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新型橡胶手套的制作方法

2022-02-22 06:10:01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防护用品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新型橡胶手套。


背景技术:

2.在应对特殊传染病的防控和救治过程中,为保护工作人员和病人,防止交叉感染,工作人员需穿着防护服和穿戴橡胶手套进行操作。在穿戴橡胶手套时,工作人员需将防护服的袖口部分扎入橡胶手套内,但橡胶手套内设有滑石粉,再加上防护服的面料较滑,所以在操作过程中,很容易导致手套的滑脱和卷边,防护服的袖子往上跑,易发生职业暴露,增加感染的风险。
3.为确保防护效果,工作人员在穿戴防护服和手套时,会通过双面胶或者透明胶将手套与防护服连接在一起。但是这样操作繁琐,费时费力,并且在脱下手套或更换手套时,很难将固定胶带撕掉,且容易将防护服撕破,造成工作人员的感染。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橡胶手套,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
5.为达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新型橡胶手套,包括手套本体及粘接带;
6.所述粘接带设置于所述手套本体的手腕部的腕口处,所述粘接带的长度大于等于所述腕口的周长,所述粘接带沿宽度方向依次形成有第一粘接区、撕裂区及第二粘接区,其中,所述腕口位于所述第一粘接区,所述撕裂区、所述第二粘接区均位于所述腕口远离所述手腕部的一侧,所述第一粘接区和所述第二粘接区可沿所述撕裂区撕裂分离。
7.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撕裂区的硬度与所述第一粘接区、所述第二粘接区的硬度不同。
8.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粘接带的至少一端对应所述撕裂区设置有撕裂口。
9.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粘接带对应所述撕裂区沿长度方向设置有点断式的切线。
10.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粘接带内嵌有撕拉带,所述撕拉带位于所述撕裂区,且所述撕拉带的两端沿所述撕裂区的长度方向延伸。
11.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撕拉带的两端分别延伸至所述粘接带外。
12.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撕拉带为金属带或塑料带。
13.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新型橡胶手套还包括魔术贴,所述魔术贴包括毛面和勾面,所述粘接带还包括相对的粘接面和非粘接面,所述毛面设置于所述非粘接面及位于所述粘接带的一端,所述勾面设置于所述粘接面及位于所述粘接带的另一端,其中,所述毛面和所述勾面均位于所述第一粘接区或所述第二粘接区。
14.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粘接带还包括相对的粘接面和非粘接面,所述粘接面上覆盖有可移除的离型纸,通过移除所述离型纸以使所述粘接面裸露。
15.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离型纸包括沿所述粘接带长度方向设置的第一纸片段和第二纸片段,所述第一纸片段和所述第二纸片段可单独移除。
16.相比于现有技术,本技术的有益效果:
17.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新型橡胶手套,包括手套本体及粘接带;粘接带设置于手套本体的手腕部的腕口处,粘接带的长度大于等于腕口的周长,粘接带沿宽度方向包括依次形成的第一粘接区、撕裂区及第二粘接区,其中,腕口位于第一粘接区,撕裂区、第二粘接区均位于腕口远离手腕部的一侧,第一粘接区和第二粘接区可沿撕裂区撕裂分离。本技术提供的新型橡胶手套在穿戴时,先将手套本体穿戴好,之后通过手套本体上的粘接带沿手套本体的腕口的周向将手套本体与防护服粘接在一起,并且粘接带的第一粘接区粘接在手套本体上,粘接带的第二粘接区直接与防护服粘接,这样就可以避免操作过程中,手套本体的滑脱和卷边,防护服的袖子往上跑,提高防护性能和安全性。新型橡胶手套使用后,工作者只需沿第一粘接区起开始撕扯粘接带,此时,第一粘接区和第二粘接区沿撕裂区逐渐撕裂分离,以使手套本体与防护服解除连接,并且第一粘接区会随手套本体脱下,第二粘接区保留在防护服上。本技术提供的新型橡胶手套,穿戴简单,更换更方便,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脱下手套本体时可避免防护服被撕破,极大地提高了使用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18.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19.图1示出了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种新型橡胶手套手掌面的结构示意图;
20.图2示出了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第二种新型橡胶手套手掌面的结构示意图;
21.图3示出了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第三种新型橡胶手套手掌面的结构示意图;
22.图4示出了图3中粘接带移除离型纸的a-a向的剖视图;
23.图5示出了图3中粘接带设有离型纸的a-a向的剖视图;
24.图6示出了图3提供的第三种新型橡胶手套手背面的结构示意图;
25.图7示出了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第四种新型橡胶手套手背面的结构示意图;
26.图8示出了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第五种新型橡胶手套手掌面的结构示意图;
27.图9示出了图8提供的第五种新型橡胶手套手背面的结构示意图。
28.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29.100-新型橡胶手套;110-手套本体;111-手部;111a-手掌面;111b-手背面;112-手腕部;112a-腕口;113-连接部;120-粘接带;120a-第一粘接区;120b-撕裂区;120c-第二粘接区;120d-撕裂口;120e-点断式的切线;121-粘接胶层;122-撕拉带;123-基材层;124-离型纸;125-魔术贴;125a-勾面;125b-毛面。
具体实施方式
30.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
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31.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部”、“长度”、“宽度”、“前”、“后”、“内”、“外”、“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32.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33.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34.实施例一
35.请参阅图1至图6,本实施例的一种新型橡胶手套100,可用于医疗场合常用的防护装备或一些实验室中。
36.应当理解的,在接触特殊传染病患者或接触经空气、飞沫等传播的传染病患者,可能受到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喷溅时,工作者需穿着防护服,穿戴橡胶手套进行防护。其中,橡胶手套可以是本实施例提供的新型橡胶手套100。
37.请参阅图1、图2以及图3,本实施例提供的新型橡胶手套100,包括手套本体110及粘接带120,其中,手套本体110用于对工作者的手部进行防护,粘接带120用于将手套本体110与防护服进行捆扎固定。
38.手套本体110包括依次连接的手部111和手腕部112,手部111主要对手的手指到腕关节的区域进行防护,手腕部112远离手部111的一端设置有腕口112a,便于工作者将手伸入手套本体110内进行穿戴。
39.进一步的,手套本体110为橡胶材质。
40.粘接带120设置于手套本体110的手腕部112的腕口112a处,粘接带120的长度大于等于腕口112a的周长,由此保证粘接带120可以绕腕口112a一周进行捆扎固定,以将手套本体110与工作者穿着的防护服连接在一起,并且粘接带120为弹性或柔性材质,本身具有一定的弹性,捆扎后可适应不同大小的手臂,以提高捆扎后的舒适性。
41.请一并参阅图4,在本实施例中,粘接带120包括基材层123及设置于基材层123侧面上的粘接胶层121。由此,定义基材层123背向粘接胶层121的一面为非粘接面,基材层123设置有粘接胶层121的一面为粘接面。
42.可选地,基材层123为弹性塑料膜或柔性纸材质。粘接胶层121为双面胶,或者是涂覆在基材层123上形成的一层不干胶。
43.请参阅图3、图4以及图6,进一步的,基材层123与手套本体110连接,具体的,基材层123的中部与手套本体110局部区域连接,并在连接处形成连接部113,基材层123沿长度方向的两端为自由端,且基材层123的非粘接面背向手套本体110。粘接带120在使用时,基
材层123的两个自由端可叠合在一起,以实现捆扎固定。
44.其中,由基材层123的连接部113至两端的长度可以相等也可以不相等。
45.在一些实施例中,基材层123与手套本体110的连接处位于手套本体110的手掌面111a或者位于手套本体110的手背面111b。如图6所示,本实施例以选择基材层123与手套本体110的连接处位于手套本体110的手背面111b,方便操作穿戴操作。
46.请参阅图1、图2以及图3,进一步的,沿粘接带120的宽度方向,基材层123的粘接面依次形成有第一粘接区120a、撕裂区120b及第二粘接区120c,即撕裂区120b位于第一粘接区120a和第二粘接区120c之间。其中,腕口112a位于第一粘接区120a,撕裂区120b、第二粘接区120c均位于腕口112a远离手腕部112的一侧,可以理解的,新型橡胶手套穿戴后,撕裂区120b、第二粘接区120c位于手套本体110的近心端,即靠近人体心脏的一端。进一步的,撕裂区120b靠近腕口112a。第一粘接区120a和第二粘接区120c可沿撕裂区120b撕裂分离,第二粘接区120c也可相对撕裂区120b翻折。
47.其中,第一粘接区120a和第二粘接区120c的宽度相同或者不相同,同时保证穿戴后,第一粘接区120a可粘住手套本体110,第二粘接区120c可以粘住防护服,同时在基材层123的两个自由端叠合时,保证基材层123两端的第一粘接区120a相互对齐,基材层123两端的第二粘接区120c相互对齐,由此确保第一粘接区120a和第二粘接区120c能够顺利分离。
48.可以理解的,本实施例提供的新型橡胶手套100,穿戴后,第一粘接区120a粘住了手套本体110,第二粘接区120c粘住防护服。所以使用后,要将手套本体110脱下,需要先将捆扎固定好的粘接带120整体移除或破坏移除。进一步的,考虑到粘接带120整体移除时,因粘力的原因会撕破防护服,存在感染风险,因此,本实施例采用破坏粘接带120的方式使手套本体110与防护服解除连接,以使手套本体110脱下。
49.具体的,可通过撕拉粘接带120上第一粘接区120a,以使第一粘接区120a和第二粘接区120c沿撕裂区120b撕裂分离,进而第一粘接区120a与第二粘接区120c断开连接,第一粘接区120a会随手套本体110脱离,第二粘接区120c会继续附着在防护服上,由此避免撕拉粘接带120将防护服撕破,提高使用的安全性。
50.进一步的,为了实现第一粘接区120a和第二粘接区120c沿撕裂区120b撕裂分离的功能,粘接带120的方案设计可选择采用如下任意一种方式或者组合:
51.方式一:使撕裂区120b的硬度大于第一粘接区120a和第二粘接区120c的硬度。
52.可以理解的,由于硬度的差异,第一粘接区120a和第二粘接区120c的抗拉能力相比撕裂区120b明显要弱。由此在撕扯时,第一粘接区120a或第二粘接区120c最先被破坏,由此第一粘接区120a、第二粘接区120c更容易沿撕裂区120b分离,进而达到撕裂的目的。
53.具体的,可通过增加撕裂区120b的基材层123的厚度达到增加硬度的目的,或者使用不同硬度的材质进行制作。
54.方式二:使撕裂区120b的硬度小于第一粘接区120a和第二粘接区120c的硬度。
55.可以理解的,由于硬度的差异,第一粘接区120a和第二粘接区120c的抗拉能力相比撕裂区120b明显要强。由此在撕扯时,撕裂区120b最先被破坏,由此第一粘接区120a、第二粘接区120c更容易沿撕裂区120b分离,进而达到撕裂的目的。
56.具体的,可通过减少撕裂区120b的基材层123的厚度达到减少硬度的目的,或者使用不同硬度的材质进行制作。
57.方式三:如图1所示,粘接带120的基材层123的至少一端对应撕裂区120b设置有撕裂口120d,使用时保证有撕裂口120d的该端裸露在外侧,以便于撕拉。
58.其中,撕裂口120d可设计成v形缺口,进而应力会集中在v形缺口的顶尖处,进而在进行撕拉时,撕裂区120b会沿应力集中的顶尖处开始撕裂,之后会顺着撕裂区120b长度方向将第一粘接区120a、第二粘接区120c分离,进而达到撕裂的目的。
59.方式四:如图2所示,粘接带120的基材层123上对应撕裂区120b沿长度方向设置有点断式的切线120e。
60.由此,基材层123在点断式的切线120e位置强度相比第一粘接区120a和第二粘接区120c弱,在撕扯粘接带120时,第一粘接区120a和第二粘接区120c会沿切线位置分离,进而达到撕裂的目的。
61.方式五:如图3所示,粘接带120的基材层123与粘接胶层121之间内嵌有撕拉带122,且撕拉带122位于撕裂区120b,撕拉带122的两端沿撕裂区120b的长度方向延伸。由此,通过拉扯撕拉带122,撕裂区120b被破坏,进而可使第一粘接区120a和第二粘接区120c沿裂区分离,进而达到撕裂的目的。
62.上述方式五中,撕拉带122的材质硬度和强度大于基材层123的硬度和强度,这样避免撕拉带122被拉断,进而保证撕裂区120b顺利完成撕裂。
63.进一步的,撕拉带122的长度大于粘接带120的长度,由此,撕拉带122至少有一端是露出在粘接带120外,进而便于手拿捏进行撕裂操作。
64.可选地,撕拉带122的两端均延伸至粘接带120外,以便于进行撕裂操作。
65.可选地,撕拉带122的材质为金属带、塑料带、金属丝或绳子等。应当理解的,上述仅是举例说明,不作为本技术保护范围的限制。
66.请参阅图3、图4以及图5,在本实施例中,在未使用时,基材层123的粘接面上覆盖有可移除的离型纸124,进而通过移除离型纸124以使粘接面裸露进行使用。可以理解的,未使用时,离型纸124覆盖在粘接面上,避免粘接面失效,使用更方便。
67.进一步的,离型纸124包括沿粘接带120长度方向设置的第一纸片段和第二纸片段,第一纸片段和第二纸片段在基材层123形成的连接部113处交汇,并且第一纸片段和第二纸片段可单独移除,以便于工作者操作。
68.请参阅图1至图6,再结合上文,本实施例提供的新型橡胶手套100的穿戴方法如下:
69.第一步,带上手套本体110,防护服袖子最下面的部分扎入手套本体110内,使手套本体110与穿着的防护服配合好。
70.第二步,移除粘接带120上的第一纸片段,之后沿手套本体110的腕口112a周向,将移除了第一纸片段的粘接带120分别与手套本体110和防护服贴合,使得粘接带120该段的第一粘接区120a与手套本体110粘接,第二粘接区120c与防护服粘接。
71.第三步,移除粘接带120上的第二纸片段,同时沿手套本体110的腕口112a周向,将移除了第二纸片段的粘接带120分别与手套本体110和防护服贴合,并且也使得粘接带120该段的第一粘接区120a与手套本体110粘接,第二粘接区120c与防护服粘接,同时保证粘接带120的端部与第二步中已经粘接好的粘接带120对接或重叠。
72.本实施例提供的新型橡胶手套100,穿戴方便,可独立完成,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
率。另外,穿戴好新型橡胶手套100后可再用手沿周向按压粘接好的粘接带120,使粘接带120与手套本体110和防护服贴合更紧密,进而避免病菌进入。
73.另外,在操作过程中,手套本体110不易滑脱和卷边,防护服的袖子也被限制往上跑,进而提高防护性能和安全性,减少感染风险。
74.本实施例提供的新型橡胶手套100需要脱下时,通过撕拉粘接带120裸露在外的一端,具体是沿第一粘接区120a端部开始撕扯粘接带120,此时,第一粘接区120a和第二粘接区120c沿撕裂区120b撕裂分离,进而使手套本体110与防护服接触连接。由此,第一粘接区120a会随手套本体110脱下,第二粘接区120c继续保留在防护服上,随防护服一起处理即可。穿戴简单,更换更方便,提高了工作效率,脱下手套本体110时可避免防护服被撕破,极大地提高了使用的安全性,减少感染风险。
75.实施例二
76.请参阅图5和图7,本实施例的一种新型橡胶手套100,是在上述实施例一的技术基础上做出的改进,相比于上述实施例一,区别之处在于:
77.在本实施例中,基材层123的一端与手套本体110连接,另一端为自由端。或者基材层123的一段是与手套本体110连接,另一段自由延伸。进而,基材层123的粘接面上只需覆盖一层离型纸124,使用时将该层离型纸124揭开即可。脱下手套本体110的方法与上述实施例一相同。
78.实施例三
79.请参阅图8和图9,本实施例的一种新型橡胶手套100,是在上述实施例一或实施例二的技术基础上做出的改进,相比于上述实施例一或实施例二,区别之处在于:
80.在本实施例中,新型橡胶手套100包括魔术贴125,魔术贴125包括相互粘接配合的毛面125b和勾面125a,毛面125b设置于基材层123的非粘接面,且毛面125b位于粘接带120的一端。勾面125a设置于基材层123的粘接面,且勾面125a位于粘接带120的另一端。进一步的,毛面125b的长度大于勾面125a,以保证勾面125a可以与毛面125b配合。
81.本实施例在粘接带120上设置有魔术贴125,穿戴时,工作者可根据自身需求调节粘接带120捆扎时的松紧程度,提高穿戴的舒适性,进而提高新型橡胶手套100的实用性。
82.进一步的,毛面125b和勾面125a均位于第一粘接区120a,一方面,避免干涉第一粘接区120a和第二粘接区120c的撕裂分离;另一方面,第一粘接区120a和第二粘接区120c撕裂分离时,毛面125b和勾面125a可一同随第一粘接区120a和第二粘接区120c分离,避免残留在防护服上;再一方面,毛面125b和勾面125a均位于第一粘接区120a,可同时调节手套本体110与防护服配合的松紧度,提高粘接带120的捆扎效果。
83.在一些实施例中,毛面125b和勾面125a也可设置于第二粘接区120c。
84.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技术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85.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技术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技术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