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污水处理系统的制作方法

2022-02-21 22:21:46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污水处理技术,具体涉及一种污水处理系统。


背景技术:

2.现有的污水处理设备无法处理污泥量大的污水,需要人工打捞处理,极有可能发生危险,且效率低,处理后的效果差,达不到安全排放的标椎。
3.因此,如何提供一种污水处理效率高的,且能清理污泥的污水处理系统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需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污水处理系统,处理效果高,高效过滤污泥杂质。
5.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污水处理系统,其包括压滤机、初沉池、过渡调节池、存储污泥池、水解酸化池a、水解酸化池b、厌氧发生池、好氧发生池a、好氧发生池b、二沉池及清水存续池,所述压滤机固定在地基上且位于所述初沉池的一侧,所述过渡调节池、存储污泥池、水解酸化池a、水解酸化池b、厌氧发生池、好氧发生池a、好氧发生池b、二沉池及清水存续池分别依次对应初沉池远离压滤机一侧方向排列;所述压滤机的进水口与外部污水源连通,所述压滤机的出水口与所述过渡调节池连通,所述初沉池位于所述压滤机与过渡调节池之间收集压滤机过滤污水后的杂质,所述过渡调节池通过管道与所述水解酸化池a连通,所述水解酸化池a与所述水解酸化池b的底部连通;所述水解酸化池b与所述厌氧发生池通过管道连通,所述厌氧发生池、好氧发生池a、好氧发生池b、二沉池及清水存续池之间依次连通,所述二沉池通过循环泵与压滤机的进口连通且二沉池的污泥经过压滤机压缩排出。
6.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初沉池在于收集压滤机过滤后压缩的污泥杂质,处理水的杂质,过渡调节池连接压滤机的出水口,起到缓冲调节作用,存储污泥池将初沉池的污泥杂质收集存储,通过外部装载设备运走,实现定期清理,过渡调节池与水解酸化池a连通,进行初步分解处理,在经过水解酸化池b连通进一步分解处理,再经过厌氧发生池、好氧发生池a、好氧发生池b分解污水中的有机物质,去除污染物,经过二沉池的污泥分离和混合液澄清,形成最终符合排放标准的清水,进入清水存储池存储,等待外排。
7.优选的,所述压滤机选用箱式压滤机及板框压滤机的任意一种。
8.优选的,所述初沉池的长度、宽度、深度分别为7.4m、1.5m、3m。
9.优选的,所述过渡调节池、存储污泥池、水解酸化池a、水解酸化池b、厌氧发生池、好氧发生池a、好氧发生池b、二沉池及清水存续池的顶部均设有防坠落的拦隔栅网。
10.优选的,所述水解酸化池b与厌氧发生池之间预留间距形成过道。
11.优选的,所述过道宽度为2m。
12.优选的,所述过渡调节池、存储污泥池、水解酸化池a、水解酸化池b、厌氧发生池、
好氧发生池a、好氧发生池b、二沉池及清水存续池均为预埋池,其的壁厚均为300mm。
附图说明
13.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污水处理系统的整体平面示意图;
14.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污水处理系统的整体主视图;
15.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污水处理系统的压滤机示意图。
16.1压滤机、101机架、102压紧机构、103过滤机构、104plc控制装置、2初沉池、3过渡调节池、4存储污泥池、5水解酸化池a、6水解酸化池b、7厌氧发生池、8好氧发生池a、9好氧发生池b、10二沉池、11清水存续池。
具体实施方式
17.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18.参阅本实用新型附图1至3,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种污水处理系统,其包括压滤机1、初沉池2、过渡调节池3、存储污泥池4、水解酸化池a5、水解酸化池b6、厌氧发生池7、好氧发生池a8、好氧发生池b9、二沉池10及清水存续池11,压滤机1固定在地基上且位于初沉池2的一侧,过渡调节池3、存储污泥池4、水解酸化池a5、水解酸化池b6、厌氧发生池7、好氧发生池a8、好氧发生池b9、二沉池10及清水存续池11分别依次对应初沉池远离压滤机一侧方向排列;压滤机1的进水口与外部污水源连通,压滤机1的出水口与过渡调节池3连通,初沉池2位于压滤机1与过渡调节池3之间收集压滤机过滤污水后的杂质,过渡调节池3通过管道与水解酸化池a5连通,水解酸化池a5与水解酸化池b6的底部连通;水解酸化池b6与厌氧发生池7通过管道连通,厌氧发生池7、好氧发生池a8、好氧发生池b9、二沉池10及清水存续池11之间依次连通,二沉池10通过循环泵与压滤机的进口连通且二沉池的污泥经过压滤机压缩排出。
19.过渡调节池在于缓冲调节污水,降低水的流速,具体的,过渡调节池的长宽深分别为10.5m、7.4m、3m。
20.厌氧发生池先利用厌氧菌的作用,使有机物发生水解、酸化和甲烷化,去除废水中的有机物,并提高污水的可生化性,有利于后续的耗氧处理,接着连入好氧发生池a及好氧发生池b,经过二次好氧处理,将利用好氧微生物(包括兼性微生物)在有氧气存在的条件下进行生物代谢以降解有机物,使其稳定、无害化的处理。
21.水中的nh3-n(氨氮)进行硝化反应生成硝酸根,同时水中的有机物氧化分解供给吸磷微生物以能量,微生物从水中吸收磷,磷进入细胞组织,富集在微生物内,经沉淀分离后以富磷污泥的形式从系统中排出。二次好氧处理使得有机物分解更加彻底。
22.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压滤机1包括机架101、压紧机构102、过滤机构103及plc控制装置104,机架101固定连接在地基上,过滤机构103滑动连接在机架101上,且与压紧机构连接,压紧机构102驱动过滤机构过滤污水,plc控制装置104与压紧机构电连接,plc控制装置控制压紧机构及过滤机构的工作,使得含有污泥杂质的污水进入压滤机后自动过滤分离
杂质,且杂质经过压缩后排出压滤机,处理高效。
23.具体的,压滤机的滤布可以过滤拦截1微米的杂质粒子。
24.在另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初沉池2的长度、宽度、深度分别为7.4m、1.5m、3m,收集压滤机压缩的块状污泥杂质。
25.在另一些实施例中,过渡调节池3、存储污泥池4、水解酸化池a5、水解酸化池b6、厌氧发生池7、好氧发生池a8、好氧发生池b9、二沉池10及清水存续池11的顶部均设有防坠落的拦隔栅网,防止工作人员不慎掉入池中,提高操作安全防护性。
26.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水解酸化池b6与厌氧发生池之间预留间距形成过道,方便工作人员检查测量水质。
27.具体的,过道宽度d为2m。
28.在其他一些具体实施例中,过渡调节池3、存储污泥池4、水解酸化池a5、水解酸化池b6、厌氧发生池7、好氧发生池a8、好氧发生池b9、二沉池10及清水存续池11均为预埋池,其的壁厚均为300mm。
29.本实用新型一种污水处理系统将水体过流,降低污水中的悬浮物,并有效清理污水中的污泥,使得过滤处理后的水达到排放标椎,同时提高污水处理的效率,且压滤机组装方便,成本低,可以快速完成污水处理系统的装备,施工周期短,使用寿命长,进一步节省成本。
30.板框式压滤机及箱压式压滤机工作可靠,过流面积大,处理效率高,结构紧凑,可以过滤拦截污水中的污泥杂质,稳定安全且工作可靠。
31.具体的,板框式压滤机的具体组成结构:
32.板框压滤机由交替排列的滤板和滤框构成一组滤室。滤板的表面有沟槽,其凸出部位用以支撑滤布。滤框和滤板的边角上有通孔,组装后构成完整的通道,能通入悬浮液、洗涤水和引出滤液。板、框两侧各有把手支托在横梁上,由压紧装置压紧板、框。板、框之间的滤布起密封垫片的作用。由供料泵将悬浮液压入滤室,在滤布上形成滤渣,直至充满滤室。滤液穿过滤布并沿滤板沟槽流至板框边角通道,集中排出。过滤完毕,可通入清洗涤水洗涤滤渣。洗涤后,有时还通入压缩空气,除去剩余的洗涤液。随后打开压滤机卸除滤渣,清洗滤布,重新压紧板、框,开始下一工作循环。
33.板框压滤机用于固体和液体的分离。与其它固液分离设备相比,压滤机过滤后的泥饼有更高的含固率和优良的分离效果。固液分离的基本原理是:混合液流经过滤介质(滤布),固体停留在滤布上,并逐渐在滤布上堆积形成过滤泥饼。而滤液部分则渗透过滤布,成为不含固体的清液。
34.随着过滤过程的进行,滤饼过滤开始,泥饼厚度逐渐增加,过滤阻力加大。过滤时间越长,分离效率越高。特殊设计的滤布可截留粒径小于1μm的粒子。压滤机除了优良的分离效果和泥饼高含固率外,还可提供进一步的分离过程:在过滤的过程中可同时结合对过滤泥饼进行有效的洗涤,从而有价值的物质可得到回收并且可以获得高纯度的过滤泥饼。
35.具体的,压滤机的出液有明流和暗流两种形式,滤液从每块滤板的出液孔直接排出机外的称明流式,明流式便于监视每块滤板的过滤情况,发现某滤板滤液不纯,即可关闭该板出液口;若各块滤板的滤液汇合从一条出液管道排出机外的则称暗流式,暗流式用于滤液易挥发或滤液对人体有害的悬浮液的过滤。
36.对于实施例公开的装置和使用方法而言,由于其与实施例公开的方法相对应,所以描述的比较简单,相关之处参见方法部分说明即可。
37.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实用新型。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