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储能系统的制作方法

2022-02-20 19:24:04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电池储能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储能系统。


背景技术:

2.为克服大规模光伏发电和风力发电间歇性严重的问题,同时随着电池成本的快速下降,电池储能由于其应用的灵活性、可控性和能量密度等特点,无论是在发电侧还是在用电侧均得到快速发展。由于单个电池模组的电压通常较小,即使将多个电池模组进行串联也无法满足大规模储能的需求,因此为了权衡成本和性能,如图1,业界的惯用做法是将多个电池模组(battery module,bm)(如电池模组11至电池模组1n,电池模组21至电池模组2n)进行串联得到多个电池簇(如电池簇1和电池簇2),并将多个电池簇进行并联,之后共用一个直流(direct current,dc)/交流(alternating current,ac)逆变器来实现大规模储能中储能电池和电网之间的能量交换。然而,随着使用年限的增加,电池的健康状态(state of health,soh)不断下降,电池中可存储的容量也随之逐年下降。由于电池个体的差异性,不同的电池的健康度离散性也日益显著,如图2所示,电池1和电池2的电池健康度均随着电池的使用年限逐渐下降,在第10年的时候电池1的soh为70%,电池2的soh为60%,电池1和电池2的电池健康度相差有10%。电池模组的串联使得同一个电池簇中各电池模组的充放电时间相同,而电池模组之间的差异性越来越大,为保证单簇电池中任一电池模组的安全可用,必须考虑瓶颈电池模组的限制,对整簇电池进行降额使用,从而造成电池的浪费。由于电池内阻和电池端口电压的不同,电池簇的简单并联会导致不同电池簇间的充放电不一致,从而限制电池的利用率。
3.本技术的发明人在研究和实践过程中发现,为了解决电池之间的电池差异性,如图3,现有技术是在每个电池模组中引入一个dc/dc变换器,同一电池簇中各电池模组的dc/dc变换器共用一组总线,借助各电池模组跟随的dc/dc变换器来实现能量管理,弥补电池衰减导致的差异性。如图3,电池簇1中各电池模组的dc/dc变换器共用一组总线,电池簇2中各电池模组的dc/dc变换器共用一组总线。然而,现有技术无法解决电池簇和电池簇之间电池的差异,同时由于各个dc/dc变换器的引入,需要额外的接线才能实现不同电池模组之间的能量传递,接线复杂度高且出错概率高,使得储能系统的交付难度大,交付质量无法保障,适用性差。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储能系统,可提高储能系统的管理灵活性,增强储能系统的稳定性,适用性更高。
5.第一方面,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储能系统,该储能系统中包括至少一个储能单元簇和储能单元簇的集中监控系统,可以理解,若储能系统中包括多于一个储能单元簇,则一个储能单元簇对应一个集中监控系统。任一储能单元簇中包括至少两个储能模组且这至少两个储能模组串联。一个储能模组中包括一个储能元件组和一个开关桥臂,该开关桥臂由主
控开关和旁路开关组成,主控开关的一端连接储能元件组,主控开关的另一端作为储能模组的第一输入/输出端,旁路开关的一端连接第一输入/输出端,旁路开关的另一端连接储能模组的第二输入/输出端。一个储能单元簇通过一个直流dc/dc变换器耦合到直流母线,储能单元簇的集中监控系统通过控制总线连接储能单元簇,用于控制储能单元簇中任一储能模组中的主控开关和旁路开关的导通或者关断以接入或者旁路该任一储能模组。在本技术中,各储能单元簇通过dc/dc变换器耦合到直流母线以实现多个储能单元簇的简单并联扩展,可增加储能系统的储能容量,通过dc/dc变换器还可实现单个储能单元簇的能量的灵活控制,以及异常工况下单个储能单元簇的快速切换,适用性强。通过储能模组中的开关桥臂,结合储能模组所在储能单元簇所连接的dc/dc变换器的能量管理能力,可实现单个储能模组的灵活控制,可提高储能系统的管理灵活性和储能系统的稳定性,适用性高。
6.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储能单元簇的集中监控系统集成在dc/dc变换器中,可简化储能系统的系统结构,同时由于储能单元簇通常与dc/dc变换器近距离安装,因此,将储能单元簇的集中监控系统集成在dc/dc变换器中有利于控制总线的连接,适用性更高。这里dc/dc变换器可为双向dc/dc变换器,双向dc/dc变换器的电路拓扑可为非隔离型电路拓扑,双向dc/dc变换器的升压比由直流母线的电压和储能单元簇的端口电压确定。
7.结合第一方面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上述至少两个储能模组中一个储能模组还包括一个电池管理单元bmu;储能单元簇的集中监控系统通过控制总线连接储能单元簇中各储能模组的bmu,并通过任一储能模组的bmu控制该任一储能模组的主控开关和旁路开关的导通或者关断,操作简单,适用性高。
8.结合第一方面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上述任一储能模组的主控开关和旁路开关集成在任一储能模组的bmu中,可简化储能系统的系统结构,同时可提高储能模组的开关桥臂的控制灵活性,适用性更高。
9.结合第一方面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储能单元簇中任一储能模组的主控开关和旁路开关为关断状态,可提高储能系统的维护安全性。
10.结合第一方面第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五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任一储能模组的bmu的供电模块由所述任一储能模组的储能元件组或者所述控制总线提供电力,操作灵活,可保证储能模组的控制能力,使得储能模组处于旁路状态下也不影响整个电池簇的正常工作,适用性高。
11.结合第一方面第五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六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储能单元簇的集中监控系统用于在储能系统启动时,通过储能单元簇中各储能模组的bmu逐个控制各储能模组的主控开关导通。在本技术中,在储能单元簇中各电池模组的主控开关和旁路开关处于关断状态下,储能单元簇的集中监控系统通过各储能模组的bmu逐个控制储能模组的主控开关s1导通,可使储能单元簇的端口电压呈阶梯增加,可降低储能单元簇的电流冲击,进而可显著简化dc/dc变换器的软启动电路,甚至无需软启动电路,操作简单,适用性高。
12.结合第一方面第六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七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任一储能模组的bmu用于在检测到该任一储能模组中储能元件组的充放电端口电压等于保护电压阈值时,关断该任一储能模组的主控开关并导通该任一储能模组的旁路开关。本技术可通过各
储能模组的bmu实现对储能模组的开关桥臂的控制以实现对单个储能模组的切入或者切除,操作灵活,适用性高。
13.结合第一方面第六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八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任一储能模组的bmu用于在检测到该任一储能模组中储能元件组异常时,关断该任一储能模组的主控开关并导通旁路开关。这里,储能元件组异常包括储能元件组的健康状态soh小于soh阈值、储能元件组短路或者储能元件组过温。本技术通过各储能模组的bmu实现对储能模组的开关桥臂的控制,可实现自动切除故障的储能模组,同时保证储能单元簇乃至储能系统的正常工作,操作灵活,适用性高。
14.结合第一方面第七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或者第一方面第八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九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任一储能模组的bmu用于向集中监控系统发送电流调整请求。集中监控系统用于在接收到该电流调整请求时,控制dc/dc变换器降低储能单元簇的电池充放电电流。上述任一储能模组的bmu还用于在检测到电池充放电电流等于预设电流阈值时,关断或者导通该任一储能模组的主控开关或者旁路开关,可实现储能模组的平滑切入和切除,同时保护开关器件的高可靠工作,适用性高。
15.结合第一方面第九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十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上述预设电流阈值为储能单元簇的额定工作电流的50%、20%或10%。
16.结合第一方面第六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十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任一储能模组的bmu还用于在检测不到集中监控系统的控制信号时,关断任一储能模组的主控开关和旁路开关,以使储能模组输出为高阻抗状态,进而可避免该储能模组影响电池簇的正常工作,可提高储能系统的稳定性,适用性高。
17.结合第一方面至第一方面第十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十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上述开关桥臂为低压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管mosfet,该低压mosfet的电压包括60v、80v、100v、120v、150v或者200v。在本技术中,低压mosfet的导通电阻低,开关桥臂采用低压mosfet可降低通态下的导通损耗,同时,低压mosfet可工作在同步整流状态,在充放电过程中均可实现低导通电阻,适用性高。
附图说明
18.图1是储能系统的一结构示意图;
19.图2是电池健康状态和使用年限的关系曲线示意图;
20.图3是储能系统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21.图4是本技术提供的储能系统的一结构示意图;
22.图5a是本技术提供的电池模组的一结构示意图;
23.图5b是本技术提供的电池模组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24.图6是本技术提供的储能系统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25.图7是本技术提供的储能系统中电池簇连接dc/dc变换器的示意图;
26.图8是本技术提供的储能系统的电池簇端口电压的变化示意图;
27.图9是本技术提供的储能系统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28.图10是电池簇中电池模组切换时的电池参数变化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9.本技术提供的储能系统适用于光伏发电设备或者风力发电设备等多种类型的发电设备,可应用于汽车领域等。本技术提供的储能系统适用于不同类型的储能元件的储能,这里,不同类型的储能元件可包括锂离子电池、铅酸电池(或称铅酸蓄电池),以及超级电容(又名电化学电容)等,本技术对储能元件具体类型不做具体限定。为方便描述,本技术将以电池为例对本技术提供的储能系统进行说明。
30.无论是大规模光伏发电还是风力发电,电网电压通常较高,比如400v到800v的交流电压,从而导致直流侧电压可达到550v到1500v。然而,单个电池模组的电压通常较小,比如单个电池模组的电压通常小于60v,为了满足电网电压需求,通常会将多个电池模组直接串联以获取高电压。在本技术提供的储能系统中,一个电池模组可为一个电池包,一个电池包可由一个或者多个电池单元(电池单元可以是单体电芯等,电池单元的电压通常在2.5v到4.2v之间)串并联组成,形成最小的能量存储和管理单元。为方便描述,下面将以电池模组为例进行说明。换句话说,本技术提供的储能系统中,电池模组是由一个或者多个电池单元串并联组成的最小的能量存储和管理单元,下面不再赘述。本技术提供的储能系统的结构简单、安全性高,可提高储能系统中各个储能模组的控制灵活性,同时可提高储能模组的有效利用率,增强储能模组的管理有效性,适用性强。
31.储能系统的结构:
32.参见图4,图4是本技术提供的储能系统的一结构示意图。本技术提供的储能系统中包括一个或者多个储能单元簇(即至少一个储能单元簇),一个储能单元簇可包括至少两个储能模组,且各个储能模组相互串联。换句话说,一个储能单元簇可由至少两个储能模组串联组成。在本技术中,各种类型的储能元件以电池为例进行说明,储能单元簇将以电池簇为例进行说明,储能模组将以电池模组为例进行说明,下面不再赘述。如图4所示,在本技术提供的储能系统中,一个或者多个储能单元簇可以以电池簇1至和电池簇2为例进行说明,其中电池簇1可由电池模组11至电池模组1n串联组成,电池簇2可由电池模组21至电池模组2n串联组成,n为整数。
33.在一些可行的实施方式中,储能系统中各电池簇可通过dc/dc变换器耦合到直流母线,一个电池簇通过一个dc/dc变换器耦合到直流母线,如图4所示,电池簇1可通过变换器dc/dc1耦合到直流母线,电池簇2可通过变换器dc/dc2耦合到直流母线。各电池簇通过dc/dc变换器耦合到直流母线以实现多个电池簇的简单并联扩展,可增加储能系统的储能容量,通过dc/dc变换器还可实现单个电池簇的能量的灵活控制,以及异常工况下单个电池簇的快速切换,适用性强。
34.这里,dc/dc变换器可以为双向dc/dc变换器,双向dc/dc变换器的电路拓扑可以为隔离型电路拓扑,也可为非隔离型电路拓扑,双向dc/dc变换器的升压比由直流母线的电压和电池簇的端口电压确定。以电池簇1为例,由于电池的端口电压随电池的储能容量变化,电池簇1的端口电压随着电池簇1中串联的电池模组的数量变化,电池簇1中串联的电池模组的数量变化较大时也将使得电池簇1的端口电压变化较大。例如,假设电池模组的端口电压为50v,当电池簇1中串联2个电池模组时,电池簇1的端口电压为100v,当电池簇1中串联30个电池模组时,电池簇1的端口电压为1500v,即低压系统的上限电压,因此电池簇1的端口电压可为一个宽范围的输出电压,比如100v~1500v。为了匹配电池簇1的端口电压变化
范围,变换器dc/dc1通常可采用非隔离型电路拓扑实现,并可设计为具有宽范围的输入/输出能力的变换器,从而可灵活适配不同的输入/输出电压。这里,双向dc/dc变换器(包括变换器dc/dc1和dc/dc2等)的电路拓扑可选用升压电路(boost circuit)、飞跨电容升压电路(boost circuit boost circuit)、飞跨电容多电平电路(flying capacitor multilevel circuit)、正负对称三电平升压电路(three-level boost circuit),四管升降压电路(four-switch buck-boost circuit)等,具体可根据实际应用场景需求确定,在此不做限制。变换器dc/dc1的升压比可由直流母线的电压和电池簇1的端口电压确定,具体可根据实际应用场景确定,在此不做限制。
35.在一些可行的实施方式中,储能系统的任一电池簇(比如电池簇1)中各个电池模组(比如电池模组11至电池模组1n)中可包括一个储能元件组(即电池组)和一个由主控开关和旁路开关组成的开关桥臂,即一个电池模组中包括一个开关桥臂。在任一电池模组中,主控开关的一端连接该电池模组中的电池组,主控开关的另一端作为该电池模组的第一输入/输出端,旁路开关的一端连接着该电池模组的第一输入/输出端,旁路开关的另一端连接该电池模组的第二输入/输出端。比如,在电池簇1中,电池模组11中可包括一个电池组(比如电池组1)和一个开关桥臂(为方便描述可假设为开关桥臂1),该开关桥臂1由主控开关s1和旁路开关s2组成。主控开关s1的一端连接电池组1,主控开关s1的另一端作为电池模组11的第一输入/输出端。旁路开关s2的一端连接电池模组11的第一输入/输出端,旁路开关s2的另一端连接电池模组11的第二输入/输出端。其中,储能系统对电池模组11进行充电时,电池模组11的第一输入/输出端为电池模组11的输入端,电池模组11的第二输入/输出端为电池模组11的输出端。电池模组11放电时,电池模组11的第一输入/输出端为电池模组11的输出端,电池模组11的第二输入/输出端为电池模组11的输入端。其中,各个电池模组的输入/输出端是作为输入端还是输出端,具体可根据实际应用场景确定,在此不做限制。在电池模组11中,当主控开关s1导通、旁路开关s2断开时,电池模组11被接入到电池簇1中以实现大功率的充放电控制。当主控开关s1断开、旁路开关s2导通时,电池模组11从电池簇1中切除,则电池模组11不参与大功率的充放电控制。通过电池模组中的开关桥臂,结合电池模组所在电池簇所连接的dc/dc变换器的能量管理能力,可实现单个电池模组的灵活控制,操作更灵活,适用性更高。
36.在一些可行的实施方式中,为了实现单个电池簇的管理,可针对各个电池簇增加集中监控系统,其中,一个电池簇对应一个集中监控系统。比如电池簇1可对应变换器dc/dc1中的集中监控系统,为方便描述可以集中监控系统1为例进行说明,电池簇2可对应变换器dc/dc2中的集中监控系统,为方便描述可以集中监控系统2为例进行说明。各电池簇的集中监控系统可通过控制总线连接电池簇中各电池模组,集中监控系统可与电池簇中各电池模组进行信息的实时交互,可实现对各电池簇中电池模组的实时、统一监控,从而可实现对储能系统的灵活控制,适用性强。可选的,集中监控系统作为独立放置的电路模块时,单个电池簇所对应的集中监控系统跟dc/dc变换器中的控制器实现信息交互,同时集中监控系统通过控制总线连接该电池簇中各个电池模组。具体实现中,集中监控系统和电池模组的信息交互方式还可以是无线通信、直流电力载波通信等等,具体可根据实际应用场景确定,操作灵活,适用性高。可选的,单个电池簇的集中监控系统作为单独的电路板或者电路模块集成在该电池簇所连接的dc/dc变换器时,可简化储能系统的系统结构,同时由于单个电池
簇通常与dc/dc变换器近距离安装,因此将单个电池簇的集中监控系统集成在dc/dc变换器中,有利于控制总线的连接。各个电池簇的集中监控系统通过控制总线连接各电池簇的电池模组,用于控制电池簇中任一电池模组中的主控开关和旁路开关的导通或者关断以接入或者旁路该电池模组。
37.可选的,在一些可行的实施方式中,为了实现电池模组的状态监测和控制,各电池簇的电池模组中可增加一个电池管理单元(battery management unit,bmu),该bmu中可包含模组电池管理系统(module battery management system,mbms)以及相应的采样控制模块、通信模块、供电模块、开关桥臂的驱动控制电路等,用于实现电池模组中各个储能元件组(即各个电池组)的状态检测和控制。可选的,任一电池模组中的开关桥臂可集成在该电池模组中的bmu上,由bmu控制开关桥臂中主控开关和旁路开关的导通或断开,具体可根据实际应用场景确定,在此不做限制。各电池簇1的集中监控系统可通过控制总线连接电池簇中各电池模组的bmu,并可向各电池模组中的bmu发送控制信号,通过各电池模组的bmu来控制电池模组中主控开关和旁路开关的导通或者关断。如图4所示,电池簇1的集中监控系统1可通过控制总线连接电池模组11至电池模组1n中各电池模组的bmu,并通过各电池模组的bmu控制各电池模组的主控开关和旁路开关的导通或者关断。比如,集中监控系统1可通过电池模组11中的bmu控制开关桥臂1的主控开关和旁路开关的导通或者关断,也就是由电池模组11中的bmu来控制主控开关s1和旁路开关s2的导通或者断开。
38.电池模组的结构:
39.为方便描述,下面将结合图5a和图5b对本技术提供的储能系统中电池模组的主要组成部分进行示例说明。这里,电池模组可以是储能系统中任一电池簇中的任一电池模组,比如电池模组11至电池模组1n、电池模组21至电池模组2n中任意一个。为方便描述,下面将直接以电池模组进行示例说明。参见图5a,图5a是本技术提供的电池模组的一结构示意图。在本技术提供的储能系统中,电池模组中包括电池组、开关桥臂和bmu,其中,开关桥臂可集成在bmu中。电池组由一个或者多个电池单元(电池单元的电压通常在2.5v到4.2v之间)串并联组成,通常可由10到20个电池单元直接串联组成。bmu通常集成在一块电路板上,实现对电池组中各电池单元(或称单体电芯)的状态检测和控制,同时实现对整个电池模组的控制。bmu中可包括mbms以及相应的采样控制模块、供电模块、通信模块、开关桥臂以及开关桥臂的驱动控制电路(图中未示出),其中开关桥臂包括两个主控开关s1和旁路开关s2。
40.在一些可行的实施方式中,电池模组的bmu的供电模块可通过电池模组的电池组直接取电给mbms的采样控制模块和通信模块供电,即电池模组的bmu的供电模块可由该电池模组的电池组提供电力。可选的,电池模组的bmu的供电模块也可由控制总线提供电力,即该电池模组的bmu的供电模块可通过控制总线取电给mbms的采样控制模块和通信模块供电。当电池模组的电池组损坏或电池组的soh很低时,电池组无法提供足够的能量给bmu中各个功能模块,此时电池模组的供电模块可通过控制总线由外部电源提供能量用于维持电池模组的开关桥臂中旁路开关s2的导通以旁路该电池模组,此时即使电池模组处于旁路状态,仍可保持电池模组的bmu处于激活状态,从而可保证电池模组的控制能力,使得电池模组处于旁路状态下也不影响整个电池簇的正常工作。由于旁路开关s2的驱动所需能量非常有限,因此通过控制总线由外部电压提供能量的实现也非常简单,无额外成本,适用性高。
41.在一些可行的实施方式中,参见图5b,图5b是本技术提供的电池模组的另一结构
示意图。电池模组的bmu中开关桥臂可采用低压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管(metal-oxide semiconductor field-effect transistor,mosfet),该低压mosfet的电压可为60v、80v、100v、120v、150v、200v等,具体可根据实际应用场景确定,在此不做限制。低压mosfet的导通电阻低,可降低通态下的导通损耗,同时,低压mosfet可工作在同步整流状态,在充放电过程中均可实现低导通电阻,适用性高。
42.储能系统的工作原理:
43.为方便描述,下面将结合图6至图10对本技术提供的储能系统的工作原理进行示例说明:
44.参见图6,图6是本技术提供的储能系统的另一结构示意图。在本技术提供的储能系统中,在任一电池簇(比如电池簇1)的任一电池模组(比如电池模组11)中,当主控开关s1导通、旁路开关s2断开时,电池模组11被接入到电池簇1中以实现大功率的充放电控制。当主控开关s1断开、旁路开关s2导通时,电池模组11从电池簇1中切除,则电池模组11不参与大功率的充放电控制。当主控开关s1和旁路开关s2均断开时,电池模组的端口为高阻抗状态,即电池模组11断路。如图6所示,以图6中的电池簇1为例,当电池模组中的主控开关s1导通、旁路开关s2断开时,电池模组的端口电压为电池组的输出电压。由于电池模组的端口带电,当电池簇(比如电池簇1)串联的电池模组的数量增加时,电池簇的端口对安全大地的电压也不断增加。以单个电池模组的端口电压为50v为例,电池簇1中串联两个电池模组时电池簇的端口电压为100v,电池簇1中串联20个电池模组(即n为20)时,电池簇1的端口电压最高可达1000v。若储能系统中存在电气接触不良问题,当操作人员进行电气连接操作时,高达1000v的电池簇端口电压会对操作人员的人身安全存在威胁。在本技术提供的储能系统中,电池簇中各电池模组的主控开关s1和旁路开关s2可默认为关断状态,即在储能系统处于装配或者维护等状态下,储能系统中各电池模组的开关桥臂处于关断状态(即主控开关s1和旁路开关s2均为关断状态),可使得各电池模组的端口为高阻抗状态,可显著降低电池簇的端口电压对操作人员的人身安全的危险性,保证操作人员的人身安全。如图6中电池簇2所示,电池簇2中各电池模组的主控开关s1和旁路开关s2均为关断状态,此时各个电池模组的端口电压为0v,使得电池簇2的端口电压为0v。当操作人员对电压簇2进行装配或者维护时,电池簇2的端口电压为0v,对操作人员的人身安全没有威胁,适用性高。
45.在一些可行的实施方式中,无论电池簇是通过dc/dc变换器还是dc/ac变换器耦合到母线(本技术以电池簇通过dc/dc变换器耦合到直流母线为例),在电池簇侧均需要电容进行滤波,以平滑电池上的高频电流纹波,如图7所示。图7是本技术提供的储能系统中电池簇连接dc/dc变换器的等效示意图。以电池簇1为例,vbat可为电池簇1的端口电压,cin为滤波电容,r1为电路阻抗,k1为电池簇端和dc/dc变换器之间的开关,lin为线路上的电流,此时,若直接闭合开关k1会给dc/dc变换器带来非常严重的电流冲击。以电池簇1的端口电压为1000v,线路阻抗为50mω为例,闭合k1时,lin为20ka,该电流可直接导致电路的器件损坏。因此,通常会在dc/dc变换器器的电池端侧增加一级软启动电路,以降低电流冲击。本技术提供的储能系统可通过主动控制电池簇中各电池模组的开关桥臂的导通或者关断来改善电流冲击问题。如图8所示,图8是本技术提供的储能系统的电池簇端口电压的变化示意图。在本技术提供的储能系统中,假设电池簇1的端口电压为1000v,线路阻抗为50mω,在电池簇中各电池模组的主控开关和旁路开关处于关断状态下,若电池簇中各电池模组的主控
开关同时闭合,则电池簇的端口电压可迅速到达1000v,此时会带来严重的电流冲击。在本技术提供的储能系统中,在电池簇(比如电池簇1)中各电池模组的主控开关和旁路开关处于关断状态下,电池簇的集中监控系统可通过各储能模组的bmu逐个控制储能模组的主控开关s1导通,使电池簇的端口电压呈阶梯增加,直至电池簇中所有电池模组的主控开关都导通时电池簇1的端口电压才到达1000v。此时,电池簇的电压阶跃值(即电池簇的端口电压阶梯增加的值,可为单个电池模组的端口电压值,比如50v)相比电池簇的端口电压的值(比如1000v)非常小,电流冲击会显著降低。通过本技术提供的储能系统的启动方式,可显著简化dc/dc变换器的软启动电路,甚至无需软启动电路,操作简单,适用性高。
46.在一些可行的实施方式中,本技术提供的储能系统可实现电池模组之间的均衡管理,可简化储能系统的现场接线,降低储能系统的现场交付难度,增强储能系统的稳定性,适用性高。参见图9,图9是本技术提供的储能系统的另一结构示意图。在任一电池簇的任一电池模组中,当主控开关s1导通、旁路开关s2断开时,电池模组被接入到电池簇中以实现大功率的充放电控制。当主控开关s1断开、旁路开关s2导通时,电池模组从电池簇中切除,即该电池模组不参与大功率的充放电控制。
47.在一些可行的实施方式中,在电池簇的充电过程中,当任一电池簇的任一电池模组中bmu(具体可为bmu中的mbms,下面不再赘述)检测到该电池模组的充电端口电压等于电池充电的保护电压阈值(即充电的上限保护电压阈值)时,该电池模组的bmu可关断电池模组的主控开关s1,并导通旁路开关s2,以使该电池模组工作在旁路模式。此时,电池簇所连接的dc/dc变换器不再对该电池模组进行充电。如图9中的电池簇2所示,在bm21的充电端口电压得到上限保护阈值达到充电上限保护电压阈值时,bm21的bmu可关断bm21中的主控开关s1并导通旁路开关d2,以控制该bm21进入旁路模式工作。同理,在电池簇的放电过程中,当任一电池簇的任一电池模组的bmu检测到该电池模组的放电端口电压等于电池放电的保护电压阈值(即放电的下限保护电压阈值)时,该电池模组的bmu可关断电池模组的主控开关s1并导通旁路开关s2,同样使该电池模组工作在旁路模式,则电池簇所连接的dc/dc变换器不再对该电池模组进行放电。由于电池簇所连接的dc/dc变流器可工作在宽范围的输入/输出电压范围内,因此电池簇中单个电池模组从电池簇中切入和切除并不影响电池簇的正常工作,既可实现单个电池模组的控制,又不影响电池簇的正常工作,适用性高。
48.在一些可行的实施方式中,储能系统中任一电池模组的bmu还可在检测到该电池模组的电池组出现异常时,关断该电池模组的主控开关并导通旁路开关,以实现自动切除故障的储能模组,同时保证电池簇乃至储能系统的正常工作。这里,电池组的异常可包括电池组的soh小于soh阈值,或者电池组短路或者电池组过温等,具体可根据实际应用场景确定,在此不做限制。在正常情况下,如图9所示的储能系统中的电池簇1,所有电池模组中的主控开关s1处于导通状态,通过变换器dc/dc1可实现所有电池模组的充放电管理。当任一电池模组(即某一个电池模组)中的bmu检测到该电池模组的电池组的soh低于某一阈值(可为预设的soh阈值),或者该电池模组的电池组存在短路、过温等异常工况时,该电池模组的bmu会自动关断主控开关s1并导通旁路开关s2,即自动控制该电池模组工作在旁路模式。换句话说,将该电池模组从电池簇中切除(该电池模组处于短路状态)。可选的,该电池模组的bmu还可以同时发出告警信号。当电池簇中电池模组的切除数量达到一定数量时或者备用电池模组到货时,可人工上站进行储能系统的维护,可极大地降低储能系统的维护周期,同
时可保证储能系统的不间断运行,适用性高,提升储能系统的价值和市场竞争力。
49.在一些可行的实施方式中,储能系统中各电池模组的bmu与电池簇的集中监控系统处于不间断通信状态,当任一电池模组的bmu检测到无法接收到集中控制系统的控制信号(即bmu检测不到集中监控系统的控制信号)时,该电池模组的bmu可控制电池模组中的开关桥臂处于断开状态,即该电池模组的bmu可关断电池模组的主控开关和旁路开关,使电池模组输出为高阻抗状态,进而可避免该电池模组影响电池簇的正常工作,可提高储能系统的稳定性,适用性高。
50.参见图10,图10是电池簇中电池模组切换时的电池参数变化示意图。这里,电池簇中电池模组切换时的电池参数变换可包括电池簇端口电压的变化和电池簇充放电电流的变化。
51.在一些可行的实施方式中,当电池簇中各电池模组工作在电池簇的额定工作电流时,若直接切换某一个电池模组的开关桥臂以切入或者切除该电池模组时,该电池模组的寄生电感和较高的电流变化速率(即di/dt)会导致严重的电压应力,从而损坏功率器件。当电池簇端口电压为vr时,若某一个电池模组(比如电池模组11)的bmu直接切换该电池模组的开关桥臂以切入该电池模组(主控开关s1导通,旁路开关s2关断),此时,如图10所示,电池簇端口电压可升高至v2,其中v2与vr的电压差值可为该电池模组的端口电压(比如50v)。当电池簇端口电压为vr时,若电池模组11的bmu直接切换该电池模组的开关桥臂以切除该电池模组(主控开关s1关断,旁路开关s2导通),此时,如图10所示,电池簇端口电压可下降至v1,其中vr与v1的电压差值可为该电池模组的端口电压(比如50v)。本技术提供的储能系统中任一电池模组的bmu可在通过mbms检测到电池模组的端口电压接近临界值(比如预设电压阈值)时,向电池簇的集中监控系统发送电流调整请求。集中监控系统接收到该电流调整请求之后可控制该电池簇的dc/dc变换器降低电池簇的电池充放电电流。在t1时刻,当该电池模组的bmu检测到电池簇的充放电电流(也为该电池模组的充放电电流)从额定工作电流ir下降到某一电流阈值(比如预设电流阈值)is时,可控制该电池模组的开关桥臂进行切换(关断主控开关并导通旁路开关(切除电池模组),或者导通主控开关并关断旁路开关(切入电池模组)),从而实现电池模组的平滑切入或者切除(假设在t2时刻切入或者切除电池模组),同时保护开关器件的高可靠工作。这里,上述预设电流阈值is可为电池簇的额定工作电流ir的50%、20%或者10%等,具体可根据实际应用场景确定,在此不做限制。当t3时刻,电池模组平滑切入或者切除之后,集中监控系统可控制该电池簇的dc/dc提升电池簇的电池充放电电流,电池簇的电池充放电电流在t3时刻开始上升直至电池簇的额定工作电流ir。
52.本技术提供的储能系统可通过各个电池模组的开关桥臂来实现电池模组的快速切入或者切除,可实现储能系统中各电池簇的灵活控制,增强储能系统的维护便捷性和安全性。基于各电池簇的电池模组中的bmu和各电池簇的集中监控系统的通信,以及各电池簇所连接的dc/dc变换器的灵活控制能力,可提高各电池簇的能量管理灵活性,提高储能系统的稳定性,适用性更高。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