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预制混凝土梁与现浇混凝土层的连接结构的制作方法

2021-12-18 10:40: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预制混凝土梁与现浇混凝土层的连接结构,属于预制装配式结构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2.梁的节点连接是预制装配整体式框架结构的关键;叠合梁竖向接缝的受剪承载力规范算法主要由键槽的抗剪承载力、现浇混凝土叠合层的抗剪能力、梁纵向钢筋的销栓抗剪作用组成,按这种方法进行装配式深化时,若采用结构计算模型的梁配筋结果设计,存在叠合梁竖向接缝处受剪承载力不满足的情况,实际设计中往往容易被忽视,或者采取增加梁纵筋的做法,前者不满足规范要求具有安全隐患,后者加大了梁的配筋,增加了工程造价,并有可能造成梁的上部、下部钢筋过密,不满足钢筋间距的规范要求,施工困难。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提供了一种预制混凝土梁与现浇混凝土层的连接结构,在叠合梁现浇区增加抗剪附加短筋,用以解决局部钢筋过密、受力钢筋配筋率超限、施工困难等问题,提高了叠合梁结构的安全性,同时节省了工程造价。
4.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5.一种预制混凝土梁与现浇混凝土层的连接结构,包括预制混凝土梁和现浇混凝土层,所述现浇混凝土层包括顶部现浇混凝土层和端部现浇混凝土层,所述顶部现浇混凝土层和端部现浇混凝土层分别位于预制混凝土梁的顶部和端部,所述预制混凝土梁设置有梁底纵筋和梁箍筋;所述梁底纵筋的端部伸出预制混凝土梁,且梁底纵筋伸出预制混凝土梁的部分与端部现浇混凝土层内的钢筋搭接并绑扎连接;在顶部现浇混凝土层内设置梁顶纵筋,梁顶纵筋的端部伸入端部现浇混凝土层内与端部现浇混凝土层内的钢筋搭接并绑扎连接;在梁顶纵筋下方的现浇混凝土层内设置抗剪附加短筋,抗剪附加短筋的中间位置与预制混凝土梁和端部现浇混凝土层的竖向接缝处对应。
6.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优选,所述梁底纵筋和梁顶纵筋分别穿过梁箍筋内部并与梁箍筋绑扎连接。
7.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优选,抗剪附加短筋的两端伸出预制混凝土梁和端部现浇混凝土层的竖向接缝处的长度均不小于抗剪附加短筋直径的15倍。
8.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优选,端部现浇混凝土层内的梁底纵筋长度小于端部现浇混凝土层内的梁顶纵筋长度。
9.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优选,端部现浇混凝土层内的梁底纵筋端部向上弯折90度。
10.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优选,端部现浇混凝土层内的梁顶纵筋端部向下弯折90度。
11.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优选,所述端部现浇混凝土层内的钢筋设置有四根,四根钢筋呈矩形布置。
12.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优选,在四根钢筋的外围套设有钢筋套,且四根钢筋均与钢筋套焊接连接。
13.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优选,所述预制混凝土梁的顶部形成有沿预制混凝土梁长度方向延伸的凹槽。
14.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优选,所述预制混凝土梁的端部形成有键槽。
15.本实用新型的有益之处在于:
16.在叠合梁现浇区增加抗剪附加短筋,用以增加叠合梁竖向接缝处的销栓抗剪作用,即当梁端受剪较大时,无需改变结构计算模型的梁配筋结果,只要在现有的梁配筋基础上,增加抗剪附加短筋即可满足增加叠合梁竖向接缝处的销栓抗剪作用,抗剪附加短筋的放置位置也可以灵活避让叠合梁现浇区内的钢筋,无需改变原设计梁的配筋,从而解决了局部钢筋过密、受力钢筋配筋率超限、施工困难等问题,提高了叠合梁结构的安全性,同时节省了工程造价。
附图说明
17.图1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18.图2是本实用新型预制混凝土梁的端面结构示意图;
19.图中附图标记的含义:
[0020]1‑
预制混凝土梁,2

顶部现浇混凝土层,3

端部现浇混凝土层,4

梁底纵筋,5

梁箍筋,6

钢筋,7

梁顶纵筋,8

抗剪附加短筋,9

竖向接缝,10

钢筋套,11

凹槽,12

键槽。
具体实施方式
[0021]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具体的介绍。
[0022]
如图1和2所示,本实施例是一种预制混凝土梁与现浇混凝土层的连接结构,包括预制混凝土梁1和现浇混凝土层,现浇混凝土层包括顶部现浇混凝土层2和端部现浇混凝土层3,顶部现浇混凝土层2和端部现浇混凝土层3分别位于预制混凝土梁1的顶部和端部,预制混凝土梁1设置有梁底纵筋4和梁箍筋5;梁底纵筋4的端部伸出预制混凝土梁1,且梁底纵筋4伸出预制混凝土梁1的部分与端部现浇混凝土层3内的钢筋6搭接并绑扎连接;在顶部现浇混凝土层2内设置梁顶纵筋7,梁顶纵筋7的端部伸入端部现浇混凝土层3内与端部现浇混凝土层3内的钢筋6搭接并绑扎连接;在梁顶纵筋7下方的现浇混凝土层内设置抗剪附加短筋8,抗剪附加短筋8的中间位置与预制混凝土梁1和端部现浇混凝土层3的竖向接缝9处对应。
[0023]
本实施例中,梁底纵筋4和梁顶纵筋7分别穿过梁箍筋5内部并与梁箍筋5绑扎连接。
[0024]
本实施例中,抗剪附加短筋8的两端伸出预制混凝土梁1和端部现浇混凝土层3的竖向接缝9处的长度均不小于抗剪附加短筋8直径的15倍;即抗剪附加短筋8的总长度不小于抗剪附加短筋8直径的30倍。
[0025]
在实际应用时,抗剪附加短筋面积等于按规范计算所需的垂直穿过结合面所有钢
筋的面积减去梁伸入支座的纵筋和腰筋面积;
[0026]
a
s
=a
sd

a
s1
[0027]
式中:a
s
——抗剪附加短筋面积;
[0028]
a
sd
——垂直穿过结合面所有钢筋的面积;
[0029]
a
s1
——梁伸入支座的纵筋和腰筋面积和。
[0030]
本实施例中,端部现浇混凝土层3内的梁底纵筋4长度小于端部现浇混凝土层3内的梁顶纵筋7长度;端部现浇混凝土层3内的梁底纵筋4端部向上弯折90度;端部现浇混凝土层3内的梁顶纵筋7端部向下弯折90度。
[0031]
本实施例在端部现浇混凝土层3内的钢筋6设置有四根,四根钢筋6呈矩形布置;在四根钢筋6的外围套设有钢筋套10,且四根钢筋6均与钢筋套10焊接连接。
[0032]
本实施例在预制混凝土梁1的顶部形成有沿预制混凝土梁1长度方向延伸的凹槽11;在预制混凝土梁1的端部形成有键槽12。
[0033]
本实施例在施工时,首先将预制混凝土梁1吊装就位,绑扎顶部现浇混凝土层2内的梁顶纵筋7以及端部现浇混凝土层3内的钢筋6等;然后放置抗剪附加短筋8并固定牢靠,抗剪附加短筋8可在梁宽范围内灵活避让现浇混凝土层部分的钢筋;最后浇筑现浇混凝土层部分;浇筑后,预制混凝土梁1和现浇混凝土层完成整体连接构成叠合梁。
[0034]
本实施例在叠合梁现浇区增加抗剪附加短筋,用以增加叠合梁竖向接缝处的销栓抗剪作用,即当梁端受剪较大时,无需改变结构计算模型的梁配筋结果,只要在现有的梁配筋基础上,增加抗剪附加短筋即可满足增加叠合梁竖向接缝处的销栓抗剪作用,抗剪附加短筋的放置位置也可以灵活避让叠合梁现浇区内的钢筋,无需改变原设计梁的配筋,从而解决了局部钢筋过密、受力钢筋配筋率超限、施工困难等问题,提高了叠合梁结构的安全性,同时节省了工程造价。
[0035]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0036]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设置”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设置,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设置,或一体地连接、设置;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还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0037]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上述实施例不以任何形式限制本实用新型,凡采用等同替换或等效变换的方式所获得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