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微型扬声器盒体后腔测试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02-21 23:51:32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检测装置技术领域,尤其涉及微型扬声器盒体后腔测试装置。


背景技术:

2.现有的微型扬声器模组为了提高微型扬声器单体的性能,通常会将微型扬声器单体放置在盒体中,盒体内设置供微型扬声器单体放置的前腔及供空气流通的后腔,并在后腔内填充吸音颗粒以提高微型扬声器单体的声学性能。
3.盒体一般由壳体及封闭壳体一端的上盖组成,壳体上成型有容纳微型扬声器单体的第一腔室及容纳吸音颗粒的第二腔室,盒体与上盖组合后上盖与第一腔室围成前腔,并与第二腔室围成后腔。由于填充在后腔内的吸音颗粒需要微型扬声器单体发出的声音才能够激发,因此现有的微型扬声器模组通常在微型扬声器单体与盒体组装完成后再进行性能测试,而微型扬声器模组在组装过程中壳体的质量以及填充的吸音颗粒的数量等因素均会影响微型扬声器模组的性能,且组装完成后的微型扬声器模组因为壳体与上盖已焊接为一体无法再更换壳体或变更吸音颗粒的数量,导致生产出不良品。因此需要一种微型扬声器盒体后腔测试装置在壳体与上盖焊接之前进行测试。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够对微型扬声器盒体的后腔进行性能测试的微型扬声器盒体后腔测试装置。
5.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微型扬声器盒体后腔测试装置,包括底座,盒体的壳体放置在所述底座上,所述壳体具有第一腔室及第二腔室,所述第二腔室内填充有吸音颗粒,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底座上方的盖板,所述壳体位于所述底座与所述盖板之间,所述盖板与所述壳体抵持以将所述第一腔室与所述第二腔室隔离,所述盖板上设有第三腔室,所述第三腔室内容纳有一扬声器单体,所述盖板靠近所述壳体的一面设有连通所述第二腔室与所述第三腔室的通孔且所述扬声器单体覆盖所述通孔的开口处,所述盖板上还固定连接有压板,所述压板与所述扬声器单体远离所述通孔的一面抵持并将所述扬声器单体压紧在所述盖板上,所述压板上还设有贯穿所述压板的压力探针及接触探针,所述压力探针的一端与所述扬声器单体抵持,所述接触探针的一端与所述扬声器单体抵持。
6.进一步的,所述盖板与所述底座转动连接,所述底座上设有转轴,所述转轴贯穿所述盖板的一端。
7.进一步的,所述盖板远离所述转轴的一端具有凸出的托块,所述底座上设有与所述托块相配合的定位槽。
8.进一步的,所述盖板靠近所述壳体的一面上设有第一密封圈,所述第一密封圈环绕所述第二腔室的开口处设置且所述第一密封圈与所述第二腔室侧壁的顶端抵持。
9.进一步的,所述盖板抵持所述壳体时所述第一密封圈的压缩量为40%。
10.进一步的,所述扬声器单体靠近所述盖板的一面与所述盖板之间设有第二密封圈,所述第二密封圈环绕所述通孔设置。
11.进一步的,所述压板抵持所述扬声器单体时所述第二密封圈的压缩量为20%-30%。
12.进一步的,所述扬声器单体与所述第三腔室的侧壁之间设有硅胶圈,所述硅胶圈包裹所述扬声器单体的侧壁。
13.进一步的,所述压力探针的数量为五个,五个所述压力探针排列为十字形。
14.进一步的,所述测试探针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测试探针间隔设置。
15.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微型扬声器盒体后腔测试装置通过盖板与底座的配合使盖板压紧在壳体上并将壳体上的第一腔室与第二腔室隔离,且盖板上设有一扬声器单体及将扬声器单体压紧的压板,扬声器单体产生的声音通过通孔传递至第二腔室内并激发填充在第二腔室内的吸音颗粒,进而模拟微型扬声器盒体组装装完成后腔的工作状态,并通过设置在压板上的压力探针产生使扬声器单体压紧的压力防止模拟的后腔漏气,同时压板上的接触探针与外部测试仪器接通并对扬声器单体产生的声音进行监测,以达到对模拟的后腔进行测试的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微型扬声器盒体后腔测试装置操作简单,能够在壳体组装之前对微型扬声器模组的性能进行测试,降低微型扬声器模组组装完成后出现不良品的概率,并方便后续对微型扬声器模组进行性能测试。
附图说明
16.图1为现有技术中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17.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微型扬声器盒体后腔测试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18.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微型扬声器盒体后腔测试装置的剖视图;
19.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微型扬声器盒体后腔测试装置的爆炸图;
20.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微型扬声器盒体后腔测试装置的部分结构的剖视图;
21.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而的微型扬声器盒体后腔测试装置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22.标号说明:
23.1、壳体;11、第一腔室;12、第二腔室;2、底座;21、第一限位部;22、转轴;23、定位槽;3、盖板;31、第三腔室;32、通孔;33、托块;34、第二限位部;4、扬声器单体;5、压板;51、压力探针;52、接触探针;6、第一密封圈;7、第二密封圈;8、硅胶圈。
具体实施方式
24.为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所实现目的及效果,以下结合实施方式并配合附图予以说明。
25.请参照图1至图6,微型扬声器盒体后腔测试装置,包括底座2,盒体的壳体1放置在所述底座2上,所述壳体1具有第一腔室11及第二腔室12,所述第二腔室12内填充有吸音颗粒,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底座2上方的盖板3,所述壳体1位于所述底座2与所述盖板3之间,所述盖板3与所述壳体1抵持以将所述第一腔室11与所述第二腔室12隔离,所述盖板3上设有第三腔室31,所述第三腔室31内容纳有一扬声器单体4,所述盖板3靠近所述壳体1的一面设有连通所述第二腔室12与所述第三腔室31的通孔32且所述扬声器单体4覆盖所
述通孔32的开口处,所述盖板3上还固定连接有压板5,所述压板5与所述扬声器单体4远离所述通孔32的一面抵持并将所述扬声器单体4压紧在所述盖板3上,所述压板5上还设有贯穿所述压板5的压力探针51及接触探针52,所述压力探针51的一端与所述扬声器单体4抵持,所述接触探针52的一端与所述扬声器单体4抵持。
26.从上述描述可知,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微型扬声器盒体后腔测试装置操作简单,实现了壳体1组装之前对微型扬声器模组的性能进行测试,降低微型扬声器模组组装完成后出现不良品的概率,并方便后续对微型扬声器模组进行性能测试。
27.进一步的,所述盖板3与所述底座2转动连接,所述底座2上设有转轴22,所述转轴22贯穿所述盖板3的一端。
28.进一步的,所述盖板3远离所述转轴22的一端具有凸出的托块33,所述底座2上设有与所述托块33相配合的定位槽23。
29.由上述描述可知,通过转动盖板3即可使盖板3压紧在壳体1上,并通过托块33与定位槽23的配合确保盖板3上的通孔32与壳体1上的第二腔室12对齐。
30.进一步的,所述盖板3靠近所述壳体1的一面上设有第一密封圈6,所述第一密封圈6环绕所述第二腔室12的开口处设置且所述第一密封圈6与所述第二腔室12侧壁的顶端抵持。
31.进一步的,所述盖板3抵持所述壳体1时所述第一密封圈6的压缩量为40%。
32.由上述描述可知,盖板3压在壳体1上时通过环绕第二腔室12设置的第一密封圈6以将第一腔室11与第二腔室12完全隔离,以形成模拟的后腔。
33.进一步的,所述扬声器单体4靠近所述盖板3的一面与所述盖板3之间设有第二密封圈7,所述第二密封圈7环绕所述通孔32设置。
34.进一步的,所述压板5抵持所述扬声器单体4时所述第二密封圈7的压缩量为20%-30%。
35.由上述描述可知,通过设置环绕通孔32的第二密封圈7防止扬声器单体4与通孔32的连接处漏气。
36.进一步的,所述扬声器单体4与所述第三腔室31的侧壁之间设有硅胶圈8,所述硅胶圈8包裹所述扬声器单体4的侧壁。
37.由上述描述可知,采用硅胶圈8包裹扬声器单体4的侧面进行缓冲,防止压板5将扬声器单体4压伤或压坏。
38.进一步的,所述压力探针51的数量为五个,五个所述压力探针51排列为十字形。
39.由上述描述可知,压力探针51的数量设置为多个以将扬声器单体4各部分压紧防止漏气。
40.进一步的,所述测试探针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测试探针间隔设置。
41.由上述描述可知,设置多个测试探针从不同的位置采集数据,以确保测试结果的可靠性。
42.实施例一
43.请参照图1至图5,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为:微型扬声器盒体后腔测试装置,在微型扬声器模组组装前对盒体中的壳体1进行测试,确保所述壳体1的性能及壳体1内填充的
吸音颗粒产生的效果满足预期。
44.如图1至图3所示,所述微型扬声器盒体后腔测试装置包括底座2,所述壳体1放置在所述底座2上且所述壳体1上的第一腔室11的开口处及第二腔室12的开口处均朝向远离所述底座2的方向,且所述第二腔室12内填充有吸音颗粒,所述底座2上还设有盖板3,所述盖板3位于所述壳体1的上方并将所述壳体1压紧在所述底座2上,且所述盖板3抵持所述壳体1后将所述第一腔室11与所述第二腔室12分隔开。所述盖板3具有第三腔室31,所述第三腔室31内设有一扬声器单体4,且所述盖板3靠近所述壳体1的一面设有连通所述第二腔室12与所述第三腔室31的通孔32,所述扬声器单体4覆盖所述通孔32的开口处使所述扬声器单体4发出的声音能够进入所述第二腔室12中激发所述第三腔室31内的吸音颗粒,且所述盖板3上设有与所述第二腔室12连通的进气孔,即通过所述盖板3与所述壳体1的配合模拟所述壳体1装配完成后的状态,此时所述第二腔室12等同于微型扬声器模组的后腔,所述第三腔室31等同于微型扬声器模组的前腔,以达到测试所述壳体1的性能以及吸音颗粒能够产生的效果的目的。
45.具体的,为了将所述扬声器单体4压紧在所述盖板3上,所述盖板3上还设有与所述扬声器单体4远离所述通孔32的一面抵持的压板5,所述压板5上设有贯穿所述压板5并与所述扬声器单体4抵持的压力探针51以及贯穿所述压板5并与所述扬声器单体4抵持的接触探针52,所述压力探针51可产生一定的压力将所述扬声器单体4压紧,同时所述接触探针52与外部测试仪器接通,通过所述接触探针52采集所述扬声器单体4发出的声音的数据并对数据进行分析即可判断所述壳体1的性能或吸音颗粒的数量是否满足要求。
46.请结合图3和图4,为了便于操作所述微型扬声器盒体后腔测试装置,所述盖板3与所述底座2转动连接,所述底座2的一端设有转轴22且所述转轴22贯穿所述盖板3的一端,进而通过转动所述盖板3即可使所述盖板3压在所述壳体1上或使所述盖板3远离所述壳体1以将所述壳体1从所述底座2上取下。
47.优选的,所述底座2上设有与所述壳体1的外形相适配的第一限位部21,所述壳体1放置在所述第一限位部21中以定位在所述底座2上。所述盖板3远离所述转轴22的一端还设有凸出的托块33,所述底座2上设有与所述托块33相配合的定位槽23,所述盖板3压紧所述壳体1时所述托块33伸入所述定位槽23中以将所述盖板3定位在所述底座2上,进而确定所述盖板3与所述壳体1的相对位置以确保所述通孔32与所述第二腔室12连通。
48.如图4和图5所示,所述盖板3靠近所述壳体1的一面上设有第一密封圈6,所述第一密封圈6环绕所述第二腔室12的开口处设置,且所述第一密封圈6与所述第二腔室12侧壁的顶端抵持,通过所述第一密封圈6填充所述第二腔室12侧壁的顶端与所述盖板3之间的间隙以将所述第一腔室11与所述第二腔室12分隔开,同时可提高所述盖板3压紧在所述第二腔室12上形成模拟的后腔的气密性,防止模拟的后腔内的气体从所述盖板3与所述第二腔室12的侧壁之间的缝隙内泄漏导致测试结果不准确。可选的,所述第一密封圈6的材质可选用泡棉,且所述盖板3压在所述外壳上时所述第一密封圈6的压缩量为40%。
49.所述盖板3上还设有第二密封圈7,所述第二密封圈7设置在所述扬声器单体4靠近所述盖板3的一面与所述盖板3之间并且所述第二密封圈7位于所述第三腔室31的内腔的底面上,所述第二密封圈7环绕所述通孔32设置以填充所述扬声器单体4与所述盖板3之间缝隙,防止模拟的后腔内的气体从所述扬声器单体4与所述盖板3之间的缝隙中泄漏。可选的,
所述第二密封圈7的材质为硅胶,所述盖板3压在所述外壳上时所述第二密封圈7的压缩量为20%-30%。
50.请参照图3和图4,所述压板5上设有五个所述压力探针51,五个所述压力探针51排列为十字形且五个所述压力探针51分别抵持所述扬声器单体4,使所述扬声器单体4完全贴合到所述盖板3上,以避免所述第二腔室12内的气体从所述扬声器单体4与所述盖板3之间的空隙漏出。所述压板5上还设有两个接触探针52,两个所述接触探针52间隔设置且两个所述接触探针52与所述扬声器单体4上表面四角中的两角一一对应接触,以确保所述接触探针52采集的数据真实可靠。
51.优选的,所述第三腔室31内还设有硅胶圈8,所述硅胶圈8设置在所述扬声器单体4的侧壁与所述第三腔室31的侧壁之间且所述硅胶圈8包裹所述扬声器单体4,通过设置所述硅胶圈8对所述扬声器单体4的运动进行缓冲以防止所述扬声器单体4被所述压板5压伤,同时通过所述硅胶圈8将所述扬声器单体4定位在所述第三腔室31内,防止所述扬声器单体4产生非预期的位移导致所述第二腔室12漏气。
52.实施例二
53.请参照图5和图6,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二是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对盖板3构造提出的另外一种技术方案,与实施例一的区别仅在于所述盖板3的构造不同。
54.如图5和图6所示,所述盖板3靠近壳体的一面上还设有凸出的第二限位部34,所述第二限位部34的形状与第一密封圈6的形状适配,且所述第二限位部34靠近所述壳体的一面上设有供所述第一密封圈6安装的凹槽,所述第一密封圈6安装在所述凹槽内可有效避免所述第一密封圈6产生非预期的形变导致所述第一密封圈6与第二腔室的侧壁的顶端脱离,提高所述第一密封圈6的可靠性。
55.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微型扬声器盒体后腔测试装置通过可转动的盖板将壳体压紧在底座上,并通过盖板与底座的配合模拟微型扬声器模组组装后的结构形式,以在壳体上的第一腔室处形成等同于微型扬声器模组中的后腔的空间,通过对盖板上内置的扬声器单体的发声进行监测获得数据,进而分析可得壳体性能及吸音颗粒数量等是否满足使用需求,实现在微型扬声器模组组装前对壳体进行测试,进而提高微型扬声器模组产品的良品率,并利于后续对微型扬声器模组进行测试;微型扬声器盒体后腔测试装置采用设置第一密封圈及第二密封圈增强第二腔室的气密性,防止测试过程中第二腔室内的气体从壳体与盖板之间或扬声器单体与盖板之间的空隙内泄漏,以确保测试结果有效,提高所述微型扬声器盒体后腔测试装置的可靠性。
56.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同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