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下肢肌肉运动垫的制作方法

2022-02-20 01:15:57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复健器材领域,特别是一种下肢肌肉运动垫。


背景技术:

2.肢体在运动的过程中,下肢肌肉进行大幅度的活动和牵拉,下肢处的腘绳肌等肌肉群易受力产生损伤,需要通过专业的复健训练对下肢肌肉进行康复训练。针对于下肢肌肉的运动复健动作,一般使患者处于平躺状态,通过按压患者的膝盖处,膝盖处下压且脚尖处处于自然的上翘,促使锻炼大腿内部前侧的肌肉;通过按压脚跟处,膝盖处处于自然的弯曲状态,促使锻炼大腿内部后侧的肌肉。通过上述方式进行往复循环,可促使大腿内部的肌肉群受到连续往复的锻炼过程,但下肢受力损伤的患者自然完成下肢拉伸的过程较为困难,需要采用辅助的器械对患者的膝盖、脚跟进行往复运动。


技术实现要素:

3.为了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下肢肌肉运动垫,其具体技术方案如下:一种下肢肌肉运动垫,包括底板、前端垫、第一绑带、第二绑带、后端垫、第三绑带、第四绑带、支撑架、活动板、吊带和连接管;
4.所述前端垫设置于所述底板的顶面一端,所述前端垫的顶面中心设有前凸垫;所述第一绑带设置于所述前端垫的顶面一侧,所述第一绑带的一端与所述前端垫缝纫固定,所述第一绑带的一端侧壁面设有第一粘扣带;所述第一绑带的一端侧壁面设有第一气囊,所述第一气囊通过缝纫贴合于所述第一绑带的壁面固定;所述第二绑带设置于所述前端垫的顶面一侧,并与所述第一绑带相对设置,所述第二绑带的一端与所述前端垫缝纫固定,所述第二绑带的一端侧壁面设有第二粘扣带;
5.所述后端垫设置于所述底板的顶面一端,所述后端垫的顶面中心设有后凸垫;所述第三绑带设置于所述后端垫的顶面一侧,所述第三绑带的一端与所述后端垫缝纫固定,所述第三绑带的一端侧壁面设有第三粘扣带;所述第三绑带的一端侧壁面设有第二气囊,所述第二气囊通过缝纫贴合于所述第三绑带的壁面固定;所述第一气囊与所述第二气囊通过连接管实现连通;所述第四绑带设置于所述后端垫的顶面一侧,并与所述第三绑带相对设置,所述第四绑带的一端与所述后端垫缝纫固定,所述第四绑带的一端侧壁面设有第四粘扣带;
6.所述底板的顶面两侧呈镂空状,形成连接通孔;所述支撑架设置于所述底板的顶面两侧,呈相对设置,每侧所述支撑架与所述底板垂直固定设置,每侧所述支撑架的底面通过螺栓贯穿所述连接通孔,并配合螺母实现所述支撑架与所述底板垂直固定;每侧所述支撑架的顶端中心设有转轴孔,每侧所述支撑架的底端中心设有限位孔;所述活动板设置于每侧所述支撑架的侧壁面,所述活动板的侧壁面顶端设有固定轴,所述固定轴贯穿所述转轴孔内转动,实现所述活动板与所述支撑架转动;所述活动板的侧壁面底端设有限位轴,所述限位轴贯穿所述限位孔内滑动,实现所述活动板与所述支撑架限位转动;所述吊带设置
于两侧所述活动板之间,所述吊带的两侧与所述活动板的底端固定设置。
7.进一步的,所述底板包括前端板、中端板和后端板,所述中端板的两端端面呈孔槽状结构,形成端板插槽;所述前端板的一端面设有前端插杆,所述前端插杆可插入对应所述端板插槽内,所述前端插杆与所述端板插槽呈摩擦限位,所述前端板与所述中端板呈可滑动设置;所述后端板的一端面设有后端插杆,所述后端插杆可插入对应所述端板插槽内,所述后端插杆与所述端板插槽呈摩擦限位,所述后端板与所述中端板呈可滑动设置;所述前端垫设置于所述前端板的表面,所述支撑架设置于所述中端板的表面,所述后端垫设置于所述后端板的表面。
8.进一步的,所述前端垫与所述后端垫均呈矩形块状结构;所述前凸垫的形状呈矩形凸块状结构;所述后凸垫的形状呈椭圆形状结构。
9.进一步的,所述支撑架设置于所述前端垫与所述后端垫之间,且所述支撑架设置于靠近于所述后端垫处,所述支撑架与所述后端垫之间的间距为所述后端垫至前端垫的距离的三分之一。
10.进一步的,所述底板的连接通孔的数量为四个,呈两侧对称设置;每个所述连接通孔的截面呈矩形结构;每个所述连接通孔的两侧呈层台状结构,形成通孔滑槽。
11.进一步的,所述支撑架包括立板、滑板和侧板,所述立板设置于所述滑板的顶面一侧,并呈垂直固定;所述侧板设置于所述立板的侧壁面两侧,呈对称设置,每侧所述侧板的一侧与所述立板垂直固定,每侧所述侧板的底端与所述立板垂直固定;所述滑板的底端两侧呈凸块状结构,形成滑块,所述滑块与所述滑板固定设置,每侧所述滑块嵌入顶侧所述通孔滑槽内,所述滑块于所述通孔滑槽内限位滑动,所述螺栓贯穿所述滑板、滑块,所述螺母嵌入底侧所述通孔滑槽内,通过螺栓与螺母螺纹固定,实现所述支撑架与所述底板限位固定。
12.进一步的,所述限位孔呈腰型孔结构,并呈圆弧状。
13.进一步的,所述活动板的长度大于所述支撑架的宽度,每侧所述活动板的底侧横向设有活动板底孔,所述吊带的两侧通过环绕于每个所述活动板底孔内,并呈缝纫固定,实现所述吊带与所述活动板固定。
14.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5.本实用新型设计了一种可对患者进行下肢肌肉进行复健用的运动垫,患者通过将下肢支撑于吊带上,并可将患者的膝盖、脚跟固定于运动垫上,患者通过自主的屈膝或上抬脚跟,对膝盖处或脚跟处的第一气囊、第二气囊依次反复充盈,对膝盖、脚跟进行辅助下压,并配合吊带对患者下肢小腿处的抬升作用,使患者的下肢肌肉通过运动垫的辅助作用进行长拉伸作用,对肌肉形成良好的复健效果,并可通过自主操作便可实现完成此过程,装置的使用灵活便捷。
16.本实用新型针对于不同人群的腿部的粗细程度,可通过调节两支撑架的设置间距进行调节,满足不同下肢复健训练人群的使用舒适度,使装置具有灵活的使用性,使用范围广,且装置的调节过程简单高效。
附图说明
17.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外形结构示意图。
18.图2是本实用新型前端垫处的结构示意图。
19.图3是本实用新型后端垫处结构示意图。
20.图4是本实用新型吊带处的结构示意图。
21.图5是本实用新型底板底面的结构示意图。
22.图6是本实用新型支撑架的侧面结构示意图。
23.图7是本实用新型活动板的结构示意图。
24.附图标记列表:
25.底板1;
26.连接通孔1-1、通孔滑槽1-2、前端板1-3、中端板1-4、后端板1-5、端板插槽1-6、前端插杆1-7、后端插杆1-8;
27.前端垫2;
28.前凸垫2-1;
29.第一绑带3;
30.第一粘扣带3-1、第一气囊3-2、第一气管3-3、第一充气球3-4;
31.第二绑带4;
32.第二粘扣带4-1;
33.后端垫5;
34.后凸垫5-1;
35.第三绑带6;
36.第三粘扣带6-1、第二气囊6-2、第二气管6-3、第二充气球6-4;
37.第四绑带7;
38.第四粘扣带7-1;
39.支撑架8;
40.转轴孔8-1、限位孔8-2、立板8-3、滑板8-4、侧板8-5、滑块8-6;
41.活动板9;
42.固定轴9-1、限位轴9-2、活动板底孔9-3;
43.吊带10;
44.连接管11。
具体实施方式
45.为使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更加清晰明确,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描述,任何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技术特征进行等价替换和常规推理得出的方案均落入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本实施例中所提及的固定连接,固定设置、固定结构均为胶粘、焊接、螺钉连接、螺栓螺母连接、铆接等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知晓的公知技术。
46.结合附图可见,一种下肢肌肉运动垫,包括底板1、前端垫2、第一绑带3、第二绑带4、后端垫5、第三绑带6、第四绑带7、支撑架8、活动板9、吊带10和连接管11;
47.所述前端垫2设置于所述底板1的顶面一端,所述前端垫2的顶面中心设有前凸垫2-1;所述第一绑带3设置于所述前端垫2的顶面一侧,所述第一绑带3的一端与所述前端垫2缝纫固定,所述第一绑带3的一端侧壁面设有第一粘扣带3-1;所述第一绑带3的一端侧壁面
设有第一气囊3-2,所述第一气囊3-2通过缝纫贴合于所述第一绑带3的壁面固定;所述第二绑带4设置于所述前端垫2的顶面一侧,并与所述第一绑带3相对设置,所述第二绑带4 的一端与所述前端垫2缝纫固定,所述第二绑带4的一端侧壁面设有第二粘扣带4-1;
48.所述后端垫5设置于所述底板1的顶面一端,所述后端垫5的顶面中心设有后凸垫5-1;所述第三绑带6设置于所述后端垫5的顶面一侧,所述第三绑带6的一端与所述后端垫5缝纫固定,所述第三绑带6的一端侧壁面设有第三粘扣带6-1;所述第三绑带6的一端侧壁面设有第二气囊6-2,所述第二气囊6-2通过缝纫贴合于所述第三绑带6的壁面固定;所述第一气囊3-2与所述第二气囊6-2通过连接管11实现连通;所述第四绑带7设置于所述后端垫 5的顶面一侧,并与所述第三绑带6相对设置,所述第四绑带7的一端与所述后端垫5缝纫固定,所述第四绑带7的一端侧壁面设有第四粘扣带7-1;
49.所述底板1的顶面两侧呈镂空状,形成连接通孔1-1;所述支撑架8设置于所述底板1 的顶面两侧,呈相对设置,每侧所述支撑架8与所述底板1垂直固定设置,每侧所述支撑架 8的底面通过螺栓贯穿所述连接通孔1-1,并配合螺母实现所述支撑架8与所述底板1垂直固定;每侧所述支撑架8的顶端中心设有转轴孔8-1,每侧所述支撑架8的底端中心设有限位孔8-2;所述活动板9设置于每侧所述支撑架8的侧壁面,所述活动板9的侧壁面顶端设有固定轴9-1,所述固定轴9-1贯穿所述转轴孔8-1内转动,实现所述活动板9与所述支撑架8 转动;所述活动板9的侧壁面底端设有限位轴9-2,所述限位轴9-2贯穿所述限位孔8-2内滑动,实现所述活动板9与所述支撑架8限位转动;所述吊带10设置于两侧所述活动板9之间,所述吊带10的两侧与所述活动板9的底端固定设置。
50.进一步的,所述底板包括前端板、中端板和后端板,所述中端板的两端端面呈孔槽状结构,形成端板插槽;所述前端板的一端面设有前端插杆,所述前端插杆可插入对应所述端板插槽内,所述前端插杆与所述端板插槽呈摩擦限位,所述前端板与所述中端板呈可滑动设置;所述后端板的一端面设有后端插杆,所述后端插杆可插入对应所述端板插槽内,所述后端插杆与所述端板插槽呈摩擦限位,所述后端板与所述中端板呈可滑动设置;所述前端垫设置于所述前端板的表面,所述支撑架设置于所述中端板的表面,所述后端垫设置于所述后端板的表面。
51.进一步的,所述前端垫2与所述后端垫5均呈矩形块状结构;所述前凸垫2-1的形状呈矩形凸块状结构;所述后凸垫5-1的形状呈椭圆形状结构。
52.进一步的,所述支撑架8设置于所述前端垫2与所述后端垫5之间,且所述支撑架8设置于靠近于所述后端垫5处,所述支撑架8与所述后端垫5之间的间距为所述后端垫5至前端垫2的距离的三分之一。
53.进一步的,所述底板1的连接通孔1-1的数量为四个,呈两侧对称设置;每个所述连接通孔1-1的截面呈矩形结构;每个所述连接通孔1-1的两侧呈层台状结构,形成通孔滑槽1-2。
54.进一步的,所述支撑架8包括立板8-3、滑板8-4和侧板8-5,所述立板8-3设置于所述滑板8-4的顶面一侧,并呈垂直固定;所述侧板8-5设置于所述立板8-3的侧壁面两侧,呈对称设置,每侧所述侧板8-5的一侧与所述立板8-3垂直固定,每侧所述侧板8-5的底端与所述立板8-3垂直固定;所述滑板8-4的底端两侧呈凸块状结构,形成滑块8-6,所述滑块 8-6与所述滑板8-4固定设置,每侧所述滑块8-6嵌入顶侧所述通孔滑槽1-2内,所述滑块 8-6于
所述通孔滑槽1-2内限位滑动,所述螺栓贯穿所述滑板8-4、滑块8-6,所述螺母嵌入底侧所述通孔滑槽1-2内,通过螺栓与螺母螺纹固定,实现所述支撑架8与所述底板1限位固定。
55.进一步的,所述限位孔8-2呈腰型孔结构,并呈圆弧状。
56.进一步的,所述活动板9的长度大于所述支撑架8的宽度,每侧所述活动板9的底侧横向设有活动板底孔9-3,所述吊带10的两侧通过环绕于每个所述活动板底孔9-3内,并呈缝纫固定,实现所述吊带10与所述活动板9固定。
57.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原理是:
58.使用者通过将下肢平放于底板的顶面,下肢的小腿处搁置于吊带上,下肢通过吊带的作用处于悬空状态;膝盖的底侧设置于前端垫的前凸垫处,通过将第一绑带与第二绑带通过第一粘扣带、第二粘扣带的粘接固定,下肢限位于前端垫处,第一气囊贴合于膝盖处;脚跟的底侧设置于后端垫的后凸垫处,通过第三绑带与第四绑带通过第三粘扣带、第四粘扣带的粘接固定,下肢限位于后端垫处,第二气囊贴合于脚踝处;患者通过上抬脚跟,脚面处压动第二气囊,第二气囊内的空气通过连接管通入第一气囊内,第一气囊处于充盈状态,膝盖受压辅助进行下压且小腿于吊带上转动;接着患者上抬膝盖,膝盖压动第一气囊,第一气囊内的空气通过连接管通入第二气囊内,第二气囊处于充盈状态,脚跟处受压辅助进行下压且小腿于吊带上转动;通过上述方式患者的膝盖、脚踝处进行往复升降运动。
59.本实用新型对两侧活动板的间距进行调节时,通过松开两支撑架的底端螺栓,并将滑块于通孔滑槽内滑动,调节好两支撑架的间距后,将螺栓与螺母进行锁紧,支撑架与底板固定。
60.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61.本实用新型设计了一种可对患者进行下肢肌肉进行复健用的运动垫,患者通过将下肢支撑于吊带上,并可将患者的膝盖、脚跟固定于运动垫上,患者通过自主的屈膝或上抬脚跟,对膝盖处或脚跟处的第一气囊、第二气囊依次反复充盈,对膝盖、脚跟进行辅助下压,并配合吊带对患者下肢小腿处的抬升作用,使患者的下肢肌肉通过运动垫的辅助作用进行长拉伸作用,对肌肉形成良好的复健效果,并可通过自主操作便可实现完成此过程,装置的使用灵活便捷。
62.本实用新型针对于不同人群的腿部的粗细程度,可通过调节两支撑架的设置间距进行调节,满足不同下肢复健训练人群的使用舒适度,使装置具有灵活的使用性,使用范围广,且装置的调节过程简单高效。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