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夹持支架的制作方法

2022-02-21 21:50:38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支架领域技术,尤其是指一种夹持支架。


背景技术:

2.目前,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设备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随身物品,电子设备用支架也得到了广泛应用。现有一字形支架采用左右杠杆结构,左、右杠杆通过齿轮啮合,其将齿轮设置于杠杆的枢接处,杠杆的枢接处所受压力大,将齿轮设置于连杆的枢接处进一步加重了杠杆的负担,使得杠杆在使用时枢接处及齿轮容易受损,局限了支架整体使用寿命,而且,左、右杠杆的齿轮啮合处容易出现卡滞受损现象,噪音大。
3.因此,有必要对现有的支架进行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4.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存在之缺失,其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夹持支架,其解决了杠杆齿轮啮合出现卡滞受损现象,提高张合动作顺畅性,延长支架使用寿命;同时,有效降低使用噪音。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之技术方案:一种夹持支架,包括支架主体、夹持机构、底部支撑机构和驱动所述夹持机构复位的复位元件;其中:所述夹持机构包括左杠杆、右杠杆、左联动件、右联动件以及滑动件;所述左杠杆、右杠杆交叉设置并能旋转地设置于所述支架主体上,所述左杠杆、右杠杆的上端分别往左、右延伸并相应设置有位于所述支架主体左、右侧的左夹持头、右夹持头,所述左杠杆、右杠杆的下端分别往右、左延伸并相应位于所述右夹持头、左夹持头的下方;所述左联动件、右联动件的下端分别相应铰接于右杠杆、左杠杆的下端;所述滑动件能沿所述支架主体的高度方向滑动地设置在所述支架主体上,所述左联动件、右联动件的上端作用于所述滑动件,当所述左联动件、右联动件发生转动后,所述左联动件、右联动件的上端能驱动所述滑动件沿所述支架主体的高度方向上下移动;所述底部支撑机构连接于所述左杠杆、右杠杆的下端;放入待夹持产品后,所述底部支撑机构受到向下压力而带动所述夹持机构旋转夹持产品;取出被夹持产品后,所述复位元件驱动所述夹持机构复位张开。
6.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支架主体设置有导引结构,所述滑动件受到所述导引机构的限位作用下可活动式上下位移。
7.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支架主体包括有前后依次设置的前壳、内架以及后壳,所述滑动件及左联动件、右联动件位于所述内架与后壳之间,所述左杠杆、右杠杆位于所述内架与前壳之间,所述导引结构设置于后壳的前端。
8.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滑动件的前端左、右侧分别设置有轴部,所述左联动件、右联动件的上端均设置有联动槽,所述轴部伸入相应所述联动槽内,所述左联动件、右联动件发生转动后,所述轴部于所述联动槽内可活动式偏移变化。
9.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支架主体设置有沿高度方向延伸的第一行程槽,所述左
杠杆、右杠杆的中部通过第一轴杆相互铰接,所述第一轴杆的端部伸入所述第一行程槽内。
10.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左联动件、右联动件的下端分别与相应的右杠杆、左杠杆的下端同轴铰接。
11.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底部支撑机构包括左活动臂、右活动臂和支撑脚,所述左活动臂的上端、右杠杆的下端以及左联动件的下端同轴铰接,所述右活动臂的上端、左杠杆的下端以及右联动件的下端同轴铰接,所述左活动臂、右活动臂的下端分别铰接于所述支撑脚。
12.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左杠杆、右杠杆的下端设置有第二行程槽,所述底部支撑机构的上端左、右两侧均具有第一铰接轴,所述第一铰接轴对应伸入所述第二行程槽内分别与所述左杠杆、右杠杆形成铰接,所述第一铰接轴于所述第二行程槽内可活动式偏移变化。
13.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支架主体上设置有第二轴杆,所述第二轴杆穿过所述左杠杆、右杠杆的中部;所述底部支撑机构包括左活动臂、右活动臂和支撑脚,所述左活动臂、右活动臂的上端均具有所述第一铰接轴,所述左活动臂的上端与所述左联动件的下端之间以及所述右活动臂的上端与所述右联动件的下端之间,均通过第二铰接轴形成铰接,所述左活动臂、右活动臂的下端分别铰接于所述支撑脚。
14.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复位元件为扭簧,所述左联动件、右联动件的上端均具有活动铰接孔,所述支架主体上具有支撑铰接轴,所述支撑铰接轴伸入所述活动铰接孔内,所述扭簧套设于所述支撑铰接轴上,并作用于所述左联动件、右联动件的上端。
15.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和有益效果,具体而言,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其主要是底部支撑机构受到待夹持产品的向下压力后能带动左杠杆、右杠杆的下端向下转动,左、右夹持头随同左杠杆、右杠杆的上端向内旋转夹持产品,同时,左联动件和右联动件的下端向下旋转,左联动件和右联动件的上端驱动滑动件沿支架主体的高度方向往上位移,使得底部支撑机构能在受到重力的作用下竖直向下移动而不易出现左右晃动,解决了传统技术中左、右杠杆采用齿轮啮合出现卡滞受损现象,提高张合动作顺畅性,延长支架使用寿命;同时,有效降低使用噪音。
16.为更清楚地阐述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特征和功效,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例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17.图1是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提供的夹持支架的立体示意图;
18.图2是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提供的夹持支架的另一立体示意图;
19.图3是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提供的夹持支架的分解示意图;
20.图4是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提供的夹持支架的另一分解示意图;
21.图5是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提供的夹持支架的局部结构后视图;
22.图6是图5所示结构的详细分解示意图;
23.图7是图5所示结构的另一详细分解示意图;
24.图8是本实用新型之另一较佳实施例提供的夹持支架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25.附图标识说明:左杠杆10、左夹持头11、右杠杆20、右夹持头21、左联动件30、右联
动件40、滑动件50 、轴部51、竖向长条形通孔52、底部支撑机构60、左活动臂61、右活动臂62、支撑脚63、前壳70、内架80、后壳90 、复位元件100、联动槽a、第二行程槽b、第一铰接轴c、第二铰接轴d、导引结构e、活动铰接孔f、支撑铰接轴g、第一行程槽h、圆盘状结构i、第一轴杆j、第二轴杆k。
具体实施方式
26.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对于方位词,如有术语“中心”、“横向”、“纵向”、“长度”、“宽度”、“厚度”、“高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方位和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叙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方位构造和操作,不能理解为限制本实用新型的具体保护范围。
27.请参照图1至图8所示,其显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之两种较佳实施例提供的夹持支架的具体结构。
28.实施例一:如图1至图7所示,一种夹持支架,包括支架主体、夹持机构、底部支撑机构60和驱动夹持机构复位的复位元件100;其中:夹持机构包括左杠杆10、右杠杆20、左联动件30、右联动件40、滑动件50。
29.左杠杆10、右杠杆20交叉设置并能旋转地设置于支架主体上,两者的旋转支点设置支架主体内,该旋转支点活动设置于支架主体上。左杠杆10的上端往左延伸并设置有左夹持头11位于支架主体左侧,右杠杆20的上端往右延伸并设置有右夹持头21位于支架主体右侧,左杠杆10的下端往右延伸位于右夹持头21的下方,右杠杆20的下端往左延伸位于左夹持头11的下方。
30.左联动件30的下端铰接于右杠杆20的下端,右联动件40的下端铰接于左杠杆10的下端;滑动件50能沿支架主体的高度方向滑动地设置在支架主体上,左联动件30、右联动件40的上端作用于滑动件50,具体地,左联动件30、右联动件40的上端分别位于滑动件50的左右两端,并能转动地连接于支架主体上。当左联动件30、右联动件40发生转动后,左联动件30、右联动件40的上端转动而驱动滑动件50沿支架主体的高度方向上下移动;通常,左联动件30、右联动件40的上端分别铰接于支架主体上,且左联动件30、右联动件40与滑动件50形成联动,使滑动件50沿支架主体的高度方向可活动式偏移变化。
31.底部支撑机构60连接于左杠杆10、右杠杆20的下端,具体地,底部支撑机构60包括左活动臂61、右活动臂62和支撑脚63,左活动臂61、右活动臂62的上端分别铰接于相应右杠杆2、左杠杆10下端,并且左活动臂61的上端、右杠杆20的下端以及左联动件30的下端同轴铰接,右活动臂62的上端、左杠杆10的下端以及右联动件40的下端同轴铰接,左活动臂61、右活动臂62的下端分别铰接于支撑脚63。进一步地,在左活动臂61、右活动臂62的下端分别设置有齿轮,两者的齿轮相啮合,增强左活动臂61、右活动臂62的转动同步性。放入待夹持产品后,底部支撑机构60受到向下压力而带动左杠杆10、右杠杆20的下端向下转动,左夹持头11、右夹持头21随同左杠杆10、右杠杆20上端向内旋转夹紧产品;同时,底部支撑机构60受到向下压力也带动左联动件30、右联动件40的下端向下转动,左联动件30、右联动件40的上端旋转而联动滑动件50上移;取出被夹持产品后,复位元件100驱动夹持机构复位张开。
32.支架主体包括有前后依次设置的前壳70、内架80、后壳90,前壳70与内架80之间及内架80与后壳90之间均通过螺丝紧固连接,滑动件50及左联动件30、右联动件40位于内架80与后壳90之间;左杠杆10、右杠杆20位于内架80与前壳70之间,支架主体设置有导引结构e,滑动件50受到导引机构e的限位作用下可活动式上下位移。此处,该导引结构e设置于后壳90的前端,例如:该导引结构e包括在后壳90的前端设置向前水平延伸的导柱和位于导柱左、右侧的定位凸条,导柱伸入滑动件50上的竖向长条形通孔52中,滑动件50位于左、右侧的定位凸条之间,使得滑动件50的左、右侧受限于左、右侧的定位凸条,限制滑动件50只能竖向位移而不能横向位移;同时,导柱与滑动件50上的竖向长条形通孔52之间的配合也能限制滑动件50竖向位移,如此,导引结构e对滑动件50起到稳定可靠的导引定位作用,确保滑动件50竖直动作。
33.如图5与图7所示,上述左联动件30、右联动件40与滑动件50形成联动的结构为:滑动件50的前端左、右侧分别设置有轴部51,左联动件30、右联动件40的上端均呈圆盘状结构i,并分别设置有联动槽a,即圆盘状结构i上具有联动槽a,滑动件50的左右两侧的轴部51能活动地分别插置于左联动件30、右联动件40上的联动槽a中。左联动件30、右联动件40的上端绕该圆盘状结构i的中心轴线转动连接于支架主体上,该联动槽a的延伸方向朝向该圆盘状结构i的中心,轴部51伸入相应联动槽a内,左联动件30、右联动件40的上端旋转后,圆盘状结构i发生转动,以驱动轴部51于联动槽a内沿支架主体的高度方向可活动式上下位移。具体地,左联动件30、右联动件40均设置有活动铰接孔f,活动铰接孔f位于圆盘状结构i的中心位置,内架80和/或后壳90上设置有前后延伸的支撑铰接轴g,支撑铰接轴g伸入活动铰接孔f内。上述的复位元件100为扭簧,该扭簧套设于支撑铰接轴g上,并作用于左联动件30、右联动件40的上端,使得在左联动件30、右联动件40发生转动后,在扭簧的扭力作用下复位。
34.如图4和图7所示,支架主体设置有沿高度方向延伸的第一行程槽h,左杠杆10、右杠杆20的中部通过第一轴杆j相互铰接,第一轴杆j的端部伸入第一行程槽h内。优选地,可以在前壳70的后侧、内架80的前侧均设置第一行程槽h,这样,第一轴杆j的前、后端分别伸入相应第一行程槽h内,使得左杠杆10与右杠杆20绕轴杆转动过程中,第一轴杆j能在第一行程槽h内上下位移变化。
35.实施例二:如图8所示,本实施例二与实施例一的不同之处在于,左杠杆10、右杠杆20的下端与底部支撑机构60的上端之间的连接结构,以及左杠杆10、右杠杆20交叉设置并能旋转地设置于支架主体上的旋转支点是固定于支架主体上的,具体地,左杠杆10、右杠杆20的下端设置有第二行程槽b,底部支撑机构60上的左活动臂61、右活动臂62的上端均具有第一铰接轴c,第一铰接轴c对应伸入第二行程槽b内分别与左杠杆10、右杠杆20形成铰接,左杠杆10、右杠杆20发生旋转时,第一铰接轴c于第二行程槽b内可活动式偏移变化。支架主体上设置有第二轴杆k,具体为内架80上固定有第二轴杆k,第二轴杆k穿过左杠杆10、右杠杆20的中部;该第二轴杆k作为左杠杆10、右杠杆20的旋转支点,左活动臂61的上端与左联动件30的下端之间,以及,右活动臂62的上端与右联动件40的下端之间,均通过第二铰接轴d形成铰接;使得左杠杆10与右杠杆20绕第二轴杆k转动过程中,第一铰接轴c在第二行程槽b内偏移变化。
36.除上述结构外,本实施例二的其他结构均与实施例一的结构相同或相似,在此不
再赘述。
37.本实用新型的设计重点在于,其主要是底部支撑机构60受到待夹持产品的向下压力后能带动左杠杆10、右杠杆20的下端向下转动,左夹持头11、右夹持头12随同左杠杆10、右杠杆20的上端向内旋转夹持产品,同时,左联动件30和右联动件40的下端向下旋转,左联动件30和右联动件40的上端驱动滑动件50沿支架主体的高度方向往上位移,使得底部支撑机构60能在受到重力的作用下竖直向下移动而不易出现左右晃动,解决了传统技术中左、右杠杆采用齿轮啮合出现卡滞受损现象,提高张合动作顺畅性,延长支架使用寿命;同时,有效降低使用噪音。
38.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