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固体蓄热设备的循环风结构的制作方法

2022-02-20 01:26:42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固体蓄热设备的循环风结构,属于固体蓄热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2.电加热固体蓄热设备的出现,可将低谷电转换存储成热能,并在峰电时段将存储的热能充分利用,有效缓解了峰电时段的用电压力,同时对电力削峰填谷的作用十分显著。目前在固体蓄能供热风装置中,由于蓄热体内的循环风通道高度不一,导致固体蓄热设备内部流动介质的均匀性变差,直接影响固体蓄热设备的完善度,降低固体蓄热设备的热效率,加大了实现固体蓄热设备自主控制的难度。


技术实现要素:

3.目的: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用于提高固体蓄热设备内空气流通均匀性的循环风装置。
4.技术方案: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5.一种固体蓄热设备的循环风结构,所述固体蓄热设备包括保温壳体、蓄热材料层,蓄热材料层设在保温壳体内,所述蓄热材料层之间具有内通风道,
6.所述保温壳体与蓄热材料层之间形成空腔,空腔内设有循环风进风装置;所述空腔底部一侧设有空腔入口,另一侧设有空腔出口;
7.所述循环风进风装置包括通风主体,所述通风主体的下端为进风口,进风口与空腔入口相连,所述通风主体的侧边设置出风口,出风口与蓄热材料层之间的内通风道相连。
8.进一步地,所述出风口为外扩状。
9.进一步地,所述出风口内设置若干纵隔板和若干横隔板,所述出风口两端的竖侧板及纵隔板均横向向外倾斜。
10.进一步地,所述通风主体内设置横向隔板、纵向隔板,在通风主体内隔出多个截面为

的流通风道,各个流通风道之间相互独立。
11.进一步地,所述通风主体最左侧的流通风道与蓄热材料层最上层的内通风道连接。
12.进一步地,所述流通风道的横向宽度从左到右逐渐变窄。
13.进一步地,所述保温壳体下方设置换热通风道,换热通风道通过空腔入口、空腔出口与空腔连通;换热通风道一侧连接风机。
14.进一步地,所述换热通风道内设有换热器。
15.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固体蓄热设备的循环风结构中的循环进风装置,从进风口处即开始将循环风平均分配成若干等份,通过各自独立的流通风道进入蓄热材料层中的内通风道,克服了现有循环风在蓄热通道高度上分布不均的问题,同时也解决了循环风横向分布不均的现象。既可提高固体蓄热设备内部流动介质的均匀性,又使得各部分蓄热材料放热过程中温度分布均匀,改善固体蓄热设备完善度,提高固体蓄热设备工作效率,
降低控制系统实现精确控制的难度。
附图说明
16.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17.图2为循环风进风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18.图3为循环风进风装置的通风主体结构示意图(视角一);
19.图4为循环风进风装置的通风主体结构示意图(视角二);
20.图5为循环风进风装置的出风口结构示意图。
21.附图标记:1.保温壳体,2.蓄热材料层,3.循环风进风装置,31.通风主体,32.出风口,321.出风口两端的竖侧板,322.出风口内部的纵隔板,33.流通风道,4.内通风道,5.空腔入口,6.空腔出口,7.风机,8.换热通风道,9.换热器。
具体实施方式
22.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更进一步的说明。
23.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上”、“下”、“左”、“右”、“横向”、“纵向”、“内”、“外”等词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本申请产品使用时常规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24.如图1所示,一种固体蓄热设备的循环风结构,用于提高固体蓄热设备内空气流通均匀性,所述固体蓄热设备包括保温壳体1、蓄热材料层2,所述蓄热材料层2设在保温壳体1内,所述蓄热材料层2之间具有内通风道4。所述保温壳体1与蓄热材料层2之间形成空腔,空腔底部一侧设有空腔入口5,另一侧设有空腔出口6;空腔内设有循环风进风装置3。
25.参阅图2,所述循环风进风装置3包括通风主体31,所述通风主体31的下端为进风口,进风口与空腔入口5相连,所述通风主体31的侧边设置出风口32,出风口32与蓄热材料层2之间的内通风道4相连。如3、图4所示,所述通风主体31内设置横向隔板、纵向隔板,在通风主体31内隔出多个截面为

的流通风道33,各个流通风道33之间相互独立。所述流通风道33的横向宽度从左到右逐渐变窄,通风主体31最左侧的流通风道33与蓄热材料层2最上层的内通风道4连接。
26.所述出风口32为外扩状,如图2、图5所示,所述出风口32内设置若干纵隔板322和若干横隔板,出风口32两端的竖侧板321及内部的纵隔板322均横向向外倾斜,形成外扩状,使循环风更多地进入内通风道4。
27.所述保温壳体1下方设置换热通风道8,换热通风道8通过空腔入口5、空腔出口6与空腔连通。换热通风道8一侧连接风机7;换热通风道8内设有换热器9。
28.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循环风结构工作过程如下:
29.在用电低谷时间段,启动固体蓄热设备,即开启蓄热材料层中的电加热管,将电能转化为热能直接储存在固体蓄热材料中,在用电高峰时段,将存储的热能向外释放,供给用热用户。首先启动风机7使得固体蓄热设备内部循环风流动,开始的低温空气由空腔入口5进入循环风进风装置3的通风主体31,循环风被均匀分配到各个流通风道33中,经出风口32
流入内通风道4,循环风在内通风道4内与蓄热材料层2均匀换热,风温升高。升温后的循环风经空腔出口6流出,进入换热通风道8与换热器9的冷媒进行换热,然后将高温循环风中的热量带到用热终端;经换热器9换热后的低温空气再次由空腔入口5进入循环风进风装置3的通风主体31,进行上述循环过程。
30.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固体蓄热设备的循环风结构,所述固体蓄热设备包括保温壳体(1)、蓄热材料层(2),蓄热材料层(2)设在保温壳体(1)内,所述蓄热材料层(2)之间具有内通风道(4),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温壳体(1)与蓄热材料层(2)之间形成空腔,所述空腔内设有循环风进风装置(3);所述空腔底部一侧设有空腔入口(5),另一侧设有空腔出口(6);所述循环风进风装置(3)包括通风主体(31),所述通风主体(31)的下端为进风口,进风口与空腔入口(5)相连,所述通风主体(31)的侧边设置出风口(32),出风口(32)与蓄热材料层(2)之间的内通风道(4)相连。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固体蓄热设备的循环风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口(32)为外扩状。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固体蓄热设备的循环风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口(32)内设置若干纵隔板(322)和若干横隔板,所述出风口(32)两端的竖侧板(321)及内部的纵隔板(322)均横向向外倾斜。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固体蓄热设备的循环风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风主体(31)内设置横向隔板、纵向隔板,在通风主体(31)内隔出多个截面为

的流通风道(33),各个流通风道(33)之间相互独立。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固体蓄热设备的循环风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风主体(31)最左侧的流通风道(33)与蓄热材料层(2)最上层的内通风道(4)连接。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固体蓄热设备的循环风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流通风道(33)的横向宽度从左到右逐渐变窄。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固体蓄热设备的循环风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温壳体(1)下方设置换热通风道(8),换热通风道(8)通过空腔入口(5)、空腔出口(6)与空腔连通;换热通风道(8)一侧连接风机(7)。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固体蓄热设备的循环风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通风道(8)内设有换热器(9)。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固体蓄热设备的循环风结构,所述固体蓄热设备包括保温壳体、蓄热材料层,蓄热材料层设在保温壳体内,蓄热材料层之间具有内通风道,保温壳体与蓄热材料层之间形成空腔,空腔内设有循环风进风装置;空腔底部一侧设有空腔入口,另一侧设有空腔出口;循环风进风装置包括通风主体,通风主体的下端为进风口,进风口与空腔入口相连,通风主体的侧边设置出风口,出风口与蓄热材料层之间的内通风道相连。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循环风结构,既可提高固体蓄热设备内部流动介质的均匀性,又使得各部分蓄热材料放热过程中温度分布均匀,提高固体蓄热设备工作效率,降低控制系统实现精确控制的难度。统实现精确控制的难度。统实现精确控制的难度。


技术研发人员:徐凌锋 赵利杰 王俊 郭盛 郝文杰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北京启迪清云智慧能源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01.25
技术公布日:2022/1/6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