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X射线面密度测量架的制作方法

2022-02-22 04:30:16 来源:中国专利 TAG:

一种x射线面密度测量架
技术领域
1.本实用新型涉及x射线面密度测量仪领域,具体涉及一种x射线面密度测量架。


背景技术:

2.x射线面密度测量仪作为一种非接触式厚度测量仪器,自进入市场以来,受到了人们的追捧。因为它的测量非接触式,读数精准,测量便捷,特别在物体定位和厚度测量方面运用范围最为广泛;
3.其利用x射线穿透物质时的吸收、反散射效应实现非接触式测量薄膜类材料的面密度,x射线穿透物质时,被物质反射、散射、吸收,导致穿透的射线强度相对于入射射线强度有一定的衰减,衰减比例与被穿透物体的厚度/密度呈负指数关系。通过测量穿透前后的射线强度,即可推断出物质的面密度;
4.x射线面密度测量仪包括接收器和发射器,现有的测量方式为:将接收器和发射器通过螺栓固定在同一竖直面内的安装架上,然后待测试的薄膜类材料从接收器和发射器中间穿过,从而实现对薄膜类材料进行测试;
5.但是上述测量方式存在以下问题,首先待测试的薄膜类材料厚度不一,但是接收器和发射器间预留出的位置相对固定,不能够根据不同厚度的薄膜类材料进行调整;另外,薄膜类材料的宽度也不同,但是接收器和发射器间的测量范围有限,接收器和发射器无法沿着薄膜类材料的宽度方向水平移动,造成接收器和发射器只能对固定位置进行抽检,使检测的质量存在隐患。


技术实现要素:

6.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x射线面密度测量架来解决上述问题。
7.一种x射线面密度测量架,包括移动架、水平驱动机构,竖直驱动机构;
8.所述移动架用来连接测量仪的接收器或发射器,所述水平驱动机构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移动架,水平驱动机构用于带动移动架沿待测量的薄膜类材料的宽度方向水平往返移动;
9.所述竖直驱动机构输出端连接所述水平驱动机构,所述竖直驱动机构用于带动移动架沿待测量的薄膜类材料的竖直方向往返移动。
10.所述水平驱动机构为直线滑台,所述直线滑台安装在安装架上,所述移动架的截面为回字形结构,所述移动架套装在所述安装架上,所述直线滑台的输出端与移动架内侧固定连接,移动架外侧固定连接有固定装置,并通过所述固定装置连接接收器或发射器。
11.所述竖直驱动机构为双向输出电缸,所述双向输出电缸的输出端与安装架固定连接。
12.所述固定装置包括插拔板与固定架,所述插拔板用于与接收器或发射器固定连接,所述固定架用于与安装架固定连接。
13.所述固定架上开设有与所述插拔板相适配的滑道,所述插拔板上开设有限位开槽,限位机构受驱动贯穿所述滑道并与所述限位开槽相抵。
14.所述插拔板的截面为工字形结构。
15.所述插拔板的外表面上涂抹有阻尼层,所述阻尼层用来增加插拔板与滑道间的摩擦力。
1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设备的有益效果是:
17.一.本实用新型设备,通过水平驱动机构的输出端连接移动架,通过移动架连接接收器或发射器,进而带动移动架上的接收器或发射器沿待测量的薄膜类材料的宽度方向水平往返移动,扩大了接收器及发射器的检测范围,可以在薄膜类材料的宽度方向上任一处进行检测,提高了检测的质量;另外,通过竖直驱动机构连接水平驱动机构,进而带动移动架上的接收器或发射器沿待测量的薄膜类材料的竖直方向往返移动,可以适用于不同厚度的薄膜类材料。
18.二.本实用新型设备,插拔板插接在固定架上,限位机构与插拔板上的限位开槽相抵,使插拔板不能脱离滑道,实现插拔板与固定架的连接,进而实现测量仪与安装架的连接;当需要分离插拔板与固定架时,驱动限位机构脱离插拔板上的限位开槽,实现插拔板与固定架的分离,进而实现测量仪与安装架的分离;安装与拆卸方便。
附图说明
19.图1为在第一视角下一种x射线面密度测量架的示意图。
20.图2为插拔板与固定架的放大图。
21.图3为插拔板上限位开槽的示意图。
22.图4为在第二视角下一种x射线面密度测量架的示意图。
23.图5为固定架与限位机构在第一视角下的示意图。
24.图6为固定架与限位机构在第二视角下的示意图。
25.图7为固定架与限位机构在第三视角下的示意图。
26.图8为收纳箱的剖面图。
27.附图中:测量仪1、插拔板2、固定架3、安装架4、滑道5、限位开槽6、限位卡件7、按动板8,转轴9、扭簧10、转轴座101、收纳箱11、第二限位卡件12、凹槽13、挡板14、弹簧15、把手16、移动架17、直线滑台18、双向输出电缸19、精钢支撑架20、接收器21、发射器22。
具体实施方式
28.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9.需要说明的是,当组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组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设置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设置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
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
30.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31.请参照图1和图4,一种x射线面密度测量架,包括移动架17、水平驱动机构,竖直驱动机构;
32.所述移动架17用来连接测量仪1的接收器21或发射器22,所述水平驱动机构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移动架17,水平驱动机构用于带动移动架17沿待测量的薄膜类材料的宽度方向水平往返移动,进而带动移动架17上的接收器21或发射器22沿待测量的薄膜类材料的宽度方向水平往返移动,扩大了接收器21及发射器22的检测范围,可以在薄膜类材料的宽度方向上任一处进行检测,提高了检测的质量;
33.所述竖直驱动机构输出端连接所述水平驱动机构,所述竖直驱动机构用于带动移动架17沿待测量的薄膜类材料的竖直方向往返移动;进而带动移动架17上的接收器21或发射器22沿待测量的薄膜类材料的竖直方向往返移动,可以适用于不同厚度的薄膜类材料,本实用新型设备,通过传送辊机和上料辊机,带动薄膜类材料穿过接收器21与发射器22之间。
34.请参照图1和图4,具体的,所述水平驱动机构为直线滑台18,所述直线滑台18安装在安装架4上,本实施方式中,直线滑台18设置两个,一个用于连接接收器21、另一个用于连接发射器22,将直线滑台18通过螺栓固定在安装架4的上表面,所述移动架17的截面为回字形结构,所述移动架17套装在所述安装架4上,所述直线滑台18的输出端与移动架17内侧固定连接,移动架17外侧固定连接有固定装置,并通过所述固定装置连接接收器21或发射器22;一方面,移动架17起到连接直线滑台18与移动架17的作用,另一方面,移动架17沿安装架4移动的过程中,为直线滑台18起到导向作用。
35.请参照图1和图4,具体的,所述竖直驱动机构为双向输出电缸19,所述双向输出电缸19的输出端与安装架4固定连接,本实用新型设备中,还包括精钢支撑架20,所述精钢支撑架20的截面为c字形结构,精钢支撑架20与双向输出电缸19的两侧固定连接,以此来达到对本设备的整体支撑。
36.请参照图1和图4,具体的,本设备所采用的双向输出电缸19设置两个,双向输出电缸19采用同步双向输出电缸,以此来保证安装架4上升或者下降时的稳定性。
37.请参照图1和图2,具体的,所述固定装置包括插拔板2与固定架3,所述插拔板2用于与接收器21或发射器22固定连接,所述固定架3用于与安装架4固定连接。
38.请参照请参照图1、图2、图3、图5,具体的,本实施方式中,所述插拔板2与接收器21或发射器22,定架3与安装架4,可以采用铆接的方式,也可以采用焊接的方式;所述固定架3上开设有与所述插拔板2相适配的滑道5,所述插拔板2上开设有限位开槽6,限位机构受驱动贯穿所述滑道5并与所述限位开槽6相抵;
39.插拔板2插接在固定架3上,限位机构与插拔板2上的限位开槽6相抵,使插拔板2不能脱离滑道5,实现插拔板2与固定架3的连接,进而实现接收器21或发射器22与安装架4的连接;当需要分离插拔板2与固定架3时,驱动限位机构脱离插拔板2上的限位开槽6,实现插
拔板2与固定架3的分离,进而实现接收器21或发射器22与安装架4的分离;安装与拆卸方便。
40.请参照图2,具体的,所述插拔板2的截面为工字形结构,工字形结构的插拔板2结构较为稳定,与滑道5的接触面较大,在受到外力时,可以减少插拔板2在滑道5中的晃动,所述插拔板2的外表面上涂抹有阻尼层,所述阻尼层用来增加插拔板2与滑道5间的摩擦力,在受到外力时,可以进一步减少插拔板2在滑道5中的晃动。
41.请参照图2、图3、图5、图6、图7,具体的,所述限位机构包括:限位卡件7、按动板8,转轴9;
42.所述转轴9上套装有扭簧10,所述扭簧10外侧的转轴9上套装有所述按动板8,按动板8一端固定连接有所述限位卡件7,所述转轴9通过转轴座101安装在所述滑道5外侧的固定架3上,所述扭簧10一端与固定架3相抵,一端与按动板8相抵;
43.插拔板2放入固定架3内的滑道5之前,先按动按动板8,按动板8受驱动抵触扭簧10,沿转轴9的轴向转动,限位卡件7随按动板8转动,限位卡件7暂时离开滑道5,然后将插拔板2插入到固定架3上的滑道5内,此时不再按动按动板8,扭簧10涨开,抵触按动板8,按动板8受扭簧10的驱动作用,带动限位卡件7沿转轴9的轴向至滑道5的方向转动,直至贯穿滑道5,限位卡件7进入到插拔板2上的限位开槽6中,当插拔板2受到较大的外力作用时,限位卡件7与限位开槽6相抵,避免插拔板2滑出滑道5。
44.请参照图2、图3、图5、图6、图7,进一步的,考虑到上述设计在插拔板2进入到滑道5之前,需要一直按动按动板8,但是与接收器21或发射器22固定连接后的插拔板2重量和体积都较大,很难一个人完成,所以为了避免这种问题,本实用新型设备,还设计了第二限位卡件12来解决这个问题;
45.具体的,所述按动板8一侧设置有收纳箱11,所述收纳箱11内安装有第二限位卡件12,所述第二限位卡件12用来限制按动板8沿转轴9的轴向转动,所述按动板8未与扭簧10相抵触的一面上开设有凹槽13,所述第二限位卡件12受驱动与凹槽13相抵;
46.即在插拔板2放入固定架3内的滑道5之前,先按动按动板8,按动板8受驱动抵触扭簧10,沿转轴9的轴向转动,限位卡件7随按动板8转动,限位卡件7暂时离开滑道5,当按动板8转动到第二限位卡件12所在的水平面以下时,拉出第二限位卡件12,按动板8受扭簧10的作用与第二限位卡件12相抵,防止插拔板2继续沿转轴9的轴向至滑道5的方向转动,那么便不需要继续按动按动板8,使用者将插拔板2放入固定架3内,然后再将第二限位卡件12收入收纳箱11,此时按动板8不再受第二限位卡件12相抵,也就继续带动限位卡件7沿转轴9的轴向至滑道5的方向转动,使限位卡件7与限位开槽6相抵,避免插拔板2滑出滑道5。
47.请参照图2、图3、图5、图6、图7、图8,进一步的,考虑到通过人工的方式反复的将第二限位卡件12收入到收纳箱11中或者将第二限位卡件12从收纳箱11中拉出,都较为的繁琐,所以本实用新型设备,还设计了以下方案;
48.所述第二限位卡件12贯穿所述收纳箱11,第二限位卡件12的两侧固定连接有挡板14,所述挡板14与收纳箱11内壁相抵,所述收纳箱11内还安装有弹簧15,所述弹簧15一端与挡板14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收纳箱11的内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二限位卡件12一端连接有把手16,所述第二限位卡件12另一端的截面为坡形结构;
49.即在插拔板2放入固定架3内的滑道5之前,先按动按动板8,按动板8受驱动抵触扭
簧10,沿转轴9的轴向转动,限位卡件7随按动板8转动,限位卡件7暂时离开滑道5,按动板8与第二限位卡件12相抵,由于第二限位卡件12另一端的截面为坡形结构,所以在动按动板8的过程中,第二限位卡件12受到来自按动板8的压力,逐渐通过挡板14压缩弹簧15,并收缩回收纳箱11内,当按动板8移动到第二限位卡件12所在的水平面以下时,第二限位卡件12不再受按动板8抵触,弹簧15涨开,带动第二限位卡件12从收纳箱11中伸出,此时不再按动按动板8,按动板8受扭簧10作用,沿转轴9的轴向至滑道5的方向转动,在此过程中按动板8先与所述第二限位卡件12相抵,使用者将插拔板2放入固定架3内,然后拉动第二限位卡件12一端的把手16,第二限位卡件12受把手16拉动后,缩回到收纳箱11内,此时按动板8不再受第二限位卡件12相抵,也就继续带动限位卡件7沿转轴9的轴向至滑道5的方向转动,使限位卡件7与限位开槽6相抵,避免插拔板2滑出滑道5。
50.工作原理:
51.先将插拔板2与接收器21或发射器22,定架3与安装架4,采用铆接或焊接的方式固定;
52.在插拔板2放入固定架3内的滑道5之前,先按动按动板8,按动板8受驱动抵触扭簧10,沿转轴9的轴向转动,限位卡件7随按动板8转动,限位卡件7暂时离开滑道5,按动板8与第二限位卡件12相抵,在按动按动板8的过程中,第二限位卡件12受到来自按动板8的压力,收缩回收纳箱11内,当按动板8移动到第二限位卡件12所在的水平面以下时,第二限位卡件12不再受按动板8抵触,弹簧15涨开,带动第二限位卡件12从收纳箱11中伸出,按动板8受扭簧10作用,沿转轴9的轴向至滑道5的方向转动,在此过程中按动板8先与所述第二限位卡件12相抵;
53.使用者将插拔板2放入固定架3内,然后拉动第二限位卡件12一端的把手16,第二限位卡件12受把手16拉动后,缩回到收纳箱11内,此时按动板8不再受第二限位卡件12相抵,继续带动限位卡件7沿转轴9的轴向至滑道5的方向转动,使限位卡件7与限位开槽6相抵,避免插拔板2滑出滑道5。
54.上述说明是针对本实用新型较佳可行实施例的详细说明,但实施例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专利申请范围,凡本实用新型所提示的技术精神下所完成的同等变化或修饰变更,均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所涵盖专利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