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河道流域防汛堤坝的施工方法与流程

2022-02-22 04:59:2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堤坝施工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河道流域防汛堤坝的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2.我国地域辽阔,江河湖泊也比较多,在一些江河流域的地区经常会发生洪水泛滥的现象,人们经常用堤防工程来进行防洪,筑堤成为了防护洪水泛滥、保护居民和工农业生产的主要措施,堤防的作用是将洪水限制在行洪道内,使同等流量的水深增加,行洪流速增大,有利于泄洪排沙。
3.相关技术可参考授权公告号为cn111778922a的中国发明专利申请。其中公开了一种河道流域防汛堤坝的施工方法,方法如下:在施工混凝土前,对防汛墙前的坡面施工保滩工程;保滩工程的步骤如下:s1,清淤并平整防汛墙前的坡面;s2,放线定位,开挖坡面的边界,处理沟槽;s3,在防汛墙前先抛丙纶长丝机织布,再抛填块石,使坡度达到1:2 .5;s4;坡脚处采用网兜石笼护脚,在抛石上方用袋装碎石找平,再用膜袋混凝土护面。
4.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存在以下技术缺陷:多个网兜石笼之间相对独立,当河水中的水流量较大时,可能会使得网兜石笼在水底发生移动,从而影响堤坝施工过程中的安全性和堤坝的稳定性。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便于降低网兜石笼发生移动的可能性,本技术提供一种河道流域防汛堤坝的施工方法。
6.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河道流域防汛堤坝的施工方法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河道流域防汛堤坝的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清淤并平整防汛墙前的坡面;s2,放线定位,开挖坡面的边界,处理沟槽;s3,在防汛墙前先抛丙纶长丝机织布,再抛填块石;s4,坡脚处采用网兜石笼护脚;s5,在相邻的两个网兜石笼之间安装连接装置;s6,抛石上方用袋装碎石找平,再用膜袋混凝土护面。
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施工人员在逐个放置网兜石笼之后,采用连接装置,将相邻的网兜石笼相连接,从而使得多个网兜石笼之间相连接,当河流中水流较大时,多个网兜石笼之间相互连接,进而能够降低网兜石笼在水域中发生移动的可能性。
8.另一方面,本技术提供一种河道流域防汛堤坝的网兜石笼连接装置,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河道流域防汛堤坝的网兜石笼连接装置,所述连接装置包括安装块和连接块,所述安装块上开设有两个第一滑槽,所述连接块有两个,两个所述连接块与两个所述第
一滑槽一一对应设置,且所述连接块与所述第一滑槽的内侧壁滑动连接;所述连接块远离安装块的一侧开设有豁口,所述是网兜石笼中尼龙绳的部分能够移动至豁口内;所述连接装置还包括用于将尼龙绳固定于豁口内的防脱落机构。
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为了便于将两个相邻的网兜石笼相连接,先将两个网兜石笼上的部分尼龙绳移动至两个连接块的豁口内,接着在通过防脱落组件,将网兜石笼上的部分尼龙绳固定于连接块的豁口中,从而使得两个相邻的网兜石笼相连接。
10.优选的,所述豁口的内侧壁上开设有安装槽;所述防脱落机构包括防脱落块和第一弹簧,所述防脱落块与所述安装槽的内侧壁滑动连接;所述第一弹簧的一端与所述防脱落块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弹簧的另一端与所述豁口的内侧壁固定连接,所述防脱落块远离弹簧的一侧开设有弧形槽;所述连接块内还设置有用于固定防脱落块的限位组件。
1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移动网兜石笼上的部分尼龙绳至豁口内时,先通过移动防脱落块,使得防脱落块上的弧形槽与尼龙绳相配合,此时第一弹簧被拉升,接着在限位组件的作用下将防脱落块固定于连接块上,从而达到将尼龙绳固定于豁口内的目的。
12.优选的,所述连接块还开设有第二滑槽,所述第二滑槽的内侧壁开设有第一限位孔和第二限位孔,所述第一限位孔与所述安装槽相连通;所述限位组件包括第一限位块、推动杆、连接杆以及第二弹簧,所述第一限位块与所述第一限位孔的内侧壁滑动连接,且所述防脱落块上开设用供所述第一限位块插接配合的第一限位槽;所述连接杆与所述第一限位块固定连接,所述连接杆与所述第二滑槽的内侧壁滑动连接;所述推动杆的一端固定连接于所述连接杆,所述推动杆的另一端位于所述连接块的外侧,且所述推动杆与所述第二限位孔的内侧壁滑动连接;所述第二弹簧的一端固定连接于第二滑槽的内侧壁,所述第二弹簧的另一端与所述连接杆固定连接;所述第一限位块远离第二弹簧的一侧设有斜面。
1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为了便于固定防脱落块,在移动防脱落块的过程中,防脱落块先与第一限位块的斜面相接触,接着在第一限位块的斜面作用下,防脱落块能够推动第一限位块移动至第一限位孔内,此时第二弹簧被压缩;当防脱落块移动至第一限位块正对第一限位槽时,第二弹簧推动连接杆移动,连接杆移动带动第一限位块移动,使得第一限位块插接于第一限位槽中,从而达到便于固定防脱落块的目的;当移动防脱落块时,先通过推动推动杆,推动杆移动带动连接杆移动,连接杆移动带动第一限位块移动,从而使得第一限位块脱离第一限位槽,从而达到便于移动防脱落块的目的。
14.优选的,所述第一滑槽的内侧壁上开设有第二限位槽,所述连接块上开设有第三滑槽;所述防脱落机构上还设置有锁定组件,所述锁定组件包括钢索、第二限位块以及第三弹簧;所述第二限位块滑动连接于所述第三滑槽的内侧壁,且所述第二限位块与所述第二限位槽插接配合;所述第三弹簧的一端固定连接于第二限位块,所述第三弹簧的另一端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三滑槽的内侧壁;所述钢索的一端与所述连接防脱落块固定连接,所述钢索的另一端贯穿所述豁口的内侧壁与所述第二限位块固定连接。
1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连接块中固定有尼龙绳之前,第二限位块插接于第二限位槽,从而能够降低连接块中在未固定有尼龙绳之前,连接块在第一滑槽内滑动的可能性;在将尼龙绳固定连接块的豁口中时,先通过尼龙绳带动钢索移动,钢索移动的过程中先拉动第一限位块移动,从而使得第一限位块脱离限位槽,接着钢索进一步带动防脱落块移
动,从而便于使得防脱落块与第一限位块相接触,达到固定防脱落块的目的。
16.优选的,所述安装块内还开设有空腔和驱动腔,所述驱动腔与所述空腔相连通;所述安装块内还设置有用于驱动两个连接块相互靠近的驱动装置,所述驱动装置包括收线辊、驱动绳、驱动台、齿轮以及齿条,所述收线辊转动连接于空腔的内侧壁上,所述驱动绳有两个,两个所述驱动绳与两个所述连接块一一对应设置,且所述驱动绳的一端固定连接于所述连接块上,所述驱动绳的另一端固定连接于所述收线辊的外周面上;所述驱动腔的内侧壁上开设有第一导向槽,所述驱动台与所述第一导向槽的内侧壁滑动连接,所述齿轮与所收线辊固定连接,所述齿条固定连接于所述驱动台上,且所述齿轮与所述齿条相啮合;所述驱动机构还包括用于推动驱动台移动的推动机构,以及用于固定收线辊的固定机构。
1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为了驱动两个连接块相互靠近,加强两个网兜石笼之间的连接强度,先通过推动机构推动连接驱动台移动,驱动台移动带动齿条移动,齿条移动驱动齿轮转动,齿轮转动带动收线辊转动,收线辊转动的过程中,使得驱动绳饶设于收线辊上,从而使得驱动绳远离收线辊的端部拉动连接块移动,进而便于驱动两个连接块相互靠近的目的,同时在固定机构的作用下,降低收线辊发生反向转动的可能性。
18.优选的,所述固定机构包括棘轮、棘爪、拉绳、限位环以及第四弹簧,所述棘轮与所述收线辊固定连接,所述棘爪铰接于所述空腔的内侧壁上,所述棘轮与所述棘爪相配合;所述第四弹簧的一端固定连接于所述空腔的内侧壁上,所述第四弹簧的另一端固定连接于棘爪上;所述拉绳的一端与所述棘爪固定连接,所述拉绳的另一端位于所述安装块的外侧,且所述拉绳位于安装块外侧的端部与所述限位环固定连接。
1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驱动收线辊转动的过程中,收线辊转动带动棘轮转动;当不在驱动收线辊转动时,棘轮在棘爪和第四弹簧的作用下,难以发生反向转动,从而能够降低两个连接块在相互远离的方向上发生移动的可能性;当需要将两个连接块向相互远离的方向上移动时,通过拉动限位环,使得限位环带动拉绳移动,拉绳移动带动棘爪与棘轮相分离,从而达到能够将两个连接块向相互远离的方向移动的目的。
20.优选的,所述安装块固定连接有握持块,所述握持块内开设有滑移腔,所述滑动腔的底侧呈开口设置,所述空腔的顶壁上开设有连接孔,所述连接孔与所述内腔相连通;所述推动机构包括移动台、第一推块、第五弹簧、第六弹簧以及多个第二推块,所述移动台滑动连接于所述滑动腔的内侧壁,所述移动台的底侧开设有第五滑槽,所述第一推块与第五滑槽的内侧壁滑动连接,所述第五弹簧的一端与第一推块固定连接,所述第五弹簧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五滑槽的内侧壁固定连接;所述第六弹簧一端与移动台固定连接,所述第六弹簧的另一端与所述内腔的内侧壁固定连接;多个所述第二推块均固定连接移动台上,且多个所述第二推块沿移动台的长度方向依次排列,所述第一推块与相邻两个所述第二推块之间的间隙相配合;所述第一推块的底侧设有斜面,多个所述第二推块的顶侧均设有斜面,所述第一推块的斜面与所述第二推块的斜面相匹配;所述握持块上还设置有用于驱动移动台移动的驱动组件。
2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推动驱动台移动的过程中,先通过驱动组件驱动移动
台移动,移动台移动带动第一推块移动,此时第六弹簧被拉伸;第一推动块移动的过程中,由于第一推块于相邻两个第二推块之间的间隙相配合,从而使得第一推块能够推动第二推块移动,第二推块移动带动驱动台移动,从而达到驱动驱动台移动的目的;当不再对移动台施加外力作用时,第六弹簧拉动移动台移动,此时第一推块斜面与第二推块斜面相互作用,在第一推块和第二推块斜面的作用下,第二推块能够推动第一推块移动至第五滑槽内,当第一推块移动至下一个,两个第二推块构成的间隙中时,第五弹簧推动第一推块移动,使得第一推块再次与两个推块之间的间隙相配合,进而达到便于再次驱动驱动台移动的目的。
22.优选的,所述驱动组件包括驱动板、驱动杆以及驱动块,所述驱动板的一端铰接于握持块的上表面;所述驱动块固定连接于移动台上,所述驱动块的顶侧设有斜面;所述内腔的内侧壁上开设有滑移孔,所述驱动杆滑动连接于所述滑移孔的内侧壁,所述驱动杆的一端与所述驱动板相抵触,所述驱动杆的另一端设有斜面,且所述驱动杆的斜面与所述驱动块的斜面相匹配。
2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为了便于驱动移动台移动,先通过向下按压驱动板,驱动板移动推动驱动杆移动,驱动杆移动的过程中,由于驱动杆的斜面与驱动块的斜面相互作用下,使得驱动杆能够驱动驱动块移动,驱动块移动带动移动台移动,从而达到便于驱动移动台移动的目的。
24.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施工人员在逐个放置网兜石笼之后,采用连接装置,将相邻的网兜石笼相连接,从而使得多个网兜石笼之间相连接,当河流中水流较大时,多个网兜石笼之间相互连接,进而能够降低网兜石笼在水域中发生移动的可能性;为了便于将两个相邻的网兜石笼相连接,先将两个网兜石笼上的部分尼龙绳移动至两个连接块的豁口内,接着在通过防脱落组件,将网兜石笼上的部分尼龙绳固定于连接块的豁口中,从而使得两个相邻的网兜石笼相连接;为了驱动两个连接块相互靠近,加强两个网兜石笼之间的连接强度,先通过推动机构推动连接驱动台移动,驱动台移动带动齿条移动,齿条移动驱动齿轮转动,齿轮转动带动收线辊转动,收线辊转动的过程中,使得驱动绳饶设于收线辊上,从而使得驱动绳远离收线辊的端部拉动连接块移动,进而便于驱动两个连接块相互靠近的目的,同时在固定机构的作用下,降低收线辊发生反向转动的可能性。
附图说明
25.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6.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中连接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27.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中安装块的剖视图。
28.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中连接块的剖视图。
29.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中凸显限位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30.图6是本技术实施例中安装块和握持块的剖视图。
31.图7是图6中a处的放大示意图。
32.图8是本技术实施例中凸显固定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33.附图标记说明:
1、网兜石笼;11、尼龙绳;2、连接装置;3、安装块;31、第一滑槽;32、第二限位槽;33、空腔;34、驱动腔;35、第一导向槽;36、第二导向槽;37、连接孔;4、连接块;41、豁口;42、安装槽;43、第二滑槽;44、第一限位孔;45、第二限位孔;46、第三滑槽;47、第三导向槽;48、第一导向块;5、防脱落机构;51、防脱落块;511、弧形槽;512、第一限位槽;513、第二导向块;52、第一弹簧;53、限位组件;531、第一限位块;532、推动杆;533、连接杆;534、第二弹簧;54、锁定组件;541、钢索;542、第二限位块;543、第三弹簧;6、驱动装置;61、收线辊;62、驱动绳;63、驱动台;64、齿轮;65、齿条;66、固定机构;661、棘轮;662、棘爪;663、拉绳;664、限位环;665、第四弹簧;7、握持块;71、滑移腔;72、滑移孔;8、推动机构;81、移动台;811、第五滑槽;82、第一推块;83、第五弹簧;84、第六弹簧;85、第二推块;86、驱动组件;861、驱动板;862、驱动杆;863、驱动块。
具体实施方式
34.以下结合附图1-8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5.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河道流域防汛堤坝的施工方法。参照图1,河道流域防汛堤坝的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清淤并平整防汛墙前的坡面; s2,放线定位,开挖坡面的边界,处理沟槽;s3,在防汛墙前先抛丙纶长丝机织布,再抛填块石;s4,坡脚处采用网兜石笼1护脚;s5,在相邻的两个网兜石笼1之间安装连接装置2;s6,抛石上方用袋装碎石找平,再用膜袋混凝土护面。
36.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河道流域防汛堤坝的网兜石笼1连接装置2,如图2和图3所示,连接装置2包括安装块3、连接块4以及防脱落机构5,安装块3的底侧开设有两个第一滑槽31,连接块4为两个,两个连接块4与两个第一滑槽31一一对应设置。每个连接块4相对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第一导向块48,第一滑槽31相对的两侧壁上均有第二导向槽36,连接块4上的两个第一导向块48与两个第二导向槽36的内侧壁一一对应滑动连接。安装块3上还设置有用于驱动两个连接块4相互靠近的驱动装置6。
37.如图3和图4所示,每个连接块4均能够用于连接网兜石笼1上的部分尼龙绳11,其中,连接块4远离安装块3的一侧开设有豁口41,连接块4上的豁口41与网兜石笼1上的部分尼龙绳11相配合。
38.豁口41的内侧壁上开设有安装槽42,防脱落机构5包括防脱落块51、第一弹簧52、限位组件53以及锁定组件54,防脱落块51与安装槽42的内侧壁滑动连接,安装槽42相对的两内侧壁上开设有第三导向槽47,防脱落块51相对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第二导向块513,两个第二导向块513与两个第三导向槽47一一对应滑动连接。防脱落块51上开设有弧形槽511。第一弹簧52的一端固定连接于连接防脱落块51上,第一弹簧52的另一端固定连接于豁口41的内侧壁固定连接。
39.如图4和图5,连接块4的顶侧还开设有第三滑槽46,第三滑槽46与第一滑槽31相连通,第一滑槽31上开设有与第三滑槽46相配合的第二限位槽32。
40.锁定组件54包括钢索541、第二限位块542以及第三弹簧543,第二限位块542与第三滑槽46的内侧壁滑动连接,且第二限位块542能够插接于第二限位槽32。第三弹簧543的一端固定连接于第三滑槽46的底壁,第三弹簧543的另一端固定连接于第二限位块542的底侧,第三弹簧543的弹性系数小于第一弹簧52的弹性系数。钢索541的一端与防脱落块51固
定连接,钢索541的另一端豁口41的内侧壁位于第三滑槽46,且钢索541位于第三滑槽46内的端部与第二限位块542的底侧固定连接。
41.如图4和图5所示,连接块4上还开设有第二滑槽43,第二滑槽43同一侧的侧壁上开设有第一限位孔44和第二限位孔45,第一限位块531与安装槽42相连通,第二限位孔45与连接块4的外侧相连通。
42.限位组件53包括第一限位块531、连接杆533、第二弹簧534以及推动杆532,连接杆533与第二滑槽43的内侧壁滑动连接,第二弹簧534的一端与连接杆533远离防脱落块51的一侧固定连接,第二弹簧534的另一端与第二滑槽43的内侧壁固定连接。第一限位块531固定连接于连接杆533靠近防脱落块51的一侧,第一限位块531与第一限位孔44的内侧壁滑动连接,防脱落块51上开设有与第一限位块531插接配合的第一限位槽512。第一限位块531远离连接杆533的一侧设有斜面,且第一限位杆的斜面从靠近连接杆533的一端到远离连接杆533的一端倾斜向上设置。推动杆532的一端位于第二滑槽43内,推动杆532的另一端位于连接块4的外侧,推动杆532固定连接于连接杆533靠近防脱落块51的一侧,且推动杆532与第二限位孔45的内侧壁滑动连接。
43.当施工人员在使用连接装置2连接两个相邻的网兜石笼1的过程中,先通过尼龙绳11带动钢索541移动,钢索541移动的过程中先拉动第一限位块531移动,从而使得第一限位块531脱离限位槽,接着钢索541进一步带动防脱落块51移动;在移动防脱落块51的过程中,防脱落块51先与第一限位块531的斜面相接触,接着在第一限位块531的斜面作用下,防脱落块51能够推动第一限位块531移动至第一限位孔44内,此时第二弹簧534被压力;当防脱落块51移动至第一限位块531正对第一限位槽512时,第二弹簧534推动连接杆533移动,连接杆533移动带动第一限位块531移动,使得第一限位块531插接于第一限位槽512中,从而达到便于固定防脱落块51的目的。
44.如图6和图7所示,安装块3的顶侧固定安装有握持块7,其中握持块7内开设有滑移腔71,滑移腔71的底侧呈开口设置,安装块3内还开设有空腔33和驱动腔34,驱动腔34与所述空腔33相连通,驱动腔34的顶侧开设有连接孔37,连接孔37与滑移腔71相连通。
45.驱动装置6包括收线辊61、驱动绳62、驱动台63、齿轮64、齿条65、推动机构8以及固定机构66,收线辊61通过转轴转动连接于空腔33的内侧壁上。驱动绳62为两个,两个驱动绳62与两个连接块4一一对应设置,其中,驱动绳62的一端与收线辊61的外周面固定连接,驱动绳62的另一端与连接块4固定连接。驱动腔34相对的两侧内侧壁上均开设有第一导向槽35,驱动台63同时与两个第一导向槽35的内侧壁固定连接。齿条65固定连接于驱动台63的底侧,齿轮64固定连接于驱动台63的顶侧,且齿轮64与齿条65相啮合。
46.如图6、图7以及图8所示,推动机构8包括移动台81、第一推块82、第五弹簧83、第六弹簧84、第二推块85以及驱动组件86,移动台81滑动连接于滑移腔71的底壁,移动台81的底侧开设有第五滑槽811。第六弹簧84一端与移动台81固定连接,第六弹簧84的另一端与滑移腔71的内侧壁固定连接。第一推块82与第五滑槽811的内侧壁滑动连接,第五弹簧83的一端与第一推块82的顶侧固定连接,第五弹簧83的另一端与第五滑槽811的内侧壁固定连接。第二推块85有多个,多个第二推块85均固定连接于移动台81的顶侧,多个第二推块85沿移动台81的长度方向依排列,且相邻的两个第二推块85之间形成有间隙。
47.第一推块82的底侧设有斜面,且第一推块82从靠近第五弹簧83的一侧到远离第五
弹簧83的一侧倾斜向上设置。第二推块85有多个,多个第二推块85上均设置有斜面,且第二推块85的斜面从靠近移动台81的一侧到远离移动台81的一侧倾斜向上设置。第一推块82的斜面与多个所述第二推块85的斜面均相匹配。
48.如图6、图7以及图8所示,驱动组件86包括驱动板861、驱动杆862以及驱动块863,驱动板861位于握持块7的顶侧,驱动板861的一端铰接于握持块7的上表面。驱动块863固定连接于移动台81的顶侧,驱动块863的顶侧设有斜面,且驱动块863的斜面从靠近移动台81的一侧到远离移动台81的一侧倾斜向下设置。滑移腔71的内侧壁上开设有滑移孔72,驱动杆862滑动连接于滑移孔72的内侧壁,驱动杆862的一端与驱动板861相抵触,驱动杆862的另一端设有斜面,且驱动杆862的斜面与驱动块863的斜面相匹配。
49.施工人员在驱动两个连接块4相互靠近的过程中,先通过向下按压驱动板861,驱动板861移动推动驱动杆862移动,驱动杆862移动的过程中,由于驱动杆862的斜面与驱动块863的斜面相互作用下,使得驱动杆862能够驱动驱动块863移动,驱动块863移动带动移动台81移动,移动台81移动带动第一推块82移动;第一推动块移动的过程中,由于第一推块82于相邻两个第二推块85之间的间隙相配合,从而使得第一推块82能够推动第二推块85移动,第二推块85移动带动驱动台63移动,驱动台63移动带动齿条65移动,齿条65移动驱动齿轮64转动,齿轮64转动带动收线辊61转动,收线辊61转动的过程中,使得驱动绳62饶设于收线辊61上,从而使得驱动绳62远离收线辊61的端部拉动连接块4移动,进而便于驱动两个连接块4相互靠近的目的。
50.如图6、图7以及图8所示,固定机构66包括棘轮661、棘爪662、拉绳663、限位环664以及第四弹簧665,棘轮661与收线辊61固定连接,棘爪662的一端铰接与空腔33的内侧壁上,棘爪662的另一端与棘轮661相配合。拉绳663的一端固定连接于棘爪662靠近棘轮661的一端,拉绳663的另一端贯穿空腔33的内侧壁且位于安装块3的外侧。限位环664固定连接于拉绳663位于安装块3外侧的一端。第四弹簧665套社于拉绳663上,第四弹簧665的一端固定连接于空腔33的内侧壁上,第四弹簧665的另一端固定连接于棘爪662靠近棘轮661的一端。通过设置棘轮661和棘爪662,增加收线辊61发生反向转动的可能性。
51.本技术实施例一一种河道流域防汛堤坝的网兜石笼1连接装置2的实施原理为:为了便于将两个相邻的网兜石笼1相连接,先将两个网兜石笼1上的部分尼龙绳11移动至两个连接块4的豁口41内,接着在通过防脱落组件,将网兜石笼1上的部分尼龙绳11固定于连接块4的豁口41中,从而使得两个相邻的网兜石笼1相连接。
52.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