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隧道照明防眩光方法与流程

2022-02-19 01:29:44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是一种隧道照明防眩光方法,属于隧道施工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2.为了照明隧道,已知的惯例是在隧道的顶篷上提供照明器。该照明器可位于中心顶篷区域或位于与相邻侧壁的过渡处,现有技术为起到防止眩目效果,通常都是通过设立调节模块来改变灯光亮度,但该种方式存在两个三个弊端,一是所花费的造价较高,需设立额外的控制系统,及维修维护麻烦,二是由于是降低了照明亮度,从而也降低灯具对周围环境的照明亮度,三是虽灯具降低了亮度,但其光线依旧是正对驾驶员,在长时间下依旧会对驾驶员产生眩目;现有技术还有种通过侧向或背向安装灯具,从而使得正面驶来的车辆不受灯光而眩目,但该种方式在车辆行驶过后还是会有强光照射在车辆的后视镜上对驾驶员照成眩目。


技术实现要素:

3.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是通过如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隧道照明防眩光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4.步骤1:沿隧道顶棚开凿出若干个顶凹槽,并在顶凹槽的底面及面向驾驶员的一面喷上有色涂料,且底面的有色涂料具有反光效果;
5.步骤2;顶凹槽内安装照明灯具,照明灯具的安装位置需纵向面对驾驶员,并其发光面需对应顶凹槽的底面;
6.步骤3;在照明灯具两旁开凿出锥状的导光槽,导光槽的底面也喷上可反光的有色涂料;
7.步骤4;在隧道侧壁开凿出贯穿整个隧道的截面为弧状的侧凹槽,并在侧凹槽内壁喷上反光漆;
8.步骤5;在隧道侧壁及若干个顶凹槽之间的顶棚均喷上冷色系的有色涂料。
9.为优化上述技术方案,进一步采取的措施为:
10.根据一种优选方式,顶棚开凿出的顶凹槽周长与整个隧道周长的比例为1:3,其顶凹槽之间的间距为3m。
11.根据一种优选方式,顶棚开凿出的顶凹槽宽度与照明灯具的发光面相等。
12.根据一种优选方式,所述导光槽与顶棚开凿出的顶凹槽为一体化结构,且所述导光槽为半圆锥状,其夹角α度数为25
°
至30
°

13.根据一种优选方式,隧道的顶凹槽的底面所采用的有色涂料为高反射率纳的反光漆,其反光率不低于90%。
14.根据一种优选方式,隧道的顶凹槽的面向驾驶员的一面所采用的有色涂料为浅蓝色的反射系数为0.4至0.5的涂料。
15.根据一种优选方式,所述侧凹槽设有三条,由下至上第一条对地高度为1.2m宽度
为10cm,第二条对地高度为1.4m宽度为10cm,第三条对地高度为1.5m宽度为10cm。
16.根据一种优选方式,所述照明灯具具有两个发光面,其一受顶凹槽的遮挡光线将竖直向下,另一照射在顶凹槽的底面后反射至导光槽由导光槽进行扩散。
17.根据一种优选方式,在隧道侧壁及若干个顶凹槽之间的顶棚均喷上浅灰色涂料的反射系数为0.3至0.5。
18.有益效果
19.本发明通过开凿出的顶凹槽,配合其底面涂料能够有效的将照明灯具所产生的光线有效引导到隧道内,起到了良好的照明效果,同时利用顶凹槽阻止照明灯具的光线直接照射到正面驶来的驾驶员。
20.本发明通过若干个顶凹槽,其光线效果为分段式,增加驾驶员的参与感觉,减少驾驶员的视觉疲劳。
21.本发明设有导向槽,可将部分顶凹槽的光线导向车道上,同时是背向车辆行驶方向的照射,避免导向的光线正对驾驶员而产生眩目效果。
22.本发明通过在顶凹槽设立的浅蓝色低反射的一面,避免在驾驶员注视到顶凹槽时所产生的眩目。
23.本发明设立的导向槽为半圆锥形状,使得在车辆行驶过后,减少其光线照射在后视镜上,减小对驾驶员产生的眩目效果。
24.本发明通过设立的侧凹槽可使得不同车辆的驾驶员都能够有效分辨出隧道的侧壁,方便驾驶员的观察避免因此而引发安全事故。
附图说明
25.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的附图作详细地介绍,以此让本发明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26.图1为本发明正视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27.图2为本发明侧视的结构示意图。
28.图3为本发明导光槽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9.为使本发明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发明。
30.请参阅图1-图3,本发明提供一种隧道照明防眩光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31.步骤1:如图2所示,沿隧道顶棚开凿出若干个顶凹槽,并在顶凹槽的底面2及面向驾驶员的一面6喷上有色涂料,且底面的有色涂料具有反光效果;
32.步骤2;如图3所示,顶凹槽内安装照明灯具1,照明灯具1的安装位置需纵向面对驾驶员,避免照明灯具1的发光面直接对应驾驶员,并其发光面需对应顶凹槽的底面2,使其底面2将光线进行反射,反射光线将铺满整个顶凹槽;
33.步骤3;如图3所示,在照明灯具1两旁开凿出锥状的导光槽3,导光槽3的底面也喷上可反光的有色涂料,用于将部分顶凹槽的光线引导出来;
34.步骤4;如图1所示,在隧道侧壁开凿出贯穿整个隧道的截面为弧状的侧凹槽4,并
在侧凹槽4内壁喷上反光漆,用于驾驶员确定隧道侧壁位置,且弧状的设计能够更加有效的聚集汽车大灯所发生的光线;
35.步骤5;在隧道侧壁7及若干个顶凹槽之间的顶棚5均喷上冷色系的有色涂料,降低光束发散度,减少车辆灯光对隧道的反光。
36.顶棚开凿出的顶凹槽周长与整个隧道周长的比例为1:3,照明灯具2通过其底面2使得顶凹槽能够全面反光,因此该周长的顶凹槽能够将照明灯具1所发出的光线由上至下进行扩散铺满其区域隧道部分。
37.其顶凹槽之间的间距为3m,由于行驶机动车车辆车身长度一般都大于4m,通过间隔3m的顶凹槽的照明灯具1,使其后车能够清晰的观看到前车。
38.顶棚开凿出的顶凹槽宽度与照明灯具1的发光面相等,使其能够将底面2的发光效果最大化。
39.所述导光槽3与顶棚开凿出的顶凹槽为一体化结构,且所述导光槽3为半圆锥状,其夹角α度数为25
°
至30
°
,由于照明灯具1受顶凹槽限制,使其光线只能竖直向下再扩散,但通过其导光槽3可将顶凹槽的光线引导出来照射在其顶凹槽前面的路段,避免若干个顶凹槽之间的路段光照的空白,且通过其夹角α及导光槽3的底面反光漆,使其照射的光线方向是背对机动车的行驶方向,避免驾驶员对向出光口而引起眩目,且导光槽3为锥形开口由大至小,便使得在车辆行驶过后,3m的顶凹槽间距,在车辆行驶后,导光槽3所反射的光线强度以得到消散,且导光槽3是斜面的,因此当车辆驶出顶凹槽后照射到车辆后视镜上时仅有少部分,避免其因照射在后视镜而引起的眩目。
40.隧道的顶凹槽的底面2所采用的有色涂料为高反射率纳的反光漆,其反光率不低于90%,通过其采用高反射率的反光漆能够有效的将照明灯具的光线扩展至整个顶凹槽。
41.隧道的顶凹槽的面向驾驶员的一面6所采用的有色涂料为浅蓝色的反射系数为0.4至0.5的涂料,通过浅色系且低反射率的该涂料,减少车辆正面行驶因驾驶员透过导光槽3而注视到顶凹槽时的所产生的眩目,同时减少照明灯具1发出的光线由顶凹槽的面向驾驶员的一面6照射到驾驶员所产生的眩目。
42.所述侧凹槽4设有三条,由下至上第一条对地高度为1.2m宽度为10cm,第二条对地高度为1.4m宽度为10cm,第三条对地高度为1.5m宽度为10cm,通过设立的侧凹槽4及宽度以适应不同的机动车,是由于机动车大灯高度不一,通过设立三个以适应现有机动车类型大灯高度,避免因车身大灯所产生的高度差从而使得驾驶员难以观察到隧道侧壁。
43.所述照明灯具1具有两个发光面,其一受顶凹槽的遮挡光线将竖直向下,另一照射在顶凹槽的底面2后反射至导光槽3由导光槽3进行扩散,通过其一的发光面竖直向下,对隧道路段将产生分段灯光效果(竖直向下的灯光在车辆经过时是照射车顶上,因此不会对驾驶员形成眩目),增加驾驶员的视觉感受,避免驾驶员视觉疲劳。
44.在隧道侧壁7及若干个顶凹槽之间的顶棚5均喷上浅灰色涂料6的反射系数为0.3至0.5,避免汽车大灯照射到墙体而引起严重的反光。
45.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发明作举例说明。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发明的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