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预制临时上人楼梯的制作方法

2022-02-22 05:36:1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建筑施工工具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预制临时上人楼梯。


背景技术:

2.随着国家建筑行业的发展和对绿色节能建筑理念的倡导,装配式建筑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装配式结构被广泛应用于各类建筑物中。其中装配式结构预制楼梯是在楼梯梁浇筑完成后再进行吊装就位的,因此无法满足上一层楼板施工时工人能安全到达施工操作层的需求。
3.目前施工人员通常采用钢管、扣件、防护网、钢筋等组成了临时楼梯,这种简易的临时楼梯,虽解决了人员上下流通问题,但施工效率低,费时费力,有待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4.为了提高临时楼梯的施工效率,本技术提供一种预制临时上人楼梯。
5.本技术提供的一种预制临时上人楼梯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6.一种预制临时上人楼梯,包括钢梯,所述钢梯的两端均设置有踏板,一对所述踏板水平设置且分别用于抵触上下层楼板,所述钢梯的下方设置有用于支撑所述钢梯的支撑架。
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安装临时上人楼梯时,只需将预先安装好的支撑架和钢梯吊装至指定上下层楼板之间,即可完成临时上人楼梯的安装。通过设置整体式的临时上人楼梯,一次成型后可以一直使用到建筑封顶,使用期间只需用吊装设备将其吊装至指定楼层即可,有效提高了临时上人楼梯的施工效率,并且节约了大量的人力物力,降低了施工成本。
8.可选的,所述支撑架包括一对横梁和一对第一竖杆,一对所述横梁分别布置于所述钢梯两侧,且所述横梁的两端横跨下层楼板,一对所述第一竖杆布置于一对所述横梁的其中一端,且一对所述第一竖杆之间设置有用于对所述踏板进行支撑的连接杆。
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结构简单且工作稳定的支撑架,实现了对钢梯的稳定支撑,保证了钢梯的稳定性,提升了钢梯的安全性。
10.可选的,一对所述横梁之间水平设置有多个基础梁,多个所述基础梁沿所述横梁的长度方向均匀设置,且所述基础梁的两端分别与一对所述横梁固定连接。
1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基础梁对横梁进行连接和支撑,进一步提升了支撑架的结构稳定性。
12.可选的,所述横梁包括主梁和辅助梁,所述主梁和所述辅助梁均水平设置且平行于墙体设置,所述主梁和所述辅助梁之间通过高强螺栓相连接。
1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组装式的横梁,实现了横梁整体长度的可调节,便于适配不同跨距的楼层板。
14.可选的,所述踏板背离所述钢梯的一端转动连接有辅助板。
1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辅助板,解决了因横梁整体长度调长时踏板与楼层板之间空隙过大的安全隐患,保证了施工人员的安全。
16.可选的,所述横梁远离所述第一竖杆的一端设置有第二竖杆,所述第一竖杆和所述第二竖杆之间水平设置有防抛立网,所述防抛立网下侧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竖杆和所述第二竖杆转动连接。
1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临时上人楼梯安装后,向下翻转防抛立网使其抵触钢梯两侧的墙体,从而对钢梯和墙体之间的空间进行遮挡,防止坠物沿钢梯和墙体之间的空隙掉落砸伤位于建筑底层的施工人员。通过设置防抛立网,对钢梯和墙体之间的空隙进行遮挡,有效避免了高空坠物的出现,保证了施工人员的施工安全。
18.可选的,所述防抛立网上侧两端均设置有拉环,所述第一竖杆和所述第二竖杆上设置有用于钩紧所述拉环的挂钩。
1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对临时上人楼梯进行吊装时,将防抛立网向上翻转至竖直状态,随后用挂钩钩紧拉环,即可实现防抛立网的折叠收纳,避免防抛立网对临时上人楼梯的吊装造成障碍。通过设置结构简单且稳定的锁定机构,实现了防抛立网的便捷锁定。
20.可选的,所述第一竖杆和所述第二竖杆的上端端部均设置有吊环。
2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吊环,便于对临时上人楼梯进行吊装。
22.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23.通过设置整体式的上人楼梯,一次成型后可以一直使用到建筑封顶,使用期间只需用吊装设备将其吊装至指定楼层即可,有效提高了临时上人楼梯的施工效率,并且节约了大量的人力物力,降低了施工成本;
24.通过设置结构简单且工作稳定的支撑架,实现了对钢梯的稳定支撑,保证了钢梯的稳定性,提升了钢梯的安全性;
25.通过设置组装式的横梁,实现了横梁整体长度的可调节,便于适配不同跨距的楼层板。
附图说明
26.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7.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中横梁的结构示意图。
28.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中连接杆和踏板的连接关系示意图。
29.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中防抛立网和第一竖杆的连接关系示意图。
30.附图标记说明:1、钢梯;11、防护栏杆;12、踏板;13、辅助板;2、支撑架;21、横梁;211、主梁;212、辅助梁;22、第一竖杆;221、连接杆;2211、加强杆;23、连接孔;24、高强螺栓;25、基础梁;251、支撑杆;27、第二竖杆;271、辅助杆;3、防抛立网;31、拉环;32、挂钩;4、吊环。
具体实施方式
31.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2.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预制临时上人楼梯。
33.参照图1,一种预制临时上人楼梯,包括钢梯1和用于支撑钢梯1的支撑架2。其中钢
梯1的高度为3米,以匹配大多数建筑的层高。同时钢梯1的两侧均设置有防护栏杆11,以对钢梯1进行安全防护。
34.参照图1,钢梯1的两端均固定连接有踏板12,一对踏板12水平布置。其中布置在钢梯1上端的踏板12用于抵触上层楼板,布置在钢梯1下端的踏用于抵触下层楼板,以便于施工人员攀登。
35.参照图1、图2,支撑架2包括一对横梁21和一对第一竖杆22。其中横梁21包括主梁211和辅助梁212,主梁211和辅助梁212均水平设置且平行于墙体设置。主梁211和辅助梁212相互靠近的一端均贯通设置有多个连接孔23,且连接孔23沿主梁211和辅助梁212的长度方向均匀设置,连接孔23内穿设有高强螺栓24,以实现主梁211和辅助梁212的稳定连接,同时实现主梁211和辅助梁212整体长度的调节,使其适配跨距不同的楼层板。
36.因此,当调整横梁21的长度时,只需将布置在辅助梁212上的连接孔23与布置在主梁211上的不同的连接孔23相连通,然后将高强螺栓24穿设于连接孔23内,即可实现横梁21的长度调节,同时实现主梁211和辅助梁212的稳定连接。
37.参照图1,踏板12远离钢梯1的一端通过合页铰接有辅助板13。因此当横梁21长度调长时,可以利用辅助板13继续抵触楼层板,避免因踏板12和楼层板之间间隙过大工人出现踏空现象,保证施工人员的安全。
38.参照图1,一对第一竖杆22分别布置于一对主梁211的其中一端并分布于钢梯1的两侧,且一对第一竖杆22的上端与钢梯1的上端两侧固定连接。
39.参照图3,一对第一竖杆22之间水平设置有连接杆221,且连接杆221垂直于一对第一竖杆22设置,连接杆221用于抵触踏板12以对踏板12进支撑。同时连接杆221上倾斜向上设置有多个加强杆2211,多个加强杆2211沿连接杆221的长度方向均匀分布,且加强杆2211的下端与连接杆221固定连接,上端与踏板12固定连接,以进一步对踏板12进行支撑,提高踏板12的结构强度。
40.参照图1,一对主梁211之间水平设置有多个基础梁25,多个基础梁25垂直于一对主梁211设置并沿一对主梁211的长度方向均匀分布,且基础梁25的两端分别与一对横梁21固定连接,以用于对一对横梁21进行支撑和连接,增强支撑架2的结构稳定性。同时基础梁25的两端均竖直设置有支撑杆251,且支撑杆251的上下两端分别与基础梁25和钢梯1固定连接,以用于对钢梯1进行稳定支撑,增强临时上人楼梯整体的结构强度。
41.参照图1、图4,一对主梁211远离一对第一竖杆22的一端均设置有第二竖杆27,且第二竖杆27的下端与主梁211固定连接。第一竖杆22和第二竖杆27之间水平设置有防抛立网3,且防抛立网3的下侧两端分别与第一竖杆22和第二竖杆27转动连接。同时防抛立网3的上侧两端设置有拉环31,第一竖杆22和第二竖杆27上设置有用于钩紧拉环31的挂钩32。
42.因此,当对临时上人楼梯进行吊装时,将防抛立网3向上翻转至竖直状态,并利用布置在第一竖杆22和第二竖杆27上的挂钩32钩紧布置在防抛立网3上的拉环31,实现防抛立网3的折叠收纳,避免防抛立网3影响临时上人楼梯的吊装。
43.当在施工楼层安装好临时上人楼梯后,使布置在第一竖杆22和第二竖杆27上的挂钩32与布置在防抛立网3上的拉环31相互脱离,然后向下翻转防抛立网3使其与钢梯1两侧的墙体相抵触,形成稳固的三角形结构,从而对钢梯1和墙体之间的空隙进行封堵,避免施工人员的坠落,同时也可以避免高空抛物的产生。
44.参照图1,一对第二竖杆27之间水平设置有辅助杆271,且辅助杆271布置于一对第二竖杆27的上端并垂直于一对第二竖杆27设置,以对一对第二竖杆27进行连接和支撑,增强其结构强度。
45.参照图1,一对第一竖杆22和一对第二竖杆27的上端端部均固定连接有吊环4,以便于对临时上人楼梯进行吊装。
46.本技术实施例一种预制临时上人楼梯的实施原理为:当安装临时上人楼梯上,首先按照楼层板的跨距将横梁21的长度调整为合适状态,然后利用吊装设备将预制好的上人楼梯吊装至指定楼层内,使横梁21横跨同层的楼层板,并使踏板12或辅助板13分别抵触上下层楼层板,最后打开防抛立网3,使其与钢梯1两侧的墙体相抵触,即可完成临时上人楼梯的安装。
47.当此层建筑完成施工时,将防抛立网3进行折叠收纳,利用吊装设备再次将其吊装至上一楼层进行安装即可。
48.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