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用于灌溉的雨水收集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02-22 04:24:13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灌溉的雨水收集装置。


背景技术:

2.我国的南部地势以山丘居多。蓄水相对困难,很少有如水库这种大面积的蓄水。因此,在这些地势种植时,往往是靠天吃饭;雨量充足,则农作物收成好;降雨量少,则农作物收成少。如水稻,其在生长周期内均需提供足够的水,才能促进水稻生长发育;甘蔗虽是旱地种植,但是,降雨量少,无法给予甘蔗生长所需的水,甘蔗将因缺少变得干瘪、枯萎。
3.因此,下雨时,则尽可能多的储备水,以便应对旱季时,能农作物灌溉。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缺陷,而提供一种用于灌溉的雨水收集装置。
5.为了实现上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采取如下技术方案:
6.一种用于灌溉的雨水收集装置,包括半坡沟渠、引流渠、下降渠、过滤渠、汇入渠、阻拦网、支撑架、第一道过滤网、第二道过滤网、储水池和灌溉泵;所述半坡沟渠围绕山坡的半腰处开设,用于汇集山坡上流下的雨水;所述引流渠的一端与半坡沟渠连接,其另一端向山坡的坡脚延伸;所述下降渠的一端与引流渠的另一端连接,该下降渠的另一端相对于引流渠向下倾斜延伸;所述过滤渠的一端与下降渠的另一端连接,该过滤渠的另一端与汇入渠的一端连接;所述汇入渠的另一端与储水池连接;所述第一道过滤网、第二道过滤网间隔安装于过滤渠,且,所述第一道过滤网靠近下降渠;所述灌溉泵安装于储水池。
7.工作原理:
8.半坡沟渠收集雨天从山坡上流下的雨水,雨水经半坡沟渠导流至引流渠,引流渠将雨水向下降渠导送,而引流渠与下降渠连接处的阻拦网将雨水所夹带的树叶、树枝、杂草等杂物进行拦截;雨水落入下降渠,再进入过滤渠,并被过滤渠上的第一道过滤网、第二道过滤网进行过滤,能有效将雨水的浑浊液进行过滤净化;汇入渠再将送入储水池进行储存。
9.作为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本实用新型一种用于灌溉的雨水收集装置还包括还包括灌溉输水管、第一冲刷支管、通孔和第二冲刷支管;所述灌溉输水管与灌溉泵连接;所述第一冲刷支管的一端与灌溉输水管连接,其另一端与第二冲刷支管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冲刷支管的另一端贯穿开设于储水池的顶部的通孔,并向储水池的底部延伸。
10.作为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本实用新型一种用于灌溉的雨水收集装置还包括还包括水阀与活接件;所述水阀安装于第一冲刷支管;所述活接件的一端与第一冲刷支管连接,其另一端与第二冲刷支管。
11.作为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本实用新型一种用于灌溉的雨水收集装置还包括还包括喷水件;所述喷水件设置于第二冲刷支管的另一端。
12.作为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喷水件采用异径弯头,该异径弯头倾斜安装。
13.作为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喷水件采用软管。
14.作为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本实用新型一种用于灌溉的雨水收集装置还包括还包括人孔和爬梯;所述储水池的顶部开设有人孔;所述爬梯贯穿人孔向储水池内延伸。
15.作为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道过滤网呈三角形结构,且该三角形结构中的一个角朝向储水池。
16.作为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二道过滤网呈三角形结构,且该三角形结构中的一个角朝向储水池。
17.作为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下降渠相对于引流渠向下倾斜的角度为30~50
°

18.本实用新型相对于现有技术所具有的进步:
19.1.本实用新型能有效收集雨水,并将收集的雨水进行有效储存;为田地灌溉储备水;实现雨水有效利用,节约水资源;雨水收集过程中,采用阻拦网、第一道过滤网、第二道过滤网对雨水进行过滤;能将雨水所夹带的杂物进行过滤,能有效降低雨水的含泥量;从而能降低在储水池内沉积的淤泥量。
20.2.本实用新型的冲刷支管与灌溉输水管连接,灌溉泵抽水时,灌溉泵通过抽水管抽取储水池内的水,再将水输送至灌溉输水管,灌溉输水管内的水部分进入冲刷支管,冲刷支管再将水向储水池的底部喷出,喷出的水对储水池底部的淤泥进行冲刷,使得储水池底部呈浑浊液,再通过抽水管将浑浊液抽出,从而既能实现抽水灌溉,又能清除储水池底部的沉积的淤泥。
附图说明
21.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在所有附图中,类似的元件或部分一般由类似的附图标记标识。附图中,各元件或部分并不一定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
22.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用于灌溉的雨水收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23.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沟渠的结构示意图;
24.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储水池的结构示意图;
25.图中各部件名称及序号:1-半坡沟渠,2-引流渠,3-下降渠,4-过滤渠,5-汇入渠,6-阻拦网,7-支撑架,8-第一道过滤网,9-第二道过滤网,10-储水池,11-灌溉泵,12-抽水管,13-喷水件,14-第二冲刷支管,15-人孔,16-爬梯,17-通孔,18-活接件,19-水阀,20-第一冲刷支管,21-灌溉输水管。
具体实施方式
26.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的理解本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附图和实施例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27.实施例1:
28.如图1-3所示,一种用于灌溉的雨水收集装置,包括半坡沟渠1、引流渠2、下降渠3、
过滤渠4、汇入渠5、阻拦网6、支撑架7、第一道过滤网8、第二道过滤网9、储水池10和灌溉泵11;所述半坡沟渠1围绕山坡的半腰处开设,用于汇集山坡上流下的雨水;所述引流渠2的一端与半坡沟渠1连接,其另一端向山坡的坡脚延伸;所述下降渠3的一端与引流渠2的另一端连接,该下降渠3的另一端相对于引流渠2向下倾斜延伸;所述过滤渠4的一端与下降渠3的另一端连接,该过滤渠4的另一端与汇入渠5的一端连接;所述汇入渠5的另一端与储水池10连接;所述第一道过滤网8、第二道过滤网9间隔安装于过滤渠4,且,所述第一道过滤网8靠近下降渠3;所述灌溉泵11安装于储水池10。
29.工作方式:
30.半坡沟渠1围绕山坡的半腰处开设,用于汇集山坡上流下的雨水,雨水经半坡沟渠1导流至引流渠2,引流渠2将雨水向下降渠3导送,而引流渠2与下降渠3连接处的阻拦网6将雨水所夹带的树叶、树枝、杂草等杂物进行拦截;雨水落入下降渠3,再进入过滤渠4,并被过滤渠4上的第一道过滤网8、第二道过滤网9进行过滤,能有效将雨水的浑浊液进行过滤净化;汇入渠再将送入储水池10进行储存。
31.实施例2:
32.与实施例1相比,区别之处在于:增加安装有灌溉输水管21、第一冲刷支管20、通孔17和第二冲刷支管14。
33.如图1和3所示,所述灌溉输水管21与灌溉泵11连接;所述第一冲刷支管20的一端与灌溉输水管21连接,其另一端与第二冲刷支管14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冲刷支管14的另一端贯穿开设于储水池10的顶部的通孔17,并向储水池10的底部延伸。
34.第一冲刷支管20、第二冲刷支管14可设有多根,相应的通孔17也有多个,储水池安装有多根第二冲刷支管,便于对储水池的底部进行多点冲刷。第一冲刷支管20、第二冲刷支管14的数量常用为1、2、3、4、5、6、7、8、9或10根等。
35.灌溉时,灌溉泵11通过抽水管12抽取储水池10内的水,再将水输送至灌溉输水管21,灌溉输水管21内的水有部分继续沿灌溉输水水管21向所灌溉的田地进行输送,有部分的水进入第一冲刷支管20,再经第一冲刷支管20进入第二冲刷支管14,第二冲刷支管14再将水向储水池10的底部喷出,喷出的水对沉积于储水池底部的淤泥进行冲击,使得储水池的底部进行浑浊液,浑浊液经灌溉泵抽出储水池的底部,从而既能实现灌溉,又能清除储水池底部的淤泥。
36.实施例3:
37.与实施例2相比,区别之处在于:增加安装有水阀19与活接件18。
38.如图3所示,所述水阀19安装于第一冲刷支管20;所述活接件18的一端与第一冲刷支管20连接,其另一端与第二冲刷支管14。
39.水阀19用于控制第一冲刷支管20向第二冲刷支管14通水或断水。
40.活接件18便于第一冲刷支管和第二冲刷支管进行拼接或拆分。第二冲刷支管在需要灌溉时才进行安装,平时将第二冲刷支管从储水池取出,能避免淤泥沉积于第二冲刷支管。
41.实施例4:
42.与实施例2或3相比,区别之处在于:增加喷水件13。
43.如图3所示,所述喷水件13设置于第二冲刷支管14的另一端。第二冲刷支管内的水
经喷水件向储水池的底部喷水,储水池底部所沉积的淤泥被喷出的水进行冲击,形成浑浊,再通过灌溉泵抽出,利于清除储水池内的淤泥。
44.实施例5:
45.与实施例4相比,区别之处在于:给出了喷水件的一种结构形式。
46.所述喷水件10采用异径弯头,该异径弯头倾斜安装。异径弯头呈收口结构,能利于增加喷出的水的流速,从而有效冲击储水池内的淤泥,使得淤泥悬浮,进而利于被灌溉泵抽出。因此,既能抽水灌溉,又能带出沉积于储水池底部的淤泥。
47.实施例6:
48.与实施例4相比,区别之处在于:给出了喷水件的另一种结构形式。
49.所述喷水件10采用软管。第二冲刷支管向软管通水,软管收到管内水压的作用,会产生摆动,从而对储水池底部的淤泥实现搅动,使得淤泥悬浮,进而利于被灌溉泵抽出。因此,既能抽水灌溉,又能带出沉积于储水池底部的淤泥。
50.实施例7:
51.与实施例1-6任一相比,区别之处在于:增加安装有人孔15和爬梯16。
52.如图3所示,所述储水池10的顶部开设有人孔15;所述爬梯16贯穿人孔15向储水池10内延伸。
53.人孔能利于灌溉人员入储水池内查看。
54.爬梯为灌溉人员下储水池提供便利。
55.实施例8:
56.与实施例1-7任一相比,区别之处在于:给出了第一道过滤网的结构形式。
57.所述第一道过滤网8呈v形结构,且该v形结构中的尖角朝向储水池10。v形结构的两侧面均位于过滤渠内,能增加过滤面积,从而提高过滤效率。
58.实施例9:
59.与实施例1-8任一相比,区别之处在于:给出了第二道过滤网的结构形式。
60.所述第二道过滤网9呈v形结构,且该v形结构中的尖角朝向储水池10。
61.实施例10:
62.与实施例1-9任一相比,区别之处在于:所述下降渠3相对于引流渠2向下倾斜的角度为30~50
°

63.倾斜的角度常用30
°
、35
°
、40
°
、45
°
或50
°
等。下降渠的两端呈高低布置,能利于引流渠内的水向下坠落的同时,引流渠所导送来的树叶、树枝、杂草被阻拦网所阻挡。
64.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实用新型创造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