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小麦考种收集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02-20 12:03:38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小麦考种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小麦考种收集装置。


背景技术:

2.小麦是小麦属植物的统称,代表种为普通小麦,是禾本科植物,是一种在世界各地广泛种植的谷类作物,小麦的颖果是人类的主食之一,磨成面粉后可制作面包、馒头、饼干、面条等食物,发酵后可制成啤酒、酒精、白酒,或生物质燃料,而试验田中的小麦需要对其进行考种,小麦考种的指标主要包括小穗数、穗粒数、穗长、千颗穗粒重量和含水量,而考种前需要在麦田收集指定面积下的小麦。
3.现有的收集考种小麦的方式是用卷尺或指定大小的木框圈出指定面积的小麦,接着人工用镰刀将该区域内的小麦割掉,再将这些割完的小麦捡起装到收集袋中,如果有多块麦田需要考种的话,这种收集小麦的方式效率太低,因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小麦考种收集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小麦考种收集装置。
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小麦考种收集装置,包括底框,所述底框上表面四个角固定有四个支撑杆,四个所述支撑杆顶端固定连接有顶框,四个所述支撑杆之间均连接有围网,所述底框内部设有剪切装置,所述剪切装置包括下切刀和上切刀,所述底框外侧壁一侧设有驱动装置,所述底框两侧开设有两个条形口,两个所述条形口内底壁共开设有两个第二t型滑槽,所述剪切装置与条形口滑动连接。
6.进一步的,所述底框下表面固定有四个支撑脚,使得底框与地面保持一定距离,进而使得驱动装置与地面离开,有利于移动驱动装置。
7.进一步的,所述下切刀和上切刀同侧均设有若干切割齿,所述下切刀上表面两侧开设有两个第一t型滑槽,所述上切刀下表面连接有两个第一t型滑块,两个所述第一t型滑块分别与两个第一t型滑槽滑动连接,从而上切刀可以在下切刀表面相对滑动。
8.进一步的,所述下切刀下表面两侧固定有两个第二t型滑块,两个所述第二t型滑块分别与两个第二t型滑槽滑动连接,使得剪切装置可以在底框上的条形口内横向移动。
9.进一步的,所述驱动装置包括盒体,所述下切刀一端与盒体固定连接且下切刀上表面与盒体上表面平齐,所述盒体内底壁固定有微型电机,所述微型电机驱动轴穿过盒体顶壁固定连接有圆盘,所述圆盘一侧转动连接有连动杆,所述连动杆远离圆盘的一端与上切刀转动连接,便于通过微型电机带动上切刀在下切刀表面来回移动,从而完成对小麦杆的切割。
10.进一步的,所述下切刀远离切割齿的一侧与底框内侧壁共同连接有底网,所述底网的面积与底框面积相等,便于将切割完的小麦兜住。
11.进一步的,所述盒体内底壁一侧设有蓄电池,该蓄电池可以进行充电,为微型电机供电。
12.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13.1、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通过设置底框、剪切装置和驱动装置,底框两侧开设有条形口,而剪切装置与条形口滑动连接,剪切装置和驱动装置分别包括下切刀、上切刀和微型电机、圆盘、连动杆,当需要收集小麦时,启动电机带动转盘转动,从而连动杆会带动上切刀在下切刀表面来回移动,由此对小麦快速收割,相比人工切割效率更高,当对多块实验田里的小麦进行样品切割收集时,可以大大缩短收集时间。
14.2、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通过设置底框、支撑杆、顶框、围网和底网,而底网一侧与底框一边固定连接,另一侧与剪切装置连接,当剪切装置在移动切割小麦时,可以带动底网展开并将切割完的小麦兜住,切割完成后,只需要将该装置从麦田直接拿起即可,大大提高小麦样品的收集效率。
附图说明
15.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图;
16.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
17.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主视图;
18.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俯剖图;
19.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局部侧剖图;
20.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a处放大图。
21.图例说明:
22.1、底框;11、条形口;12、第二t型滑槽;2、支撑杆;3、顶框;4、围网;5、支撑脚;6、剪切装置;61、下切刀;611、第一t型滑槽;612、第二t型滑块;62、上切刀;621、第一t型滑块;7、驱动装置;71、盒体;72、微型电机;73、圆盘;74、连动杆;75、蓄电池;8、底网。
具体实施方式
23.如图1和图4所示,涉及一种小麦考种收集装置,包括底框1,底框1上表面四个角固定有四个支撑杆2,四个支撑杆2顶端固定连接有顶框3,四个支撑杆2之间均连接有围网4,底框1内部设有剪切装置6,剪切装置6包括下切刀61和上切刀62,底框1外侧壁一侧设有驱动装置7,底框1两侧开设有两个条形口11,两个条形口11内底壁共开设有两个第二t型滑槽12,剪切装置6与条形口11滑动连接。底框1下表面固定有四个支撑脚5。
24.如图2和图5所示,驱动装置7包括盒体71,下切刀61一端与盒体71固定连接且下切刀61上表面与盒体71上表面平齐,盒体71内底壁固定有微型电机72,微型电机72驱动轴穿过盒体71顶壁固定连接有圆盘73,圆盘73一侧转动连接有连动杆74,连动杆74远离圆盘73的一端与上切刀62转动连接。
25.如图2和图6所示,下切刀61和上切刀62同侧均设有若干切割齿,下切刀61上表面两侧开设有两个第一t型滑槽611,上切刀62下表面连接有两个第一t型滑块621,两个第一t型滑块621分别与两个第一t型滑槽611滑动连接。下切刀61下表面两侧固定有两个第二t型滑块612,两个第二t型滑块612分别与两个第二t型滑槽12滑动连接。下切刀61远离切割齿
的一侧与底框1内侧壁共同连接有底网8,底网8的面积与底框1面积相等。盒体71内底壁一侧设有蓄电池75。
26.使用时:首先将剪切装置6和驱动装置7移动到底框1的一侧,且保证底网8是处于收缩在一起的状态,然后将该装置垂直放入麦田中,此时位于该装置内部的小麦即为考种样品,随后启动微型电机72带动圆盘73转动,连动杆73一端就会围绕圆盘73一侧做圆周运动,进而连动杆73的另一端就会带动上切刀62不停的在下切刀61表面来回移动,并利用切割齿对小麦秆进行切割,于此同时,快速移动驱动装置7和剪切装置6到底框1的另一侧,于是位于该装置内的小麦就被完全切割,而剪切装置6在移动切割过程中,底网8会跟随其展开,并将切割的小麦兜住,由此完成该区域的小麦考种样品的收集,最后将整个装置从麦田中拿起即可。
27.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小麦考种收集装置,包括底框(1),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框(1)上表面四个角固定有四个支撑杆(2),四个所述支撑杆(2)顶端固定连接有顶框(3),四个所述支撑杆(2)之间均连接有围网(4),所述底框(1)内部设有剪切装置(6),所述剪切装置(6)包括下切刀(61)和上切刀(62),所述底框(1)外侧壁一侧设有驱动装置(7),所述底框(1)两侧开设有两个条形口(11),两个所述条形口(11)内底壁共开设有两个第二t型滑槽(12),所述剪切装置(6)与条形口(11)滑动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小麦考种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框(1)下表面固定有四个支撑脚(5)。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小麦考种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切刀(61)和上切刀(62)同侧均设有若干切割齿,所述下切刀(61)上表面两侧开设有两个第一t型滑槽(611),所述上切刀(62)下表面连接有两个第一t型滑块(621),两个所述第一t型滑块(621)分别与两个第一t型滑槽(611)滑动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小麦考种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切刀(61)下表面两侧固定有两个第二t型滑块(612),两个所述第二t型滑块(612)分别与两个第二t型滑槽(12)滑动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小麦考种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装置(7)包括盒体(71),所述下切刀(61)一端与盒体(71)固定连接且下切刀(61)上表面与盒体(71)上表面平齐,所述盒体(71)内底壁固定有微型电机(72),所述微型电机(72)驱动轴穿过盒体(71)顶壁固定连接有圆盘(73),所述圆盘(73)一侧转动连接有连动杆(74),所述连动杆(74)远离圆盘(73)的一端与上切刀(62)转动连接。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小麦考种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切刀(61)远离切割齿的一侧与底框(1)内侧壁共同连接有底网(8),所述底网(8)的面积与底框(1)面积相等。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小麦考种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盒体(71)内底壁一侧设有蓄电池(75)。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小麦考种收集装置,包括底框,所述底框上表面四个角固定有四个支撑杆,四个所述支撑杆顶端固定连接有顶框,四个所述支撑杆之间均连接有围网,所述底框内部设有剪切装置,所述剪切装置包括下切刀和上切刀,所述底框外侧壁一侧设有驱动装置。本实用新型中,设置有底框、剪切装置和驱动装置,底框两侧开设有条形口,而剪切装置与条形口滑动连接,剪切装置和驱动装置分别包括下切刀、上切刀和微型电机、圆盘、连动杆,当需要收集小麦时,启动电机带动转盘转动,从而连动杆会带动上切刀在下切刀表面来回移动,由此对小麦快速收割,相比人工切割效率更高,当对多块实验田里的小麦进行样品切割收集时,可以大大缩短收集时间。集时间。集时间。


技术研发人员:王新语 王建玲 孙晓辉 王冬梅 史晓婧 张丽丽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山东省烟台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技术研发日:2021.09.07
技术公布日:2022/1/11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