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与拖拉机相连的静电喷雾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02-22 00:50:08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农用机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与拖拉机相连的静电喷雾装置。


背景技术:

2.喷雾机是将液体分散开来的一种机具,常用农业进行施药,静电喷雾为通过高压静电发生装置使喷出的雾滴带电的喷雾方法;静电喷雾明显改善了农药在靶标植物上的吸附率,降低了农药的飘移损失,但是现有技术中,静电发生器采用柴油发电机供电实现静电喷雾,不环保也不节约能源,成本也较高。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在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供一种与拖拉机相连的静电喷雾装置,欲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详见下文阐述。
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
5.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与拖拉机相连的静电喷雾装置,包括箱体和动力轴,箱体设置在动力轴的上方,所述箱体内分别设置有静电发生器、水泵、水箱和发电机,所述动力轴通过第一带传动机构与水泵的输入轴端连接,所述动力轴通过第二带传动机构与发电机的输入轴端连接,所述箱体的一侧设置有喷杆,喷杆上设置有两组喷头,其中一组喷头与静电发生器彼此连接,水箱的上侧设置有加药组件,所述喷杆的两端可拆卸设置有减震支撑轮结构。
6.采用上述结构,使用时,将水泵和发电机分别通过第一带传动机构和第二带传动机构与拖拉机的动力轴彼此连接,在拖拉机行进时,动力轴转动为水泵和发电机提供动力,水泵将水箱内的水液通过喷杆及喷头喷出,发电机产生的电能提供给静电发生器,静电发生器与其中一组喷头彼此连接,从而实现静电喷雾。
7.作为优选,所述箱体的外形呈长方体形状,所述箱体的内部中空上侧开口,所述发电机固定安装在箱体的内部底面,静电发生器设置在箱体内部靠近喷杆一侧,所述水箱设置在箱体内位于发电机的上方,所述水泵位于水箱和喷杆之间。
8.作为优选,所述喷杆包括第一喷杆,第一喷杆的两端连接有以其为中心对称分布的两个第二喷杆,第一喷杆和第二喷杆通过软接管彼此连接,且软接管处设置有用于对第一喷杆和第二喷杆支撑转动的铰接支架,所述箱体上设置有用于驱动第二喷杆转动一定角度的折叠驱动结构。
9.作为优选,所述铰接支架包括两个彼此相对设置的u型架,两个u型架的端部彼此转动连接,两个所述u型架均分别通过固定套与第一喷杆和第二喷杆固定连接。
10.作为优选,所述加药组件包括药箱,药箱固定设置在水箱的上侧,药箱内设置有由电机驱动转动的搅拌组件,电机固定安装在药箱的上侧,所述药箱的底部和水箱上部之间设置有用于将药箱内药液导入水箱的导液管,导液管上设置有电磁阀。
11.作为优选,所述减震支撑轮结构包括安装块和固定设置在喷杆端部的六角连接柱,所述安装块内贯穿开设有与六角连接柱配合连接的六角柱孔,六角连接柱的端部螺纹连接有用于对安装块紧定的连接螺栓,所述安装块的下侧固定连接有v型弹性片,v型弹性片的底端转动连接有支撑轮。
12.作为优选,两组喷头均沿喷杆的轴向等距均匀分布,喷头包括第一喷头和第二喷头,其中第二喷头均与静电发生器彼此连接。
13.作为优选,所述折叠驱动结构采用液压缸,液压缸的底座和推杆头端分别与箱体和第二喷杆铰接,液压缸的两侧设置有钢丝绳,钢丝绳的两端分别与箱体和第二喷杆连接。
14.作为优选,所述软接管采用pvc塑胶管制成。
15.作为优选,所述箱体的上部一侧设置有用于判断静电发生器工作状态的警示灯。
16.有益效果在于:通过拖拉机的动力轴为水泵和发电机提供动力,从而可以有效的节省能源,更加环保和节省成本,折叠驱动结构和铰接支架配合可以实现对喷杆的折叠平稳收放,使得喷杆的使用更加方便,减震支撑轮结构可以实现对喷杆的减震缓冲。
附图说明
17.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18.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主视图;
19.图2是本实用新型图1的a-a剖面图;
20.图3是本实用新型图1的立体图;
21.图4是本实用新型图3的a处局部放大图;
22.图5是本实用新型图3的b处局部放大图。
23.附图标记说明如下:1、箱体;2、静电发生器;3、水泵;4、水箱;5、第一喷杆;6、第二喷杆;7、软接管;8、固定套筒;9、动力轴;10、第一带传动机构;11、折叠驱动结构;11a、缓冲弹簧;12、铰接支架;12a、u型架;12b、支杆;12c、固定套;13、第一喷头;14、第二喷头;15、发电机;16、第二带传动机构;17、加药组件;17a、药箱;17b、电磁阀;17c、电机;17d、搅拌组件;18、减震支撑轮结构;18a、安装块;18b、六角连接柱;18c、连接螺栓;18d、v型弹性片;18e、支撑轮;19、钢丝吊绳;20、警示灯。
具体实施方式
24.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得到的所有其它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实用新型所保护的范围。
25.参见图1-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与拖拉机相连的静电喷雾装置,包括箱体1和动力轴9,箱体1设置在动力轴9的上方,箱体1内分别设置有静电发生器2、水泵3、水箱4和发电机15,箱体1的上部一侧设置有用于判断静电发生器2工作状态的警示灯20。动力轴
9通过第一带传动机构10与水泵3的输入轴端连接,动力轴9通过第二带传动机构16与发电机15的输入轴端连接,箱体1的一侧设置有喷杆,喷杆上设置有两组喷头,其中一组喷头与静电发生器2彼此连接,水箱4的上侧设置有加药组件17,喷杆的两端可拆卸设置有减震支撑轮结构18。
26.见说明书附图2所示,箱体1的外形呈长方体形状,箱体1的内部中空上侧开口,发电机15固定安装在箱体1的内部底面,静电发生器2设置在箱体1内部靠近喷杆一侧,水箱4设置在箱体1内位于发电机15的上方,水泵3位于水箱4和喷杆之间。通过上述具体结构设计,静电发生器2、水泵3、水箱4和发电机15在箱体1内部布局结构紧凑,水箱4设置在上方且,进一步将进水口设置在水箱4的上侧便于添加水液,操作更加方便。
27.见说明书附图1、3和4所示,喷杆包括第一喷杆5,第一喷杆5的两端连接有以其为中心对称分布的两个第二喷杆6,第一喷杆5和第二喷杆6通过软接管7彼此连接,软接管7采用pvc塑胶管制成。且软接管7处设置有用于对第一喷杆5和第二喷杆6支撑转动的铰接支架12,箱体1上设置有用于驱动第二喷杆6转动一定角度的折叠驱动结构11。铰接支架12包括两个彼此相对设置的u型架12a,两个u型架12a的端部彼此转动连接,两个u型架12a均分别通过固定套12c与第一喷杆5和第二喷杆6固定连接。第一喷杆5和第二喷杆6通过软接管7便于实现喷杆的折叠放置,且在软接管7的连接处设置铰接支架12,用于实现对第一喷杆5和第二喷杆6连接处的刚性转动支撑,使得折叠驱动结构11在驱动第二喷杆6转动过程中更加平稳。
28.见说明书附图2所示,加药组件17包括药箱17a,药箱17a固定设置在水箱4的上侧,药箱17a内设置有由电机17c驱动转动的搅拌组件17d,电机17c固定安装在药箱17a的上侧,药箱17a的底部和水箱4上部之间设置有用于将药箱17a内药液导入水箱4的导液管,导液管上设置有电磁阀17b。通过上述具体结构设计,在实际应用中,首先将药液加入药箱17a内,药箱17a内的搅拌组件17d在电机17c的驱动转动下转动搅拌均匀,然后由导液管的电磁阀17b打开通入水箱4即可。
29.减震支撑轮结构18包括安装块18a和固定设置在喷杆端部的六角连接柱18b,安装块18a内贯穿开设有与六角连接柱18b配合连接的六角柱孔,六角连接柱18b的端部螺纹连接有用于对安装块紧定的连接螺栓18c,安装块18a的下侧固定连接有v型弹性片18d,v型弹性片18d的底端转动连接有支撑轮18e。在实际应用中,在喷杆的两端下垂时,支撑轮18e与地面接触,配合v型弹性片18d的弹性变形实现减震缓冲。
30.两组喷头均沿喷杆的轴向等距均匀分布,喷头包括第一喷头13和第二喷头14,其中第二喷头14均与静电发生器2彼此连接。在实际应用中,可以对第一喷头13和第二喷头14进行切换,从而实现普通喷雾和静电喷雾的切换。
31.折叠驱动结构11采用液压缸,液压缸的底座和推杆头端分别与箱体1和第二喷杆6铰接,液压缸的两侧设置有钢丝绳19,钢丝绳19的两端分别与箱体1和第二喷杆6连接。在实际应用中,液压缸的推杆伸出到最大行程时,第一喷杆5和第二喷杆6呈直线型,在液压缸的推杆缩回到最小行程的过程中,第二喷杆6通过软接管7和铰接支架12相对第一喷杆5转动一定的角度,实现对第一喷杆5和第二喷杆6之间的折叠。
32.通过拖拉机的动力轴9为水泵3和发电机15提供动力,从而可以有效的节省能源,更加环保和节省成本,折叠驱动结构11和铰接支架12配合可以实现对喷杆的折叠平稳收
放,使得喷杆的使用更加方便,减震支撑轮结构可以实现对喷杆的减震缓冲。
33.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