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基于物联网和人脸识别的变电站安全区域防控方法及系统与流程

2022-02-20 13:25:34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电力防护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物联网和人脸识别的变电站安全区域防控方法及系统。


背景技术:

2.变电站是电力系统中的重要环节,它的可靠运行对保障电网安全稳定和人民生产生活起着关键作用。而现有变电站的安全区域防控系统存在过分依赖人力、智能化程度较低、安全风险极高的缺点。相关人员在进入变电站内的主控室、高压室、配电室、电容器围栏、高压场地围栏时,或者工作需要打开汇控箱、机构箱、端子箱、电源箱、开关柜等柜门时,一般是使用机械钥匙打开相应的机械锁。
3.不同的机械锁一般需要对应不同的机械钥匙,这会导致钥匙繁多,难以携带和区分的问题,也会降低开锁速度。若同一把钥匙能开多把机械锁,容易导致工作人员走错设备间隔或者随意扩大工作范围,容易触发安全事故。
4.因此,需要研发一种变电站安全区域防控系统,用于解决目前采用机械锁作为锁具带来的机械钥匙携带不便和开锁速度慢等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物联网和人脸识别的变电站安全区域防控系统,无须随身携带机械钥匙,开锁方便快捷。
6.为达以上目的,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物联网和人脸识别的变电站安全区域防控方法,包括:
7.通过近场通信技术激活人脸识别功能;
8.录入操作人员的人脸信息,确认操作人员的身份信息;
9.根据工单信息获取所述身份信息对应的操作人员的操作权限;
10.根据所述操作人员的操作权限打开或者关闭电控锁芯。
11.可选的,所述录入操作人员的人脸信息,确认操作人员的身份信息之前,还包括:
12.采集所有操作人员的人脸信息,形成人脸识别数据库。
13.可选的,所述根据工单信息获取所述身份信息对应的操作人员的操作权限之前,还包括:
14.获取最新的工单信息。
15.可选的,所述根据所述操作人员的操作权限打开或者关闭电控锁芯,包括:
16.若所述操作人员的操作权限包括打开电控锁芯,则打开所述电控锁芯;
17.若所述操作人员的操作权限不包括打开电控锁芯,则关闭所述电控锁芯。
18.另一方面,提供一种基于物联网和人脸识别的变电站安全区域防控系统,包括:
19.激活模块,用于通过近场通信技术激活人脸识别功能;
20.录入模块,用于录入操作人员的人脸信息,确认操作人员的身份信息;
21.工单读取模块,用于根据工单信息获取所述身份信息对应的操作人员的操作权限;
22.控制模块,用于根据所述操作人员的操作权限打开或者关闭电控锁芯。
23.可选的,所述激活模块包括nfc卡和与所述nfc卡近场通信连接的读卡器。
24.可选的,还包括:
25.存储模块,用于预存所有操作人员的人脸信息,形成人脸识别数据库。
26.可选的,还包括:
27.工单加载模块,用于获取最新的工单信息。
28.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提供一种基于物联网和人脸识别的变电站安全区域防控方法及系统,可以用于电力防护技术领域中的无匙开锁情形,通过近场通信技术激活人脸识别功能,然后进行身份信息验证和操作权限验证,当验证成功后,即可自动打开电控锁芯,整个开锁过程无须随身携带机械钥匙,开锁方便快捷。
附图说明
29.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30.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基于物联网和人脸识别的变电站安全区域防控方法的流程图;
31.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基于物联网和人脸识别的变电站安全区域防控系统的结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32.为使得本发明的目的、特征、优点能够更加的明显和易懂,下面将结合本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下面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非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33.实施例一
34.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基于物联网和人脸识别的变电站安全区域防控方法,适用于电力防护领域中的应用场景,可以通过近场通信和人脸识别双重认证的方法控制电控锁芯的开闭,无须随身携带机械钥匙,开锁方便快捷,所述基于物联网和人脸识别的变电站安全区域防控方法由一种基于物联网和人脸识别的变电站安全区域防控系统来执行,通过软件和/或硬件实现。
35.图1是本实施例一提供的基于物联网和人脸识别的变电站安全区域防控方法的流程图。
36.参见图1,所述基于物联网和人脸识别的变电站安全区域防控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37.s10:采集所有操作人员的人脸信息,形成人脸识别数据库。
38.可以先对所有的操作人员均进行身份信息、人脸信息和岗位职级等的信息录入,
形成人脸识别数据库,以便后续进行信息比对。
39.s20:通过近场通信技术激活人脸识别功能。
40.一般情况下,用于采集人脸信息的录入模块处于待机状态,以达到节能的目的,只有当操作人员使用nfc卡靠近读卡器时,读卡器才会激活录入模块,使录入模块开始人脸信息录入工作。
41.可选的,可以每个操作人员均配备一张nfc卡,且不同的操作人员的nfc卡均是一样的,因为nfc卡主要为了激活人脸识别功能,不起身份验证作用。因此,也可以直接在读卡器附近放置一张nfc卡,需要激活人脸识别功能是,操作人员直接从读卡器附近拿取nfc卡靠近读卡器即可,激活人脸识别功能后,将nfc卡放回原位。
42.s30:录入操作人员的人脸信息,确认操作人员的身份信息。
43.可以使用摄像组件等等作为录入模块。录入模块受激活进入工作状态后,即可录入操作人员的人脸信息,然后根据录入的人脸信息在人脸识别数据库中进行查找,从而确定该操作人员的身份信息、所在班组以及岗位职级等。
44.例如,对激活读卡器的操作人员的人脸信息进行录入,然后根据录入的人脸识别信息在人脸识别数据库中查到得到该操作人员为a科室的张xx技术员等。
45.s40:获取最新的工单信息。
46.一般地,操作人员进行操作前,需要在内部管理系统上提交操作申请,当操作申请获批后,就会形成工单,连接内部管理系统,即可获取工单信息,从而确定当前时刻是否允许打开电控锁芯、谁有权限打开电控锁芯等信息。
47.s50:根据工单信息获取所述身份信息对应的操作人员的操作权限。
48.若工单信息上的操作人员与人脸识别的结果相匹配,则认为该操作人员具有打开电控锁芯的权限;
49.若工单信息上的操作人员与人脸识别的结果不匹配,则认为该操作人员不具有打开电控锁芯的权限。
50.s60:根据所述操作人员的操作权限打开或者关闭电控锁芯。
51.若所述操作人员的操作权限包括打开电控锁芯,则打开所述电控锁芯;
52.若所述操作人员的操作权限不包括打开电控锁芯,则关闭所述电控锁芯。
53.由此即可保证只有通过审核的操作人员才能打开电控锁芯,同时降低其他操作人员误开电控锁芯带来的安全隐患。
54.本实施例提供的基于物联网和人脸识别的变电站安全区域防控方法,可以用于电力防护技术领域中的无匙开锁情形,通过近场通信技术激活人脸识别功能,然后进行身份信息验证和操作权限验证,当验证成功后,即可自动打开电控锁芯,整个开锁过程无须随身携带机械钥匙,开锁方便快捷。
55.实施例二
56.本实施例提供的基于物联网和人脸识别的变电站安全区域防控系统可用于执行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的基于物联网和人脸识别的变电站安全区域防控方法,具备相应的功能和有益效果。
57.图2是本实施例二提供的基于物联网和人脸识别的变电站安全区域防控系统的结构框图。
58.参见图2,一种基于物联网和人脸识别的变电站安全区域防控系统,包括:
59.存储模块1,用于预存所有操作人员的人脸信息,形成人脸识别数据库;
60.激活模块2,用于通过近场通信技术激活人脸识别功能;可选的,所述激活模块包括nfc卡和与所述nfc卡近场通信连接的读卡器;
61.录入模块3,用于录入操作人员的人脸信息,确认操作人员的身份信息;例如,所述录入模块可以为摄像组件;
62.工单加载模块4,与内部管理系统7通信连接,用于获取最新的工单信息;
63.工单读取模块5,用于根据工单信息获取所述身份信息对应的操作人员的操作权限;
64.控制模块6,用于根据所述操作人员的操作权限打开或者关闭电控锁芯8;具体地,若所述操作人员的操作权限包括打开电控锁芯8,则打开所述电控锁芯8;若所述操作人员的操作权限不包括打开电控锁芯8,则关闭所述电控锁芯8。
65.在本技术所提供的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系统,单元,装置和方法,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例如,以上所描述的所有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上述单元或者模块等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单元、模块以及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一点,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装置或单元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机械或其它的形式。
66.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