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输入装置以及发电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02-22 02:07:19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一般涉及输入装置以及发电装置,更详细地讲,涉及伴随着可动构件的移动而产生电力输出的输入装置以及发电装置。


背景技术:

2.以往,公知有具备利用弹簧构件的恢复力而进行移动的可动构件的发电装置(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3.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发电装置具备操作件(按钮)、可动构件(滑动件)、两个弹簧构件(第一弹簧和第二弹簧)、两个永磁体(第一永磁体和第二永磁体)以及发电部。在不操作操作件的状态下,可动构件在永磁体的吸附力的作用下保持稳定的停止状态。在该状态下操作操作件时,在一个弹簧构件(第一弹簧)的恢复力的作用下解除由永磁体实现的吸附,使可动构件向右移动。另外,在解除操作件的操作时,在另一个弹簧构件(第二弹簧)的恢复力的作用下解除由永磁体实现的吸附,使可动构件向左移动。
4.在专利文献1记载的发电装置中,在可动构件移动时,穿过发电部的芯(第一磁轭构件)的磁通的方向发生变化,在设置于芯的外周的线圈产生电动势。
5.现有技术文献
6.专利文献
7.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2014/061225号


技术实现要素:

8.本发明的一个技术方案的输入装置具备:固定构件;可动构件,其能够相对于所述固定构件沿着第1方向移动;操作件,其能够相对于所述固定构件移动;以及弹簧构件,其保持于所述可动构件并且将来自所述操作件的力向所述可动构件传递,所述固定构件具有第1面,所述可动构件具有第2面,所述固定构件与所述可动构件在所述第1面和所述第2面处相互接触,所述第1面和所述第2面中的一者为曲面。
9.本发明的一个技术方案的发电装置具备:上述的输入装置;以及发电部,其具有与所述可动构件连动的可动件并且将所述可动件的动能转换为电能。
附图说明
10.图1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发电装置(包括输入装置)的从下方观察到的局部透视的立体图。
11.图2a是针对上述的发电装置而言表示可动构件位于第1位置的状态的俯视图。
12.图2b是图2a的x1-x1线剖视图。
13.图3a是针对上述的发电装置而言表示可动构件位于第2位置的状态的俯视图。
14.图3b是图3a的x1-x1线剖视图。
15.图4是上述的发电装置的从上方观察到的立体图。
16.图5是上述的发电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17.图6是针对上述的发电装置而言表示可动构件、操作件以及弹簧构件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
18.图7a是表示可动构件的相对于固定构件的相对面的一个例子的立体图。
19.图7b是表示可动构件的相对于固定构件的相对面的一个例子的立体图。
20.图7c是表示可动构件的相对于固定构件的相对面的一个例子的立体图。
21.图8a是表示比较例的可动构件的相对于固定构件的相对面的立体图。
22.图8b是表示比较例的可动构件的相对于固定构件的相对面的剖视图。
23.图8c是表示可动构件的相对于固定构件的相对面的一个例子的剖视图。
24.图8d是表示可动构件的相对于固定构件的相对面的一个例子的剖视图。
25.图9是表示实施例、参考例1以及参考例2的耐久试验的结果的图表。
26.图10是表示固定构件的另一个例子的立体图。
27.图11是表示可动构件的另一个例子的立体图。
28.图12是表示固定构件的又一个例子的立体图。
29.图13是表示可动构件的又一个例子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30.在上述的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发电装置中,在可动构件移动时,穿过发电部的芯(第一磁轭构件)的磁通的方向发生变化,在设置于芯的外周的线圈产生电动势。
31.但是,在像上述那样的以往的发电装置中,随着可动构件的移动次数增加,会引起发电的时机变动这样的现象。即,在可动构件的移动次数较少的初始的阶段和可动构件的移动次数蓄积而变多的阶段,发电的时机有可能产生偏差。在此,发电的时机广义来说是指产生电输出的时机。
32.于是,本发明的发电装置(包括输入装置)能够抑制产生电输出的时机的变动。
33.(1)概要
34.如图2a和图2b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发电装置10具备输入装置1和发电部6。输入装置1具备固定构件2、可动构件3、操作件4以及弹簧构件7。发电装置10也可以还具备永磁体5。
35.可动构件3相对于固定构件2沿着预定方向(在图2a的例中为左右方向)移动,从而发电装置10能够进行电输出。可动构件3在第1位置(图2b所示的位置)与第2位置(图3b所示的位置)之间移动。操作件4构成为能够相对于固定构件2移动。操作件4独立于可动构件3地移动。也就是说,可动构件3和操作件4均能够相对于固定构件2移动,并且可动构件3和操作件4是彼此独立的不同的构件,能够独立地进行移动。
36.永磁体5产生将可动构件3分别保持在第1位置和第2位置的吸附力。发电部6具有与可动构件3连动的可动件61并且将可动件61的动能转换为电能。弹簧构件7保持于可动构件3,将来自操作件4的力向可动构件3传递。
37.在此,可动构件3具有在预定方向上分离开的、位于第1位置侧的第1保持部31(参照图6)和位于第2位置侧的第2保持部32(参照图6)。可动构件3构成为在第1保持部31与第2保持部32之间夹着弹簧构件7并且保持弹簧构件7。
38.此外,可动构件3的相对于固定构件2的相对面39是凸面391(参照图8c)。
39.操作件4具有在预定方向上分离开的、位于第1位置侧的第1按压部41和位于第2位置侧的第2按压部42。在可动构件3位于第1位置的状态下,第1按压部41配置于在与第2保持部32之间夹着弹簧构件7的位置。在可动构件3位于第2位置的状态下,第2按压部42配置于在与第1保持部31之间夹着弹簧构件7的位置。
40.在可动构件3位于第1位置的状态下,弹簧构件7构成为,在操作件4向使第1按压部41靠近第2保持部32的方向移动时被第1按压部41和第2保持部32压缩,产生使可动构件3向第2位置移动的恢复力。另外,在可动构件3位于第2位置的状态下,弹簧构件7构成为,在操作件4向使第2按压部42靠近第1保持部31的方向移动时被第2按压部42和第1保持部31压缩,产生使可动构件3向第1位置移动的恢复力。
41.在此所说的“预定方向”是指可动构件3移动的方向。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个例子,可动构件3在第1位置与第2位置之间直行移动。因此,将第1位置与第2位置连结的直线方向成为“预定方向”。
42.对上述的结构的发电装置10的动作简单地进行说明。在可动构件3位于第1位置的状态下,在永磁体5的吸附力的作用下将可动构件3保持于第1位置。在该状态下,例如在操作操作件4并且操作件4移动时,第1按压部41向靠近第2保持部32的方向位移,被第1按压部41与第2保持部32夹着的弹簧构件7压缩。此时,通过使弹簧构件7变形从而在弹簧构件7蓄积能量,弹簧构件7产生恢复力。在第1按压部41的位移量逐渐变大而弹簧构件7的恢复力超过永磁体5的吸附力时,由永磁体5实现的可动构件3的保持状态解除,在弹簧构件7的恢复力的作用下可动构件3从第1位置向第2位置移动。
43.相反地,在可动构件3位于第2位置的状态下,在永磁体5的吸附力的作用下将可动构件3保持于第2位置。在该状态下,例如在操作操作件4并且操作件4移动时,第2按压部42向靠近第1保持部31的方向位移,被第2按压部42与第1保持部31夹着的弹簧构件7压缩。此时,通过使弹簧构件7变形从而在弹簧构件7蓄积能量,弹簧构件7产生恢复力。在第2按压部42的位移量逐渐变大而弹簧构件7的恢复力超过永磁体5的吸附力时,由永磁体5实现的可动构件3的保持状态解除,在弹簧构件7的恢复力的作用下使可动构件3从第2位置向第1位置移动。
44.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发电装置10中,伴随着操作件4的操作(移动),可动构件3在第1位置与第2位置之间移动,因此在发电部6中,与可动构件3连动的可动件61的动能转换为电能。并且,发电装置10应用所谓的快速动作机构,可动构件3在弹簧构件7的恢复力的作用下移动,因此无论操作件4的移动速度如何,可动构件3都会比较高速地移动。由此,在发电装置10中,可动构件3的移动速度比较稳定,因此能得到稳定的发电量。
45.而且,在本实施方式的发电装置10中,通过使可动构件3在作为凸面391(参照图8c)的相对面39处与固定构件2接触,即使可动构件3的移动次数增加,发电的时机也不容易变动。即,在可动构件3的移动次数较少的初始的阶段和可动构件3的移动次数蓄积而变多的阶段,发电的时机的偏差较小。
46.本实施方式的发电装置10也可以还具备信号处理电路11。信号处理电路11与发电部6电连接,使用与操作件4连动而在发电部6产生的电能来输出信号。即,能够利用伴随着操作件4的操作(移动)而由发电部6发电而得到的电力使信号处理电路11动作。
47.(2)详情
48.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施方式的输入装置1和发电装置10进行说明。不过,以下说明的结构不过是本发明的一个例子,本发明不限定于下述的实施方式。因此,即使在该实施方式以外,只要是不脱离本发明的技术思想的范围就也能够根据设计等进行各种变更。
49.在本实施方式中,操作件4具有在预定方向上分离开的第1按钮401和第2按钮402。第1按钮401和第2按钮402分别能够沿着操作方向被压入。在此所说的“操作方向”是与可动构件3的移动方向即“预定方向”交叉的方向。以下,只要没有特别说明,就将“预定方向”作为左右方向,将“操作方向”作为上下方向来进行说明。而且,将可动构件3从第1位置(参照图2b)向第2位置(参照图3b)移动时的可动构件3的移动的方向作为左方,将压入第1按钮401和第2按钮402的各按钮的方向作为下方来进行说明。也就是说,在图2b等图中,如“上”、“下”、“左”、“右”的箭头所示的那样来规定上下左右各方向。另外,以下,将与图2b的纸面正交的方向作为前后方向并将跟前侧作为前方进行说明。也就是说,在图2a等图中,如“前”、“后”的箭头所示的那样来规定前后各方向。不过,这些方向并不旨在限定发电装置10的使用方向。另外,表示附图中的各方向的箭头不过是为了说明而标记的,并不伴随实体。
50.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是设为“预定方向”与“操作方向”相互正交的情况并进行说明。在此所说的“正交”不仅包括严格地以90度相交的状态,也包括在一定程度的误差范围内大致正交的状态(以下以相同的含义来使用“正交”)。
51.(2.1)输入装置
52.首先,参照附图对输入装置1进行说明。
53.如图5所示,输入装置1具备固定构件2、可动构件3、操作件4以及弹簧构件7。输入装置1也可以还具备盖(第1盖23和第2盖24)、防水橡胶25以及滑动构件81。
54.《固定构件》
55.固定构件2是在左右方向上细长的长方体状,构成能够在内部收纳可动构件3、操作件4以及弹簧构件7等的壳体。
56.固定构件2是合成树脂制。固定构件2具有第1外壳21和第2外壳22。第1外壳21形成为在下表面具有开口部的箱状。在第1外壳21形成有收纳凹部211。收纳凹部211在第1外壳21的上表面形成于一对贯通孔213的左方。在收纳凹部211的底面形成有在上下方向上贯通的第1连接孔214和第2连接孔215(参照图5)。第2外壳22是矩形板状,以堵塞第1外壳21的开口部的方式与第1外壳21接合。像这样,通过将第1外壳21与第2外壳22在上下方向上组合并接合从而构成固定构件2。用于将固定构件2安装于安装对象物(未图示)的一对安装片212分别从第1外壳21的左右方向上的两端面突出。在第2外壳22的上表面形成有沿着左右方向延伸的一对引导槽221(参照图5)。引导槽221的底面200是平坦面。
57.第1外壳21与第2外壳22的接合例如通过激光焊接来实现。由此,在输入装置1中,能够抑制水等从第1外壳21与第2外壳22的接合部位进入由第1外壳21和第2外壳22围成的空间内。
58.在第1外壳21的上表面形成有在左右方向上排列的一对贯通孔213。一对贯通孔213分别是开口为在前后方向上较长的长圆状并且在上下方向上贯通第1外壳21的孔。一对贯通孔213是用于使操作件4从第1外壳21的上表面暴露的孔。
59.在第2外壳22的上表面形成有用于支承操作件4的一对支承壁222。一对支承壁222
在前后方向上相对。而且,在第2外壳22的上表面形成有一对肋223。一对肋223在前后方向上相对。
60.《可动构件》
61.可动构件3以能够沿着左右方向直行移动的状态保持于固定构件2。可动构件3在第1位置(图2b所示的位置)与第2位置(图3b所示的位置)之间移动。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可动构件3从第1位置向第2位置移动时的可动构件3的移动的方向定义为左方,因此第2位置成为从第1位置向左方偏移的位置,第1位置成为从第2位置向右方偏移的位置。也就是说,可动构件3的可动范围中的右端位置是第1位置,左端位置是第2位置。因此,在左右方向上,“第1位置侧”是指“右侧”,“第2位置侧”是指“左侧”。
62.具体来说,可动构件3收纳于由第1外壳21与第2外壳22围成的空间内。可动构件3具有第1块301和第2块302。第1块301保持弹簧构件7。第1块301和第2块302以第1块301成为右侧的方式在左右方向上排列配置。一对支承壁222分别配置于第1块301的前后方向上的两侧。一对肋223分别配置于第2块302的前后方向上的两侧。在本实施方式中,可动构件3是合成树脂制并且第1块301与第2块302一体地形成。
63.可动构件3通过夹在第1外壳21与第2外壳22之间从而被限制相对于固定构件2的移动。在可动构件3的下表面形成有沿着左右方向延伸的一对引导突起37(参照图1)。一对引导突起37嵌合于第2外壳22的一对引导槽221。此外,引导槽221由设于第2外壳22的引导突起27形成(参照图5)。在嵌合的状态下,一对引导突起37能够相对于一对引导槽221在左右方向上移动。通过将可动构件3的一对引导突起37嵌合于固定构件2的一对引导槽221从而限制可动构件3相对于固定构件2沿前后方向的移动。由此,可动构件3仅能够相对于固定构件2在左右方向上移动。
64.在本实施方式中,可动构件3具有相对于固定构件2的相对面39(参照图1)。具体来说,相对面39在可动构件3的一对引导突起37的顶端面(下表面)存在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每个引导突起37存在4个,总计8个)。多个相对面39在一对引导突起37各自的顶端面大致等间隔地存在。
65.如图7a所示,多个相对面39是凸面391。凸面391是向下方突出的曲面。该曲面在左右方向上弯曲并且在前后方向上弯曲。由此,在点p1的位置处,可动构件3的相对面39与固定构件2的引导槽221的底面200(图5的相对面29)易于点接触。
66.此外,图7a所示的相对面39不具有平坦面,因此在利用模具进行成形时不容易引起树脂的填充不足。
67.第1块301具有第1开口部33,在俯视观察时成为在左右方向上较长的矩形框状。在第1开口部33收纳有弹簧构件7。在第1块301的上表面中的第1开口部33的右方形成有第1凹部34。在第1块301的上表面中的第1开口部33的左方形成有第2凹部35。在第1块301的第1开口部33与第1凹部34之间设有第1保持部31。在第1块301的第1开口部33与第2凹部35之间设有第2保持部32。也就是说,可动构件3具有在左右方向上分离开的位于右侧(第1位置侧)的第1保持部31和位于左侧(第2位置侧)的第2保持部32。第1块301设置为在第1保持部31与第2保持部32之间夹着弹簧构件7,从而在第1开口部33内保持弹簧构件7。
68.第2块302具有第2开口部36,在俯视观察时成为在左右方向上较长的矩形框状。
69.《操作件》
70.操作件4具有在左右方向上分离开的第1按钮401和第2按钮402。在操作件4被保持为能够相对于固定构件2移动的状态下,第1按钮401从一对贯通孔213中的右侧的贯通孔213突出,第2按钮402从一对贯通孔213中的左侧的贯通孔213突出。操作件4以能够在第1操作位置(图2a和图2b所示的位置)与第2操作位置(图3a和图3b所示的位置)之间进行旋转的状态保持于固定构件2。在本实施方式中,操作件4是合成树脂制并且第1按钮401与第2按钮402一体地形成。
71.在操作件4位于第1操作位置的状态下,操作件4相对于第1外壳21的上表面向右上方倾斜以使第1按钮401位于比第2按钮402相对靠上方的位置。在该状态下,在向下方按压第1按钮401时,操作件4以旋转轴线c1(参照图6)为中心地旋转,并且向第2操作位置移动。此时,第1按钮401向下方移动,第2按钮402向上方移动。
72.另一方面,在操作件4位于第2操作位置的状态下,操作件4相对于第1外壳21的上表面向左上方倾斜以使第2按钮402位于比第1按钮401相对靠上方的位置。在该状态下,在向下方按压第2按钮402时,操作件4以旋转轴线c1为中心地旋转,并且向第1操作位置移动。此时,第2按钮402向下方移动,第1按钮401向上方移动。总而言之,操作件4以旋转轴线c1为中心地向两个方向旋转,从而在第1操作位置与第2操作位置之间进行跷跷板动作。
73.操作件4以能够在第1操作位置与第2操作位置之间以旋转轴线c1(参照图6)为中心地旋转的状态保持于固定构件2。并且,在按压第1按钮401时,操作件4在从正面观察时顺时针旋转,在按压第2按钮402时,操作件4在从正面观察时逆时针旋转。操作件4在俯视观察时还具有矩形板状的杆主体403和形成为圆柱状的一对轴部43。第1按钮401和第2按钮402分别从杆主体403的上表面中的左右方向上的两端部向上方突出。一对轴部43在杆主体403的左右方向上的中央部处分别从杆主体403的前后方向上的两端面突出。针对操作件4而言,在一对轴部43载置于第2外壳22的一对支承壁222上的状态下,该操作件4设为被第1外壳21从上方夹着从而被保持为能够相对于固定构件2旋转。一对轴部43的前后方向上的移动被形成于第1外壳21的内周面的一对轴承部限制。
74.操作件4还具有在左右方向上分离开的位于右侧(第1位置侧)的第1按压部41和位于左侧(第2位置侧)的第2按压部42。第1按压部41和第2按压部42分别从杆主体403的下表面中的左右方向上的两端部向下方突出。在操作件4与可动构件3的关系中,第1按压部41配置于与第1块301的第1凹部34对应的位置,第2按压部42配置于与第1块301的第2凹部35对应的位置。在操作件4与弹簧构件7的关系中,第1按压部41和第2按压部42在左右方向上配置于弹簧构件7的两侧。
75.利用像这样的结构,在可动构件3位于第1位置的状态下,弹簧构件7被夹在第1按压部41与第2保持部32之间。在可动构件3位于第2位置的状态下,弹簧构件7被夹在第2按压部42与第1保持部31之间。因此,在操作件4从第1操作位置向第2操作位置移动时,第1按压部41向靠近第2保持部32的方向移动并且第2按压部42向远离第1保持部31的方向移动。此时,弹簧构件7被第1按压部41和第2保持部32压缩。另外,在操作件4从第2操作位置向第1操作位置移动时,第2按压部42向靠近第1保持部31的方向移动并且第1按压部41向远离第2保持部32的方向移动。此时,弹簧构件7被第2按压部42和第1保持部31压缩。
76.因此,在操作件4移动时,来自操作件4的力经由弹簧构件7向可动构件3传递,使可动构件3移动。在操作件4从第1操作位置向第2操作位置移动时,可动构件3从第1位置向第2
位置移动。在操作件4从第2操作位置向第1操作位置移动时,可动构件3从第2位置向第1位置移动。
77.《弹簧构件》
78.弹簧构件7是用于将来自操作件4的力向可动构件3传递的构件,其保持于可动构件3的第1块301。也就是说,在操作件4移动时,弹簧构件7会受到来自操作件4的力而变形(压缩),由此在弹簧构件7蓄积弹性势能。弹簧构件7将像这样受到来自操作件4的力并且蓄积的能量(弹性势能)朝向可动构件3释放,从而将来自操作件4的力向可动构件3传递。
79.弹簧构件7由具有弹性的板材,例如不锈钢(sus)等的金属板构成。也就是说,在本实施方式中,弹簧构件7是板簧。弹簧构件7在左右方向上的两端部分别具有第1端部71和第2端部72。第1端部71是弹簧构件7的右端部,第2端部72是弹簧构件7的左端部。弹簧构件7在第1端部71与第2端部72之间还具有弯曲为在弹簧构件7的厚度方向(上下方向)上凸起的弯曲部73。在此,弯曲部73在从正面观察时是以朝向下方凸起的方式弯曲的形状。在本实施方式中,将第1端部71和第2端部72朝向下方进行卷曲加工,从而使第1端部71和第2端部72分别在从正面观察时形成为朝向左右方向上的两侧凸起的弯曲状。由此,弹簧构件7在从正面观察时成为大致“ω”状。
80.《盖》
81.盖具有第1盖23和第2盖24。第1盖23和第2盖24是合成树脂制。第1盖23和第2盖24在左右方向上排列配置。第1盖23位于左侧,第2盖24位于右侧。第1盖23以堵塞收纳凹部211的开口面的方式与第1外壳21接合。第2盖24在一对贯通孔213的上方与第1外壳21接合。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矩形的引导孔241在上下方向上贯通地形成于第2盖24的中央。盖与第1外壳21的接合例如通过激光焊接来实现。由此,能够抑制水等从第1盖23与第1外壳21的接合部位进入收纳凹部211内。
82.《防水橡胶》
83.防水橡胶25固定于第1外壳21的上表面的一对贯通孔213的周边。防水橡胶25是具有可挠性的橡胶。在防水橡胶25形成有供操作件4的第1按钮401和第2按钮402穿过的孔。防水橡胶25能够堵住一对贯通孔213各自的周缘与第1按钮401和第2按钮402之间的间隙。由此,能够抑制水等从一对贯通孔213进入。
84.《滑动构件81》
85.滑动构件81以能够在第1滑动位置与第2滑动位置之间沿着左右方向直行移动的状态保持于固定构件2。滑动构件81在操作件4位于第1操作位置的情况下位于第1滑动位置,在操作件4位于第2操作位置的情况下位于第2滑动位置。不过,滑动构件81独立于可动构件3和操作件4地移动。也就是说,可动构件3、操作件4以及滑动构件81均能够相对于固定构件2移动,并且可动构件3、操作件4以及滑动构件81是彼此独立的不同的构件,能够独立地进行移动。在此,第1滑动位置是滑动构件81的可动范围的左端位置。第2滑动位置是滑动构件81的可动范围的右端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滑动构件81被第1外壳21和第2盖24保持。
86.滑动构件81具有操作突起84。操作突起84位于第2盖24的引导孔241内。操作突起84在俯视观察时为矩形形状。操作突起84的前后方向上的长度与引导孔241的前后方向上的长度大致相等。操作突起84的左右方向上的长度比引导孔241的左右方向上的长度短。
87.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操作操作突起84并且使滑动构件81从第1滑动位置朝向第2滑
动位置地向右方移动时,滑动构件81按压第1按钮401。由此,操作件4旋转,操作件4从第1操作位置向第2操作位置移动。因此,第1按压部41向靠近第2保持部32的方向位移,在弹簧构件7的恢复力的作用下使可动构件3从第1位置向第2位置移动。
88.相反地,在操作操作突起84并且使滑动构件81从第2滑动位置朝向第1滑动位置地向左方移动时,滑动构件81按压第2按钮402。由此,操作件4旋转,操作件4从第2操作位置向第1操作位置移动。因此,第2按压部42向靠近第1保持部31的方向位移,在弹簧构件7的恢复力的作用下使可动构件3从第2位置向第1位置移动。
89.像这样,在滑动构件81在第1滑动位置与第2滑动位置之间移动时,操作件4被滑动构件81按压,使操作件4与滑动构件81连动。
90.(2.2)发电装置
91.发电装置10具备输入装置1和发电部6。发电装置10也可以还具备永磁体5、信号处理电路11以及接地布线113。
92.《发电部》
93.发电部6具有与可动构件3连动的可动件61,将可动件61的动能转换为电能。可动件61保持于可动构件3的第2块302。发电部6除了可动件61以外还具有芯62和安装于芯62的线圈63(参照图5)。线圈63收纳于可动构件3的第2块302的第2开口部36。在本实施方式中,发电部6还具有线圈架64和一对连接端子65。
94.线圈架64是合成树脂制,由卷绕于线圈架64的导线构成线圈63。芯62例如由硅钢板等磁性材料构成。芯62以在前后方向上贯穿线圈架64的状态与线圈架64和线圈63一体化。一对连接端子65由具有导电性的金属板构成。一对连接端子65保持于线圈架64,并且分别与构成线圈63的导线的两端电连接。
95.芯62固定于固定构件2。在此,芯62以在前后方向上的两端部载置于第2外壳22的一对肋223上的状态下被第1外壳21从上方按压的方式固定于固定构件2。芯62沿前后方向的移动被形成于第1外壳21的内周面的一对限制肋限制。
96.可动件61固定于第2块302的上表面中的第2开口部36的左右方向上的两侧。可动件61具有第1可动片611和第2可动片612。第1可动片611和第2可动片612相对于芯62而言位于左右方向上的两侧。
97.第1可动片611固定于第2块302的上表面中的第2开口部36的左侧。第2可动片612固定于第2块302的上表面中的第2开口部36的右侧。第1可动片611和第2可动片612例如使用从第2块302的上表面突出的结合部并且利用卡扣安装构造而固定于第2块302。
98.第1可动片611在前后方向上被分割为一对第1磁轭611a、611b。第2可动片612在前后方向上被分割为一对第2磁轭612a、612b。一对第1磁轭611a、611b和一对第2磁轭612a、612b均例如由硅钢板等磁性材料构成。
99.第1可动片611和第2可动片612保持于可动构件3,由此使可动件61与可动构件3连动。通过使可动构件3移动,从而使可动件61相对于固定于固定构件2的芯62相对地移动。在此,在可动构件3与线圈63的关系中是线圈63在可动构件3的第2开口部36内相对地移动,因此能避免可动构件3与线圈63的干扰。在可动件61移动时,第1可动片611和第2可动片612分别相对于芯62的前后方向的两端部靠近和远离。
100.具体来说,在可动构件3位于第1位置的状态(参照图2a和图2b)下,第1可动片611
与芯62接触。此时,第1磁轭611a与芯62的前端部接触,第1磁轭611b与芯62的后端部接触。在该状态下,芯62与第2可动片612分离开。
101.另一方面,在可动构件3位于第2位置的状态(参照图3a和图3b)下,第2可动片612与芯62接触。此时,第2磁轭612a与芯62的前端部接触,第2磁轭612b与芯62的后端部接触。在该状态下,芯62与第1可动片611分离开。
102.《永磁体》
103.永磁体5具有第1磁体51和第2磁体52。第1磁体51固定于第1可动片611,第2磁体52固定于第2可动片612。第1磁体51和第2磁体52均形成为矩形板状。第1磁体51以被夹在一对第1磁轭611a、611b之间的状态固定于第1可动片611。同样地,第2磁体52以被夹在一对第2磁轭612a、612b之间的状态固定于第2可动片612。第1磁体51以前表面为n极、后表面为s极的方式被设定磁极极性。因此,第1磁轭611a被n极磁化,第1磁轭611b被s极磁化。另一方面,第2磁体52以前表面为s极、后表面为n极的方式被设定磁极极性。因此,第2磁轭612a被s极磁化,第2磁轭612b被n极磁化。
104.针对上述那样构成的发电部6而言,伴随着可动件61的移动,穿过芯62的磁通的方向会发生变化,从而自线圈63产生电力。
105.即,在可动构件3位于第1位置的状态下,第1可动片611与芯62接触,因此由第1磁轭611a、芯62以及第1磁轭611b形成供第1磁体51所产生的磁通穿过的磁路。由此,穿过芯62的磁通的方向成为后方向(从前端部朝向后端部的方向)。
106.另一方面,在可动构件3从第1位置向第2位置移动时,可动件61与可动构件3连动从而也移动。然后,在可动构件3位于第2位置的状态下,第2可动片612与芯62接触,因此由第2磁轭612b、芯62以及第2磁轭612a形成供第2磁体52所产生的磁通穿过的磁路。由此,穿过芯62的磁通的方向成为前方向(从后端部朝向前端部的方向)。总而言之,在发电部6中,伴随着可动构件3的移动而使线圈63中的磁场变化,从而利用使感应电流在线圈63中流动的电磁感应来进行发电。
107.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永磁体5不仅具有像上述那样使穿过芯62的磁通的方向发生变化的功能,还具有产生将可动构件3分别保持于第1位置和第2位置的吸附力的功能。
108.也就是说,在可动构件3位于第1位置的状态下,第1可动片611与芯62接触,因此能利用第1磁体51产生的磁通使第1可动片611吸附于芯62,将可动构件3保持于第1位置。
109.另一方面,在可动构件3位于第2位置的状态下,第2可动片612与芯62接触,因此能利用第2磁体52产生的磁通使第2可动片612吸附于芯62,将可动构件3保持于第2位置。像这样,用于利用发电部6进行发电的永磁体5兼用作用于将可动构件3分别保持于第1位置和第2位置的永磁体。
110.《信号处理电路》
111.信号处理电路11收纳于第1外壳21的收纳凹部211。信号处理电路11具有印刷电路板111、天线112以及各种电子部件。各种电子部件安装于印刷电路板111。电子部件例如构成电源电路、控制电路、存储器以及发送电路等。天线112安装于印刷电路板111的上表面。在印刷电路板111的下表面设有用于将发电部6与接地布线113电连接的连接焊盘。信号处理电路11经由第1外壳21的第1连接孔214而与发电部6的一对连接端子65电连接。
112.信号处理电路11将在发电部6产生的电力用作电源而进行动作。而且,信号处理电
路11将在发电部6产生的电力用作电信号,根据该电信号生成检测信息。信号处理电路11通过将电波作为传输介质的无线通信,从而将生成的检测信息从天线112向接收装置发送。信号处理电路11的通信方式例如是wifi(注册商标)、或bluetooth(注册商标)、特定小功率无线等。特定小功率无线是不需要许可和注册的小功率无线,例如在日本是使用420mhz频带或920mhz频带的电波的小功率无线。
113.《接地布线》
114.接地布线113由具有导电性的金属板构成。接地布线113在第1外壳21与第2外壳22之间的空间内以不与可动构件3干扰的方式沿着第1外壳21的内周面配置于第1块301的周围。接地布线113经由第1外壳21的第2连接孔215与信号处理电路11的电路接地点(基准电位点)电连接。
115.在上述的结构的发电装置10中,伴随着操作件4相对于固定构件2的移动,可动构件3进行移动,在发电部6产生电力。在可动构件3从第1位置向第2位置移动时和可动构件3从第2位置向第1位置移动时,从发电部6输出的电信号不同(例如极性不同)。信号处理电路11基于从发电部6输出的电信号来生成与可动构件3的移动的方向相应的检测信息,并将其向接收装置发送。
116.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发电装置10中,在操作操作件4时,接收在发电部6产生的电力并且使信号处理电路11进行动作,将与操作件4的操作(移动)相应的检测信息向接收装置发送。此时,向接收装置发送的检测信息会根据可动构件3的移动的方向而变化。即,操作件4兼用作用于使发电部6发电的操作部和用于使信号处理电路11发送检测信息的操作部。由此,与用于使信号处理电路11发送检测信息的操作部和发电装置10的发电用的操作件4彼此独立设置的结构相比,部件数量被抑制为较少。
117.(2.3)快速动作机构
118.接着,参照图6对可动构件3(特别是第1块301)、弹簧构件7以及操作件4的详细的结构进行说明。在图6中,用假想线(双点划线)示出了操作件4。另外,在图6中,用单点划线示出了操作件4的旋转轴线c1,但旋转轴线c1不过是为了说明而标记的,并不伴随实体。
119.可动构件3利用隔着第1开口部33在左右方向上相对配置的第1保持部31和第2保持部32保持弹簧构件7。第1保持部31和第2保持部32隔着第1开口部33在左右方向上相对配置。在此,可动构件3(第1块301)构成为在俯视观察时与弹簧构件7的四角接触并且保持弹簧构件7。具体来说,第1保持部31具有在与左右方向正交的宽度方向上分离开的一对第1保持片311,利用一对第1保持片311从右方与弹簧构件7的第1端部71接触。同样地,第2保持部32具有在宽度方向上分离开的一对第2保持片321,利用一对第2保持片321从左方与弹簧构件7的第2端部72接触。在此所说的“宽度方向”是与预定方向(左右方向)和操作方向(上下方向)这两者正交的方向,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前后方向。
120.而且,第1保持部31具有分别从一对第1保持片311的左侧面也就是分别从与第2保持部32相对的相对面的上端部向左方突出的一对第1突起312。一对第1突起312在从正面观察时是大致三角形形状,从上方与弹簧构件7的第1端部71接触。同样地,第2保持部32具有分别从一对第2保持片321的右侧面也就是分别从与第1保持部31相对的相对面的上端部向右方突出的一对第2突起322。一对第2突起322在从正面观察时是大致三角形形状,从上方与弹簧构件7的第2端部72接触。
121.而且,第1保持部31在一对第1保持片311之间具有从第1凹部34的底面向上方突出的第1支承台313。第1支承台313在前后方向上自一对第1保持片311分离开,并且从下方与弹簧构件7的第1端部71接触。同样地,第2保持部32在一对第2保持片321之间具有从第2凹部35的底面向上方突出的第2支承台323。第2支承台323在前后方向上自一对第2保持片321分离开,并且从下方与弹簧构件7的第2端部72接触。
122.根据上述的结构,通过使第1保持部31从右方、上方以及下方与弹簧构件7的第1端部71接触,从而限制第1端部71向右方、上方以及下方的移动。另外,通过使第2保持部32从左方、上方以及下方与弹簧构件7的第2端部72接触,从而限制第2端部72向左方、上方以及下方的移动。特别地,通过使一对第1保持片311和一对第2保持片321与俯视观察时的弹簧构件7的四角接触,从而限制弹簧构件7沿左右方向的移动。
123.在此,针对弹簧构件7而言,通过使第1端部71被夹在一对第1突起312与第1支承台313之间并且使第2端部72被夹在一对第2突起322与第2支承台323之间,从而将弹簧构件7以不脱落的方式保持于可动构件3。
124.另外,操作件4的杆主体403的前后方向上的尺寸被设定为比一对第1保持片311之间的尺寸和一对第2保持片321之间的尺寸小。由此,第1按压部41在前后方向上位于一对第1保持片311之间。另外,第2按压部42在前后方向上位于一对第2保持片321之间。
125.根据像这样的位置关系,如图6所示,操作件4能够经过一对第1保持片311之间并且利用第1按压部41从右方与弹簧构件7的第1端部71接触。同样地,操作件4能够经过一对第2保持片321之间并且利用第2按压部42从左方与弹簧构件7的第2端部72接触。也就是说,操作件4利用第1按压部41与弹簧构件7的第1端部71的前后方向上的中央部接触,或利用第2按压部42与弹簧构件7的第2端部72的前后方向上的中央部接触,从而使弹簧构件7压缩。换言之,操作件4与弹簧构件7的前后方向上的中央部接触从而使弹簧构件7压缩。
126.另外,第1按压部41在沿左右方向与第2保持部32相对的位置具有相对于上下方向倾斜的第1倾斜面411,从而伴随着沿上下方向的移动而使距第2保持部32的左右方向上的距离发生变化(参照图2a~图3b)。换言之,第1按压部41中的与弹簧构件7的第1端部71的接触面即左端面由朝向左下方倾斜的第1倾斜面411构成。而且,第2按压部42在沿左右方向与第1保持部31相对的位置具有相对于上下方向倾斜的第2倾斜面421,从而伴随着沿上下方向的移动而使距第1保持部31的左右方向上的距离发生变化(参照图2a~图3b)。换言之,第2按压部42中的与弹簧构件7的第2端部72的接触面即右端面由朝向右下方倾斜的第2倾斜面421构成。在此,第1按压部41和第2按压部42在从正面观察时均为大致三角形形状。
127.根据上述的结构,在操作件4从第1操作位置向第2操作位置移动时,第1按压部41向下方移动,从而利用第1倾斜面411使第1按压部41与第2保持部32的左右方向上的间隔变窄。也就是说,第1按压部41靠近第2保持部32,朝下的力在第1倾斜面411转换为朝左的力,使弹簧构件7压缩。另一方面,在操作件4从第1操作位置向第2操作位置移动时,第2按压部42向上方移动,从而利用第2倾斜面421使第2按压部42与第1保持部31的左右方向上的间隔变宽。也就是说,第2按压部42远离第1保持部31。因此,在弹簧构件7压缩的状态下,第2按压部42位于远离弹簧构件7的第2端部72的位置,因此在弹簧构件7的弹性势能释放时,能够避免第2按压部42妨碍弹簧构件7的第2端部72的移动。
128.在操作件4从第2操作位置向第1操作位置移动时也是同样地,第2按压部42向下方
移动,从而利用第2倾斜面421使第2按压部42与第1保持部31的左右方向上的间隔变窄。也就是说,第2按压部42靠近第1保持部31,朝下的力在第2倾斜面421转换为朝右的力,使弹簧构件7压缩。另一方面,在操作件4从第2操作位置向第1操作位置移动时,第1按压部41向上方移动,从而利用第1倾斜面411使第1按压部41与第2保持部32的左右方向上的间隔变宽。因此,在弹簧构件7压缩的状态下,第1按压部41位于远离弹簧构件7的第1端部71的位置,因此在弹簧构件7的弹性势能释放时,能够避免第1按压部41妨碍弹簧构件7的第1端部71的移动。
129.(2.4)动作
130.以下,对本实施方式的发电装置10的动作进行说明。
131.首先,对操作件4从第1操作位置向第2操作位置移动并且可动构件3从第1位置向第2位置移动时的发电装置10的动作进行说明。
132.在可动构件3位于第1位置的情况下,在操作件4未被操作的状态下,操作件4位于第1操作位置。在该状态下,弹簧构件7在左右方向上被夹在第1按压部41与第2保持部32之间。第1按压部41与弹簧构件7的第1端部71相对,第2保持部32与弹簧构件7的第2端部72相对。
133.在该状态下,在按压第1按钮401时,操作件4以旋转轴线c1为中心地在从正面观察时顺时针旋转。也就是说,第1按压部41向下方移动,因此利用第1倾斜面411使朝下的力转换为朝左的力,使弹簧构件7的第1端部71向左方位移。此时,可动构件3在永磁体5(在此为第1磁体51)产生的吸附力的作用下保持于第1位置,因此第2保持部32不移动。因此,在左右方向上,第1按压部41靠近第2保持部32,弹簧构件7的第1端部71与第2端部72之间的间隔变窄,弯曲部73以曲率半径变小的方式变形。因此,弹簧构件7压缩,从而在弹簧构件7蓄积弹性势能,并且在弹簧构件7产生恢复力。
134.在该状态下,在继续按压第1按钮401时,操作件4以旋转轴线c1为中心地在从正面观察时进一步顺时针旋转。此时,第1按压部41进一步向下方移动,因此利用第1倾斜面411使朝下的力转换为朝左的力,进一步使弹簧构件7的第1端部71向左方位移。在第1端部71的位移量变大时,弹簧构件7的变形量也变大,因此在弹簧构件7蓄积的弹性势能逐渐变大。然后,在弹簧构件7的恢复力超过永磁体5(在此为第1磁体51)的吸附力时,由永磁体5实现的可动构件3的保持状态解除,弹簧构件7的弹性势能释放。此时,通过使弹簧构件7的第2端部72按压第2保持部32,弹簧构件7的恢复力使可动构件3向左方猛烈地移动。其结果为,可动构件3比较高速地移动到可动范围的终端位置即第2位置(图3b所示的位置)。在可动构件3从第1位置向第2位置移动时,保持于可动构件3的可动件61的动能转换为电能,在发电部6产生电力。
135.接着,对操作件4从第2操作位置向第1操作位置移动并且可动构件3从第2位置向第1位置移动时的发电装置10的动作进行说明。
136.在可动构件3位于第2位置的情况下,在未操作操作件4的状态下,操作件4位于第2操作位置。在该状态下,弹簧构件7在左右方向上被夹在第2按压部42与第1保持部31之间。第2按压部42与弹簧构件7的第2端部72相对,第1保持部31与弹簧构件7的第1端部71相对。
137.在该状态下,在按压第2按钮402时,操作件4以旋转轴线c1为中心地在从正面观察时逆时针旋转。也就是说,第2按压部42向下方移动,因此利用第2倾斜面421使朝下的力转
换为朝右的力,使弹簧构件7的第2端部72向右方位移。此时,可动构件3在永磁体5(在此为第2磁体52)产生的吸附力的作用下保持于第2位置,因此第1保持部31不移动。因此,在左右方向上,第2按压部42靠近第1保持部31,弹簧构件7的第1端部71与第2端部72之间的间隔变窄,弯曲部73以曲率半径变小的方式变形。因此,弹簧构件7压缩,从而在弹簧构件7蓄积弹性势能,并且在弹簧构件7产生恢复力。
138.在该状态下,在继续按压第2按钮402时,操作件4以旋转轴线c1为中心地在从正面观察时进一步逆时针旋转。此时,第2按压部42进一步向下方移动,因此利用第2倾斜面421使朝下的力转换为朝右的力,进一步使弹簧构件7的第2端部72向右方位移。在第2端部72的位移量变大时,弹簧构件7的变形量也变大,因此在弹簧构件7蓄积的弹性势能逐渐变大。然后,在弹簧构件7的恢复力超过永磁体5(在此为第2磁体52)的吸附力时,由永磁体5实现的可动构件3的保持状态解除,弹簧构件7的弹性势能释放。此时,通过使弹簧构件7的第1端部71按压第1保持部31,弹簧构件7的恢复力使可动构件3向右方猛烈地移动。其结果为,可动构件3比较高速地移动到可动范围的终端位置即第1位置(图2b所示的位置)。在可动构件3从第2位置向第1位置移动时,保持于可动构件3的可动件61的动能转换为电能,在发电部6产生电力。
139.像以上说明的那样,在本实施方式的发电装置10中,伴随着操作件4的操作(移动),使可动构件3从第1位置向第2位置移动,或使可动构件3从第2位置向第1位置移动。也就是说,可动构件3在第1位置与第2位置之间沿着左右方向直线地往复移动。并且,在可动构件3从第1位置向第2位置移动的情况下和从第2位置向第1位置移动的情况下均是,可动构件3在弹簧构件7的恢复力的作用下比较高速地移动。因此,在可动构件3从第1位置向第2位置移动的“去路”和可动构件3从第2位置向第1位置移动的“回路”这两者中,发电部6能够以相同的方式发电。
140.(2.5)咔哒位置变动对策
141.接着,对用于抑制本实施方式的发电装置10(包括输入装置1)的咔哒位置的变动的对策进行说明。在本说明书中,“咔哒位置”是指在操作操作件4并且使可动构件3相对于固定构件2移动的情况下,载荷-位移图表(f-s曲线)中的on(也就是载荷消失时)的位置。具体来说,是发电装置10发电时的位置,广义上是产生电输出时的位置。
142.图9是表示对实施例1、参考例1以及参考例2的发电装置10进行耐久试验而得到的结果的图表。横轴表示可动构件3的移动次数,纵轴表示咔哒位置移动宽度。咔哒位置移动宽度表示从初始的咔哒位置起的变动宽度。
143.在此,实施例1的发电装置10是上述实施方式的发电装置10。即,可动构件3具有图7a所示的相对面39。
144.另外,参考例1的发电装置10除了具有图8a所示的相对面39来替代图7a所示的相对面39以外与上述实施方式的发电装置10相同。在参考例1的发电装置10中,在可动构件3的一对引导突起37的顶端面(下表面)存在多个突起部38(在每个引导突起37存在4个,总计8个)。多个突起部38的位置与实施例1的相对面39的位置相同。作为各突起部38的顶端面(下表面)的面s2是平坦面。
145.另外,参考例2的发电装置10除了在成形可动构件3前进行模具抛光以外与参考例1的发电装置10相同。此外,参考例1的发电装置10在成形可动构件3前不进行模具抛光。
146.然后,由图9可知,在参考例1中,仅使可动构件3移动1万次咔哒位置就急剧变动。在参考例2中,由于模具抛光的效果,与参考例1相比,咔哒位置的变动稍稍被抑制。
147.与此相对地,在实施例1中可知,即使使可动构件3移动1万次,咔哒位置的变动也较小。作为其原因之一,推测是由于与参考例1、2相比实施例1不容易在固定构件2与可动构件3之间咬入异物(例如磨损粉末等)。此外,在可动构件3的移动次数从1万次到10万次的期间,对于实施例1、参考例1、2能够看到大致相同的倾向,考虑这是由操作件4的磨损引起的。也就是说,考虑到操作件4磨损会导致弹簧构件7的压缩量发生变化。
148.基于根据实施例1的推测,图7b、图7c、图8c以及图8d所示的相对面39也能够在咔哒位置的变动抑制上具有效果。
149.图7b所示的相对面39是向下方突出的曲面,但该曲面在前后方向上不弯曲而仅在左右方向上弯曲。由此,在线l1的位置上,可动构件3的相对面39与固定构件2的引导槽221的底面容易线接触。线l1的方向是前后方向。
150.另外,图7c所示的相对面39是向下方突出的圆台状的曲面。由此,在作为相对面39的顶端面(下表面)的面s1的位置处,可动构件3的相对面39与固定构件2的引导槽221的底面容易面接触。面s1是平坦面。
151.另外,图8c所示的相对面39是图8a所示的突起部38的顶端面成为凸面391而成的结构。由此,与实施例1同样地,可动构件3的相对面39与固定构件2的引导槽221的底面容易点接触。
152.另外,图8d所示的相对面39是图8a所示的突起部38的顶端面成为凹面392而成的结构。由此,在突起部38的顶端的边缘的部分393处,可动构件3的相对面39与固定构件2的引导槽221的底面200(参照图5)容易线接触。此外,有时将引导槽221的底面200表示为相对面29(第1面)。
153.像以上那样,在本实施方式的发电装置10中,即使可动构件3的移动次数增加10万次左右,发电的时机也不容易变动。即,在可动构件3的移动次数较少的初始的阶段和可动构件3的移动次数蓄积而变多的阶段,发电的时机的偏差较小。广义来说,利用本实施方式的输入装置1能够抑制产生电输出的时机的变动。
154.(2.6)用途例
155.作为一个例子,发电装置10用作检测月牙锁的上锁、解锁的月牙传感器(crescent sensor)。在该情况下,发电装置10以利用月牙锁间接地操作操作件4的方式安装于作为安装对象物的窗框。在发电装置10中,根据月牙锁处于上锁状态还是处于解锁状态而使操作件4的操作状态变化。因此,针对接收来自发电装置10的检测信息的接收装置而言,能够监视月牙锁处于上锁状态还是处于解锁状态。
156.(3)变形例
157.以下,列举出上述实施方式的变形例。
158.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可动构件3的与固定构件2相对的相对面39是凸面391,但也可以是,固定构件2的与可动构件3相对的相对面29是凸面。而且也可以是,可动构件3的与固定构件2相对的相对面39是凹面392(参照图8d)。也可以是,固定构件2的与可动构件3相对的相对面29是凹面(参照图10)。
159.另外,操作件4具有在预定方向上分离开的第1按压部41和第2按压部42即可,第1
按压部41与第2按压部42不限定于一体,也可以彼此独立。即,可以是第1按压部41与第2按压部42由一个构件一体地构成,也可以是第1按压部41与第2按压部42由独立的构件构成,并且能够独立移动。
160.另外,发电装置10不限定于像月牙传感器那样的用于机械部件(月牙锁)的位置检测的结构,例如,也可以是作为设备的操作用的开关而由人来操作的结构。在该情况下,发电装置10可以是操作件4直接由人来操作的结构,也可以是借助操作手柄等使操作件4间接地由人来操作的结构。
161.另外,在发电装置10中,也可以是,用于使信号处理电路11发送检测信息的开关与发电部6独立地设置。在该情况下,信号处理电路11将在发电部6产生的电力用作电源,根据开关的on/off而生成检测信号。在该情况下,可以是开关与操作件4连动地进行on/off,也可以是与发电装置10的操作件4独立地设置用于操作开关的操作部。
162.另外,信号处理电路11与接收装置之间的通信方式不限定于以电波为传输介质的无线通信,例如,也可以是以红外线等光为介质的光无线通信,或有线通信。
163.另外,针对发电装置10而言,在可动构件3从第1位置向第2位置的移动和可动构件3从第2位置向第1位置的移动的过程中,使用由弹簧构件7产生的相同的恢复力即可,弹簧构件7是单个的构件的情况并不是发电装置10所必须的特征。例如,也可以在操作件4与可动构件3之间使多个弹簧构件7串联或并联地设置。在像这样的情况下也是,在可动构件3从第1位置向第2位置的移动和可动构件3从第2位置向第1位置的移动的过程中,使用相同的、多个弹簧构件7的恢复力。
164.另外,弹簧构件7不限定于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例的结构,例如也可以不对第1端部71和第2端部72进行卷曲加工。而且,弹簧构件7本来就不限定于板簧,例如也可以是压缩线圈弹簧或扭簧等。
165.另外,在发电部6中也可以是,在可动件61侧设有芯62和线圈63,在固定件(也就是相对于固定构件2而固定的构件)侧设有永磁体5。在该结构中也是,永磁体5相对于芯62相对地移动,因此能够利用可动件61的移动使穿过芯62的磁通的方向发生变化。
166.另外,操作件4不限定于从固定构件2的上表面暴露的结构,也可以从固定构件2的侧面或下表面暴露。在固定构件2的侧面设有操作件4的情况下,操作件4也可以沿着预定方向在第1操作位置与第2操作位置之间直行移动。也就是说,操作件4不限定于跷跷板构造,例如,也可以是直线移动型的按钮构造或滑动构造等。
167.另外,发电部6的可动件61与可动构件3连动即可,可动件61不限定于固定于可动构件3的结构。例如,可动件61可以是可动构件3的局部,也可以借助连杆与可动构件3连接。
168.另外,发电装置10也可以构成为仅在可动构件3从第1位置向第2位置移动时和可动构件3从第2位置向第1位置移动时中的一者利用发电部6进行发电。
169.另外,操作件4不限定于像上述实施方式那样具有两个按钮(第1按钮401和第2按钮402)的结构,也可以具有三个以上的按钮。或者,操作件4也可以仅具有一个按钮。
170.另外,输入装置1不限定于用于发电装置10的结构,也可以以输入装置1单体来使用,或组装于发电装置10以外的器具和设备等来使用。
171.另外,在发电装置10中,不限定于像上述实施方式那样将信号处理电路11收纳于第1盖23内的结构,也可以将信号处理电路11的局部或全部设于第1盖23外。信号处理电路
11不限定于电源电路、控制电路、存储器以及通信电路等,例如也可以包括构成传感器、ad转换器、da转换器以及接收电路等的电子部件。
172.此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在可动构件3的下表面设有相对面39,但也可以如图10所示在固定构件2(第2外壳22)设有相对面29。在图10中,在突起部28设有相对面29。在固定构件2是图10所示的结构的情况下,如图11所示,更优选为在可动构件3设有引导槽331。在图11中,由两条引导突起37形成引导槽331。其中,引导突起37局部地分离开,局部的引导槽331仅由一条引导突起37形成。
173.此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突起部38(相对面39)设于引导突起37上,但也可以如图12所示将突起部28(相对面29)设于引导槽221的底面200。在图12中,由两条引导突起27形成引导槽221。不过,引导突起27局部地分离开,局部的引导槽221仅由一条引导突起27形成。
174.另外,如图13所示,也可以将突起部38(相对面39)设于可动构件3的引导槽331的底面300。与图11同样地,在图13中,由两条引导突起37形成引导槽331。其中,引导突起37局部地分离开,局部的引导槽331仅由一条引导突起37形成。在可动构件3是图13所示的结构的情况下,在固定构件2设有引导突起27,引导突起27成为相对面29。
175.(4)总结
176.由上述实施方式可知,本发明包括下述的形态。
177.本发明的一个形态的输入装置1具备:固定构件2;可动构件3,其能够相对于固定构件2沿着第1方向(左右方向)移动;操作件4,其能够相对于固定构件2移动;以及弹簧构件7,其保持于可动构件3并且将来自操作件4的力向可动构件3传递,固定构件2具有第1面(相对面29),可动构件3具有第2面(相对面39),固定构件2与可动构件3在第1面(相对面29)和第2面(相对面39)处相互接触,第1面(相对面29)和第2面(相对面39)中的一者为曲面。
178.根据该形态,减轻了因在固定构件2与可动构件3之间咬入异物而产生的影响等,从而能够抑制产生电输出的时机的变动。
179.在本发明的另一形态的输入装置1中,第1面(相对面29)与第2面(相对面39)中的一者为凸面。
180.根据该形态,容易降低固定构件2与可动构件3之间的摩擦力。
181.例如如图7a所示,在本发明的另一形态的输入装置1中,固定构件2和可动构件3在第1面(相对面29)和第2面(相对面39)处点接触。
182.根据该形态,固定构件2与可动构件3容易点接触。
183.例如如图8d所示,在本发明的另一形态的输入装置1中,第1面(相对面29)与第2面(相对面39)中的一者为凹面。
184.根据该形态,固定构件2与可动构件3容易线接触。
185.例如如图10或图12所示,在本发明的另一形态的输入装置1中,固定构件2还具有突起部28,突起部28具有第1面(相对面29)。
186.根据该形态,能够抑制产生电输出的时机的变动。
187.例如如图10和图11所示,在本发明的另一形态的输入装置1中,可动构件3具有在第1方向(左右方向)上延伸的引导槽331,固定构件2具有嵌合于引导槽331的引导突起27,突起部28设于固定构件2的引导突起27。
188.根据该形态,通过使引导突起27嵌合于引导槽331,容易将可动构件3相对于固定构件2的移动限制在预定方向上。
189.例如如图12所示,在本发明的另一形态的输入装置1中,固定构件2具有在第1方向(左右方向)上延伸的引导槽221,可动构件3具有嵌合于引导槽221的引导突起37,突起部28设于固定构件2的引导槽221的底面200。
190.根据该形态,通过使引导突起37嵌合于引导槽221,容易将可动构件3相对于固定构件2的移动限制在预定方向上。
191.在本发明的另一形态的输入装置1中,固定构件2具备多个突起部28。
192.根据该形态,能够抑制固定构件2的挠曲。
193.例如如图1、图13所示,在本发明的另一形态的输入装置1中,可动构件3还具有突起部38,突起部38具有第2面(相对面39)。
194.根据该形态,能够抑制产生电输出的时机的变动。
195.例如如图13所示,在本发明的另一形态的输入装置1中,可动构件3具有在第1方向(水平方向)上延伸的引导槽331,固定构件2具有嵌合于引导槽331的引导突起27,突起部38设于可动构件3的引导槽331的底面300。
196.根据该形态,通过使引导突起27嵌合于引导槽331,容易将可动构件3相对于固定构件2的移动限制在预定方向上。
197.例如如图1~图5所示,在本发明的另一形态的输入装置1中,固定构件2具有在第1方向(水平方向)上延伸的引导槽221,可动构件3具有嵌合于引导槽221的引导突起37,突起部38设于可动构件3的引导突起37。
198.根据该形态,通过使引导突起37嵌合于引导槽221,容易将可动构件3相对于固定构件2的移动限制在预定方向上。
199.在本发明的另一形态的输入装置1中,可动构件3具备多个突起部38。
200.根据该形态,能够抑制可动构件3的挠曲。
201.本发明的一个形态的发电装置10具备:上述的输入装置1;以及发电部6,其具有与可动构件3连动的可动件61并且将可动件61的动能转换为电能。
202.根据该形态,减轻了因在固定构件2与可动构件3之间咬入异物而产生的影响等,从而能够在发电装置10中抑制产生电输出的时机的变动。
203.附图标记说明
204.1、输入装置;2、固定构件;21、第1外壳;22、第2外壳;221、引导槽;27、引导突起;28、突起部;29、相对面(第1面);3、可动构件;331、引导槽;37、引导突起;38、突起部;39、相对面(第2面);391、凸面;392、凹面;4、操作件;6、发电部;61、可动件;7、弹簧构件;10、发电装置;200、底面;300、底面。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