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氧气罐落地缓冲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02-22 09:53:39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工业气体卸载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氧气罐落地缓冲装置。


背景技术:

2.氧气瓶是储存和运输氧气用的高压容器,一般用合金结构钢热冲、压制而成,外径219mm,常用气瓶容积40升,圆柱形;目前,在多数工厂在日常维修焊接等工作过程中往往需要用到氧气,但是工厂中的氧气多为瓶装且瓶装的氧气需对外购买,提供氧气瓶的厂家通常通过小卡车的方式进行运输,但是,现有的小卡车在卸载氧气瓶的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通常的情况下,小卡车的车厢离地高度约为1米高且装有氧气的钢瓶重量较重 ,在氧气瓶下车过程中,卸车时卸车人员若直接将瓶子竖直自由落到地面,由于冲击力较大加之瓶内压力较高,进而会造成钢瓶爆炸导致人员伤亡及设备损坏隐患。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氧气罐落地缓冲装置,能够有效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到的问题。
4.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氧气罐落地缓冲装置,包括固定框架,其特征是,所述固定框架为上端开口的腔体结构,固定框架的前侧面设有与固定框架上端开口连通的瓶子进出口,固定框架的腔体内设有落地缓冲板,落地缓冲板的下方设有第一储液室,第一活塞板与落地缓冲板之间通过第一活塞杆连接,第一储液室的下端与固定框架固接;所述第一储液室的一侧连接有输液管,输液管贯通固定框架的相近侧与第二储液室连通,第二储液室固接于固定框架的相近边沿上,第二储液室的内设有第二活塞板,第二储液室的开口处侧设有固定板,固定板与第二活塞板之间通过第二活塞杆连接;所述固定板靠近第二储液室的一侧通过连接弹簧与第二储液室相近侧连接,第一储液室和第二储液室内部注入有溶液,溶液通过输液管连通;所述固定框架的上端设有下降通道,固定框架的下端设有万向轮。
5.进一步,所述落地缓冲板的内侧设有减震板,减震板与落地缓冲板之间连接有至少两个减震单元。
6.进一步,所述减震单元包括第一楔形块、第二楔形块、缓冲弹簧、定位块,所述第一楔形块的上端水平面与减震板的下端固接,第一楔形块的下端坡度面与第一楔形块正下方的第二楔形块坡度面滑动适配,第二楔形块的竖向面通过缓冲弹簧与相近侧端落地缓冲板的内侧连接,第二楔形块下端设有定位块与定位块正下方沿落地缓冲板长度方向布置的定位槽滑动适配。
7.进一步,所述落地缓冲板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滑柱,滑柱与落地缓冲板同侧焊接的套环滑动适配。
8.进一步,所述减震板的左右两端通过滑块与落地缓冲板左右边沿上的滑槽滑动适配。
9.进一步,所述下降通道包括竖杆、u型框、橡胶垫,所述落地缓冲板的正上方设有u型框,u型框的开口方向与固定框架的瓶子进出口方向相一致,u型框的内侧铺设有橡胶垫;所述u型框的外侧端四个边角均设有竖直分布的竖杆,竖杆的下端与下端相对应的固定框架边角固接,竖杆与相对对应u型框边角的上下端的轴套滑动套装且下端轴套与固定框架之间的竖杆上套设有振动弹簧。
10.进一步,所述u型框的开口处通过卡接槽卡接连接有遮挡板,遮挡扳的上端安装有提拉把手。
11.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12.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有第一储液室、第二储液室、第一活塞板、第二活塞板、第一活塞杆、第二活塞杆、输液管、连接弹簧,当第一活塞杆受到压力向下推动第一活塞板向下移动时,使第一储液室内部的液体通过输液管进入第二储液室,由于受到液体的挤压,第二活塞板推动第二活塞杆横向移动,使固定板与下落中的氧气瓶的瓶身相接触,进而达到对氧气瓶进行缓冲的效果;当氧气瓶的瓶底与落地缓冲板不接触时,固定板在连接弹簧的形变力作用下将第二活塞板、第二活塞杆进行恢复原位,使第二储液室内部的液体通过输液管进入第一储液室,由于受到液体的挤压,第一活塞板推动第一活塞杆向上移动,进而带动落地缓冲板复位,进而有效的起到对下落中气瓶的冲击力进行释放,避免冲击力较大加之瓶内压力较高,会造成钢瓶爆炸导致人员伤亡及设备损坏隐患。
13.本实用新型中,减震板与减震单元的安装进一步的保证了落入落地缓冲板上的氧气瓶起到减震缓冲的效果,避免落地时反冲击力太大造成对氧气瓶的损坏进而引发安全事故。
14.本实用新型中,所述固定框架的上端设有下降通道,进而便于小卡车上的氧气瓶可以顺利的通过下降通道滑入到固定框架内的落地缓冲板上,通过设有万向轮,进而便于工作人员将本实用新型推到指定的工作区域。
15.本实用新型中,通过第一楔形块、第二楔形块相互适配,进而保证将第一楔形块竖向位移转换为第二楔形块的横向位移,同时在缓冲弹簧的形变力作用下将第二楔形块横向位移转换为第一楔形块的竖向位移,从而有效起到对氧气瓶的减震缓冲作用。
16.本实用新型中,设置振动弹簧以及缓冲垫的好处在于可以有效的保证当下落的氧气瓶与u型框接触时,可以有效的保证对下降的氧气瓶再次起到缓冲减震的效果。
17.本实用新型中,通过遮挡板的设置防止氧气瓶的突然倾斜从u型框以及下端固定框架的开口处滑出,当需要将氧气瓶取出时只需将遮挡板从卡接槽内抽出即可。
附图说明
18.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前端立体结构示意图。
19.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侧端立体结构示意图。
20.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局部立体结构示意图。
21.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局部炸开立体结构示意图。
22.图5为减震单元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23.图中:固定框架1、瓶子进出口2、落地缓冲板3、第一储液室4、第一活塞杆5、第一活塞板6、装配座7、输液管8、第二储液室9、第二活塞板10、固定板11、第二活塞杆12、连接弹簧
13、铰接耳14、下降通道15、竖杆15-1、u型框15-2、橡胶垫15-3、万向轮16、减震板17、减震单元18、第一楔形块18-1、第二楔形块18-2、缓冲弹簧18-3、定位块18-4、滑柱19、套环20、滑块21、滑槽22、振动弹簧23、卡接槽24、遮挡板25、提拉把手26、定位槽27。
具体实施方式
24.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介绍,以下所述,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
25.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26.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通过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27.结合图1至图5示意一种氧气罐落地缓冲装置,包括固定框架1,所述固定框架1为上端开口的腔体结构,固定框架1的前侧面设有与固定框架1上端开口连通的瓶子进出口2,固定框架1的腔体内设有落地缓冲板3,落地缓冲板3为u型结构且落地缓冲板3的槽口朝上;所述落地缓冲板3的下方设有第一储液室4,第一活塞板6与落地缓冲板3之间设有第一活塞杆5(第一活塞杆5的数量根据实际需求可以为1根或者1根以上,本实施例采用4根,提高装置的连接稳固性),第一活塞杆5的一端与落地缓冲板3焊接,第一活塞杆5远离落地缓冲板3的一端与第一活塞板6焊接,第一储液室4的下端通过装配座7与固定框架1螺栓连接;所述第一储液室4的左侧连接有输液管8,输液管8呈l形,输液管8贯通固定框架1的左侧且输液管8远离第一储液室4的一端连接有第二储液室9,第二储液室9螺栓连接于固定框架1的左边沿上,第二储液室9的内部设有第二活塞板10,第二储液室9的右侧设有固定板11,固定板11与第二活塞板10之间设有第二活塞杆12,第二活塞杆12的一端与固定板11焊接,第二活塞杆12远离固定板11的一端与第二活塞板10焊接;所述固定板11靠近第二储液室9的一端前后两侧通过连接弹簧13与第二储液室9前后两侧的铰接耳14连接,第一储液室4和第二储液室9内部注入有溶液,溶液通过输液管8连通;所述固定框架1的上端设有下降通道15,进而便于小卡车上的氧气瓶可以顺利的通过下降通道15滑入到固定框架1内的落地缓冲板3上,固定框架1的下端设有万向轮16,进而便于工作人员将本实用新型推到指定的工作区域。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有第一储液室4、第二储液室9、第一活塞板6、第二活塞板10、第一活塞杆5、第二活塞杆12、输液管8、连接弹簧13,当第一活塞杆5受到压力向下推动第一活塞板6向下移动时,使第一储液室4内部的液体通过输液管8进入第二储液室9,由于受到液体
的挤压,第二活塞板10推动第二活塞杆12横向移动,使固定板11与下落中的氧气瓶的瓶身相接触,进而达到对氧气瓶进行缓冲的效果;当氧气瓶的瓶底与落地缓冲板3不接触时,固定板11在连接弹簧13的形变力作用下将第二活塞板10、第二活塞杆12进行恢复原位,使第二储液室9内部的液体通过输液管8进入第一储液室4,由于受到液体的挤压,第一活塞板6推动第一活塞杆5向上移动,进而带动落地缓冲板3复位,进而有效的起到对下落中气瓶的冲击力进行释放,避免冲击力较大加之瓶内压力较高,会造成钢瓶爆炸导致人员伤亡及设备损坏隐患。
28.优选地,所述落地缓冲板3的内侧设有减震板17,减震板17与落地缓冲板3之间连接有至少两个减震单元18,本实施例减震单元18的数量为四个,且四个减震单元18分别设于落地缓冲板3的下端四个边角,减震板17与减震单元18的安装进一步的保证了落入落地缓冲板3上的氧气瓶起到减震缓冲的效果,避免落地时反冲击力太大造成对氧气瓶的损坏进而引发安全事故。
29.优选地,所述减震单元18包括第一楔形块18-1、第二楔形块18-2、缓冲弹簧18-3、定位块18-4,所述第一楔形块18-1的上端水平面与减震板17的下端焊接,第一楔形块18-1的下端坡度面与第一楔形块18-1正下方的第二楔形块18-2坡度面滑动适配,第二楔形块18-2的竖向面通过缓冲弹簧18-3与相近侧端落地缓冲板3的内侧连接,第二楔形块18-2下端面通过焊接的定位块18-4与定位块18-4正下方沿落地缓冲板3长度方向布置的定位槽27滑动适配。通过第一楔形块18-1、第二楔形块18-2相互适配,进而保证将第一楔形块18-1竖向位移转换为第二楔形块18-2的横向位移,同时在缓冲弹簧18-3的形变力作用下将第二楔形块18-2横向位移转换为第一楔形块18-1的竖向位移,从而有效起到对氧气瓶的减震缓冲作用。
30.优选地,所述落地缓冲板3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滑柱19,滑柱19与落地缓冲板3同侧焊接的套环20滑动适配,通过滑柱19与套环20的相互配合进而起到对落地缓冲板3进行定向的作用。
31.优选地,所述减震板17的左右两端通过滑块21与落地缓冲板3左右边沿上的滑槽22滑动适配,通过滑块21与滑槽22的相互配合进而起到对减震板17进行定向的作用。
32.优选地,所述下降通道15包括竖杆15-1、u型框15-2、橡胶垫15-3,所述落地缓冲板3的正上方设有u型框15-2,u型框15-2的开口方向与固定框架1的瓶子进出口2方向相一致,u型框15-2的内侧铺设有橡胶垫15-3;所述u型框15-2的外侧端四个边角均设有竖直分布的竖杆15-1,竖杆15-1的下端与下端相对应的固定框架1边角焊接,竖杆15-1与相对对应u型框15-2边角的上下端的轴套滑动套装且下端轴套与固定框架1之间的竖杆15-1上套设有振动弹簧23。设置振动弹簧23以及缓冲垫的好处在于可以有效的保证当下落的氧气瓶与u型框15-2接触时,可以有效的保证对下降的氧气瓶再次起到缓冲减震的效果。
33.优选地,所述u型框15-2的开口处通过卡接槽24卡接连接有遮挡板25,通过遮挡板25的设置防止氧气瓶的突然倾斜从u型框15-2以及下端固定框架1的开口处滑出,遮挡扳的上端安装有提拉把手26,进而便于工作人员通过提拉把手26将遮挡板25从卡接槽24抽入或者抽出,当需要将氧气瓶取出时只需将遮挡板25从卡接槽24内抽出即可。
34.本装置的原理为:当使用时,首先,在万向轮16的辅助作用下,工作人员将本实用新型推到指定的小卡车卸载处;然后,小卡车上的工作人员将氧气瓶对准下降通道15,进而
顺利通过下降通道15将氧气瓶滑入到固定框架1内的减震板17上,减震板17与减震单元18对下落的氧气瓶起到初步减震缓冲的效果,下落的氧气瓶间接的对落地缓冲板3进行冲击,落地缓冲板3对下端第一活塞杆5进行挤压,当第一活塞杆5受到压力向下推动第一活塞板6向下移动时,使第一储液室4内部的液体通过输液管8进入第二储液室9,由于受到液体的挤压,第二活塞板10推动第二活塞杆12横向移动,使固定板11与下落中的氧气瓶的瓶身相接触,当氧气瓶的瓶底与落地缓冲板3不接触时,固定板11在连接弹簧13的形变力作用下将第二活塞板10、第二活塞杆12进行恢复原位,使第二储液室9内部的液体通过输液管8进入第一储液室4,由于受到液体的挤压,第一活塞板6推动第一活塞杆5向上移动,进而通过连接柱带动落地缓冲板3复位,进而充分有效的起到对下落中气瓶的冲击力进行释放;最后,通过遮挡板25的设置防止氧气瓶的突然倾斜从u型框15-2以及下端固定框架1的开口处滑出,当需要将氧气瓶取出时只需将遮挡板25从卡接槽24内抽出即可。
35.尽管参照前述实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