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转印片材的制作方法

2022-02-22 02:04:38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公开涉及用于薄膜层的转印的转印片材。


背景技术:

2.具有数nm~数μm左右的厚度的薄膜层具有对生物体器官表面的粘接性。因此,提出了在医疗用途或美容用途中,将上述薄膜层贴敷在脏器或皮肤等上进行使用的方案。
3.用于将薄膜层转印至被转印体的转印片材具备薄膜层和对薄膜层进行支撑的支撑层。使支撑层上的薄膜层的表面接触于被转印体之后,将支撑层从薄膜层上剥离,从而薄膜层被转印至被转印体上(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4.现有文献
5.专利文献
6.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7-19116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7.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8.在薄膜层的转印时,需要使转印片材移动至被转印体中的薄膜层的贴敷位置;以及使薄膜层的表面接触于贴敷位置之后、将支撑层从薄膜层上剥离。为了易于处理转印片材,期待这种转印片材的移动和支撑层的剥离能够变得简单。然而,由于薄膜层极薄,因此当薄膜层与支撑层之间的密合力过低时,在将薄膜层搬运至贴敷位置时,会引起因吹到风而薄膜层从支撑层上剥落;或者受到静电的影响而在薄膜层中产生皱褶或扭曲。另一方面,当薄膜层与支撑层之间的密合力过高时,支撑层从薄膜层上的剥离变难。
9.本公开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容易地进行处理的转印片材。
10.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手段
11.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转印片材具备:具有0.01g/m2以上且10g/m2以下的平均质量的薄膜层;和对所述薄膜层进行支撑的支撑层,所述支撑层具有接触于所述薄膜层的支撑面,且包含位于所述支撑面的多个纤维,所述薄膜层具有接触于所述纤维的多个接触部和远离所述纤维的非接触部,所述多个接触部中包含下述的接触部:该接触部按照沿着所述纤维的表面扩展的方式与所述纤维接触,且该接触部处的所述薄膜层的平均膜厚小于所述非接触部处的所述薄膜层的平均膜厚。
12.根据上述构成,通过薄膜层与支撑层部分地接触,与薄膜层在其整个面上与支撑层相接触的情况相比,薄膜层与支撑层之间的密合力减小。结果,当使转印片材接触于被转印体时,可以容易地将支撑层从薄膜层上剥离。另一方面,在多个接触部的至少一部分中,按照薄膜层薄薄地扩展的方式、沿着支撑层的纤维的表面与该纤维相接触。因此,与在接触部中、薄膜层与纤维以点状进行接触的情况相比,薄膜层与支撑层之间的密合力变大。结果,在使转印片材移动至被转印体时,可抑制薄膜层从支撑层上剥落、以及在薄膜层中产生皱褶或扭曲。因此,转印片材的处理变得容易。
13.发明效果
14.根据本公开,可以使转印片材的处理变得容易。
附图说明
15.图1为表示转印片材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转印片材截面结构的图。
16.图2为表示一个实施方式的转印片材的接触部的分布之一例的图。
17.图3为表示一个实施方式的转印片材的接触部附近的截面结构的图。
18.图4为放大表示一个实施方式的转印片材的接触部附近的截面结构的图。
19.图5为表示一个实施方式的转印片材的接触部附近的截面结构之另一例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20.参照附图,说明转印片材的一个实施方式。
21.[转印片材的整体构成]
[0022]
如图1所示,转印片材10具备薄膜层20和对薄膜层20进行支撑的支撑层30。
[0023]
薄膜层20具有第一面21f和作为与第一面21f为相反侧的面的第二面21r。第一面21f是在薄膜层20的转印时、接触于被转印体的面。第二面21r接触于支撑层30。
[0024]
薄膜层20薄至以单独的薄膜层20即可表现对被转印体的粘接性的程度。当用薄膜层20的质量表示薄至表现对被转印体的粘接性的程度时,例如当薄膜层20的密度为1g/cm3以上且3g/cm3以下时,薄膜层20的每单位面积的平均质量为0.01g/m2以上且10g/m2以下。上述平均质量是换算成俯视下每1m2面积的部分的薄膜层20的质量。薄膜层20的平均质量为上述范围内时,即便不使用粘合层,薄膜层20自身也会贴敷在例如为生物体的皮肤或脏器的被转印体的表面上。此外,图1中,薄膜层20的厚度与支撑层30的厚度的比率以比实际更大的方式进行图示。
[0025]
薄膜层20的材料并无特别限定,只要根据薄膜层20贴敷于被转印体的目的进行选择即可。薄膜层20的材料例如为聚乳酸、聚乙醇酸、聚己内酯、聚二噁烷酮等聚酯,聚乙烯、聚丙烯等聚烯烃,聚乙烯醇、聚酰胺、聚酰亚胺、聚四氟乙烯、聚苯乙烯、聚(甲基)丙烯酸、聚氨酯及这些高分子的共聚物,透明质酸、壳聚糖等多糖类,酪蛋白、蚕丝蛋白等蛋白质,有机硅、醋酸纤维素、醋酸丙酸纤维素、醋酸丁酸纤维素等纤维素衍生物,聚碳酸酯、环烯烃共聚物、苯乙烯丁二烯系弹性体等。薄膜层20可以由1种材料形成,也可以由多种材料形成。
[0026]
薄膜层20还可以含有提高薄膜层20的功能或者对薄膜层20附加功能的功能性物质。功能性物质例如是美容成分或药效成分。若薄膜层20含有美容成分,则在美容用途中会实现适于贴敷于作为被转印体的肌肤上的薄膜层20。
[0027]
作为美容成分,例如可举出透明质酸、胶原蛋白、神经酰胺、普鲁兰多糖、sacran(水前寺海藻多糖体)等具有保湿效果的成分,维生素c及其衍生物、曲酸或维甲酸及其衍生物、氢醌等美白成分,维生素a及其衍生物、α硫辛酸、腺苷、α-羟基酸等皱纹改善成分。另外,作为药效成分,可举出水杨酸等痤疮治疗成分、甘草次酸(盐)等抗炎成分。另外,薄膜层20还可以含有的二丁基羟基甲苯(bht)或维生素e及作为其衍生物的生育酚醋酸酯等作为稳定剂。
[0028]
另外,功能性物质还可以是提高薄膜层20的紫外线隔离功能的物质。这种功能性
物质是紫外线吸收剂或紫外线散射剂。作为紫外线吸收剂,例如使用甲氧基肉桂酸辛酯、二甲氧基亚苄基二氧代咪唑烷丙酸辛酯、二乙基氨基羟基苯甲酰基苯甲酸己酯、叔丁基甲氧基二苯甲酰基甲烷、辛基三嗪酮、对甲氧基肉桂酸2-乙基己酯。作为紫外线散射剂,例如使用氧化钛或氧化锌等金属氧化物。若薄膜层20含有紫外线吸收剂或紫外线散射剂,则将薄膜层20贴敷于被转印体时,可抑制紫外线入射到被转印体。
[0029]
另外,功能性物质还可以是对薄膜层20附加利用着色获得的装饰功能的物质。这种功能性物质是作为着色颜料发挥功能的有机颜料或无机颜料。
[0030]
另外,功能性物质还可以是对薄膜层20附加光的散射功能的物质。这种功能性物质例如是粒子。通过粒子的含有,在薄膜层20的内部,因粒子与其周围的折射率之差而发生光的散射。这种内部散射的程度根据粒子的形状及薄膜层20所含高分子材料与粒子的折射率之差而发生变化。
[0031]
作为上述粒子,使用无机填充物或有机填充物。作为无机填充物的材料,例如可举出滑石、二氧化硅、云母、氧化铝、氧化锌、氧化钛、硫酸钡、碳酸钙、碳酸镁、硅酸钡、硅酸钙、金属皂、有机硅等。作为有机填充物的材料,例如可举出聚酰胺、聚乙烯、聚丙烯、丙烯酸树脂、聚氨酯、聚四氟乙烯、纤维素等。为了在薄膜层20发生内部散射,只要使用由具有不同于薄膜层20主成分的折射率的材料形成的粒子即可。薄膜层20包含的粒子的利用激光衍射散射法获得的体积平均粒径优选为0.5μm以上。另外,上述体积平均粒径从抑制薄膜层20的制造工序中的粒子的沉降的观点出发,优选为20.0μm以下。
[0032]
此外,除了使粒子含有在薄膜层20中之外,通过在薄膜层20的表面设置凹凸,也可对薄膜层20附加光的散射功能。通过薄膜层20的表面具有凹凸,在该表面处发生光的散射。表面散射的程度根据薄膜层20的表面的凹凸形状及薄膜层20所包含的高分子材料的折射率而发生变化。具有上述凹凸的表面可以是第一面21f、还可以是第二面21r、还可以是第一面21f及第二面21r这两者。当第一面21f和第二面21r两者具有凹凸时,在第一面21f中凸部所处的位置上,在第二面21r中可以是凸部、也可以是凹部、还可以是平坦的部分。
[0033]
另外,当薄膜层20含有粒子时,由于该粒子露出至薄膜层20的表面而薄膜层20的表面具有沿着粒子的形状的凹凸时,除了内部散射,在薄膜层20的表面处也发生光的散射。
[0034]
当薄膜层20的表面具有凹凸时,除了上述的散射功能之外,薄膜层20的耐粘连性、耐磨耗性、印刷适应性等也可以提高。另外,在将薄膜层20用于美容用途、将薄膜层20贴敷在肌肤上之后将化妆品从薄膜层20之上进行涂抹时,由于第二面21r具有凹凸,可提高化妆品的附着性。
[0035]
此外,作为功能性物质提高或者附加的功能,除了上述功能之外,还可以举出耐化学试剂性、耐油性、耐候性、防湿性、防水性、防锈性、抗菌性、芳香性等。
[0036]
薄膜层20可以是单一的薄膜,还可以是多个薄膜的层叠体。
[0037]
薄膜层20具备多个薄膜时,多个薄膜中可以包含由彼此相同的材料形成的薄膜、还可以包含由彼此不同的材料形成的薄膜。
[0038]
薄膜层20在具备由彼此不同的材料形成的多个薄膜时,还可以按照贴敷于被转印体的第一面21f和在薄膜层20的转印后暴露于外部的第二面21r由适合这种各面的用法的材料形成的方式来选择薄膜的材料。此外,薄膜层20具备的各薄膜可以位于薄膜层20的整个区域上、也可以位于一部分上。
[0039]
支撑层30包含多个纤维。支撑层30例如为织物、编织物、无纺布。其中,作为支撑层30,优选使用无纺布。无纺布由天然纤维或化学纤维构成。作为天然纤维,可以使用棉、麻、纸浆、毛、丝绸等。作为化学纤维,可以使用由聚酯、聚烯烃、铜氨纤维、人造丝、莱赛尔纤维、醋酸酯、二醋酸酯、尼龙、芳族聚酰胺、丙烯酸等形成的纤维。另外,构成无纺布的纤维中可以包含多种类的纤维,也可以包含天然纤维和化学纤维。此外,支撑层30的厚度并无特别限定,例如从10μm以上且1mm以下的范围中选择。
[0040]
作为支撑层30使用的无纺布的制造方法并无特别限定,支撑层30例如是通过水刺法、纺粘法、针刺法、熔喷法、气流成网法、闪蒸纺丝法及树脂粘接法中的任一种方法制得的无纺布即可。作为支撑层30使用的无纺布的每单位面积重量优选为10g/m2以上且150g/m2以下,出于肌肤触感等使用感优异的理由,更优选为20g/m2以上且50g/m2以下。无纺布的每单位面积重量是无纺布的每单位面积的平均质量。
[0041]
此外,若多个纤维位于支撑层30中作为与薄膜层20相接触的面的支撑面31s上时,则支撑层30也可以具有由不同于纤维的材料形成的部分。例如,支撑层30可以具有粘贴无纺布和树脂膜而成的结构。如果支撑层30是无纺布与树脂膜的层叠体,则与支撑层30仅由无纺布形成时相比,可提高支撑层30的强度。
[0042]
[薄膜层与支撑层的接触部分的构成]
[0043]
如上所述,多个纤维位于支撑层30的支撑面31s上,支撑面31s具有沿着纤维的凹凸。因此,薄膜层20的第二面21r并不是在其整个面上与支撑面31s相接触,而是在纤维所处的部分处与该纤维相接触,由此与支撑面31s部分地接触。通过薄膜层20与支撑层30部分地接触,与薄膜层20在第二面21r的整个面上与支撑层30相接触时相比,薄膜层20与支撑层30之间的密合力减小。结果,在使转印片材10接触于被转印体之后,可以容易地将支撑层30从薄膜层20上剥离。
[0044]
图2表示使用无纺布作为支撑层30时、转印片材10的俯视下的薄膜层20与支撑层30相接触的部分的分布之一例。
[0045]
薄膜层20具有作为与支撑层30的纤维相接触的部分的多个接触部22、和作为远离支撑层30的纤维的部分的非接触部23。图2中,接触部22加点进行表示。接触部22在纤维的延伸方向上细长地延伸,多个接触部22具有与支撑面31s上的纤维的配置相对应的配置。在上述俯视下,多个接触部22分散、接触部22之间的区域为非接触部23。
[0046]
在上述俯视下,每单位面积中接触部22所占面积的比例优选为0.05%以上且50%以下。由此,易于将薄膜层20与支撑层30之间的密合力控制在良好的范围内。
[0047]
此外,薄膜层20并非限于与位于支撑面31s的全部纤维相接触。另外,并非限于1根纤维在该纤维的延伸方向上、其整体与薄膜层20相接触。即,各纤维可以是在纤维的延伸方向上、部分地与薄膜层20相接触。
[0048]
参照图3及图4,对转印片材10的截面中的接触部22及其附近的结构进行说明。
[0049]
本实施方式的转印片材10中,如上所述,通过薄膜层20与支撑层30部分地接触,可抑制薄膜层20与支撑层30之间的密合力变得过大。另一方面,当薄膜层20与支撑层30之间的密合力过小时,在使转印片材10移动至被转印体的薄膜层20的贴敷位置时,薄膜层20会从支撑层30上剥落或者产生薄膜层20的皱褶或扭曲,转印片材10难以处理。本实施方式中,通过控制接触部22中的薄膜层20与纤维的密合状态,抑制了薄膜层20与支撑层30之间的密
合力变得过小。
[0050]
如图3所示,优选在接触部22的部分处、薄膜层20具有朝向支撑层30突出的形状。即,在接触部22中,第一面21f变成相对于周围凹陷的凹部、第二面21r变成从周围突出的凸部。
[0051]
在接触部22中,通过薄膜层20朝向支撑层30突出,在薄膜层20平坦时无法接触的位置的纤维32与薄膜层20的接触变得可能。由此,接触部22的数量可以增大,结果可以提高薄膜层20与支撑层30之间的密合力。为了良好地获得这种效果,优选薄膜层20具有在转印片材10的俯视下每1mm2为1个以上的作为具有朝向支撑层30突出的形状的接触部22的突出接触部。
[0052]
此外,在多个接触部22中,还可以包含在接触部22及其周围、薄膜层20平坦的位置;或者薄膜层20朝向支撑层30延伸、在接触部22的附近断裂的位置。另外,在多个接触部22中,薄膜层20还可以包含按照在接触部22中向与支撑层30相反的一侧突出的方式发生了变形的位置,即,在接触部22中,可以包含薄膜层20被纤维32顶起、第一面21f成为凸部且第二面21r成为凹部的位置。图5中表示在接触部22及其周围处、薄膜层20平坦的位置的例子。
[0053]
接触部22优选具有沿着纤维32表面的扩展,即与纤维32发生面接触。具体地说,优选接触部22具有沿着纤维32外周(circumference)的扩展。进而,接触部22处的薄膜层20的厚度t1优选小于非接触部23处的薄膜层20的厚度t2。即,薄膜层20优选按照在接触部22中薄薄地扩展的方式、沿着纤维32的表面密合于纤维32。此时,薄膜层20的第二面21r在接触部22中具有沿着纤维32表面的形状。通过接触部22具有这种构成,与接触部22在截面中以点状与纤维32相接触时相比,接触部22中的薄膜层20与支撑层30之间的密合力变大。
[0054]
如图4所示,详细地说,优选沿着纤维32外周的接触部22的长度l具有该纤维32的纤维直径d的10%以上的大小。另外优选,在多个接触部22的10%以上中,接触部22与纤维32发生面接触、且接触部22处的薄膜层20的平均膜厚小于非接触部23处的薄膜层20的平均膜厚。通过这种构成,薄膜层20与支撑层30之间的密合力不会变得过小。因此,在使转印片材10移动至被转印体的贴敷位置时,可抑制薄膜层20从支撑层30上剥落或者在薄膜层20中产生皱褶或扭曲。
[0055]
接触部22处的薄膜层20的平均膜厚通过使用了电子显微镜的截面观察求得。例如,通过对转印片材10的俯视下1边为10cm的正方形区域所含的10个以上的接触部22分别算出平均膜厚,可求得平均膜厚小于非接触部23的接触部22的比例。详细地说,由分散在上述正方形区域内的多个位置制作截面观察用的试样,选择10个以上的接触部22,对于各接触部22,测定在接触部22内沿着纤维32外周进行均分的5点测定点的厚度t1。5点测定点处的厚度t1的平均值是连同接触部22在内的平均膜厚。此外,厚度t1是沿着垂直于测定点处的第一面21f的切线的方向上的薄膜层20的长度。
[0056]
非接触部23处的薄膜层20的平均膜厚是对设定在上述正方形区域所含的非接触部23内的10处测定区域、对各测定区域的平均膜厚进行了平均的值。各测定区域的平均膜厚通过使用了电子显微镜的截面观察求得。详细地说,由分散在上述正方形区域内的多个位置制作截面观察用的试样,选择10个测定区域,对于各测定区域,测定在非接触部23内沿着薄膜层20的延伸方向进行均分的10点测定点的厚度t2。进而,10点测定点处的厚度t2的平均值是连同测定区域在内的平均膜厚,对10个测定区域的该平均膜厚进行了平均的值是
非接触部23的平均膜厚。此外,厚度t2是沿着垂直于测定点处的第一面21f的切线的方向上的薄膜层20的长度。
[0057]
这里,薄膜层20由于可具有局部薄的部分或局部厚的部分,因此优选将用于求得非接触部23的平均膜厚的上述测定区域设定在除了上述局部薄的部分或局部厚的部分之外的区域中。具体地说,上述测定区域优选满足所有下述(a)、(b)、(c)的条件。(a)测定区域具有在沿着薄膜层20的延伸方向上、接触于最接近该测定区域的接触部22的纤维32外周长度的1/2以上的长度。(b)测定区域的整个区域中,薄膜层20与纤维32不接触。(c)测定区域中的10点测定点处的厚度t2的变异系数cv为0.15以下。
[0058]
非接触部23的平均膜厚为1nm以上且5000nm以下。非接触部23的平均膜厚为上述范围内时,由于薄膜层20充分地薄,因此可提高薄膜层20对被转印体的表面形状的追随性,结果,可提高薄膜层20对被转印体的密合性。为了进一步提高薄膜层20对被转印体的密合性,并且为了在被转印体为皮肤时减少贴敷薄膜层20时生物体所感受到的不适感,非接触部23的平均膜厚更优选为1000n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900nm以下。另外,为了提高薄膜层20的强度,非接触部23的平均膜厚更优选为100nm以上、进一步优选为300nm以上。
[0059]
此外,多个接触部22中还可以包含接触部22的平均膜厚为非接触部23的平均膜厚以上的接触部22。例如,在薄膜层20的成膜时形成局部厚的部分,当这种部分与纤维32相接触时,接触部22的平均膜厚可以成为非接触部23的平均膜厚以上。多个接触部22若包含与纤维32发生面接触、且平均膜厚小于非接触部23的接触部22,则与这种接触部22不存在时相比较,薄膜层20与支撑层30之间的密合力能够增大。
[0060]
另外,在将由薄膜层20的质量换算得到的平均膜厚作为假想膜厚时,优选在多个接触部22的10%以上中,接触部22的平均膜厚小于假想膜厚。假想膜厚是假设由薄膜层20的所有材料形成均匀厚度的1张膜时的该膜的厚度,可根据薄膜层20的每单位面积的质量算出。
[0061]
沿着纤维32外周的接触部22的长度l及纤维直径d也通过与接触部22的平均膜厚的计算时同样的截面观察求得。例如,对在上述正方形区域内选择的10个以上的接触部22的截面观察中,各接触部22的长度l只要具有与该接触部22相接触的纤维32的纤维直径d的10%以上的大小即可。
[0062]
此外,长度l是在沿着转印片材10的厚度方向的截面中、接触部22中与纤维32相接触的部分沿着纤维32外周的长度,纤维直径d是上述截面中的纤维32的直径的最大值。
[0063]
纤维32的纤维直径d优选为5nm以上且30μm以下。纤维直径d若为上述范围内,易于确保良好的转印性。
[0064]
长度l的上限并无限制,长度l可以超过纤维32的半周,当接触部22将纤维32围住时,接触部22难以从纤维32上剥落。因此,长度l优选为纤维32的外周的长度的1/2以下。
[0065]
另外,薄膜层20优选在接触部22的相邻区域中具有薄膜层20的厚度局部变大的膨大部24。膨大部24换而言之是薄膜层20较其周围有所膨胀的部分。接触部22的相邻区域是在沿着转印片材10的厚度方向的截面中、距离沿着纤维32外周的方向上的接触部22的中心、具有沿着薄膜层20的延伸方向的纤维32的半周以下的长度的区域。即便是接触部22的平均膜厚小于非接触部23的平均膜厚时,通过膨大部24位于接触部22的相邻区域中,也可抑制在接触部22及其附近区域中、薄膜层20的强度降低。
[0066]
此外,图3及图4中图示了膨大部24位于接触部22的左右邻的形态,但膨大部24也可以仅位于沿着薄膜层20延伸方向的接触部22的2个端部中的一个相邻处。另外,多个接触部22中也可以包含在左右邻的任一者中均不存在膨大部24的接触部22。此外,膨大部24属于非接触部23的一部分。
[0067]
[转印片材的制造方法]
[0068]
转印片材10通过将形成于成膜用基材上的薄膜层20转印至支撑层30来形成。
[0069]
作为薄膜层20的成膜方法,利用溶液流延法等薄膜形成方法。溶液流延法是通过使薄膜层20的材料溶解或分散于液体中生成涂液之后,将涂液涂布在成膜用基材上形成涂膜,将涂膜干燥,对该膜进行固化,从而形成薄膜层20。
[0070]
作为涂液在成膜用基材上的涂布方法,例如可以使用直接凹版、反向凹版、小径反向凹版、迈耶涂布、模涂、帘式涂布、喷雾、旋涂、丝网印刷、逗号机涂布、刮刀涂布、凹版胶印、辊涂等公知的涂覆方法。
[0071]
所形成的薄膜层20的厚度通过涂液所含固体成分的比例和涂布方法来控制。当薄膜层20由多个薄膜构成时,通过反复进行涂液的涂布和涂膜的干燥,将多个薄膜层叠,形成薄膜层20。部分地形成薄膜时,即形成经布图的薄膜时,作为涂布方法,适合使用直接凹版、喷雾、丝网印刷、凹版胶印的各种涂覆方法。
[0072]
此外,通过使用具有凹凸的基材作为成膜用基材、或者在涂膜的干燥前或后将具有凹凸的版按压在涂膜的表面上、或者进行上述薄膜的布图,可以在薄膜层20的表面上形成凹凸。
[0073]
在形成薄膜层20后,使支撑层30的支撑面31s接触于成膜用基材上的作为薄膜层20的表面的第二面21r,将薄膜层20从成膜用基材向支撑层30转印。作为转印方法,只要使用利用通过吸引进行剥离的方法或者利用牺牲膜的方法等公知的转印方法即可。
[0074]
通过在薄膜层20与支撑层30相接触的状态下、对薄膜层20和支撑层30施加热量,可以形成具有上述接触部22及非接触部23的转印片材10。例如,在烘箱中对薄膜层20与支撑层30的层叠体进行加热,通过该加热条件的调整,可以控制接触部22的大小、厚度、数量等。加热条件例如包含加热温度、加热时间、热风的风量。
[0075]
具体地说,通过加热、薄膜层20发生软化,薄膜层20按照薄薄地扩展的方式密合于纤维32,并形成膨大部24。薄膜层20的软化程度越大,则接触部22的数量越能够增加、接触部22越能够薄膜化且接触部22大小越能够扩大。接触部22大小的扩大是接触部22与纤维32的接触面积的扩大所带来的长度l的扩大。另外,薄膜层20的软化程度越大,则从接触部22移动的材料越滞留在接触部22的周边、越易于形成膨大部24。此外,软化程度大时,则在加热中还可发生薄膜层20变成液态的情况。
[0076]
通过加热温度的调整,可以根据薄膜层20的材料的熔点与加热温度的关系,控制薄膜层20的软化的程度。另外,通过加热时间的调整,也可以控制薄膜层20的软化的程度。另外,热风的风量越强,由于薄膜层20强力地被挤压至支撑层30,因此接触部22越薄薄地扩展、越易于形成膨大部24。进而,薄膜层20的软化程度越大、且热风的风量越强,则越易形成具有朝向支撑层30突出的形状的接触部22。
[0077]
此外,接触部22的数量和大小还可以随薄膜层20的成膜厚度而变化。薄膜层20的整体的膜厚小时,由于因软化导致的材料的流动减小,因此难以形成接触部22、接触部22难
以变大。越增大薄膜层20的成膜厚度,则接触部22的数量越能够增加且接触部22的大小越能够扩大。
[0078]
从这种观点出发,薄膜层20的成膜厚度优选为100nm以上,在形成后的转印片材10中,优选非接触部23的平均膜厚为100nm以上。通过将成膜厚度设定成非接触部23的平均膜厚达到100nm以上的程度,易于良好地获得接触部22的数量及大小,易于良好地控制薄膜层20与支撑层30之间的密合力。
[0079]
[薄膜层的转印方法]
[0080]
在薄膜层20的转印时,使薄膜层20的第一面21f接触于被转印体的贴敷位置之后,将支撑层30从薄膜层20上剥离。在支撑层30的剥离时,通过将液体供给至被转印体上的转印片材10,使液体浸透至薄膜层20与支撑层30之间,也可以促进支撑层30从薄膜层20上的剥离。
[0081]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的转印片材10中,通过由纤维32构成支撑层30的支撑面31s、控制薄膜层20与纤维32的接触状态,将薄膜层20与支撑层30之间的密合力控制为不会变得过小且也不会变得过大。因此,转印片材10向贴敷位置的移动和支撑层30的剥离可以变得简单,由此转印片材10的处理变得容易。
[0082]
被转印体并无特别限定,例如生物体、金属制品、玻璃制品、树脂制品、植物、纸、固体药剂、食品等可成为被转印体。特别是,当被转印体为生物体的皮肤或脏器时,可优选地使用本实施方式的转印片材10。
[0083]
[实施例]
[0084]
关于上述的转印片材,使用具体的实施例进行说明。以下实施例的转印片材的形成中使用的材料如下所述。
[0085]
成膜用基材: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膜(lumirror s10:toray公司制)
[0086]
薄膜层:dl-聚乳酸(重均分子量:44万)
[0087]
支撑层:纤维素无纺布(futamura公司制、单位面积重量为20g/m2)
[0088]
(实施例1)
[0089]
将薄膜层的材料按照溶液中的固体成分达到3%的方式溶解在乙酸乙酯中,制备薄膜层用涂液。使用线棒(#2号)将薄膜层用涂液涂布在成膜用基材上,通过干燥将涂膜固化,获得薄膜层。
[0090]
在成膜用基材上的薄膜层重叠支撑层,将薄膜层从成膜用基材转印至支撑层。转印后,将薄膜层与支撑层的层叠体放在烘箱中,以温度为60度、风速为10m/min加热20秒钟。由此,获得实施例1的转印片材。
[0091]
对于实施例1的转印片材,利用后述的方法进行截面观察。结果,非接触部的平均膜厚为100nm、作为20个接触部中长度l与纤维直径d的比例的最小值的最小长度比为5%、作为20个接触部中平均膜厚小于非接触部的接触部的比例的接触部薄膜率为5%。
[0092]
(实施例2)
[0093]
将薄膜层的材料按照溶液中的固体成分达到3%的方式溶解在乙酸乙酯中,制备薄膜层用涂液。使用线棒(#2号)将薄膜层用涂液涂布在涂有聚乙烯醇(pva)的成膜用基材上,通过干燥将涂膜固化,获得薄膜层。
[0094]
将上述成膜用基材与薄膜层的层叠体放在水中,使pva溶解,从而使薄膜层从成膜
用基材上剥离,之后通过将水中的薄膜层捧到支撑层上,将薄膜层转印至支撑层。转印后,将薄膜层与支撑层的层叠体放在烘箱中,以温度为80度、风速为10m/min加热30秒钟。由此,获得实施例2的转印片材。
[0095]
对于实施例2的转印片材,利用后述的方法进行截面观察。结果,非接触部的平均膜厚为100nm、最小长度比为10%、接触部薄膜率为10%。
[0096]
(实施例3)
[0097]
将薄膜层的材料按照溶液中的固体成分达到5%的方式溶解在乙酸乙酯中,制备薄膜层用涂液。使用线棒(#6号)将薄膜层用涂液涂布在成膜用基材上,通过干燥将涂膜固化,获得薄膜层。
[0098]
在成膜用基材上的薄膜层重叠支撑层,将薄膜层从成膜用基材转印至支撑层。转印后,将薄膜层与支撑层的层叠体放在烘箱中,以温度为80度、风速为10m/min加热45秒钟。由此,获得实施例3的转印片材。
[0099]
对于实施例3的转印片材,利用后述的方法进行截面观察。结果,非接触部的平均膜厚为600nm、最小长度比为12%、接触部薄膜率为10%。
[0100]
(实施例4)
[0101]
将薄膜层的材料按照溶液中的固体成分达到10%的方式溶解在乙酸乙酯中,制备薄膜层用涂液。使用线棒(#3号)将薄膜层用涂液涂布在成膜用基材上,通过干燥将涂膜固化,获得薄膜层。
[0102]
在成膜用基材上的薄膜层重叠支撑层,将薄膜层从成膜用基材转印至支撑层。转印后,将薄膜层与支撑层的层叠体放在烘箱中,以温度为80度、风速为15m/min加热45秒钟。由此,获得实施例4的转印片材。
[0103]
对于实施例4的转印片材,利用后述的方法进行截面观察。结果,非接触部的平均膜厚为600nm、最小长度比为16%、接触部薄膜率为15%。
[0104]
(实施例5)
[0105]
将薄膜层的材料按照溶液中的固体成分达到5%的方式溶解在乙酸乙酯中,制备薄膜层用涂液。使用线棒(#6号)将薄膜层用涂液涂布在成膜用基材上,通过干燥将涂膜固化,获得薄膜层。
[0106]
在成膜用基材上的薄膜层重叠支撑层,将薄膜层从成膜用基材转印至支撑层。转印后,将薄膜层与支撑层的层叠体放在烘箱中,以温度为100度、风速为15m/min加热30秒钟。由此,获得实施例5的转印片材。
[0107]
对于实施例5的转印片材,利用后述的方法进行截面观察。结果,非接触部的平均膜厚为600nm、最小长度比为16%、接触部薄膜率为10%。
[0108]
(实施例6)
[0109]
将薄膜层的材料按照溶液中的固体成分达到10%的方式溶解在乙酸乙酯中,制备薄膜层用涂液。使用线棒(#3号)将薄膜层用涂液涂布在成膜用基材上,通过干燥将涂膜固化,获得薄膜层。
[0110]
在成膜用基材上的薄膜层重叠支撑层,将薄膜层从成膜用基材转印至支撑层。转印后,将薄膜层与支撑层的层叠体放在烘箱中,以温度为100度、风速为15m/min加热45秒钟。由此,获得实施例6的转印片材。
[0111]
对于实施例6的转印片材,利用后述的方法进行截面观察。结果,非接触部的平均膜厚为600nm、最小长度比为20%、接触部薄膜率为15%。
[0112]
(实施例7)
[0113]
将薄膜层的材料按照溶液中的固体成分达到10%的方式溶解在乙酸乙酯中,制备薄膜层用涂液。使用线棒(#6号)将薄膜层用涂液涂布在成膜用基材上,通过干燥将涂膜固化,获得薄膜层。
[0114]
在成膜用基材上的薄膜层重叠支撑层,将薄膜层从成膜用基材转印至支撑层。转印后,将薄膜层与支撑层的层叠体放在烘箱中,以温度为100度、风速为20m/min加热45秒钟。由此,获得实施例7的转印片材。
[0115]
对于实施例7的转印片材,利用后述的方法进行截面观察。结果,非接触部的平均膜厚为1200nm、最小长度比为30%、接触部薄膜率为20%。
[0116]
(截面观察)
[0117]
对于各实施例,将转印片材剪切成1边为10cm的正方形状,随机选择截面观察的场所,利用扫描型电子显微镜进行截面观察。从观察区域内选出20个接触部,对于各接触部,算出平均膜厚和长度l与纤维直径d的比例,同时确认了接触部的相邻区域中有无膨大部。另外,在观察区域内的非接触部中设定10个测定区域,算出非接触部的平均膜厚。
[0118]
(评价方法)
[0119]
对于各实施例,将转印片材剪切成短边为30mm、长边为100mm的长方形形状,制作试验片。作为摩擦试验,对试验片中的薄膜层所处的面施加200g/cm2的载荷、擦拭3个往返。摩擦试验是对各实施例、对3个试验片进行实施。
[0120]
摩擦试验的结果为,将在所有3个试验片中、在薄膜层中未产生为皱褶、扭曲或剥落的瑕疵的情况作为“a”、将在薄膜层中未产生瑕疵的试验片为2个的情况作为“b”、将在薄膜层中未发生瑕疵的试验片为1个的情况作为“c”。对于获得“b”和“c”的结果的实施例,薄膜层发生瑕疵的试验片中的皱褶、扭曲、剥落均是轻微的。
[0121]
(评价结果)
[0122]
对于各实施例,将非接触部的平均膜厚、长度l与纤维直径d的比例的最小值、平均膜厚小于非接触部的接触部的比例、有无膨大部、及密合性的评价结果示于表1中。
[0123]
[表1]
[0124][0125][0126]
如表1所示,在任一个实施例中均确认到了薄膜层未产生皱褶、扭曲、剥落的试验片。特别是,在长度l与纤维直径d的比例为10%以上且平均膜厚小于非接触部的接触部的比例为10%以上的实施例2~7中确认了,在过半数的试验片中,在薄膜层中未产生皱褶、扭
曲、剥落,薄膜层与支撑层之间的密合力良好。
[0127]
以上,如实施方式及实施例中说明的那样,根据上述转印片材,可以获得以下列举的优点。
[0128]
(1)薄膜层20具有接触于支撑层30所含纤维32的多个接触部22和远离纤维32的非接触部23。进而,多个接触部22中包含与纤维32发生面接触、且平均膜厚小于非接触部23的接触部22。
[0129]
根据上述构成,通过薄膜层20与支撑层30部分地接触,可抑制薄膜层20与支撑层30之间的密合力变得过大。结果,在使转印片材10接触于被转印体之后,可以将支撑层30容易地从薄膜层20上剥离。另一方面,在多个接触部22的至少一部分中,薄膜层20按照薄薄地扩展的方式、沿着支撑层30纤维32的表面与该纤维32接触,因此可抑制薄膜层20与支撑层30之间的密合力变得过小。结果,在使转印片材10移动至被转印体时,可抑制薄膜层20从支撑层30上剥落以及在薄膜层20中产生皱褶或扭曲。因此,转印片材10的处理变得容易。
[0130]
(2)与纤维32发生面接触、且平均膜厚小于非接触部23的上述接触部22具有沿着纤维32的外周且为该纤维32的纤维直径d的10%以上的长度。根据这种构成,在与纤维32发生面接触的接触部22中,由于可充分地确保与纤维32相接触的部分的面积,因此可优选地抑制薄膜层20与支撑层30之间的密合力变得过小。
[0131]
(3)薄膜层20在多个接触部22的至少一部分的相邻区域中具有薄膜层20的厚度局部变大的膨大部24。根据这种构成,即便是接触部22的平均膜厚小于非接触部23的平均膜厚时,也可抑制在接触部22及其附近区域中、薄膜层20的强度变低。
[0132]
(4)多个接触部22中包含在接触部22处具有薄膜层20朝向支撑层30突出的形状的突出接触部。根据这种构成,当薄膜层20平坦时无法接触的位置的纤维32与薄膜层20的接触变成可能。由此,接触部22的数量可以增大、可以提高薄膜层20与支撑层30之间的密合力。进而,通过薄膜层20具有在转印片材10的俯视下每1mm2为1个以上的上述突出接触部,可优选地获得提高上述薄膜层20与支撑层30之间的密合力的效果。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