩擦力,提高所述杯托2升降移动的顺畅性。
71.作为可替换的实施方式,还可以在所述外壳1设置有止挡翻边,在所述杯托2设置有止挡槽,能够达到相同的技术目的和效果,在此不做赘述。
72.作为另一种可替换的实施方式,还可以将所述安装环设置在所述外壳的外侧,通过所述杯托可以覆盖所述外壳的整个侧环12,有助于增大所述杯托的面积,以实现承载较大尺寸的杯体。
73.进一步地,如图1和图3所示,所述外壳1具有向内延伸设置的安装部15,所述安装部15设置有导向孔151,所述杯托2设置有导向柱22,所述导向柱22与所述导向孔151插装配合,所述导向柱22和所述导向孔151的配合对所述杯托2的升降移动起到导向作用,进一步保障所述杯托2的升降移动的直动性。
74.同样,作为可替换的实施方式,还可以在所述杯托2设置有导向孔,在所述安装部15设置有导向柱,能够达到相同的技术目的和效果,在此不做赘述。
75.然而,所述安装部15并不局限于如图4所示的自所述外壳1的侧环12沿径向向内延伸形成,还可以自所述外壳1的底壁11向上延伸形成。当所述安装部15自所述外壳1的侧环12沿径向向内延伸形成时,所述安装部15还能够对杯垫内部的空气流动起到导向作用。
76.在所述杯托2和安装部15之间设置有弹性件9,所述弹性件9具有被所述杯托2向下压缩的压缩行程以及将所述杯托2向上弹出的恢复行程。通过设置所述弹性件9能够在杯体从所述杯托2上取走后实现所述杯托2的向上复位,以解除对所述触发开关3的触发,停止所述杯垫的工作。
77.具体实施时,如图3和图6所示,可以将所述弹性件9设为弹簧并套设于所述导向柱22,能够有效防止所述杯托2升降移动的过程中所述弹性件9发生扭曲。此外,还可以在所述导向柱22的下端设置有防脱部221,并通过所述防脱部221防止所述弹性件9的弹力将所述导向柱22从所述导向孔151脱出进而将所述杯托2和外壳1分离。
78.本技术中未述及的地方采用或借鉴已有技术即可实现。
79.本说明书中的各个实施例均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的部
分互相参见即可,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
80.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本技术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理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权利要求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