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乘降系统的制作方法

2022-02-21 08:55:21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属于交通工具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乘降系统。


背景技术:

2.高铁(动车)是一种现代高速运输工具,高铁(动车)的出现使人们出行提供更为便捷。
3.但是,现有的高铁(动车)途径站点接送乘客时需要经过减速停车、等待乘客上下车以及重新启动并向下一站行驶的过程;每个中途车站都会因为乘客上车以及下车会花费一定的时间,而随着站点增加,所停留的时间也会随着增加,导致高铁(动车)的行驶效率大幅的降低。因此,发明一种能够有效的提高车辆行驶效率的乘降系统,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为了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乘降系统,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车辆在站点停车接送乘客需要耽误较长的时间,导致车辆行驶效率降低的技术问题。
5.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具体实现:
6.一种乘降系统,包括上下客平台、行车本体、上客升降车厢和下客升降车厢;
7.所述行车本体的顶部设置有升降口,所述下客升降车厢设置在所述行车本体内,所述行车本体上设置有用于驱动所述下客升降车厢升/降的驱动装置,所述驱动装置与所述下客升降车厢传动连接,以驱动所述下客升降车厢穿过所述升降口移动至所述行车本体外或者是移动至所述行车本体内;
8.所述上下客平台包括停车平台、上车轨道和下车轨道,所述停车平台架设在所述行车本体的行车路径的上方,所述下车轨道的出口端以及所述上车轨道的进口端分别与所述停车平台的下车口以及上车口连通,所述上客升降车厢设置在所述停车平台上。
9.为了更好的实现本发明,在上述结构中作进一步的优化,所述下客升降车厢包括底板、顶板和立柱;
10.所述底板和所述顶板平行设置,所述立柱的数量为多个,所有的所述立柱分别位于底板的两侧,且所述立柱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底板以及所述顶板连接,所述立柱的侧壁上设置有升降齿条,所述升降齿条的长度方向与所述立柱的长度方向平行,所述驱动装置的动力输出端设置有驱动齿轮,所述驱动装置通过所述驱动齿轮与所述升降齿条的配合实现所述下客升降车厢的升/降。
11.为了更好的实现本发明,在上述结构中作进一步的优化,所述立柱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底板以及所述顶板铰接,且所述立柱靠近所述底板的一端设置有变形齿轮;所述行车本体内设置有换挡装置,所述换挡装置的动力输出端与所述驱动齿轮传动连接,以推动所述驱动齿轮与所述升降齿条啮合或者与所述变形齿轮啮合。
12.为了更好的实现本发明,在上述结构中作进一步的优化,所述顶板内设置有卷帘轴,且所述卷帘轴上卷绕有遮风帘,所述卷帘轴的端部设置有收放齿轮,所述换挡装置推动所述驱动齿轮动作,以使所述驱动齿轮与所述收放齿轮传动连接。
13.为了更好的实现本发明,在上述结构中作进一步的优化,所述立柱的侧壁上设置滑槽,所述滑槽的长度方向所述立柱的长度方向平行,所述遮风帘的自由端设置有滑杆,所述滑杆的长度方向与所述卷帘轴的长度方向平行,所述滑杆的两端分别滑动设置在相邻两个所述立柱上的滑槽中。
14.为了更好的实现本发明,在上述结构中作进一步的优化,所述行车本体的顶部设置有齿轮箱,所述驱动装置以及所述换挡装置均设置在所述齿轮箱内。
15.为了更好的实现本发明,在上述结构中作进一步的优化,所述换挡装置包括换挡电机和所述换挡杆;
16.所述换挡杆的长度方向与所述行车本体的长度方向平行,所述换挡杆上设置有换挡齿条,所述换挡齿条与所述换挡杆垂直,且所述换挡杆与所述换挡齿条所在的平面与水平面平行,所述换挡电机上设置有换挡齿轮,所述换挡电机通过所述换挡齿轮与所述换挡齿条的配合与所述换挡杆传动连接,所述驱动齿轮转动设置在所述换挡杆上;
17.所述换挡装置的数量有两组,两组所述换挡装置分别位于所述升降口的两侧。
18.为了更好的实现本发明,在上述结构中作进一步的优化所述驱动装置包括驱动电机、驱动螺杆和传动轴;
19.所述驱动螺杆的长度方向与所述换挡杆的长度方向平行,所述驱动螺杆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驱动螺杆分别设置在所述升降口的两侧,所述驱动电机与两个所述驱动螺杆传动连接,所述传动轴转动设置所述换挡杆上,所述传动轴上设置有与所述驱动螺杆匹配的传动齿轮,所述驱动齿轮设置在所述传动轴远离所述换挡杆的一端,所述驱动电机通过所述驱动螺杆与所述传动齿轮的配合与所述驱动齿轮传动连接。
20.为了更好的实现本发明,在上述结构中作进一步的优化,所述下车轨道的两侧均设置有防护栏,且所述防护栏上设置有输送电机,所述输送电机的动力输出端设置有输送齿轮,所述下客升降车厢的两侧均设置有输送齿条,所述输送电机通过所述输送齿轮与所述输送齿条的配合与所述下客升降车厢传动连接;
21.所述上车轨道与所述下车轨道的结构完全相同,所述上车轨道的固定端与所述下车轨道的固定端均与所述停车平台铰接,所述上下客平台上还包括起吊装置,所述起吊装置的吊设端与所述上车轨道的自由端以及所述下车轨道的自由端连接。
22.为了更好的实现本发明,在上述结构中作进一步的优化,所述上客升降车厢的结构与所述下客升降车厢传动的结构完全相同。
23.综上所述,本发明具有以下技术效果:
24.该乘降系统中的行车本体在进入站点时,下客升降车厢与上客升降车厢能够在行车本体不停止的情况下将行车本体内的乘客送至停车平台上,或者是由停车平台接送至行车本体中,从而有效的提高行车本体的行驶效率。
附图说明
25.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
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6.图1是本发明一种乘降系统下客时的状态示意图;
27.图2是本发明一种乘降系统上客时的状态示意图;
28.图3是本发明一种乘降系统中行车本体的结构示意图;
29.图4是本发明一种乘降系统中立柱的结构示意图;
30.图5是本发明一种乘降系统中立柱与输送齿条的结构示意图;
31.图6是本发明一种乘降系统中驱动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32.图7是本发明一种乘降系统中驱动齿轮与升降齿条啮合时的状态图。
33.附图标记:
34.11、停车平台;12、下车轨道;121、防护栏;13、上车轨道;14、起吊装置;
35.2、行车本体;21、升降口;
36.31、下客升降车厢;311、底板;312、顶板;313立柱;314;升降齿条;315、变形齿轮;316、卷帘轴;317、收放齿轮;318、滑槽;319、输送齿条;32、上客升降车厢;
37.41、换挡杆;411、换挡齿条;42、换挡电机;421、换挡齿轮;
38.51、驱动电机、52、驱动螺杆;53、传动轴;54、驱动齿轮;55、传动齿轮。
具体实施方式
39.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得到的所有其它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发明所保护的范围。
40.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说明,

多个

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术语

























前端



后端



头部



尾部

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

第一



第二



第三

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41.在本发明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

安装



相连



连接

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视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42.实施例:
43.如图1至图7所示:
44.一种乘降系统,其包括上下客平台、行车本体2、上客升降车厢32和下客升降车厢31;其中,
45.行车本体2的顶部设置有升降口21,下客升降车厢31设置在行车本体2内,行车本体2上设置有用于驱动下客升降车厢31升/降的驱动装置,驱动装置与下客升降车厢31传动
连接,以驱动下客升降车厢31穿过升降口21移动至行车本体2外或者是移动至行车本体2内;
46.上下客平台包括停车平台11、上车轨道13和下车轨道12,停车平台11架设在行车本体2的行车路径的上方,优选为站点内,下车轨道12的出口端以及上车轨道13的进口端分别与停车平台11的下车口以及上车口连通,上客升降车厢32设置在停车平台11上。
47.当行车本体2准备进站时,上客升降车厢32位于停车平台11上等待,待上车的乘客乘坐在上客升降车厢32中;行车本体2上的下客升降车厢31会在驱动装置的驱动下移动至行车本体2内部,行车本体2中待下车的乘客可以进入下客升降车厢31内等待,随后,下客升降车厢31便会在驱动装置的带动下穿过升降口21移动至行车本体2的顶部;
48.当行车本体2经过站点时,上下客平台上的下车轨道12的进口端能够卡入行车本体2与下客升降车厢31之间,以使下客升降车厢31由行车本体2上脱离,下客升降车厢31在惯性的作用下沿着下车轨道12滑动至停车平台11上,下客升降车厢31中的待下车的乘客便可以在停车平台11上下车;
49.与此同时,上客升降车厢32会沿着上车轨道13向其出口端滑动,且当上客升降车厢32移动至上车轨道13的出口端时,行车本体2上的升降口21刚好位于上车轨道13的出口端,上客升降车厢32便能够由上车轨道13滑动至行车平台上的升降口21处,并与驱动装置传动连接,此时,上客升降车厢32能够在驱动装置的驱动下移动至行车本体2的内部,乘坐于上客升降车厢32内的待上车的乘客便能够由上客升降车厢32移动至行车本体2内。
50.该乘降系统中的行车本体2在进入站点时,下客升降车厢31与上客升降车厢32能够在行车本体2不停止的情况下将行车本体2内的乘客送至停车平台11上,或者是由停车平台11接送至行车本体2中,从而有效的提高行车本体2的行驶效率。
51.优化的,上述的下客升降车厢31的底部设置有滑轮,该滑轮能够减小下客升降车厢31与下车轨道12之间的摩擦力,以使下客升降车厢31的移动更加的平稳。
52.优化的,上述的下车轨道12的两侧均设置有用于限制下客升降车厢31移动方向的防护栏121,且该防护栏121上设置有输送电机,输送电机的动力输出端设置有输送齿轮;
53.上述的下客升降车厢31的两侧均设置有输送齿条319,输送电机通过输送齿轮与输送齿条319的配合与下客升降车厢31传动连接;
54.当下客升降车厢31移动至下车轨道12上时,输送齿轮便与输送齿条319啮合,输送电机便可以驱动下客升降车厢31移动至停车平台11上;该输送电机的设置还能够有效的控制下客升降车厢31在下车轨道12上的速度,以提高该乘降系统的安全性。
55.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的输送齿条319上设置有卡槽,下客升降车厢31的侧壁上设置有与卡槽相匹配的凸起部,输送齿条319通过卡槽与凸起部的配合卡设在下客升降车厢31的两侧;当下客升降车厢31向行车本体2的内部移动时,输送齿条319会被行车本体2卡住,使得下客升降车厢31与输送齿条319分离,以便于乘客进出下客升降车厢31;
56.且当下客升降车厢31向行车本体2的外部移动时,输送齿条319便会卡入下客升降车厢31上,以使下客升降车厢31在向停车平台11移动时能够与输送电机配合。
57.优化的,上述的上下客平台还包括起吊装置14,上述的上车轨道13以及下车轨道12均与停车平台11铰接,起吊装置14的起吊端则分别与上车轨道13的自由端以及下车轨道12的自由端连接;
58.该起吊装置14能够实现上车轨道13与下车轨道12的收/放,以使该乘降系统的使用更加的方便。
59.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的上车轨道13与下车轨道12的结构完全相同,上车轨道13上的输送电机与上客升降车厢32传动连接时,输送电机能够为上客升降车厢32进行加速,使上客升降车厢32的滑行速度与行车本体2的车速相同,以使上客升降车厢32能够平稳的滑动至行车本体2中。
60.优化的,上述的下客升降车厢31包括底板311、顶板312和立柱313;其中,
61.底板311和顶板312平行设置,立柱313的数量为多个,多个立柱313分别设置在底板311的两侧,且立柱313的两端分别与底板311以及顶板312连接形成厢体结构,以便于承载乘客;
62.立柱313的侧壁上设置有升降齿条314,该升降齿条314的长度方向与立柱313的长度方向平行,驱动装置的动力输出端设置有驱动齿轮54,驱动装置通过驱动齿轮54与驱动齿条的配合与下客升降车厢31传动连接,以便于驱动下客升降车厢31在行车本体2内进行升/降。
63.优化的,上述的立柱313的两端分别与底板311以及顶板312铰接,且立柱313靠近底板311的一端设置有变形齿轮315,该乘降系统还包括换挡装置,换挡装置的动力输出端与驱动齿轮54传动连接,使得驱动齿轮54的位置能够在换挡装置的推动下发生变化,以使驱动齿轮54能够在与驱动齿条啮合的状态、与变形齿轮315啮合的状态以及空转的状态进行切换。
64.当驱动齿轮54与变形齿轮315啮合时,驱动装置动作能够带动立柱转动,使得矩形的厢体能够变形成为平行四边形结构的厢体,以降低下客升降车厢31的高度,从而有效的减小其占用的高度空间。
65.优化的,上述的顶板312内转动设置有卷帘轴316,且卷帘轴316位于相邻两个立柱313之间,该卷帘轴316上卷绕有遮风帘,卷帘轴316的端部设置有收放齿轮317,上述的换挡装置能够带动驱动齿轮54与收放齿轮317传动连接;
66.当下客升降车厢31移动至行车本体2内部,且待下车的乘客移动至下客升降车厢31内部时,换挡装置推动驱动齿轮54与收放齿轮317啮合,驱动装置便能够通过驱动齿轮54与收放齿轮317的配合将遮风帘放下,以遮挡下客升降车厢31的两侧;
67.随后,换挡装置再次推动驱动齿轮54动作,使驱动齿轮54与升降齿条314啮合,以便于将载有乘客的下客升降车厢31移动至行车本体2的外部。
68.优化的,上述的立柱313的侧壁上设置有滑槽318,该滑槽318的长度方向与立柱313的长度方向平行,遮风帘的自由端设置有滑杆,该滑杆的长度方向与卷帘轴316的长度方向平行,且滑杆的两端分别卡设在相邻两个立柱313的滑槽318中,以避免遮风帘的自由端被自由吹动的情况发生。
69.需要说明的是,上客升降车厢32与下客升降车厢31的结构也完全相同。
70.优化的,上述的行车本体2的顶部设置有齿轮箱,上述的驱动装置和换挡装置均设置在齿轮箱内。
71.优化的,上述的换挡装置包括换挡电机42和换挡杆41;其中,
72.换挡杆41的长度方向与行车本体2的长度方向平行,且换挡杆41上设置有换挡齿
条411,换挡齿条411与换挡杆41的垂直,且换挡齿条411与换挡杆41所在的平面与水平面平行,换挡电机42上设置有换挡齿轮421,换挡电机42通过换挡齿轮421与换挡齿条411的配合驱动换挡杆41向靠近升降口21或者远离升降口21的方向移动;
73.上述的驱动齿轮54转动设置在换挡杆41上,以实现驱动齿轮54在与升降齿条314啮合、与变形齿轮315啮合、与收放齿轮317啮合或者空转的状态进行切换。
74.需要说明的是,换挡装置的数量为两组,两组换挡装置分别靠升降口21的两侧设置。
75.优化的,上述的驱动装置包括驱动电机51、驱动螺杆52和传动轴53;其中,
76.驱动螺杆52的数量有两个,两个驱动螺杆52分别靠升降口21的两侧设置,且驱动螺杆52的长度方向与换挡杆41的长度方向平行,驱动电机51与两个驱动螺杆52传动连接,以使两个驱动螺杆52能够绕着其轴线自转;
77.传动轴53转动设置在上述的换挡杆41上,传动轴53上设置有与驱动螺杆52匹配的传动齿轮55,上述的驱动齿轮54设置在传动轴53远离换挡杆41的一端,驱动电机51通过驱动螺杆52与传动齿轮55的配合与驱动齿轮54传动连接,以便于驱动上客升降车厢32、下客升降车厢31、变形齿轮315或者卷帘轴316动作。
78.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