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车载夹头及手机支架的制作方法

2022-02-20 10:30:43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配件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车载夹头及手机支架。


背景技术:

2.为了便于在车内使用手机,例如使用手机导航、听歌、追剧等,人们大多将手机放置于手机支架,并对手机支架进行固定。
3.现有的手机支架大多通过车载夹头固定于汽车空调出风口等位置,但是现有的夹头难以适应不同车型的不同出风口叶片尺寸,导致车载夹头的适用范围受限。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载夹头及手机支架,以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上述目的。
5.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车载夹头,包括底座、支撑件、卡钩组件和转动件。底座可转动地设置于支撑件,底座设有止挡部;卡钩组件可活动地设置于底座;转动件套设于支撑件,并且与卡钩组件相配合,转动件带动卡钩组件和底座转动,以在止挡部被支撑件止挡时带动卡钩组件相对底座伸出或者缩回。
6.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支撑件设有安装槽,底座可转动地设置于安装槽,支撑件还设有限位部,限位部和止挡部均位于安装槽内,止挡部选择性地与限位部相抵或者分离。
7.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底座包括外周面,止挡部凸设于外周面,支撑件包括内周面,内周面与外周面相对,限位部凸设于内周面,止挡部包括第一止挡凸台和第二止挡凸台,限位部位于第一止挡凸台和第二止挡凸台之间。
8.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支撑件包括套筒部和支撑部,支撑部设置于套筒部内,车载夹头还包括弹性件,弹性件设置于支撑部和转动件之间。
9.在一种实施方式中,转动件包括内筒、外筒和环形连接板,外筒套设于内筒,环形连接板连接于内筒和外筒之间,弹性件设置于内筒和外筒之间,并抵接于支撑部和环形连接板之间。
10.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卡钩组件包括相连的移动部和卡钩部,卡钩部穿设于底座,移动部与内筒螺纹连接。
11.在一种实施方式中,车载夹头还包括导向连接件,导向连接件包括导向部和连接部,转动件设有收容腔,连接部设置于导向部的一端,并位于收容腔外,导向部设置于收容腔内并连接于底座,卡钩组件相对导向部可滑动。
12.在一种实施方式中,转动件还包括内表面,内表面围成收容腔,内表面设有多个凹槽,多个凹槽沿收容腔的周向设置,车载夹头还包括阻尼部,阻尼部设置于导向部并在转动件转动的过程中依次与多个凹槽配合。
13.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底座包括底面,卡钩组件穿设于底面,底座还包括抵接部,抵接部凸设于底面。
14.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手机支架,包括安装支架以及上述任一车载夹头,安装支架用于与车载夹头连接。
15.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车载夹头及手机支架,在通过转动件带动卡钩组件相对底座伸出或者缩回的基础上,支撑件在底座固定时相对底座可转动,使得车载夹头能够适应于不同车型的不同出风口叶片尺寸,扩大了车载夹头的适用范围。
16.本实用新型的这些方面或其他方面在以下实施例的描述中会更加简明易懂。
附图说明
17.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8.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车载夹头的结构示意图。
19.图2是图1所示的车载夹头在一种视角下的拆分结构示意图。
20.图3是图1所示的车载夹头在另一种视角下的拆分结构示意图。
21.图4是图1所示的车载夹头在转动件带动卡钩组件转动预设角度后的结构示意图。
22.图5是图1所示的车载夹头的纵向剖面图。
23.图6是图1所示的车载夹头在卡钩组件相对底座伸出时的结构示意图。
24.图7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手机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5.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方式。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方式的目的是使对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理解的更加透彻全面。
26.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27.请参阅图1和图2,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车载夹头10,包括底座11、支撑件12、卡钩组件13和转动件14。底座11可转动地设置于支撑件12,底座11设有止挡部110;卡钩组件13可活动地设置于底座11;转动件14套设于支撑件12,并且与卡钩组件13相配合,转动件14带动卡钩组件13和底座11转动,以在止挡部110被支撑件12止挡时带动卡钩组件13相对底座11伸出或者缩回。
28.请参阅图2和图3,底座11大致为具有圆形台阶的圆柱状结构。底座11包括外周面111、底面112和顶面113,其中,顶面113和底面112相背,外周面111连接于顶面113。另外,底座11还包括承载面114和环形连接面115,环形连接面115与外周面111同轴设置,并且与底面112连接,环形连接面115的横截面的直径大于外周面111的横截面的直径。承载面114大致为圆环形,可以用于承载支撑件12,承载面114连接于环形连接面115和外周面111之间。
29.底座11设有止挡部110,止挡部110大致为长方体形,当底座11相对支撑件12转动
时,止挡部110会被支撑件12止挡,支撑件12对止挡部110具有反作用力,即,当支撑件12固定时,底座11在转动预设角度后会被支撑件12止挡,避免底座11始终相对支撑件12转动。在本实施例中,止挡部110凸设于外周面111并且设置于承载面114。
30.止挡部110包括第一止挡凸台1101和第二止挡凸台1102。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止挡凸台1101和第二止挡凸台1102分别设置于环形的承载面114的径向两端,即第一止挡凸台1101和第二止挡凸台1102关于承载面114的中心点中心对称,使得底座11的转动角度范围被限制在0-180
°
。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根据底座11的转动角度范围的不同,第一止挡凸台1101和第二止挡凸台1102还可以按不同方式设置于承载面114。在另外一些实施方式中,止挡部110还可以包括第三止挡凸台和第四止挡凸台等。
31.底座11还包括抵接部116,抵接部116凸设于底面112。抵接部116可以与卡钩组件13配合,夹紧出风口叶片。例如,当卡钩组件13钩紧出风口叶片后,出风口叶片会抵接于卡钩组件13和抵接部116之间,能够增加车载夹头10与出风口叶片的连接强度,降低车载夹头10从出风口叶片脱落的几率。在本实施例中,抵接部116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抵接部116并排设置。
32.底座11还设有容置槽117和卡钩孔118,容置槽117设置于顶面113,大致为矩形槽,可以用于容置卡钩组件13;卡钩孔118设置于容置槽117内并且贯穿底面112,用于卡钩组件13的穿设。
33.底座11还设有第一螺钉孔1111和第二螺钉孔1112,第一螺钉孔1111和第二螺钉孔1112均贯穿顶面113和底面112,并且分别位于容置槽117的相对两侧,第一螺钉孔1111和第二螺钉孔1112均用于螺钉的穿设。
34.底座11还包括胶垫1113,胶垫1113设置于底面112,可以用于增加底座11与出风口叶片之间的摩擦力,降低车载夹头10打滑的几率。
35.请继续参阅图2和图3,由于底座11可转动地设置于支撑件12,因此,当底座11固定时,支撑件12可相对底座11转动,使得用户可以根据不同车型的不同出风口叶片尺寸调整支撑件12的方向,以便调整支撑件12的着力点,从而车载夹头10能够适应于不同车型的不同出风口叶片尺寸,扩大了车载夹头10的适用范围。
36.支撑件12包括套筒部121和支撑部123,套筒部121大致为圆筒形结构,套筒部121套设于底座11。套筒部121包括内周面1212,内周面1212与外周面111相对并且同轴设置。支撑部123大致为圆环形柱体结构。支撑部123设置于套筒部121内并与承载面114抵接,以使底座11能够承载支撑件12。例如,支撑部123凸设于内周面1212。支撑部123还可以对转动件14进行支撑。
37.支撑件12设有安装槽124,安装槽124可以用于底座11的安装,例如,底座11可转动地设置于安装槽124。安装槽124设置于支撑件12的底部,并且由支撑部123和内周面1212围合形成。为了便于描述,本实施例中的底部和顶部均指的是车载夹头10在使用状态时的位置。
38.请参阅图2和图4,支撑件12还设有限位部126,限位部126凸设于内周面1212,并且和止挡部110均位于安装槽124内。当底座11相对支撑件12转动时,止挡部110选择性地与限位部126相抵或者分离。在本实施例中,限位部126位于第一止挡凸台1101和第二止挡凸台1102(图3)之间。当支撑件12固定,底座11相对支撑件12转动时,第一止挡凸台1101与限位
部126相抵或者第二止挡凸台1102与限位部126相抵,使得底座11在转动至预设角度后被支撑件12止挡,而不会始终相对支撑件12转动。
39.支撑件12还包括延伸部127,延伸部127自套筒部121向外延伸。在本实施例中,延伸部127与套筒部121一体设置。延伸部127可以与出风口叶片抵接,使得出风口叶片可以为支撑件12提供着力点,车载夹头10与出风口叶片的连接更稳定。在本实施例中,延伸部127的数量为两个,两个延伸部127关于套筒部121的中轴线对称设置。
40.支撑件12还包括防滑块129,防滑块129设置于延伸部127的底部,可以增加支撑件12与出风口叶片的摩擦力,起到防滑的作用,增加车载夹头10与出风口叶片的连接强度。
41.请继续参阅图2和图3,卡钩组件13可活动地设置于底座11,例如卡钩组件13穿设于底面112,卡钩组件13能够相对底面112上下移动。
42.在本实施例中,卡钩组件13包括移动部132和卡钩部134。移动部132可以与转动件14螺纹连接,以使转动件14的转动可以带动移动部132上下移动,即卡钩组件13相对底座11伸出或者缩回。卡钩部134可以用于钩紧出风口叶片。卡钩部134连接于移动部132,并跟随移动部132同步移动,转动件14的转动能够带动卡钩部134相对底座11伸出,使得卡钩部134与出风口叶片脱离,或者带动卡钩部134相对底座11缩回,使得卡钩部134钩紧出风口叶片。
43.卡钩部134大致为弯钩状,卡钩部134穿设于底座11,可以用于钩紧出风口叶片。
44.在本实施例中,移动部132大致为长方体形。移动部132包括第一侧面1321、第二侧面1322、第三侧面1325和第四侧面1326,其中,第一侧面1321和第二侧面1322相对,第三侧面1325和第四侧面1326相对,第三侧面1325连接于第一侧面1321和第二侧面1322之间。第一侧面1321设有第一导向槽1323,第二侧面1322设有第二导向槽1324。第三侧面1325和第四侧面1326均设有外螺纹,移动部132可以通过外螺纹与转动件14螺纹连接。
45.移动部132还包括相对的第一插接表面1327和第二插接表面1328,第一插接表面1327连接于第一侧面1321和第二侧面1322之间,第二插接表面1328连接于第一侧面1321和第二侧面1322之间。
46.在本实施例中,卡钩部134与移动部132固定连接。例如,移动部132设有插接槽1329,插接槽1329贯穿第一插接表面1327和第二插接表面1328,卡钩部134可以容置于插接槽1329内,并通过过盈配合或者键连接的方式固定于移动部132,还可以通过螺钉将卡钩部134与移动部132固定连接。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当移动部132与卡钩部134的材质相同时,移动部132还可以与卡钩部134一体设置,例如一体注塑成型。
47.请继续参阅图2和图3,转动件14套设于支撑件12,并且与卡钩组件13相配合,转动件14带动卡钩组件13和底座11转动,以在止挡部110被支撑件12止挡时带动卡钩组件13相对底座11伸出或者缩回。
48.转动件14包括内筒141、外筒143和环形连接板145,外筒143套设于内筒141,环形连接板145连接于内筒141和外筒143之间,内筒141的长度大于外筒143的长度。
49.内筒141与移动部132螺纹连接。内筒141包括内表面1413,内表面1413围成收容腔1411,收容腔1411用于收容移动部132。在本实施例中,内表面1413设有内螺纹,用于与移动部132的外螺纹相配合。内表面1413还设有多个凹槽1415,多个凹槽1415沿收容腔1411的周向设置,多个凹槽1415与内螺纹分别设置于内筒141的相对两端,其中,多个凹槽1415设置于内筒141的顶部,顶部指的是车载夹头10在使用时位于内筒141的顶部。
50.外筒143的外表面设有防滑槽1432,防滑槽1432可以增加外筒143的外表面的粗糙度,实现防滑的效果,以便于用户手持。在本实施例中,防滑槽1432可以是以竖槽的形式设置于外筒143的外表面。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在满足防滑的条件下,防滑槽1432还可以其他形状,例如圆槽、菱形槽等。
51.请参阅图2和图5,车载夹头10还包括弹性件16,弹性件16设置于支撑部123和转动件14之间,例如,弹性件16设置于内筒141和外筒143之间,并抵接于支撑部123和环形连接板145之间,支撑部123可以通过弹性件16对转动件14进行支撑。弹性件16还可以提供支撑部123与出风口叶片抵接的弹性力,例如,当卡钩部134钩紧出风口叶片,支撑部123固定于出风口时,旋转转动件14,使得转动件14带动底座11向支撑件12方向运动,此时弹性件16被压缩,产生的回弹力将支撑件12与出风口叶片顶紧。再例如,当一些车型出风口内凹时,转动件14可带动底座11相对于支撑件12上下移动,以便与出风口叶片适配。
52.请继续参阅图2和图3,在本实施例中,车载夹头10还包括导向连接件18,导向连接件18包括导向部181和连接部183,导向部181可以对移动部132进行导向,使移动部132沿导向部181的延伸方向移动,避免移动部132在移动的过程中发生偏移。连接部183可以与安装支架连接。
53.连接部183设置于导向部181的一端,并位于收容腔1411外。连接部183包括抵接板1832和万向球接头1835,万向球接头1835和导向部181分别连接于抵接板1832的相对两侧,其中,万向球接头1835可以与安装支架连接,安装支架可以用于安装手机,实现手机的固定。抵接板1832可以与转动件14相抵,用于限制转动件14向上移动的自由度,并且与底座11配合,以将转动件14限制于抵接板1832和底座11之间,避免转动件14在转动的过程中脱离支撑件12。
54.导向部181设置于收容腔1411内并连接于底座11,导向部181可以对卡钩组件13进行导向,使得卡钩组件13相对导向部181可滑动。导向部181包括第一安装柱1811、第二安装柱1813、第一导向板1815和第二导向板1817。第一安装柱1811可以嵌设于第一螺钉孔1111,使得螺钉可以通过第一螺钉孔1111将第一安装柱1811与底座11固定。第二安装柱1813可以嵌设于第二螺钉孔1112,使得螺钉可以通过第二螺钉孔1112将第二安装柱1813与底座11固定。第一导向板1815设置于第一安装柱1811,可以嵌入第一导向槽1323,第二导向板1817设置于第二安装柱1813,可以嵌入第二导向槽1324。通过第一导向板1815和第一导向槽1323的配合,以及第二导向板1817和第二导向槽1324的配合,可对移动部132的移动进行导向,使移动部132的上下移动更加顺畅,避免移动部132在移动过程中发生偏移。
55.请继续参阅图2和图3,车载夹头10还包括阻尼部19,阻尼部19可以增加转动件14在转动过程中的阻尼,在使转动件14不能随意转动的同时能够提升转动手感。阻尼部19设置于导向部181并在转动件14转动的过程中依次与多个凹槽1415配合。阻尼部19可以设置于导向部181内部并向外凸伸。
56.请参阅图2和图6,以下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车载夹头10安装于空调出风口叶片的过程进行说明。
57.1.首先旋转转动件14,当止挡部110与限位部126未抵接时,转动件14会带动移动部132转动,底座11跟随移动部132转动;当止挡部110与限位部126抵接后,底座11停止转动,移动部132可上下移动,带动卡钩部134向下移动,使卡钩部134相对底座11伸出,即卡钩
部134呈打开状态;
58.2.将卡钩部134对准空调出风口叶片,使卡钩部134勾住叶片;
59.3.旋转转动件14,当止挡部110与限位部126未抵接时,转动件14会带动移动部132转动,底座11跟随移动部132转动;当止挡部110与限位部126抵接后,底座11停止转动,移动部132可上下移动,使移动部132带动卡钩部134向上移动,卡钩部134相对底座11缩回,卡钩部134呈收紧状态,出风口叶片位于卡钩部134和抵接部116之间,进而使得车载夹头10钩紧空调出风口叶片;
60.4.卡钩部134钩紧空调出风口叶片后,可通过转动支撑件12调整支撑件12的着力点,如不需要调整则可不转动支撑件12。
61.综上,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车载夹头10,当底座11相对支撑件12转动时,止挡部110会被支撑件12止挡,支撑件12对止挡部110具有反作用力,即支撑件12固定时,底座11在转动预设角度后会被支撑件12止挡,能够避免底座11始终相对支撑件12转动。当底座11被支撑件12止挡时,转动件14带动卡钩组件13相对底座11伸出或者缩回。实现了在通过转动件14带动卡钩组件13相对底座11伸出或者缩回的基础上,支撑件12在底座11固定时相对底座11可转动,以使车载夹头10能够适应于不同车型的不同出风口叶片尺寸,扩大了车载夹头10的适用范围。
62.请参阅图7,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手机支架1,包括安装支架20以及车载夹头10,安装支架20用于与车载夹头10连接。
63.安装支架20包括支架本体22、夹臂24和支架安装部26。支架本体22可以用于安装手机。夹臂24的数量可以是两个,两个夹臂24可转动地安装于支架本体22,夹臂24可以将手机固定于支架本体22。支架安装部26设置于支架本体22的背面,可以与万向球接头1835连接。例如,支架安装部26可以设置用于嵌设万向球接头1835的槽,以实现安装支架20的多方位转动,从而实现手机支架1的多方位转动。
64.综上,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手机支架1的车载夹头10在通过转动件14带动卡钩组件13相对底座11伸出或者缩回的基础上,车载夹头10的支撑件12在底座11固定时相对底座11可转动,以使车载夹头10和手机支架1能够适应于不同车型的不同出风口叶片尺寸,扩大了车载夹头10和手机支架1的适用范围。
65.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