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净水器的制作方法

2022-02-19 20:30:56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家用电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净水器。


背景技术:

2.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升,消费者对健康用水、饮水也越来越重视,对水的使用要求也越来越高。而净水器作为一种能够按水的使用要求对水质进行深度过滤、净化处理的水处理设备,受到越来越多的消费者的认可和青睐。
3.目前市场上出现了一种多功能的新型净水器,使消费者既能够同时接取常温纯水和加热的纯水,并逐渐取代单一净水功能的老式净水器。其包括过滤单元、加热单元等功能单元。当过滤单元和加热单元同时集成于净水器时,相应的也需要在净水器内设置有常见的用于控制水流通断的阀、用于布置水路的水路板等结构,但是,受空间结构的限制以及安装工艺等方面的要求,在净水器内部有限的空间内对各个组成部分进行合理布置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4.而且,经事实证明,净水器内用于控制水流通断的阀、用于布置水路的水路板等结构的布置对净水器的高效拆装、结构布局、使用寿命、可靠性等具有重大影响,然而现有的此类净水器的对于阀、水路板的布置形式千差万别,且存在诸多缺陷,现有技术中,由于布置不合理,存在阀拆装难度较大、水路板占用空间大、管路布置复杂繁复等缺陷,给净水器的生产制造及安装、可靠使用等带来极大的困扰。


技术实现要素:

5.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净水器,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中的至少一个技术问题。
6.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7.一种净水器,包括:过滤单元、加热单元、水路切换单元和外壳;所述过滤单元具有原水进口、净水出口和废水出口,所述净水出口能够与所述净水器的第一供水口连通;所述加热单元的进水口能够与所述净水出口连通,所述加热单元的出水口能够与所述净水器的第二供水口连通;所述水路切换单元包括水路板和设置于所述水路板且用于切换水路连通状态的阀组件,所述水路板设置有能够与所述原水进口连通的原水入口、能够与所述废水出口连通的废水排放口、用于连通所述净水出口与所述第一供水口的净水排放口、以及用于连通所述加热单元的出水口和所述第二供水口的热水排放口;所述外壳内设置有支撑骨架,所述支撑骨架设置有与所述水路切换单元适配的第一容置腔,且所述第一容置腔具有面向所述外壳的敞口区域,所述阀组件朝向所述外壳的投影落入所述敞口区域内。
8.本技术中的净水器还具有下述附加技术特征:
9.所述阀组件包括用于切换所述原水入口与所述原水进口的连通状态的第一截止阀、用于切换所述加热单元的进水口和所述净水出口的连通状态的第二截止阀、用于切换所述净水出口和所述第一供水口的连通状态的第三截止阀、以及用于切换所述废水出口和所述废水排放口的连通状态的第四截止阀;所述第一截止阀、所述第二截止阀、所述第三截
止阀和所述第四截止阀中的至少一个设置于所述水路板的第一侧,至少另一个设置于所述水路板的第二侧,所述第一侧与所述第二侧位置相对。
10.所述第二截止阀和所述第三截止阀中的一个设置于所述第一侧,另一个设置于所述第二侧。
11.所述水路切换单元上集成设有连通所述净水出口和所述净水排放口的第一水流通道、以及连通所述净水出口和加热单元的进水口的第二水流通道,所述第一水流通道和所述第二水流通道相互连通,且所述第二截止阀位于第二水流通道上,所述第三截止阀位于第一水流通道上。
12.所述第一截止阀、所述第二截止阀、所述第三截止阀和所述第四截止阀外挂于所述水路板;所述水路板设置有多个与所述第一截止阀、所述第二截止阀、所述第三截止阀和所述第四截止阀一一对应的安装位,各所述安装位处均设置有防跌落加强筋,所述防跌落加强筋与所述第一截止阀、所述第二截止阀、所述第三截止阀和所述第四截止阀抵靠并用于限定所述第一截止阀、所述第二截止阀、所述第三截止阀和所述第四截止阀朝向至少一个方向的移动。
13.所述支撑骨架设置有与所述过滤单元适配的第二容置腔以及与所述加热单元适配的第三容置腔,所述第二容置腔、所述第一容置腔和所述第三容置腔沿第一方向并排布置;所述过滤单元沿所述第一方向自所述第二容置腔取放,所述加热单元沿所述第一方向自所述第三容置腔取放;所述第一容置腔沿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的第二方向延伸,所述水路切换单元沿所述第二方向自所述第一容置腔取放。
14.所述水路板的一侧设置有防呆部,所述支撑骨架设置有与所述防呆部适配的限位部,以使所述水路板按照预设方位装入所述第一容置腔。
15.所述支撑骨架还具有位于所述第一容置腔下方的安装区,所述第二容置腔、所述安装区及所述第三容置腔沿所述第一方向并排布置;所述净水器还包括位于所述安装区两相对侧的增压泵和控制单元,所述增压泵和所述控制单元沿第三方向并排布置,所述第三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
16.所述水路板的下部设置有接水槽,所述接水槽位于至少部分所述阀组件的水路接口的下方,且所述接水槽的至少部分区域位于所述控制单元的一侧的上方。
17.所述第一容置腔的相对两侧均设有所述敞口区域,所述外壳具有与所述敞口区域位置相对且封盖所述敞口区域的侧板,所述侧板与所述支撑骨架可拆卸地连接。
18.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所取得的技术效果为:
19.1.本技术所提供的净水器中,通过将所述阀组件设置在所述敞口区域内,使得只需要将所述外壳与所述敞口区域相对的部分壳体拆下,即可实现所述阀组件的拆卸,而无需将所述水路板整体拆下之后再对所述阀组件进行拆卸,降低了操作难度,方便了所述阀组件的快速更换。
20.而且,即便所述阀组件以不可拆卸的方式固定在所述水路板,将壳体拆下之后,通过所述敞口区域也方便对所述阀组件进行非拆状态下的维护和维修,提升了用户体验。
21.此外,本技术将所述水路板集成原水入口、废水排放口、净水排放口以及热水排放口,即通过一个水路板集成有包括用于进原水、排放净水、排放废水在内的所有的接口,实现了功能的集成,也有助于所述过滤单元、所述加热单元等功能单元在净水器内的模块化
拆装。同时,也避免了各个接口之间通过管路跨板连通,简化了管路结构,减少了安装过程中管路与所述阀组件以及各个功能单元之间产生的相互干涉和相互避让,有助于管路的合理布置,从而有助于促进净水器整机的小型化,尤其是超薄化,节省了占地空间,提升了用户体验。
22.2.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通过将所述第一截止阀、所述第二截止阀、所述第三截止阀和所述第四截止阀中的至少一个设置于所述水路板的第一侧,至少另一个设置于所述水路板的第二侧,所述第一侧与所述第二侧位置相对。使得各个截止阀在所述水路板的两相对侧分散布置,相对平衡了所述水路板两相对侧的受力,既降低了所述水路板单侧的承载负担,避免了所述水路板一侧被压溃,又合理的利用了空间,使各截止阀在所述水路板上的排布更加紧凑,而且,各截止阀都能对应所述敞口区域,方便了各个截止阀的拆装。
23.作为本实施方式下的优选实施例,通过将所述第二截止阀和所述第三截止阀中的一个设置于所述第一侧,另一个设置于所述第二侧,使得自所述过滤单元过滤后的纯水由所述第一供水口供送常温水和进入所述加热单元进行加热的两个水路的布置可以分别位于所述水路板的两侧,水路布置更加方便,且有助于减少所述水路板的长度方向的尺寸,从而有利于净水器整机的小型化。
24.进一步地,通过使所述水路切换单元上集成设有连通所述净水出口和所述净水排放口的第一水流通道、以及连通所述净水出口和加热单元的进水口的第二水流通道,所述第一水流通道和所述第二水流通道相互连通,且所述第二截止阀位于第二水流通道上,所述第三截止阀位于第一水流通道上。在所述第二截止阀和所述第三截止阀位于所述水路板两相对侧的基础上,使得所述第一水流通道和所述第二水流通道也可以对称分布在所述水路板的两相对侧,进一步降低所述水路板单侧的承载负担,管路布置更加合理。而且,通过所述水路板自身成型设置有水流通道,减少了独立管路的布置,简化了净水器内各部分的连接结构,减少了反复插装连接管路的操作需求。
25.3.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通过将所述第一截止阀、所述第二截止阀、所述第三截止阀和所述第四截止阀外挂于所述水路板,方便了各截止阀在所述水路板的拆装,因此也方便了各截止阀的维护和维修。
26.进一步地,在与所述第一截止阀、所述第二截止阀、所述第三截止阀和所述第四截止阀一一对应的安装位处设置有防跌落加强筋,通过所述防跌落加强筋与各阀抵靠且限制各截止阀至少一个方向的移动,可以减少连接位置处的应力集中,提高所述水路板的结构强度和各截止阀的安装稳定性。
27.4.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通过所述第二容置腔、所述第一容置腔和所述第三容置腔沿第一方向并排布置,所述过滤单元沿所述第一方向自所述第二容置腔取放,所述加热单元沿所述第一方向自所述第三容置腔取放,所述第一容置腔沿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的第二方向延伸,所述水路切换单元沿所述第二方向自所述第一容置腔取放。使得所述过滤单元、所述加热单元以及所述水路切换单元等在净水器内的布置更加紧凑,排布科学,提高了空间利用率,有助于各部分模块化装配,且在装配过程中互不干涉,提高了生产效率。
28.作为本实施方式下的优选实施例,通过在所述水路板的一侧设置有防呆部,所述
支撑骨架设置有与所述防呆部适配的限位部,以使所述水路板按照预设方位装入所述第一容置腔,能够避免装配过程中将所述水路板装反而需要返工。
29.作为本实施方式下的优选实施例,通过将所述增压泵和控制单元设置在所述安装区的两相对侧并沿所述第三方向并排布置,方便了所述增压泵和所述控制单元在所述水路板上的模块化安装,所述增压泵和所述控制单元在装配过程中与所述加热单元、所述过滤单元和所述水路切换单元等模块互不干涉。
30.进一步地,在所述水路板的下部设置有接水槽,所述接水槽位于至少部分所述阀组件的水路接口的下方,且所述接水槽的至少部分区域位于所述控制单元的一侧的上方,能够防止使用过程中意外出现的渗水接触所述控制单元而对其造成损坏,提高了使用可靠性。
31.5.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通过所述侧板与所述支撑骨架可拆卸地连接,使得将所述侧板拆下后,所述敞口区域的空间更大,提供了更大的操作空间,进一步方便对所述阀组件进行维护、维修和更换。
附图说明
32.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33.图1为本技术中实施例所提供的净水器的爆炸图;
34.图2为本技术中实施例所提供的净水器立式放置时的结构示意图;
35.图3为本技术中实施例所提供的支撑骨架的结构示意图;
36.图4为本技术中实施例所提供的第一视角下的净水器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37.图5为图4中d处结构的局部放大视图;
38.图6为本技术中实施例所提供的第二视角下的净水器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39.图7为本技术中实施例所提供的第三视角下的净水器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40.图8为本技术中实施例所提供的净水器去除外壳后的结构示意图一;
41.图9为本技术中实施例所提供的净水器去除外壳后的结构示意图二;
42.图10为本技术中实施例所提供的水路切换单元的结构示意图一;
43.图11为本技术中实施例所提供的水路切换单元的结构示意图二;
44.图12为本技术中实施例所提供的净水器的局部剖视图一;
45.图13为本技术中实施例所提供的净水器的局部剖视图二;
46.图14为本技术中实施例所提供的净水器的局部剖视图三;
47.图15为本技术中实施例所提供的净水器的局部剖视图四;
48.图16为本技术中实施例所提供的净水器的水路原理图。
49.附图标记:
50.1过滤单元;
51.2加热单元;
52.3水路切换单元,31水路板,311原水入口,312废水排放口,313净水排放口,314热水排放口,315蒸汽排放口,316防跌落加强筋,317防呆部,318接水槽,31a第一水流通道,31b第二水流通道,31c第三水流通道,31d第四水流通道,32阀组件,321第一截止阀,322第
二截止阀,323第三截止阀,324第四截止阀;
53.4外壳,41顶板,42侧板;
54.5支撑骨架,51第一容置腔,52第二容置腔,53第三容置腔,54安装区,55限位部;
55.6增压泵;
56.7控制单元;
57.8抽水泵;
58.第一方向a,第二方向b,第三方向c。
具体实施方式
59.为了更清楚的阐释本技术的整体构思,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以示例的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60.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技术,但是,本技术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61.另外,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顶”、“底”、“内”、“外”、“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62.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还可以是通信;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63.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技术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64.如图1至图2所示的一种净水器,包括过滤单元1、加热单元2、水路切换单元3和外壳4,所述过滤单元1具有原水进口、净水出口和废水出口,所述净水出口能够与所述净水器的第一供水口连通;所述加热单元2的进水口能够与所述净水出口连通,所述加热单元2的出水口能够与所述净水器的第二供水口连通;所述水路切换单元3包括水路板31和设置于所述水路板31且用于切换水路连通状态的阀组件32,所述水路板31设置有能够与所述原水进口连通的原水入口311、能够与所述废水出口连通的废水排放口312、用于连通所述净水出口与所述第一供水口的净水排放口313、以及用于连通所述加热单元2的出水口和所述第二供水口的热水排放口314;所述外壳4内设置有支撑骨架5,所述支撑骨架5设置有与所述水路切换单元3适配的第一容置腔51,且所述第一容置腔51具有面向所述外壳4的敞口区
域,所述阀组件32朝向所述外壳4的投影落入所述敞口区域内。
65.本技术所提供的净水器中,如图3和图4所示,通过将所述阀组件32设置在所述敞口区域内,使得只需要将所述外壳4与所述敞口区域相对的部分壳体拆下,即可实现所述阀组件32的拆卸,而无需将所述水路板31整体拆下之后再对所述阀组件32进行拆卸,降低了操作难度,方便了所述阀组件32的快速更换。
66.而且,即便所述阀组件32以不可拆卸的方式固定在所述水路板31,将壳体拆下之后,通过所述敞口区域也方便对所述阀组件32进行非拆状态下的维护和维修,提升了用户体验。
67.此外,如图2和图10所示,本技术将所述水路板31集成原水入口311、废水排放口312、净水排放口313以及热水排放口314,即通过一个水路板31集成有包括用于进原水、排放净水、排放废水在内的所有的接口,实现了功能的集成,也有助于所述过滤单元1、所述加热单元2等功能单元在净水器内的模块化拆装。同时,也避免了各个接口之间通过管路跨板连通,简化了管路结构,减少了安装过程中管路与所述阀组件32以及各个功能单元之间产生的相互干涉和相互避让,有助于管路的合理布置,从而有助于促进净水器整机的小型化,尤其是超薄化,节省了占地空间,提升了用户体验。
68.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如图2和图10所示,所述水路板31还设有与所述加热单元2的蒸汽出口连通的蒸汽排放口315,以将所述加热单元2产生的经蒸汽排放口315排出。进一步地,所述外壳4包括面向所述敞口区域的顶板41,所述顶板41设有多个与所述原水入口311、所述废水排放口312、所述净水排放口313、所述热水排放口314和所述蒸汽排放口315一一对应且适配的插装孔,且所述顶板41可拆卸,因此,如图4所示,只需要将所述顶板41拆下之后,就可以在所述敞口区域对所述阀组件32进行维护、维修或者更换。
69.下面通过净水器的其中一种工作模式对所述净水出口能够与所述净水器的第一供水口连通,且所述加热单元2的出水口能够与所述净水器的第二供水口连通的技术方案进行具体说明:如图16所示,原水从所述原水进口进入所述过滤单元1,经所述过滤单元1过滤为净水并从所述净水出口排出,从所述净水出口排出的净水一方面可以经一条管路直接从净水器的第一供水口流出,实现供送常温纯水,另一方面,还可以同时经另一条管路进入所述加热单元2内,加热之后通过独立的抽水泵8从净水器的第二供水口泵出,从而实现供送热水。
70.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如图6、图7、图10和图11所示,所述阀组件32包括用于切换所述原水入口311与所述原水进口的连通状态的第一截止阀321、用于切换所述加热单元2的进水口和所述净水出口的连通状态的第二截止阀322、用于切换所述净水出口和所述第一供水口的连通状态的第三截止阀323、以及用于切换所述废水出口和所述废水排放口312的连通状态的第四截止阀324,通过所述第一截止阀321、所述第二截止阀322、所述第三截止阀323以及所述第四截止阀324分别独立地控制进原水、排放待加热净水、排放常温净水、排放废水等过程,操作流程简单、分明,有益于简化操作程序。
71.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截止阀321、所述第二截止阀322、所述第三截止阀323和所述第四截止阀324中的至少一个设置于所述水路板31的第一侧,至少另一个设置于所述水路板31的第二侧,所述第一侧与所述第二侧位置相对。如图6和图10所示,将所述第一截止阀321、所述第二截止阀322、所述第三截止阀323和所述第四截止阀324其中的三个截止阀设
置在了所述水路板31的第一侧(沿所述水路板31的宽度方向的设置的其中一侧),如图7和图11所示,将剩下的一个截止阀设置在了所述第二侧(沿所述水路板31的宽度方向的另一侧)。当然,还可以采用其他的布置方式,例如将所述第一截止阀321、所述第二截止阀322、所述第三截止阀323和所述第四截止阀324中的两个截止阀设置在所述水路板31的第一侧,另外两个截止阀设置在所述第二侧。
72.而将所述使得各个截止阀在所述水路板31的两相对侧分散布置,相对平衡了所述水路板31两相对侧的受力,既降低了所述水路板31单侧的承载负担,避免了所述水路板31一侧被压溃,又合理的利用了空间,使各截止阀在所述水路板31上的排布更加紧凑,而且,各截止阀都能对应所述敞口区域,方便了各个截止阀的拆装。
73.作为本实施方式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所述第二截止阀322和所述第三截止阀323中的一个设置于所述第一侧,另一个设置于所述第二侧。如图10和图11所示,选择性地将所述第二截止阀322设置在所述第一侧,所述第三截止阀323设置在所述第二侧。使得自所述过滤单元1过滤后的纯水由所述第一供水口供送常温水和进入所述加热单元2进行加热的两个水路的布置可以分别位于所述水路板31的两侧,水路布置更加方便,且有助于减少所述水路板31的长度方向的尺寸,从而有利于净水器整机的小型化。
74.进一步地,如图12和图13所示,所述水路切换单元3上集成设有连通所述净水出口和所述净水排放口313的第一水流通道31a、以及连通所述净水出口和加热单元2的进水口的第二水流通道31b,所述第一水流通道31a和所述第二水流通道31b相互连通,且所述第二截止阀322位于第二水流通道31b上,所述第三截止阀323位于第一水流通道31a上。在所述第二截止阀322和所述第三截止阀323位于所述水路板31两相对侧的基础上,使得所述第一水流通道31a和所述第二水流通道31b也可以对称分布在所述水路板31的两相对侧,进一步降低所述水路板31单侧的承载负担,管路布置更加合理。而且,通过所述水路板31自身成型设置有水流通道,减少了管路的布置,简化了净水器内各部分的连接结构,减少了反复插装连接管路的操作需求。
75.作为本实施方式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如图14和图15所示,还可以使所述水路板31还集成设有连通所述原水入口311和所述原水进口的第三水流通道31c以及连通所述废水出口和所述废水排放口312的第四水流通道31d,所述第一截止阀321位于所述第三水流通道31c上,所述第四截止阀324位于所述第四水流通道31d上,以进一步提高所述水路板31的集成性,减少管路的布置。
76.作为本实施方式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如图10和图11所示,所述第一截止阀321、所述第二截止阀322、所述第三截止阀323和所述第四截止阀324外挂于所述水路板31,方便了各截止阀在所述水路板31的拆装,因此也方便了各截止阀的维护和维修。具体实施时,还可以通过螺纹紧固件对各截止阀进行固定,以保证各截止阀在所述水路板31上安装稳固。
77.进一步地,所述水路板31设置有多个与所述第一截止阀321、所述第二截止阀322、所述第三截止阀323和所述第四截止阀324一一对应的安装位,各所述安装位处均设置有防跌落加强筋316,所述防跌落加强筋316与所述第一截止阀321、所述第二截止阀322、所述第三截止阀323和所述第四截止阀324抵靠并用于限定所述第一截止阀321、所述第二截止阀322、所述第三截止阀323和所述第四截止阀324朝向至少一个方向的移动。通过所述防跌落加强筋316与各阀抵靠且限制各截止阀至少一个方向的移动,可以减少连接位置处的应力
集中,提高所述水路板31的结构强度和各截止阀的安装稳定性。
78.作为本实施例下的一个优选示例,可以使所述防跌落加强筋316设置为用于限制各截止阀沿竖直向下的移动,从而可以分担截止阀的重力。以所述第四截止阀324为例,如图10所示,所述防跌落加强筋316抵靠于所述第四截止阀324,限定所述第四截止阀324沿所述水路板31向下方向和长度方向移动。
79.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如图3和图4所示,本技术前述所有实施方式、实施例、示例均可进一步地使所述支撑骨架5设置有与所述过滤单元1适配的第二容置腔52以及与所述加热单元2适配的第三容置腔53,所述第二容置腔52、所述第一容置腔51和所述第三容置腔53沿第一方向并排布置,使得所述过滤单元1、所述加热单元2以及所述水路切换单元3等在净水器内的布置更加紧凑,排布科学,提高了空间利用率。为进一步方便理解,如图3所示,可选择性地将本技术中的所述第一方向设为所述支撑骨架5的长度方向,即图中的方向a,所述支撑骨架5的高度方向设为第二方向,即图中的方向b,所述支撑骨架5的宽度方向设为第三方向,即图中的方向c。
80.进一步地,所述过滤单元1沿所述第一方向a自所述第二容置腔52取放,所述加热单元2沿所述第一方向a自所述第三容置腔53取放,所述第一容置腔51沿与所述第一方向a垂直的第二方向b延伸,所述水路切换单元3沿所述第二方向b自所述第一容置腔51取放。所述过滤单元1、所述加热单元2以及所述水路切换单元3的拆装方向的差异使得所述支撑骨架5上的各模块能够有更合理的布局,有助于各部分模块化装配,且在装配过程中互不干涉,提高了生产效率。使用过程中若其中某一模块发生故障,可以在互不影响的情况下实现拆装。
81.作为本实施方式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如图5所示,所述水路板31的一侧设置有防呆部317,所述支撑骨架5设置有与所述防呆部317适配的限位部55,以使所述水路板31按照预设方位装入所述第一容置腔51。只有当按照正确的方位(如图6所示的所述第一截止阀321和增压泵6沿所述第三方向c相背安装时)安装所述水路板31,才可以将所述水路板31自所述敞口区域装入所述第一容置腔51,否则,由于所述防呆部317与所述限位部55无法配合,使得无法将所述水路板31装入所述第一容置腔51,能够避免装配过程中将所述水路板31装反而需要返工。
82.作为本实施方式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如图3所示,所述支撑骨架5还具有位于所述第一容置腔51下方的安装区54,所述第二容置腔52、所述安装区54及所述第三容置腔53沿所述第一方向a并排布置,所述净水器还包括位于所述安装区54两相对侧的增压泵6和控制单元7,所述增压泵6和所述控制单元7沿第三方向c并排布置,所述第三方向c与所述第一方向a垂直。如图8和图9所示,可选择性地将所述控制单元7可以设置在所述安装区54靠近所述水路板31的第一侧的一侧,所述增压泵6设置在所述安装区54靠近所述水路板31的第二侧的另一侧。通过设置有所述安装区54,充分利用了所述水路板31上的安装空间,方便了所述增压泵6和所述控制单元7在所述水路板31上的模块化安装,所述增压泵6和所述控制单元7在装配过程中与所述加热单元2、所述过滤单元1和所述水路切换单元3等模块互不干涉。
83.进一步地,所述水路板31的下部设置有接水槽318,所述接水槽318位于至少部分所述阀组件32的水路接口的下方,且所述接水槽318的至少部分区域位于所述控制单元7的
一侧的上方。如图8和图10所示,在所述水路板31的一侧的下部设置有所述接水槽318,所述接水槽318位于所述控制单元7的上方,能够防止使用过程中意外出现的渗水接触所述控制单元7而对其造成损坏,提高了使用可靠性。
84.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本技术前述所有实施方式、实施例、示例均可进一步地使所述第一容置腔51的相对两侧均设有所述敞口区域,如图3所示的所述支撑骨架5沿所述第三方向c的两相对侧均设有所述敞口区域,从而使得所述第一容置腔51的顶部和两相对的侧部均具有所述敞口区域,为操作人员提供了更大的操作空间。进一步地,所述外壳4具有与所述敞口区域位置相对且封盖所述敞口区域的侧板42,所述侧板42与所述支撑骨架5可拆卸地连接,使得将所述侧板42拆下后,进一步方便对所述阀组件32进行维护、维修和更换。
85.在前述所述外壳4包括面向所述敞口区域的顶板41的技术方案中,还可以将顶板41与所述侧板42可拆卸地连接。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对所述侧板42与所述支撑骨架5的可拆卸的连接方式及所述顶板41与所述侧板42的可拆卸的连接方式不做具体限定,其包括但不限于卡接、螺接、插接、铆接、磁吸以及限位配合等。
86.本技术中未述及的地方采用或借鉴已有技术即可实现。
87.本说明书中的各个实施例均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的部分互相参见即可,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
88.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本技术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理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权利要求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