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污水处理设备的制作方法

2022-02-21 23:34:58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属于移动污水处理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污水处理设备。


背景技术:

2.目前,日常生活污水、工业产生污水及突发状况造成的污水对环境的影响不断加大,污水的排放直接破坏生态环境及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等问题,对人们的生活造成严重的影响。城市污水处理厂是处理城市工业、生活污水的主要场所,也是水环境保护的最后一道防线,作为改善人居环境的一项重要设施,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3.但现有的污水处理厂只能针对每一部分管网覆盖地区的城市生活污水、工业污水进行收集处理,对于一些偏远的工厂单位、农村、以及需要紧急处理的污水问题不能及时有效的进行处理,导致污水直接排放田地、河流等资源中,造成了环境进一步恶化或造成二次污染等问题。因此,需要提供一种具有可移动,不受地域环境因素影响等特点的可以保障污水能够得到及时、有效得到处理的设备。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污水处理设备,旨在解决受地域环境等因素影响污水无法及时有效处理的技术问题。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污水处理设备,包括:
6.运载车,所述运载车上设有污水处理箱体,所述污水处理箱体具有进水管和出水管;
7.调节反应机构,位于所述污水处理箱体内,与所述进水管连通,用于对污水进行调节反应处理;
8.沉淀物处理机构,位于所述污水处理箱体内,依照污水处理工序位于所述调节反应机构之后,用于对所述调节反应机构处理后获得的处理污水进行杂质沉淀,所述沉淀物处理机构与所述出水管连通;
9.气体过滤机构,安装在所述污水处理箱体的上方,且与所述污水处理箱体导通,用于对处理过程中产生的气体进行过滤排放。
10.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调节反应机构包括均固设于所述污水处理箱体内的沉砂池、反应池以及第一加药罐,所述第一加药罐用于向所述反应池内添加第一反应药剂,所述沉砂池的上部与所述反应池连通,所述沉砂池的下部设有将砂石排出所述污水处理箱体外的排砂管,所述排砂管上安装有控制所述排砂管通断的第一阀门,所述沉砂池与所述进水管连通,所述反应池与所述沉淀物处理机构连通。
11.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调节反应机构还包括悬置于所述反应池内的加药箱,所述加药箱构设有加药腔,所述加药箱与所述第一加药罐相连,所述加药腔与所述第一加药罐的第一出药口连通,所述第一加药罐上安装有控制所述第一出药口通断的第二阀门,所述加药箱上设有若干导通所述加药腔和所述反应池的出料孔。
12.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加药箱设有至少两个。
13.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调节反应机构还包括固设于所述污水处理箱体内的过滤格栅,所述过滤格栅依照污水处理工序位于所述沉沙池之前,所述进水管与所述污水处理箱体连通,所述沉沙池具有与所述污水处理箱体连通的进水口,所述过滤格栅敷设于所述进水口处。
14.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调节反应机构还包括控制器以及自吸泵,所述控制器安装于所述污水处理箱体或所述运载车上,所述自吸泵安装于所述污水处理箱体内,用于使所述污水处理箱体内的污水从所述进水管向所述进水口流动。
15.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沉淀物处理机构包括固设于所述污水处理箱体内的沉淀池、过滤池以及第二加药罐,所述第二加药罐用于向所述沉淀池内添加第二反应药剂,所述第二加药罐上安装有控制第二出药口通断的第三阀门,所述沉淀池的下部与所述反应池连通,所述沉淀池的下部设有将污渣排出所述污水处理箱体外的排渣管,所述排渣管上安装有控制所述排渣管通断的第四阀门,所述沉淀池的上部与所述过滤池连通,所述过滤池与所述出水管连通。
16.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过滤池内转动安装有转盘过滤器。
17.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污水处理设备的有益效果在于:与现有技术相比,通过设置运载车,运载车上设有污水处理箱体,调节反应机构和沉淀物处理机构均设置在运载车的污水处理箱体内,从而可以随着运载车到达污水突发事故致使原有处理设备不能及时处理的场所,及时将污水处理干净。通过设置气体过滤机构,气体过滤机构安装在污水处理箱体的上方且与污水处理箱体导通,能够及时将污水处理过程中产生的气体过滤排出,避免污水处理箱体内压力过大,影响污水处理的效率。
附图说明
18.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污水处理设备的透视结构示意图;
19.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污水处理设备的加药箱的结构示意图。
20.附图标记说明:10、运载车;11、污水处理箱体;111、出水管;20、调节反应机构;21、自吸泵;22、过滤格栅;23、沉砂池;24、反应池;25、第一加药罐;26、加药箱;261、出料孔;30、沉淀物处理机构;31、沉淀池;32、过滤池;33、第二加药罐;40、气体过滤机构;41、气体过滤箱;411、排气口;50、控制器;60、发电机。
具体实施方式
21.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22.需要说明的是,术语“长度”、“宽度”、“高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头”、“尾”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23.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安装”、“连接”、“固定”、“设置”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连接,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连接,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24.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此外,“多个”、“若干”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25.请一并参阅图1及图2,现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污水处理设备进行说明。所述一种污水处理设备,包括运载车10、调节反应机构20、沉淀物处理机构30以及气体过滤机构40。污水处理箱体11安装在运载车10上,污水处理箱体11具有进水管和出水管111。调节反应机构20位于污水处理箱体11内并且和进水管连通。调节反应机构20用于对污水进行调节反应处理。沉淀物处理机构30位于污水处理箱体11内,并且位于调节反应机构20之后,沉淀物处理机构30与出水管111连通。沉淀物处理机构30用于对调节反应机构20处理后得到的处理污水进行杂质沉淀。依照污水处理工序,气体过滤机构40安装在污水处理箱体11的出水管111一端的上方且与污水处理箱体11内部导通,气体过滤机构40用于将污水处理过程中产生的气体进行过滤排放。
26.本实施例中,调节反应机构20和沉淀物处理机构30均设置在运载车10的污水处理箱体11内,从而可以随着运载车10到达污水突发事故致使原有处理设备不能及时处理的场所,及时将污水处理干净。气体过滤机构40安装在污水处理箱体11的出水管111一端的上方且与污水处理箱体11内部导通,能及时将污水处理过程中产生的气体过滤排出,避免污水处理箱体11内压力过大,影响污水处理的效率。
27.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污水处理设备,与现有技术相比,通过设置运载车,污水处理箱体安装在运载车上,调节反应机构和沉淀物处理机构均设置在运载车的污水处理箱体内,从而可以随着运载车到达污水突发事故致使原有处理设备不能及时处理的场所,及时将污水处理干净。通过设置气体过滤机构,气体过滤机构安装在污水处理箱体的上方且与污水处理箱体导通,能够及时将污水处理过程中产生的气体过滤排出,避免污水处理箱体内压力过大,影响污水处理的效率。
28.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调节反应机构20包括沉砂池23、反应池24以及第一加药罐25。当然,沉砂池23、反应池24以及第一加药罐25在污水处理箱体11内是封闭设置的。第一加药罐25用于向反应池24内添加第一反应药剂。沉砂池23的上部与反应池24连通,沉砂池23的下部设有排砂管,排砂管用于将砂石排出污水处理箱体11。排砂管上安装有控制排砂管通断的第一阀门,在污水处理时,第一阀门关闭,污水处理结束后,可以打开第一阀门对沉砂池23中积累的砂石进行清理。沉砂池23与进水管连通,反应池24与沉淀物处理机构30连通。本实施例中,沉砂池23用于去除污水中泥沙等粗大颗粒,以保护管道等设施,避免阻塞,污水进入到沉砂池23后砂石会沉落到沉砂池23下部,而不含有砂石的污水会从沉砂池23的上部进入到反应池24中。通过第一加药罐25向反应池24内加入第一反应药剂(第一反应药剂可采用现有技术常用的反应药剂,对污水进行有氧或厌氧反应),从而第一
反应药剂与污水反应,消除污水中的部分杂质。可选地,可通过现场水质指标检测结果在第一加药罐25中配置调整药剂种类和配比。可选地,进水管与沉砂池23的下部连通,以保证砂石尽量留在沉砂池23的下部。
29.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及图2,调节反应机构20还包括加药箱26。加药箱26悬置在反应池24内。加药箱26内构设有加药腔,加药箱26与第一加药罐25相连。加药腔与第一加药罐25的第一出药口连通。第一加药罐25上安装有第二阀门,第二阀门控制第一出药口的通断。加药箱26上设有若干导通加药腔和反应池24的出料孔261。本实施例中,加药箱26上设有若干出料孔261,第一反应药剂通过若干出料孔261进入反应池24,从而与污水均匀混合,反应更充分。
30.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加药箱26设有至少两个,各加药箱26均匀间隔地设置于反应池24内。
31.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调节反应机构20还包括安装固定在污水处理箱体11内的过滤格栅22。过滤格栅22用于去除大块漂浮物。依照污水处理工序,过滤格栅22位于沉砂池23之前,进水管与污水处理箱体11连通,沉砂池23具有与污水处理箱体11连通的进水口,过滤格栅22敷设与进水口处。污水处理箱体11自身是一个封闭的箱体,其内部被过滤格栅22拦截的大块漂浮物可以在不进行污水处理时进行清理。
32.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调节反应机构20还包括控制器50以及自吸泵21。控制器50安装在污水处理箱体11上或者安装在运载车10上,自吸泵21安装在污水处理箱体11内,自吸泵21用于使污水处理箱体11内的污水从进水管向进水口流动。
33.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沉淀物处理机构30包括沉淀池31、过滤池32以及第二加药罐33。第二加药罐33用于向沉淀池31内添加第二反应药剂。第二加药罐33上安装有控制第二出药口通断的第三阀门。沉淀池31、过滤池32以及第二加药罐33均固定安装在污水处理箱体11内,沉淀池31、过滤池32以及第二加药罐33都是封闭设置在污水处理箱体11内。沉淀池31下部与反应池24连通,沉淀池31的下部设有将污渣排出污水处理箱体11的排渣管。排渣管上安装有控制排渣管通断的第四阀门,在污水处理时,第四阀门关闭,污水处理结束后,可以打开第四阀门对沉淀池31中的污渣进行清理。沉淀池31的上部与过滤池32连通,过滤池32与出水管111连通。可选地,第二反应药剂为混凝剂。本实施例中,通过第二加药罐33向沉淀池31中加入混凝剂,污水中的胶体和细微悬浮物凝聚成絮凝体,通过沉淀池31底部的排渣管排出沉淀池31。
34.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过滤池32内转动安装有转盘过滤器(转盘过滤器为现有技术,在此不做赘述),转盘过滤器对过滤池32内的污水进行处理后,处理过的污水通过出水管111排出。
35.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阀门、第二阀门、第三阀门和第四阀门均为电动阀门,第一阀门、第二阀门、第三阀门、第四阀门以及转盘过滤器分别与控制器50电性连接(第一阀门、第二阀门、第三阀门、第四阀门以及转盘过滤器均未在图中示出),从而整个污水处理设备实现自动化控制。
36.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气体过滤机构40包括气体过滤箱41(其内部设有气体过滤的组件),气体过滤箱41与污水处理箱体11内部连通,气体过滤箱41上设有排气口411。本实施例中,气体过滤箱41可用于过滤污水处理过程中产生的有毒有害气体,过滤后
的气体由排气口411直接排放。
37.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污水处理设备还可以根据现场动力电源的情况,没有供电的情况,采用发电机60发电,若有电源,则采用直接供电。
38.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污水处理设备的具体实施方式:当出现污水突发事故致使原有处理设备不能及时处理时,将污水处理设备运输达到待处理现场,通过自吸泵21将待处理污水提升到过滤格栅22,去除大块漂浮物后经过沉砂池23,去除污水中泥砂等粗大颗粒,以保护管道等设施免受磨损和阻塞。之后依次进入反应池24、沉淀池31,在反应池24上方设有第一加药罐25,沉淀池31上方设有第二加药罐33,其中第一加药罐25和加药箱26相连,如图2所示,加药箱26为一个中空不锈钢板,且加药箱26上具有若干上下分布均匀的出料孔261与中空空隙相连通,不锈钢板的中空空隙很窄,通过第一加药罐25将第一反应药剂加入加药箱26的中空孔隙中,第一反应药剂通过出料孔261进入反应池24与污水均匀混合。可通过现场水质指标检测结果在第一加药罐25中配置调整药剂种类和配比。通过第二加药罐33向沉淀池31中加入混凝剂,在混凝剂的作用下,废水中的胶体和细微悬浮物凝聚成絮凝体,在沉淀池31予以分离去除,沉淀池31底部具有将污渣排出的排渣管。之后通过过滤池32中的转盘过滤器的高效固液分离性能对出水进行深度处理,然后由出水管111排出,完成水整个污处理工艺。运载车10顶部设置有气体过滤机构40,可用于过滤污水处理过程中产生的有毒有害气体,过滤后的气体由排气口411直接排放。整个污水处理设备通过控制器50实现自动化控制。
39.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