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带自动补液功能的釜用液封的制作方法

2022-02-18 14:36:54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釜用密封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带自动补液功能的釜用液封。


背景技术:

2.现有技术中,釜的顶部一般需要开设搅拌釜口,以便将搅拌轴引入釜的内部;通常情况下,搅拌釜口与搅拌轴之间需要采用釜用液封进行密封。
3.现有的釜用液封,主要用于常压或微正压工况,其作用是阻挡灰尘、油污等异物进入到釜的内部,并同时起到隔离空气的作用。但是,现有的釜用液封在使用过程中存在封液挥发、减少,且未及时补充,导致密封失效的情况。
4.因此,如何对现有的釜用液封进行改进,使其克服上述的不足,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5.本技术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布局巧妙,安装方便,可以通过自动补液以解决因封液挥发、减少而导致密封失效的问题,且密封性好的釜用液封。
6.为达到以上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带自动补液功能的釜用液封,包括自动补液组件、设置于搅拌轴上的液封转圈组件以及设置于搅拌釜口上的液封座组件;所述液封座组件包括上端敞口的环形壳体,所述环形壳体的内部形成有用于储存密封液的蓄液腔,所述环形壳体设置于所述搅拌釜口以及所述搅拌轴之间,所述环形壳体与所述搅拌釜口之间形成密封,所述环形壳体与所述搅拌轴之间留有间隙;所述液封转圈组件包括套管以及密封件,所述套管套设于所述搅拌轴上,所述套管的上端通过所述密封件与所述搅拌轴连接并形成密封,所述套管的下端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蓄液腔内,且所述套管的下端与所述蓄液腔的内底部之间留有间隔;所述自动补液组件用于自动向所述蓄液腔补充所述密封液。
7.优选的,所述环形壳体的外环面上设有进液口,所述进液口与所述蓄液腔连通;所述自动补液组件包括控制阀,所述控制阀的出口端与所述进液口连通,所述控制阀的入口端与密封液源连通。其优点是:当所述蓄液腔内的所述密封液减少后,可以控制所述控制阀打开,使所述密封液通过所述进液口流入所述蓄液腔,实现自动补液功能;当所述蓄液腔内的液位到达标准高度时,又可以控制所述控制阀关闭,以避免所述蓄液腔内的所述密封液回流。
8.优选的,所述环形壳体的外环面上设有连通口,所述连通口与所述蓄液腔连通,所述连通口位于所述进液口的下方,所述套管的下端位于所述连通口的下方;所述控制阀为浮阀;所述自动补液组件还包括连通管,所述连通管的一端与所述连通口连通,所述连通管的另一端与所述浮阀连通;当所述蓄液腔内的液位下降时,所述浮阀逐渐打开;当所述蓄液腔室内的液位上升时,所述浮阀逐渐关闭。其优点是:在所述浮阀的作用下,当所述蓄液腔内的液位下降后,所述浮阀自动打开,以便及时向所述蓄液腔内补充所述密封液;当所述蓄
液腔内的所述密封液的液位上升至标准高度后,所述浮阀自动关闭。整个过程可以自动进行,无需人为干预;而且,所述浮阀相比于其它的电动阀,成本更低。
9.优选的,所述入口端与所述密封液源之间和/或所述连通管上设有过滤器。其优点是:在所述过滤器的作用下,得以有效地对进入所述浮阀内部的所述密封液进行过滤,从而避免所述密封液中的杂质进入到所述浮阀的内部,进而影响所述浮阀的正常工作。
10.优选的,所述环形壳体包括环形结构的内圈、环形结构的外圈以及环形结构的底板,所述内圈的下端通过所述底板与所述外圈的下端连接,所述内圈、所述底板以及所述外圈之间形成有所述蓄液腔,所述进液口以及所述连通口形成于所述外圈的外环面;所述液封座组件还包括环形结构的防溢圈,所述防溢圈的外环面与所述外圈的内环面的上端连接并形成密封,所述防溢圈的内环面与所述套管的外环面之间留有空隙。其优点是:在所述防溢圈的作用下,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所述蓄液腔内液位波动造成的所述密封液溢出,并同时延缓了所述蓄液腔内所述密封液的蒸发;另外,由于所述防溢圈的内环面与所述套管的外环面之间留有空隙,故不会对所述套管的转动造成干涉。
11.优选的,所述液封座组件还包括安装法兰,所述外圈通过所述安装法兰与所述搅拌釜口的上端连接并形成密封。其优点是:通过所述安装法兰得以快速的实现所述外圈与所述搅拌釜口之间的安装与密封,且拆装简单、方便。
12.优选的,所述外圈的上端低于所述内圈的上端。其优点是: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所述蓄液腔内的所述密封液通过所述环形壳体与所述搅拌轴之间的间隙进入釜的内部。
13.优选的,所述密封件包括环形结构的安装板以及环形结构的防尘圈;所述安装板的内环面与所述搅拌轴的外环面连接并形成密封,且所述安装板位于所述内圈以及所述外圈的上方;所述套管的上端与所述安装板的下表面连接并形成密封;所述防尘圈套设于所述外圈的外部,所述防尘圈的上端与所述安装板的下表面连接并形成密封,所述防尘圈的下端低于所述外圈的上端。其优点是:在所述安装板的作用下,可以实现所述套管与所述搅拌轴之间的安装以及密封。在所述防尘圈的作用下,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灰尘等异物进入所述蓄液腔,并同时延缓了所述蓄液腔内所述密封液的蒸发。
14.优选的,所述安装板的上端沿所述搅拌轴的周向设有固定环,所述固定环上径向贯穿设有安装孔;所述密封件还包括顶丝,所述顶丝螺纹连接于所述安装孔内,以限制所述固定环与所述搅拌轴之间发生相对运动。其优点是:当拧紧所述顶丝后,所述顶丝与所述搅拌轴之间的摩擦力即可限制所述固定环(即所述安装板)与所述搅拌轴之间发生相对运动,且拆装简单、方便。
15.优选的,所述密封件还包括密封圈,所述密封圈设置于所述搅拌轴与所述安装板之间。其优点是:在所述密封圈的作用下,得以提高所述安装板与所述搅拌轴之间的密封性。
1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
17.(1)由于所述套管的上端连接于所述搅拌轴上,所述套管的下端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蓄液腔内,且所述环形壳体与所述搅拌轴之间留有间隙;因此,当所述搅拌轴发生转动时,所述套管的下端得以在所述蓄液腔内发生转动,从而不会对搅拌功能造成干涉;又由于所述套管的下端与所述蓄液腔的内底部之间留有间隔,所述蓄液腔内的所述密封液得以同时对所述套管的内环面以及外环面形成液封,有利于提高所述搅拌轴与所述搅拌釜口之间
的动态密封性。
18.(2)在所述自动补液组件的作用下,当所述蓄液腔内的所述密封液挥发、减小时,可以通过所述自动补液组件及时向所述蓄液腔内补充所述密封液,得以避免因未及时补充所述密封液而发生密封失效的问题。
附图说明
19.图1为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带自动补液功能的釜用液封的剖视图。
20.图2为本技术提供的图1中i处的局部放大图。
21.图3为本技术提供的图1中ii处的局部放大图。
22.图4为本技术提供的图1中液封转圈组件的剖视图。
23.图5为本技术提供的图1中液封座组件的剖视图。
24.图中:1、液封转圈组件;11、套管;12、密封件;121、安装板;1211、固定环;1212、安装孔;122、防尘圈;123、密封圈;2、液封座组件;21、环形壳体;210、蓄液腔;211、外圈;2111、进液口;2112、连通口;212、内圈;213、底板;3、自动补液组件;31、控制阀;311、入口端;312、出口端;32、连通管;4、搅拌釜口;5、搅拌轴。
具体实施方式
25.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做进一步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相冲突的前提下,以下描述的各实施例之间或各技术特征之间可以任意组合形成新的实施例。
26.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对于方位词,如有术语“中心”、“横向”、“纵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方位和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叙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方位构造和操作,不能理解为限制本技术的具体保护范围。
27.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
28.本技术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的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29.参照图1

5,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提供一种带自动补液功能的釜用液封,包括自动补液组件3、设置于搅拌轴5上的液封转圈组件1以及设置于搅拌釜口4上的液封座组件2;液封座组件2包括上端敞口的环形壳体21,环形壳体21的内部形成有用于储存密封液的蓄液腔210,环形壳体21设置于搅拌釜口4以及搅拌轴5之间,环形壳体21与搅拌釜口4之间形成密封,环形壳体21与搅拌轴5之间留有间隙;液封转圈组件1包括套管11以及密封件12,套管11套设于搅拌轴5上,套管11的上端通过密封件12与搅拌轴5连接并形成密封,套管11的下端可转动地设置于蓄液腔210内,且套管11的下端与蓄液腔210的内底部之间留有间隔;自动补液组件3用于自动向蓄液腔210补充密封液。
30.工作时,搅拌轴5带动套管11同步转动,套管11的下端得以在蓄液腔210内发生转
动,蓄液腔210内的密封液得以同时对套管11的内环面以及外环面形成液封,从而有利于提高搅拌轴5与搅拌釜口4之间的动态密封性。另外,在自动补液组件3的作用下,当蓄液腔210内的密封液挥发、减小时,可以通过自动补液组件3及时向蓄液腔210内补充密封液,得以避免因未及时补充密封液而发生密封失效的问题。
31.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对密封液不进行限定,从低成本方面考虑,密封液优选为水。
32.参照图3,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自动补液组件3包括控制阀31;环形壳体21的外环面上设有进液口2111,进液口2111与蓄液腔210连通;控制阀31的出口端312与进液口2111连通,控制阀31的入口端311与密封液源连通。当蓄液腔210内的密封液减少后,可以控制控制阀31打开,使密封液通过进液口2111流入蓄液腔210,实现自动补液功能;当蓄液腔210内的液位到达标准高度时,又可以控制控制阀31关闭,以避免蓄液腔210内的密封液回流。
33.参照图1以及图3,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自动补液组件3还包括连通管32,控制阀31优选为浮阀;环形壳体21的外环面上设有连通口2112,连通口2112与蓄液腔210连通,连通口2112位于进液口2111的下方,套管11的下端位于连通口2112的下方;连通管32的一端与连通口2112连通,连通管32的另一端与浮阀连通;当蓄液腔210内的液位下降时,浮阀逐渐打开;当蓄液腔210室内的液位上升时,浮阀逐渐关闭。其中,由于浮阀通过连接管与连通口2112连通,即浮阀通过连接管与蓄液腔210之间形成连通器;因此,当蓄液腔210内的液位下降后,浮阀自动打开,以便及时向蓄液腔210内补充密封液;当蓄液腔210内的密封液的液位上升至标准高度后,浮阀自动关闭。整个过程可以自动进行,无需人为干预;而且,浮阀相比于电动的控制阀31,成本更低。需要说明的是,浮阀的本身为现有技术,在此不做详细赘述。
34.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入口端311与密封液源之间和/或连通管32上设有过滤器(过滤器在附图中未画出)。在过滤器的作用下,得以有效地对进入浮阀内部的密封液进行过滤,从而避免密封液中的杂质进入到浮阀的内部,进而影响浮阀的正常工作。
35.参照图1、图2以及图5,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环形壳体21包括环形结构的内圈212、环形结构的外圈211以及环形结构的底板213,内圈212的下端通过底板213与外圈211的下端连接,内圈212、底板213以及外圈211之间形成有蓄液腔210,进液口2111以及连通口2112形成于外圈211的外环面;液封座组件2还包括环形结构的防溢圈,防溢圈的外环面与外圈211的内环面的上端连接并形成密封,防溢圈的内环面与套管11的外环面之间留有空隙。如图2所示,在防溢圈的作用下,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蓄液腔210内液位波动造成的密封液溢出,并同时延缓了蓄液腔210内密封液的蒸发;另外,由于防溢圈的内环面与套管11的外环面之间留有空隙,故不会对套管11的转动造成干涉。
36.参照图1以及图5,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液封座组件2还包括安装法兰,外圈211通过安装法兰与搅拌釜口4的上端连接并形成密封。通过安装法兰得以快速的实现外圈211与搅拌釜口4之间的安装与密封,且拆装简单、方便。需要说明的是,安装法兰与搅拌釜口4之间的安装固定方式为现有技术,例如可以采用螺钉锁紧固定。
37.参照图1以及图2,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外圈211的上端低于内圈212的上端,得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蓄液腔210内的密封液通过环形壳体21与搅拌轴5之间的间隙进
入釜的内部。
38.参照图1以及图2,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密封件12包括环形结构的安装板121以及环形结构的防尘圈122;安装板121的内环面与搅拌轴5的外环面连接并形成密封,且安装板121位于内圈212以及外圈211的上方;套管11的上端与安装板121的下表面连接并形成密封;防尘圈122套设于外圈211的外部,防尘圈122的上端与安装板121的下表面连接并形成密封,防尘圈122的下端低于外圈211的上端。在安装板121的作用下,可以实现套管11与搅拌轴5之间的安装以及密封。在防尘圈122的作用下,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灰尘等异物进入蓄液腔210,并同时延缓了蓄液腔210内密封液的蒸发。
39.参照图1以及图2,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安装板121的上端沿搅拌轴5的周向设有固定环1211,固定环1211上径向贯穿设有安装孔1212;密封件12还包括顶丝(顶丝在附图中未画出),顶丝螺纹连接于安装孔1212内,以限制固定环1211与搅拌轴5之间发生相对运动。当拧紧顶丝后,顶丝与搅拌轴5之间的摩擦力即可限制固定环1211(即安装板121)与搅拌轴5之间发生相对运动,且拆装简单、方便。
40.参照图1以及图2,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密封件12还包括密封圈123,密封圈123设置于搅拌轴5与安装板121之间。在密封圈123的作用下,得以提高安装板121与搅拌轴5之间的密封性。其中,密封圈123既可以内嵌于安装板121的内环面上,也可以内嵌于搅拌轴5的外环面上。
41.以上描述了本技术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技术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技术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本技术的原理,在不脱离本技术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技术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技术的范围内。本技术要求的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同物界定。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