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立起台附件及内窥镜的制作方法

2022-02-20 20:01:21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立起台附件及内窥镜。


背景技术:

2.已经提出了带立起台的内窥镜用盖、以及与内窥镜用盖组合使用的内窥镜(专利文献1)。在内窥镜检查结束后,通过将立起台与内窥镜用盖一起卸下,能够容易清洗内窥镜。
3.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8-118080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4.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5.但是,有如同在相对于插入部的斜前方具有光学视野的所谓前方斜视型的内窥镜那样,具有难以使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内窥镜用盖的构造的内窥镜。
6.在一个方面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立起台附件等,通过在内窥镜检查后卸下,使得容易进行内窥镜的清洗。
7.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方案
8.立起台附件是可以相对于内窥镜进行拆装的立起台附件,所述内窥镜具备:倾斜面,相对于插入部的长度方向而倾斜;立起台槽,具有第一内壁及与所述第一内壁对置的第二内壁,并在所述倾斜面上开口;以及杆,能够转动地设置在所述立起台槽的内侧,所述立起台附件具备:保持体,具有覆盖所述倾斜面的一部分的倾斜面板、从所述倾斜面板的边缘立起来沿着所述第一内壁配置的第一板、和与所述第二内壁抵接的第二板;以及立起台,能够转动地被支承于所述第一板与所述第二板之间,并具有与所述杆连结的杆连结部。
9.发明效果
10.在一个方面中提供一种立起台附件等,通过在内窥镜检查后卸下,使得容易进行内窥镜的清洗。
附图说明
11.图1是内窥镜的外观图。
12.图2是安装了立起台附件的插入部的前端的立体图。
13.图3是立起台附件和卸下了立起台附件的插入部的前端的立体图。
14.图4是立起台附件的立体图。
15.图5是安装了立起台附件的插入部的主视图。
16.图6是基于图5的vi方向的插入部的向视图。
17.图7是基于图5的vii方向的插入部的向视图。
18.图8是基于图5的viii-viii线的插入部的部分剖面图。
19.图9是说明立起台的动作的说明图。
20.图10是基于图6的x-x线的插入部的部分剖面图。
21.图11是基于图7的xi-xi线的插入部的部分剖面图。
22.图12是卸下了立起台附件的插入部的主视图。
23.图13是基于图12的xiii方向的、卸下了立起台附件的插入部的向视图。
24.图14是保持体的立体图。
25.图15是保持体的立体图。
26.图16是基于图14的xvi方向的保持体的向视图。
27.图17是基于图16的xvii-xvii线的保持体的剖面图。
28.图18是立起台的立体图。
29.图19是基于图18的xix方向的立起台的向视图。
30.图20是基于图18的xx方向的立起台的向视图。
31.图21是说明立起台附件的装配方法的说明图。
32.图22是说明立起台附件的装配方法的说明图。
33.图23是说明立起台附件的装配方法的说明图。
34.图24是说明立起台附件的供给形态的说明图。
35.图25是拆装夹具的立体图。
36.图26是拆装夹具的立体图。
37.图27是基于图25的xxvii方向的拆装夹具的向视图。
38.图28是说明立起台附件向第一夹具的安装方法的说明图。
39.图29是说明立起台附件向第一夹具的安装方法的说明图。
40.图30是说明立起台附件向第一夹具的安装方法的说明图。
41.图31是说明立起台附件向内窥镜的安装方法的说明图。
42.图32是说明立起台附件向内窥镜的安装方法的说明图。
43.图33是说明立起台附件向内窥镜的安装方法的说明图。
44.图34是说明立起台附件向内窥镜的安装方法的说明图。
45.图35是说明立起台附件向内窥镜的安装方法的说明图。
46.图36是说明将立起台附件从内窥镜卸下的方法的说明图。
47.图37是说明将立起台附件从内窥镜卸下的方法的说明图。
48.图38是说明将立起台附件从内窥镜卸下的方法的说明图。
49.图39是说明将立起台附件从内窥镜卸下的方法的说明图。
50.图40是实施方式2的保持体的立体图。
51.图41是说明将实施方式2的立起台附件从内窥镜卸下的方法的说明图。
52.图42是实施方式3的插入部的前端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53.[实施方式1]
[0054]
图1是内窥镜10的外观图。本实施方式的内窥镜10是在前端具有凸面型的超声波探头61的超声波内窥镜。
[0055]
内窥镜10具有操作部20及插入部30。操作部20具有立起操作杆21、通道入口22、送
水按钮25及两个弯曲旋钮23。操作部20经由第一软管18及第一连接器16被连接于未图示的视频处理器、光源装置及显示装置等。操作部20经由从第一连接器16延伸的第二软管19及第二连接器17还被连接于未图示的超声波诊断装置。
[0056]
插入部30具有一端被连接于操作部20的长条的柔性部12。超声波探头61经由弯曲部13及前端框52被连结于柔性部12的另一端。弯曲部13经由被插通于柔性部12的内部的弯曲线与弯曲旋钮23连结,对应弯曲旋钮23的操作而弯曲。
[0057]
通道入口22和前端框52之间通过管状的通道34被连结。在前端框52的内部装配有在进行基于光学像的观察时使用的照明光学系统及观察光学系统等。关于前端框52的结构在后面进行详细说明。
[0058]
内窥镜10将插入部30从例如被验者的口插入消化管中,在进行基于光学像的观察、基于超声波的观察及各种处置时使用。在以后的说明中,将插入部30的长度方向记述为插入方向。同样地,将沿着插入方向接近操作部20的一侧记述为操作部侧,将远离操作部20的一侧记述为前端侧。
[0059]
图2是安装了立起台附件90的插入部30的前端的立体图。关于立起台附件90的结构在后面进行说明。超声波探头61是具有凸式的超声波发送接收波面63的所谓凸面型。超声波探头61在比超声波发送接收波面63靠操作部侧,具有相对于插入方向垂直地设置的两条球囊给水排水槽64。
[0060]
前端框52大致呈圆筒形,在前端侧具有相对于轴向倾斜的第二倾斜面552。相对于插入方向,超声波发送接收波面63和第二倾斜面552被设置在同一侧。在第二倾斜面552配置有观察窗36及照明窗37。内窥镜10是相对于插入方向对斜前方进行照明并观察的所谓前方斜视型。在前端框52的前端侧的外周设置有球囊固定槽53。
[0061]
图3是立起台附件90和卸下了立起台附件90的插入部30的前端的立体图。
[0062]
前端框52通过从前端侧朝向操作部侧延伸的大致u字槽形状的立起台槽56被划分出左右。通道34在立起台槽56的操作部侧的端部开口。立起台槽56具有与前述的第二倾斜面552连续的第二内壁562、和与第二内壁562对置的第一内壁561。第一倾斜面551与第一内壁561是连续的。
[0063]
第一倾斜面551与第二倾斜面552大致平行,位于比第二倾斜面552靠操作部侧的位置。在以后的说明中,存在将第一倾斜面551和第二倾斜面552一并记述为倾斜面55的情况。立起台槽56在倾斜面55开口。
[0064]
图4是立起台附件90的立体图。图4表示从与图3不同的朝向观察的立起台附件90。使用图3及图4说明立起台附件90的结构的概要。
[0065]
立起台附件90包括保持体70及立起台80。保持体70包括大致三角形板状的倾斜面板75、和第一板71、第二板72及第三板73。第一板71及第三板73从倾斜面板75的两边分别在同一侧大致垂直地突出。第二板72和第一板71大致平行。倾斜面板75和第二板72经由连结部74被连接。
[0066]
在第一板71的前端设置有在除第二板72侧以外的三侧突出的卡合爪711。在倾斜面板75设置有从第二板72侧朝向第三板73侧的大致u字形的切口部77。切口部77把第一板71分成两部分。
[0067]
第二板72大致呈五边形。第二板72的第一边721(参照图15)与连结部74连接。与第
一边721邻接的第二边722(参照图15)和倾斜面板75大致平行。从与第二边722邻接的第三边723(参照图15)大致垂直地设置有与第二板72的厚度大致相同的宽度的分割槽728。在第二板72的与第一板71对置的面上设置有止动突起729。止动突起729被配置在与第三边723邻接的第四边724(参照图15)和分割槽728之间。在与止动突起729相反侧的面上配置有面临分割槽728的卡合突起727。
[0068]
第一边721和第二边722、以及第三边723和第四边724大致垂直。同样地,第四边724和与第四边724邻接的第五边725(参照图15)也大致垂直。立起台80能够转动地被支承于由第二板72的第四边724和第五边725形成的夹角的附近。关于支承立起台80的部分的结构在后面进行说明。
[0069]
立起台80具有在一面被设置有勺子状的凹坑部84的立起部83。在立起部83的远离凹坑部84的端部设置有在两侧开口的槽状的杆连结部81。关于立起台80的结构在后面进行详细说明。
[0070]
第三板73平滑地弯曲,在如图2所示将立起台附件90安装于前端框52的情况下,与前端框52的表面平滑地连续。并且,倾斜面板75的表面与第二倾斜面552大致是同一个面。即,第一倾斜面551以倾斜面板75的厚度量被配置在比第二倾斜面552靠操作部侧。
[0071]
图5是安装了立起台附件90的插入部30的主视图。图6是基于图5的vi方向的插入部30的向视图。图7是基于图5的vii方向的插入部30的向视图。图8是基于图5的viii-viii线的插入部30的部分剖面图。图9是说明立起台80的动作的说明图。图10是基于图6的x-x线的插入部30的部分剖面图。图11是基于图7的xi-xi线的插入部30的部分剖面图。
[0072]
图12是卸下了立起台附件90的插入部30的主视图。图13是基于图12的xiii方向的、卸下了立起台附件90的插入部30的向视图。在图8~图11的剖面图中,关于前端框52、超声波探头61及弯曲部13的内部构造省略图示。
[0073]
如图12所示,第一内壁561呈朝向操作部侧接近第二内壁562的阶梯状。如图3及图12所示,方柱状的杆54从第一内壁561的接近第二内壁562的部分朝向第二内壁562突出。杆54与用户对立起操作杆21的操作联动地进行转动。杆54的转动轴在杆54的内部通过,相对于插入方向大致垂直。使杆54与立起操作杆21联动地进行动作的构造以往已被采用,所以省略说明。
[0074]
在将立起台附件90安装于插入部30的情况下,如图8所示,杆54和在立起台80设置的杆连结部81卡合。通过杆54进行转动,如图9所示立起台80进行转动。用户通过操作立起操作杆21,能够使立起台80进行转动,调整经由通道34在前端侧突出的处置器具的朝向。
[0075]
如图10所示,立起部83具有与第一板71和第二板72的间隔大致相同的宽度。因此,从通道34突出的处置器具不会落入立起部83和第一板71之间或者立起部83和第二板72之间。立起台80的转动范围被止动突起729及连结部74限制。
[0076]
如图3、图6及图12所示,相对于第二内壁562大致垂直的槽状的卡合凹部57被设置于前端框52的周面上。卡合凹部57呈直线状。
[0077]
如图3及图13所示,相对于第一内壁561大致垂直的保持槽58被设置于第一倾斜面551。保持槽58是呈t字形截面的槽,使纵棒朝向第一倾斜面551侧,与第一倾斜面551大致平行地配置横棒。在t字形的纵棒的部分和横棒的部分的边界,形成有两个相互对置的大致垂直的内壁爪581。
[0078]
如图11所示,内壁爪581和卡合爪711进行卡合,保持体70被固定于前端框52。在保持槽58的底部,第一内壁561具有接近第二内壁562侧的一级的阶梯部582。第一板71的前端和阶梯部582是抵接状态或者具有微小间隙的状态。虽然省略图示,但与图11所示的内壁爪581对应的另一方的内壁爪581也与卡合爪711的另一端进行卡合。
[0079]
如图5及图10所示,卡合突起727与卡合凹部57卡合。卡合突起727以被按压在卡合凹部57的前端侧的面上的状态进行卡合,借助摩擦力将保持体70固定于前端框52。如以上说明的那样,前端框52和保持体70在两处的内壁爪581和卡合凹部57合计三处进行卡合。
[0080]
图14及图15是保持体70的立体图。图16是基于图14的xvi方向的保持体70的向视图。图17是基于图16的xvii-xvii线的保持体70的剖面图。使用图14~图17说明保持体70的结构。
[0081]
在第二板72的第五边725附近靠近第四边724设置有立起台安装孔76。立起台安装孔76呈在圆孔的一处设置有大致u字形的槽的形状。大致u字形的槽被设置于圆孔部分的与第四边724侧相反朝向的边缘。在立起台安装孔76的周围设置有从不与第一板71对置的一侧的面呈圆形凹陷的沉孔。
[0082]
连结部74的第一板71侧的端面和第一板71之间隔开与第二板72的厚度大致相同的距离。由此,后述的第一板71的弹性变形不受连结部74妨碍。
[0083]
图18是立起台80的立体图。图19是基于图18的xix方向的立起台80的向视图。图20是基于图18的xx方向的立起台80的向视图。使用图18~图20说明立起台80的结构。
[0084]
如图18~图20所示,立起台80除前述的立起部83外,还具有立起台轴82。立起部83大致呈l字形,具有:第一立起部831,在一面设置有凹坑部84;和第二立起部832,从第一立起部831的端部向与第一立起部831的具有凹坑部84的面相同的一侧突出。
[0085]
第一立起部831的具有凹坑部84的面和邻接的第二立起部832的一面平滑地连续。在第二立起部832的和与具有凹坑部84的面连续的面邻接的一面,设置有相比第一立起部831的邻接的一面突出一级的圆形部833。
[0086]
杆连结部81呈槽状,在第二立起部832的与第一立起部831连续的一侧的相反侧的端面、以及设置有圆形部833的一侧的相反侧的面这两个面上开口。杆连结部81的内面大致呈长方体形状,邻接的两边成为开口面。
[0087]
立起台轴82呈从第二立起部832的一面突出的圆柱形状。立起台轴82的中心轴贯通杆连结部81。大致长方形板状的轴挡部85从立起台轴82的端部附近的周面向一个方向突出。轴挡部85的突出方向与杆连结部81的对置的两个内面垂直,并朝向两个内面中接近凹坑部84的一侧。
[0088]
图21~图23是说明立起台附件90的装配方法的说明图。使用图21~图23说明立起台附件90的结构及装配方法。
[0089]
如图21所示,在使被设置于立起台安装孔76的大致u字形的槽、和轴挡部85的朝向一致的状态下,立起台轴82从第三板73侧被插入立起台安装孔76。如图22所示,以立起台轴82为中心,立起台80围绕图22中的顺时针方向旋转。通过旋转,大致u字形的槽和轴挡部85的朝向偏离,成为立起台80不从保持体70脱离的状态。
[0090]
第二板72的止动突起729附近在图22中的里侧挠曲,由此如图23所示立起部83被配置在止动突起729和连结部74之间。以上完成了立起台附件90的装配。
[0091]
圆形部833及第二板72的与圆形部833抵接的部分优选是平滑面。这样,使立起台80平滑地转动。通过存在圆形部833,在转动中防止立起部83和第二板72接触。
[0092]
在第二板72设置有分割槽728,所以第二板72容易挠曲,立起台80能够容易从图22所示的状态移动到图23所示的状态。在将立起台附件90安装于插入部30后,第二板72被保持在立起台槽56的内部,所以第二板72不挠曲。因此,立起台80的转动范围被止动突起729及连结部74限制。
[0093]
图24是说明立起台附件90的供给形态的说明图。立起台附件90以被安装于拆装夹具95的状态,一个一个地被封入杀菌盒99等单体包装件内,以通过电子束杀菌等任意的杀菌单元被杀菌的状态进行提供。
[0094]
图25及图26是拆装夹具95的立体图。图27是基于图25的xxvii方向的拆装夹具95的向视图。使用图24~图27说明拆装夹具95的结构。
[0095]
拆装夹具95在方柱状的握持部96的一端具有第一夹具91,在另一端具有第二夹具92。如图24所示,立起台附件90以被安装于第一夹具91的状态进行供给。用户使用第一夹具91将立起台附件90安装于内窥镜10。第二夹具92是在内窥镜检查结束后将立起台附件90从内窥镜10卸下时使用。
[0096]
握持部96具有佩戴了医用手套的用户容易操作的粗细及长度。在握持部96的第一夹具91侧记述有字符“push(推)”,在第二夹具92侧记述有字符“pull(拉)”。由此,用户能够容易识别第一夹具91侧和第二夹具92侧。这些字符呈凸状,发挥在用户进行立起台附件90的拆装作业时的止滑作用。
[0097]
使用图24、图25及图27说明第一夹具91的结构。第二保持突起442、弹性板43及第三保持突起443按照该顺序排列地从在握持部96的端面设置的第一抵接部41突出。
[0098]
第二保持突起442呈如下形式的板状,在底边被连接于第一抵接部41的三角形的一条边的顶点附近连续有另一个较小的三角形。弹性板43在俯视观察时呈与第二保持突起442大致相同的形状。第二保持突起442和弹性板43在俯视观察时大致相同的位置沿厚度方向隔开间隔地平行配置。
[0099]
弹性板43在前端具有向第三保持突起443侧突出的第一保持突起431。第三保持突起443呈一个侧面与弹性板43的主面平行配置的四方柱形状。第三保持突起443的端面位于比第一保持突起431的第一抵接部41侧的端部靠近第一抵接部41的位置。
[0100]
使用图24、图26及图27说明第二夹具92的结构。第一突起451及第二突起452从在握持部96的端面设置的第二抵接部42突出。
[0101]
第二突起452在俯视观察时呈与第二保持突起442大致相同形状的板状。第二突起452的厚度与第二保持突起442及弹性板43的厚度和第二保持突起442与弹性板43之间的间隔之合计大致相同。
[0102]
第二突起452在前端具有在第一突起451侧突出的第四保持突起454。第一突起451呈一个侧面与第二突起452的主面平行配置的方柱形状。第一突起451的横截面形状与第三保持突起443的横截面形状大致相同。第一突起451的端面位于比第四保持突起454的第二抵接部42侧的端部靠近第二抵接部42的位置。
[0103]
图28~图30是说明立起台附件90向第一夹具91的安装方法的说明图。图28~图30表示基于图16中的xxviii-xxviii线的截面。
[0104]
如图28所示,立起台附件90被保持成使倾斜面板75侧朝向第一夹具91,使倾斜面板75和第一抵接部41平行。第二保持突起442及弹性板43被插入第一板71和第二板72之间。
[0105]
如图29所示,弹性板43被按压在第一板71,并向第二保持突起442侧弹性变形。第三保持突起443被插入切口部77。
[0106]
如图30所示,通过第一保持突起431被插入比第一板71的前端靠里侧,弹性板43弹性复位。第一保持突起431的第一抵接部41侧的端面与第一板71的前端面接触。倾斜面板75和第一抵接部41成为抵接状态。第二板72与第二保持突起442的侧面接触,切口部77的内面与第三保持突起443的侧面接触。
[0107]
按照以上所述,立起台附件90被固定于第一夹具91。另外,上述的各个接触部也可以替代接触,而呈现具有对后面工序的作业不带来妨碍的程度的间隙的状态。
[0108]
如图24及图25所示,通过弹性板43及第二保持突起442的前端部,立起台80被保持为凹坑部84接近止动突起729的状态。杆连结部81处于使端部的开口朝向握持部96的长度方向的状态。
[0109]
如使用图24说明的那样,立起台附件90以被安装于拆装夹具95的状态,一个一个地被封入杀菌盒99中,以通过电子束杀菌等任意的杀菌单元进行了杀菌的状态被提供给医疗机构。
[0110]
杀菌也可以在使用立起台附件90之前由医疗机构来实施。在这种情况下,向杀菌盒99的封入也可以由医疗机构来实施。使用图28~图30说明的立起台附件90向拆装夹具95的安装,也可以由医疗机构来实施。
[0111]
图31~图35是说明立起台附件90向内窥镜10的安装方法的说明图。图32~图35与图28~图30一样地表示基于图16中的xxviii-xxviii线的截面。
[0112]
用户以杆54成为将立起台80立起时的朝向的方式操作立起操作杆21。通过该操作,形成为如图31所示杆54和杆连结部81的朝向一致的状态。
[0113]
如图31及图32所示,用户以倾斜面55和第一抵接部41平行的方式保持安装有立起台附件90的拆装夹具95。用户以立起台80进入立起台槽56的方式将拆装夹具95朝向内窥镜10压入。
[0114]
如图33所示,第一保持突起431被按压在阶梯部582,弹性板43向第二保持突起442侧弹性变形。卡合爪711的两端被按压在保持槽58的边缘的第一内壁561上,第一板71向第二保持突起442侧弹性变形。
[0115]
如图34所示,卡合爪711被插入得比内壁爪581靠里侧,由此第一板71弹性复位。卡合爪711和内壁爪581进行卡合。第一板71的第二板72侧的面和比阶梯部582靠里侧的第一内壁561大致处于同一个面。
[0116]
虽然省略图示,但第二板72的比分割槽728靠卡合突起727侧的部分向立起台80侧弹性变形,如使用图5及图10说明的那样,卡合突起727与卡合凹部57卡合。由于杆54和杆连结部81的朝向一致,所以杆54被插入杆连结部81内。
[0117]
从图34所示的状态,用户将拆装夹具95拔出,由此如图35所示立起台附件90与第一夹具91分离。如使用图2说明的那样,形成为立起台附件90被安装于内窥镜10的状态。以上完成了立起台附件90向内窥镜10的安装作业。
[0118]
通过使用拆装夹具95,用户能够容易地将立起台附件90安装于内窥镜10。拆装夹
具95比立起台附件90大,所以从杀菌盒99的取出等操作也容易进行。
[0119]
在安装作业中,能够防止立起台附件90及内窥镜10被施加过度的力而使一方或者双方损坏。在安装作业中,还能够防止用户佩戴的医用手套出现破洞。
[0120]
另外,立起台附件90还可以不使用拆装夹具95就被安装于内窥镜10。用户在用手指按压立起台80使成为适当的朝向的状态下插入立起台槽56。然后,将倾斜面板75压入,由此第一板71一边弹性变形一边被压入,卡合爪711和内壁爪581进行卡合。
[0121]
图36~图39是说明将立起台附件90从内窥镜10卸下的方法的说明图。图36与图8一样地表示基于图5中的viii-viii线的截面。图37~图39与图28~图30一样地表示基于图16中的xxviii-xxviii线的截面。
[0122]
如图36所示,用户将第二突起452的前端插入立起台80和连结部74之间,使第二抵接部42与倾斜面板75抵接。由于第二突起452的前端,立起台80进行转动,被保持为与使用图31说明的状态相同的、杆54和杆连结部81的朝向一致的状态。
[0123]
如图37所示,第一突起451被插入切口部77。卡合爪711由于第一突起451而被按压,第一板71向第二突起452侧弹性变形,卡合爪711和内壁爪581的卡合脱离。
[0124]
从图37所示的状态,用户将拆装夹具95拔出,由此如图38所示,第一板71的端面和第四保持突起454接触。虽然省略图示,但第二板72的比分割槽728靠卡合突起727侧的部分向立起台80侧弹性变形,卡合突起727和卡合凹部57的卡合被解除。如图39所示,立起台附件90以被固定于第二夹具92的状态从内窥镜10脱离。
[0125]
第一板71被按压于第一突起451而变形,所以立起台附件90不会从拆装夹具95脱离。用户将使用后的立起台附件90与拆装夹具95一起废弃。
[0126]
通过使用拆装夹具95,用户容易将立起台附件90从内窥镜10卸下。所卸下的立起台附件90不能从拆装夹具95分离,所以能够防止错误地再次使用立起台附件90。
[0127]
通过使用拆装夹具95,能够防止在卸下立起台附件90的作业中,用户失误将内窥镜10损坏。在卸下作业中,还能够防止用户佩戴的医用手套出现破洞。
[0128]
第一夹具91和第二夹具92成为一体而构成拆装夹具95,所以用户使用被安装有立起台附件90的拆装夹具95,将使用后的立起台附件90从内窥镜10卸下。即,用户不需要另外准备用于卸下立起台附件90的夹具。
[0129]
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内窥镜10的使用方法的概要。内窥镜10以进行了清洗等的状态被保管。用户从杀菌盒99取出被安装有立起台附件90的拆装夹具95。用户按照使用图31~图35所说明的步骤,将立起台附件90安装于内窥镜10。
[0130]
用户将第一连接器16连接于视频处理器、光源装置及显示装置等。用户将第二连接器17连接于超声波诊断装置。
[0131]
用户操作送水按钮25,使从在球囊给水排水槽64内设置的球囊给水排水孔出水,使成为在省略图示的球囊管路内充满水的状态。用户将口处带有o型密封圈的球囊98罩在超声波探头61上,将o型密封圈嵌入固定在球囊固定槽53中。另外,还可以在安装好球囊98后,安装立起台附件90。
[0132]
用户操作送水按钮25使从球囊给水排水孔进行送水,由此能够如图7中双点划线所示使球囊98膨胀。用户使球囊98膨胀,确认球囊98被正确安装。然后,用户操作送水按钮25使从球囊给水排水孔进行排水,由此使球囊98收缩并密贴于超声波探头61。
[0133]
用户将插入部30从检查对象者的口插入。用户一边通过观察窗36观察所拍摄的影像一边将插入部30的前端引导到目标部位。用户通过球囊98使超声波发送接收波面63紧贴在目标部位上进行超声波图像诊断。用户通过操作送水按钮25适当变更球囊98的大小,能够将目标部位捕捉在超声波图像上的期望的位置。
[0134]
用户经由通道34使例如穿刺针等处置器具从前端框52突出进行使用。处置器具沿着超声波扫描面突出,所以用户能够在超声波图像上观察处置器具的前端和病变部位等的位置关系。用户通过操作立起操作杆21等使立起台80转动,将处置器具的前端引导到期望的位置。
[0135]
在进行了必要的处置等后,用户将处置器具从通道34中拔出。用户将内窥镜10从检查对象者拔出,结束检查或者处置。用户按照使用图36~图39说明的步骤,将立起台附件90从内窥镜10卸下并废弃。用户将球囊98卸下并废弃。另外,立起台附件90和球囊98先卸下哪一方都可以。
[0136]
用户对卸下了立起台附件90及球囊98后的内窥镜10进行清洗等再处理,以备下一次使用。由于立起台80被卸下,所以用户容易进行清洗作业。
[0137]
球囊98还可以与立起台附件90一起捆包进行提供。用户将在一个病例的超声波内窥镜检查中使用的立起台附件90及球囊98一并取出。
[0138]
如图3、图5及图12所示,卡合凹部57呈以直线状从立起台槽56的第二内壁562一直设置到前端框52的外表面的槽状。同样地,保持槽58呈直线状从立起台槽56的第一内壁561一直设置到前端框52的外表面。因此,在卸下立起台附件90后,在清洗内窥镜10时,用户容易进行卡合凹部57及保持槽58的内面的刷洗等。
[0139]
卡合凹部57还可以是从第二内壁562到卡合突起727能够卡合的长度中未到达前端框52的周面的槽。即使是这样的槽,通过使用适当尺寸的清洗用刷子等,也能够清洗卡合凹部57的内面。
[0140]
保持槽58还可以是从第一内壁561到第一突起451等能够插入的长度中未到达前端框52的周面的槽。即使是这样的槽,通过使用适当尺寸的清洗用刷子等,也能够清洗保持槽58的内面。在保持槽58未到达前端框52的周面的情况下,保持体70不具有第三板73。
[0141]
保持体70还可以不具备分割槽728。例如,通过替代设置分割槽728,而将该部分的第二板72设为薄壁,能够使第二板72的止动突起729及卡合突起727的附近挠曲。
[0142]
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提供超声波内窥镜等前方斜视型的内窥镜10,通过在内窥镜检查后卸下立起台附件90,使容易进行清洗。根据本实施方式,立起台附件90以被安装于拆装夹具95的状态进行供给,所以安装容易。
[0143]
根据本实施方式,立起台附件90能够使用拆装夹具95容易卸下。由于立起台附件90不从拆装夹具95脱离,所以能够防止错误地再次使用立起台附件90。
[0144]
[实施方式2]
[0145]
本实施方式涉及使用棒状的第二夹具92从内窥镜10卸下的立起台附件90。对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部分省略说明。
[0146]
图40是实施方式2的保持体70的立体图。本实施方式的保持体70具有贯通第三板73的夹具孔731。
[0147]
图41是说明将实施方式2的立起台附件90从内窥镜10卸下的方法的说明图。本实
施方式的第二夹具92呈带阶梯圆棒形状。第二夹具92的前端的细径部能够插入夹具孔731。第二夹具92可以与实施方式1一样地和第一夹具91成为一体,还可以分体。
[0148]
用户从夹具孔731将第二夹具92插入并按压卡合爪711,由此第一板71在第二板72侧弹性变形,卡合爪711和内壁爪581的卡合脱离。在此状态下,用户使第二夹具92移动到图41中的右侧,由此将立起台附件90从内窥镜10卸下。用户能够将第二夹具92从立起台附件90拔出。
[0149]
根据本实施方式,将立起台附件90不损坏地从第二夹具92卸下,所以能够在进行了清洗及杀菌后再次使用。
[0150]
[实施方式3]
[0151]
本实施方式涉及不具备超声波探头61的内窥镜10。对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部分省略说明。
[0152]
图42是实施方式3的插入部30的前端的立体图。本实施方式的内窥镜10是不具备超声波探头61的前方斜视型的常规内窥镜。前端较硬部分比实施方式1的超声波内窥镜短,所以减轻对患者的身体的负担。
[0153]
在各实施例中记述的技术特征(构成要件)能够相互组合,通过组合能够形成新的技术特征。
[0154]
此次公开的实施方式是全部方面中的示例,应理解为不是限制性的。本发明的范围并非上述的意思,而是通过权利要求书进行公开,应理解为包含与权利要求书同等的意义及范围内的所有变更。
[0155]
附图标记说明
[0156]
10:内窥镜;12:柔性部;13:弯曲部;16:第一连接器;17:第二连接器;18:第一软管;19:第二软管;20:操作部;21:立起操作杆;22:通道入口;23:弯曲旋钮;25:送水按钮;30:插入部;34:通道;36:观察窗;37:照明窗;41:第一抵接部;42:第二抵接部;43:弹性板;431:第一保持突起;442:第二保持突起;443:第三保持突起;451:第一突起;452:第二突起;454:第四保持突起;52:前端框;53:球囊固定槽;54:杆;55:倾斜面;551:第一倾斜面;552:第二倾斜面;56:立起台槽;561:第一内壁;562:第二内壁;57:卡合凹部;58:保持槽;581:内壁爪;582:阶梯部;61:超声波探头;63:超声波发送接收波面;64:球囊给水排水槽;70:保持体;71:第一板;711:卡合爪;72:第二板;721:第一边;722:第二边;723:第三边;724:第四边;725:第五边;727:卡合突起;728:分割槽;729:止动突起;73:第三板;731:夹具孔;74:连结部;75:倾斜面板;76:立起台安装孔;77:切口部;80:立起台;81:杆连结部;82:立起台轴;83:立起部;831:第一立起部;832:第二立起部;833:圆形部;84:凹坑部;85:轴挡部;90:立起台附件;91:第一夹具;92:第二夹具;95:拆装夹具;96:握持部;98:球囊;99:杀菌盒。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