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具有电缆线回收功能的充电桩的制作方法

2022-02-20 14:19:59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一种充电桩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具有电缆线回收功能的充电桩。


背景技术:

2.充电桩其功能类似于加油站里面的加油机,可以固定在地面或墙壁,安装于公共建筑(公共楼宇、商场、公共停车场等)和居民小区停车场或充电站内,可以根据不同的电压等级为各种型号的电动汽车充电,充电桩一般提供常规充电和快速充电两种充电方式,人们可以使用特定的充电卡在充电桩提供的人机交互操作界面上刷卡使用,进行相应的充电方式、充电时间、费用数据打印等操作,充电桩显示屏能显示充电量、费用、充电时间等数据。
3.现有充电桩的电缆线多裸露在外,每次充电需要将电缆线从挂钩上取下,充电完成后还需要人工将电缆线盘起挂到挂钩上,整个充电过程操作繁琐费时费力,且在充电过程中电缆线从挂钩上取下电缆线与地面接触,在将电缆线拖动到汽车充电口位置时,电缆线将产生磨损,同时电缆线在外裸露风吹日晒,都严重影响电缆线的使用寿命,每次对电缆线的保养需将电缆线从挂钩上取下进行清洁,清洁完成后再将电缆线盘起,整个清洁过程费时费力。
4.为此我们提供一种充电过程操作简便、对电缆线进行自动清洁的具有电缆线回收功能的充电桩。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克服汽车在充电过程中电缆线收放操作繁琐、电缆线使用寿命短的缺点,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充电过程操作简便、对电缆线进行自动清洁的具有电缆线回收功能的充电桩。
6.技术方案是:一种具有电缆线回收功能的充电桩,包括有充电桩总成、充电桩外壳、进风窗口、出风窗口、控制终端、充电插头、距离传感器、电缆线、收放机构、动力机构、散热机构和清理机构,充电桩外壳固接在地上,充电桩总成与充电桩外壳上端固接,进风窗口设置在充电桩外壳左壁上,出风窗口设置有两个,两个出风窗口对称设置在充电桩外壳下部左右两侧,收放机构固接在充电桩外壳内,控制终端固接在收放机构上,充电插头固接在充电桩总成前部,距离传感器固接在充电插头上,动力机构固接在充电桩外壳的右侧内壁上部,电缆线一端固接在充电桩总成中,电缆线缠绕在收放机构上然后与动力机构配合,电缆线的另一端与充电插头固接,散热机构设置在收放机构上,清理机构设置在充电桩外壳前壁内。
7.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进风窗口和出风窗口设置有倾斜的矩形孔洞,矩形孔洞的倾斜方向由充电桩外壳内倾斜向下至充电桩外壳外。
8.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收放机构包括有分隔板、t型架、第一转轮、第二转轮、第一固定块、导向柱、第一楔形滑块、第一弹簧、第一转轴、第二固定块、第二转轴、扭簧、n型架、
第三转轮、第四转轮和锁止组件,分隔板固接在充电桩外壳内,分隔板将充电桩外壳分隔成左、右、下三个腔室,t型架三端固接在充电桩外壳内壁上部,第一转轮转动连接在t型架后部,第二转轮转动连接在t型架前部,第一固定块与分隔板上部下表面固接,导向柱固接在第一固定块上,第一楔形滑块在导向柱滑动,第一弹簧固接在第一固定块与第一楔形滑块之间,第一转轴左部嵌在第一楔形滑块右部内,并与其转动设置,第二固定块固接在充电桩外壳下部内壁上,第二转轴穿过第二固定块并与其转动设置,第二转轴两端嵌在充电桩外壳前后两壁内,并与其转动设置,n型架与第二转轴固定连接,扭簧设置有两个,两个扭簧分别设置在第二固定块与n型架的左右之间,第三转轮和第四转轮转动设置在n型架上,第四转轮位于第三转轮左侧,锁止组件固接在分隔板下部右壁上,锁止组件位于第三转轮和第四转轮之间。
9.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锁止组件包括有卡块、第二楔形滑块和第三弹簧,卡块左端固接在分隔板下部右壁上,第二楔形滑块滑动设置在卡块上,第三弹簧固定连接在分隔板与第二楔形滑块之间。
10.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动力机构包括有f型固定架、伺服电机、第一传动轴、第五转轮、第二传动轴、第六转轮和夹紧组件,f型固定架右端固定连接在充电桩外壳右内壁上部,伺服电机固接在f型固定架上,第一传动轴穿透f型固定架的左部的两支撑板,第一传动轴右端与伺服电机的输出轴端固接,第五转轮固接在第一传动轴中部,第五转轮位于f型固定架左部的两支撑板之间,滑槽设置有两个,两个滑槽分别设置在f型固定架左部的两支撑板上,第二传动轴位于滑槽内滑动,第六转轮转动连接在第二传动轴中部,第六转轮位于f型固定架左部的两支撑板之间,夹紧组件设置有两个,两个夹紧组件分别位于两个滑槽内。
11.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夹紧组件包括有u型滑块和第二弹簧,u型滑块位于滑槽内滑动,第二弹簧位于滑槽内,并与u型滑块和f型固定架固接。
12.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散热机构包括有风机和斜型挡板,风机固接在分隔板上部,风机位于分隔板与充电桩外壳形成的左腔室内,斜型挡板设置有若干个,斜型挡板形状倾斜向下,若干个斜型挡板交错设置在分隔板与充电桩外壳形成的左腔室内,并与固接在分隔板与充电桩外壳形成的左腔室侧壁上。
13.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充电桩总成底部开设有第一锥形孔,第一锥形孔上大下小,分隔板底部开设有第二锥形孔,第二锥形孔上大下小,用于阻止水汽进去分隔板与充电桩外壳形成的右腔室。
14.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清理机构包括有蜗杆、第三固定块、第三传动轴、单向涡轮、直齿轮、齿轮转筒、毛刷和封板,蜗杆固接在第一传动轴左端,第三固定块固接在分隔板上部右壁,第三传动轴穿透第三固定块并与其转动连接,单向涡轮与第三传动轴后端固接,单向涡轮与蜗杆啮合,直齿轮固接在第三传动轴前段,齿轮转筒转动设置在充电桩外壳前壁内,齿轮转筒的齿轮部分与直齿轮啮合,齿轮转筒内部设置有若干毛刷,封板固接在充电桩外壳前壁上,位于齿轮转筒后方。
15.有益效果为:本发明的动力机构对电缆线进行夹紧,动力机构用来收放电缆线,充电插头上的距离传感器来启动动力机构,根据感应充电插头的距离来实习电缆线的自动收放效果,收放机构的设计使缠绕的电缆线在收放过程中磨损降低,提高了电缆线的使用寿命,本发明的一些孔洞设计避免水汽和灰尘的进入,使本发明在各种环境中都具有故障率
低、使用寿命长的效果,散热机构使本发明在充电过程中具有稳定的充电效果,清理机构使电缆线在自动回收过程中对电缆线进行自动清洁。
附图说明
16.图1为本发明的第一种立体结构示意图。
17.图2为本发明的第二种立体结构示意图。
18.图3为本发明的局部剖视图。
19.图4为本发明的收放机构局部剖视图。
20.图5为本发明的收放机构局部立体结构示意图。
21.图6为本发明的动力机构立体结构示意图。
22.图7为本发明的散热机构局部剖视图。
23.图8为本发明的清理机构局部剖视图。
24.图9为本发明的清理机构立体结构示意图。
25.附图标号:1-充电桩总成,101-充电桩外壳,102-进风窗口,103-出风窗口,104-控制终端,105-充电插头,106-距离传感器,2-分隔板,201-t型架,202-第一转轮,203-第二转轮,204-第一固定块,205-导向柱,206-第一楔形滑块,207-第一弹簧,208-第一转轴,209-第二固定块,2010-第二转轴,2011-扭簧,2012-n型架,2013-第三转轮,2014-第四转轮,3-f型固定架,301-伺服电机,302-第一传动轴,303-第五转轮,304-滑槽,305-第二传动轴,306-第六转轮,307-u型滑块,308-第二弹簧,4-卡块,401-第二楔形滑块,402-第三弹簧,5-风机,501-斜型挡板,502-第一锥形孔,503-第二锥形孔,6-蜗杆,601-第三固定块,602-第三传动轴,603-单向涡轮,604-直齿轮,605-齿轮转筒,606-毛刷,607-封板。
具体实施方式
26.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描述,但不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定。
27.实施例1一种具有电缆线回收功能的充电桩,如图1-9所示,包括有充电桩总成1、充电桩外壳101、进风窗口102、出风窗口103、控制终端104、充电插头105、距离传感器106、电缆线、收放机构、动力机构、散热机构和清理机构,充电桩外壳101下端固接在地面上,充电桩总成1下端与充电桩外壳101上端固定连接,进风窗口102设置在充电桩外壳101左壁上,出风窗口103设置有两个,两个出风窗口103对称设置在充电桩外壳101下部左右两侧,进风窗口102和出风窗口103设置有倾斜的矩形孔洞,矩形孔洞的倾斜方向由充电桩外壳101内倾斜向下至充电桩外壳101外,这种开孔设计使设备在透气的同时具有很好的防雨效果,收放机构固接在充电桩外壳101内,控制终端104固接在收放机构上,充电插头105固接在充电桩总成1前部,充电桩总成1的充电插头105接口为内陷式,可以避免雨天的雨水附着在充电插头105接口处使本发明发生故障,距离传感器106固接在充电插头105上,动力机构固接在充电桩外壳101的右侧内壁上部,电缆线一端固接在充电桩总成1中,电缆线缠绕在收放机构上然后与动力机构配合,电缆线的另一端与充电插头105固接,距离传感器106用来感应与设备的距离来启动动力机构,使设备自动收放电缆线,散热机构设置在收放机构上,散热机构使充电桩总成1的内部保持较低温度,避免设备温度过高发生故障,清理机构设置在充电桩外
壳101前壁内,清理机构用于电缆线回收时的清洁,使电缆线具有更长的使用寿命。
28.在使用该设备时,司机将车辆停到该设备前的停车位上,司机下车启动该设备,然后司机将充电插头105从充电桩总成1上取下,充电插头105上的距离传感器106感应到远离该设备,距离传感器106反馈给控制终端104,控制终端104启动动力机构,动力机构将电缆线从收放机构上释放出,当司机到达汽车充电口将充电插头105插入到车辆充电口上后,距离传感器106与控制终端104的距离不再发生变化,控制终端104控制动力机构关闭,在充电过程中充电桩总成1内部温度过高后,充电桩总成1内部含有的温度传感器向控制终端104发出指令,控制终端104启动散热机构,对本设备进行散热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充电结束后司机将充电插头105从车辆上拔出,放回充电桩总成1上,在放回的过程中,距离传感器106接近设备,控制终端104感受到距离的变化启动动力机构、收放机构和清理机构,使电缆线回收进入设备内,同时清理机构工作对回收的电缆线进行清洁养护,确保电缆线的使用寿命更长,充电插头105放回充电桩总成1上后,动力机构、收放机构和清理机构停止工作恢复初始状态。
29.实施例2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如图3-图6所示,收放机构包括有分隔板2、t型架201、第一转轮202、第二转轮203、第一固定块204、导向柱205、第一楔形滑块206、第一弹簧207、第一转轴208、第二固定块209、第二转轴2010、扭簧2011、n型架2012、第三转轮2013、第四转轮2014和锁止组件,分隔板2固定连接在充电桩外壳101内,分隔板2将充电桩外壳101分隔成左、右、下三个腔室,t型架201三端固接在充电桩外壳101内壁的右上部,第一转轮202转动连接在t型架201后部,第二转轮203转动连接在t型架201前部,第一固定块204与分隔板2上部下表面固接,导向柱205固接在第一固定块204上,第一楔形滑块206在导向柱205滑动,第一弹簧207固接在第一固定块204与第一楔形滑块206之间,第一转轴208左部嵌在第一楔形滑块206右部内,并与其转动设置,第二固定块209固接在充电桩外壳101下部的右侧内壁上,第二转轴2010穿过第二固定块209并与其转动连接,第二转轴2010两端嵌在充电桩外壳101前后两壁内,并与其转动设置,n型架2012与第二转轴2010固定连接,扭簧2011设置有两个,两个扭簧2011分别设置在第二固定块209与n型架2012的左右之间,第三转轮2013和第四转轮2014转动设置在n型架2012上,第四转轮2014位于第三转轮2013左侧,锁止组件固接在分隔板2下部右壁上,锁止组件位于第三转轮2013和第四转轮2014之间。
30.锁止组件包括有卡块4、第二楔形滑块401和第三弹簧402,卡块4左端固接在分隔板2下部右壁上,第二楔形滑块401滑动设置在卡块4上,第三弹簧402固定连接在分隔板2与第二楔形滑块401之间,锁止组件使收放机构释放电缆线时第一楔形滑块206下降释放电缆线,此时n型架2012受锁止组件左右不发生转动,当第一楔形滑块206运动到锁止组件的位置时解除对n型架2012的锁定,使n型架2012旋转达到电缆线的进一步释放,第二楔形滑块401右端为斜面使n型架2012在复位时轻松通过第二楔形滑块401,实现第二楔形滑块401对n型架2012的锁止。
31.动力机构包括有f型固定架3、伺服电机301、第一传动轴302、第五转轮303、第二传动轴305、第六转轮306和夹紧组件,f型固定架3右端固定连接在充电桩外壳101的右侧内壁上部,伺服电机301固接在f型固定架3上,第一传动轴302穿透f型固定架3的左部两支撑板,第一传动轴302右端与伺服电机301的输出轴端固接,第五转轮303固接在第一传动轴302中
部,第五转轮303位于f型固定架3左部的两支撑板之间,滑槽304设置有两个,两个滑槽304分别设置在f型固定架3左部的两支撑板上,第二传动轴305位于滑槽304内滑动,第六转轮306转动连接在第二传动轴305中部,第六转轮306位于f型固定架3左部的两支撑板之间,夹紧组件设置有两个,两个夹紧组件分别位于两个滑槽304内。
32.夹紧组件包括有u型滑块307和第二弹簧308,u型滑块307位于滑槽304内滑动,第二弹簧308位于滑槽304内,并与u型滑块307和f型固定架3固接,夹紧组件使第五转轮303和第六转轮306抱紧电缆线,当伺服电机301启动后将电缆线释放出,受到拉扯时第二弹簧308受力变形,解除第五转轮303和第六转轮306对电缆线的抱紧。
33.电缆线在充电桩外壳101内的缠绕方式,电缆线缠绕在收放机构上,电缆线从充电桩总成1中出来经过第二转轮203向下,绕过第四转轮2014向上,绕过第一转轴208向下,再绕过第三转轮2013向上经过第一转轮202,然后穿过第五转轮303与第六转轮306之间,最后经清理机构,电缆线从充电桩外壳101中伸出电缆线末端电气连接有充电插头105,在合理的空间内将电缆线缠绕起来。
34.启动动力机构时,受到第二弹簧308的作用u型滑块307压紧第二传动轴305,使第五转轮303与第六转轮306抱紧电缆线,伺服电机301通过第一传动轴302带动第五转轮303逆时针转动,实现电缆线的释放,此时伺服电机301通过第一传动轴302带动蜗杆6轮逆时针转动,而单向涡轮603为单向齿轮,蜗杆6通过单向涡轮603不能使第三传动轴602转动,第五转轮303逆时针转动带动电缆线向外释放,电缆线向外释放使第一楔形滑块206和第一转轴208向下滑动,同时第二转轮203、第四转轮2014、第一转轴208、第三转轮2013和第一转轮202的转动进行释放电缆线,使电缆线在释放时减少磨损,增加电缆线的使用寿命,随着第一楔形滑块206下降,当第一楔形滑块206与第二楔形滑块401接触时,第二楔形滑块401向左滑动,解除对n型架2012的限制,随着电缆线继续向外释放,n型架2012与第二转轴2010将在第二固定块209上发生旋转,实现对电缆线的进一步释放,当司机到达汽车充电口将充电插头105插入到车辆充电口上后,距离传感器106与本设备的距离不再发生变化,控制终端104控制伺服电机301关闭。
35.当正在充电过程中有人经过充电桩前,不经意间扯动电缆线,电缆线受扯动对第五转轮303施加压力,第五转轮303带动第二传动轴305和u型滑块307向前移动,使电缆线可以从充电桩外壳101内伸出,不至于将充电插头105从汽车上直接扯出,保证充电的可靠性,解除对电缆线的拉扯后,受第二弹簧308的作用,第二传动轴305、第六转轮306和u型滑块307恢复初始状态,实现对电缆的挤压,防止电缆线过度回收牵扯充电插头105,使充电插头105从汽车上脱落。
36.充电结束后拔下充电插头105放回充电桩总成1的过程中,受到距离传感器106与本设备距离的缩短,控制终端104启动伺服电机301,伺服电机301顺时针转动带动电缆线回收,此时n型架2012受扭簧2011作用恢复初始状态,第一楔形滑块206受第一弹簧207作用带动第一转轴208向上运动恢复初始状态。
37.实施例3在实施例2的基础上,如图7-图9所示,散热机构包括有风机5和斜型挡板501,风机5固接在分隔板2上部,风机5位于分隔板2与充电桩外壳101形成的左腔室内,斜型挡板501设置有若干个,斜型挡板501形状倾斜向下,若干个斜型挡板501交错设置在分隔板2与充电
桩外壳101形成的左腔室内,并与固接在分隔板2与充电桩外壳101形成的左腔室侧壁上,充电桩总成1底部开设有第一锥形孔502,用于阻止水汽和灰尘进入充电桩总成1内,影响本装置的正常工作,第一锥形孔502上大下小,分隔板2底部开设有第二锥形孔503,第二锥形孔503上大下小,用于阻止水汽进入分隔板2与充电桩外壳101形成的右腔室,使右腔室内的电缆线上长期附着水滴影响电缆线的使用寿命。
38.当充电桩总成1内部含有的温度传感器感应到充电桩总成1内部温度过高后,温度传感器通过控制终端104启动风机5对充电桩总成1进行散热,风机5转动将空气通过进风窗口102吸进分隔板2与充电桩外壳101形成的左腔室内,空气通过斜型挡板501向上运动,在下雨天潮气在斜型挡板501凝结形成小水珠向下低落,避免潮气直接进入充电桩总成1内对充电桩总成1内的电路造成腐蚀等影响,同时充电桩总成1底部的第一锥形孔502设计可以避免一些灰尘的进入,确保充电桩总成1在一个良好的环境运行,具有较长的使用寿命,避免充电桩总成1频繁出现故障,空气进入充电桩总成1后,将充电桩总成1中的高温空气通过充电桩总成1底部右侧的第一锥形孔502带出,高温空气进入分隔板2与充电桩外壳101形成的右腔室内,随后通过分隔板2上的第二锥形孔503排出,然后经过出风窗口103离开本设备。
39.清理机构包括有蜗杆6、第三固定块601、第三传动轴602、单向涡轮603、直齿轮604、齿轮转筒605、毛刷606和封板607,蜗杆6固接在第一传动轴302左端,第三固定块601固接在分隔板2上部右壁,第三传动轴602穿透第三固定块601并与其转动连接,单向涡轮603与第三传动轴602后端固接,单向涡轮603与蜗杆6啮合,直齿轮604固接在第三传动轴602前段,齿轮转筒605转动设置在充电桩外壳101前壁内,齿轮转筒605的齿轮部分与直齿轮604啮合,齿轮转筒605内部设置有若干毛刷606,封板607固接在充电桩外壳101前壁上,位于齿轮转筒605后方,清理机构使电缆线回收时对电缆线上的泥土污渍等进行清理,延长电缆线的使用寿命。
40.车辆充电结束后,司机将充电插头105从车辆上拔出,放回充电桩总成1上,在放回的过程中,距离传感器106接近设备,控制终端104感受到距离的变化启动动力机构和收放机构使电缆线收回设备内,同时伺服电机301通过蜗杆6带动单向涡轮603顺时针转动,单向涡轮603通过第三传动轴602和直齿轮604带动齿轮转筒605逆时针转动,来实现对回收电缆线的清洁保养。
41.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但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变化,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