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具有减震功能的计算机主机箱的制作方法

2022-02-19 22:05:12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属于计算机机箱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具有减震功能的计算机主机箱。


背景技术:

2.计算机主机箱是指计算机硬件系统中用于放置主板及其他主要部件的容器。通常包括cpu、内存、硬盘、光驱、电源、以及其他输入输出控制器和接口,如usb控制器、显卡、网卡、声卡等等。计算机主机箱本体在使用过程中,常常会因为碰撞或接触面的晃动,导致计算机主机箱本体内的元器件出现故障。但现有的计算机主机箱本体未设置有专门的缓冲减震装置,无法对计算机主机箱本体内的元器件进行有效的减震缓冲作用。


技术实现要素:

3.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具有减震功能的计算机主机箱,用以解决现有的计算机主机箱本体未设置有专门的缓冲减震装置,无法对计算机主机箱本体内的元器件进行有效的减震缓冲作用的技术问题。
4.有鉴于此,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具有减震功能的计算机主机箱,包括计算机主机箱本体,还包括:第一减震垫和减震底座;
5.计算机主机箱本体的底部和侧面设置有第一减震垫;
6.减震底座包括:支腿、第二减震垫、减震球和吸盘;
7.支腿设置有内腔,内腔设置有第二减震垫和减震球,支腿的顶部与计算机主机箱本体底部连接,支腿的底部连接有吸盘。
8.可选地,支腿的数量为四个,分别设置在计算机主机箱本体底部的四个对角。
9.可选地,支腿与计算机主机箱本体的连接方式为拆卸式连接。
10.可选地,支腿与计算机主机箱本体为螺纹连接。
11.可选地,减震球的顶部和底部分别与第二减震垫连接。
12.可选地,减震球的顶部和底部分别与两层第二减震垫连接。
13.可选地,减震球的材质为橡胶。
14.可选地,第二减震垫包括海绵层和橡胶层。
15.可选地,吸盘与支腿的连接方式为拆卸式连接。
16.可选地,吸盘的材质为硅胶。
17.从以上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技术实施例具有以下优点:
18.本技术中提供了一种具有减震功能的计算机主机箱,包括计算机主机箱本体,还包括:第一减震垫和减震底座;计算机主机箱本体的底部和侧面设置有第一减震垫;减震底座包括:支腿、第二减震垫、减震球和吸盘;支腿设置有内腔,内腔设置有第二减震垫和减震球,支腿的顶部与计算机主机箱本体底部连接,支腿的底部连接有吸盘。
19.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具有减震功能的计算机主机箱,在计算机主机箱本体的底部和侧面设置有第一减震垫,减震底座包括:支腿、第二减震垫、减震球和吸盘,支腿设置有内
腔,内腔设置有第二减震垫和减震球,当计算机主机箱本体所处的平面出现震动时,通过第二减震垫、减震球和第一减震垫的层层缓冲减震后,将计算机主机箱本体受到的影响降到最低,保证计算机主机箱本体内部的元器件的正常工作。在支腿底部设置有吸盘,吸盘将计算机主机箱本体固定地面或桌面上,可避免计算机主机箱本体受到外力作用产生移动,解决了现有的计算机主机箱本体未设置有专门的缓冲减震装置,无法对计算机主机箱本体内的元器件进行有效的减震缓冲作用的技术问题。
附图说明
20.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中记载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1.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中提供的一种具有减震功能的计算机主机箱正面结构示意图;
22.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中提供的一种具有减震功能的计算机主机箱中减震底座的结构示意图;
23.其中,附图标记为:
24.1、计算机主机箱本体;2、第一减震垫;3、第二减震垫;4、减震球;5、吸盘;6、支腿。
具体实施方式
25.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26.在本技术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实施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实施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27.在本技术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28.为了便于理解,请参阅图1至图2,本技术提供的了一种具有减震功能的计算机主机箱的一个实施例,包括计算机主机箱本体1,还包括:第一减震垫 2和减震底座。计算机主机箱本体1的底部和侧面设置有第一减震垫2,减震底座包括:支腿6、第二减震垫3、减震球4和吸盘5,支腿6设置有内腔,内腔设置有第二减震垫3和减震球4,支腿6的顶部与计算机主机箱本体1底部连接,支腿6的底部连接有吸盘5。
29.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减震垫2可以同时设置在计算机主机箱本体1的底部和所有侧
面,也可以同时设置在计算机主机箱本体1的底部和左右两侧,优选同时设置在计算机主机箱本体1的底部和左右两侧。在计算机主机箱本体1的底部和侧面设置有第一减震垫2,计算机主机箱本体1在使用过程中,用户通常会不小心碰撞到计算机主机箱本体1的左右两个侧面,使得计算机主机箱本体1受到外力作用产生震动,第一减震垫2起到缓冲减震的效果,对计算机主机箱本体1内部的元器件起到保护作用。在计算机主机箱本体1 的底部设置有减震底座,减震底座包括:支腿6、第二减震垫3、减震球4和吸盘5。支腿6设置有内腔,并在内腔设置有第二减震垫3和减震球4,并将支腿6的顶部与计算机主机箱本体1底部连接,支腿6的底部连接有吸盘5。通过吸盘5将计算机主机箱本体1固定在地面或者桌面上,避免计算机主机箱本体1受到外力的作用出现移动。当计算机主机箱本体1所处的平面出现震动时,经过减震球4、第二减震垫3和第一减震垫2的层层缓冲减震后,实现保护计算机主机箱本体1内部的元器件正常工作的效果。
30.本技术实施例中提供的一种具有减震功能的计算机主机箱,在计算机主机箱本体的底部和侧面设置有第一减震垫,减震底座包括:支腿、第二减震垫、减震球和吸盘,支腿设置有内腔,内腔设置有第二减震垫和减震球,当计算机主机箱本体所处的平面出现震动时,通过第二减震垫、减震球和第一减震垫的层层缓冲减震后,将计算机主机箱本体受到的影响降到最低,保证计算机主机箱本体内部的元器件的正常工作。在支腿底部设置有吸盘,吸盘将计算机主机箱本体固定地面或桌面上,可避免计算机主机箱本体受到外力作用产生移动,解决了现有的计算机主机箱本体未设置有专门的缓冲减震装置,无法对计算机主机箱本体内的元器件进行有效的减震缓冲作用的技术问题。
31.在一个实施例中,支腿6的数量为四个,分别设置在计算机主机箱本体1 底部的四个对角,支腿6与计算机主机箱本体1的连接方式为拆卸式连接,支腿6与计算机主机箱本体1为螺纹连接。支腿6的数量有多种选择,优选四个,且分别设置在计算机主机箱本体1底部的四个对角,将四个支腿6分别安装在计算机主机箱本体1底部的四个对角,使得计算机主机箱本体1的平衡性更好,不容易因外力干扰出现大幅度晃动。支腿6与计算机主机箱本体1的连接方式采用可拆卸连接,当支腿6出现故障时,方便用户进行更换。支腿6与计算机主机箱本体1采用螺纹连接的连接方式,螺纹连接具有结构简单、连接可靠、装拆方便的优点,节省用户更换的时间。
32.在一个实施例中,减震球4的顶部和底部分别与第二减震垫3连接,减震球4的顶部和底部分别与两层第二减震垫3连接。减震球4和第二减震垫3 的数量和排布顺序有多种选择。优选将减震球4的顶部和底部分别与第二减震垫3连接,且第二减震垫3的数量为两层。用户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置多层减震球4,并按照减震球4夹在两层第二减震垫3之间的规律进行放置,每一层减震球4的数量至少1个,可以设置多个,减震球4和第二减震垫3的数量越多,减震的效果越好。
33.在一个实施例中,减震球4的材质为橡胶,第二减震垫3包括海绵层和橡胶层。减震球4采用橡胶材质,橡胶具有优越的减震性能和耐老化性能。第二减震垫3包括海绵层和橡胶层,海绵层具有保温、隔热、吸音、减震、阻燃、防静电等性能,橡胶层具有减震、消音和缓冲的优点,将海绵层与橡胶层结合使用,使第二减震垫3具有更好的缓冲减震性能。
34.在一个实施例中,吸盘5与支腿6的连接方式为拆卸式连接,吸盘5的材质为硅胶。吸盘5与支腿6采用拆卸式的连接方式,当吸盘5或者支腿6 出现损坏时,可以进行部分更
换,不用将整个减震底座都更换,不仅节约成本,且操作简单方便。吸盘5采用硅胶材质,硅胶具有环保无毒,耐磨耐滑,防老化,耐腐蚀和经久耐用的优点。
35.以上所述,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技术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