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立体车库的智能搬运器的制作方法

2022-02-20 08:27:5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立体车库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立体车库的智能搬运器。


背景技术:

2.随着汽车保有量的不断增加,停车难、占道停车等问题越来越严重。静态交通与动态交通相互影响,一位难求、交通拥堵已成为比较突出的社会问题。相较于平面停车,立体车库成为城市缓解停车难问题的必然选择。现在常用的巷道堆垛类立体车库,具有车库无需车道,出入口设置方便,停车数量大,容积率高,存取车方便、效率高,集中监控、运行可靠,全自动化控制,成本低等特点,而库内搬运设备是巷道堆垛式停车设备的主要设备,它主要由横向(巷道方向)移动部分,纵向(垂直巷道方向)移动部分、升降部分组成,纵向移动部分又分为搬运器输送、载车板输送和履带传送三类。
3.目前,现有的立体车库搬运器在面对摆放比较歪斜的汽车时一般会采用扶正机构顶动挤压汽车轮胎内侧壁将汽车扶正,然而轮胎侧壁比较薄弱,扶正机构的顶动挤压会对轮胎造成一定的损伤,而且搬运器在移动时容易碰到导槽的内壁,由于搬运器缺少减震结构,因此生硬的碰撞会对搬运器本身造成一定的损伤,还有一定的改进空间,现有的立体车库搬运器存在在对汽车进行扶正时容易对轮胎侧壁造成一定的损伤以及搬运器缺少减震结构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5.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立体车库的智能搬运器,解决了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6.(二)技术方案
7.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立体车库的智能搬运器,包括底座和升降座,所述升降座的内部转动连接有双向丝杆,所述双向丝杆的外表面螺纹连接有丝杆螺母,所述丝杆螺母的外部通过转轴转动连接有转动杆,所述转动杆远离丝杆螺母的一端通过转轴转动连接有滑动杆,所述滑动杆远离转动杆的一端转动连接有传动轮,所述升降座的内部滑动连接有滑动板,所述滑动板的上表面开设有导槽,所述传动轮插接于导槽的内部,所述滑动板的外表面转动连接有滚轮,所述底座的两侧面均固定连接有固定杆,所述固定杆的一端插接有滑动轴,所述固定杆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减震弹簧,所述固定杆的另一端通过转轴转动连接有减震板,所述减震板远离滑动轴的一端通过转轴转动连接有连接杆,所述连接杆的一端转动连接有导向轮,所述连接杆的另一端通过转轴与底座转动连接。
8.可选的,所述丝杆螺母的形状为正方体,所述丝杆螺母的下表面抵接于升降座的内底壁,所述转动杆的上表面抵接于升降座的内顶壁。
9.可选的,所述升降座的内部与滑动杆滑动连接,所述导槽与滑动杆之间呈四十五
度夹角,所述滑动板的两端均设置有夹杆。
10.可选的,所述升降座的内部固定连接有电机安装座,所述电机安装座的内部固定安装有伺服电机,所述伺服电机的输出端与双向丝杆固定连接。
11.可选的,所述滚轮的下部抵接于升降座的内底壁,所述滑动板的两端均固定安装有距离传感器,所述底座的内部固定安装有控制器,所述控制器通过导线与距离传感器电连接,所述控制器通过导线与伺服电机电连接。
12.可选的,所述升降座设置于底座的上部,所述滑动轴的形状为t型,所述减震弹簧远离滑动轴的一端与固定杆固定连接,所述减震板的材料为弹簧钢,所述底座的下表面转动连接有行走轮。
13.有益效果
14.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立体车库的智能搬运器,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15.1、该立体车库的智能搬运器,通过设置滑动板、双向丝杆、丝杆螺母、转动杆、滑动杆、传动轮、导槽和滚轮,双向丝杆的转动可通过丝杆螺母带动转动杆的一端滑动,转动杆的另一端通过推拉滑动杆使传动轮在倾斜设置的导槽内滑动,从而带动滑动板以及两端的夹杆左右滑动,夹杆将车轮夹紧后再升降机构的作用下升降座将向上抬升,然后双向丝杆的反向转动即可将滑动板滑动回升降座的中间位置,以此将汽车扶正,不需要对轮胎侧壁施力即可将汽车扶正,避免对轮胎造成损伤。
16.2、该立体车库的智能搬运器,通过设置固定杆、减震弹簧、滑动轴、减震板、连接杆和导向轮,导向轮的外部收到撞击后,会带动连接杆微微转动,并通过减震板推动滑动轴向固定杆内收缩并挤压减震弹簧,在此过程中减震板和减震弹簧都会因为受到外力而发生弹性形变并产生回弹力,因此可通过两者的回弹力来达到减震的效果,防止对该搬运器产生生硬的碰撞,避免对搬运器以及其内部的元器件造成损伤。
附图说明
17.图1为本实用新型正视立体结构示意图;
18.图2为本实用新型仰视立体结构示意图;
19.图3为本实用新型升降座俯视剖视结构示意图;
20.图4为本实用新型俯视剖视局部结构示意图。
21.图中:1、底座;2、行走轮;3、连接杆;4、滑动板;5、夹杆;6、升降座;7、导向轮;8、减震板;9、滑动轴;10、固定杆;11、导槽;12、伺服电机;13、丝杆螺母;14、双向丝杆;15、转动杆;16、滑动杆;17、传动轮;18、滚轮;19、减震弹簧;21、距离传感器。
具体实施方式
22.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23.请参阅图1至图4,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立体车库的智能搬运器,包括底座1和升降座6,升降座6的内部转动连接有双向丝杆14,升降座6的内部固定连接有电机安装座,电机安装座的内部固定安装有伺服电机12,伺服电机12的输出端与双向丝杆14
固定连接,双向丝杆14的外表面螺纹连接有丝杆螺母13,丝杆螺母13的外部通过转轴转动连接有转动杆15,丝杆螺母13的形状为正方体,丝杆螺母13的下表面抵接于升降座6的内底壁,转动杆15的上表面抵接于升降座6的内顶壁,转动杆15远离丝杆螺母13的一端通过转轴转动连接有滑动杆16,滑动杆16远离转动杆15的一端转动连接有传动轮17,升降座6的内部滑动连接有滑动板4,升降座6的内部与滑动杆16滑动连接,导槽11与滑动杆16之间呈四十五度夹角,滑动板4的两端均设置有夹杆5,滑动板4的上表面开设有导槽11,传动轮17插接于导槽11的内部,滑动板4的外表面转动连接有滚轮18,滚轮18的下部抵接于升降座6的内底壁,滑动板4的两端均固定安装有距离传感器21,底座1的内部固定安装有控制器,控制器通过导线与距离传感器21电连接,控制器通过导线与伺服电机12电连接,底座1的两侧面均固定连接有固定杆10,固定杆10的一端插接有滑动轴9,固定杆10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减震弹簧19,固定杆10的另一端通过转轴转动连接有减震板8,减震板8远离滑动轴9的一端通过转轴转动连接有连接杆3,连接杆3的一端转动连接有导向轮7,连接杆3的另一端通过转轴与底座1转动连接,升降座6设置于底座1的上部,滑动轴9的形状为t型,减震弹簧19远离滑动轴9的一端与固定杆10固定连接,减震板8的材料为弹簧钢,底座1的下表面转动连接有行走轮2。
24.使用时,该搬运器首先会滑动到汽车的底部,而且使滑动板4对准汽车轮胎,然后距离传感器21开始测量滑动板4两端分别到两侧车辆的距离,并将数据发送给控制器,两侧距离不一致时控制器将控制伺服电机12开始工作,伺服电机12的输出端可带动双向丝杆14进行转动,双向丝杆14的转动可通过丝杆螺母13带动转动杆15的一端滑动,转动杆15的另一端通过推拉滑动杆16使传动轮17在倾斜设置的导槽11内滑动,从而带动滑动板4以及两端的夹杆5左右滑动,直至滑动板4两端分别到两侧车辆的距离相同后,控制器控制伺服电机12停止工作,然后夹杆5将车轮夹紧后在升降机构的作用下升降座6将向上抬升,并通过夹杆5将汽车升起,然后控制器再控制伺服电机12的输出端反转,双向丝杆14的反向转动即可将滑动板4滑动回升降座6的中间位置,以此将汽车扶正,不需要对轮胎侧壁施力即可将汽车扶正,避免对轮胎造成损伤,以上搬运器的移动、夹杆5对车轮的夹紧以及升降座6的向上抬升均为现有技术,在此不多做赘述;搬运器移动的过程中,导向轮7的外部收到撞击后,会带动连接杆3微微转动,并通过减震板8推动滑动轴9向固定杆10内收缩并挤压减震弹簧19,在此过程中减震板8和减震弹簧19都会因为受到外力而发生弹性形变并产生回弹力,因此可通过两者的回弹力来达到减震的效果,防止对该搬运器产生生硬的碰撞,避免对搬运器以及其内部的元器件造成损伤。
25.综上,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滑动板4、双向丝杆14、丝杆螺母13、转动杆15、滑动杆16、传动轮17、导槽11和滚轮18,双向丝杆14的转动可通过丝杆螺母13带动转动杆15的一端滑动,转动杆15的另一端通过推拉滑动杆16使传动轮17在倾斜设置的导槽11内滑动,从而带动滑动板4以及两端的夹杆5左右滑动,夹杆5将车轮夹紧后再升降机构的作用下升降座6将向上抬升,然后双向丝杆14的反向转动即可将滑动板4滑动回升降座6的中间位置,以此将汽车扶正,不需要对轮胎侧壁施力即可将汽车扶正,避免对轮胎造成损伤,通过设置固定杆10、减震弹簧19、滑动轴9、减震板8、连接杆3和导向轮7,导向轮7的外部收到撞击后,会带动连接杆3微微转动,并通过减震板8推动滑动轴9向固定杆10内收缩并挤压减震弹簧19,在此过程中减震板8和减震弹簧19都会因为受到外力而发生弹性形变并产生回弹力,因此可
通过两者的回弹力来达到减震的效果,防止对该搬运器产生生硬的碰撞,避免对搬运器以及其内部的元器件造成损伤。
26.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