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电子设备支撑装置及电子设备的制作方法

2022-02-22 06:10:08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实施例涉及电子设备支撑技术,尤其涉及一种电子设备支撑装置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2.目前,便携电子设备已相当普及,用户利用便携电子设备的情形也越来越普遍,如进行上网和视频观看等操作。目前,便携电子设备虽然比较普及,其很多功能也实现了对计算机的替代,但利用便携电子设备进行程序开发等,尚无先例。这是由于便携电子设备所支持的操作系统不支持程序开发等应用,而由于便携电子设备处理能力的限制,目前没有将支持程序开发的操作系统应用于便携电子设备中。
3.但基于笔记本或台式机进行程序开发的模式仍存在很多限制,特别是技术人员进行交流时,将因笔记本的体积或台式机的不可移动性,导致使用起来非常不便。因此,基于便携电子设备如平板电脑进行程序开发的需求越来越急迫,而如果将便携笔记本的实用性更强,满足用户使用便捷性的同时,也支持便携电子设备的随时携带,是目前面临的技术难题。
4.另外,随着用户对便携电子设备使用便利性的要求,对便携电子设备的外观也有相当的要求,例如,酷炫的外观,能为用户带来更佳的用户体验。


技术实现要素:

5.有鉴于此,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电子设备支撑装置及电子设备。
6.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电子设备支撑装置,包括:
7.第一本体,与所述连接体连接;所述第一本体的第一面用于装设第一电子设备;所述第一本体的第二面上设置有第一透光区域,所述第一透光区域内至少形成有标识对象,所述标识对象能够被点亮;其中,所述第一面和所述第二面相对;
8.第二本体,与所述连接体连接;所述第二本体和所述第一本体能够通过所述连接体维持第一位置关系;
9.支撑体,一端枢接于所述连接体,另一端为自由端;所述支撑体具有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其中,所述支撑体处于所述第一状态时,所述支撑体与所述第二本体贴置;所述支撑体处于所述第二状态时,所述自由端与所述第二本体的至少一部分支撑于支撑物提供的支撑面上,为所述支撑装置提供相对于所述支撑面的平衡状态。
10.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透光区域内至少形成有标识对象,包括:
11.所述第一透光区域上涂覆有所述标识对象;或
12.所述第一透光区域的至少一部分形成相应图案而作为所述标识对象;或
13.所述第一透光区域的至少一部分以所设置的光源形成相应图案而作为所述标识对象。
14.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本体的第一面上设置有第一电接口;所述第一电子设
备的第二表面上设置有第二电接口;所述第一电子设备装设于所述第一本体时,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的第二表面贴置于所述第一本体的第一面,所述第二电接口与所述第一电接口对接,所述第一电子设备和所述第二电子设备连接;
15.在所述第一透光区域上涂覆有所述标识对象或所述第一透光区域的至少一部分形成相应图案而作为所述标识对象的情况下,所述第一本体内至少设置有第一光源;
16.所述第一电子设备检测到所述第二电接口与所述第一电接口对接后,点亮所述第一光源以照亮所述标识对象,或点亮所述多个光源使所述标识对象被照亮。
17.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本体的第二面上设置有第二电子设备;所述第二电子设备具有信息输入区域,所述信息输入区域在所述第二电子设备的第一表面显露,所述第二电子设备的第二表面贴置于所述第二本体的第二面;其中,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第二表面相对;
18.所述信息输入区域中包括两个以上的输入控件,所述两个以上的输入控件下方设置有第二光源,输入控件上设置有第二透光区域,所述第二光源发光时,所述两个以上的输入控件通过所述第二透光区域能照亮输入控件上的字符;
19.响应于输入控件被操作,所述第二电子设备响应于相应操作,通过所述第一电子设备展示与输入控件上的字符对应的信息。
20.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电子设备或所述第一电子设备中设置有光检测器件,用于对当前的环境光参数进行检测;所述第二电子设备或所述第一电子设备响应于所述光检测器件对环境光参数的检测,使所述第二电子设备对所述第二光源的发光功率进行调整,使所述第二透光区域透射光的亮度与所述环境光参数相匹配。
21.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位置关系用于表征所述第一本体和所述第二本体之间的夹角;在外力作用下,所述第二本体和所述第一本体能通过所述连接体调整所述夹角;在外力撤销后,所述第二本体和所述第一本体基于所述连接体保持所述夹角。
22.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本体的第一面设置有容置空间;
23.所述支撑体处于所述第一状态时,所述支撑体收置于所述容置空间中,所述支撑体贴置在所述第二本体的第一面。
24.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电接口为弹针结构,所述第二电接口为触点结构;
25.所述弹针结构与所述触点结构对接时,所述第一电子设备与所述第二电子设备电连接。
26.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本体上设置有第一磁铁模组;
27.所述第一电子设备对应于所述磁铁模组的位置,设置有第二磁铁模组或能与所述第一磁铁模组吸引的连接部件;
28.或所述第一电子设备对应于所述磁铁模组的位置的部件或壳体,由能与所述第一磁铁模组吸引的材质制成。
29.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连接体的至少一端设置有外接电接口;
30.所述外接电接口与所述第一电子设备和/或所述第二电子设备电连接;
31.所述外接电接口能插接外部电源,通过所述外部电源为所述第一电子设备和/或所述第二电子设备提供工作电源。
32.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连接体中包括中空结构;
33.所述中空结构中设置有充电电池,所述充电电池与所述外接电接口、所述第一电子设备和/或所述第二电子设备电连接,所述充电电池通过所述外接电接口接收所述外部电源输入的电能,并能为所述第一电子设备和/或所述第二电子设备提供工作电源。
34.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连接体包括:
35.具有阻尼功能的转轴组件,或具有阻尼功能的铰链组件。
36.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第三方面,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包括电子设备本体和所述的电子设备支撑装置,所述电子设备本体设置于所述电子设备支撑装置。
37.本技术实施例中,通过为便携电子设备设置支撑装置,通过支持装置对便携电子设备进行支撑后,用户可以根据自身的使用需求,对电子设备支撑装置的位姿进行调整,以适应用户的使用需要。本技术实施例的支撑装置,能够调整支撑状态,使置放于支撑装置的便携电子设备更稳定,并且,由于支撑结构设置合理,对于设置输入区域的第二本体,不必将其重量设置的比较重,进一步减轻了电子设备支撑装置的重量。本技术实施例的支撑装置设计轻巧,其体积也仅比便携电子设备略大,收置及携带非常方便,其中,电子设备与支撑装置为可拆卸方式连接,既保证了便携电子设备的特别作业功能,也支持便携电子设备本身的功用。另外,本技术实施例通过设置第一透光区域,可以将电子设备中的相关标识显露于支撑装置外部,并使其输入区域等通过相应的光源而点亮,且能根据外部环境的亮度等自动调整输入区域的亮度等,更适合用户使用,也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电子设备支撑装置具有更佳的装饰外观,提升用户使用体验。
附图说明
38.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39.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的电子设备支撑装置的组成结构示意图;
40.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的电子设备支撑装置的第一本体分解结构示意图;
41.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的电子设备支撑装置的第二本体分解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42.以下结合附图,详细阐明本技术实施例技术方案的实质。
43.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的电子设备支撑装置的组成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本技术实施例的电子设备支撑装置,包括:
44.连接体30;
45.第一本体10,与所述连接体30连接;所述第一本体10的第一面用于装设第一电子设备50;
46.如图2、图3所示,本技术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本体10的第二面上设置有第一透光区域11,所述第一透光区域11内至少形成有标识对象,所述标识对象能够被点亮;其中,所述第一面和所述第二面相对;这里的第一本体10的第一面即第一本体10和第二本体20关闭后相扣合的面,第一本体10的第二面为第一本体10和第二本体20扣合后外露的面。
47.本技术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透光区域11内至少形成有标识对象,具体包括:所述第一透光区域11上涂覆有所述标识对象;即将标识对象的图形或图案直接勾勒涂覆于所述第一透光区域11的外表面。这种情况下,第一透光区域11可以为透明材质制成的区域,如构成设置标识对象的区域的第一本体的第一面的外壳13,可以采用透明材质如透明树脂等制成;或者,仅设置标识对象的区域采用透明材质制成。通过在所述第一本体10内至少设置有第一光源,利用第一光源可以照亮所述第一透光区域11,使标识对象更容易被识别。并且,通过第一光源的设置,可以使所述第一透光区域11透光,使本技术实施例的支撑装置更具装饰效果,提升用户体验。
48.作为一种实现方式,所述第一透光区域11的至少一部分形成相应图案而作为所述标识对象;这里,所述标识对象可以直接由所述第一透光区域11的至少一部分以凹凸造型的方式直接形成,或以凹凸造型加上辅助线条的方式而形成。这种情况下,在所述第一本体10内至少设置有第一光源,利用第一光源可以照亮所述第一透光区域11及标识对象,使标识对象更容易被识别。
49.或所述第一透光区域11的至少一部分以所设置的光源形成相应图案而作为所述标识对象;本技术实施例中,光源可以直接通过多个光源如led等构造而形成标识对象的形状,此时,通过点亮多个光源即可实现将标识对象更佳地呈现,从而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或者通过单个光源,例如构造成所需形状的oled、qled等异形显示器件作为光源形成相应图案。
50.本技术实施例中,作为一种实现方式,标识对象可以为logo或富有美感设计的相应图案,以方便用户能视察到该标识对象。如图2所示,本技术实施例的第一本体10,可以由外壳13和板材结构12两部分构成,外壳13扣合于板材结构12上形成第一本体10。为增强第一本体10的强度,板材结构12内部设置有栅格结构。在所述第一透光区域11上涂覆有所述标识对象或所述第一透光区域11的至少一部分形成相应图案而作为所述标识对象的情况下,所述第一本体10内的第一光源14可以设置于外壳13和板材结构12之间,且至少与第一透光区域11的位置相对应,以在第一光源14点亮时,能使标识对象更醒目,且能达到更佳的装饰效果。当外壳13整体为透明材质制成时,第一光源14可以不必与第一透光区域11的位置完全对应,此时只要点亮第一光源14,即可照亮第一透光区域11的标识对象。
51.本技术实施例中,作为一种实现方式,标识对象也可以被配置成功能器件,例如集成显示、指纹、触摸等功能。
52.第二本体20,与所述连接体30连接;所述第二本体20和所述第一本体10能够通过所述连接体维持第一位置关系;
53.支撑体40,一端枢接于所述连接体30,另一端为自由端;所述支撑体40具有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当所述支撑体40处于所述第一状态时,所述支撑体40与所述第二本体20贴置。
54.本技术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本体10的第一面上设置有第一电接口;所述第一电子设备50的第二表面上设置有第二电接口;所述第一电子设备50装设于所述第一本体10时,所述第一电子设备50的第二表面贴置于所述第一本体10的第一面,所述第二电接口与所述第一电接口对接,所述第一电子设备50和所述第二电子设备连接;
55.如图2所示,所述第一电子设备50检测到所述第二电接口与所述第一电接口对接
后,点亮所述第一光源14以照亮所述标识对象;或直接点亮形成相应所述标识对象的图案的多个光源。本技术实施例中,当第一电子设备50与第一电接口脱离后,关闭所述第一光源14或多个光源。或者,当所述第二电接口与所述第一电接口对接,而所述第一电子设备50关机时,关闭所述第一光源14或多个光源,开机后开启所述第一光源14或多个光源。
56.本技术实施例中,可以在所述第二本体20的第一面设置有容置空间41,该容置空间41与所述支撑体40的外形匹配,能够将所述支撑体40完全容置于其中;当所述支撑体40处于所述第一状态时,所述支撑体40收置于所述容置空间中,所述支撑体40贴置在所述第二本体20的第一面。这里,第二本体20的第一面是指第二本体20外置的一面,也即为与支撑物体接触的那一面。通过将支撑体40容置于所述第二本体20的第一面设置有容置空间中,可以使支撑体40在所述第二本体20的第一面外露的面,与所述第二本体20的第一面完全贴合,从外看,所述第二本体20的第一面就是一个整体,保证本技术实施例的电子设备支撑装置整体外观的一致性。
57.当所述支撑体40处于所述第二状态时,所述支撑体40的所述自由端与所述第二本体20的至少一部分支撑于支撑物提供的支撑面(图中未示出)上,为本技术实施例的所述支撑装置提供相对于所述支撑面的平衡状态。图中,所述支撑体40自由端和所述第二本体20的远所述连接体30端共同作用于支撑物提供的支撑面上,来支撑本技术实施例的所述支撑装置。
58.本技术实施例通过设置所述支撑体40,可以很稳定地实现支撑功能。即使在本技术实施例的第一本体10上放置了平板电脑等待支撑的物体,也不会因为平板电脑的重量而导致将本技术实施例的支撑装置压倒。而未设置所述支撑体40的支撑装置中,由于第一本体10上放置了便携电子设备如平板电脑,为了使整体平衡,对便携电子设备进行很好支撑,需要将第二本体20的整体重量设置的重一些,或为第二本体20添加配置物等,导致支撑装置整体比较重,使用起来非常不便。
59.本技术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位置关系用于表征所述第一本体10和所述第二本体20之间的夹角;所述第一本体10和所述第二本体20均能通过所述连接体30进行旋转,从而使所述第一本体10和所述第二本体20之间的夹角产生变换,具体可根据用户的使用需求来进行。本技术实施例的所述第一本体10和所述第二本体20之间的夹角具有以下特点:
60.在外力作用下,所述第二本体20和所述第一本体10能通过所述连接体30调整所述夹角;在外力撤销后,所述第二本体20和所述第一本体10基于所述连接体30保持所述夹角。
61.需要强调的是,本技术实施例的电子设备支撑装置不同于一般的笔记本电脑,本技术实施例的所述第一本体10仅为一支撑板,所述第一本体10上可以安装平板电脑等便携式电子设备,再通过第二本体上设置的输入装置如键盘、触控面板、触摸屏等对便携式电子设备进行信息输入,并通过便携式电子设备的显示屏进行显示。也就是说,本技术实施例的电子设备支撑装置仅为便携式电子设备提供支撑,可以不具备信息处理能力。
62.本技术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本体20和所述第一本体10之间的夹角的调整不受所述支撑体40的状态的影响;也就是说,支撑体40设置于所述连接体30上时,所述第二本体20和所述第一本体10均能相对于所述连接体30进行旋转,而不受支撑体40是影响。当支撑体40收置于容置空间41中时,通过外力使所述第二本体20和所述第一本体10相对于所述连接体30旋转而进行开合,完全不受所设置的支撑体40的影响。而所述第二本体20和所述第一本
体10开合后,通过外力使所述支撑体40与所述第二本体20分离并打开,因此,当所述支撑体40的状态变换也不受所述夹角调整的影响。
63.本技术实施例中,当所述连接体30为转轴结构时,所述支撑体40设置于所述转轴的轴套上,这样,当所述第二本体20和所述第一本体10基于所述连接体30进行角度调整时,支撑体40不受所述第二本体20和所述第一本体10之间角度调整的影响。
64.本技术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本体20的第一面上设置有容置空间41;所述第二本体20的第一面即所述第二本体20的与设置了输入设备如键盘的面的相对的一面。所述支撑体40处于所述第一状态时,所述支撑体40收置于所述容置空间中,所述支撑体40贴置在所述第二本体20的第一面。此时,所述支撑体40与所述第二本体20呈现为一体形态,即所述支撑体40在第二本体20上显露的表面与第二本体20的第一面呈现为一个平面;所述支撑体40在所述连接体30的一端面与所述连接体30的面齐平而整体呈现。
65.本技术实施例中,所述支撑体40可以为板状结构;所述支撑体40也可以为柱状结构,当所述支撑体40为柱状结构后,可以对称地设置于所述连接体30的两端部,以实现对本技术实施例的支撑装置的支撑,使本技术实施例的支撑装置整体保持平衡。或者,当所述支撑体40为柱状结构后,可以设置于所述连接体30的中部。所述支撑体40也可以为条状结构。如图1所示,所述第一本体10的第一面上设置有第一电子设备50;所述第一电子设备50具有显示模组,所述显示模组的显示输出区域在所述第一电子设备50的第一表面显露,所述第一电子设备50的第二表面贴置于所述第一本体的第一面;其中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第二表面相对。这里的第一电子设备50可以是平板电脑、pad等电子设备。显示模组包括液晶显示屏、触摸屏等。所述第一本体10的第一面为所述第一本体10设置第一电子设备50,与第二本体20的设置键盘的第二面相对的面。
66.如图3所示,本技术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本体20的第二面上设置有第二电子设备60;所述第二电子设备60具有信息输入区域,所述输入区域在所述第二电子设备60的第三表面显露,所述第二电子设备60的第四表面贴置于所述第二本体20的第二面;其中所述第三表面和所述第四表面相对。本技术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电子设备60可以是键盘、触控面板或触摸屏等输入设备。
67.本技术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电子设备60为键盘时,如图3所示,第二电子设备60包括壳体24、键帽组件21、键盘钢片22和第二光源23,其依次叠设而构成本技术实施例的第二电子设备60。通过在键帽组件21和壳体24对应的位置处设置第二透光区域,可以使键盘透光。图3所示的键帽组件21和壳体24对应区域形成输入控件如输入键盘等,用于用户输入相应的字符等信息。
68.本技术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电子设备60与所述第二本体20的第二面之间也可以是可拆卸方式连接,例如,通过在所述第二本体20的第二面上设置卡置槽,将所述第二电子设备60卡设于卡置槽中,并可从卡置槽中取出。
69.本技术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电子设备50还具有处理模组;响应于所述第二电子设备60的所述信息输入区域被操作,所述处理模组接收所述操作通过所述信息输入区域输入的第一信息,将所述第一信息在所述显示模组显示。具体地,所述信息输入区域中包括两个以上的输入控件,所述两个以上的输入控件下方设置有第二光源23,输入控件上设置有第二透光区域,所述第二光源23发光时,所述两个以上的输入控件通过所述第二透光区域能
照亮输入控件上的字符;所述处理模组响应于输入控件被操作,所述第二电子设备60响应于相应操作,通过所述第一电子设备50的显示模组如屏幕等展示与输入控件上的字符对应的信息。
70.也就是说,当第一电子设备50通过第一电接口连接于本技术实施例的电子设备支撑装置上时,由于第一电接口与所述第二电子设备事先设置了相应的电连接,这样,在符合相关接口连接通信协议的情况下,即可通过第二电子设备60对第一电子设备50进行操控,即相当于为平板电脑等设置了一专门的信息输入设备,通过该信息输入设备如键盘等,可以对平板电脑进行操控,如可以在第一电子设备50上进行编程操作等。
71.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应当理解,即使建立了第一电子设备50和第二电子设备60之间的电连接关系,用户仍能对第一电子设备50进行直接操控,如通过第一电子设备的触摸板、触控面板等对第一电子设备进行操控。
72.本技术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电子设备60或所述第一电子设备50中设置有光检测器件,用于对当前的环境光参数进行检测;所述第二电子设备60或所述第一电子设备50响应于所述光检测器件对环境光参数的检测,使所述第二电子设备开启所述第二光源,并对所述第二光源的发光功率进行调整,使所述第二透光区域透射光的亮度与所述环境光参数相匹配。这里的环境光参数主要包括环境光亮度,即通过对当前环境光亮度进行检测,以确定是否将所述第二电子设备60的输入控件如输入键盘进行点亮,更方便用户的信息输入准确度。且当所述第二电子设备60的输入控件被点亮后,对本技术实施例的支撑装置而言也可以起到装饰作用。
73.本技术实施例中,光检测器件可以是光感ic,也可以是所述第一电子设备50的摄像头等,光检测器件通过对环境光中的亮度等参数进行检测,当检测到环境光亮度低于设定阈值时,开启所述第二光源,将所述第二电子设备60的输入控件如输入键盘点亮。若检测到环境光亮度变暗,第二光源当前功率不足以使输入控件的辨识度被用户识别时,可以提升所述第二光源的亮度。
74.作为一种示例,在第一电子设备50中设置的光感ic检测到外部环境光由亮变暗的情况下,第一电子设备50向第二电子设备60的键盘发送光源功率调整指令,控制第二光源如键盘背光等由暗逐步变亮;当外部环境光由暗变亮时,依靠第一电子设备50中设置的光感ic的检测结果,向第二电子设备60发出光源功率调整指令,控制第二光源键盘背光由亮逐步变暗。本技术实施例中,光感ic也可以设置于第二电子设备60中,由该光感ic检测到环境光参数如亮度后,直接对第二光源发出开启或功率调整指令,使第二光源发出相应功率的光强,以照亮输入控件,使输入控件上的字符更容易被用户辨识。
75.如图2、图3所示,所述第一本体10的第一面上设置有第一电接口;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的第二表面上设置有第二电接口;所述第一电子设备装设于所述第一本体时,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的第二表面贴置于所述第一本体的第一面,所述第二电接口与所述第一电接口对接,所述第一电子设备和所述第二电子设备连接;
76.所述第一电子设备检测到所述第二电接口与所述第一电接口对接后,点亮设置于所述标识对象处的光源以照亮所述标识对象,使所述标识对象通过所述透光区域在所述第一本体的第二面显露。
77.本技术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电接口为弹针结构,所述第二电接口为触点结构;所述
弹针结构与所述触点结构对接时,所述第一电子设备50与所述第二电子设备60电连接。
78.本技术实施例中,为了使第一电子设备50与第一本体10之间稳固地连接,可以在所述第一本体10上设置有第一磁铁模组;所述第一电子设备50对应于所述磁铁模组的位置,设置有第二磁铁模组或能与所述第一磁铁模组吸引的连接部件;或所述第一电子设备50对应于所述磁铁模组的位置的部件或壳体,由能与所述第一磁铁模组吸引的材质制成。
79.本技术实施例中,可以在所述第一本体10的第一面上设置磁铁模组,也可以设置于所述第一本体10的内部。磁铁模组包括电磁铁、普通磁铁等。当然,如果不考虑第一电子设备50的体积及原始配置,也可以将磁铁模组设置于第一电子设备50上。通过设置磁铁模组,可以使第一电子设备50更牢固地连接于所述第一本体10,方便用户进行相关作业。
80.如图1所示,本技术实施例中,所述连接体30的至少一端设置有外接电接口31;所述外接电接口31与所述第一电子设备50和/或所述第二电子设备60电连接;所述外接电接口31能插接外部电源,通过所述外部电源为所述第一电子设备和/或所述第二电子设备提供工作电源。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第一电子设备50自身已具备电源,因此,本技术实施例中,所述连接体30上也可以不设置外接电接口,第一电子设备50自身的电源即可提供相当时长的工作电源供给。第一电子设备50通过第一电接口与所述第二电子设备60电连接,为所述第二电子设备60提供工作电源,以支持所述第二电子设备60向第一电子设备50输入相关信息。
81.本技术实施例中,所述连接体30中包括中空结构;也就是说,连接体30可以为中空结构。所述中空结构中设置有充电电池,所述充电电池与所述外接电接口31、所述第一电子设备50和/或所述第二电子设备60电连接,所述充电电池通过所述外接电接口31接收所述外部电源输入的电能,实现充电电池的充电,当所述外接电接口31未连接外部电源时,所述充电电池还能为所述第一电子设备50和/或所述第二电子设备60提供工作电源。
82.本技术实施例中,所述连接体30包括:具有阻尼功能的转轴组件,或具有阻尼功能的铰链组件。
83.也就是说,本技术实施例中,所述连接体30首先能保证所述第一本体10和所述第二本体20能相对于所述连接体30转动,并通过在所述连接体30中设置阻尼功能,使所述第一本体10和所述第二本体20转动到一相对角度后,保持该相对角度。作为一种实现方式,阻尼功能可以齿轮啮合方式、相对摩擦力等实现。
84.本技术实施例中,根据实际需要,第一本体10可以设置为可弯折结构,即第一本体10可以包括上下两部分,即第一支撑部分和第二支撑部分,第一支撑部分和第二支撑部分转轴连接,第一支撑部分和第二支撑部分基于转轴也可调相对夹角且能保持该夹角。通过将第一本体10设置为上下可弯折的结构,可以更好地调整第一电子设备50与用户之间的夹角及距离等,更方便用户使用第一电子设备50如平板电脑、pad等。
85.本技术实施例中,所述支撑体40的一端通过转轴或铰链等枢接于所述连接体,并基于转轴或铰链等相对于第二本体20进行转动。
86.本技术实施例中,支撑体40也可以直接设置于所述第二本体上。如所述支撑体40的一端通过转轴或铰链枢接于所述第二本体。作为一种实现方式,所述支撑体40的一端通过转轴或铰链枢接于所述第二本体20的置放所述第二电子设备60的对应部位的下方,即所述支撑体40枢接于所述第二本体20的第一面上与所述第二电子设备60的对应部位。
87.由于支撑体40设置于所述第二本体20上的电子设备支撑装置,与前述的支撑体设置于所述连接体上的结构及功能类似,这里不再给出具体的实现方式,可以参见前述实施例的相关描述而理解。
88.本技术实施例还记载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电子设备本体和所述的电子设备支撑装置,所述电子设备本体设置于所述电子设备支撑装置。这里的电子设备本体包括平板电脑和其输入设备如键盘、触摸屏等。
89.应理解,说明书通篇中提到的“一个实施例”或“一实施例”意味着与实施例有关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包括在本技术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因此,在整个说明书各处出现的“在一个实施例中”或“在实施例中”未必一定指相同的实施例。此外,这些特定的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任意适合的方式结合在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应理解,在本技术的各种实施例中,上述各过程的序号的大小并不意味着执行顺序的先后,各过程的执行顺序应以其功能和内在逻辑确定,而不应对本技术实施例的实施过程构成任何限定。上述本技术实施例序号仅仅为了描述,不代表实施例的优劣。
90.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
……”
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该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91.在本技术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设备和方法,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以上所描述的设备实施例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所述单元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存在。
92.上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全部单元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
93.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实施方式,但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技术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