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基于产品模型和多方参与的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方法与流程

2022-02-22 02:33:3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属于项目的数字建造和运营管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产品模型和多方参与的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方法。


背景技术:

2.数字时代,社会分工越来越精细,一个项目/订单需要多个企业共同参与才能完成,企业间的协同管理需要规则,需要通过数字化系统对参与的企业和个人的行为进行监管,对产品的状态进行监管,而现在市场上的数字模型协同系统存在以下问题:
3.1、现在市场上产品生产的数字协同系统基本都是企业内部的协同,对企业间协同的规则、流程、标准规范等没有严格的界定和约束;
4.2、传统的数据存储无法解决数据的安全和溯源;
5.3、现在的产品交付以后,质保期外便不再进行产品的维护;
6.4、现在市场上的管理系统中,随流程传递的是信息字段(message),字段的信息量不满足协同文档的信息容量,是不完整、不标准和不安全的;
7.5、现在的产品交付,基本是产品现在安装测试结束,加一份使用说明书就代表交付完成;
8.6、现在市场上的产品,由于没有基于产品数字模型的数字化管理系统,没有实现产品数字模型和生产管理数据绑定,所以还是简单的产品现场交付;
9.7、现在市场上的仍以纸质文档,或者word/excel作为记录数据的主要载体,不同的行业文档有千变万化的内容,有海量数据,通过上一代的信息技术,将内容拆分到旧系统中,工程量巨大,以中小企业的技术力量无法实现;
10.8、现在市场上有无数的小系统,形成数据孤岛相互无法链接,无法实现一个项目/订单的全生命周期的数字化管理。
11.9、产品的数字模型,是产品生产控制的数字底座,现在的产品生产控制系统,无法实现在产品数字模型基础上的多个企业之间的协同流程和数据的交互,无法实现产品生产及运营过程中的可视化。
12.因此,针对上述问题,予以进一步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13.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产品模型和多方参与的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方法,其通过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系对项目产品的规划设计、制造生产、物流交付、使用运营和拆除报废的全生命周期过程进行数字化管理,使得各个参与产品全生命周期的企业主体,各自承担主体责任,打通参与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的各个组织的数据,实现产业链的数字化交互。
14.为达到以上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产品模型和多方参与的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方法,通过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实现项目(包括订单)全生命周期的数字化、智能化
和可视化管理,包括以下步骤:
15.步骤s1:将个性化的产品数字模型通过模型引擎进行分解,并且将分解的构件进行二次开发,生成标准的数字构件,并将数字构件的参数和特性与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对接,以实现基于产品数字模型的各种数字应用;
16.在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中建立模块化选择的项目管理模型,以确定项目的管理规则(规则化制度,多个企业参与同一项目的协同,一定遵循项目的规则,规则通过项目管理模型确定);
17.步骤s2:根据项目管理模型,将多方实施主体通过各个管理模块进行流程协同链接,固定的实施主体对相对应的管理模块进行判断,并且传递项目的相关信息(程序化流程,协同流程按照固定的程序实时,固定的角色对流程实施判断);
18.步骤s3:将数字文档绑定流程协同链接(中),以对多方实施主体进行监管并且通过第一处理方法记录项目相关的数据(结构化数据,所有的数据在本系统里面可以流动,这样就实现了数据的抓取、统计、分析、预测等应用);
19.步骤s4:通过智能传感器将与项目相关的设备产品的运行状态进行监控,以获得监控数据,并且将监控数据传输到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
20.步骤s5:将与项目相关的数据(包括项目管理模型的数据、数字文档记录的数据和监控数据等)进行区块链存证,以确保数据的安全和溯源(区块链存证,数据可以长期存证,不可篡改、溯源共享);
21.步骤s6: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通过第二处理方法(bi运营,运用大数据)对项目进行远程可视化监管,以自动生成管理文档,用于实现对设备产品的远程运维(矢量化模型,数据绑定在模型上,实现设备产品数字化交付)。
22.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步骤s1中项目的管理规则包括项目的功能特点、验收标准、交付规范、不同实施主体的角色权限和电子签章。
23.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步骤s2具体实施为以下步骤:
24.步骤s2.1:质量控制模块被(与质量控制相关的)实施主体用于项目的质量控制进判断;
25.步骤s2.2:安全控制模块被(与安全控制相关的)实施主体用于项目的安全控制进判断;
26.步骤s2.3:进度控制模块被(与进度控制相关的)实施主体用于项目的进度控制进判断;
27.步骤s2.4:造价控制模块被(与造价控制相关的)实施主体用于项目的造价控制进判断;
28.步骤s2.5:技术控制模块被(与技术控制相关的)实施主体用于项目的技术控制进判断。
29.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步骤s3具体实施为以下步骤:
30.步骤s3.1:将文档(包括word、excel、pdf等文档)通过rpa(robotic process automation,机器人流程自动化)进行转化,并且在文档的每一个字段均加上代码,以生成数字文档;
31.步骤s3.2:在流程协同链接中调动数字文档,并且在数字文档记录数据时采用包
括时间戳、人脸识别、轨迹追踪和电子印章的第一处理方法进行处理。
32.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步骤s6之后还包括:
33.步骤s7: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对项目的设计、建造生产、物流交付、使用运营和拆除的全生命周期过程进行数字化管理,并且通过数字化管理进行记录和管理。
34.为达到以上目的,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及存储在存储器上并可在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程序时实现所述一种基于产品模型和多方参与的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方法的步骤。
35.为达到以上目的,本发明还提供一种非暂态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所述一种基于产品模型和多方参与的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方法的步骤。
36.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37.1、程序化监管,消灭监管死角:可以通过法定的程序,让各参与企业在项目/订单的建造过程中,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通过项目模型规则和法定流程以及真实数据,让企业承担相应的主体责任;,对零星的小规模项目/订单可以实现所有工程/订单的生产和运营过程,都实施数字化程序化监管,消灭监管死角。
38.2、杜绝弄虚作假:数字文档采集数据时,用时间戳、人脸识别、轨迹追踪、电子签章来杜绝项目/订单建造及运营过程中的挂证、不履职、代签名等做假行为,实现数据的合法性、真实性,会减少80%的项目/订单建造中的安全事故。
39.3、项目管理数字化归档:纸质文件归档,有浪费材料、容易做假、难以长时间保管、数据不能流动应用等缺点,通过数字文档和区块链应用,可以实现数据长期存证,不可篡改、管理溯源、直接城建档案归档。
40.4、远程可视化监管:政府主管部门,作为项目/订单参与的一方,可以实现对辖区内项目/订单的远程可视监管,在办公室就可以准确实时的查看每个项目的建造控制情况。
41.5、降本增效:项目/订单的建造-交付-运营,全部实现在线办公,在线管理,可以大大减少建造时间,降低运营成本。
42.6、打通产业上下游数据:作为产业链的中间核心环节,上端汇集所有供应商和服务商,下游连接所有的采购方和运营方,最顶端还能满足政府主管部门的监管需求,真正打通产业链的数据孤岛。
43.7、快速实施项目/订单的数字化:采用saas模式,流程 数字文档,快速部署,便捷使用。解决中小企业数字化实施的人员、技术、行业等难点。
44.8、数字交付智能运营,从技术到服务:相对于现在产品现场移交,一纸说明书一张合格证,一份检测报告的移交模式,实现模型 数据的交付方式,再加上智能传感器,实现了项目/订单后续的智能化运营,将项目/订单的生命周期从生产建造延伸到使用运营,拉大了项目/产品的盈利周期。
45.9、全生命周期管理:能实现从设计-生产-交付-使用-拆除的全生命周期数字化智能化管理,市场上别的系统都是一个企业内部的数字化管理系统,是无法实现生产协作,也就无法实现全生命周期管理。
附图说明
46.图1是本发明的一种基于产品模型和多方参与的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方法的项目生命周期结构示意图。
47.图2是本发明的一种基于产品模型和多方参与的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方法的多方实施主体结构示意图。
48.图3是本发明的一种基于产品模型和多方参与的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方法的数字文档的功能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49.以下描述用于揭露本发明以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本发明。以下描述中的优选实施例只作为举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想到其他显而易见的变型。在以下描述中界定的本发明的基本原理可以应用于其他实施方案、变形方案、改进方案、等同方案以及没有背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其他技术方案。
50.在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中,本领域技术人员应注意,本发明所涉及的电子设备、计算机等可被视为现有技术。
51.优选实施例。
52.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产品模型和多方参与的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方法,通过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实现项目(包括订单)全生命周期的数字化、智能化和网络化管理,包括以下步骤:
53.步骤s1:将个性化的产品数字模型通过模型引擎进行分解,并且将分解的构件进行二次开发,生成标准的数字构件,并将数字构件的参数和特性与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对接,以实现基于产品数字模型的各种数字应用;
54.在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中建立模块化选择的项目管理模型,以确定项目的管理规则(规则化制度,多个企业参与同一项目的协同,一定遵循项目的规则,规则通过项目管理模型确定,任何一个项目/订单,根据项目/订单的功能特点、管理制度、验收标准、交付规范,不同参与企业的角色权限、电子签章等要素,通过模块化选择,快速搭建一个项目/订单专属的管理模型);
55.步骤s2:根据项目管理模型,将多方实施主体通过各个管理模块进行流程协同链接,固定的实施主体对相对应的管理模块进行判断,并且传递项目的相关信息(程序化流程,协同流程按照固定的程序实时,固定的角色对流程实施判断,围绕项目/订单,多个企业间通过协同流程实现各个管理功能的实现,包括质量控制、安全控制、进度控制、造价控制、技术控制等管理模块,包括:人、机、料、法、环、卫等要素);
56.步骤s3:将数字文档绑定流程协同链接(中),以对多方实施主体进行监管并且通过第一处理方法记录项目相关的数据(结构化数据,所有的数据在本系统里面可以流动,这样就实现了数据的抓取、统计、分析、预测等应用,将word、excel、pdf等文档通过rpa快速转化,在文档的每个字段背后都加上代码,生成数字文档,生产结构化数据;通过流程调动数字文档,在记录数据的时候,用时间戳、人脸识别、轨迹追踪、电子印章等技术,确保数据的合法、真实、完整、规范);
57.步骤s4:通过智能传感器将与项目相关的设备产品的运行状态进行监控,以获得
监控数据,并且将监控数据传输到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
58.步骤s5:将与项目相关的数据(包括项目管理模型的数据、数字文档记录的数据和监控数据等)进行区块链存证,以确保数据的安全和溯源(区块链存证,数据可以长期存证,不可篡改、溯源共享);
59.步骤s6: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通过第二处理方法(bi运营,运用大数据)对项目进行远程可视化监管,以自动生成管理文档,用于实现对设备产品的远程运维(矢量化模型,数据绑定在模型上,实现设备产品数字化交付)。
60.具体的是,步骤s1中项目的管理规则包括项目的功能特点、验收标准、交付规范、不同实施主体的角色权限和电子签章。
61.更具体的是,步骤s2具体实施为以下步骤:
62.步骤s2.1:质量控制模块被(与质量控制相关的)实施主体用于项目的质量控制进判断;
63.步骤s2.2:安全控制模块被(与安全控制相关的)实施主体用于项目的安全控制进判断;
64.步骤s2.3:进度控制模块被(与进度控制相关的)实施主体用于项目的进度控制进判断;
65.步骤s2.4:造价控制模块被(与造价控制相关的)实施主体用于项目的造价控制进判断;
66.步骤s2.5:技术控制模块被(与技术控制相关的)实施主体用于项目的技术控制进判断。
67.进一步的是,步骤s3具体实施为以下步骤:
68.步骤s3.1:将文档(包括word、excel、pdf等文档)通过rpa(robotic process automation,机器人流程自动化)进行转化,并且在文档的每一个字段均加上代码,以生成数字文档;
69.步骤s3.2:在流程协同链接中调动数字文档,并且在数字文档记录数据时采用包括时间戳、人脸识别、轨迹追踪和电子印章的第一处理方法进行处理。
70.更进一步的是,步骤s6之后还包括:
71.步骤s7: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对项目的设计、建造生产、物流交付、使用运营和拆除的全生命周期过程进行数字化管理,并且通过数字化管理进行记录和管理。
72.优选地,综上所述,本发明的优势在于:
73.1、多方协同的管理模型搭建:多个企业参与项目/订单的协同管理,
74.2、数字文档的结构化;通过rpa技术实现数字文档的结构化
75.3、事件数据的真实性认定:数字文档记录时间,通过时间戳、人脸识别、轨迹追逐、电子签章、区块链二维码等确保数据的合法性、真实性、安全性、完整性等
76.4、项目/订单数据的区块链存证溯源:将项目/订单的多方协同的数字文档,实现区块链存证,溯源。
77.5、设备产品的远程智能运维:应力传感器,对项目/订单的结构安全的数据采集,通过项目/订单/的设计参数进行安全对比,建立安全模型,实现远程智能运营。
78.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及存储在存储器上并可在处
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程序时实现一种基于产品模型和多方参与的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方法的步骤。
79.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非暂态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所述一种基于产品模型和多方参与的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方法的步骤。
80.值得一提的是,本发明专利申请涉及的电子设备、计算机等技术特征应被视为现有技术,这些技术特征的具体结构、工作原理以及可能涉及到的控制方式、空间布置方式采用本领域的常规选择即可,不应被视为本发明专利的发明点所在,本发明专利不做进一步具体展开详述。
81.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