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农业植物保护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02-18 17:02:23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农业植物保护的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农业植物保护装置。


背景技术:

2.水稻是人们生活当中的主要粮食,是人们的主食之一,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消费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水稻品质和安全要求越来越高,提高水稻的品质和安全性,是扩大大米这一商品的生存和发展空间的前提,因此加快我国水稻生产发展,特别是以优化水稻为基础的品质结构和区域结构的产业化发展,是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选择。
3.在水稻种植过程中,水稻通常会出现倒伏的情况发生,水稻倒伏主要发生在抽穗后灌浆期,乳熟期和蜡熟期,水稻发生倒伏不仅增加了收割成本,浪费劳力,减少产量,给广大农民造成巨大损失,还影响稻米品质,水稻倒伏后通过扶持装置进行扶正,对提高水稻生产效益和保护农田生态环境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目前,现有的水稻扶持装置在使用过程中,发现其不能根据待扶正的水稻高度、直径对装置进行的调节,适用性低,并且轻度扶倒的水稻可以进行捆绑扶正,但现有装置不能根据水稻捆绑直径进行扶持,如若捆绑过紧容易造成水稻的损坏,同时现有装置只适用于水稻扶正,并不能适应多种农业植物扶正,适用范围小。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提供一种农业植物保护装置,能够根据水稻品种的不同进行调节,而且适用于多种农业植物扶持,适用范围广泛,具体实施方式如下:
6.一种农业植物保护装置,包括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位于两侧对称设置,便于连接插板,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之间夹设的插板,用于将倾倒的水稻进行扶正,插板上横向线性均布有若干第一固定夹套和第二固定夹套,插板的左右两端设有连接件,方便使上、下两块插板连接,延长插板的高度,从而适应高矮不一的农作植物扶正作业。
7.第一支架的底板顶部竖直设有立柱,底板和立柱呈l形结构,立柱沿其竖直方向设有第一滑槽且位于立柱两侧对称设置,第一滑槽为t字型结构,立柱沿其竖直方向线性均布有若干第一螺纹孔,螺栓穿过第一螺纹孔固定插板,第二支架与第一支架结构完全相同,本结构设置的第一滑槽对称设置,便于在第一支架两侧放置插板,能够起到延长扶正装置长度的效果,从而适用田地较大的农业植物扶正作业。
8.插板包括扶苗板,扶苗板的左右两端均设有立板,立板设于第一滑槽内滑动连接,立板沿其竖直方向线性均布有若干第二螺纹孔且位于立板两侧对称设置,扶苗板沿横向线性均布有若干第二滑槽,便于放置固定夹套,第二滑槽上竖直设有若干第三螺纹孔,扶苗板的左右两侧均设有轴孔且位于扶苗板下端设置,本结构设置的第三螺纹孔,能够起到调节
第一固定夹套、第二固定夹套高度的效果,从而适应一批农业植物中出现的个别低矮植物的扶正作业。
9.底板的底部设有凿体,凿体呈倒锥状,便于使支架插入田地里。
10.第一固定夹套的长板上竖直设有滑块,滑块设于第二滑槽内可滑动连接且通过螺栓固定,长板上设有半圆环套且通过复位弹簧连接,紧固件的底部穿过长板与半圆环套连接。
11.紧固件的外圈设有外螺纹,能够根据农业植物直径的不同或者水稻捆绑直径的不同对紧固件拧动,从而实现农业植物扶正。
12.第二固定夹套与第一固定夹套结构完全相同,第一固定夹套、第二固定夹套位于第二滑槽相对设置。
13.由于采用了以上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技术效果是:
14.1.本实用新型通过立板在第一滑槽上滑动连接,能够使插板实现高度的调节,从而可以根据农作植物的高度对植物进行扶正,并且第一固定夹套、第二固定夹套可根据需要插入第二滑槽,满足植物不同直径的需求;
15.2.本实用新型通过第一支架的第一滑槽两侧对称设置,可起到延长扶正装置长度的效果,从而适用于田地较大的农业植物扶正,从而减轻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
16.3.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操作方便,通过设置第三螺纹孔,能够起到调节第一固定夹套、第二固定夹套高度的效果,从而适应一批农业植物中出现的个别低矮植物的扶正作业。
附图说明
17.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农业植物保护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18.图2为图1中第一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19.图3为图1中插板的结构示意图;
20.图4为图1中插板的立体图;
21.图5为图1中第一固定夹套的爆炸图;
22.图6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农业植物保护装置的立体图;
23.图7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农业植物保护装置的局部放大图;
24.图8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农业植物保护装置组装后的结构示意图。
25.附图标记说明:
26.01、螺栓,
27.1、第一支架,2、第二支架,3、插板,4、第一固定夹套,5、第二固定夹套,6、连接件,7、扶正板,
28.101、底板,102、立柱,103、第一滑槽,104、第一螺纹孔,
29.1011、凿体,
30.301、扶苗板,302、立板,303、第二螺纹孔,304、第二滑槽,305、轴孔,306、第三螺纹孔,
31.401、长板,402、滑块,403、半圆环套,404、复位弹簧,405、紧固件。
具体实施方式
32.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描述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
33.需要说明的是,本说明书所附图中示意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限定条件,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实用新型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技术内容得能涵盖的范围内。
34.同时,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间”及“一”等的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技术内容下,当亦视为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畴。
35.实施例1,结合图1、图2,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农业植物保护装置,包括第一支架1和第二支架2,通过本实施例能够延长扶正装置长度的效果,从而适用于田地较大的农业植物扶正,从而减轻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
36.首先第一支架1和第二支架2位于两侧对称设置,便于连接插板3,第一支架1和第二支架2之间夹设的插板3,用于将倾倒的水稻进行扶正,插板3上横向线性均布有若干第一固定夹套4和第二固定夹套5,插板3的左右两端设有连接件6,方便使上、下两块插板3连接,延长插板3的高度,从而适应高矮不一的农作植物扶正作业。
37.第一支架1的底板101顶部竖直设有立柱102,底板101和立柱102呈l形结构,立柱102沿其竖直方向设有第一滑槽103且位于立柱102两侧对称设置,第一滑槽103为t字型结构,立柱102沿其竖直方向线性均布有若干第一螺纹孔104,螺栓01穿过第一螺纹孔104固定插板3,第二支架2与第一支架1结构完全相同,底板101的底部设有凿体1011,凿体1011呈倒锥状,便于使支架插入田地里。
38.实施例2,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农业植物保护装置,还包括扶苗板301,通过本实施例能够使插板3实现高度的调节,从而可以根据农作植物的高度对植物进行扶正。
39.结合图3、图4,扶苗板301的左右两端均设有立板302,立板302设于第一滑槽103内滑动连接,立板302沿其竖直方向线性均布有若干第二螺纹孔303且位于立板302两侧对称设置,扶苗板301沿横向线性均布有若干第二滑槽304,第二滑槽304上竖直设有若干第三螺纹孔306,扶苗板301的左右两侧均设有轴孔305且位于扶苗板301下端设置,本结构设置的第三螺纹孔306,能够起到调节第一固定夹套4、第二固定夹套5高度的效果,从而适应一批农业植物中出现的个别低矮植物的扶正作业。
40.实施例3,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农业植物保护装置,通过本实施例可以满足农作植物不同直径的需求。
41.结合图5,第一固定夹套4的长板401上竖直设有滑块402,滑块402设于第二滑槽304内可滑动连接且通过螺栓01固定,长板401上设有半圆环套403且通过复位弹簧404连接,紧固件405的底部穿过长板401与半圆环套403连接,紧固件405的外圈设有外螺纹,第二固定夹套5与第一固定夹套4结构完全相同,第一固定夹套4、第二固定夹套5位于第二滑槽304相对设置。
42.实施例4,本实施例结合上述实施例内容,提供了一种农业植物保护装置的使用方法,
43.结合图6,在对农业植物进行扶正时,首先工作人员将第一支架1和第二支架2直线放置在农业植物一侧并且通过凿体1011插入土里固定,然后将立板302插入第一支架1和第二支架2的第一滑槽103上,根据农业植物的高度螺栓01固定,再将滑块402插入扶苗板301的第二滑槽304上固定第一固定夹套4和第二固定夹套5,根据农业植物的直径螺栓01固定,从而实现扶正装置高度、直径的调节,工作人员将倾倒的农业植物伏在扶苗板301上,当第一固定夹套4和第二固定夹套5围成的直径较大时,可将植物圈成一小簇扶正,当第一固定夹套4和第二固定夹套5围成的直径较小时,可适用于一株植物的扶正,并且紧固件405还可调整半圆环套403的距离,有效避免植物表面受到损坏,
44.结合图8,当需要扶正较高农业植物时,工作人员需将插板3向上调节,再将扶正板通过连接件6连接到插板3底端即可,满足较高农作植物的扶正,当需要扶正的田地面积较长时,工作人员将插板3插入立柱102的另一侧第一滑槽103内,再通过支架进行固定即可,从而延长扶正装置的长度,满足田地较长的植物扶正工作,适用范围广泛。
45.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和范围可以做出许多其他改变和改型。应当理解,本实用新型不限于特定的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限定。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