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导流传动装置以及血泵系统的制作方法

2022-02-20 14:09:04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实施例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导流传动装置以及血泵系统。


背景技术:

2.在现代,心血管病已成为人类死亡的一重大原因,心脏移植是治疗重危心脏病患者的有效手段,然而现实中,心脏受体远多于心脏供体,导致患者在等待心脏移植中死亡。经皮血泵装置能辅助心脏泵血,是辅助治疗心血管病的常用设备。
3.现有技术的经皮血泵辅助装置,通过微创手术的方式进入人体心脏,用于辅助心脏进行泵血。一般地,经皮血泵辅助装置包括泵装置、体外驱动马达、柔性驱动轴以及套接在柔性驱动轴上的轴承,柔性驱动轴的一端连接体外驱动马达的输出端,柔性驱动轴的另一端需要穿过经皮导管后与泵装置连接,以驱动泵装置旋转。经皮血泵辅助装置在工作运行过程中,柔性驱动轴和其上的轴承运转时会产生大量的热量,需要向经皮导管中供给液体进行冷却。轴承与柔性驱动轴同步旋转时会产生不溶性微粒,这些不溶性微粒若不及时排出,不仅可能导致轴承失效,还容易进入人体而给人体带来危害。
4.然而,液体在经皮导管中的流速一般要求比较缓慢,这使得液体在轴承区域容易形成死区,进而使得液体中携带的不溶性微粒无法排出。


技术实现要素:

5.本技术实施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导流传动装置以及血泵系统,既能够将轴承运转时产生的热量排出,又能够有效将液体中携带的不溶性微粒排出。
6.第一方面,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导流传动装置,包括:
7.壳体,内部开设有轴承腔以及分别位于所述轴承腔两侧的流入腔和回流腔,还间隔开设有与所述流入腔连通的灌液口和出液口;
8.传动组件,包括转轴以及套设于所述转轴的至少一个轴承件,所述轴承件的内圈和外圈之间的间隙形成第一导流通道,所述第一导流通道的两端分别与所述流入腔和所述回流腔连通;
9.导流组件,包括支撑套,所述支撑套固嵌于所述轴承腔内并套设于所述轴承件,所述支撑套的外壁沿周向开设有至少一条第二导流通道,所述第二导流通道的两端分别与所述流入腔和所述回流腔连通。
10.根据本技术第一方面实施例的一种导流传动装置,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1.本技术的导流传动装置通过在轴承件上套设支撑套,并在支撑套上开设至少一条与流入腔和回流腔连通的第二导流通道,当导流传动装置在运行过程中,操作医师即可向灌液口灌注液体,液体从灌液口流入流入腔中,由于转轴以及轴承件做同步且高速的旋转运动,且轴承件被支撑套套设而处于支撑套内部,使得支撑套的外部压力大于支撑套的内
部压力,流入腔的液体会沿着第二导流通道流向回流腔,再从回流腔进入轴承件的内圈与外圈之间的间隙形成的第一导流通道内,进而从第一导流通道回流至流入腔中,最终从流入腔向出液口流出,以此将轴承件与转轴同步旋转过程中产生的不溶性微粒和大量的热量排出。本导流传动装置通过支撑套以及第二导流通道的设置,可使液体借助支撑套与轴承件之间形成的压力差,进而准确的按照上述的流动路径循环流动,能够持续的将轴承件与转轴同步旋转过程中产生的不溶性微粒和大量的热量及时排出,避免不溶性微粒在轴承件以及轴承腔内堆积而影响轴承件以及整个传动组件的正常运行,也防止了不溶性微粒进入人体内而对人体造成伤害。同时,上述液体的循环流动还有效提高了液体与轴承件的换热效率,使得轴承件在运行过程中产生的大量热量能够得到及时排出,从而避免了轴承件过热造成的结构损坏。本技术的导流传动装置可应用于血泵系统,还可应用于其他适用的场景。
12.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导流组件还包括导流套,所述至少一个轴承件包括第一轴承和第二轴承,所述导流套套设于所述转轴且夹设于所述第一轴承和所述第二轴承之间,所述第一轴承的内圈与外圈之间的间隙形成第一子导流通道,所述第二轴承的内圈与外圈之间的间隙形成第二子导流通道,所述导流套的外壁设有螺旋槽,所述流入腔、所述第一子导流通道、所述螺旋槽、所述第二子导流通道以及所述回流腔依次连通。
13.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导流组件还包括叶轮,所述至少一个轴承件包括第一轴承和第二轴承,所述叶轮套设于所述转轴且夹设于所述第一轴承和所述第二轴承之间,所述第一轴承的内圈与外圈之间的间隙形成第一子导流通道,述第二轴承的内圈与外圈之间的间隙形成第二子导流通道,所述叶轮的外壁沿周向设有多个导流叶片,相邻两个所述导流叶片之间形成导流槽,所述流入腔、所述第一子导流通道、所述导流槽、所述第二子导流通道以及所述回流腔依次连通。
14.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导流叶片相对所述转轴倾斜。
15.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支撑套沿周向开设有多条第二导流通道。
16.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还包括密封件,所述密封件套设在所述转轴上并与所述轴承件靠近所述流入腔的一端贴合,所述密封件的外壁分别开设有第一流通口和第二流通口,所述流入腔通过所述第一流通口与所述第二导流通道连通,所述流入腔通过所述第二流通口与所述第一导流通道连通。
17.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密封件的外壁沿周向设有多个所述第一流通口和多个所述第二流通口,所述第一流通口与所述第二流通口交替且间隔设置。
18.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壳体内还设有第一管路、第二管路以及第三管路,所述灌液口和所述流入腔分别通过所述第一管路和所述第三管路连通泵装置,所述出液口通过所述第二管路连通所述流入腔。
19.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轴承腔、所述流入腔以及所述回流腔均为圆柱形腔,所述轴承腔的轴心、所述流入腔的轴心以及所述回流腔的轴心处于同一直线上。
20.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支撑套由金属或塑料制成。
21.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轴承件为混合陶瓷轴承、陶瓷轴承以及金属轴承中的其中一种。
22.第二方面,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血泵系统,包括泵装置、体外驱动件以及上述的导流
传动装置,所述体外驱动件通过所述转轴连接所述泵装置内的旋转叶轮,所述灌液口和所述流入腔均通过管路连接所述泵装置。
23.根据本技术第二方面的血泵系统,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24.本技术的血泵系统由于具有上述的导流传动装置,整个血泵系统在运行时,液体沿上述导流传动装置中的流动路径循环流动,能够有效的将轴承件与转轴同步旋转过程中产生的不溶性微粒和大量的热量及时排出,避免不溶性微粒在轴承件以及轴承腔内堆积而影响轴承件以及整个传动组件的正常运行,也防止了不溶性微粒经过泵装置进入人体内而对人体造成伤害。同时,上述液体的循环流动还有效提高了液体与轴承件的换热效率,使得轴承件在运行过程中产生的大量热量能够得到及时排出,从而避免了轴承件过热造成的结构损坏,确保导流传动装置以及整个血泵系统的正常运行,还间接提升了轴承件、传动组件以及血泵系统的整体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25.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技术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所描述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6.图1是本技术一些实施例的导流传动装置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27.图2是图1中出a处的结构放大图;
28.图3是本技术一些实施例的导流传动装置的另一剖面结构示意图;
29.图4是本技术一些实施例的导流传动装置的另一剖面结构示意图;
30.图5是图4中出b处的结构放大图;
31.图6是本技术一些实施例的叶轮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32.图7是本技术一些实施例的支撑套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33.图8是本技术一些实施例的支撑套的一种剖面结构示意图;
34.图9是本技术一些实施例的密封件的结构示意图。
35.附图中:壳体100;轴承腔110;流入腔120;回流腔130;灌液口140;出液口150;第一管路160;第二管路170;第三管路180;传动组件200;转轴210;轴承件220;第一轴承221;第二轴承222;第一导流通道230;第一子导流通道231;第二子导流通道232;支撑套300;第二导流通道310;密封件400;第一流通口410;第二流通口420;导流套500;螺旋槽510;叶轮600、导流叶片610、导流槽620。
具体实施方式
36.下面将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各个方面的特征和示例性实施例。在下面的详细描述中,提出了许多具体细节,以便提供对本技术的全面理解。但是,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很明显的是,本技术实施例可以在不需要这些具体细节中的一些细节的情况下实施。下面对实施例的描述仅仅是为了通过示出本技术的示例来提供对本技术的更好的理解。
37.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涉及到方位描述,例如上、下、前、后、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实施
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实施例的限制。
38.在本技术实施例的描述中,若干的含义是一个或者多个,多个的含义是两个及两个以上,大于、小于、超过等理解为不包括本数,以上、以下、以内等理解为包括本数。如果有描述到第一、第二只是用于区分技术特征为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先后关系。
39.本技术实施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设置、安装、连接等词语应做广义理解,所属技术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结合技术方案的具体内容合理确定上述词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40.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结合附图对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
41.请参见图1、图2和图3,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导流传动装置,包括壳体100、传动组件200以及导流组件。
42.其中,壳体100的内部开设有轴承腔110以及分别位于轴承腔110两侧的流入腔120和回流腔130,壳体100上还间隔开设有与流入腔120连通的灌液口140和出液口150。
43.传动组件200包括转轴210以及套设于转轴210的至少一个轴承件220,轴承件220的内圈和外圈之间的间隙形成第一导流通道230,第一导流通道230的两端分别与流入腔120和回流腔130连通。
44.导流组件包括支撑套300,支撑套300固嵌于轴承腔110内并套设于轴承件220,支撑套300的外壁沿周向开设有至少一条第二导流通道310,第二导流通道310的两端分别与流入腔120和回流腔130连通。
45.示例性的,本技术的导流传动装置可以应用于血泵系统(也可称为经皮血泵辅助装置),当然还可以应用于其他适用的场景。
46.本技术实施例以导流传动装置应用于血泵系统为例进行说明。
47.本技术的导流传动装置作为血泵系统的一部分,在与血泵系统配合应用时,导流传动装置中的转轴210靠近流入腔120的一端连接泵装置的旋转叶轮或旋转桨,转轴210远离流入腔120的一端连接体外驱动件的输出端,体外驱动件为驱动马达、驱动电机、磁传动驱动结构等驱动件,不难理解的是,整个血泵系统在运行时,整个传动组件200即用于传递体外驱动件的力矩,进而驱动泵装置的旋转叶轮或旋转桨旋转,达到泵血的目的。
48.可以理解的是,本技术的导流传动装置应用于血泵系统中运行时,构成传动组件200的转轴210和轴承件220做同步旋转运动,轴承件220可为滚珠轴承,即轴承件220的结构由内圈、滚珠以及外圈构成,轴承件220在实际旋转运行时,轴承件220的内圈通过滚珠的作用相对外圈旋转。轴承件220的内圈与外圈之间的间隙即形成第一导流通道230。
49.此外,本技术的导流传动装置应用于血泵系统中运行时,操作医师即可向灌液口140灌注液体,该液体优选为生理盐水或葡萄糖,液体流经传动组件200上的轴承件220时即可对轴承件220进行降温。
50.本技术的导流传动装置通过在轴承件220上套设支撑套300,并在支撑套300上开设至少一条与流入腔120和回流腔130连通的第二导流通道310,当导流传动装置在运行过程中,操作医师即可向灌液口140灌注液体,液体从灌液口140流入流入腔120中,由于转轴
210以及轴承件220做同步且高速的旋转运动,且轴承件220被支撑套300套设而处于支撑套300内部,使得支撑套300的外部压力大于支撑套300的内部压力,流入腔120的液体会沿着第二导流通道310流向回流腔130,再从回流腔130进入轴承件220的内圈与外圈之间的间隙形成的第一导流通道230内,进而从第一导流通道230回流至流入腔120中,最终从流入腔120向出液口150流出,以此将轴承件220与转轴210同步旋转过程中产生的不溶性微粒和大量的热量排出。
51.本技术的导流传动装置通过支撑套300以及第二导流通道310的设置,可使液体借助支撑套300与轴承件220之间形成的压力差,进而准确的按照上述的流动路径循环流动,能够持续的将轴承件220与转轴210同步旋转过程中产生的不溶性微粒和大量的热量及时排出,避免不溶性微粒在轴承件220以及轴承腔110内堆积而影响轴承件220以及整个传动组件200的正常运行,也防止了不溶性微粒进入人体内而对人体造成伤害。同时,还有效提高了液体与轴承件220的换热效率,使得轴承件220在运行过程中产生的大量热量能够得到及时排出,从而避免了轴承件220过热造成的结构损坏。
52.再参见图1至图3,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导流组件还包括导流套500,至少一个轴承件220包括第一轴承221和第二轴承222,导流套500套设于转轴210且夹设于第一轴承221和第二轴承222之间,第一轴承221的内圈与外圈之间的间隙形成第一子导流通道231,第二轴承222的内圈与外圈之间的间隙形成第二子导流通道232,导流套500的外壁设有螺旋槽510,流入腔120、第一子导流通道231、螺旋槽510、第二子导流通道232以及回流腔130依次连通。
53.需要说明的是,第一轴承221和第二轴承222均可为滚珠轴承。显然,转轴210上沿轴向依次套设有第一轴承221、导流套500以及第二轴承222,能够提高整个传动组件200的传递外驱动件的力矩的效果,在转轴210上套设两个轴承,提高了转轴210的回转精度,保证转轴210做旋转运动的稳定性,进而使得转轴210稳定地带动泵装置中的旋转叶轮或旋转桨旋转,保证泵装置对人体进行泵血的可靠性。
54.此外,需要理解的是,在此些实施例中,导流套500上的螺旋槽510的旋向可与转轴210的旋转方向相同或相反。
55.当螺旋槽510的旋向与转轴210的旋转方向相反时,整个导流传动装置在工作运行时,流入腔120的液体先沿着第二导流通道310流入回流腔130,回流腔130中的液体再在压差的作用下依次流经第二子导流通道232、螺旋槽510以及第一子导流通道231,最终回流至流入腔120并向出液口150流出;
56.当螺旋槽510的旋向与转轴210的旋转方向相同时,流入腔120的液体会在转轴210的旋转带动下流入第一子导流通道231,再依次流经螺旋槽510和第二子导流通道232后进入回流腔130,回流腔130中液体再在压差的作用下沿着第二导流通道310回流至流入腔12,最终向出液口150流出。
57.液体经上述流动路径循环流动,能够及时将第一轴承221以及第二轴承222因摩擦转动产生的不溶性微粒排出体外。同时,需要理解的是,通过在第一轴承221和第二轴承222之间增设一个导流套500,并在导流套500上开设与第一子导流通道231和第二子导流通道232连通的螺旋槽510,使得液体在螺旋槽510内流动时易形成湍流,以使液体与导流套500、第一轴承221以及第二轴承222产生强制对流换热,强化了液体与整个轴承件220的换热效
果,也间接加快了对转轴210的冷却,使得整个传动组件200在运行中产生的大量热量能够快速地排出,进一步避免传动组件200上的转轴210、轴承件220因温度过高而出现膨胀变形,保证整个传动组件200的结构和功能的稳定性。同时,液体在螺旋槽510内流动时形成湍流,也加快了液体整体的流动速率,能够更好、更快地将轴承件220与转轴210在旋转过程产生的不溶性微粒及时排出。
58.参见图4、图5和图6,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导流组件还包括叶轮600,至少一个轴承件220包括第一轴承221和第二轴承222,叶轮600套设于转轴210且夹设于第一轴承221和第二轴承222之间,第一轴承221的内圈与外圈之间的间隙形成第一子导流通道231,述第二轴承的内圈与外圈之间的间隙形成第二子导流通道232,叶轮600的外壁沿周向设有多个导流叶片610,相邻两个导流叶片610之间形成导流槽620,流入腔120、第一子导流通道231、导流槽620、第二子导流通道232以及回流腔130依次连通。
59.不难理解的是,在此些实施例中,整个导流传动装置在工作运行时,流入腔120的液体先沿着第二导流通道310流入回流腔130,回流腔130中的液体再在压差的作用下依次流经第二子导流通道232、导流槽620以及第一子导流通道231,最终回流至流入腔120并向出液口150流出,液体经上述流动路径循环流动,同样能够及时将第一轴承221以及第二轴承222因摩擦转动产生的不溶性微粒排出体外。
60.需要理解的是,由于第一子导流通道231是由第一轴承221的内圈与外圈之间的间隙形成的,即第一子导流通道231呈环状,同理,第二子导流通道232也呈环状。通过在第一轴承221和第二轴承222之间增设一个叶轮600,并在叶轮600的外壁沿周向设置多个导流叶片610,由于每相邻两个导流叶片610之间就形成一条导流槽620,即导流槽620由相邻两个导流叶片610围成,使得叶轮600的外壁上具有多条导流槽620,且多条导流槽620在叶轮600的外壁呈环形分布,每条导流槽620的两端分别与第一子导流通道231和第二子导流通道232对接连通,以此很好的适配了环状的第一子导流通道231和环状的第二子导流通道232,使得第一轴承221和第二轴承222内的各个位置均能与液体接触,确保第一轴承221的内圈与外圈之间以及第二轴承222的内圈与外圈之间产生的不溶性微粒全部被液体带出,同时,也使得第一轴承221和第二轴承222内的各个位置均得到液体的冷却,避免第一轴承221和第二轴承222内的各个位置温度不均匀而造成的结构损坏。
61.同时,多个导流叶片610形成的环状分部的多条导流槽620不仅增大了液体流动的流量,多个导流叶片610起到的对液体导流的作用还有效的提高了液体流动的流速,强化了液体与整个轴承件220的换热效果,使得液体在短时间内即可将整个轴承件220产生的不溶性微粒和热量排出,极大的提升了不溶性微粒和热量排出的效率。
62.再参见图4、图5和图6,在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导流叶片610相对转轴210倾斜。具体的,导流叶片610相对转轴210呈锐角或钝角。
63.以图4和图5为参照,此时,导流叶片610朝向转轴210靠近流入腔120的一端倾斜时,即此时的导流叶片610相对转轴210呈锐角,当转轴210顺时针旋转时,流入腔120的液体先沿着第二导流通道310流入回流腔130,回流腔130中的液体再在压差的作用下依次流经第二子导流通道232、导流槽620以及第一子导流通道231,最终回流至流入腔120并向出液口150流出;
64.当导流叶片610朝向转轴210远离流入腔120的一端倾斜时,即此时的导流叶片610
相对转轴210呈钝角,当转轴210顺时针旋转时,流入腔120的液体会在转轴210的旋转带动下流入第一子导流通道231,再依次流经螺旋槽510和第二子导流通道232后进入回流腔130,回流腔130中液体再在压差的作用下沿着第二导流通道310回流至流入腔12,最终向出液口150流出。
65.通过将导流叶片610相对转轴210倾斜设置可以使得液体流道与转轴呈一定角度进入叶轮600外壁的导流槽620内,增大液体的流速,加快液体流过导流槽620、第一子导流通道231以及第二子导流通道232的速率,使得携带有不溶性微粒的液体能够快速的回流至流入腔120,进而向出液口150流出,进一步提升了不溶性微粒和热量排出的效率,也使得整个轴承件220能够得到高速流动液体的快速冷却,确保整个传动组件以及整个导流传动装置的结构稳定性。
66.当然,为了进一步增大液体在导流槽620中的流速,导流叶片可设置成螺旋叶片或者中间厚两端薄的叶片,以此进一步提升了不溶性微粒和热量排出的效率。
67.参见图1、图2、图3、图7以及图8,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支撑套300沿周向开设有多条第二导流通道310。具体的,每条第二导流通道310均与转轴210平行。第二导流通道310可以为开设在支撑套300外壁上的凹槽,也可为开设在支撑套300内部的中空通道。多条第二导流通道310沿周向均匀且间隔的设置在支撑套300上。
68.不难理解的是,通过在支撑套300上设置多条第二导流通道310,多条第二导流通道310沿支撑套300的周向环形分布,以此适配轴承件220的圆柱形形状,使得液体从流入腔120均匀的分出多条流路,每条流路流入对应的第二导流通道310,进而汇入回流腔130中,使得回流腔130中能够均匀的充满液体。
69.另外,可以理解的是,由于第一导流通道230是由轴承件220的内圈和外圈之间的间隙形成的,即第一导流通道230呈环状,回流腔130与环状的第一导流通道230对接连通,可使得回流腔130中的液体流经环状的第一导流通道230,进而回流至流入腔120。通过上述设置,可以使得轴承件220内的各个位置均能与流经的液体接触,进而确保轴承件220的内圈与外圈之间因与滚珠摩擦产生的不溶性微粒全部被流经的液体带出,避免了不溶性微粒在轴承件220内的某个特定位置堆积堵塞,同时,也能够使得轴承件220内的各个位置均与液体换热而得到液体的冷却,防止轴承件220内的各个位置温度不均而出现结构变形等不良状况。
70.参见图1至图3以及图9,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还包括密封件400,密封件400套设在转轴210上并与轴承件220靠近流入腔120的一端贴合,密封件400的外壁分别开设有第一流通口410和第二流通口420,流入腔120通过第一流通口410与第二导流通道310连通,流入腔120通过第二流通口420与第一导流通道230连通。密封件400的设计,能够起到对少量残留在流入腔120中未排出的不溶性微粒的部分屏蔽作用,避免该部分不溶性微粒回流至轴承件220内而引起轴承件220局部堵塞。
71.在一些实施例中,密封件400的外壁沿周向设有多个第一流通口410和多个第二流通口420,第一流通口410与第二流通口420交替且间隔设置。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密封件400的外壁沿周向设有三个第一流通口410以及三个第二流通口420,支撑套300的外壁上开设有三条第二导流通道310,每个第一流通口410与第二导流通道310对接连通,三个第二流通口420沿密封件400外周呈环状分布进而与环状的第一导流通道230对接连通。通过上述
设置,可使得回流腔120中的液体能够在压差作用下流经环状的第一导流通道230后,在三个第二流通口420存在下,再分为三条子回流道回流至流入腔120,防止初始处于流入腔120的液体流入第一导流通道230,避免第一导流通道230中的液体与第二导流通道310中的液体交叉干涉,使得液体准确的按照上述的流动路径循环流动,确保不溶性微粒得到完全排出。
72.再参见图1至图3,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为方便液体的循环流动以及整个导流传动装置与泵装置的对接,壳体100内还设有第一管路160、第二管路170以及第三管路180,灌液口140和流入腔120分别通过第一管路160和第三管路180连通泵装置,出液口150通过第二管路170连通流入腔120。
73.在一些实施例中,本技术的导流传动装置在与血泵系统配合应用时,导流传动装置中的转轴210靠近流入腔120的一端通过柔性传动轴连接泵装置的旋转叶轮或旋转桨,可以将柔性传动轴当作壳体100内的一个部件,柔性传动轴可设计为多腔结构,以形成第二管路170和第三管路180,柔性传动轴可选为传动绞丝。
74.液体通过灌液口140进入第一管路160,流经泵装置时将泵装置产生的不溶性微粒通过第三管路180回流到流入腔120中,后续再经过上述导流传动装置中的循环流路后,再从第二管路170向出液口150流出。通过这种方式,实现整个装置以及血泵系统在运行过程中产生的不溶性微粒全部流出体外,实现几乎零微粒进入人体的功能,切实保证患者在手术过程中的安全性。
75.具体的,轴承腔110、流入腔120以及回流腔130均为圆柱形腔,轴承腔110的轴心、流入腔120的轴心以及回流腔130的轴心处于同一直线上,第一管路160、第二管路170以及第三管路180均为圆柱状管路,进一步使得液体准确的按照上述的流动路径循环流动,还间接的防止不溶性微粒流入泵装置中进而进入人体内,而对人体造成伤害。
76.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支撑套300由金属制成,该金属优选为铝合金,避免支撑套300被液体腐蚀。通过将支撑套300设置成金属结构,增加支撑套300的整体强度,以为轴承件220提供一个稳定的外支撑,避免轴承件220做旋转运动时上下偏移,同时,金属支撑套300导热性强,能够为高速旋转的轴承件220产生的大量热量提供良好的导热和散热条件,使得轴承件220上的热量经过热传导作用传递给支撑套300,进而被流经支撑套300的液体吸收,加强了液体对轴承件220的冷却效果。
77.当然,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支撑套300还可由塑料制成,塑料优选为高强度的工程塑料,以提高支撑套300的强度和硬度,虽然塑料的支撑套300的导热性较金属支撑套的导热性较差,但其重量更轻,成本更低,同样能够为轴承件220提供一个稳定的外支撑。
78.此外,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轴承件220为混合陶瓷轴承。需要说明的是,传统的轴承件由不锈钢材料制成,不锈钢轴承长期浸泡在液体中工作时容易被液体中的氧气腐蚀,进而产生不溶性的微粒氧化物,且不锈钢轴承在高速旋转产生的局部高温条件下容易产生点蚀现象,造成不锈钢轴承出现微孔而影响液体的循环流动以及轴承的结构稳定性。而在此些实施例中,通过将轴承件220设计成混合陶瓷轴承,与传统的不锈钢轴承相比,第一,混合陶瓷轴承比不锈钢轴承具有更强的耐热性,使得轴承件220在短期的高温调节下能够保持稳定的结构尺寸;此外,混合陶瓷轴承的硬度更高,使得具备更好的耐磨性,能够在一定程度减少轴承件220在高速旋转摩擦而产生的不溶性微粒;第三,混合陶瓷轴承具备更
好的自润滑性,考虑到整个导流传动装置是在液体环境下工作运行的,无法在轴承件220的高速运转过程中加入润滑油为轴承件220润滑,显然,自润滑性良好的混合陶瓷轴承比传统的不锈钢轴承更适合在液体环境中工作。
79.当然,轴承件220也还可为陶瓷轴承和金属轴承中的其中一种。同样的,陶瓷轴承和金属轴承均具备较高的强度、硬度和耐磨性,均比传统的不锈钢轴承更适合在液体环境中工作。
80.另外,本技术还公开了一种血泵系统,该血泵系统包括包括泵装置、体外驱动件以及上述的导流传动装置,体外驱动件通过转轴210连接泵装置内的旋转叶轮,灌液口140和流入腔120均通过管路连接泵装置。
81.具体的,在一些实施例中,体外驱动件通过转轴210直接连接泵装置内的旋转叶轮;在另一些实施例中,体外驱动件通过转轴210连接柔性传动轴的方式,借助柔性传动轴间接连接泵装置内的旋转叶轮。
82.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体外驱动件可优选为磁传动驱动结构,磁传动驱动结构为利用电磁原理实现非接触式的电能转化为机械能的动力传输功能,磁传动驱动结构的从动端的磁体结构可设置在位于回流腔130一侧的转轴210上,磁传动驱动结构的主动端的磁体结构与从动端磁体结构为非接触式磁耦合结构,以使磁传动驱动结构通过转轴210进而直接或间接地驱动泵装置内的旋转叶轮旋转,以带动血液循环流动,进而实现泵血的功能。
83.本技术的血泵系统由于具有上述的导流传动装置,整个血泵系统在运行时,液体沿上述导流传动装置中的流动路径循环流动,能够有效的将轴承件220与转轴210同步旋转过程中产生的不溶性微粒和大量的热量及时排出,避免不溶性微粒在轴承件220以及轴承腔110内堆积而影响轴承件220以及整个传动组件200的正常运行,也防止了不溶性微粒经过泵装置进入人体内而对人体造成伤害。
84.同时,还有效提高了液体与轴承件220的换热效率,使得轴承件220在运行过程中产生的大量热量能够得到及时排出,从而避免了轴承件220过热造成的结构损坏,确保导流传动装置以及整个血泵系统的正常运行,还间接提升了轴承件220、传动组件200以及血泵系统的整体使用寿命。
85.以上,仅为本技术实施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技术实施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技术实施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各种等效的修改或替换,这些修改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技术实施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技术实施例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