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振动激励器及电子设备的制作方法

2022-02-19 19:51:35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属于振动装置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振动激励器及具有该振动激励器的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2.现有的具有振动功能的电子设备中,作为振动发生源安装有振动激励器。电子设备通过驱动振动激励器向用户传递振动来使其身体感受到振动,从而能够通知来电,或者提高操作感和身临其境感。在此,电子设备包括便携式游戏终端、固定式游戏机控制器(游戏垫)、移动电话或智能手机等便携式通信终端、平板电脑等便携信息终端、安装在衣服或手臂等的可穿戴终端的可携带的便携设备。
3.随着使用振动激励器的应用场景越来越多,市场对振动激励器的性能提出了各种各样的需求,作为振动激励装置,漏磁作为主要参数,实现低漏磁可以为产品带来更高的竞争力。目前如何实现低漏磁,提升磁场的有效利用率逐步成为振动激励器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现有的电磁激励器通常包括定子、振子和外壳。定子包括线圈,线圈固定在外壳的内壁上,振子包括连接在一起的永磁体和质量块,振子通过弹片悬置在外壳的腔体中,在线圈和永磁体的共同作用下,振子能够在外壳内振动。然而,这种电磁激励器的漏磁现象严重,磁场利用率低且驱动力小。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至少解决振动激励器漏磁现象严重的问题。该目的是通过以下方式实现的:
5.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提出了一种振动激励器,所述振动激励器包括:
6.壳体;
7.导磁件,所述导磁件设于所述壳体的内部,所述导磁件的内部形成有收容腔;
8.磁路组件,所述磁路组件与所述导磁件相连,所述磁路组件包括磁体,所述磁体设于所述收容腔内并与所述收容腔的内壁面间隔设置;
9.线圈组件,所述线圈组件包括至少一个线圈和用于固定所述线圈的线圈支架,所述线圈支架与所述壳体相连,所述线圈沿径向方向套设于所述导磁件和所述磁体之间;
10.其中,所述线圈在通电状态下与所述磁体相协作,以使所述导磁件和所述磁体共同振动。
11.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振动激励器,通过将设有磁体的磁路组件设于导磁件的内部并与导磁件相连,同时将线圈沿径向方向套设于导磁件和磁体之间并通过线圈支架与壳体相连,在线圈通电的状态下,壳体的内部产生磁场,磁体和导磁件在磁场的作用下均发生振动,由于磁路组件和导磁件相连,磁体和导磁件在振动过程中的相对位置保持不变,二者的振动频率相一致并形成共振,从而在磁体、导磁件和线圈间形成稳定变化的磁场,有效地防止漏磁现象的发生,提高振动激励器的聚磁效果和磁场利用率,进而提高振动激励器的驱
动力。
12.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振动激励器,还可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
13.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导磁件的轴向方向的两端分别设有一个弹性件,所述弹性件与所述壳体相连,所述导磁件通过两端的所述弹性件以可沿轴向方向振动的方式设于所述壳体内。
14.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壳体包括:
15.本体部,所述本体部为两端设有开口的筒状结构;
16.第一端盖部和第二端盖部,所述第一端盖部和所述第二端盖部分别设于所述本体部的两端开口处,所述第一端盖部和所述第二端盖部中的至少一个与所述本体部之间设有定位插口,所述线圈支架插接至所述定位插口处并固定。
17.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导磁件包括:
18.导磁部,所述导磁部为两端设有开口的筒状结构;
19.第一安装部和第二安装部,所述第一安装部和所述第二安装部分别设于所述导磁部的两端开口处,所述第一安装部和所述第二安装部中的至少一个与所述导磁部间设有轴向开槽,所述线圈支架能够在所述轴向开槽内轴向移动。
20.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安装部和所述第二安装部相对设置的内侧面上分别设有第一安装槽和第二安装槽,所述磁路组件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一质量块和第二质量块,所述第一质量块和所述第二质量块分别插接至所述第一安装槽和所述第二安装槽。
21.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磁路组件还包括第一华司和第二华司,所述第一华司和所述第二华司分别沿所述壳体的轴向方向贴合设于所述磁体的两侧。
22.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线圈组件包括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部分所述第一线圈与所述第一华司对应设置,部分所述第二线圈与所述第二华司对应设置。
23.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线圈和所述第二线圈的绕组方向一致且通电方向相反。
24.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线圈支架包括支撑部和固定部,所述固定部与所述壳体相连,所述线圈套设于所述支撑部的外表面并固定,所述线圈和所述支撑部合围成的筒状结构的内、外表面分别与所述磁路组件和所述导磁件间隔设置。
25.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还提出了一种电子设备,所述电子设备上述任一项所述的振动激励器。
附图说明
26.通过阅读下文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各种其它的优点和益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变得清楚明了。附图仅用于示出优选实施方式的目的,而并不认为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而且在整个附图中,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部件。其中:
27.图1为本实施方式的振动激励器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28.图2为图1中另一角度的振动激励器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29.图3为图1中壳体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30.图4为图1中导磁件与弹性件的连接关系结构示意图;
31.图5为图1中磁路组件与线圈组件间的连接关系结构示意图;
32.图6为图1中振动激励器的内部磁感线的分布结构示意图。
33.附图中各标号表示如下:
34.100:振动激励器;
35.10:壳体、11:本体部、111:方形开口、12:第一端盖部、121:插接部、122:定位插口、13:第二端盖部;
36.20:导磁件、21:导磁部、211:轴向开槽、22:第一安装部、23:第二安装部、231:第二安装槽;
37.30:磁路组件、31:磁体、32:第一华司、33:第二华司;
38.41:第一线圈组件、411:第一线圈、412:第一线圈支架、413:支撑部、414:固定部、415:定位插头、42:第二线圈组件、421:第二线圈、422:第二线圈支架;
39.51:第一弹性件、52:第二弹性件;
40.61:第一质量块、62:第二质量块。
具体实施方式
41.下面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实施方式。虽然附图中显示了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然而应当理解,可以以各种形式实现本实用新型而不应被这里阐述的实施方式所限制。相反,提供这些实施方式是为了能够更透彻地理解本实用新型,并且能够将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完整的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
42.应理解的是,文中使用的术语仅出于描述特定示例实施方式的目的,而无意于进行限制。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地指出,否则如文中使用的单数形式“一”、“一个”以及“所述”也可以表示包括复数形式。术语“包括”、“包含”、“含有”以及“具有”是包含性的,并且因此指明所陈述的特征、步骤、操作、元件和/或部件的存在,但并不排除存在或者添加一个或多个其它特征、步骤、操作、元件、部件、和/或它们的组合。文中描述的方法步骤、过程、以及操作不解释为必须要求它们以所描述或说明的特定顺序执行,除非明确指出执行顺序。还应当理解,可以使用另外或者替代的步骤。
43.尽管可以在文中使用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来描述多个元件、部件、区域、层和/或部段,但是,这些元件、部件、区域、层和/或部段不应被这些术语所限制。这些术语可以仅用来将一个元件、部件、区域、层或部段与另一区域、层或部段区分开。除非上下文明确地指出,否则诸如“第一”、“第二”之类的术语以及其它数字术语在文中使用时并不暗示顺序或者次序。因此,以下讨论的第一元件、部件、区域、层或部段在不脱离示例实施方式的教导的情况下可以被称作第二元件、部件、区域、层或部段。
44.为了便于描述,可以在文中使用空间相对关系术语来描述如图中示出的一个元件或者特征相对于另一元件或者特征的关系,这些相对关系术语例如为“内部”、“外部”、“内侧”、“外侧”、“下面”、“下方”、“上面”、“上方”等。这种空间相对关系术语意于包括除图中描绘的方位之外的在使用或者操作中装置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在图中的装置翻转,那么描述为“在其它元件或者特征下面”或者“在其它元件或者特征下方”的元件将随后定向为“在其它元件或者特征上面”或者“在其它元件或者特征上方”。因此,示例术语“在
……
下方”可以包括在上和在下的方位。装置可以另外定向(旋转90度或者在其它方向)并且文中使用的
空间相对关系描述符相应地进行解释。
45.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电子设备,该电子设备可以是便携式游戏终端、固定式游戏机控制器、移动电话或智能手机等便携式通信终端、平板电脑等便携信息终端、安装在衣服或手臂等的可穿戴终端的可携带的便携设备。其中,电子设备包括本实施方式的振动激励器100,振动激励器100作为振动发生源安装在电子设备的内部,从而通过振动激励器100振动时产生的驱动力,向用户发生振动提醒,带给用户以操作感,提高用于用户体验。
46.结合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振动激励器100包括壳体10、导磁件20、磁路组件30和线圈组件。其中,导磁件20设于壳体10的内部,导磁件20的内部形成有收容腔,磁路组件30与导磁件20相连。磁路组件30包括磁体31,磁体31设于收容腔并与收容腔的内壁面间隔设置,线圈组件包括第一线圈组件41和第二线圈组件42,第一线圈组件41包括第一线圈411和用于固定第一线圈41的第一线圈支架412,第二线圈组件42包括第二线圈421和用于固定第二线圈421的第二线圈支架422,第一线圈支架412和第二线圈支架422分别与壳体10相连,第一线圈41和第二线圈42沿壳体10的轴向方向间隔设置,并分别沿径向方向套设于导磁件20和磁体31之间,第一线圈41和第二线圈42在通电状态下与磁体31相协作,以使导磁件20和磁体31共同振动。
47.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振动激励器100,通过将设有磁体31的磁路组件30设于导磁件20的内部并与导磁件21相连,第一线圈41和第二线圈42沿壳体10的轴向方向间隔设置,并分别沿径向方向套设于导磁件20和磁体31之间。在第一线圈41和第二线圈42通电的状态下,壳体10的内部产生磁场,磁体31和导磁件20在磁场的作用下均发生振动,由于磁路组件30和导磁件20相连,磁体31和导磁件20在振动过程中的相对位置保持不变,二者的振动频率相一致并形成共振,从而在磁体31、导磁件20、第一线圈41和第二线圈42间形成稳定变化的磁场,有效地防止漏磁现象的发生,提高振动激励器100的聚磁效果和磁场利用率,进而提高振动激励器100的驱动力。
48.结合图1和图3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壳体10包括本体部11、第一端盖部12和第二端盖部13。其中,本体部11为两端具有开口的筒状结构,第一端盖部12和第二端盖部13分别设于本体部11的两端开口处,本体部11、第一端盖部12和第二端盖部13合围成用于容纳导磁件20的腔体。第一端盖部12和第二端盖部13分别与本体部11之间设有定位插口122,第一线圈支架412和第二线圈支架422分别插接至定位插口122处并固定。本实施方式中,第一端盖部12和第二端盖部13上分别设有两个定位插口122,以便在第一端盖部12和第二端盖部13组装时对壳体10内部的第一线圈支架412和第二线圈支架422进行固定安装。在本技术的其他实施方式中,也可设置一个线圈支架,相应地,仅在第一端盖部12和第二端盖部13的其中一个与本体部11之间设有定位插口122。
49.具体地,本实施方式的本体部11的上下两端的外周面上分别设有两个方形开口111,第一端盖部12上设有与方形开口111匹配连接的两个插接部121,插接部121朝向方形开口111设置的端面上设有定位插口122,插接部121插接至方形开口111内,并将第一线圈支架412的部分结构固定于定位插口122处,通过插接部121和本体部11共同夹紧第一线圈支架412,从而实现第一线圈支架412与壳体10间的连接。本实施方式中,第二端盖部13与第一端盖部12的结构一致,在此不再进行赘述。
50.本实施方式的壳体10的周向表面还具有相对设置的两个安装面,且两个安装面均
为平面,安装面的上下端设有方形开口111,安装面的设置有助于将振动激励器100平稳的进行安装。
51.结合图1和图4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导磁件20包括导磁部21、第一安装部22和第二安装部23,导磁部21为两端设有开口的筒状结构,第一安装部22和第二安装部23分别设于导磁部21的两端开口处,且第一安装部22和第二安装部23分别与导磁部21间设有轴向开槽211。
52.具体地,本实施方式的导磁部21的结构与本体部11相类似,导磁部21的上下两端的外周面上分别设有两个轴向开槽211,第一线圈支架412和第二线圈支架422能够分别通过上下两端内的轴向开槽211穿出至导磁件20的外部,并与定位插口122相连,且第一线圈支架412和第二线圈支架422能够在轴向开槽211内轴向移动,从而保证在第一线圈411和第二线圈421通电的情况下,第一线圈411和第二线圈421与壳体间保持不动,导磁件20和磁体31能够相对第一线圈411和第二线圈421轴向振动。第一安装部22和第二安装部23分别盖设于导磁部21的两端开口处,从而在导磁件20的内部形成用于容纳磁路组件30的收容腔。其中,本实施方式的磁路组件30设于收容腔,并与收容腔的内壁面间隔设置,磁路组件30的两端分别与第一安装部22和第二安装部23相连,从而在第一线圈411和第二线圈421通电的情况下,导磁件20和磁路组件30能够发生共振。
53.进一步地,本实施方式的导磁件20的轴向方向的两端还分别设有一个弹性件,弹性件与壳体10相连,导磁件20通过两端的弹性件以可沿轴向方向振动的方式设于壳体10内。
54.具体地,本实施方式的弹性件包括第一弹性件51和第二弹性件52,第一弹性件51和第二弹性件52均为片状结构。其中,第一弹性件51设于如图1所示位置的导磁件20的顶端,并卡接于第一端盖部12和本体部11之间,第二弹性件52设于如图1所示位置的导磁件20的底端,并卡接于第二端盖部13和本体部11之间。导磁件20贴合设于第一弹性件51和第二弹性件52之间,从而在第一线圈411和第二线圈421通电的情况下,导磁件20能够沿轴向方向上下振动。具体地,第一弹性件51和第二弹性件52可以为板簧。在本实施方式的其他实施方式中,还可以设置其他种类的可沿壳体10轴向方向压缩的弹性件,并将弹性件设于导磁件20和端盖部之间。
55.进一步地,本实施方式的第一安装部22为帽型结构,其中间位置设有朝向第一端盖部12方向设置的凸起,第一安装部22通过凸起抵接于第一弹性件51,从而减小与第一弹性件51间的接触面积,增大第一弹性件51的轴向方向的变形,从而提高导磁件20的振动幅度,进而提高振动激励器100的驱动力。本实施方式的第二安装部23与第一安装部22的结构相一致,在此不再进行赘述。
56.结合图1和图5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磁路组件30还包括第一华司32和第二华司33,第一华司32和第二华司33分别沿壳体10的轴向方向贴合设于磁体31的两侧。第一华司32和第二华司33均为磁性体,与磁体31、第一线圈411和第二线圈421一起构成磁回路。第一华司32和第二华司33使磁体31的磁通集中,不会泄漏而高效地流动,使在磁体31、第一线圈411和第二线圈421之间流动的磁通更加有效地分布。另外,第一华司32和第二华司33除了作为磁路的一部分的功能之外,还能够起到一定的配重效果。
57.本实施方式的第一华司32和第二华司33形成为具有与磁体31相同表面形状的柱
状结构,以磁体31为中心,第一华司32和第二华司33在磁体31的上下面对称地设置。另外,第一华司32和第二华司33被磁体31吸引,并且利用例如环氧树脂等热固化型粘接剂或厌氧性粘接剂固定粘结在磁体31上。
58.进一步地,结合图1和图5和图6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第一线圈411通过第一线圈支架412固定连接于壳体10上,第二线圈421通过第二线圈支架422固定连接于壳体10上,第一线圈411和第二线圈421沿壳体10的轴向方向间隔设置。磁路组件30设于第一线圈411和第二线圈421的径向内侧,导磁件20设于第一线圈411和第二线圈421的径向外侧,且第一线圈411与两侧的导磁件20和磁路组件30间分别间隔设置,第二线圈421与两侧的导磁件20和磁路组件30分别间隔设置,从而保证在导磁件20和磁路组件30相对线圈组件的轴向振动过程中,不会与第一线圈411和第二线圈421发生摩擦,保证振动过程的顺利,且防止线圈发生磨损。其中,部分第一线圈411与第一华司32相对设置,部分第二线圈421与第二华司33相对设置。其中,第一线圈411的宽度大于第一华司32的宽度,第二线圈421的宽度大于第二华司33的宽度,第一线圈411和第二线圈421的绕组方向一致且通电方向相反,从而在第一线圈411和第二线圈421的通电过程中,在磁体31、第一华司32、第一线圈411、第二线圈421和第二华司33间形成稳定变化的磁场,且有效地降低漏磁现象的发生。
59.本实施方式中,仅通过设置一个磁体31,并在磁体31的两侧端面上分别设置第一华司32和第二华司33,从而与两个线圈相配合,实现磁循环,有效地减少了磁体31的数量,从而降低振动激励器100的成本。
60.进一步地,本实施方式的磁路组件30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一质量块61和第二质量块62,第一质量块61、第一华司32、磁体31、第二华司33和第二质量块62沿壳体10的轴向方向依次贴合设置,从而进一步地提高磁路组件30的配重效果,增强振动激励器100的驱动力。
61.再结合图1、图3和图5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第一线圈支架412与第二线圈支架422的结构一致且对称设置,为描述方便,本实施方式中仅以第一线圈支架412为例进行举例说明。第一线圈支架412包括支撑部413和固定部414,固定部414与壳体10相连,第一线圈411套设于支撑部413的外表面并固定,第一线圈411和支撑部413合围成的筒状结构的内、外表面分别与磁路组件30和导磁件20间隔设置。
62.具体地,本实施方式的支撑部413为筒状结构,固定部414设于支撑部413的筒状结构的端部并沿径向方向向外延伸设置,第一线圈411套设于支撑部413的外表面,并可采用胶接的方式固定。固定部414上设有突出设置的定位插头415,定位插头415能够匹配地插接于壳体10上的定位插口122,从而实现第一线圈支架412与壳体10间的固定连接。
63.结合图1、图4和图5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第一安装部22和第二安装部23相对设置的内侧面上分别设有第一安装槽(图中未示出)和第二安装槽231,第一质量块61和第二质量块62分别插接至第一安装槽和第二安装槽231。第一质量块61和第二质量块62分别通过胶接的方式连接于第一华司32和第二华司33的表面,并插接于第一安装槽和第二安装槽231,从而通过第一质量块61和第二质量块62实现磁路组件30和导磁件20间的固定连接,进而实现磁路组件30和导磁件20的共振。
64.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
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